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7300000003

第3章 著名作家文人(2)

沈德鸿的四叔祖吉甫(即凯叔之父)在上海一大商人那里做家庭教师,实际上却代这大商人写同行中来往的信件,尤其是这个大商人巴结官府的禀帖。

四叔祖在上海遇到一家姓谢的,叙述家世,原来这姓谢的父亲也和茅盾的曾祖父曾同在梧州做官,因而彼此间凭此世谊,往来亲密。四叔祖知道谢家一个儿子名唤砚谷的,也考取了北京大学预科,就约他和沈德鸿同乘轮船到天津再转乘火车到北京。谢家十分愿意。四叔祖就写信通知母亲。母亲正愁茅盾路上少伴,得信后十分高兴。并函四叔祖约定于7月中旬动身。

沈德鸿届时到了上海,也住在四叔祖那里,等待谢砚谷。那个大商人知道沈德鸿是去北京求学的,对他很客气,派人陪他到处玩玩。上次来考预科时,他曾住在堂房叔祖的山货行里,这次又来了,理应拜见他老人家。

这样,热闹地过了两三天,然后他就同谢砚谷乘轮北上。在这两三天内,沈德鸿跑遍了上海各书坊,无意中买到一部石印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在三日三夜的海程中,沈德鸿与谢砚谷相处极熟。谢比他大两三岁,人情世故相当熟练。他见沈德鸿经常翻阅那部百三名家集而感到诧异,沈德鸿也为他朗诵的吴梅村的《圆圆曲》和樊樊山的《前彩云曲》与《后彩云曲》而感到同样惊异。“书不读秦汉以下”是沈德鸿的教条,自然不知明末的吴梅村与晚清的樊樊山。沈德鸿与谢砚谷恰好走了个反面。他是未尝读秦、汉以上的书,沈德鸿是未尝读元、明以后的书。这三日三夜的海程,成就了两人互相补课的机会,至少在沈德鸿这方面是这样的。

沈德鸿知道谢的姐夫在天津做官,谢也知道沈德鸿有亲戚在天津海关工作,届时双方都会到码头接待他们。

船到天津码头时已是暮霭迷蒙,果然双方都来了,沈德鸿和那个亲戚从没见过面,是祖父写信告诉他的。现在却由谢砚谷把沈德鸿介绍给沈德鸿的亲戚,彼此不免大笑。谢的姐夫说,开学日期还有四五天,不如在天津玩一两天再进京吧。

于是沈德鸿住在亲戚家里,谢住在姐夫家里。第二天上午,沈德鸿与亲戚到谢的姐夫家里闲谈。谢的姐夫问沈德鸿:“听说你有个表叔在财政部,是佥事呢,还是司长?”沈德鸿答,不大明白。沈德鸿的亲戚说,出去玩玩吧。但天津没有可供游玩的公园之类。路过一丛洋楼,谢的姐夫说,这是南开大学。中午到了,沈德鸿的亲戚提议上馆子。谢的姐夫说有个馆子价廉物美,他常去,招待周到。沈德鸿是一点酒都不能喝的。他们3人既醉且饱,沈德鸿的亲戚同谢的姐夫争付酒饭钱,结果,二人平分。

此时已近黄昏,沈德鸿的亲戚提议听戏。沈德鸿从没上过戏园,而且奇怪为什么在夜间演戏。谢的姐夫说,此间有日戏,也有夜戏,名角儿是黄昏后上台的。于是进了一个戏园,只见舞台前摆着二三十条狭而长的木板凳,已有人坐在那里,却是斜欠着身子,把耳朵对着舞台。后来知道南方人叫“看戏”,而北方人叫“听戏”,所以耳朵对着舞台。他们一行4人,也拣空位坐定。此时戏园中人声嘈杂,沈德鸿的亲戚和谢的姐夫也在议论今晚的戏目,台上正演武打戏,锣鼓喧天,可是沈德鸿竟坐在这窄条凳上睡着了。

第二天沈德鸿和谢砚谷进京,火车在崇文门车站停下,卢桂芳(他是卢表叔的儿子,那时在北京读中学,他比沈德鸿小几岁,大名树森,表字奉璋)带了两个男当差正等着呢。

卢表叔早知道沈德鸿和谢砚谷作伴来京,料想行李必多,所以派了两个男当差。

桂芳表弟送他们到译学馆,这是两层楼的洋房,是预科新生的宿舍。课堂是新建的,大概有五六座,却是洋式平房,离宿舍不远。沈德鸿问桂芳表弟,才知卢表叔任公债司司长,极忙。

