登陆注册
1407300000017

第17章 著名作家文人(16)

一路上都是跑警报的人们,抱着、拖着孩子的,抬着几样什物的云南老乡们;乱哄哄的,大家一股劲儿朝着自以为比较安全的地点奔跑。他们在路上遇见好些位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同学,没功夫说话,只是彼此点点头,笑笑,就走开了。

他们两个人走走跑跑,出了城门后,就听见第二次警报响了,赶快奔到离城较远的一条大堤上,旁边正好有一个土沟,3-4尺深,敌机来时,可跳下躲躲。接着,城楼上挂起了3个灯笼,紧急警报猛然强烈地拉响了。他们跳进长满杂草的沟里,静静地望着。四周静悄悄的,天蓝得使人感动。但是,东南方向出现了20几架敌机,飞得不高,亮闪闪的,很清楚可以看见血红的太阳旗标帜。它们轰隆隆地由远而近,声音那么可怕。突然,他们看见敌机俯冲下来,数不清的炸弹往下掉,发出魔鬼似的凄厉的声音,东城一带一阵阵巨响,尘土黑烟高扬,火光冲天……

敌机投弹后,往西北方向飞走了。他们等到解除空袭警报的信号发出后才敢回家,那时已是下午1点多钟。一进门,院子里一片惨相,围墙坍了一面,满地是折断了的树枝。打开房门,屋子里乱七八糟,贴了白纸带的窗玻璃全碎了,两个暖水瓶滚在书桌边破了,一个用汽油空箱堆成的书架翻倒在地上,也用汽油空箱搭成、铺着新买来的草绿色大床单的床上满是灰土……后来听说,有两个炸弹扔在翠湖边上,一个未炸开,另一个炸了个深坑。他们住在离湖不远的一条叫做玉龙堆的小巷里,所以房子受到爆炸时强大的冲击波的影响。

那次昆明被日本法西斯强盗炸得很厉害,成千上万的建筑物被毁,到处是瓦砾;炸死炸伤了好多人。日寇主要是炸东南城郊,因为那边是云南省政府和飞机场所在地,以及其他重要的仓库等。还有市中心的正义路一带也挨炸了。自从1938年初,滇缅公路千辛万苦地修成后,我国有了当时对外的惟一交通线,运输军事物资等;再加上昆明有个当时大后方最重要的空军基地,日寇就经常空袭,狂轰滥炸使这座美丽的春城日夜笼罩着魔影。

这样跑警报不知多少次了,已有了点习惯和经验。但是每次都得期待着各自的命运;每次大家都痛恨日本强盗从空中又来炸毁我们的土地,蹂躏我们的人民和财产。男女老幼,各界人士,同仇敌忾,大家的心是紧紧地相连在一起的。

就是在这样艰辛的境遇中,在敌机不断的袭击、轰炸下,西南联大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教授和作家诗人们,如吴宓、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汤用彤、罗常培、贺麟、潘家洵、罗庸、郑天挺、王力、叶公超、柳无忌、钱钟书、冯至、沈从文、吴达元、钱穆、陈岱孙、魏建功、陈梦家、金岳霖、陈铨、杨业治、沈有鼎、吴晗、李广田、卞之琳、英国诗人燕卜荪、美籍教授温德等,以及理工科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周培源、吴大猷、赵忠尧、江泽涵、施嘉炀、熊庆来、陈省身等,都坚持教学和科学研究,充满着希望和信心,洋溢着“日寇必败,抗战必胜”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才,在中国乃至在世界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被认为是个奇迹。

叶公超先生与吴宓先生

赵瑞蕻回忆,叶公超先生当时讲授“18世纪英国文学”。他授课的特点是:“先在黑板上用英文写下简明扼要的讲课要点,然后提纲挈领地加以解释说明;接着就是自由发挥和当机立断的评论。这种教学法,既保证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又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并能培养学生高雅的趣味和准确可靠的鉴赏力。叶公超语言纯正、典雅,遣词造句幽默、秀逸,讲授生动。”

叶公超先生可真是一位既精通英国语言文学(英文说得那么自然、漂亮、有味儿,听他的课实在是享受),又对国学有较深的修养;还善于写字、绘画,长于画兰竹,曾说“喜画兰,怒画竹”。叶先生在外表有副西方绅士的派头,仿佛很神气,如果跟他接触多了,便会发现他是一个真诚、极有人情味儿的人,一个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他并没有什么架子,相反的跟年轻同事相处得挺好,乐于助人,而且十分重视人才,爱护人才。这里仅举一例:他很欣赏北大外文系1938年的毕业生叶柽,留他在联大当助教,教大一英文。叶柽是赵瑞蕻老乡、温州中学老同学,中、英文都很棒。他喜欢英国萨克莱作品,很有研究,写过几篇论文。

