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7300000025

第25章 著名专家学者(8)

清华的学生组织

首先是各级级会和后来的全校学生会。两科八级一开始就各有级会,当时每级的学生不多,最多的不过70多人,遇事开级会决定。平时有个小小的执行机构,有间小屋子,可以洽办事务,也供同级看些书刊。照说,级会的组织该在学校与同学之间起桥梁的作用,把学校的意图与同学的要求沟通起来。事实不是。说它提供了练习组织与办事的机会罢,有一些,不多,只少数几个同学有此机会。大抵会说话的当会长,写字写得好些、快些的当书记……每年总是这几个人,变动很少。练习组织也只是个形式,主要是在开会时练习,开会的次数不少。章程的拟订、通过、修正,人员的选举,提案的处理,包括提议、附义、修正、搁置或最后表决等,一切模拟议会政治那一套,倒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1919年起的学生运动,在向学校争取到全校学生会的组织后,有了明确的全校代议机构,称为“评议会”,由各级会推选一定名额的“评议员”组成。从此,一般对这一套开会的清规戒律更熟悉了,少数被选进领导机构的同学当然是尤其熟练。熟练也正是被推荐的重要条件之一,其中不止一个后来成了全国政协委员,有时谈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还不免以此自豪。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讲所谓三权鼎立,明月三分,同学们勉力效颦,到此算是已得其二,就是立法与行政;司法则一直归学校掌握,直接的主管部门是“斋务处”。但1920年后,同学通过学生会提出要求,一度成立了所谓“学生法庭”,选出了审判官与检察官。学校还居然拨了一笔钱,为法官们缝制了“法服”。潘光旦就曾当过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检察官之一,峨冠博袖、大摇大摆地在同学们面前炫耀过一番。但似乎连一桩民事案子都没有处理结束,就收场大吉了。当时盛传美国有几个大中学校搞“学生共和国”的试验,十分新鲜,清华师生中颇有人想如法炮制,也曾鼓吹过一番,当然更是空口说白话了。学校行政对待学生的官僚主义和同时的其他学校没有丝毫分别,所不同的是,更多了些从太平洋彼岸直接输送而来的花招而已。

从1919年起,由于以“五四”为代表的全国政治浪潮的冲击,同学的觉悟有所提高,逐步发展了全校性的学生组织,一面尽管继续玩弄议会政治的戏法,一面由于群众的力量加大,在爱国主义与反官僚主义方面,才终于起了些极初步的作用。

【名家小传】

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今属上海市)。著名学者、教育家、民主爱国人士。

1913年至1922年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同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回国后至1952年,先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和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授。曾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馆长等职。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常委。

建国后,曾先后担任政务院(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名词统一委员会委员。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社会系学科被撤消,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研究。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是人类学、民族学界著名五大右派(吴泽霖、潘光旦、黄现璠、吴文藻、费孝通)之一。“文革”时被抄家、批斗,患重病却得不到任何治疗,坚持回到自己家里。1967年6月10日晚上,因没有止痛片、安眠药,遂逐渐停止呼吸。

潘光旦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自由思想。一生涉猎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冯友兰与北京大学:学校自由,学生自主

冯友兰在北京大学时,同学们在学习上自由极了:本系功课表上的课,大家不爱上就不上;别系的课,爱上就去上。教师那里没有点名册,从来不点名。学生要上哪一课,只须在上课时到课堂上坐下就行了。就是与北大毫无关系的人,也可以进去听讲。在上课之前,有一个人站在课堂门口,手里拿一堆油印的讲义,进来一个人就给他发一份,从来不问他是谁。往往有不应该上这个课的人先到;而应该上这个课的人来了倒得不到讲义,可是从来也没有因此发生争执,后来的人只怨自家来得太晚。

在开学典礼上发炮的辜鸿铭先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以严复为第一任校长,不过为时不久,后来又换了些人。

冯友兰于1915年进北大的时候,因暂没有校长,由工科学长胡仁源兼代校长。当时的文科学长是夏锡祺。当时的学系称为“门”。各系没有设系主任,系务由学长直接主持。原来京师大学堂的经科已废;原来经科的课程,有些废止,有些则分配到文科各门中。文科有4个门,即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英文4个学门;冯友兰入的是中国哲学门。在他们这个年级以前,还有一个年级。

