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99700000001

第1章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1)

序言:成为你自己

我们渴望做自己。

同时,我们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显然,这是矛盾的。

在我看来,这是每个人生命的头号矛盾。

或者,你会说,你只要自己认可自己就OK了。但这是真的吗?当你登上世界的巅峰时,却无人分享,无人喝彩,那种滋味,你能想象、能体会吗?

一个朋友在我博客上留言说,他登一座山,到了山顶,却发现没有什么瑰丽的景色,那一刻,他好像悟出了什么,从山上下来后,就给一个女孩打电话,说他爱她。

这种感受,不难体会吧。

不必说巅峰,你只须问问自己:你可曾保守住任何一个秘密?

是不是,每当有了一个重要的体验,或有了一个秘密,你都渴望有一个聆听的对象。这个聆听对象,可以是牧师、心理医生,也可以是亲朋好友,还可以是一件物品。

譬如,电影《花样年华》中,最后梁朝伟对着一个树洞一诉衷肠。

说这些,只是想强调一点: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关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关系对方的认可,渴望能与对方分享彼此。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会感觉,生如同死。

然而,如果我们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一个巨大的问题就会产生:我们可能会失去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大多数人也有过爱与被爱的经历。

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的身上。

那时,我们就是在摧毁对方的真实存在。

反过来也一样,别人也在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

一切关系中都包含着这一点。

也就是说,这世界上,我们都在互相强加,强加的时候,我们还会说,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对你。

因为这样的说法,一切人际关系就成了一团迷雾:我们以爱的名义彼此强加,而当我们自觉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去行动时,我们便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说,以人为本。

这个著名词汇的更准确的意思其实是“以我为本”,即“我”自己才是我的人生的选择者和判断者。

马斯洛强调自我实现,而与马斯洛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旗手罗杰斯则强调“成为自己”。

这两者是同一个含义,其意思是,当一个人为自己的一切作选择时,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为自己,便是自我实现。

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

因为,关系所制造的迷雾淹没了我们,我们的内心深处,藏着太多的别人的意志。

尤其是,父母的意志,权威的意志,以及圣人的意志……

想成为自己,就必须拨开关系的迷雾,破除掉别人强加于自己的意志。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这本书中的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可以视为我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入门文章。如果你渴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这一系列文章一定会帮到你。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相信这一系列文章也会让你看破很多迷雾。

除了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外,我们也需看到,我们的意志本身也常是一团迷雾。

譬如,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这是因为,我们太爱自己的意志。如果意志得不到实现,我们便会执着在这个意志上,于是,那些“得不到”的,便成了我们无比重视的事物了。

这也引来另一个奥秘:如果想让一个人对你好,便请他帮你一个忙。

这是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看似是在爱别人,其实首先是在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对一个人付出越多,那么我们就会越在乎他,其实在乎的不过是自己的意志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因好人多在付出。那么,在一个关系里,对方既然只是得到而没付出,他自然就不在乎这个关系了。

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后,也可以去编织更多的迷雾,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看破意志的虚妄后,也可以利用这一虚妄,给自己追求更多的利益。

但更重要的是,只有看破关系的迷雾,也看破意志的虚妄后,我们才能看到彼此的真实存在,才能做到真爱。

Part 1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这是关于心灵成长最基本的知识。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定律一:成为自己

不断收到读者来信,问什么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同时,也不断收到不少来信问一些关于心灵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在思考怎么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我梳理出了关于心灵成长的六条定律。

与定律相对应的是破碎。所谓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意志的胜利。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在13至15岁期间,过了两年普通女孩的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

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

类似的例子还有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名声、才华和影响力都胜过布兰妮。但是,他开始的成就也是父亲粗暴塑造方式的结果。并且,和布兰妮一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的童年被剥夺了,这是令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

后来,杰克逊对小男孩极其痴迷。这一点都不难理解,他迷恋小男孩,是因为他自己不曾做过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粗暴的意志控制下,杰克逊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于是,他迷恋男童。只是,当他把自己的渴望强加在那些被他迷恋的小男孩身上时,他也是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身上,剥夺了这些小男孩做自己的机会。

定律一的破碎:我们被选择,被决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自我实现视为最高价值。相应的,存在主义哲学也将“选择”视为最主要的命题。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不曾活过。但问题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甚至,一个哲学家称,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作较量的过程。别人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我们同样也会这样做。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有很多名堂,最简单的说法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对此,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称,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著名的寓言小说《盔甲骑士》中,骑士对导师梅林说,他爱妻子和儿子,但梅林反问他:“你有没有把需要当作爱?”骑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爱”妻子和儿子,不管妻子和儿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爱”他们。其实,妻子和儿子只是骑士爱的对象和工具而已。或者说,骑士只是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妻子和儿子身上罢了。难怪,妻子和儿子都对他的爱没什么回应,因为这种爱其实是伤害。

