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03900000003

第3章 锦州篇(1)

第一章 锦州古刹塔窟历史沿革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古印度,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之圣人。他所处年代与中国老子、孔子同时。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以涅槃为理想境界。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朝廷派使臣到西域迎来了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来经卷和佛像,在洛阳建白马寺供奉之,此为中国佛教建寺之始。传说前秦苻坚于建元八年(372)派高僧为高句丽小鲁林王送去佛经佛像,途经棘城(义县),从此佛教传入锦州医巫闾山之域。另据梁任公所著的《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记载:佛教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传入营州(朝阳)、广兴(锦州)、河城(义县)、广都(北镇广宁)等地。

北魏万佛堂石窟,位于大凌河中游义县一段的左侧岸边,在距离辽宁义县县城西北9公里处的福山南麓,分东西两区,西区九窟,上三窟下六窟,东区共七窟,总长不到100米,现有佛像430尊。国务院于1988年1月13日批准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区第五窟前东壁上有一摩崖造像题记,曰:“唯大魏太和廿三年岁次己卯四月丙午朔八日,诸军事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上为皇帝陛下敬造石窟一区。”故沿称元景碑,也叫太和碑,亦称元景造像(窟)题记。东区为北魏慰喻奚丹使员外散骑常侍昌黎韩贞,同前建德郡丞沃黎戍军主吕安辰等74人集体出资凿建的私窟,现第五窟南窗内壁上方有一摩崖造像题记,其文字刻于北魏景明三年(502)五月九日,故沿称韩贞碑,也叫景明碑,亦称韩贞造像(窟)题记。

元景,河南郡(今洛阳)人,鲜卑族,原名拓跋景,是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族叔祖,明元皇帝拓跋嗣的曾孙。北魏朝廷规定,各大州的刺史一级官爵,必须由元姓皇族人任职。元景史书无传,《魏书》中亦只有两处写到元景大名。《魏书·广陵王羽传》太和十八年(494)九月,高祖孝文帝谓散骑常侍元景曰:“卿等自任集书,合省逋堕,致使王言遗滞,起居不修,如此之咎,责在于卿。今降为中大夫、守常侍,夺禄一周。”《魏书·高祖记》太和十八年(494)十一月经比干之墓,孝文帝亲作吊文,刻在石碑上,其碑阴载有:“随从官员:中大夫河南郡元景。”元景担任营州刺史的时间是494年11月到499年4月,元景在参加完义县万佛堂石窟西区的竣工庆典以后,即宣武帝元恪登基以后,便调任为徐州刺史。元景在义县为当朝孝文帝祈福而凿窟、塑佛、刻碑完工的当天(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八日),三十三岁的孝文皇帝驾崩于行军途中的谷塘源行宫。

韩贞,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汉族,与北魏齐州刺史韩麒麟及其二子韩兴宗、韩显宗为同乡,官至尚书郎中。宣武帝景明三年(502),韩贞被朝廷临时委任为慰喻奚丹使员外散骑常侍,和宋世量等人受命宣抚边民,筑城建戎,分兵驻守,劝导边民以农桑为业。韩贞在慰问安抚库莫奚和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同时,笃信佛教,崇慕官窟,遂与前建德郡丞沃连戍军主吕安辰等74人,捐个人资财凿建义县万佛堂东区七窟。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诏建医巫闾山神祠,山神为围棋的创始人丹朱。

隋炀帝大业中,昙曜法师的第六代弟子玄元和尚,奉师父虚无大师法旨来大兴(即广兴,今锦州)弘扬佛法,肇建普济寺(今锦州大广济寺),依《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等经典,尊东晋净土宗慧远为祖师,从此,净土宗在医巫闾山地区开始传扬。

隋代,佛教名僧智者在大乘教基础上,提出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为中心思想的教义,使大乘教各派思想更加圆满严密,自成一宗。因智者大师居于浙江天台山,故佛教界称此宗为天台宗。天台宗对佛教有着重要影响。唐贞观年间,鄂国公尉迟恭在燕郡巫闾守捉城之东的闾山上肇建宝林禅寺,又称宝林楼。智者大师的弟子心源住持该寺。从此天台宗传入闾山。五代时期,隐帝刘承祐的后汉政权被郭威的后周取代。湘阴公刘赟之子刘焓为逃避郭威加害,隐于闾山宝林寺,并削发为僧。刘焓为不忘国耻,立碑,上刻“炎汉古刹”四字,至今犹存。

唐玄宗时,新罗国(朝鲜)王予先后两次到中国习佛,以安徽九华山为道场,弘扬玄类及其弟子窥基的《唯识论》《俱舍论》等法相宗,于德宗贞元年间圆寂。碑参封其为地藏王菩萨,同时诏示天下肇建地藏王庙宇。法相宗心悟和尚首驻锦州地藏寺。医巫闾山东坡的三道沟(今北镇市富屯街道丁家街)、灵山寺东部先后建了地藏寺庙宇,共同弘扬法相宗之教义。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渤海国僧人贞素在医巫闾山弘传法相宗教义,并肇建“万古千秋寺”,又称“青岩寺”。大和四年(830),奚族首领李希贲叛唐,被幽州节度使李载义平息,并于青岩寺被生擒。李希贲痛下决心改恶向善,愿意遁入空门,在巫闾守捉城的普慈寺(北镇大佛寺)出家为僧,法号寂然,寿101岁,为当时法相宗高僧。

相传医巫闾山玉泉寺肇建于唐。

辽代,在崇尚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大力提倡佛教文化。从太祖耶律阿保机至天祚帝耶律延禧,各个皇帝都有崇佛建寺之举。据《锦州佛教史》载,辽代200多年中,肇建佛寺400余座,诸路奏饭僧尼竟多达36万人,尤以宜州崇义军咸熙寺(义县奉国寺)最具规模。碑载咸熙寺:“潭潭大厦,楹以千计,隆楼杰阁,金碧辉煌,宝殿崔巍,俨居七佛,法堂宏敞,可纳千僧。”殿堂内七尊大佛正面为承天后——萧太后。东一萧图玉、东二萧挞凛、东三耶律隆运;西一耶律休哥、西二耶律斜轸、西三室昉。又一种说法,因辽圣宗耶律隆绪受“皇帝即如来”思想的支配,这七尊大佛是他为已故的六位先帝太祖阿保机、义宗耶律倍、太宗德光、世宗阮、穆宗璟、景宗贤和自己造的像,因自己尚在世上,故将塑像立于西侧。又如统和二十九年(1011)著名庙宇闾山寺,一次拨来战争俘虏三百户与僧人暂时共居,可见咸熙寺之大。继圣宗隆绪之后的兴宗耶律宗真,遵父皇之遗志,加强管理、建设咸熙寺,使其成为辽西乃至北国的佛教中心。古云“名山藏古刹,梵宇隐高僧”。出身进士,任过县、州、道大官的郎思孝,兴宗时拜光禄大夫,后于咸熙寺削发为僧,法号海山,行业超绝,名扬天下。这里还有被兴宗封为守司空辅国大师,法性超然的露鸿法师,被辽道宗封为守司徒的志福、志达两法师,被加封为守司空的圆释法师、法钧法师。他们都是住锡咸熙寺、任过方丈或监院的名僧。据统计,由圣宗太平六年(1026)至天祚帝天庆四年(1114)的88年中,咸熙寺举行了千余次的传戒和各种法会,平均每3天就有一次佛事活动。

咸熙寺佛事的兴隆,也带动了周边佛教事业的发展。如在兴城的觉华岛(今菊花岛)有原崇禄大夫、守司空辅圆大师郎思孝肇建的海云寺、大龙宫寺(在1984年文物调查时,当年柱础和正统年间的重修碑尚存);在宜州城有辽道宗时志福法师肇建的广胜寺、法演禅师肇建的城隍庙;在显州(今北镇)城内有大诚法师肇建的崇兴寺;医巫闾山有志达法师肇建的石佛寺(位于今北镇城北12里处)。道宗寿康年间,被封为法师的志达高僧正住锡于医巫闾山青岩寺(万古千秋寺)。道宗对他可谓尊仰之至,分别于寿昌三年(1097)和寿昌五年(1099)先后两次派人来闾山,迎请志达高僧,设坛于内殿以作佛事。

由于皇家的提倡,辽代寺庙也迅速增多。据载,辽代辽西医巫闾山一带的锦州、宜州、显州、乾州、严州、懿州……的寺庙已发展到300余座,僧尼万余人。

辽代佛教的发展还表现为浮屠(佛塔)建筑的增多。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诏建锦州临海军佛舍利塔,九年秋竣工。十年四月初八佛诞日,锦州临海军佛舍利塔落成、佛像开光、浴佛法会举行。与会者有皇太后、道宗皇帝、皇后和南北院大臣及僧、尼、居士计13万人。其中宜、显、乾各州及闾山上各寺庙的与会僧尼亦数以万计。

乾统七年(1107),宜州崇义军(义州镇)建造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塔”(又称“广胜寺塔”)。

乾统八年(1108),宜州宝积山(义县前杨乡八塔村西山)建造了八座砖塔。

辽代除寺塔建筑之外,还有石头刻制的经幢。其形式多为八角棱柱,各面刻着佛教的经咒,以求传之久远。这期间在医巫闾山一带较著名的石雕经幢有锦州临海军的地藏寺大石经幢,宜州广胜寺石经幢。

1115年,女真族完颜氏建立金国,金太宗完颜旻吸取“辽以释废”的历史教训,采取抑佛措施,一些大德高僧相继隐遁。其中著名的佛学大师凡度隐于锦州临海军普陀山观音洞紫竹寺,韵成法师隐于医巫闾山宝林禅寺,法印老和尚隐于医巫闾山万古千秋寺。

金海陵王完颜亮之母慈宪皇太后崇信佛教,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尊请宝严大师在宫中宣讲《法华经》《大华严经》,从此女真贵族渐兴建塔造寺的敬佛之风。金世宗的母后贞懿皇太后李无念,在千华山(千山)中会寺削发为尼,号通慧圆明大师。在她的影响下,各地肇建许多龙王庙。当时锦州的永乐县、神水县(锦县)、弘政县(义县复兴堡)、开义县(七里河)和广宁府的广宁县、望平县(黑山)、钟秀县(广宁城西南)、闾阳县都建了龙王庙。民间和朝廷一致认为龙王之神有求必应,旱可祈雨,洪可安澜,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贞懿皇太后李无念圆寂之后,世宗完颜雍仍崇尚佛教,将义州的咸熙寺改名奉国寺,将辽代带有君臣名字的七佛改称佛教中最受尊崇的七位佛祖,又将今天义县的广胜寺改称为“嘉福寺”,同时,在全国各地修建寺庙。此时在望平县肇建的天龙寺(今黑山县芳山镇蛇盘山处)金碧辉煌,莹光耀目,堂皇宏敞,巍峨壮观。金世宗御笔题写了“天龙古刹”四字匾额。因有著名高僧显庆住持该寺,故辽西佛教中心从宜州转移到闾山东麓望平。

显庆法师在辽西对佛教的贡献是,重修坍塌寺庙18座,传授弘扬佛教经典,修舍利塔、高僧灵骨塔和望平塔。

元初,朝廷崇尚道教,封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为神仙、太宗师、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掌管天下道教。元统一全国后,奉佛教中的喇嘛教为国教。文宗至顺二年(1331),闾山北段西麓尖山单家寨(今阜新县新民乡排楼村)建大玄真宫祖碑;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义县奉国寺得以重修。此外,朝廷还多次派官员来医巫闾山北镇庙祭祀山神。但是,这一时期佛教亦受到了制约,相对的有衰落之势。一些寺庙如广胜寺、海云寺、大龙宫寺、静觉寺、石龙寺等也有自然损毁。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曾在皇觉寺出家,其间曾云游安徽淮西。他深感安邦治世必须有佛教辅佐,故于洪武元年(1368),诏征江南名僧戒德至应天(南京)蒋山大开法会。这次法会,朱元璋与群臣顶礼膜拜,为高僧颁赐锦斓袈裟,为佛教设立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高其品秩。

洪武三年(1370)六月,太祖下诏封全国五岳、五镇、四海、各州府县城隍神号。各地纷纷增建新庙宇、恢复旧寺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闾山的山神庙——北镇庙。当时,这座镇庙主体建筑有山门5间、神马殿3间、御香殿5间、北镇殿(大殿)5间、更衣殿3间、寝宫7间。两侧有东西朝房、钟鼓二楼、真官祠、土地祠、城隍祠、神库、佛橱、屠牲所、览秀亭等诸多建筑130间,占地50000平方米,规模宏伟壮观,为全国五大镇庙中最大的一座。

据载,明英宗朱祁镇登基时,曾举办了一次祭祀北镇山神的典礼,用香蜡300车、供品50车、黄布3000匹,辽东崇兴寺、奉国寺、大广济寺、地藏寺、海云寺、大龙宫寺、天龙寺500僧人,诵经七七四十九天。

正统二年(1437)太监王振巡按辽东,为医巫闾山结茅为庵的寂空法师肇建清安寺(今为耶律楚材读书堂处)。同时王振出资请一尊阿弥陀佛铜像置于该寺。另外又特意把北京各大寺院的一些佛经赠予清安寺,并在清安寺后建藏经楼,以珍藏佛教经书。同年,辽东太监王彦在医巫闾山精舍肇建大观音阁。本然、松泉老和尚也在医巫闾山玉笏峰下重修玉泉寺。正统九年(1444),明英宗依宠信太监王振所奏,封医巫闾山清安寺寂空法师为“左善世、攘夷护国大师”,封锦州大广济寺清净长老为“左阐教、护法辅国禅师”。这是明朝历史上对锦州医巫闾山僧人的最高封号。此后,英宗又先后在医巫闾山、广宁肇建或重修了天齐庙、昭德寺、关帝庙、兴隆寺、兴教寺、崇泉寺、四塔铺关帝庙,在宜州肇建了显光寺、崇宁寺、福寂寺、老爷岭庙,重修了奉国寺。锦州也肇建了毗卢庵、观音阁,重修了济修老和尚舍利塔(锦州小塔)、给孤寺、普济寺。黑山肇建了龙泉寺、永安寺。这时,医巫闾山成了佛教中心。在明代佛教活动中,辽西最大的一次法会是正统十三年(1448)的“祈雨诵经法会”。此次法会的领导者是左善世、攘夷护国大师——医巫闾山高僧寂空法师和左阐教、护法辅国大师——锦州高僧清静长老。此次法会分别在广宁、义州、锦州、宁远的龙王庙举行,历时43天。

王彦信佛,他任辽东镇监时,曾借迎送朝鲜使臣之机,多次向他们大量索取厚纸,用以抄写佛经。他又在辖区内大量修缮和兴建佛寺,如重建普陀寺、端寂寺、兴福寺、天宁寺、仙宁寺,创建北镇闾山双峰寺、福田寺、玉泉寺、崇兴寺、普慈寺。王彦于正统年间调回京师后,以自己年将近70、“生有重信,无所依归”为由,请求朝廷在昌平县桃谷口建寺,并得到允准。其所建寺庙颇具规模,有三世佛殿5间,四壁均绘画诸天梵像。殿后有祖师二殿,天神护法各有所栖。该庙有禅舍、斋堂、方丈室,左右有钟楼、鼓楼后有藏经阁,内藏金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600卷。正统五年(1440),该寺建成后,敕赐号“广宁”,王彦寿藏亦在其中。大学士杨荣还为之撰《敕赐广宁寺记》。

明世宗嘉靖年间,由于朱厚熜崇道斥佛,嘉靖十四年(1535),闾山、锦州北普陀山、虹螺山发生了僧道争夺寺庙的事件。后经辽东总兵杨照的调停,逐渐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共存、和睦相安的局面。

清代立国,世祖福临崇尚佛教,多次到五台山礼佛并召僧人通琇、道忞赴京,延入斋中以禅门师长相待,请其讲法。医巫闾山的灵山寺是顺治皇帝福临前身——崩山老祖智成和尚的成佛处。至今医巫闾山到处流传着崩山老祖转为顺治皇帝,留下归山诗后又到五台山出家的故事。佛教史料记载,顺治期间,广宁、锦州、义州、宁远等多地肇建了药王庙。

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各府、州、县普建城隍庙。

雍正年间,各地在“儒道释教合一”“佛教诸宗合一”“禅宗诸家合一”的原则下,倡修佛寺。锦州闾山一带的法华寺、真如寺、平安寺、观音寺、齐天庵等皆于此时创建。广宁城内万紫山上的祖师庙创修于此时。北镇庙、碧霞宫、龙王庙、玉泉寺、观音堂、北镇关帝庙此时得以维修。朝廷除对城内文庙维修外,又追封孔子五代王爵,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体现了皇家崇佛尊儒的国策。