那时,叶先生和叶柽都住在昆华师范学校(联大教职员和学生宿舍)里,时常见面来往,叶先生有什么事就找叶柽,是十分亲近的。有一次,赵瑞蕻正在叶柽住的一间屋子里,看见叶先生敲门进来了,就对叶柽(字石帆)说:“石帆,我这几天穷得要命,你借我点钱,过几天还你,行吧?”叶柽问他要多少,叶先生说:“50吧!”叶柽说:“好!……”

在外文系里,吴宓先生讲授“欧洲文学史”,他“讲课的特点是不需要看讲义,就能很准确、熟练地叙述历史事实;恰如其分地评论各国作家及其作品、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他教学极为认真负责、条理清楚,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吴宓主张外文系学生不应以掌握西方语言、文字为满足,还应了解西洋文化的精神,享受西方思想的潮流,并且对中国文学也要有相当的修养和研究。外文系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与他的思想感染很有关系”。

罗庸先生讲杜诗

罗庸,字膺中,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的词作者。罗庸先生的书法,在当年书家如云的联大教授中也是享有盛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即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共为传世精品。

西南联大校歌:“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词句确实是很精彩的。

从赵瑞蕻详实、生动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得知,罗庸讲杜诗非常具有感染力。读赵瑞蕻的回忆录,仿佛穿越时光,有身临其境听罗庸讲课之感。

赵瑞蕻当时常去听罗庸先生的“杜诗”。罗先生是“论语”、“孟子”和杜诗专家,有精湛的研究。他声音洪亮,常讲得引人入胜,又富于风趣。有一天,他正好讲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诗。教室里坐满了人,多数是中文系同学。罗先生一开始就读原诗: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泰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宴昆仑丘。

先生来回走着放声念,好听得很。念完了就说:“懂了吧?不必解释了,这样的好诗,感慨万千!……”其实他自问自答,他从首句讲起,正好2节课,讲完了这首有名的五言古诗。

赵瑞蕻称,他眼前就好像出现这么一个场景:罗先生自己仿佛就是杜甫,把诗人在长安慈恩寺塔上所见、所闻、所感深沉地一一传达出来;用声音,用眼神,用手势,把在高塔向东南西北四方外望所见的远近景物仔细重新地描绘出来。他先站在讲台上讲,忽然走下来靠近木格子的窗口,用右手遮着眉毛作外眺状,凝神,一会儿说:“你们看,那远处就是长安,就是终南山……”好像1200多年前的大唐帝国京城就在窗外下边,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

罗先生也把杜甫这首诗跟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作了比较,认为前者精彩多了,因为杜甫思想境界高,忧国忧民之心炽热,看得远,想得深。罗先生接着问,诗的广度和深度从何而来?又说到诗人的使命等。他说,从杜甫这首诗里已清楚地看到唐王朝所谓“开元盛世”中埋伏着的种种危机,大树梢头已感到强劲的风声。此诗作于752年,再过2年,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乱,唐帝国就支离破碎了,杜甫《春望》一诗是最好的见证。罗先生又立即吟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吟完了,罗先生说现在我们处在何种境地呢?敌骑深入,平津沦陷,我们大家都流亡到南岳山中……先生低声叹息,课堂鸦雀无声,窗外刮着阵阵秋风……

师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

《校史》上说:“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3所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文科的教授,大多数是中西兼通的学者。专长外国语言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名教授,无不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以及对本国国情较深入的了解。擅长中国文史哲方面研究的名教授,有的将外国进行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运用到处理中国传统的学科,已在一些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文科学生就在这许多教授的循循善诱和潜移默化中,尊师爱徒的优秀传统下,受到了亲切的教育。

赵瑞蕻回忆说,那时一部分教授还在外面自办杂志,如《今日评论》、《当代评论》、《战国策》等;也在《中央日报》编个文艺副刊,这都是发言据点、制造舆论的地盘。许多老师除认真教学外,还坚持写东西,沈从文先生是一个。他的《云南看云》,就是一篇很有分量很有见解的散文。他指出:“……战争背后还有个庄严伟大的理想……不仅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人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总之,他们都是在各自专业中走着一条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道路,而取得了各自的成绩的。