不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听上去很动听,有一些伟大的味道。然而,这样做的另一面,意味着你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很多人惧怕这一点,于是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

由此,他们自己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我们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最容易遭遇的第一个挫折,多来自父母等重要的亲人。父母最容易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压制了孩子成为自己的努力。

父母们之所以喜欢这样做,常常是因为抱有一个传统的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按照这个观点,孩子被认为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就是纯粹的空白,我们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反对这一看法,她认为,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因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精确的时间表,也就无法主动地操控,而只能通过孩子的自发行为去发现,自己目前正处于什么敏感期。

很多幼儿教育学家支持蒙台梭利的这一说法,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孩子6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热爱音乐、数学等,都有一个敏感期。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着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去做这些事。如果这些事在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训练,这个孩子的特定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这一特定能力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以后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部分弥补。

蒙台梭利认为,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结果。源自精神胚胎的声音告诉孩子,他需要做什么。从这一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个自发的行为,其实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长的需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按照这一观点,罗杰斯的“成为自己”的“自己”并不纯粹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因为按照罗杰斯的这一观点,自己一开始好像也是空的,而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我们一开始就不是空的,一开始我们就有一个无比重要的精神胚胎。

更关键的是,6岁前的经历决定了精神胚胎的发育程度。仿佛是,精神胚胎在6岁前基本发育成型了。假若在6岁前,父母一直忙于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没有发育的机会。于是,这个孩子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国内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女士说,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人。

定律二的破碎:精神胚胎被压制

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精神胚胎得以发育的唯一途径。然而,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大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并压制孩子的选择空间。由此,破碎很容易产生。

孙瑞雪称,依照她的观察,所谓的多动症,其实大多数是孩子的精神胚胎被严重压制的结果。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他的重要抚养者中一定是不断有人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你必须听我的。于是,这个孩子的许多源自精神胚胎的自发行为都被打断了,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但是,源自精神胚胎的那些需要还是要表达自己的声音。假若100个敏感期的需要都被压制了,那么这100个需要都渴望表达,甚至是同一时间的表达。于是,一个多动症的孩子,给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在同一时间渴望做许多件事情,但因为渴望太多了,他也不知道做什么好,于是什么都要做一点。

大人是怎样压制孩子自发的需要的,这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会拒绝接受一小块大饼,他一定要一个完整的。对于这种行为,大人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节约。其实,孩子这样做,是因为他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整张饼,是完美的,会满足他精神胚胎发育的需要,而一块饼,是破损的,会让这个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其实,他并不贪婪,假若你给他一块虽小小的但完整的饼,他一样会心满意足。

所以,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急着把你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譬如,节俭不节俭这样的词汇,是不适合用来衡量一个3岁的孩子的。你可以强行把一个3岁的孩子塑造成看似节俭的孩子,但这个孩子因而就失去了对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

同类推荐
  • 最新版FBI:谈判博弈学+自控修炼学+逻辑推理学+表情行为学(全集)

    最新版FBI:谈判博弈学+自控修炼学+逻辑推理学+表情行为学(全集)

    《FBI心理学系列》涵盖了《FBI自控修炼学》《FBI谈判博弈学》《FBI逻辑推理学》《FBI表情行为学》四大方面的FBI心理修习大全。从四种不同的角度出发,为读者解读FBI破案过程中所采用的心理学方法,从而使读者在阅读之中收获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学知识。
  • 写好孩子的人生脚本

    写好孩子的人生脚本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登天的感觉》作者岳晓东经典作品。★岳晓东博士的亲子教育课,以个人的成长故事教你如何梳理孩子成长中的里程碑事件,判断孩子的性格类型,让亲子沟通更加高效,帮助孩子掌握未来!★初版《少年我心》畅销20年、全新修订版,新增36个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108条家教建议,全方位解答孩子遇到的心理成长问题;★如何在失败中培养毅力?如何在欺凌中培养自尊?如何在集思广益中培养领导力?如何在学习中增强自控力?如何处理孩子的叛逆心理?……家长和孩子关心的成长问题,岳晓东博士都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帮您一一解决。★父母帮助孩子要做的至关重要的事情——写好孩子的人生脚本,彻底改变孩子的命运!
  • 意念力练习题

    意念力练习题

    每个人其实都是天才,但是为什么你的天才特质得不到发挥呢?这是因为你没有挖掘出你的潜能量,更没有去操控它。只要我们不断地用充满希望与期待的话语来与潜意识交谈,潜意识就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明朗,让你的希望和期待得以实现。本书指导我们运用自身的本能力量,从身体、精神和心灵上改善自己的境况,可以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影响我们的生活。
  • 心理学中的智慧