乾隆三十六年(1771),朝廷诏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锦州府和全国各地一样,在锦、宁、广、义各州县创建和重修关帝庙竟达47座之多。锦州地藏寺的高僧普同长老为佛界德高望重之代表人物,他积极推行儒道释三教同源之说,摒弃门户之见,主张与道教共办法会,参加儒教的祭孔典礼,使佛教与儒、道两教得以顺利协调和发展,同时造就了与普同法师齐名的佛界高僧,如大奘、今非、澹泊、燃山等法师。每当清帝东巡驻驿广宁之时,这些法师便会被尊请至医巫闾山,于北镇庙讲经台上说法。清代,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相继传入锦州和闾山周边各县,但笃信佛教之徒仍占绝大多数。据锦州20世纪初第一任佛教协会会长圆通法师著的《锦州古刹》一书统计:至清宣统三年(1911)止,锦州各县有大庙、小庙502座,僧尼1022名。

可以看出,锦州医巫闾山地区当之无愧是寺多、僧多、居士多的辽西佛国。尽管朝代更迭,自然侵蚀,锦州仍有800多处寺庙遗址。

锦州地区于1912年8月,在39座寺庙的共同倡导下成立了中华佛教总会锦州分部,并推选大德高僧大广济寺方丈圆通法师为佛教会会长,闾山一带的佛教在其领导下开展佛教工作。圆通法师担任会长期间,以其卓越的才识撰写了80万字的《锦州古刹》一书,对锦州地区86座寺庙的沿革、现状和寺庙的匾额、楹联、碑碣、钟鼎等文物做了详细的记载,成为研究锦州地区的地方史、文化史、佛教史的珍贵遗产。圆通法师数十年如一日,以讲经弘法为己任。大广济寺、地藏寺、东西关帝庙、医巫闾山奉国寺、锦县公议礼堂都是他的说法之地。上自知县,下至黎民,听了他妙语连珠的宣讲,都有如沐春风之感。混迹江湖的胡匪、毒如虎狼的税吏,闻其说法,无不洗心革面,作礼而去。圆通法师心存利济,慈善为怀,积极响应“教育救国”的号召,出资协助办学,将闲置的僧舍改为学生教室,收到了“保庙办学”一举两得之效。另外,圆通法师的抚恤孤寒、赈灾济困的善事更是举不胜举。这位集佛、诗、画、医于一身的大德高僧在他86岁那年无疾而终。法师圆寂后,遗物除琴、棋、书、画和两部《中国寺庙楹联大全》手抄稿之外,别无他物,可谓空手而来空手而去,戒行圆满,回拜如来。

圆通法师生前在锦州地区的现身说法,倡导种种善行,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大德高僧,使锦州闾山之麓的佛教得以正规发展。

莲浦,清末北镇庙住持僧,名福因,人呼为“莲浦上人”。时为全东北名望较高的和尚。

同心,生于清末,学识广博,经禅之暇,精究医道,尤擅书法,曾为玉泉寺钟楼书写了诸如“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这样禅理透彻、发人深省的楹联。他为城内西库(保安寺)所写“护法”二字横匾,既显出书法功力,又蕴含佛道禅机。

雪峰,广宁城内文昌宫住持,为东北知名高僧。

德林,北镇庙住持,后聘为北京广安寺方丈。

导尘法师,朝阳人氏,雪峰和尚之甥。俗家姓白名文巽,僧名圣文,后改导尘。导尘法师东渡日本学佛,归国后为万寿寺方丈,并出任东北佛教协会副会长。他捐助学田,资助办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僧。

体慧僧,清末广宁冯屯人,俗家姓张,青年时到闾山大庙接待寺为僧。因其辈数列第三,人称“三和尚”。由于他处事精勤,治庙有方,当上了庙中的住持。光绪三十年(1904)夏,广宁暴雨,杨郎河(头道河)和水门洞洪水暴涨,冲毁了南关关通要塞挹爽桥,南北遂成天堑,往来客商行人深为不便。县府财力不足,废桥无法修举。当时,接待寺体慧僧,主动找知县周予法,请缨承担筑桥之任。他四处募款,领人鸠工庀材,修成一座长6米、宽3米的双洞石拱桥,耗银2000余两,往来客商无不称便。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奖体慧僧“心存利济”匾额,改挹爽桥名体慧桥(俗称石桥子),立碑于南岸东侧以为纪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锦州成立了佛教协会,但当时的政府却暗地严密监视各寺庙的宗教活动,尤其是出入寺庙的僧人、居士。如医巫闾山二道沟双泉寺住持僧笑尘,俗家为三道沟马家人氏。他德高识博,尤擅书法,对日寇的侵略行径深恶痛绝,经常在佛教徒和民众当中,宣讲爱国抗日思想。1932年7月,驻北镇县伪警务官清水带人到双泉寺讨取珍贵文物——乾隆皇帝赐给寺庙的书法真迹。任凭来者软硬兼施,笑尘师徒们巧妙周旋,并用佛理开导他们改恶从善。日伪群丑气急败坏,做出要烧毁庙宇架势,笑尘机智地将赝品交出。两天后,清水等人辨明了真相,大为恼火,将笑尘带到大堂审问,逼其交出真品。笑尘宁死不交,并义正词严地指斥清水等人:“你们侵略者侵人国土,掠人财物,奴役中国人,这种不义之行岂能久长,绝不会有好下场!”清水等人怒不可遏,用灌洋油、过电、上大挂等酷刑折磨笑尘。笑尘除诵佛号、念经文之外,便无其他言语,气得清水七窍生烟,以“反满抗日,窝藏义勇军”之罪,将笑尘扔进狼狗圈里活活咬死。而乾隆的书法真迹已被寺庙僧人安全转移,保存至今。

1942年,锦州发生了震动东北的“妙深事件”。妙深,原东北交通大学肄业学生,“九一八”事变后,愤然出家,到锦州地藏寺为知客僧。他学识渊博,精研佛典,对日寇侵华义愤填膺。1942年6月,日伪警察闯进地藏寺,绑走妙深,横加迫害。锦州爱国爱教的僧尼127人到省公署诵经,要求释放妙深和尚。迫于舆论,日本宪兵队只好释放妙深。但是妙深已被折磨得头大如斗,四肢折断,只一息尚存,翌日便含恨死去。这一事件更加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豺狼本性。

伪满洲国时期,锦州省文化厅按日伪指令,借保护文物之名进行“文物普查登记”,意在确定其掠夺目标。其重点放在锦州、北镇、兴城、义县的寺庙上。1939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又以集中保护珍贵文物为名,将锦州地区各寺庙的镇寺之物、奇珍异宝集中装箱运往日本。其中书法、绘画作品3箱,金佛像百尊,供器、祭器7箱,巨匾8块,田黄石碑碣1块,经书13箱,其中有义县奉国寺珍藏的《帝后礼佛图》《五百罗汉像》,以及锦州大广济寺珍藏的《无垢净光舍利塔开光长卷》《辽道宗耶律洪基手书楞严经》等。另外,在北镇的张作霖家庙中,原有的珍贵藏品、祭祀器皿等也被日本人四十万次郎运回日本。闾山显陵处的一块汉白玉卧碑被打成6块运走。这种明火执仗的赤裸裸的劫夺使锦州闾山的佛教历史文物流失殆尽。

锦州地区古刹先后有善缘法师、导尘法师、逝波法师在辽宁省佛教协会和国家佛教协会任会长、副会长、副秘书长。

1947年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北镇县城。

1948年锦州解放后,一部分法师前往中国香港,有的转道中国台湾,还有的取道东南亚或美国,其中有最著名的法师乐果和宏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中财产按“土改”政策处理,部分僧侣还俗参加生产,少数的仍坚心事佛,伴随青灯黄卷,佛事活动明显减少。

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后,1991年6月12日,锦州市佛教协会正式成立,本如法师为会长,市政府宗教处批准锦州玉佛寺、观音寺、慈贤寺(大仙堂)、崇兴寺、观音阁、青岩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道极法师现为北普陀寺方丈,辽宁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锦州佛教协会会长。20多年前,道极法师因阅读星云大师的著作而心生景仰,对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极感相应,20多年来,他一直亟思礼拜大师为师,为此还曾多次去到台湾拜师礼请。大师感其请法之热诚恳切,于是在忙碌的弘法行程中,拨冗前来。

星云大师于2009年9月20日、2010年9月11日、2013年5月5日三次来到锦州,参观义县奉国寺、参加奉国寺990年纪念活动、为锦州2013世界园林博览会洒净、于月明湖放生锦鲤、为“台湾大花园”剪彩、为笔架山法雨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开光主法,深刻感受到了辽西佛教的久远与厚重。

星云大师三次来锦州,三次亲临锦州北普陀寺,并参加了北普陀寺建寺十周年庆典暨万佛殿佛像落座法会。2009年9月20日适逢北普陀山建寺十周年庆暨万佛殿落成,与会贵宾云集,包括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国家民族卫生学会会长郁德水、辽宁省民委主任包玉梅、原辽宁省佛教协会会长照元长老、辽宁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性妙法师、香港西方寺方丈宽运大和尚等。

落成典礼后,在众多贵宾及千余名信众的观礼下,大师亲自为道极法师传授祖衣、念珠、法卷等信物。在大师宣读法卷及叮咛嘱咐后,道极法师成为临济宗第四十九代传人,也是继南京栖霞山方丈隆相和尚等人之后,星云大师在大陆的多位法子之一。仪式历时一个多小时,隆重而庄严。

2010年星云大师参加北普陀寺万佛宝塔奠基庆典法会,为普陀山景区大门和北普陀寺山门亲笔题匾额“北普陀山”及“北普陀寺”。星云大师在北普陀寺三次为信众开示,留下“人间佛教”的先进理念,在锦州信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第二章 锦州古刹塔窟

第一节 锦州市区古刹塔窟

大广济寺

大广济寺位于锦州市古塔公园内。根据现存的明嘉靖年间左都御史文贵所撰的《广济寺重建前殿记》记载,该寺肇建于辽道宗清宁年间。又据考古专家的考证,广济寺大殿前的月台,其制造风格乃是辽代的式样。大广济寺自明永乐年间至嘉靖年间曾多次维修,嘉靖十四年(1535)被火烧毁,清道光六年(1826)至九年(1829)重修。现在的广济寺基本上是清道光九年的建筑规模。

大广济寺有前殿3楹,东西碑亭两座,中殿3楹,卷棚(旧戏台)3楹,东西配殿各7间,大殿7楹。

前殿为天王殿,俗称山门,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式,东西宽18.9米,南北长13.5米。门两侧有石狮守护,中间安放香炉。进门后可见殿的东西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像,高3.3米。东侧为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宝剑;西侧为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执缠蛇;北方为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四大天王象征风调雨顺。近几年,大广济寺对天王像进行了重新塑造。多闻天王和持国天王像,是按照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魔里海、魔里寿的形象塑造而成的,二者皆为愤怒相,面目狰狞恐怖,其原意似在表达诸神慈悯众生,对顺者以顺而动,对逆者以逆而制。此塑像,给人以天将神威之感。另外,在居士的资助下,近年大广济寺又在天王殿中部雕塑了弥勒佛像,佛像高1.8米,笑口常开,袒胸露腹,身体肥胖。

中殿为关帝殿,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建筑结构为小式大木建筑,硬山式。中殿建在高1.27米的平砖台之上,殿前有卷棚3间。“咸丰三年”实际是太平天国运动之时,颂扬关羽,为的是镇压农民起义军。近年新塑了关羽、关平、周仓像。关羽像的显著特点是颇似京剧亮相的凝固姿态的“形相”,皇冠横顶服饰庄重,面为重色,美髯垂泻,手持“朝笏”护胸,极具关羽亦忠、亦义、亦勇的庄严肃穆、宁静安详之特点。关羽彩塑左右两侧有关平和周仓塑像,殿内墙壁上有“桃园结义”壁画。

在关帝殿前有东西碑亭各1座,东碑亭内藏《重修大广济寺碑记》碑两甬,西碑亭藏广济寺重修捐资碑两座。

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建在东西宽28米、南北长13米的平台之上,前有南北长4米的月台,月台为勾栏平座式,月台的两角还雕成螭头吐水孔,极具辽代建筑的显著特征。

大殿为大雄宝殿,东西长22米,进深3间,宽8米,为大式大木建筑,重檐歇山造顶,殿顶用九脊,各脊上均饰走兽,正脊上有剑尾式大吻一座,正脊上还有砖雕“慈云广敷,惠日常明”八个字。近年,大殿内的佛像进行了重新雕塑。中间坐北面南的佛台上的释迦牟尼佛,为古印度佛教创始人,被佛教界尊称为“佛陀”“世尊”。其两侧站像阿难、迦叶是他的两位弟子。西侧佛台上的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五智如来中的西方如来佛,两侧站像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他们三位并称西方三圣。东侧佛台上的药师佛,为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是五智如来中的东方如来佛,两侧站像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他们三位并称东方三圣。三世佛为坐像,高3.4米,站立的菩萨像高2.3米。在三世佛东西两侧塑有两个护法,东为韦驮、西为伽蓝,像高2.3米。在大殿两侧平台之上各塑有8位罗汉像,高1.75米,连同佛陀的两位弟子,共为18罗汉。

新雕塑的佛像采用了北方传统的民间工艺,虽不如南方的细腻,却有鲜明的特点。如释迦牟尼彩塑为大坐佛,面相端庄,圆浑肥实的肩胸,坐相挺拔壮直,袈裟线条有力度,衣褶细薄,柔和流畅。造像精神焕发,生命力充沛,且温存喜悦,精华朴实,亲切可爱。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像,风格朴实健壮、丰满,面相慈祥和蔼,深沉的眼睛与内收的嘴角,显示了他们的睿智,体现了佛性的崇高和雄伟。

大广济寺的寺名含有“慈云广敷,普济众生”之意。大广济寺古建筑群占地10万平方米,寺西为天后宫,寺东为昭忠祠,塔寺合一,显示了古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流风余韵。大广济寺布局严整,建筑宏伟富丽,廊檐错落;曲径相通的庭院花木葱茏,古钟悠扬,到处弥漫着紫丁香的芬芳。气势恢宏的大殿内外,精美的雕刻,彩绘的人物花鸟美不胜收。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的天王殿、关帝殿以及两侧的配殿碑亭更把大殿烘托得气宇轩昂。大殿中供奉的三尊大佛,端坐于高大的佛台上,神态怡然,目光深邃,仿佛显示出普度众生、广济天下的法力与圣明。

大广济寺内的昭忠祠

在大广济寺东侧有一昭忠祠,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的清毅军将士而建立的。在祠的东侧立有一块高3.5米的深褐色石碑,上有篆字“敕建昭忠祠碑”六个字。它是国内唯一一块记录中日甲午战争陆战史的碑石。“甲午风云”海战广为人知,而鲜为人知的陆战详情和烈士英名则记载在锦州的昭忠祠碑上。昭忠祠碑全名为《大清敕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记》碑。

在原面阔5楹的祠堂里,曾供奉清军将士灵牌2248尊。在昭忠祠碑上,正面刻有24行、1533字的记事碑文。祭文是参战的“毅军”将领宋庆撰写的。据说他在书文时,豪情与悲伤交融,感慨万分,不仅为清王朝腐败昏庸、屈膝降寇而愤懑,也为将士冲锋陷阵、浴血搏斗的无畏精神而感动得泣不成声。读此碑文,感人肺腑,仿闻杀声,如临其境。然而,由于该碑常年裸露在外,底部碑文风化严重,字迹不清。原锦州市图书馆馆长王鸿业老先生以80岁高龄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补齐了剥蚀的文字,使昭忠祠碑文全文贯通。

战争虽败,民族气节长存;壮士虽死,英灵彪炳千秋。昭忠祠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为为国捐躯的志士昭祭忠魂,弘扬抵御外侵的民族精神,更重要的是告诫后人勿忘国耻,居安思危,鉴之以史,戒之以今,激发爱国之志,报国之情。为了充分挖掘昭忠祠碑的历史价值,锦州市博物馆近年在昭忠祠内办起了“甲午忠魂展”,昭忠祠成为锦州市又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昭忠祠碑成为该展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被世人所瞩目。