同学们除了上课听讲外,还参加许多其他活动,组织各种社团(成立了一个“联大剧团”,曾演出《祖国》、《原野》等,轰动一时),可以随时随意去听各种政治立场、各种学术观点的公开演讲;演讲者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足以反映学校继承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传统,并倡导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校史·概论》)。“南湖诗社”后来改称为“高原文学社”,每2周进行一次活动,吸引了许多同学。或者去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七七”抗战纪念会、五四运动纪念会、文艺报告会、诗歌朗诵会、歌咏队等等。校园里还有一个“民主墙”,上面贴了各种壁报,五花八门,各有特色。谁都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时局的评论等,甚至把一篇散文、一首诗、一篇小论文贴在上边。看的人很多,教师们也常来看看。

闻一多先生写文章,大谈田间,非常赞赏田间的诗;还有艾青(后来他还朗诵了艾青的《大堰河》),认为他们是“时代的鼓手”。他大胆地提出“儒家、道家、墨家是偷儿、骗子、土匪”。他说,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唯一一个有资格被称为“人民诗人”的诗人。在一次演讲时,他赞扬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说这是文学创作的一条大道。

1944年在纪念鲁迅逝世8周年的大会上,闻先生慷慨激昂地说:

“从前我们在北平骂鲁迅,看不起他,说他是海派;现在,我要向他忏悔,鲁迅对,我们骂错了!海派为什么就要不得,我们要清高,清高到国家这步田地!别人说我和政治活动的人来往,是的,我就是要和他们来往。”

这一切就是西南联大的精神。当时物质生活异常清苦,但师生们精神生活却很丰富。教授们为热心学习的学生,提供了许多自由选择的好机会;同学们相处融洽无间,牵挂很少却精神旺盛。当时的联大有“民主堡垒”之称。身临其境的人感到最亲切的就是“堡垒”之内的民主作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论资历与地位,可以说谁也不怕谁。

【名家小传】

赵瑞蕻(1915—1999),笔名阿虹等,浙江温州人。文学翻译家、教授。

1935年毕业于温州中学,并考入大夏大学中文系,1年后转山东大学外文系。抗战后入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0年毕业。1941年冬到重庆南开中学教书,次年到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助教,一度到女子师范学院任国文系副教授。1953年至1957年任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访问教授,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等课程。回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顾问、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名誉理事、江苏译协名誉会长、江苏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国文学学会名誉理事等。1962年以后着力于比较文学,著有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多篇。

译有司汤达[法]的小说《红与黑》、梅里美[法]的《短篇小说集》、马雅可夫斯基[苏]的长诗《列宁》,弥尔顿[英]的《欢乐颂》、《沉思颂》等。学术论文最受称道的是《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资料丰富翔实,见解精辟。著有诗集《梅雨潭的新绿》。此外出版的著作还有《西诗小扎》、《诗歌与浪漫主义》等。

同类推荐
  •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整合审视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整合审视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整合审视》主要讲述了,审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是:如何看取女性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化背景中的自身演变发展轨迹,进而把握在此整体文化框架下女性文化观念、女性文学形态的生成、承续与嬗变,由此总结出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应有的历史经验。全书共六章即文化语境转换与女性话语的嬗变;多维女性人生与女性形象的时段印痕;文本嬗变:三种典型文本昭示女性意识的递进:“现代期”女性文本的意义与局限:新时期女性文本的变革与超越;整合审视:对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思考。从女性文学层级性演化视角切入,《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整合审视》探讨女性意识由模糊到清醒自觉乃至成熟的嬗变过程,从女性话语立场的演化、女性文学传统的承续与变异、女性文本的不同特质、女性形象的多样创造等多个维度对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承续与嬗变进行整合审视,这不仅是一种文学史的观照视角,更重要的是就此可以总结中国女性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内在历史经验,为未来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李致文存:我的书信

    李致文存:我的书信

    本书收录了李致与巴金的诸多书信,还有曹禺、张爱萍、李又兰、戈宝权、冯骥才、刘绍棠、严文井、陈白尘、张乐平、柯岩、茹志鹃、秦牧、周克芹等名家的书信,留下丰富又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 桃花源就在这里