    心理学中的智慧

    心理学是打开他人心理之门的一把钥匙,懂得心理学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能够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而不会唐突地贸然触犯他人。心理学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大家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有体会,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利用。当然,我们不要求自己成为专业的心理学家,但是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了解别人,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使自己获得成功。
  •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FPA性格色彩入门:跟乐嘉色眼识人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乐嘉把人分成红、蓝、黄、绿四种颜色,每种颜色代表每种性格,然后进一步进行剖析。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第二部分是分则。总论部分主要从一个作者潜心研究的测试题入手,快速的让自己判断属于哪种颜色。同时解答了性格色彩与人们常见的内向还是外向,理性还是感性的区别。分则部分则从情感、生活、工作、处事、以及自我提升方面说明红、蓝、黄、绿的优势与过当。同时对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给出了背后的性格分析。第三部分作者首次解答性格色彩的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个案的精彩点评。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我自己。
热门推荐
  • 女神经是怎样炼成的

    女神经是怎样炼成的

    “坏了,大兄弟嘴里唾沫由白变红了,姑娘你就暂且收了你的神通吧”语燕无语中...............。“这个和我有什么关系啊”语燕一脸无辜道。...................................。“知道自己刚才在干啥吗”这时平头哥再也忍不住的吼道。。语燕双手一摊无辜的说道:“我啥也没干啊,我一直在唱歌来着”“唱歌”“你终于承认你唱歌了”“心里没点逼数嘛”“对啊,还好意思说自己唱歌”“地上躺的大兄弟,都被你唱的打摆子了”“是啊,这可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众人唾沫星子喷的语燕一脸茫然,感觉唱歌是世界上最大的犯罪行为了。
  • 灵气制造师

    灵气制造师

    利用化学原理破解修真之道!穿越后的化学老师黄道,发现自己带着一座化学实验室。黄道利用化学实验室得出了灵气和丹药的分子式,并推算出了修炼功法的化学方程式。因此,黄道可以批量生产灵气、丹药。别人修炼靠漫长地打坐调息,黄道修炼如同吃饭喝水般简单。于是,黄道牛大了。大杀四海!威震八荒!打爆各路牛鬼蛇神!征服各界妖魔鬼怪!这个世界黄道说了算!
  • 四月微光

    四月微光

    刹那间风撩起她的发丝,那双明亮澄澈的双眼倒映着八年前,不经意的对视,刻骨铭心的初吻,几年离别……回忆总是在一瞬涌上心间,让她感叹青春浮动的暗香,指尖停下的四月。骤然回首,便是再度与你,谱写微光般闪烁的恋歌。
  • 自遇你全是你

    自遇你全是你

    十八岁,他站在她面前,白衬衣上是晒足阳光的味道二十二岁,她小心翼翼擦去他未干的泪痕,眼眶止不住发红,心想他们是如何舍得的二十五岁,她拖着小小的行李箱,忍了又忍,转身把门关好二十六岁,他终究是坐不住了,握着那大红的喜帖,连夜把他的姑娘带回也是二十六岁,他的姑娘终于如愿以偿……
  • 一深所爱

    一深所爱

    木依一一直以为她第一次见到陆乔深是在那天的公寓走廊上,然而某人却告诉她,他想了她十四年。“依一,你让我思念了你十四年,你打算怎么赔?”“那我把我的一辈子赔给你好不好?”我用我的一辈子来赔你等我的十四年。“如果我喜欢上了别人怎么办?”“我没想过这个,我想的是你一定是我的。”“如果呢?”“那我就抢,哪怕不君子,我也要抢,但是若你执意不喜欢我,嫁给了别人,那我就终身不娶。”除了你,没有人可以做我的妻子。
  • 凤倾天阑,千面王妃休想逃

    凤倾天阑,千面王妃休想逃

    平凡就能一生顺遂?血的教训告诉凤倾歌:不存在!有幸重活一世,凤倾歌终于明白,要想不任人宰割,必须成为掌权者。灭权臣,踩皇后,世人皆道乐和公主时来运转,仗着皇帝宠爱嚣张跋扈。什么玩意儿!随便捡来只包子都能成她的仇人,这叫运气好?罢了,就当养只乖巧听话的小奶狗,可谁知小奶狗一朝变身狼犬,还对她亮出獠牙?行呗!惹不起她还躲不起吗?大不了和亲去别国继续祸祸。凤凌玦将她堵在殿内,“皇姐,偷了我的心,还想往哪儿逃?”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不就是修仙么

    不就是修仙么

    这个世界太悲凉了,所以我来了。我,叶小凡来了。
  • 大明宗室

    大明宗室

    明末宗室起家,做掉晋商饿死建奴,吃饱肚子哪来的末世?劫掠各国……不,这是贸易。这皇帝,还是自己来当比较舒坦……这皇嫂张嫣……一定要好好照顾。
  • 惹不起的苏家二小姐

    惹不起的苏家二小姐

    这是一个神奇的穿越故事,给你带来一个不同的视角的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