1915年9月初,冯友兰到北京大学参加开学典礼。由胡仁源主持会场。他作了一个简短的开幕词以后,当时的英文门教授辜鸿铭(汤生)也坐在主席台上,就站起来发言。冯友兰后来回忆说:“我不知道这是预先安排好的,还是他自己临时冲动。他的发言很长,感情也很激动,主要的是骂当时的政府和一些社会上的新事物。他是从右的方面反对当时政府的。他说,现在做官的人,都是为了保持他们的饭碗。接着说,他们的饭碗,可跟咱们的饭碗不同,他们的饭碗大得很,里边可以装汽车、姨太太。又说,现在人做文章都不通,他们所用的名词就不通,譬如说‘改良’吧,以前的人都说‘从良’,没有说‘改良’,你既然已经是‘良’了,你还‘改’什么?你要改‘良’为‘娼’吗?他大概讲了一个钟头,都是这一类的谩骂之辞。他讲了以后,也没有别人发言,就散会了。”

当时民国已经成立4年了,辜鸿铭还是带着辫子。开学了,他还是带着辫子来上课。冯友兰没有去旁听过他的课;只听到英文门的同学们说,他在堂上有的时候也乱发议论,拥护君主制度。有一次他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君主。他说,比如说法律吧,你要说“法律”(说的时候小声),没有人害怕;你要说“王法”(大声,一拍桌子),大家就害怕了,少了那个“王”字就不行。总之,凡是封建的东西,他认为都是好的。“我听有人说,辜鸿铭在一个地方辩论婚姻制度问题,他赞成一夫多妻制。他说,现在我们这个桌子上一个茶壶带4个茶杯,用着很方便;要是一个茶杯带4个茶壶,那就不像话了。他又说,你们说,西洋人是一夫一妻,不娶姨太太;其实,他们每坐一次公共汽车就娶个姨太太。”

黄侃教授

当时北大中国文学系,有一位很叫座的名教授,叫黄侃。他上课的时候,听讲的人最多,冯友兰也常去听讲。黄侃在课堂上讲《文选》和《文心雕龙》,这些书冯友兰从前连名字也不知道。

黄侃善于念诗念文章,他讲完一篇文章或一首诗,就高声念一遍,听起来抑扬顿挫,很好听。他念的时候,下边的听众都高声跟着念,当时称为“黄调”。在当时宿舍中,到晚上各处都可以听到“黄调”。当时的宿舍里,到晚上各处都可以听到“黄调”。黄调与《广韵》吻合,不差毫厘,自是古味十足。

黄侃也常出题叫学生作诗。有一个本系的学生不会作诗,就叫冯友兰替他作。冯友兰作了几首拟《古诗十九首》的诗,他抄好送给黄侃;黄也居然加圈加点,还写了赞赏的批语。

在当时的文学界中,桐城派古文已经不行时了,代之而起的是章太炎一派的魏晋文(也可以称为“文选派”;不过和真正的“文选派”还是不同,因为他们不作四六骈体)。而黄侃仍坚持桐城派古文才是天下最好的文章。

黄侃自命为风流人物,玩世不恭,在当时及后来的北大学生中传说着他的佚闻佚事,冯友兰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比如说,他在北京住在吴承仕(简斋)的一所房子中,他们都是章太炎的学生,本来是很好的朋友。后来不知怎么样闹翻了,吴承仕叫他搬家。黄侃在搬家的时候,爬到房子的梁上写了一行大字:“天下第一凶宅”。

冯友兰回忆说,黄侃在堂上讲书,讲到一个要紧的地方,他就说:“这里有个秘密,专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叫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

有一次,黄侃有个学生,在“同和居”请客,他听见黄侃在隔壁一个房间说话,原来黄侃也在那请客。这个学生就赶紧过去问好,不料黄侃就抓住他批评起来,批评越来越多;这个学生所请的客已经在隔壁房间到齐了,黄侃还不让这个学生走。这个学生心生一计,就把饭馆的人叫来交代说:“今天黄先生在这里请客,无论花多少钱都上在我的账上。”黄侃一听说,就对那个学生说:“好了,你就走吧。”