    桃花源就在这里

    本书以“不直涉道德,字里行间皆道德”的讲故事形式,从古到今,从现在到未来,讲述了人们比较熟悉的、意义重大的真实故事,摒弃了老生常谈和空洞说教,强调的是“淡化教育痕迹、强化教育效果”的无痕教育理念。书中记述的虽然都是些平平凡凡的小事,但平平凡凡的小事,却折射出人性的璀璨。书稿通过将动人的情节、澎湃的激情、深刻的哲理三者的有机合成,谱写了一首首“做人交响曲”,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 王国维文选

    王国维文选

    本书收录了王国维著作中的精华篇章,展示了王国维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所表达的独立意志,在历史研究中的严谨深厚,在教育研究方面的自由思想等等。
  •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罗兰之歌·近代英国诗钞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罗兰之歌·近代英国诗钞

    《罗兰之歌·近代英国诗钞》不仅有中世纪武功歌的代表作品《罗兰之歌》,还有杨宪益先生亲自选译的49首英语近代诗歌,囊括了叶芝、艾略特、奥登等现代著名诗人的诗作,其中多数均由杨宪益首次译成中文,至今仍为独本。《罗兰之歌》是法兰西古老的英雄史诗,与英国的《贝奥武夫》、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并称为欧洲文学的三大英雄史诗。杨译本生动还原了史诗昂扬的战斗精神与爱国情怀,罗兰牺牲等诗节读来催人泪下。《近代英国诗钞》所选诗歌均创作于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而杨宪益先生选译这些作品的原因也正如他在序中所言,“过去中国和欧洲国家处境不同,但当时中国青年也同欧洲青年一样,经过迷惘失望和追求,对祖国和世界人类前途保持了美好的理想和希望。”《罗兰之歌》与《近代英国诗钞》两部作品合为一本,更是凸显了西方诗歌在主题和形式上的古今之变。
热门推荐
  • 道气大世界

    道气大世界

    当被人用剑架在脖子上时,孙行却无能为力。那句“弱者,没有选择的权力”如一把刀子深深的刻入少年心中......残酷的世界一下子出现在眼前,少年该何去何从?
  • 天选之子之竹一鸣

    天选之子之竹一鸣

    天玄大陆遭遇灭顶危机,一个少年横空出世,历经磨难,期间认识了兄弟,找到了爱当然。也失去过兄弟,经历过痛苦,看少年如何披荆斩棘。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爱你不过梦一场

    爱你不过梦一场

    都说如果对一个人的好感超过了4个月,不用怀疑,那是爱。顾小北爱了沈之初八年,卑微到尘埃里,而他却不屑一顾!顾小北以为嫁给他之后、沈之初会慢慢爱上她。可是三年的婚姻,换来的是沈之初带着恨意的打击和嘲讽!一次次的伤害,将她带入了无尽深渊。“沈之初,爱你我宁愿梦一场。”顾小北跳入大海的那一刻她轻笑:“现在梦醒了,你自由了。”从那以后,沈之初才知道自己亲手丢了一个叫顾小北的女孩。
  • 现代乖女古代疯

    现代乖女古代疯

    穿越不是她自愿的,一切只是意外。在妓院混吃混喝也不是她愿意的,一切只是无奈。(总不能饿死在古代吧!)回到现代的家是她的愿望,没想到如此容易的回去了,可是……为什么她又回古代了!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啊~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重生豪门:天价小娇妻

    重生豪门:天价小娇妻

    她与他之间的婚姻原本就只是交易,她却不争气地坠落情网,而他的冷酷无情却又让本已坎坷的她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等到暮然回首醒过来时,她是否又会做出不一样的抉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尸坟秘录

    尸坟秘录

    人死之后,魂魄华散,归九阴,葬幽冥。而亦有邪尸扶棺凝卧,久弥成灵;尸壳蜕现,重塑三尸之气。烜尸,奸恶之人,拟烜尸坟,破尸还阳;悖天地之法理,逆尸坟之鬼路。尸鬼破棺,积怨而生。一个从死坟里爬出来的女人,能否活在世上?尸体,为何我的尸体活过来了?草帽中人,过路行者;红眼鹤,镇魂香……为何他们去往那沉寂多年的死墓花坟、月夜荒宅?
  • 成功没有定律

    成功没有定律

    建立人脉关系,很重要又快捷的方式就是投其所好。能投其所好就能取得对方的好感,取得交流:如果反其道而行,只会招致对方的厌恶。《商君书》说:“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富,则臣以富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富,则毁誉之臣在侧。”就是说,“投上所好”,是得以立足的最基本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