大广济寺塔

大广济寺塔体量宏大,是东北最高的古代建筑,也是京沈途中唯一能从列车上望到的辽代高塔,被认为是锦州古城的徽标,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旧志记载:大广济寺塔“清宁三年(1057)立”。又据明嘉靖十一年(1532)碑文记载:“锦城广济寺古刹也,肇造于契丹之初,无籍可考。有砖塔亭亭凌空二百五十尺。中分八方,镌佛像一坐龛中,两像旁立,中嵌一铜镜。共十三层,每层八角,每角横出楠木榱题,冒以铜兽,吞口缀以铜铃。每层中各嵌铜镜三面。冠以镏金宝顶。造于辽道宗清宁间,藏皇太后所降之舍利子也。金中靖大夫高琏所撰塔记大略如此。至正末世变兵荒,民逃僧散,城、寺俱墟矣!明洪武末年调广宁中、左两屯卫来锦戍守。时有武进伯、朱姓者,北征过寺,见塔顶以为金也,架炮打落,异去山海寄库。”此文乃宣大巡抚郡人文贵所作,其居与寺邻,离塔最近,深知确情,所言可信。可见此塔乃辽道宗耶律洪基为尊藏其母仁懿皇太后萧挞里所赐之舍利子而建。舍利子是梵语的音译,指佛祖释迦牟尼佛骨火化后的精华,佛教认为,舍利子是无上法宝,能降伏一切妖魔。所以,一旦得到它,都要建塔供奉。

辽塔维修前,塔是实心密檐仿木结构,高约57米,原高约60米,塔身自重1.8万吨,分为台、座、身、檐、顶、刹等部。塔基建在夯土上,深度为9米。

台基每面宽约8.6米,1933年曾彻底重修,现整齐坚固。

塔座为须弥座式,其束腰部分每面各有5个壶门,门里雕小坐佛,两侧雕花瓶、供养人、伎乐天或童子。除西面较完整外,其他各面多已脱落。束腰上砌横枋、斗拱,承托勾栏、平座和仰莲。

塔身每面宽8.42米,每面中砌拱龛,内有一佛坐于莲台之上,外有二胁侍立于两旁。横枋以上还有两位飞天。坐佛慈眉慈目,凝重端庄,顶上都绾螺髻,唯正南者头戴宝冠。佛座背后都有火焰式背光。尊者都戴花冠,披袈裟,佩璎珞,踏云朵,仪态安详,温和亲切。佛和尊者顶上都有宝盖垂花。飞天遨游天宇,作礼佛之状,衣带当风飘逸之致。梁启超著述的《中国佛教兴衰史略》中记载,锦州辽塔上的八位坐佛是:东为东方妙喜世界之阿閦佛,南为南方欢喜世界之宝相(生)佛,西为西方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北为北方莲花世界之微妙声佛,东南为拘那舍佛,西南为迦叶佛,西北为释迦牟尼佛,东北为拘留孙佛。另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佛像大辞典》和曹厚德主编的《中国佛像造像艺术》记载,锦州辽塔上的16位尊者是:阿閦佛左为日光菩萨,右为月光菩萨;拘那舍佛左为摩诃婆罗贺摩菩萨,右为释迦提桓因陀罗菩萨;宝相(生)佛左为阿修罗菩萨,右为迦楼罗菩萨;迦叶佛左为宾渡罗拔罗渡阇菩萨,右为迦诺迦法蹉菩萨;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释迦牟尼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微妙声佛左为大自在菩萨,右为吉祥天菩萨;拘留孙佛左为虚空藏菩萨,右为维摩诘菩萨。所有雕像比例匀称,神态自然,阴阳明暗清晰,立体感很强。

塔檐有斗拱承托,檐角横出楠木榱题,冒以铜兽,吞口缀以铜铃,每层中各嵌铜镜3面,冠以镏金宝顶。

广济寺塔自落成之日起很少维修。明人孙承宗在描写广济寺塔时就有“铃铎俱坠,独撑角之楠(角梁)横出如故”的词句,可见该塔最迟在300年前塔檐就已脱落。

1992年锦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维修广济寺塔的方案》,1993年市政府发出了“爱我锦州,修我古塔”的号召。全市民众热烈响应,社会赞助热潮迭起,社会各界为修复古塔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国家、省投资130万元,市政府拨款140万元,社会捐款290万元,外国友人捐助203万元。修复工程历时3载,于1996年10月告竣。

修复后的古塔高71.25米,塔重2.2万吨,塔顶设有古刹天宫,收藏代表锦州当代的名优产品、传统工艺品及名人书画等。新制作的镏金塔刹长13米,镶嵌铜镜344面,安装104个塔角风铎,阳光下刹顶擎云,铜镜生辉,风铎回响,使辽塔再现当年风采。

观音阁

锦州市古塔历史文化公园内,有一明代古刹遗址——观音阁。

观音阁原有正殿3楹,东西配殿各两楹,前殿3楹,东西廊各3楹,山门1楹。寺中存有石狮1对,石碑4甬,铁鼎1尊,铜钟1座,横匾5块,巨石1块,古松两株。

观音阁,原名南海寺、松雪庵,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

据锦州第一任佛教协会会长圆通老法师撰写的《锦州古刹》一书记载:“观音阁,乃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之下院,左军督佥事、骠骑将军、都指挥使王锴将军为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住持福坚老和尚肇建的下院。”

弘治六年(1493)冬,福坚老和尚在南海寺禅房圆寂。弟子们为纪念福坚法师,遂把“南海寺”改名“松雪庵”,仿宋鉴“松雪斋主”四字,制成“松雪庵”横匾挂于山门上。这就是南海寺及松雪庵名字的由来。

福坚老和尚圆寂后,弟子三义做了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的住持。三义知道师父非常喜爱古松,亲手在观音阁大殿前栽植了两棵虬髯松,使松雪庵成了名副其实的松雪庵。

隆庆二年(1568)秋,一场大火把松雪庵烧为平地。

由于连年大旱,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无力修复松雪庵。直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住持能素老和尚用50年化缘积攒的钱,重新修复了松雪庵。当时巡按辽东御使兼提督学政熊廷弼和能素都是江西东昌人。能素俗姓熊,名主师。论起辈分来,能素乃是熊廷弼的叔父,所以熊廷弼更加尊重能素,自然鼎力相助,帮叔父修复松雪庵。

万历四十八年(1620)十月,松雪庵竣工,熊廷弼对能素说:“师叔,侄儿觉‘松雪庵’三字,不如‘观音阁’好!北普陀山观音洞普陀寺乃师叔主寺上院,这下院仍取观音菩萨慈航普度之意更佳,请师叔敲定。”能素觉得熊廷弼言之有理,笑道:“经略所说极是,就请经略给小庵书写一块匾吧!”

不几日,熊廷弼亲自差人给能素送来一块“观音阁”金字蓝地匾。从此松雪庵就改名观音阁了。这就是观音阁名字的由来。

能素按原“南海寺”碑、额、匾、联的拓片,重新装饰古刹,正殿仍悬挂王锴手书的“慈航普度”巨匾,大殿供奉观音菩萨。前殿仍镶嵌胡茗嶂手书的“天王殿”石额。前殿供奉弥勒佛、韦驮菩萨、四大天王。东廊仍悬“僻园”横匾,内供文殊菩萨。西廊仍悬“静室”横匾,内供普贤菩萨。山门悬挂“观音阁”横匾。前院南海寺碑旁,又勒一新石碑《观音阁记》,此碑由熊廷弼撰书。

能素和熊廷弼又依旧貌在后院分栽两棵虬髯松,后人称为“叔侄松”。

“古塔昏鸦”巨石经风化、火焚渐断裂,能素在巨石周围用石块倚住。

观音阁由于熊廷弼鼎力肇建,又由于熊廷弼亲笔题匾而名冠辽西。

文字记载明天启年间又大修一次观音阁。清顺治十一年(1654)再次重修,此次增修东配殿、西配殿。东配殿供奉地藏王菩萨,西配殿供奉大势至菩萨。大清开国以来,锦州第一位举人王共瞻撰写了《重修观音阁碑记》。

清道光八年(1828),锦州府知府德阴倡修观音阁,优贡朱自裕撰写了《观音阁慈航普度碑》,这是观音阁从肇建以来的第四块碑。

光绪二十四年(1898)、1918年两度重修观音阁。

新中国成立后,观音阁先后变成锦州市皮毛厂职工住宅和居民住宅。文物遗失殆尽。

观音阁历代高僧中,最有影响的有福坚老和尚、戒升和尚、了凡和尚、糊涂大和尚、三义法师、能素法师、尘见法师。

观音阁最后一代和尚是本缘老和尚。

进士王春、张文锦、江奎、李景登、李庚云、李逢源、陆善格等都在观音阁寒窗苦读过。

相传观音阁镇寺之宝一是福坚老和尚的一把“削风”宝刀,二是宋鉴书写的“松雪斋主”字画,三是王锴铸的铁鼎,四是熊廷弼撰写的《观音阁记》石碑。

观音阁收藏历代名人书画300多幅。可惜这些珍贵文物都已丢失。

党和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1987年把观音阁退还给锦州市佛教协会。现在的观音阁是锦州市古城改造后,修建锦州古塔历史文化公园时重新肇建的,比昔日的“南海寺”“松雪庵”更加庄严、巍峨。

古塔寺(祐国寺)

古塔寺原名祐国寺。古塔寺塔,坐落在锦州市老城西门外东南隅,保存基本完好,现称祐国寺塔,因城内还有一座广济寺大塔,故又俗称为小塔子。

古塔寺塔肇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为八角七级实心密檐式砖塔,塔由基座、塔身、塔刹几部分组成;通高约12米;基座为须弥座式;束腰每面置蜀柱4根,有3个壶门,壶门内砖雕花卉等图案。第一层塔身每面正中置券顶佛龛,龛内设须弥座,座上端坐佛像1尊。塔身顶部各角出砖雕柱头,其间置额枋,其上置一平板枋,枋上置五踩斗拱。每面补间1攒,转角各1攒,用以承托替木、撩檐枋,其上出第一层塔檐。檐上设脊兽,覆青瓦。第二层至第七层塔身均为平素,仅在转角顶部嵌砖雕垂柱。各层平板枋上均置五踩斗拱。第七层塔檐之上收成攒尖式塔顶,顶上正中置塔刹,塔刹为铜质宝珠及火焰光。

综观古塔寺砖塔,虽然建在明代,但是具有浓重的辽代遗风,比如密檐的结构形制、须弥座的式样,都显示出辽代砖塔的特点。而斗拱的形制等又体现了它的时代特征。从总体造型上,塔身层层内收、每层高度依次递减,诸层塔檐均做出翘飞,檐角置套兽、风铎。故而,该塔造型极其优美生动、华贵挺拔,加之精雕细刻的仿木建筑工艺,古塔寺塔在明代砖塔之中堪称是上乘之作。

古塔寺塔建在古塔寺院内,也是塔寺合一的古建筑群。原寺在明正德年间建有大殿、禅房、钟鼓二楼及山门等。慕名前来观光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寺院也曾进行多次维修,其中清乾隆三十六年维修就是由锦州籍的文华殿大学士尹继善撰写的碑文。

昔日,锦州古城及西门外、南门外皆为一片民居平房时,在古塔寺塔的西南侧侧卧向东北望去,大塔、小塔尽收眼底,故锦城人民称此为锦州八景之一“卧观双塔”。只可惜,随着楼房的增多,此种景观已看不到了。

玉佛寺

玉佛寺坐落在锦州市古塔区境内,即洛阳路与人民街交叉路口西南角。这是1993年为配合全市城市总体改造重新修建的。在重建工程中,市政府出资200余万元,佛教协会、四众弟子集资50余万元,经过两年施工,于1995年10月竣工。重建的玉佛寺占地面积864平方米,建大雄宝殿5间,卧佛殿3间,东西配殿10间,天王殿3间,大小佛像28尊,山门1座,金粉画栋,彩绘金身。此外还有方丈室、僧舍居士林、流经处等。寺内藏有法器铁鼎、铁钟、木鱼、云罄等。寺内现存有大正藏经100册,频伽藏经100册,经、律、论三藏12部,泰国赠给的小乘经典1部,佛舍利3颗,佛牙舍利照片1张等。

据《奉天通志》记载,明末崇祯年间,东北满族兴起,女真人在辽宁新宾县已崛起,先占据辽阳、沈阳、北镇、大凌河(今凌海市),后欲攻锦州、兴城、绥中、山海关。为守住这些城市,明朝多次易帅把守,并动员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城防。明朝守将袁崇焕采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加强城防工事,恢复了辽河以西的边防,同时购置“红夷大炮”百门。明天启六年(1626)十几万后金兵渡大凌河进攻宁远城,明军使用大炮给后金军造成重大伤亡。努尔哈赤也身负重伤,后金军只得退回沈阳。锦州宁远等地防守军民趁机抓紧筑城。这时有一位老妪不畏艰辛,常送茶食慰劳筑城军民。忽一日不见老者来,经军民查知,发现她已在原地藏寺址的草庵内已坐化了,但尸体未坏。于是,人们传说她是佛爷化身来帮助建城,使锦州人免遭金人杀戮之苦。人们认为这位老妪就是菩萨,所以在城墙修筑完工之后,就在老妪死去的地方,利用建城剩下的砖石,建起一座寺庙,为与地藏寺区别,取名为地藏寺下院,又叫地藏庵,俗称茶棚庵。那时,庙上香火鼎盛,后来曾用香火钱修过一座利津桥,以方便行人,又在庵前设茶棚一处,免费供饮。

地藏庵建筑有大殿3楹,山门1楹,门前石狮1对,僧舍3楹,奉祀地藏王菩萨,当时大殿有对联一副:“执杖持珠照灵台司地府;度冥救世了佛愿体天心。”此庙为北开门,大殿后部有韦驮一尊,对联是“护法全凭一杵诀;澄心普照万家春”。此外,有僧舍,联为“夜来补衲剪秋叶,晓起烹茶拾落枝”。庙前有火成岩石狮1对,院内有小狮1对、石碑1甬。殿前有松柏各1株。院内南北宽敞,西邻古城东墙。明末,清军攻打锦州时,曾用炮火打坏庙宇,顺治九年(1652)、乾隆二十六(1761)、乾隆四十一年(1776)都曾重修。1990年初夏,市政府有关部门维修了地藏庵,辟其为大僧简易活动场所,并维修3间大殿,面积为50平方米。殿内立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等8尊玉佛,故该寺改称为玉佛寺。

现在新建的玉佛寺位置在原址南,较原寺规模宏大,香火十分旺盛。

北普陀寺

锦州北普陀山,开山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邃丰厚。迄唐武德元年已肇建多座寺刹,晨钟暮鼓,梵音法号,经年袅渺,世人皆以南印度普陀珞珈山北院称之。至辽代,因皇帝耶律倍长居此山,经大德高僧德韶奏请辽太后,正式定其名为北普陀山,从此闻名天下;尤以名贯燕云十六州的“石堂松雪、枫林旭日、苍山观海、红石卧龙、滴水观音、泓池澄晖、烽台夕照”等景观而著称于世;明清两代,更以辽西“第一洞天”驰名海内,为佛、道两教高僧、宗师及信众朝拜之圣地。

千年沧桑

据考证,北普陀寺始建于隋唐时期。相传隋炀帝于大业八年(612),下令征高丽,命“开皇四子”之一的杨浚为征东先锋,结果战败。杨浚在败退回京的途中,经过北普陀山(当时称老母山)老母洞(大石棚),因有感于长年征战杀戮之不忍,从此在此隐居。公元618年,杨浚在释迦牟尼圣诞这一天,正式剃度出家,取法名清净,并将原居住的老母洞改建成佛寺,取名“圆觉寺”。公元648年,老母山开山祖师清净老和尚无病涅槃。

辽太祖天显元年(926),辽国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曾逃难至老母山,传说被观音菩萨点化的一位老婆婆搭救后在此隐居。辽天显五年(930),辽太后述律平追随太子踪迹来到老母山,发现太子已经离开。为纪念太子、感谢观音菩萨保佑太子之恩,辽太后赏银千两,在老母山重修古寺,取名“紫竹寺”。当时,只建大殿3楹,禅房2楹,石碑1座,没有僧人。紫竹寺由南宁王府派专人管理,四时祭祀。老母山遂改为北普陀山,老母洞也改为观音洞。金末元初,紫竹寺被毁。

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北普陀山观音洞曾有一位南海僧人凡度云游至此,一住几十年(有王寂为凡度撰写的石碑和凡度悼宋徽宗的挽联为证)。

元代离阳宫开山祖师萧道然的掌门弟子高德范见此处幽静清奇,大有蓬瀛之气,便在此居住38年,重修道院,再塑金身,造石像64座,植桃树1000余株。举人出身的和尚福坚曾为普陀寺书一槛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石堂道院被锦州指挥使曹凤焚毁。

明正统二年(1437),太监王彦出镇辽(今锦州北镇),来锦州曾登普陀山游观音洞。临行前,嘱咐州备御都指挥李真鸠工集料,重建古寺。

观音阁有东西二洞,东洞小而幽深,西洞高广,其形如棚,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石棚。李真命在石棚下建造大士阁,内塑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并在东洞内塑白衣观音坐像。前殿塑弥勒、太子耶律倍、李汉升等像,此外又建禅房3楹,山门1楹,阁前栽植松树4棵。李真请王彦为寺庙赐名,王彦觉得以山为名更为宏大,所以就命李真把“石堂道院”改名为普陀寺。