谢砚谷上课两星期,他的姐夫通知他:南开大学也招新生。谢砚谷又去考了南开,也被录取,从此沈德鸿和他就分别了。

预科三年的学习生活(上)

当时北大预科第一类新生约200多人,分4个课堂上课。每个课堂约有座位40至50个。至于宿舍(译学馆),楼上楼下各2大间,每间约有床位10来个。学生都用蚊帐和书架把自己所居围成一个小房间。楼的四角,是形成小房间的最好地位,沈德鸿到时已被人抢先占去了。后来才知道,一个是毛子水,浙江江山人;另一个是胡哲谋,浙江宁波人。后来上课时他更知道,毛子水是自己的同班生而且同年。胡哲谋有个叔父在大学本科教数学,他希望胡哲谋也像他自己那样,成为数学家。但胡哲谋喜欢文科,他的叔父为之不悦,有“让他试一年再说”的话,这是胡哲谋自己告诉茅盾的。

在沙滩,另有新造的简便宿舍,二三十排平房,纸糊顶篷,2人一间,甚小,除了两人相对的床位、书桌、书架之外,中间只容一人可过。取暖是靠煤球小炉,要自己生火;而译学馆宿舍则是装烟筒的洋式煤炉,有斋夫(校役)生火。

当时北京大学的校长是理科院长胡仁源(浙江湖州人,留美)代理,预科主任是沈步洲(江苏武进人,亦是留美的)。教授以洋人为多。中国教授陈汉章教本国历史,一个扬州人教本国地理,沈尹默教国文,沈兼士(尹默之弟)教文字学,课本是许慎《说文》。

陈汉章是晚清经学大师俞曲园的弟子,是章太炎的同学。陈汉章早就有名,京师大学(北大前身)时代聘请他为教授,但他因为当时京师大学的章程有毕业后钦赐翰林一条,他宁愿做学生,期望得个翰林。但他这愿望被辛亥革命打破了,改为北大以后仍请他当教授。他教本国历史,自编讲义,从先秦诸子讲起,把外国的声、光、化、电之学,考证为先秦诸子书中早已有之,而先秦诸子中引用“墨子”较多。沈德鸿觉得这是牵强附会,曾于某次下课时说了“发思古之幽情,扬大汉之天声”。陈汉章听到了,晚间他派人到译学馆宿舍找沈德鸿到他家中谈话。他当时的一席话大意如下:他这样做,意在打破现今普遍全国的崇拜西洋妄自菲薄的颓风。他说代理校长胡仁源即是这样的人物。

记得有一次,本科有个学生问及“今、古经文”之争该如何看待。他作了回答,并发给学生们参考。这是一篇骈文,每句都有他自己作的注解。全文记不清理了,大意是:他推重郑康成,主张经古文派和今文派不宜坚持家法,对古文派和今文派的学说,应择善而从。他对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很不满意,说刘歆(本名秀,后汉时为避光武帝讳而改的)怎能编造春秋左氏传如此其完整,全书没有破绽。(按:康有为是今文派,他的《大同书》是根据何休《公羊传》的学说而加以推演的。)

教本国地理的是江苏扬州人,他也自编讲义。他按照大清一统志,有时还参考各省、府、县的地方志,乃至《水经注》,可谓用力甚劬,然而不切实用。

沈尹默老师教国文,没有讲义。他说,他只指示研究学术的门径,如何博览,在自己。他教学生们读庄子的《天下》篇、荀子的《非十二子》篇、韩非子的《显学》篇。他说先秦诸子各家学说的概况及其互相攻讦之大要,读了这三篇就够了。他要学生们课余精读这些子书。他又说《列子》是伪书,其中还有晋人的伪作,但《杨朱》篇却保存了早已失传的“杨朱为茅盾”的学说。

至于文学方面,沈老师教学生读魏文帝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彦和)的《文心雕龙》,乃至近人章实斋(学诚)的《文史通义》;也教学生看看刘知几的《史通》。

清朝末年,江西诗派盛行。江西诗派的始祖是黄山谷。沈老师抄示黄山谷的《池口风雨留三日》,诗是七律,其辞如下:“弧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人闲心苦一舂锄。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他又说,山谷自言,欲仿庄周,分其诗文为内外篇,《池口风雨留三日》见外集。沈老师说他自己也喜欢黄山谷的诗,但他不是江西诗派。他还把他作的诗抄给大家看。