一言不发的陈介石教授

冯友兰回忆说,在当时中国哲学门里,有一位受同学们尊敬的教授,叫陈黼宸(介石),他给他们讲中国哲学史、诸子哲学,还在中国历史门讲中国通史。据说,他是继承浙江永嘉学派的人,讲历史为韩侂胄翻案。他说,到了南宋末年,一般人都忘记了君父之仇,只有韩侂胄还想到北伐,恢复失地。他讲的是温州那一带的土话,一般人都听不懂,连浙江人也听不懂。他就以笔代口,先把讲稿印出来,当时称为发讲义。他上课的时候,登上讲台,一言不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得非常快,学生们抄都来不及。下堂铃一响,他把粉笔一扔就走了。

妙在他写的跟讲义上所写的,虽然大意相同,但是各成一套,不相重复;而且在下课铃响的时候,他恰好写到一个段落。最难得的,是他有一番诚恳之意,溢于颜色。学生感觉到,他虽不说话,却是诚心诚意地为学生讲课。真是像《庄子》所说的“目击而道存矣”的那种情况,说话倒成为多余的了。他的课,冯友兰上了1年;到1916年暑假后再回到北大的时候,听说他已经病逝,同学们都很悲伤。

没有见过《宋元学案》的“宋学”先生

马叙伦(夷初)给哲学门开了一门课,叫“宋学”。上了一个学期,他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辞职回南方去了。临行时,哲学门的学生开会送行,照了一张相片,他在相片上写了长篇题词。

文科学长夏锡祺不知在什么地方请了一位先生来接替马夷初。那时候,对于教师的考验,是看他能不能发讲义,以及讲义有什么内容。这位先生名不见经传,上课前又没发讲义,冯友兰他们班学生对他就有点怀疑了。过了好几天,才发出3页讲义。其中有一个命题是“水为万物之源”。他们班同学一看,就说这不像一个现代的人所说的话。那时候冯友兰当班长,同班的叫他去找学长,说这位先生不行,请换人。

学长说:“你们说他不行,总得有个证据呀。”冯友兰说他的讲义就是证据。学长说:“讲义怎样讲错了,也得有个理由。”冯友兰回到班里一说,同班们每个人都写出几条理由。他的讲义只有油印的3页,大家一下子就写了十几条理由,可以说把他的讲义批得体无完肤。冯友兰送给学长。学长一看,也无话可说,只问:“这都是你们自己写的吗?”回答说是。学长说:“等我再看看,不过有一条:你们不许跟这位先生直接说什么话或有什么表示,事情由学校解决。”

过了一两个星期,没有下文,只有当时的一个学监把冯友兰找去,对他说:“某某先生讲义上的错误,你们可以当堂和他辩论。”冯友兰说:“学长讲过,不许我们对他直接有所表示。”那位学监说:“彼一时此一时也。”冯友兰了解他的意思,大概是学校讽令他辞职;他不肯,所以就让学生直接对付他。等他下一次来上课的时候,他们班每一个人都带了几本《宋元学案》,在堂上质问,原来他连《宋元学案》都没有见过。同学们哈哈大笑,他狼狈而去。

引领弟妹进北大

冯友兰在北京大学时,同学们在学习上自由极了:本系功课表上的课,大家不爱上就不上;别系的课,爱上就去上。教师那里没有点名册,从来不点名。学生要上哪一课,只须在上课时到课堂上坐下就行了。就是与北大毫无关系的人,也可以进去听讲。在上课之前,有一个人站在课堂门口,手里拿一堆油印的讲义,进来一个人就给他发一份,从来不问他是谁。往往有不应该上这个课的人先到;而应该上这个课的人来了倒得不到讲义,可是从来也没有因此发生争执,后来的人只怨自家来得太晚。

冯友兰的这种课外学习,却在他家里发生了作用,那就是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传授给了他的妹妹冯沅君,引她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自从冯友兰全家从崇阳回到老家以后,冯沅君就不上学了。冯友兰从北大放假回家,在家中也常念诗念文章;沅君听了很爱慕,就叫哥哥教她。冯友兰照着黄侃的路数,选了些诗文,给她讲,教她念。她真是聪明绝顶,在一个暑假的很短时间内就学会了。不但会讲、会念,而且会写,居然能写出像六朝小赋那样的小品文章。

等到冯友兰第二次暑假回家时,冯沅君的学问就更大了。北京传来消息,说是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要招国文专修科。这个学校是当时北京女学的最高学府。大家都主张叫冯沅君去应考。冯沅君也坚决要去,她对母亲说:“如果是说我花钱,我将来什么都不要。”意思就是说,将来出嫁的时候不要嫁妆。当时的地主家,出嫁一个女儿,陪送嫁妆,是很大一笔花费。母亲在这一方面也很愿意花钱。记得他们姐姐出嫁的时候,陪送的嫁妆就很丰富。