大广济寺无知老和尚听说重修古寺,便遵老师同霄长老遗嘱,将明初曹凤将军的200两纹银赠给李真,并说明明初此寺被火烧过,曹将军焚寺悔之莫及,留银补过。李真深为慨叹。在立《重修观音洞普陀寺功德碑》时,李真命于碑首大字篆刻:“曹凤将军生前捐银二百两……”

普陀寺重建期间,李真请地藏寺戒升和尚为住持。戒升带着徒弟福缘住在普陀寺内,后来他又收一徒名福坚,是文人出身,能文善书。

明嘉靖四年(1525)重修后的观音洞普陀寺,金碧辉煌,峥嵘巍峨,春日桃花红雨,夏日苍翠欲滴,秋日满山红叶,冬日松雪石棚。曾有无数爱国诗人、民族英雄留下题咏的文字,如李景登、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何可刚、金国凤等都先后登临观音洞大士阁,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些诗篇和山川交相生辉。

清初,顺治皇帝的生母吉特皇太后曾来此游观音洞普陀寺,并赏银千两。住持僧灵慧用赏银重修大士阁、前殿、山房等。雍正年间御史尹泰游观音洞普陀寺,把“石堂松雪”定为锦州八景之一,又给观音洞定了普陀八景,即石棚松雪、红雨山房、寒潭印月、蟾桂下凡、玉瓶溪水、山路松声、苍山观海、观峙岚山。

乾隆五十二年(1787)邑人绅士魏养本倾全部家资,修了石条路(从落马石直到山门),普陀寺特为魏养本在半山亭处立一功德碑。

观音洞普陀寺历经数百年的营建,真乃为“辽西第一洞天”。

据高国光老先生撰写《锦县(锦州)志略》时统计,“观音洞共有楹联五副、石额八块、匾额六块、碑二十四甬、石碣六块”,为锦州86座庙宇之首。

在伪满洲国统治下,“锦州省文化厅”按日伪指令,借保护文物之名进行“文物普查登记”,意在确定掠夺目标。北普陀寺等锦州寺庙原有的珍贵藏品、祭祀器皿等被日本人四十万次郎运回日本。这种明火执仗赤裸裸的掠夺使锦州佛教历史文物损失惨重。

解放战争时期,驻锦州国民党守军在观音洞、二郎洞、小洞、金牛洞乱砍滥伐,把不少碑碣推倒,修筑防御工事,闻名遐迩的“辽西四大洞天”的珍贵文物遭到了严重破坏。

辽沈战役前夕,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曾来到观音洞普陀寺,他告诉本善老和尚和在场的全体解放军指战员:“我们人人都要保护好锦州的名胜古迹,这些名胜古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东北野战军忠实执行了“东野”首长的指示,观音洞普陀寺没有因战争受到破坏,文物保存完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错误路线的影响,当地村民崔明五等人拆毁了观音洞普陀寺的大部分建筑。崔本人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观音洞普陀寺再次遭劫,寺内文物大部分被破坏。千年古刹从此陷入凋零、颓废状态。

1998年,李忠国副市长召集时任锦州市宗教局长张秀云、观音洞风景区管理处处长赵清君、辽宁省佛教协会会长照元、锦州市玉佛寺住持本如法师、监院道极法师等,在观音洞风景区召开会议,研究探讨申请恢复北普陀寺佛教活动场所和佛教活动,确定启动北普陀寺恢复、重建工作。考虑到原庙址狭小已不适应当今佛教寺庙建设规模要求,李忠国副市长决定在北普陀山西沟另选庙址,重新建设北普陀寺。

如此重要的历史任务,需要年富力强、有胆有识的佛教界人士承担,然而当时全国尚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之时,已经回到寺庙中的僧人大多年老体弱,难当此任。这时,年轻的道极法师进入了李忠国副市长的视线。此时的道极法师,刚从哈尔滨极乐寺佛学院毕业不久,35岁,戒德精严,年富力强,抱负远大。他了解北普陀道场的悠久坎坷的历史,常常为锦州佛教的复兴夜不能寐。李忠国副市长请他担任重建庙寺大任,他激动不已,当即发下大愿:“学习历代祖师,重建北普陀寺道场,重建观世音菩萨北方道坊,让佛陀再现辉煌!”

北普陀寺于1999年被辽宁省政府宗教局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1999~2016年,在道极法师的主持下,北普陀寺开始了历时17年不间断的、艰辛的建设历程。

北普陀寺历经六朝1400多年风雨飘摇,如今以崭新姿态屹立在北普陀山之上。它既有古刹厚重的历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依山就势,巍峨宏伟,山寺和谐,功能齐全。各高僧大德相继光临传法,四方香客络绎不绝,法会水陆接连不断,慈善济困、特色扶贫遍及四方,北普陀山再现了东北第一佛山的辉煌。

实至名归

2000年道极法师首先提出建议,“观音洞景区”称谓不能代表北普陀山悠久的历史和内涵,景区名称应恢复“北普陀山”原来的称谓;为了区别于浙江的普陀寺,新建成的普陀寺取名“北普陀寺”。他的提议,得到市政府领导的赞同和相关部门的批准。道极法师又请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亲笔题写“北普陀山”“北普陀寺”两幅墨宝,分别悬挂于景区和寺庙的山门,山寺合和、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再现了东北佛教著名殊胜道场之尊位,开启了北普陀寺新的辉煌。北普陀寺在历史长河中从殊胜到沉寂,如今又以崭新的面貌回归人间,可谓一个奇迹,它将不断发展、殊胜。

现代风貌

新的北普陀寺寺庙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共2.5万平方米。寺内建筑包括:天王殿、观自在殿、万佛宝殿、三藏楼、九龙壁、戒坛、法宝楼、佛宝塔、五大菩萨殿、五方佛殿、五百罗汉坡、普陀金顶、送子观音圣像、三十三观音菩萨像、唐僧取经大型情景雕塑、普陀宫、百万宫、祖师殿、西方接引殿、卧佛殿、济公财神殿、26米高滴水观音圣像、方丈楼、僧寮、多功能厅、图书馆、禅堂、水陆内坛寮房、3层水陆内坛、男居士寮房、女居士寮房、贵宾接待楼、斋堂、客堂、地宫、纪念馆、电化教室等,作为佛教道场功能一应俱全,气势恢宏,巍峨耸立。

四大天王悬塑 2009年,道极法师陪星云大师去美国,在回国的空中看到四朵云彩,好似四大天王一般神奇。当时法师在想何不将四大天王悬塑于天王殿内。回到寺院后,道极法师找来塑像师说明想法,塑像师说:“我没听说过,也没看见过天王像悬在空中这一设计。”道极法师说:“就用这四根柱子做云柱,把四天王悬塑柱子上。”就这样,四大天王,通过泥塑,被技术人员栩栩如生悬塑在天王殿的空中。这一设计既节约空间,又显出了佛家天王的庄严与威仪,可谓佛教文化艺术一种新的创意。

三大石碑 位于万佛宝殿前,中间石碑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传印长老亲笔所题的“佛”与“赞佛偈”,两侧石碑是“清规”“戒律”四个大字,这亦是维持寺院清净和约束佛教徒行为的规章制度。

观自在殿 在寺院的中心位置有一座全木制结构的殿宇,名为观自在殿。于2016年九月十九落成,占地400平方米,可容纳300余人诵经补化。殿内供奉的是缅甸玉自在观世音圣像。殿内山水竹林展现出自在祥和的气氛。

青龙攀岩 2008年,北普陀寺开山劈石修建万佛宝殿。在劈山的时候,人们发现山石中间有些潮湿,可是两天后一看,却冻起很大一块冰。人们这才知道,这是亿万年前火山喷发后的回岩口,而这回岩口如今却成了泉眼,真可谓奇迹。道极法师与工人、信众顿觉龙天护佑,认为这是青龙来送水。为纪念此青龙,道极法师决定修建青龙壁。法师通过依山就势的巧妙设计,把青龙的原身引出来面对世人,其寓意为:青龙攀岩,昂首吐水,沐浴众生,普降甘露法雨。

缅甸玉卧佛 是我国香港杨玉馨大居士捐赠的,长9.9米,重13吨,仅运输就花费了20多天。此卧佛是由一块完整的缅甸玉雕琢而成。从太子佛到玉卧佛,“演示”了释迦牟尼佛从出生到涅槃一生传法的经历。

万佛宝殿 是北普陀寺最重要的建筑,是北普陀寺法务活动的中心,竣工于2009年,占地面积1276.7平方米,建筑面积3056.9平方米。万佛宝殿分为两层。万佛宝殿内供奉万尊释迦牟尼佛,主佛高5米,由檀香木雕刻而成,主佛两侧供奉的是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主佛后面是十二缘觉的浮雕圣像。殿内四周供奉9999尊0.21米高的镏金铜佛,展现了释迦牟尼佛千百亿化身的壮观场景。万佛宝殿借鉴北魏时期摩崖石刻的建筑艺术,远看为石洞。道极法师是把室外石刻艺术移到室内来,使万佛宝殿既有佛龛的感觉,又有石洞之意境。这是石洞艺术与大殿艺术结合的表现。殿内供桌为红木雕刻,上有五供,为景泰蓝掐丝法蓝,来自台湾。万佛宝殿,除举行佛事活动外,还可以举行讲经法会、大型会议、周年庆典等活动。万佛宝殿有四件珍贵佛宝:

主佛头 由1.5米高的整个檀香木雕刻而成。

主佛前的两根金柱 由24K纯金金箔贴制而成,共用金箔0.75公斤。

直径1.2米的铜磬 为一位大企业家捐赠,其声音悦耳动听,敲响后声音持续1.5分钟,每位听到大磬声音的人都会感到心旷神怡。

1700多年的香樟木雕琢的木鱼 其直径为1.5米,木鱼由3个工匠花3年的时间用一整块香樟木雕刻而成。此木的根部最粗的一段雕成直径达1.5米的最大木鱼,供奉于北普陀寺;中枝部分直径稍小,供奉在普陀山;末枝部分最小的供奉在台湾佛光山。道极法师此安排的寓意为:“中华民族是一棵大树,那根在祖国大陆,台湾为枝,海峡两岸永不分离,一脉相承。”

九龙藻井 完全是木工手工臼卯,一条龙盘踞顶端,四角金蝙蝠八边龙,甚是华美。藻井设计的时候是颇有争议的,有人说若采用传统手工艺,则要花费几十万,这不值得。道极法师说,现在传统木工手艺要失传了,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工艺与精神的传承。

九龙壁 北普陀寺是依山而建的,其中轴线是从山顶直垂山下的一条深沟。当时在建万佛宝殿时,为了防洪截流,便在万佛宝殿上方50米处,修了一个堤坝。但因为山势陡峭,堤坝几次被山水冲毁,道极法师为此事很是苦恼惆怅。一次法师去台湾,在日月潭看到了镇守日月潭的一座九龙壁,心中顿悟:龙善治水。回来后,有一晚他梦见九龙镇守堤坝,醒来之后,他便叫来施工人员设计建造九龙护坝的方案。道极法师设计墙壁为立体浮雕的五龙蟠舞,池内四龙水上沐浴,彰显了五湖四海之意。九龙同时吐水,太子佛端居莲台,手指天地。

五大菩萨殿 在戒坛后方,山端之上。五大菩萨为大慈弥勒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他们分别代表忍辱、智慧、大孝、慈悲、大愿。每殿供奉参照中国四大名山的建造,这可以满足不能亲自朝拜四大名山的年老体弱的老居士的需求。五大菩萨殿是佛家正统方形建筑。五大殿连合后呈环抱戒坛状,殿殿相连,组成万尊观音坡,远看蜿蜒连绵。这观音坡与罗汉坡不但美观,还起到防火作用;不但形成景观隔离带,而且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保护作用。这些建筑群相互彰显,都是以平面和空间造型来表现意象的。

送子观音 全身由汉白玉雕琢而成,立于山顶之上。道极法师说:“现在的社会发达了,生活安逸了,人们的惰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经常运动,就是导致不孕的原因之一。送子观音之所以要建造在山顶之上,就是希望年轻求子的信徒多多运动。”

文化回廊 北普陀寺的回廊有20多米,内有二十四孝图等蕴含教育意义的壁画。回廊可供信众、游客上下殿走动,遮日避雨,方便休息。

三十三观音菩萨像 普陀,是梵语补陀落迦的音译简称,指观世音菩萨居住处。北普陀山自古以来是佛教圣地、观音应化道场。为使来山信众和四方香客游人感受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济世思想,2017年本寺众护法居士在戒坛前方护坡山石之上捐资塑造了三十三尊观世音菩萨像。三十三观音是观世音菩萨为摄化众生而自在示现出不同体貌的三十三种形象。

唐僧西天取经大型情景塑像 北普陀山东山坡上,塑有玄奘师徒4人西天取经之大型情景雕塑,栩栩如生。此雕塑寓意着大家要珍惜佛法,感恩祖师之德。

滴水观音像 高26.9米,全身为汉白玉雕塑,两边分别供奉善财童子与龙女。

法宝珍藏 北普陀寺珍藏的佛宝占满了两层楼,分为舍利、藏经、墨宝、古佛、祖师法宝、普陀珍宝,六大部类。珍贵的法宝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十大弟子舍利、沉香观世音菩萨圣像、祖师大德舍利、缅甸玉卧佛、虚云老和尚舍利及祖衣、天然树瘤大熊猫、乾隆御座及书案、北魏时期古佛及石塔、澍培长老的亲笔墨宝、1.5米高的和田玉观音等。其他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泊尔、菲律宾、缅甸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名山古刹的高僧大德、知名人士赠送给本寺的法宝共有2000余件。

北普陀寺戒坛 锦州北普陀山北普陀寺的戒坛于2013年9月1日修建完成。整个建筑共由三层组成,其建设理念与建设风格皆出自道极大和尚。戒坛是出家受戒时最庄严、最神圣的所场,全国知名戒坛有福建太姥山、南京宝华山、山西五台山、北京戒台寺。道极法师在建设北普陀寺的过程中发现,东北地区比丘(尼)受戒的戒坛均为临时搭建,这对于最神圣的“登坛受戒”来说,是一个遗憾,因此,他再次发愿:在北普陀寺建东北第一座戒坛。历尽千辛万苦,2013年,戒坛全面竣工。“戒坛”匾额由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传印长老亲笔题写,戒坛里的偈诵是时任辽宁省佛教协会会长的照元长老题写。北普陀寺改变了辽西地区百年无三坛大戒法会的历史。2006年、2013年、2017年,北普陀寺举办了三次三坛大戒法会,1585名戒子在此得戒。多年来,道极大和尚带领寺院不断完善戒场设施,培养了一支精干的开堂引礼律师团队,经过精密的训练、严格的考察,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佛教僧才从这里走出。

戒场、戒坛受到了海内外诸山长老及众多大德高僧的赞扬。2017年4月,北普陀寺恭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成大和尚,亲临戒坛担任得戒和尚,为713名新戒授戒。学诚大和尚提笔亲书“如是我闻”“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两幅墨宝赠送北普陀寺。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亲笔题写“戒香芬芳”。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大和尚亲笔题写“不忘初心”,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大和尚亲笔题写“众善奉行,大乘觉他。持菩萨戒,十善为基”。2013年,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传印长老亲笔题写“弘演毘尼,续僧命脉”,祝福三坛大戒殊胜圆满。

戒坛须容纳千余僧众,但在设计和建设上,没有一味地追求超大的建筑尺寸,而是按照“百尺为形”进行控制的。戒坛是外圆内方,喻义为万法圆融。由于场地的限制,工程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来建造戒坛,运用台基延伸来彰显建筑,不以形象,而以境界取胜,该戒坛成为物质功能简单实用,精神功能更胜一筹的建筑体。为了能表达这一建筑的特性,戒坛在设计上采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形”态上面。戒坛基止于方形,而每层的屋顶角端均为弧形,这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道极法师想通过这个建筑的概念,让人们不要忘记祖师大德们的谆谆教诲,要学习古圣先贤以及老祖宗的智慧,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

一层的受戒处,三师七证座位庄严排列,均为红木制作,庄严雅致。戒坛为全红木雕刻贴金。戒场四柱雕有八大金刚,戒坛底座四周是大理石雕刻,戒坛之上有红木扶手栏杆,戒坛背面画有普陀风光,并有道极法师的偈语:

辽西普陀山,三十三峰连。古刹景色美,观音菩萨现。

护佑庶民福,众生保平安。一句弥陀佛,自性天地宽。

常常心忏悔,事事随自然。身勤心不动,诚感遍大千。

二层为法宝楼。法宝楼匾额由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江苏镇江定慧寺方丈茗山长老题写。法宝楼里面珍藏三藏十二部汉语、英语、梵语、藏语、日语等多种语言的经典万余册,重达10余吨,其中包括《乾隆大藏经》《频伽藏》《永乐藏》《南山律藏》等。法宝楼是北普陀寺珍贵的知识宝库。