同学中有问沈老师是不是章太炎的弟子?回答:不是。但又说沈兼士曾从太炎先生受“小学”要旨。同学中又有人问:听说太炎先生研究过佛家思想,是不是真的?回答是真的。沈老师又说,你们想懂得一点佛家思想,不妨看看《弘明集》和《广弘明集》,然后看《大乘起信论》。沈德鸿那时好奇心很强,曾读过这3本书,结果是似懂非懂。现在呢,早已抛在九霄云外,仅记其书名而已。

至于外国文学,当时预科第一类读的是英国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的《艾凡赫》和笛福的《鲁宾逊飘流记》,两个外籍老师各教一本。教《艾凡赫》的外藉老师试用他所学来的北京话,弄得大家都莫名其妙,请他还是用英语解释,学生们倒容易听懂。

预科第一类规定第二外国语(英文是第一外国语)是法文或德文,沈德鸿选择了法文。教法文的人不懂英语,照着课本从字母到单字,他念,沈德鸿他们跟着学。幸而那课本是法国小学用的,单字附图,大家才知道该字是指什么东西。听说这法国人是退伍的兵,是法国驻京使馆硬荐给预科主任沈步洲的。

教世界史的(实际是欧洲史)是个英国人,用的课本是迈尔的《世界通史》,分上古、中古、近代3部分,上古从古埃及、两河流域的文化,然后希腊、罗马。此书附有插图。(大概这是当时比较好的欧洲史,后来有人译为中文出版,即名《迈尔通史》。)

预科第一年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略如上述。到下学期,有了较大的变动。《艾凡赫》与《鲁宾逊飘流记》都由中国人来教了。法文老师换了人,是波兰籍,他教法文和德文,用英文解释,但因其也教预科第一类学生之选学德文者,在教法文时,有时忽然讲起德语来。他也教预科最后一年的拉丁文。

但是最使沈德鸿高兴的,是新来的美籍教师,据说是美国的什么师范大学毕业的,年纪不过30岁。他的教学方法好。他教学生莎士比亚的戏曲,先教了《麦克白》,后又教了《威尼斯商人》和《哈姆莱特》,等等。一学期以后,他就要学生作英文的论文。他不按照一般的英文法先得学写叙述、描写、辩论等的死板规定,出个题目,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第二天交卷。沈德鸿的同班同学中,一位姓徐的,单名佐(浙江富阳人),英文程度较差;因与茅盾友好,请茅盾代作。沈德鸿先给他作了,然后作自己的。但是出手虽快,却常有小的错误。胡哲谋是班中写得最好的,常常得到老师的赞许。

预科三年的学习生活(下)

茅盾母亲早有信来,说寒假不必回家。平时,每逢星期日,沈德鸿即到卢表叔公馆去。卢表叔知他寒假不回家,便邀他到自己家去住。但茅盾还是婉拒了。因为宿舍里江、浙两省的同学大多数都不回家,宿舍照常生火。他只向卢表叔借他的竹简斋本二十四史的《史记》。卢表叔欣然借给他,并说,如有不懂之处,不妨问他。从此每逢寒假,他就借卢表叔的二十四史来读。在二十四史中,辽、金、元、宋、明等史,他都不感兴趣。

寒假是一个月又半,三年是四个月又半,当时除前四史是精读,其余各史不过浏览一遍而已,有些部分,如关于天文、河渠等太专门了,那时也不感兴趣,就略过了。卢表叔说,二十四史是中国的百科全书。茅盾当时是相信此说的。

平凡而又繁忙的学习生活,使人觉得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四月花开,春气洋洋。京中盛传日本帝国提出苛刻的意在置中国于被保护国地位的“二十一条”;同时又盛传总统(袁世凯)不惜背城一战。又传列强对中国的政策向来是: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到了5月,袁世凯全部接受日本帝国的“二十一条”的消息,先是十口相传,随即各报也刊登了。

在沈德鸿将要读满预科3年的时候,谣言最多的北京,又谣传有所谓“筹安会”者拟推袁世凯为帝。有一个无聊的英国人写文章说中国不宜行共和,还是帝制好。戊戌政变主角之一梁启超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反对帝制。但文人之笔端,不是小站练兵起家的袁世凯所畏的,他终于12月称帝。当时孙中山领导的讨袁军,在西北、东南沿海各省、两广,同时并起,声势极大,但皆为袁平定。然而被软禁的蔡松坡将军得了一个妓女(即小凤仙)的帮助而逃到天津时,袁世凯这才有点惊慌。因为袁知道蔡必在云南起义,而守四川的陈宦是袁所不信任的。