顺便说一下冯友兰家乡那一带的风俗。有钱的人家,是女家花钱,男家可以向女家提出要求;没有钱的人家,是男家花钱,女家可以向男家提出要求。这些不同的情况,其实是一个道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钱”字。没有钱的人家,娶了一个媳妇,就是家里添了一个劳动力,一个劳动力就是一笔财产。这个女家是凭空失去了一个劳动力,而且这个劳动力是从小养活、培养出来的,所以有权向男家要彩礼,提要求,以为补偿。而在有钱的人家,嫁女儿到男家,是替女儿找了一个继承财产的机会,男家的产业终归要归他女儿,所以男家觉得有权向女家提要求,讲条件。冯友兰的一个堂嫂——五嫂,回娘家的时候诉说在婆家受委屈,她的父亲就对她说:“你当去接受人家那几顷地是容易的吗?”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秘密。

冯友兰父亲在的时候,已经把冯沅君许婚于了唐河的一个人家,所以冯沅君这时候才说出了这样坚决的话。母亲本来是喜欢叫儿女读书的,也就同意了。在当时他们家一带,一个女孩子要进京上学,是一件动人听闻的大事。有人提醒母亲说,是否和男家商量商量。母亲说,既然已经决定去,就不同他们商量了。如果商量了他们不同意,事情就更不好办。又有人提醒说,即使不商量,也得去打个招呼。母亲说,既然不商量,也不必打招呼。在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母亲就毅然决然,不顾别人议论,让冯友兰和弟弟冯景兰(后成为地质学家)、妹妹冯沅君3人一同进京。到北京报考时,果然考上了。于是,冯沅君就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道路。

同类推荐
  • 将爱:大文豪的情与爱

    将爱:大文豪的情与爱

    本书作者以清新温婉的文风见长,在字里行间品味文字背后属于文学大师们自己的风花雪月。书中辑录了十八位国内外文学大师的爱情故事,有温婉、有悲情、有生离死别……将大师们的爱情故事以清新唯美的笔触道出,感受大师们的情与爱。
  • 听李敖讲学问

    听李敖讲学问

    李敖大师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且著作等身,“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文明的碎片

    文明的碎片

    蒙昧——野蛮——文明,这实在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人类学家常常把它们作为人类早期演进的三大阶段,那么,我们当然早已进入文明,而且千万年下来,早已进入一种充分成熟的文明。我们的一切举止作为,好像应该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
  • 惟愿我与你岁月静好

    惟愿我与你岁月静好

    以经典诗词为脉络,写尽了诗词背后缠绵悱恻的动人故事,铸就一场悲欢离合,有笑有泪的文字盛宴。从诗经到宋词,从情深不寿的元稹到满腹才情的纳兰容若,横跨漫长的数千年岁月,深度挖掘名句中裹藏的情感内核,带读者领略不一样视角的经典名作。
  • 青葱岁月里的那段传奇(醉美文摘)

    青葱岁月里的那段传奇(醉美文摘)

    你有没有一张再也不听的CD,一瓶混着回忆的细沙,一个流满过去的水晶球,一叠无处投递的情书?你总会有些什么的。因为你从爱的年纪过来,从爱的青春过来。本书是一本故事集,以纪念青春为主题,讲述了若干个青春故事,每个故事独立成篇,是作者对少年时代的怀念、对人生的思考,亦是不断的追寻。每一篇文章都将点亮心灵的某个角落。它们让我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了不起的梦想。
热门推荐
  • 错嫁腹黑相公之无良贤妻