三层为佛宝塔。佛宝塔匾额由江苏扬州高旻寺方丈百岁高僧德林禅师亲笔题写。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供奉在由红木精心雕刻的舍利塔中,塔顶上方有千叶宝莲,以一叶一如来、一花一世界的寓意呈现在众人眼前,同时,舍利由九龙护佑,可谓是庄严佛净土的完美体现。

北普陀寺三坛大戒开堂引礼团队,经常被中国佛教协会邀请担任海内外各道场三坛大戒开堂引礼职务,2014年、2017年香港宝莲禅寺三坛大戒法会和2016珠海普陀寺三坛大戒法会的开堂,均由北普陀寺开堂引礼团队担任。他们深入浅出,依规传授,把清规、戒律、三坛正范演绎得庄严肃穆、井井有条,受到了中国佛教协会和常住的高度评价。

僧伽培训班 辽西佛教僧伽培训班设在北普陀寺,十几年来共举办僧伽培训15期,共1500多人参加。他们中间有青年僧人、居士信众、企业家、社会名流、中小企业老板等,寺庙僧人轮流讲佛学、伦理道德、管理学等,调节人的心理,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探讨人的生命观。学员反响热烈,许多人改变了不健康的生活观、生命观,改变了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

大德云集

十几年来,感召海内外诸山长老亲临北普陀寺指导,其中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学诚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静波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心澄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明海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佛教协会会长照诚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主任长顺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原主任清远大和尚、宏度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房山石经守护者法映长老;香港佛教联合会原会长觉光长老;香港菩提学会原会长永惺长老;香港佛教联合会副会长、西方寺方丈宽运大和尚;香港佛教青年协会导师、天台精舍住持畅怀长老;澳门佛教联合会会长、菩提禅院方丈、香港宝莲禅寺首座健钊长老;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台湾佛光山教育院院长慈惠长老尼;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副总会长慈容长老尼;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净慧长老;东北第一长老楞严寺法主圆山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咨议会副主席、辽宁省佛教协会原会长照元长老;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无锡灵山祥符禅寺方丈普俊大和尚;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善财洞方丈能修大和尚;黑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净觉寺方丈本英大和尚,等等。北普陀寺还先后接待了海内外各界诸多来宾和领导。

星云大师三次亲临北普陀寺

2009年9月20日,北普陀寺建寺10周年庆典暨万佛殿佛像落座法会隆重举行。在道极法师邀请下,星云大师第一次踏上祖国东北大地。2010年9月11日,星云大师前来参加北普陀寺隆重举行的万佛宝塔奠基庆典法会,以人间传教的理念给信众开示。2013年5月5日,经道极大和尚的邀请,星云大师又一次来到锦州,参加了锦州2013世界园林博览会;为“台湾大花园”剪彩;参加了锦州佛教界在世博园的月明湖放生锦鲤活动;为笔架山法雨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开光主法;之后又驱车来到北普陀山,为北普陀寺山门的亲笔题字揭幕。星云大师每次来北普陀寺,都在百忙之中给信众开示,并留下多幅墨宝藏于北普陀寺的纪念馆中。道极法师十分感谢星云大师对北普陀寺和他个人的厚爱,大师却说,我要感谢你道极法师,你满足了我几十年的愿望,让我踏上了东北黑土地,见到了七大佛,这是我一生的荣耀。

汤泉寺

汤泉寺,在锦州西部15公里处的太和区女儿河乡汤河东岸华山之上。“汤水冬渔”曾是锦州八景之一。这里山青水绿,景色怡人,真可谓春游山花烂漫,夏赏岸芷汀兰,秋看满山红叶,冬观银装素裹。榭容亭可观光,人工湖可荡舟。到过汤泉寺的人,无不为这里的景色所迷恋。

汤泉寺是圣母寺、保安寺、安国寺的总称。但由于历史的变迁,一庙分三。上院称圣母庵,中院称保安寺,下院称安国寺。人们习惯上把圣母庵称为汤泉寺或汤河寺。汤泉寺,建于金大定年间,清顺治十八年(1661),锦州大觉寺住持云恩在原来圣母庵基址,修大殿1楹,供4尊石佛,修山门1楹,加围墙数丈,改“善阳寺”为汤泉寺上院;又在北汤河子肇建“保安寺”,修大殿3楹,内供释迦牟尼、文殊、普贤3尊佛像,称为汤泉寺的“中院”,又改建了原奕亲王的家庙,重修大殿3楹,山门1楹,称为汤泉寺的“下院”。

汤泉寺经历140多年,到乾隆末年就名存实亡了。嘉庆七年(1802),大觉寺住持忍慧把汤泉寺中院保安寺收回,并于次年重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锦州知府文超捐资重修保安寺。20世纪初,锦县知事王文藻曾拨资修缮了圣母庵。

锦州解放初,3座寺庙有2座被毁。圣母庵只剩断壁残垣;保安寺只残存大殿3楹,东西耳房各3楹;原安国寺片瓦皆无。1949年后,保安寺大殿及东西6楹耳房暂做学校。汤泉寺“汤水冬渔”因闻名遐迩,党和人民政府对这里的建设十分重视,1975年3月,国家投资150万元重修汤泉寺,筑起长220米、宽90米的拦河坝,修起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人造湖。此湖水量丰富,人们投入各种鱼苗进行人工饲养。为了改善这里的环境,保存这一古刹,人们在水面架起一座通往东西的水泥桥。此外,汤泉寺建房25间,四周植树4000株。

1984年,锦州市文化局出资1.8万元,重修汤泉寺正殿1楹。1987年,太和区人民政府确定“汤泉寺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多次维修,修复保安寺大殿、山门、围墙,新修伽蓝殿1楹、护法殿1楹。现汤泉寺中保安寺大殿供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王、阿难、迦叶7尊佛像。伽蓝殿供伽蓝、韦驮、周仓、关平4尊塑像。护法殿设诸位护法之位。1999年4月,经辽宁省宗教局及锦州市民族宗教委员会批准,太和区汤泉寺为佛教活动场所。

右屯卫古城古刹

右卫镇位于锦州东南35公里处,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城镇。右卫,古称右屯卫,始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右屯卫建城早于左屯卫(锦州),右卫城南临大凌河,西面与北面有护城河,东面有潮沟。城外东关有点将台,古时曾是水陆军事重地。屯卫,屯兵守卫之意,右卫是古代驻军、屯田的地方。驻军一面守城,防御从渤海顺大凌河乘船而来的水上海盗和从东苇塘陆地而来的土匪的干扰和袭击;一面种地,供应军队的粮草。明朝时,曾有朝廷总兵李成梁,带兵镇守此地(驻广宁府),有古迹为证:街中有一崇宁寺,寺内有一铁钟,钟为生铁铸成,很大,放倒时钟内可坐4个小孩,钟边缘厚度足有一巴掌左右,钟上铸有文字:“明总兵李成梁铸”,可见右卫过去曾有军队驻守。

通过文物考古,专家在此发现了东汉初期的墓葬,证明右卫在汉代,就是一个人口密集、比较发达的地方。

右卫过去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水上交通比较方便,可与外地进行贸易通商。城东有潮沟,可顺流下海。每当大海涨潮时,潮水逆流而至,人们可乘船下海捕鱼。在潮沟边上有东网户屯和西网户屯,据说过去曾是人们捕鱼晒网的地方。城南临大凌河,由右卫可乘船顺大凌河出海直奔营口,进行贸易通商。所以当时的右卫商业很发达。发达的经济,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城内古建筑很多,城内中心有崇宁寺;北有地藏寺、药王庙;东有老爷庙和娘娘庙,娘娘庙内东南角有一座魁星楼,上有魁星,手里拿笔,据说是点状元用的;南面有火神庙;西面有财神庙。每座寺庙建筑都别具一格,各有千秋。每逢庙会,这里便热闹非凡,人们在庙内烧香许愿,在庙外做买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卧佛寺

锦州到虹螺岘之间,有座圆形小山,叫卧佛山,又称龟山。《锦西县志》关于卧佛山的记载云:“城东六十里山有卧佛寺,有石卧佛像,长一丈四尺,故名。女儿河东流绕其下。《盛京通志》云,俗又呼龟山。”又云,女儿河“东流至卧佛山下,悬崖临水,深不可测,居民每编柴为筏,张网捕鱼焉……河产穿睛鲫鱼,清时著为贡品”。因该地山水奇异,风景美丽,清朝大修庙宇时,便选中了这个交通方便、视野广阔、山明水秀、风景绝佳的好地方,在山顶建造了闻名遐迩的卧佛寺。村名也以寺名称之。

卧佛寺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寺院南北长56米,东西宽24米。正面是山门,山门前面有一对旗杆立在两侧。门洞两侧的粉墙上绘有壁画。

院内分为前殿和后殿。两侧有厢房3间,为僧俗居住。东侧有钟亭。前殿硬山卷棚前廊式,供奉药王和观音。正殿小式大木硬山前廊式,正脊有鸱吻,垂脊有跑兽。梁枋有清晰的彩绘,有飞龙、行狮、蝴蝶、佛手和石榴等各种图案。殿内有卧佛台,占有明间和两边各半个次间。台上有卧佛,佛像以石条为骨架,用泥塑彩绘筑成。佛像身长5.2米,头长0.6米,肩宽1.1米,脚部高0.4米,头朝西,脚朝东,面向南侧身而卧,头戴蓝色僧帽,头下枕着白色方形枕头,右手弯曲放在头下,左臂伸直放在身上。佛像脸面为金色,嘴唇朱色,双眼微微闭合,面庞丰满,两耳肥大,前胸一半袒露在外,胸部以下还盖着紫底红花被子。其造型与北京香山的卧佛相同,艺术水平较高。卧佛两边各有泥塑像一尊,东面是韦驮,西面是李靖。

多年来,因该地风景秀丽,佛像奇异,传为胜地,游人往来不绝。1963年,卧佛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寺、像均被毁,现在只剩一些残迹。

慈贤庵

锦州慈贤庵,俗称大仙堂,位于锦州古城西北城墙外,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

清道光十四年(1834),锦州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水。次年,锦州又遭大旱。因此,锦州府瘟疫盛行。当时锦州黎民百姓缺医少药,死的人很多,人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神仙的保佑上,并乞求神仙的“仙药”。传说在锦州古城西北城墙外,有一棵千年的老榆树,树上有一条“常仙”(白蛇),树根下和城墙根下有3个洞,洞中有黑白两只“胡仙”(狐狸)。传说,人们在树根或城墙根上供上一碗清水,只要虔诚地给大仙磕头,第二天早上,把水取回来给病人喝,病人就会好了。一时间,讨药求圣水的人越来越多。

当时有一位九华山尼僧妙香云游至锦州,挂单在白衣庵,她偶从老榆树下经过,看到焚香讨药求圣水的人络绎不绝,遂动了恻隐之心,决心在此修一座仙堂。妙香久居九华山,深通医道,她每天拂晓在老榆树前蒲团跌坐,面前铺一块黄布,写着“募捐修庙”的朱砂红字,在人们讨药求圣水的碗里,必放上解毒清热的中药,讨药求圣水的人把“药”和“圣水”拿回去给病人喝,病人果真好了。这样消息不胫而走,人们更加信服大仙,也更加尊敬这位老尼。当时锦州知府春昭的母亲听说妙香老尼的事也深受感动,便劝儿子帮助妙香老尼修建大堂。春昭不敢违背母命,遂倡议锦州士绅捐款。

道光十六年春,妙香尼师终于在锦州古城城墙西北高台上肇建了锦州大仙堂。春昭送了一块书有“慈贤庵”三字的横匾,因此,此庙名为慈贤庵。但百姓始终称其为大仙堂。慈贤庵大殿3楹,内供胡三太爷、胡三太奶的牌位,东面供常仙,西面供蟾仙。慈贤庵还有山门1楹。

妙香尼师因出身贫寒,所以她立遗嘱:“凡贫穷妇女,走投无路者,吾庙不得拒之门外,度其修行。”慈贤庵始终遵照妙香尼师遗嘱,广度迷津之人。慈贤庵现在仍是锦州尼僧佛教活动场所。

三才寺

三才寺,也称三宅寺,遗址位于凌海市温滴楼满族乡樱桃园村西1公里处。1924~1925年,三才寺曾被军队占用,做被服厂。1958年,大殿及配殿被拆毁。“文革”期间,寺庙遭到彻底破坏。听老人们说原来寺院内还有一塔,在20世纪70年代被拆毁。历史上的寺院香火很旺盛,老人们说塔顶有黄金和经书,在塔被拆的时候塔顶里的东西掉到塔旁边的深井里了。

笔者在收集的老照片时发现,1925年日本人拍摄的三才寺古塔非常壮观,堪比中国四大名楼。三才寺占地面积有北镇三皇岭的东岳庙那么大,足有2万平方米。

三才寺分东西两院,东院5重大殿。

第一重即山门,又称神马殿,为硬山式大木作建筑。第二重殿是真武楼,殿3楹,楼内供奉真武大帝,楼前有钟鼓二楼,其规模在锦州寺庙中最大。第三重殿为文昌殿,5楹。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和200多尊道家神像,有碑碣2座,为锦州人士于文瀚撰写题刻。第四重殿为玉皇殿5楹,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皂王爷。殿前有1926年碑两座。第五重大殿为三才大殿,内供奉天地人三皇神像。各大殿的神像共达232尊。

20世纪20年代,三才寺的前身宣讲堂原只3间小房,因乩坛祭祀,几年间就改建成100余间的大庙,遂更名“三才寺”。每年三月初三为三才寺庙会,这是锦州地区最大的庙会。

毗卢庵

毗卢庵,位于锦州古城北街东隅,古塔区东一街64号院内。

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定国号为明,年号洪武。为了北上驱逐元朝的残余势力,他派大将常遇春率步骑九万前往北平,败元将江文清于锦州。在锦州血战中,常遇春的爱将冯振源负伤身残,常遇春把冯振源安置在锦州大广济寺,并拜托慧波法师好好照顾冯将军。冯振源从此在锦州大广济寺剃度出家,慧波法师给他取了法名“碧空”。慧波法师非常关照碧空,这引起了监院和知客两和尚不满。二人常常刁难碧空,气得慧波法师一病不起,不久就圆寂了。慧波法师一死,碧空的境遇也就随着一落千丈了。从此没人叫他碧空,大家都叫他半拉和尚(因为碧空只剩一只手和一只脚)。

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降下一道圣旨,冯振源将军可每岁到指挥使处领俸银五百两。碧空因厌恶当时大广济寺中部分和尚的小人行径,所以决心另自建庙。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指挥使曹凤奉旨修筑锦州城时,帮助碧空老和尚建了毗卢庵。这就是锦州毗卢庵的来历,碧空老和尚就是毗卢庵的开山祖师。曹凤还敬请王开岩撰写了《肇建毗卢庵碑记》,20世纪初在抄写锦州古寺庙碑文时此碑还在,现不知所踪。

此庙有正殿3楹,供毗卢遮那佛,旁列二十四诸天天王像,东西廊各3楹,为禅房。

碧空老和尚慨叹自己的起落,决心把自己修建的庙宇,辟为十方常住丛林,接济来往僧人。碧空老和尚活到94岁,圆寂后葬在小亮山(良安街),传说此处是他负伤身残的地方。都指挥使方铎为他修了和尚观。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四年、道光十四年、光绪二十五年、1916年,毗卢庵屡次重修,每次都有重修碑记留世。庙内有8座石碑、3块匾、1尊石鼎。其中“与城齐寿”四字是洪承畴亲手书写的。

20世纪初,毗卢庵曾出一高僧弘慧。春夏秋冬四季弘慧始终赤脚,从不穿鞋,即便是三九大雪天也赤脚到鼓楼担水。更为出奇的是他诵经时,常常一日不食,但晚间仍和诸僧谈笑风生,毫无倦意。他和知事王文藻,辽西才子高国光是莫逆之交。1919年,弘慧不知何故悄然离开锦州,王文藻多方寻找,仍杳无音信。

现在的毗卢庵是1916年重新建筑的,锦州解放后曾辟为古塔区礼堂,现为居民住宅。其中文物几乎毁坏殆尽,现只留正殿3楹,大门1楹,正殿两侧功德碑2块。毗卢庵著名老和尚、法师有:碧空老和尚、禅博法师、弘慧法师、恭泉法师、澍培法师、本圣法师。

天后宫

锦州天后宫在东北同类建筑中规模是最大的。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或妈祖庙。据考察,有天后宫的地方,一般皆是海运的要隘,因为“天后”是传说中的海神,道教奉其为航海保护神,传说甚多。