当沈德鸿将要结束3年预科的学习,即在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本来预备在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时用以庆祝的广东焰火,在社稷坛放掉了。沈德鸿和许多同学,在这夜都翻过宿舍的矮围墙去看放焰火。这是沈德鸿第一次看到有这样在半空中以火花组成文字的广东焰火。那夜看到的火花组成的文字是“天下太平”。据说,本来还有个大“袁”字,临时取消了。当沈德鸿正在准备预科的第三年的最后一次大考时,袁世凯死了。

【名家小传】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乌镇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与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乌镇是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毗邻现代化都市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他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10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后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后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宣传部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到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长篇小说《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1946年,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大寿,他的声名日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社会活动繁忙,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3月27日辞世。

俞平伯在北京大学:学新文学,写新诗歌

“五四”时期,正在北京大学学习的俞平伯,热爱文学事业,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是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的成员。他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有诗集《冬夜》(1922)、《西还》(1924)、《忆》(1925)等;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刊物《诗》月刊。

同类推荐
  • 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

    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

    全书分为《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新文学整体观续编》《我们的学科》三辑,收录了作者19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专题文章。作者打破一元化视角的研究方式,重构现当代文学史。其研究另辟蹊径,见解独到,曾在学界产生过很大影响。这是一部难得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高校中国新文学史教材。
  • 滦矿历史档案觅珍

    滦矿历史档案觅珍

    文学评论开滦博物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在丰富内部硬件设施的同时,努力加强企业文化、企业历史资料的抢救挖掘,为研究和了解开滦历史提供平台,使开滦博物馆文史资料的开发更深入、更广阔,踏上新的台阶。本书的面世不仅是开滦博物馆文史丛书陆续出版的始点,也是开滦文史研究迈开新一步的探索和尝试。这是因为本书的写作素材,来源于极少有人翻阅的开滦百年原始老档案,以开、滦两矿之一的滦州煤矿建矿初期宣统年段为重点,披露了一些我们过去不知道的或知之不详的百年旧事,其中不乏最详尽的细节资料。
  • 泾渭流韵:平凉历代诗词选

    泾渭流韵:平凉历代诗词选

    “人文平凉”丛书一套5本(暂定名《平凉诗词》《崆峒诗词》《平凉游踪》《平凉掌故》《平凉金石》),编者姓名:茹坚、李世恩、魏柏树、李业辉等。前两册精选古代至民国历代诗人所写崆峒山及平凉其他地方的各类诗词曲赋,略作简注。第三册精选历代作者所写平凉山川名胜、风土人情的游记。第四册精选有关掌故。第五册精选当地重要金石碑刻。本册为原计划中的第三种,暂定名为《陇上鸿踪——平凉名家游记选》。
  •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介绍、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包括《钦差大臣》、《狼与羊》、《上尉的女儿》、《父与子》、《母亲》等在内的苏俄现代著名作品进行了剖析。是我们学习和了解苏俄现代文学概貌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读本。
  • 林微因:不慌不忙的坚强

    林微因:不慌不忙的坚强

    林徽因,一个完美的绝代女性典范她是清高的,她是世俗的,她是感性的,她是理智的,她也是浪漫的,她是民国才女中不肯屈服于命运、会选择命运的女子。这都是她,不是很纯粹,但值得细细品味。走近她,了解她的生活、她的文字、她的思想,欣赏她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意志,体会她在尘世的喧嚣中寂静安然的心态,学习她的交际魅力和处世智慧。做内心强大的女人——自信、乐观、睿智、豁达、理性、坚强。
热门推荐
  • 汉末张家记

    汉末张家记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与冲突的故事。梁旭,一名生于和平年代、痛恨侵略者、厌恶单边霸权主义的新华夏老青年,很不幸地被送去了即将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动乱的年代让他亲眼目睹到了本以为是热血挥洒和浪漫的战争的真面目,让他切身体会到战争的可怕与恐怖;后来还因为父亲的离世,使他从旁观者变成了历史的直接参与者。热爱和平的灵魂在他体内觉醒,但和平能在即将到来的乱世通行吗?他能为乱世带来什么?和平与发展?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走进孩子内心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