    错嫁腹黑相公之无良贤妻

    母亲刚逝,她迫不得已被叔叔们披上嫁衣。新房里,新郎是一个年老成疾的百岁老翁。三日之后,她成了寡妇。风华正茂的媳妇们,整日里的争权夺势,不将她这个出生低贱的婆婆放在眼里。貌美如花的孙媳妇们更是对她这奶奶无敬无畏。严禁规矩的管家们却事事与她禀告,待她定夺。其实,当寡妇也挺好的。只是,出门在外的嫡长孙回来了。第一句话便是,“不错,我娶她,下月大婚!”她这才知道,朱邪家的嫡长孙在继承家业的时候,如果愿意也可以顺便继承上一辈的老婆。特别是她这种新婚死了相公的,在嫁给孙子,可以作为主母。其路漫漫之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姑娘的宗旨就是把对相公垂涎的女人一网打尽。外表柔弱,不代表这就是软弱。相公面前可以笑得温婉可人,相公后面绝对要笑得邪魅煞人。公主?名门贵女?江湖女侠?装淑女,扮大度,示贤惠!告诉你们秀外慧中形容的就是姑娘我这种人。推荐自己的完结文:这是一篇家斗的文文,女主是个穿越人,嫁到一个繁复的大家庭中,作为一个卑微的小妾,她步步如行薄冰,以她冷静聪慧的睿智,慢慢的在这个家庭里逐渐的脱颖而出。但是她绝对坚持一夫一妻制。柳太君的话,在永平公府那就是圣旨半年之内她要是怀不上孩子那么便将她扫地出门多少双眼睛等着看她的笑话可是越是这样她就越是不如她们的意红尘百年豪门前一岁一荣盼夫临。只是她不是那种任人捏圆又搓扁的小女人。家斗+种田+女强【片段一】让我跟她圆房,想都别想!“可恶,奶奶你竟然给我下药!”柳太君大袖一挥,“送四爷去陆姨娘的房里!”为了二房有个男丁,她这也是迫不得已。【片段二】御狂澜兴奋是拉着那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三岁小男孩,激动地告诉小男孩:“我是你爹啊!”小男孩从身上摸出一块小镜子,看了看自己粉嫩嫩的脸,思考了一下,郑重道:“兄弟,别开玩笑了,我怎么有你丑呢?”自己的新文【正室谋略】醒来,已经是一对儿女的娘。除了一位花名在外,外带断袖之嫌的相公上有刁蛮刻薄的祖母跟婆婆,下有一群貌美如花的小妾跟表妹。这样日子她``````满目慈爱的看着女儿,“小双,跟娘走么?”漂亮小女孩扯着袖角,一脸的纠结,半响才抬起头回道:“娘,您还是先找个比爹爹有权有势的叔叔,在来接我吧,要不然还是会被爹捉回来的。”“你呢?”转向可爱儿子。
  • 爱恨情仇(成吉思汗子孙秘传·第二季之三)

    爱恨情仇(成吉思汗子孙秘传·第二季之三)

    本书写的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巴拉格特氏这支族人的故事。捻军将领麻政和的后人为避朝廷追杀改姓林。绥远将军的“小舅子”要霸占林家店铺。林永盛怒而杀之,与巴丰落草为寇。林妻产下一对双胞胎女婴;一个被林弟收养,取名林玉凤;一个被巴氏夫妻收养,取名巴文雅。巴文栋与林玉凤相爱,林玉凤的父母死在巴文栋父辈之手,有情人难成眷属。辛亥革命爆发,巴文栋、巴文雅与包头同盟会革命党相聚,清兵突然杀出,巴文雅及时赶到,救出了哥哥巴文栋等同盟会骨干。
  • 天域

    天域

    他从来没有想过他会活下来,而活下来之后他只想回家,只不过回家的这条路有些崎岖又有一些故事。
  • 仙灵小传之桑花花

    仙灵小传之桑花花

    神魔大战,身为护林小仙的暮月歌一腔孤勇给紫桑君送法器,不料却送了一个人头。幸亏没死透,三千年后转世重生在东极山扶桑洞,每天吃吃喝喝过的极为安逸,不曾想好景不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氤氲岁月

    氤氲岁月

    打打骂骂,轰轰烈烈,终究归于平静。争争吵吵,糊糊涂涂,终究一生如烟似梦。如若必须慨叹这一生,那不过是“痴心来生是重生”。
  • 以胖为美

    以胖为美

    李媛媛觉得自己终于变成了一个绝世美女,但没想到在时光荏苒,岁月变幻,沧海桑田之后这个世界的审美居然特么的变了……
  • 抱歉我只能沉默以待

    抱歉我只能沉默以待

    一场看似平常的交通事故,两个看似简单的少年,一件尘封已久的秘密档案……在一切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往事……他们,是否能够抓住从指缝见流走的线索,共同解开神秘的案件……
  • 校雠通义

    校雠通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