有传其为宋初福建莆田人,原名林默,是闽王统军兵马使林源之女,少时聪颖,遇异道人授以“玄微真法”,能通变化,治病救人,驱邪救世、渡海、云游岛屿,人呼龙女,很受当地百姓信赖。她在世28年,于北宋雍熙四年(987)九月九日升化,之后尝身着朱衣翻飞海上,父老即在当地立祠祭之,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被加封为“天后”。《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又称天妃是妙行玉女降世,三月二十三为其诞日。她神通广大,救危而平波息浪,扶危而起死回生,因此受到敬奉。妈祖是福建方言,相当于其他地区的“娘娘”之类,妈祖庙即娘娘庙。天后神像珠冠云履,玉佩宝圭,绯衣青绶,龙车凤辇,佩剑持印,前后导从有千里眼和顺风耳。宋明以后,历代封赠尊号。宋徽宗敕封其为“顺济夫人”。元世祖下诏封其为“护国明著天妃”。明崇祯帝褒封其为“碧霞元君”。清康熙帝封其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并列入国家祀典。锦州东西海口自明代辟为商港后,贸易兴盛。到清雍正年间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航海客商纷纷来锦贩运和经商。我国从元代起因大肆推行海运,而把“女海神”推崇为“天妃”“天后”,并建宫于海津要地以祭祀。每逢船只起航或抵达时,人们都要举行隆重仪式。特别是在海上失事遇救,更要祭祀一番。正是出于此种需要,清雍正三年(1725),福建、江浙航海者们出银3784两、钱48000吊,修建了锦州天后宫。清乾隆初年天后宫改由江浙会馆(即三江会馆)管理。天后宫每年按时按季举行庆典、祭祀(庙会)活动,届时商贾、农贸、渔众船工们集聚,歌舞升平,昼夜不停。在佛教传说中,三月二十三是天后的诞辰,每逢此日,古塔下和天后宫前更是热闹非凡。

清末营口商埠开通,锦州海口船只日减,1907年京奉铁路修建开通后,来往商船就更为稀少。到20世纪初,曾为锦州的经济文化繁荣起到很大推动作用的江浙会馆宣告解散,天后宫也就成为古迹供人游览了。

天后宫建成后,曾多次维修,据宫内碑刻记载:“清乾隆六年、十年、十七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嘉庆六年迭次扩建维修。”而今天我们所见的天后宫建筑均为清光绪十年(1884)所建。

锦州天后宫位于大广济寺西院,坐北朝南,为四合式二进院。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建有戏楼(已毁)、山门、二门(又称过厅),两侧建有辕门(已毁)、碑亭、一进院东西配殿、二进院东西配殿。

山门为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顶覆青瓦,正脊之上阴刻“天后宫”三字。檐前施三踩斗拱,柱头嵌木雕伏狮。枋上彩绘二龙戏珠图案,额枋上透雕蝙蝠图案,墀头砖雕龙凤、八宝等吉祥图案,所有雕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细腻逼真。

二门面阔5间,进深2间,建在平削式台基之上,属硬山式建筑。明间及二次间均无装修而前后相同。檐前施二踩斗拱,柱头嵌木雕伏狮。额枋上透雕蝙蝠图案。雀替的位置上嵌有透雕二龙戏珠图案花板。

大殿是天后宫的主要建筑,它建在高大的台基上,台基各面建有石造勾栏三重,逐次升高。望柱柱头雕有石狮,计72个,石狮形态各异,无一相同者,栏板透雕吉祥图案。台基正中设御路,路中有浮雕团龙。两侧置踏跺。大殿面阔7间,进深4间,出前廊,为硬山式建筑,顶覆青瓦。正脊雕有二龙戏珠及牡丹花纹,各开间均辟门,各置隔扇门面4扇。柱头嵌木圆雕伏狮、二角柱嵌木圆雕游龙。各间平板枋上饰透雕二龙戏珠图案,垫板上高浮雕二十四孝故事图案。小额枋刻有牡丹花纹图案。雀替上刻有繁缛的花卉,鸟兽图案。两山墙墀头上砖雕精美的吉祥图案。妈祖圣像在殿内居中的神龛内垂帘端坐,仪容秀美,服饰华丽,两侧各站立两位侍女。妈祖神龛龛顶施组合式透雕五龙戏水图案,形象逼真,具有立体感,为绝妙的艺术精品,国内罕见。殿顶天花施凤戏牡丹彩绘图案。在妈祖神龛东西两面塑有四海龙王的坐像。在大殿南、二进院的中部有一钟鼎,通高4.679米,为辽西最大,是2000年8月按原物重新塑造恢复的(原钟鼎“文革”中被毁坏)。

碑亭位于山门左右各一,形制相同,均为单檐攒尖顶,面阔、进深各1间。是天后宫藏碑之所。天后宫的碑刻保存较好,分藏在两个碑亭内,其中有:《天后宫碑记》(嘉庆六年)、《陆放翁诗云神灵祖宗如我》、《天后宫捐修费碑记》、《安澜郎补天》及《天后宫碑记》(嘉庆九年)。

一进院东西配殿左右对峙,形制相同,均为硬山式建筑,出前廊,面阔7间,进深3间,明间、稍间辟门。柱头嵌木圆雕游龙图案,大额枋雕塑牡丹花纹,雀替位置上嵌透雕塑二龙戏珠图案。

二进院东西配殿各一,形制相同,面阔3间,进深2间,出前廊,为硬山式建筑,顶覆青瓦。明间僻门,柱头嵌木雕伏狮,角柱嵌木雕游龙。大额枋透雕莲花图案,雀替位置上透雕塑凤戏牡丹图案。

锦州天后宫不仅建筑规模为东北最大、全国闻名,而且其艺术价值、研究价值也堪居东北之首。它融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结构严谨,雕刻细腻,宏伟壮观,特别是砖、石、木雕刻更是精美异常,是辽西地区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珍品。天后宫正殿的山墙垛上有一幅砖刻,一头鹿翘首对着枫树枝,下面有一株巨大的灵芝,后面是一丛万年青花卉。画面构思巧妙,雕刻工艺精美,其寓意是“丰(枫)年(万年青)乐(鹿)寿(灵芝)”,用以祝福锦州“人寿年丰”。“长寿”是华夏民族传统装饰的一个重要主题,多以不同的物象组合成图案,表达人们对长寿的祈望,在锦州的文物古迹中,天后宫开了先河。

锦州天后宫坐落在古塔下,又是名冠辽西、驰名江浙的海神大庙,因此曾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官宦隐逸来锦游访览胜,并留下诗词墨宝,如王尔烈的“神佑三江”、左宝贵的“百舸太平”、李鸿章的巨幅长联“俎豆重辽西,舞德颂功,鸾凤恍从天际下;歌播如山海,扬帆鼓棹,舳舻如在镜中行”。李善之在大殿题楹联:“仙籍列九天,踵楼西池王母;慈航周中池,心同南海菩提。”李景隆在戏楼题楹联:“此曲只应天上有,斯人莫通世间无。”还有萧赢岚的《沧海播恩图》等清代辽西的名作。可惜在战乱中,《沧海播恩图》《神佑三江》都被人窃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拨款对天后宫进行维修保护,重塑了妈祖神像,天后宫外部建筑及木、砖雕刻等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成为锦州吸引海内外人士观光旅游的重要人文景观。

三清阁

三清阁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石楼建筑,坐落在笔架山之巅,它拔地而起,耸入云端,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全石结构的寺庙建筑。

与全国其他寺庙建筑相比,三清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中西合璧

从外观形式上看,三清阁无疑是西式建筑。阁有六重,高26.2米,八角,双曲回廊在外,纯一色的石墙、石廊、石门、石梯、石柱、石梁、石窗、石龛,甚至连飞檐挑角、壁画门神都由石头做成,通体未用木料、铁器。整座石楼的布局是外侧回廊周旋,上下曲径相通,形制装饰则在对称中有变化,于分散中相连接。石梁石柱之间榫卯的咬合,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手法。而这一规模宏大而又精美绝伦的工程,既非设计部门专家的手笔,亦非高等学府学者的作品,而是以老真人李洁贞为主,孙金言、赫保江等为辅的集体创作的结晶。这一建筑的整体构思是根据笔架山一带经常云缠雾绕的特点仿造蓬莱海市蜃楼的奇特景观,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进行建造。

雕塑奇特

三清阁是笔架山风景区石像比较集中的地方,至于具体数量,说法各异,有的说有42尊者,也有的说有43尊者,还有的说有37尊者。作者经过两次实地勘察证明,1~6楼现在实有神像41尊。

三清阁的一、二楼各面阔3间,进深2间,南北辟通门,四角柱有红棉石浮雕兽,正面门额浮雕山水花鸟。一楼大殿为六边形,内有四柱组成佛龛,龛前浮雕龙盘柱,供有石像20尊。南侧正中为孔子像。孔子雕像东侧,依次供有四海龙王、值日功曹、眼光娘娘、土地、南海大士、增福财神。西侧依次供有宝莲圣母、女娲、月亮神、太阳神。其中“土地”为道教俗神,即管理一小地面的守护神,古称“社神”。女娲娘娘为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又称“娲皇”。相传人类是由她和伏羲兄妹相婚而生,后来他们禁止兄妹通婚,制定婚礼,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由血缘婚进步到外族婚的情况。北侧正面为关羽像。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为道教俗神,是降神助威的武圣人。他生前武艺超群,集忠、孝、节、义于一身,死后其形象渐渐深入人心。关公既是武神,又是财神,具有司命禄、佑科举、祛病除灾、庇护商贾、招财进宝等无边法力,受到民众的广泛膜拜。三清阁中,文武二圣一南一北,共居一堂,全国亦不多见。在关平雕像的东侧置无生父、无生母两个神位。天生父、天生母乃中国民间宗教崇拜的主神。明代中叶,罗道教把道家的无为和佛教的空无宇宙观结合起来,提出无极真空应作为宇宙的本源和不变的真理,进而概括出“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的八字真诀,即否认人类有具体的血缘亲属关系,人的出生地尽在天宫,真空家乡乃人类最终之归宿。故人一出生就坠入尘世的苦难之中,只有历经磨难才能受到天宫真正父母的召唤从而得道永生。其初始称“无生父母”,之后改称“无生老母”。大乘佛教所崇奉的观世音,亦为无生老母。看来无生父、无生母是一人还是两人亦难说清,正如观世音是男是女一样扑朔迷离。

三清阁二楼供有石像14尊。中殿南侧供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像东侧依次为圣宗佛、火龙真人、青龙真人;西侧依次为南海大士、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为古印度佛教创始人,亦译作释迦文。他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相传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是其创立佛教后弟子及世人对他的尊称,意释迦牟尼为“释迦族的圣人”。其生卒年推定为公元前565~公元前485年,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释迦牟尼成道后佛界称其为“佛陀”“世尊”“善逝”等。其学说言行于其逝世后由弟子们结集为“经藏”“律藏”。其教派学说对世界文化影响很大。

二楼北侧正中为弥勒佛,东侧依次为千手千眼佛、云霄娘娘、碧霄娘娘、琼霄娘娘;西侧依次为地藏王、南海大士。弥勒,佛教传说他是继承释迦佛位的未来佛,故又称“后生佛”“未来佛”。相传他出生于婆罗门家族,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4000岁(据称相当于人间56.7亿岁)当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弘传佛法。中国民间传说,五代时契此和尚为弥勒佛之化身,故做其像供奉。其形象特征为笑口常开,袒胸露腹,身体肥胖。二楼中殿东侧还同时供有如来佛(亦称燃灯佛)。据查,金刚界有五智如来之说。密宗把毗卢遮那佛称作大日如来,将其作为最高的尊奉对象。“毗卢遮那”又作“毗卢折那”或“毗卢舍那”,意为“光明遍照”“大日”。在密宗的造像布局中,通常以毗卢遮那佛为主尊,配以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构成五方佛的组像。可见一般情况下,“如来”是其统称。三清阁的如来佛塑的是“接引道人”,即阿弥陀佛西方如来。阿弥陀佛又被称作“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他是佛教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说在过去世自在王如来时,有位国王因信仰佛法而放弃王位出家为僧,法名法藏。在其修行成佛前,曾发48个大愿,其中之一是:待他成佛后,凡信奉他并持诵其法号者,命终之时,佛即前往,接引其往生自己的国土,即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藏比丘就是后来的阿弥陀佛。北魏时,阿弥陀如来佛的造像就已出现。如来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通称“三世佛”,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

三清阁三、四、五楼均为八角形,通开石门石窗,内有四柱组成神龛。三楼供奉玉皇大帝。在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三清”的有4位天帝,称为“四御”,分别是:昊天金阙玉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勾陈上宫南极天宫大帝、承天执萨后土皇地祇。玉皇大帝又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为总执天道之神。四楼供奉清元尊。五楼供有四神。面南者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即老子,道教神仙。《老子内传》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面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面北者为慈航道人。据考证,慈航道人亦道亦佛,在道即为“慈航道人”,生于中华本土;在佛则为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观世自在、阿婆卢吉低舍婆罗等。观音菩萨乃舶来之佛,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其造像初为男身,南北朝时渐成女身,手持宝瓶以柳泼洒甘露,普度众生。据称观音菩萨于二月十九日出生,六月十九日成道,九月十九日涅槃。传说浙江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为其显灵说法的道场。面东者为通天教主。通天教主乃洪钧老祖第三位弟子,生于天地分开之后,诞生于古洞顽石之中。周武王伐纣时,他曾助纣为虐,后潜心修道,不理世事。面西者为元始天尊,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之一。《道教宗源》称:其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为天宝君,又称元始天尊,居清微天之玉清境,故称玉清。道教又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谓三清(玉清、上清、太清)皆为元始天尊之化身。

六楼为仿木构建筑,八角攒尖,内有佛龛,龛内坐北朝南为盘古雕像,门额上有“寿命万千”石匾。盘古,又称元始天王,道教尊奉的创造天地万物之神。据葛洪《枕中书》载:宇宙未开创之前,是一片混沌,有享受天地之精而自生的盘古真人浮游于宇宙混沌之间。盘古真人自号元始天王。他开天辟地历经四劫(据说一劫为41亿年),最终形成巨大如盖之天,二义(阴阳)相分,离天36000里形成大地。元始天王住在天中心称为“玉京山”的地方,经常仰吸空气,俯饮地泉,以达到长生不灭之目的。后又经二劫,崖石灵水中诞生了太元圣母,元始天王与之“通气结精”,召回玉京山的宫殿中;之后经一劫,生下天皇扶桑大帝(东王公),又经一劫,生下西王母;之后,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神农、祝融都是盘古真人的后代。笔架山上的盘古塑像在三清阁的最高层,正符合其中国道教第一神的至高无上地位。三清阁盘古真人的造形也与古书记载相符。三国时期吴国道士徐整写的《三五历纪》是最早记载盘古的书,后来的《古今图书集成》《述异记》对盘古也有记述。这些书均称盘古“生于鸡子,龙首人身”,“目为日月”,“垂死化身,左眼为日,右眼为月”。三清阁上的盘古像,耳、鼻、口各雕神龙,象征龙首,以日月象征双目,两眉之间绘金木水火土五行图,正与古籍记载相符;其左手执火珠,右手执水珠,坐下一条巨龙,头上立有吉祥鸟,又与盘古生于鸡子、天地为其鸡喙啄开之说吻合,吉祥鸟喙上的葫芦,无疑是“浑敦”(混沌)未开之象征。此可谓像合典籍,构思奇特,匠心独运。

总之,整座三清阁建筑,既充分体现了设计者们的天才构想,也生动地展示了建设者们卓越超群的雕刻艺术。从外观上看,石楼峻阁凌空,仿若仙阙道苑;其门口、窗口的雕刻更见刀工细腻,纹质逼真,开合自如;阁内41尊汉白玉神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既符合儒释道三界对其顶礼膜拜人物的图像描写,又充分展现了设计者、雕刻者的大胆合理而又奇特的想象力。各殿不同部位衬景饰物的雕琢更显生动逼真。雕龙,龙则昂首欲飞;刻凤,凤正引颈长鸣;雕云,云若追风赶月;刻花,花则争奇斗艳。建筑设计之巧,组合之精,雕刻之细,使三清阁堪称我国中西合璧式石楼之典范,当属海内一绝。它出浩浩之沧海,耸苍苍之琼霄,真有阁中升明月、窗里发云霞之妙。倘若置身六层平台之上,凌绝顶而放歌,观巨涛以抒怀,则恍若绝尘出世,飘然欲仙。