    走进孩子内心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

    《走进孩子内心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由陶红亮主编,《走进孩子内心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是一本关于0~3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百科书,阐述了感知孩子情绪、解读孩子行为等知识,并就这些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给出了建设性的指导;介绍了儿童大脑、身体、视觉、听觉、语言、思维、情绪、信任、道德等方面的发展,揭示了孩子如何从一个多数时间只是睡觉吃东西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忙碌、活泼好动的学步期儿童;还从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角度揭开了儿童发展的神秘面纱,带你走进一个奇妙的孩子世界,让你见证孩子发展的每一个里程碑,学会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 此生妖娆灼芳华

    此生妖娆灼芳华

    传说中光阴大陆中,有一处世外之地,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是灵气最纯粹之地,那里的人每一个都天资出众,是天选之子。那里的人,长到一定年龄就会出世,在各个位面进行历练……玉质是从血肉白骨中诞生的一朵玉兰花,花身洁白无瑕,异香撩人……
  • 太上洞神五星赞

    太上洞神五星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宠妃将军:人家要做爱妃

    宠妃将军:人家要做爱妃

    五年前,她拒绝了他,折损了他的骄傲,依他的性子,他怎么可能轻易罢休?如今边关战乱已基本平定,趁她回京述职的机会,他终于可以放手,开始对她的磨折戏弄。他粗暴占有她,甚至有点刻意的折磨,只为发泄自己这五年,对她的念念不忘……
  • 金兀术与李师师

    金兀术与李师师

    风马牛本不相及,冤家何能成夫妻?自古英雄爱美女,于今主帅恋名姬。两国交兵明大义,真情入腑惹相思。历史扑朔留悬案,揭破谜底写传奇。这一首并不怎么样的旧体诗,权作升篇。说的是宋代名妓李师师与金国元帅兀术,似无瓜葛,本不能扯到一块儿。据史书所载,李师,师的结局有两种:一是宋亡后流落江南,不知所终;二是她被叛臣张邦昌所掠,献与金营,守志不屈,吞金而殁。
  • 乱世元后之棒下出皇帝

    乱世元后之棒下出皇帝

    天生凤命,宇文悦注定为后,嫁得如意夫郎,花信之年,终成开国元后,六宫盛宠集于一身;不想君心莫测,本是鲜花着锦,忽尔大厦已倾,一双儿女惨死,娘家满门被诛,一杯毒酒,元后蒙冤屈死;废帝司马昶临终始知真相,原来一切都是骗局,唯一真心对他的只有元后和一双儿女,悔恨无极,司马昶以血为誓,以命为祭,向天乞得爱妻一世重生。重生一世,宇文悦只求废婚约,绝情爱,得自由,于乱世中护家人一世平安;奈何朵朵桃花不请自来,个个俱是情意深深,宇文悦左躲右退,端地好生辛苦!偏偏前世负心人又来苦苦纠缠,打死不退婚。还双手奉上五色花棒为做诚意之礼,宁可日日棍棒加身,也要再结鸳盟。重生一世,司马昶不要后宫三千,只愿与一人相守,定要万事以妻为重,宁做妻奴,胜为帝君;可是为何前世至交左膀右臂都变成情敌?司马昶左阻右挡,不得不再入乱局,为求佳人而攻略天下。得天下以献佳人,司马昶左手天子之宝,右手五色花棒,中间一片至诚之心,只问一声:“卿卿,可愿再信朕一回,许朕一生?”
  • 他躺在浴缸里和你说再见

    他躺在浴缸里和你说再见

    爱到最后一定会生恨吗?大学好友荷荷的意外死亡,让柳柳陷入长久的痛苦,她一直想要揪出杀害荷荷的幕后真凶,却在接近真相的过程中濒临崩溃,而男友秦子阳的死,更让事态走向失控……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究竟谁才是谋杀青春的真凶?
  • 陌生人经济学

    陌生人经济学

    我们在购物、就餐、休闲娱乐的时候少不了要跟陌生人打交道,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面带微笑,说一些让人内心烫贴的话,力所能及地给予别人帮助,让其成为我们的朋友,从而扩大自己的人脉圈,同时我们也可能从陌生人那里得到不少类似优惠券、最低折扣、升职等好处。本书告诉读者:如果你有成功的念头,你就必须掌握这样十个要义:总是说好话、记住他人的名字、投他人所好、掌握人的从众心理、从不吝啬自己的微笑、真诚待人、善用言论效应、总是热情洋溢、将自己的付出最大化、让感动产生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