以道为主,大道同源

三清阁首先是体现了以道为主的思想。三清阁中群仙咸集,41尊石像中既有儒释道三教之始祖,亦不乏其历代传人,既有来自西方极乐世界硕佛祖师,也有中华本土的灵神大仙。他们相互间既无门户之争,亦无流派之见,反映了锦州民众文化的多元性。三清阁是道教龙门派第十九代弟子玉清真人发起建造的,故以道教为主。关于“三清”,道教的阐释有二,一是指三清天、三清境,即三十六天中仅次于大罗天的最高天界,亦指神仙所居的最高天界。《道教义枢》:“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二是指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即玉清、上清、太清。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为天宝君,又称元始天尊,故称玉清;由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为灵宝君,又称灵宝天尊,居禹余天之上清境,故称上清;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气,化生为神宝君,又称道德天君,即太上老君,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故称太清。道教谓此三神主三天之仙境,为三洞教主,统御诸天神,为神王之宗、飞仙之主,宇宙万物之创造者。三清阁将盘古塑在最高层,即玉清仙境,乃三清天、三清境之释使然,塑道教三位最高神于阁中是三界听命于三神之释使然。其次,三清阁体现了三教同源的时代特点。我国宗教历来有大道同源之说。儒释道同属善门,同奉善字,同以清静无为和扶国安邦为宗旨,故儒家修炼,讲究存心养性;释家修持,讲究明心见性;道家修为,讲究修心炼性。玉清真人的门徒孙金言既是笔架山工程的负责人,又是所有神像的设计者。从三清阁的布局和各种神像的称谓上可以推断,孙金言基本上是依照神魔小说《封神榜》关于三教同源、以道为主的思想对三清阁的石楼神像进行总体设计的。所以,阁中儒释道诸神聚于一堂,均由“三清”统管,连《封神榜》中的神学、神号也照搬不误。如把佛当作西方圣人,把观音菩萨称为慈航道人,把如来佛视同接引道人……同样,道教的最高神盘古也在三清阁中成了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的师傅“洪钧老祖”。洪钧老祖遂为三清阁中太清仙境第一大神,与道教中号称天地界之祖的盘古真人合为一体。这种把道教教义和神魔小说混为一谈的做法,在全国各地的三清宫殿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客观地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宗教在辽西地区的衰微和民间文化的开放、包容形态。

由于历史原因,笔架山三清阁的权威历史资料现存甚少,其肇建的起止时间也不甚准确。《盛京通志》载:“大笔架山为昔人避兵处,上有朝阳寺,多飓风,屋瓦辄飘去,今存空堵。清太宗崇德五年秋,明总兵洪承畴率军犯清,前锋汛地,清军追击,获笔架山积粟十二堆,当时号为明军粮草重地。”可见明清之际,山上除朝阳寺外更无其他建筑物。具体情况是:明崇祯十四年(1641)明清松锦之战时,明朝总兵洪承畴先带6万人马于七月二十九到达松山城外,积粟12堆于笔架岗(即今笔架山);八月二十,明军10万被围,清太宗皇太极派阿济格攻下笔架岗,夺得粮食12堆。据考察,笔架山上的太阳殿、雷公祠、电母祠均为洪承畴当年“松山鏖兵”屯粮之处。直到民国前期,这仍是一座杳无人烟的荒岛,山上仅有一座小庙,偶尔有人上山焚香祈祷。据说,1929年夏,上朱家口村村长王荫棠募来280块银圆在山上修建了比原来大4倍的龙王庙,并有寺人侍候香火。为求得打鱼、事农、经商顺遂,村人每年请唱一台驴皮影戏。“九一八”事变后,有些客商阔佬又把笔架山当成避风港。1934年,老真人李洁贞和三江省博济慈善会会长孙金言(又名孙明贤)相约到达笔架山,始议建庙大计。他们募化四方,历尽千辛万苦,足迹遍及河北、内蒙古及东三省,终凑足60万银圆,为建庙修阁奠定了经济基础。

1935年,笔架山工程奠基开工。施工队伍以“石头刘家”的北京民间艺人刘德进的队伍为主(刘的祖父、父亲都曾带队,实为祖孙三代),建昌队伍辅之,此外亦有许多自愿献工者。建山所用的花岗岩,全部来自锦县(今凌海市)十三山,红棉石来自150公里外的建昌县,而汉白玉则来自北京。玉清真人于1939年坐化,三清阁工程的设计、施工均由其弟子孙金言负责。三清阁之所以选址在笔架山最高峰,是因其素有众仙聚集之说。故当时虽有爆破新法,但为不惊动“众仙”,铲平凹凸不平的岩石时,竟一炮未放,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其中艰难,难以想象。1945年,三清阁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之后陆续完成的工程有:山门、吕祖亭、万佛堂、真人观、方丈院。1948年锦州解放时,三清阁、太阳殿、雷公祠、电母祠、五母宫工程尚未告竣。

1967年夏,政府严令“不准毁坏文物古迹”,多数文物因此得以保存,万佛堂中280尊神像却已缺头少脚,据说三清阁的石像也有多尊被推入大海。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把笔架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纳入开发、开放工作的重点之一,对景区进行大力开发建设。在相继完成了北岸的海门广场、旅游船码头、仿古式桥头堡、仙女造桥雕像、海滨公园等一批新兴建筑工程的同时,政府还用与三清阁色调一致的花岗岩铺砌了三清阁广场,六层石楼因此更显得庄严挺拔。1999年5月,锦州又在三清阁前建造钟楼,新铸一口1250公斤重的铜钟。石楼与钟楼相映成趣,钟声和风声竞相驰骋。

离阳宫

锦州离阳宫,俗称火神庙,坐落在锦州古城南门外(锦州市建筑五金三厂第二车间院内),遗址荡然无存。

离阳宫是锦州道教的祖庙,肇建于1247年,开山祖师是丘祖(丘处机)第一代弟子萧道然。离阳宫元末毁于兵火。

元太祖封丘处机为燕京太极宫住持,丘处机命弟子三十六人按“仁尊礼德信义……”三十六字,分三十六路,去弘扬道法,传播道教,萧道然按德字分为东北路,出长城来到东京(辽时旧称,指辽阳)传道。

因锦州离阳宫是丘处机第一代弟子萧道然创建的,所以大得殊荣,正殿前增建大殿三楹以供丘祖。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指挥使曹凤把修永安门(锦州城南门)剩余的砖石木料赠给了离阳宫。邹溶任锦州指挥同知时又重修了锦州离阳宫。当时离阳宫前后有五层大殿,大门三楹,规模宏大,曾有关东第一大庙之称。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离阳宫毁于大水,山门中殿被冲毁,从此离阳宫南北分开,北面即现在火神庙旧址,南面为现在白衣庵,中段为现在的火神庙南环城路。

明天启七年(1627)道士胡明桥在都指挥方应铭的帮助下重建了离阳宫。其上院为现在的火神庙旧址,下院为白衣庵。

清光绪十八年(1892)离阳宫又被大火烧为平地。光绪二十一年(1895)锦州知府璧华又倡修离阳宫,正殿塑火神像,东配殿塑慈航道人,西配殿塑二郎神,前殿塑火德星君。拔贡朱乃桢撰写碑文记其事。现在的离阳宫还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立的功德碑。

离阳宫从萧道然创庙到最后一代老道许至林止,冠巾(入教)者共有423人。

离阳宫有8块石碑,6块巨匾,1口800多斤的巨钟,石鼎1个,《道藏》3700余卷。

2000年7月,随着锦州古城改造工程的全面启动,离阳宫的残旧建筑被全部拆除。

东关关帝庙

东关关帝庙的旧址在锦州东门外1公里处,今南大桥北南京路四段的锦州环境卫生管理处院内。

明辽东巡抚李濬撰写的《肇建锦州东关关帝庙碑记》载:(李濬)宣德十年(1435)十二月巡察辽东,于锦州东二里许被围,危在旦夕,幸有一赤面将军跨下骑赤兔马,杀入重围救出,回宁远(今兴城)方知是“关圣帝君”显圣,故选此地肇建关帝庙。东关关帝庙只有正殿3楹,曾经历多次重修。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修葺工程是历史上修葺规模最大的一次。当时有大门3楹,门两侧各有一石狮,正殿3楹,东西配殿各1楹,东西廊房各3楹,前厅3楹,东西廊各5楹,钟、鼓楼各1座。正殿供奉关羽像,左右供奉周仓、关平像,以及红色赤兔、白色的卢良驹。据传,清太宗皇太极攻打锦州时,曾驻扎在关帝庙。顺治元年(1644),吴三桂打败李自成后在锦州歇兵,兴师动众,修缮关帝庙,所以今日有“东关关帝庙为吴三桂所修”之说。每年的五月十三为关羽生辰,官宦百姓皆来顶礼膜拜。20世纪初,每遇旱年,人们皆来此祈雨还愿。遇关帝生辰,戏楼前有名伶演出传统剧目,观众云集,人山人海。东关关帝庙至1932年被日伪占据,为东关区公所驻地,以后逐渐毁坏拆除,今已无存。

东岳庙

锦州东岳庙,俗称娘娘庙,位于锦州城宁远门(东门)外,肇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

传说当年巡按辽东御史兼提督学政梁宣至辽东,途经锦州,住在城外岳园,园内有小土山、田黄石、古树、奇花、异草,甚为幽静。梁宣是当时有名的“八大酒仙”之一。一日,他对石开怀畅饮,醉卧园中,似梦非梦之际,见一头戴皇冠、身着龙袍、面如冠玉、五绺长髯的仙人,手捻长髯道:“吾乃东岳天齐仁圣王,掌管天仙古籍,人世居民贵贱高低之分,禄科长短之事,十八地狱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吾念尔乃一代名士,劝尔急流勇退……”大梦醒来,梁宣抬头仰望皓月千里,仙人站在田黄石上朝梁宣点头微笑。

梁宣到广宁视察山川兵备后,又驻岳园,倡议宁锦士绅在此肇建“东岳庙”,并命老仆梁福星夜回老家山东取回纹银八百两以为资助,又就地用田黄石勒碑,撰写了《东岳庙碑记》。田黄石是稀世奇石,自古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这块稀世古碑于明末清初被人盗走。

东岳庙肇建初只有山门3楹,山门有梁宣亲笔书写的东岳庙匾,内塑门神。大殿3楹,塑东岳天齐仁圣王,左塑炳灵公,右塑温元帅。

东岳庙初由锦州离阳宫道士代管。明景泰六年(1455),锦州来了一游僧,法号觉道,嗜棋如命,常在祐国寺(古塔寺)山门前下棋,并称“弈遍辽东无敌手”。离阳宫住持一凡也是一个棋迷,听说觉道如此狂妄,便要与之赌一输赢。觉道听后端着棋盘到离阳宫与一凡一决高低。下棋前觉道对一凡说:“贫僧身无长物,若输给道长,情愿一辈子为道长执尘侍立,道长若输了,就把东岳庙赐贫僧!”一凡道:“一言为定!”觉道连赢三盘,一凡道:“贫道认输,从今日始,东岳庙就归高僧所有。”

从此,觉道就住在东岳庙。觉道老和尚按道教寺庙建造了中殿(供财神)、后殿(供云霄、彩霄、碧霄三霄娘娘),修东廊房5间、西廊房3间。所以后人又称东岳庙为“娘娘庙”。

明清宁锦大战,东岳庙毁于兵火,清顺治十七年(1660)重修,20世纪50年代后,东岳庙曾两度办过庙会。现古建筑已全部被拆除。

龙王庙

锦州龙王庙在古城广顺门(西门)外,原有山门1楹,前殿3楹,后殿3楹,东廊房3楹。山门原有两尊巡海夜叉泥像。雍正三年(1725),小凌河泛滥,山门被冲毁,泥像被淹没。龙王庙前殿塑有龙王像,后殿有水神塑像。

龙王庙肇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巡按辽东御史兼提督学政宋鉴鉴于小凌河岁岁泛滥,倡修锦州龙王庙。

从此锦州黎民百姓逢旱必在龙王庙求雨,逢河水泛滥必求龙王保佑两岸平安。

清乾隆六年(1741),锦州知府张景苍号召锦州的黎民百姓募捐,重修龙王庙。一法号为印心的高僧得知这个消息后,拜见了知府,说明自己愿用平生积攒的钱,重修庙宇,请免百姓之捐。此举深得百姓的颂戴。印心和尚画得一手好画,龙王庙前殿、后殿、山门的壁画,就是出自其手。他晚年仍经常把自己的积蓄施舍给灾民,因此当地百姓对他非常爱戴。印心和尚圆寂后,百姓为他在龙王庙后修了一座和尚观。

龙王庙现仍存大殿两层。其最后一位住持是沙启和尚。

西关关帝庙

西关关帝庙,坐落在锦州古城广顺门外旧街,紧倚小凌河堤,与绿柳桃花为伴。庙之西为“周忠武祠”。自古以来,此庙就是锦州风景名胜。

西关关帝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有明缪天成碑记录此事。后楼有明天启七年(1627)铁磬为证。民间多以关羽为神,况锦州为边境要冲,襟山带水,百姓筑庙安公,以为一方之保障。此庙于弘治十七年(1504)扩建,于万历二十四年(1593)、三十六年(1608)、三十九年(1611)三次重修,清康熙初及雍正五年(1727)再修。乾隆十年(1745年),小凌河建堤,同时维修关帝庙,知府金文淳等人作有碑记。此后,嘉庆九年(1804)、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二十三年(1843)、光绪十二年(1886)关帝庙又经多次重修。

西关关帝庙为两进院。第一进院有前殿3楹,并有清朝咸丰皇帝“御笔”所书“万世人极”的匾额。前殿有抱厦3楹,为小式大木硬山式建筑。前殿另有山门殿3楹,两侧各有耳房3楹。第二进院以大殿为主,建筑如阁楼,位于高大的石台之上,上下皆奉“关帝圣君”。楼前建坊,高10米,上题“神武灵佑”。楼坊之间有巨碑数甬。殿的东西各有禅房3楹,另有东廊5楹、山门1楹、戏楼1座。

锦州人习惯称西关关帝庙为老爷楼,邑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多会于此。此楼西临凌水,远眺青山,柳荫长堤,桥通彼岸,襟山带水,远青近碧。闻名遐迩的锦州八景之一“虹螺晚照”就可在此楼上独饱眼福。

明清以来,英烈、名士亦多聚于此。明末诸将孙承宗、袁崇焕、熊廷弼督师锦州时,都曾留下壮烈词句。吴三桂亦曾来此点将阅兵。“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将东北政府迁至锦州,他登上此楼,宣誓抗日,愿效先烈,收复山河。

文庙

文庙坐落在锦州城内北街牌楼架子胡同内。据《锦县县志》记载,文庙建于明代。

文庙的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有房12间。殿内用大小红色木牌位供奉孔子和四配十哲七十二贤。四配是孟轲、颜渊、曾参、孔汲;十哲是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端木赐、冉有、季路、言偃、卜商、原宪。除孔汲、孟轲以外,都是孔子的弟子。殿内还有乾隆、嘉庆、道光时留下的匾额。大成殿东西庑各5间,其中也设木牌位供奉历代名儒和名人百余位。大成殿东跨院有崇圣祠。崇圣祠有正殿3间,祀孔子先人木金父、孔父嘉、叔梁纥等。大成殿东院是明伦堂,有正房9间,是召集地方科甲举人的场所,类似一个会堂。明伦堂东面有尊经阁。大成殿后院是节孝祠,内供孝子、节妇木牌数十个,都是锦州当地历朝的节孝之人,死后由地方公议入祠。文庙外院东有名宦先贤祠1间,供锦州地方名人3位。文庙西侧是训导衙门,有正房5间,厢房3间,前厅5间。大成殿前有百余株古松,高约10米,枝繁叶茂,盘结如棚,据传已三四百年了。

文庙大门外东西两侧各有高约2米的“下马碑”一块,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此碑表现出世人对孔子的恭仰。文庙正门前一水池,上有砖桥正对庙门。庙正门不开,正门东、西、南三面绕以围墙遮挡,众人出入皆走东面旁门。据说,只有本地中状元者拜庙时才能将围墙拆除,露出池桥和正门,之后,正门方可长久打开。可惜锦州在明、清两代皆未出过状元,所以文庙正门未曾被打开过。

文庙于清初翻修,由锦县学官管理,不招僧道,每年修缮、祭祀等费用由当地政府划拨。20世纪初文庙由劝学所管理,1929年尊经阁改为锦县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改为公立学校。

周将军庙

锦州古城广顺门外,西关关帝庙院内西南角有一周将军庙,又名周公祠,是明末山西守将周遇吉的专祠。

周将军庙有一两层大殿,1间山门,无配殿、钟鼓楼等建筑。前殿面阔3间11米,进深2间8.4米。后殿面阔3间11米,进深2间8米。前殿正中塑周将军戎装正坐像,旁塑两个武将侍立像。后殿的神台上塑有三像,中为周母端坐,右塑周将军像,左塑周妻像,皆侍立,便服。台下两旁,东塑一老汉,苍颜白须,西塑一女侍,中年形貌,手捧茶盘。后殿有对联:“豹死尚留皮,愿芸史永垂名将传;鹤归应有语,看梓乡蔚起国民兵。”前后殿皆有壁画,绘有周将军由出生到战死一生经历。周遇吉为猎户出身,入军为参将。明崇祯九年(1636)京师被围,周将军率兵营救,力战解围。其因有功,屡次被擢升,曾官至左都督、太子少保。周将军与当权的太监不和,于崇祯十五年(1642)出任山西总兵,驻守宁武关,次年战死。周将军故后,南明福王朱由崧,于弘光元年(1645)下诏悼谥“忠武”,列祀旌忠祠。

周将军庙为明末所建,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周遇吉是锦州城南松山附近周家洼子人,故死后在锦州建祠。乾隆九年(1744),有知府金文淳撰文记其事。道光五年(1825),朱自裕又重书石碑。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周公祠。1914年,陆军56旅110团捐资,将周遇吉行事绘图于周祠壁上,升庆格撰序刻碑于殿内。

周将军庙没有庙会。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邑中人有到关帝楼登高的风俗,此时周祠两殿的前后门也将敞开,供人参观。参观周祠的人,多数是为壁画而来,每年的这一天由清晨到午后来者络绎不绝。

真武庙

锦州真武庙,俗称上帝庙,位于锦州古城宁远门(东门)外高台上,肇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

真武庙有山门1楹,大殿3楹,东西各有1小便门,平时寺内僧人只走东便门。大殿正中塑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荡魔天尊),东塑天关太玄火精、命阴将军赤灵尊神,西塑地轴太玄水精、育阳将军黑灵尊神。两旁各塑4尊天将。东耳房4间,供僧人居住,东厢房7间,曾租给百姓居住。

圆通法师撰写的《锦州古刹》中记载:“真武庙高台,宁锦大战时,努尔哈赤曾在高台驻扎,并几次化险为夷,范文程奏日:‘陛下,此乃北方之神的神力啊!’努尔哈赤问:‘北方之神是谁?’范文程曰:‘玄武乃是北方之神。’努尔哈赤道:‘吾若取得大明江山,定在此为玄武肇建庙宇。’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驾崩,范文程嘱其子:‘老罕王曾有言在锦州肇建玄武庙,今老罕王归天,此任只好落在吾范家了。’范文程之子范翊倾家之资于顺治十年肇建了这座真武庙。”真武庙山门上有范翊书写的“真武庙”三个字。这座庙宇有一甬满汉合璧的古碑。碑文是范翊撰写的,吴文广(范文成的弟子、著名书法家)书丹。这是锦州地区唯一的满汉文字合写的碑文,对研究清史和锦州地方史及辽西宗教史均有很高的价值。此碑于20世纪60年代末毁没。

真武庙是锦州最早的比丘尼庙。范翊修完真武庙,其女范妙篪便在真武庙出家,法号妙慈,她是锦州历史上第一位比丘尼。被章太炎誉为“辽西真才女,京东一菩提”的李玉官也曾在真武庙度过了她的晚年。著名的比丘尼逝波法师、通圆法师、印久法师也都曾在此庙居住过。

药王庙

在锦州古城广顺门外,有一座造型庄重、工艺精美的庙宇,这就是药王庙。

药王庙肇建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锦州知府马钟华患伤寒病久治不愈,药王庙住持和尚山慧只用三剂中药就把马知府的病给治好了。马知府病愈后,给药王庙增修了3楹牌楼,亲笔书写了“功盖天地,妙手回春”等24个大字。道光四年(1824),知府福忠呐重修药王庙,府学教授张朋来撰写了碑文。咸丰六年(1856),知府多隆武重修药王庙,淮海兵备道本郡人赵廷熙刻碑记其事。

药王庙的建筑非常精美、完整,全庙为四合院建筑形式,有正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东西廊房各3间,牌楼3间,山门3间。正殿面阔3间,大木建筑,硬山式,五脊顶,前有廊檐。其构架是前后抱头五架梁,面阔3间11米,进深2间7米,前廊檐宽1米。殿内各间皆设一佛龛,正中为唐代的药物学家、名医孙思邈的像。东西配殿各3间,为大木大式建筑,硬山式,五脊顶,面阔3间11.2米,进深2间宽6米,廊檐宽1.2米。其木架结构为五架梁。药王庙靠山门有牌楼1座,制作精巧。牌楼作四柱,一高二低形式,顶为悬山五脊。檐部为九踩斗拱。牌楼正中匾刻“龙宫仙室”四字,西次间匾刻“术重千秋”四字,东次间匾刻“功高千秋”四字。在牌坊之前,有山门殿3间,为大式大木硬山五脊建筑。殿前有月台,东西长14米,南北宽2.4米,前有御道,踏垛的两侧及月台周围皆设有石雕栏杆。踏垛前还有石狮子两个。山门殿面阔3间10米,进深2间4.4米,用五架梁,平板枋上有五踩斗拱。山门两侧各有角门1座。

药王庙正殿斗拱雕饰非常华丽,工艺极其精巧。除斗拱外,在额枋上、垫板上、柱头上、雀替上皆有透雕木刻,并装彩,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的木刻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之作。东西配殿鸥尾和各种走兽制作也很精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殿内供有清代雕塑的唐代药物学家、名医孙思邈的塑像。中为药王孙思邈,左右各一站童,一人手捧药匣,一人手捧药书,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药王庙的建筑艺术美,为古今称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此庙每年四月二十八日有庙会,彼时山门大开,烧香上供者络绎不绝。

三皇庙

三皇庙,位于锦州古城内南街西隅,有正殿3楹,内塑天皇、地皇、人皇(即伏羲、神农、轩辕);前殿1楹,塑龙王;山门1楹。此庙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锦县知县郭茂泰撰写了《三皇庙碑记》。

锦州第一任佛教协会会长圆通法师撰写的《锦州古刹》一书中记载,锦县知县郭茂泰曾为一桩九人命案一筹莫展,每日早晚必到南街西隅柳林散步,常见三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对弈,言谈举止颇有仙风道骨。一日一位老者对郭茂泰说:“大人,案中有案,案外有案。最关注此案之人不是元凶,必是主犯!大人从这九人命案中可推断出案犯。”郭茂泰大惊,赶忙深深施礼,问:“老先生怎知下官身份?又怎知下官为这九人命案惆怅?”老者微微一笑不再作答。郭茂泰回到县衙,细细推敲此案,果见端倪,终于破了此案。之后,他又来到柳林,却始终不见三位老者,经打听,方知此处曾有一座三皇庙,因年久失修,已湮没多年。郭茂泰觉得此事蹊跷,便和知府宋之铉提及此事。宋之铉道:“郭知县何不重新肇建一座三皇庙呢?”郭茂泰顿开茅塞,重建三皇庙,并撰写了《三皇庙碑记》,记叙了重建三皇庙的始末。

300多年中,三皇庙出了几位大德高僧。开山祖师茗戒法师,不仅佛学造诣极深,而且精通中医,百姓称他为药王爷。妙严法师棋艺精湛,可同时与五人对弈。福果老和尚是知名画僧,锦州许多寺庙壁画出自其手。善昌老和尚的书法非常有名,河北苍严山上至今还存有他的墨宝。

西海口真武庙

碧波荡漾的渤海,世世代代养育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真武庙就坐落在距锦州35公里的渤海北岸——天桥镇西海口村西南角的小土山上,是当时锦州地区24座大庙之一。

据说,由于当时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经常出海作业的渔民们,常遇难身亡。而在西海口村西南小土山的南山脚下,有一天然形成的石柱,高6.5米。从海中遥望,它恰似一把立状砍刀,人们称之为“砍刀石”,传说这是真武大帝投下的降妖免灾的镇海之宝。乾隆年间,渔民们为了出海安全,自发地组织起来,修建了这座真武庙。

真武庙坐南面北,由1间正殿和东西各3间配殿组成,均系砖石结构。正殿也称真武大殿。殿中间有檀香木雕刻的涂金真武大帝像一尊,高2米,面上两绺黑胡,身披多层彩色佛袍,左脚踩蛇,右脚踏龟,栩栩如生。大殿的墙壁上绘有真武大帝身世彩画。真武大帝像的上方刻有3层透雕配额木帘,龙飞云漫,精彩异常。大殿正门上方悬挂“真武大帝”金字横匾。整个佛殿精雕彩绘,巧夺天工。

每年正月十五,为真武大帝下山巡察安抚百姓的日子。这天的一大早,四五十名轿夫便抬着早已准备好的特制大轿,到大殿接请真武神像。抬神像的大轿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男女老少在庭院门前摆满香供,叩首相迎,祈求神灵保佑,吉祥平安。

到了晚上,真武大帝又被抬到对面老会山的娘娘庙,宿于娘娘宫内。这样早出巡、晚归宿的真武大帝,一直巡察到正月二十,方在一片锣鼓声中回到真武大殿。

真武庙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

普同塔

普同塔是地藏寺内的建筑,坐落在锦州古城东门外(现在的古塔区阜康街169号院内)。

普同塔修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为了纪念前代地藏寺高僧普同老和尚,在锦州知府陶锟、城守尉齐霸汉、知县郭茂泰等人的倡议下,郡人陈杰新等慷慨捐资修建普同塔。

普同塔高10米,顶做螺旋形,上圆下方,上层中空处有“接引”佛像,下有铁门,内设六角僧龛,白地青字书“开化曹溪大鉴能祖莲花座”,外面嵌一石额刻有“普同塔”三字。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地藏寺时又加固了普同塔。普同塔于1920年7月15日雷雨后倒塌。

同类推荐
  •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重新发现造极之世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重新发现造极之世

    谈及宋朝,现代人的态度很明显地分为两大类。一类人认为,宋朝积贫积弱;另一类人则大爱宋朝,最想穿越回去的朝代就是宋朝。而汉学家们普遍认为,尽管从军事威力和势力范围来衡量,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在宋朝,取代宵禁,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通宵达旦的夜市,都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并大放异彩。同时,士大夫阶层出现,“寒俊”崛起,成为文明传播扩散的重要一环。那些在乡不在仕的人也成为文化的骑手,使风雅成为宋代的一时之风。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当我们向自身文化寻找,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还是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源头,都当推宋朝。特别是宋代士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通过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一直为后世所追慕。《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一书,致力于用最好的文笔,最严谨的态度,讲述宋朝的人文风物,还原宋朝的真实面目于大众。真的宋朝,超乎你的想象。
  • 士大夫和书院互动关系研究

    士大夫和书院互动关系研究

    明清时期是我国书院发展的鼎盛阶段,也是其变革和改制时期,其原因和这一时期士大夫的动向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明清时期士大夫和书院的互动关系十分重要,可惜的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付之阙如。因此,本项目选题具有较高的原创价值。本项目对明清时期士大夫和书院互动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论述,并且探讨了明清时期朝廷和地方社会的关系,中央集权的演变轨迹以及社会变革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动向,这些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书稿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士大夫的历史、书院的历史、士大夫和书院互动关系的变迁进行简述。第二部分对明朝以前的士大夫和书院互动关系进行回顾,旨在揭示明清时期士大夫和书院的互动是历史发展的延续和必然。第三部分是研究明清时期士大夫对书院发展的作用,主要从创办修缮书院、捐俸捐廉、筹措经费、参与书院管理、营造书院文化氛围和推动书院改革改制等方面展开论述。第四部分是探讨明清时期书院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包括为士大夫培养后备人才、士大夫价值观形成等方面。最后是结语与思考,是对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
  • 立宋

    立宋

    新书《第一次当海盗很紧张》已发布,请各位书友继续捧场啊(声嘶力竭)争锋忽必烈、吊打贾似道,挽狂澜于既倒,只手擎天,除了我长孙弘,还有谁能做到?
  • 假面储君

    假面储君

    同年同月同日同母所生的皇室双生子,一个生下来就是太子之尊,一个却被无情的抛弃。十八年后,这个饱经风霜,喝着狼奶长大的孩子终于回到了皇宫……普通群:861030972vip群:230566246(2000粉丝值)
  • 隋唐大猛士

    隋唐大猛士

    我表哥秦叔宝,我弟罗士信。本是乡间一少年,终成隋唐大猛士——白虎罗成。读者交流群:六五六一一八四八八
热门推荐
  • 斗罗之冰皇主宰

    斗罗之冰皇主宰

    本书是新书,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请各位大佬请教.同时本书不是无敌小说.欢迎评论!而且这是一样的斗罗二,却是不一样的剧情。比主角更先来到史莱克到底会发生怎么样剧情。欢迎你们来看
  • 穿越之君醉臣香

    穿越之君醉臣香

    东厂厂公姜寐注定是大庆史上最暧昧不清的一笔,传说他于宫宴之上色诱天子,醉入龙帷。传说他舌战群臣,力谏天子开设女子科举,震惊朝野。传说三名重臣联名上书他七条大罪,天子驳回,即日三名重臣午门腰斩,民怨沸腾。可最后,不知是何原因他被处以车裂之刑,五马分尸。行刑当日,他乍泄三千青丝,人们才知道,大奸臣姜寐,竟然是一名女子。行刑前一刻,姜寐难过的看着天子温柔轻哄的眼。“姜寐乖,告诉朕,卓王孙在哪里。”姜寐摇头。眼前这个她爱的男人,血腥且慈悲。而她就算是死也要带着这个秘密下地狱。*“皇上,如果有朝一日臣必须死在你手上,你会如何?”“朕会把你挫骨扬灰,然后——忘了你。”姜寐跪在地上,听到天子的答案,竟有点满意的笑了。她愿意用性命成就他河山,他却拒绝以爱情同她纠缠。【虐】【封面感谢镜陌绯】
  • 快穿:炮灰不好惹

    快穿:炮灰不好惹

    那年神战,她亲眼见他陨落,见她依然平静,他感慨了一句,终是没捂热你的心呐……不料,待他死后,她马上也随之而去,对此,系统9527:【嗯,真香。】他也来了一句:【嗯,真好。】绝对宠宠宠宠宠宠宠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斗魂之虚

    斗魂之虚

    一个拥有龙神血脉的腹黑神子,在众多困难之中,冲上巅峰
  • 微安浮城

    微安浮城

    十年前,第一次的相遇,便注定此生都要纠缠。陈安然觉得喜欢一个人就要义无反顾,所以对顾老师穷追不舍,苦肉计连着美人计连番轰炸,逼的顾老师就范,终是抱的美男归,可谓人生得意不过如此。可一夕之间,美梦终究破灭,得一人白首不分离终究是少年人的酒后失言,顾承的一句话将她伤的体无完肤,连给她挽留的机会都未曾留下……十年后,相逢总是让人措不及手,陈安然看着讲台上的模糊影子,心下憾然,想逃离,可终究逃不过命里的纠缠,既然逃不掉,那便不要逃……
  • 斗罗之萝莉切开黑

    斗罗之萝莉切开黑

    【新坑《柯南之圣杯许愿的正确方式》】本文cp:唐三×祁夜,一定要看完简介!【谢绝各种写作指导,杠精退散!你来我就怼!】这是一个关于王族刚出生的第六子祁夜被卷入了空间乱流后来到新世界的冒险故事。“儿子”跑掉的第n年,天道幽幽地叹口气,觉得道生艰难。隔壁天道好奇的问:你怎么了?天道叹息道:我“儿子”蝴蝶掉了“小闺女”喜欢上了一个呆丫头。隔壁天道:那把呆丫头摁死啊,那可是你的命运之子!唐三【微笑】:你要摁死谁?祁夜默默抬手,一簇火焰在指尖跳跃起来。隔壁天道:卧槽!天道【望天】:走好。#论今天的七七开窍了吗##论我喜欢的人情商超低系列#PS:拆三舞官配,实在接受不了拆的手动返回,不喜勿喷,谢绝恶言评论、ky人身。
  • 债见前夫:撒少,亲一个

    债见前夫:撒少,亲一个

    简桃需要钱,撒沛林当个无名英雄给她。她被前夫的老婆羞辱,他二话不说冲在前面护她周全。她被赶出公司,他收购回来送给她当礼物,还把那帮没用的亲戚虐成渣渣。她要买回简家老宅,他却死活不肯。身患睡眠障碍的撒少,只有搂着她才能睡得踏实,这么好的一个人体抱枕,他怎么舍得放手呢?她与他之间,只是一场交易。她与他而言,只是无聊时的消遣。“简桃,我只有抱着你才能睡个好觉。”只因他一句话,她委屈自己卑微进土里。但,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你到底把我当成什么,你众多女人中的一个?”她倒在地上,血水将衣裙染上怵目惊心的红。“不然呢?”他拥着娇美未婚妻从她身边经过,如星辰大海般的眸子不曾在她身上停留片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江山如画不如你

    江山如画不如你

    她是钟鼎世家嫡女,却成为罪臣奴女。“相爷,你难道不怕千年之后,背上乱臣贼子的名声吗……“就算是贼子,我也要让你刻上我的姓氏。雪儿,你是贵是贱,都由我不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