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94600000003

第3章 庭院深几许

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将衣食住行逐渐积淀为浓郁的生活文化。中国的庭院是园林和建筑的完美合一。庭院中不仅植物表现出四季变化所呈现出来的时间流动和生命延续,同时还有凝缩的山峦丘壑、亭台楼阁营造的曲径通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庭院是表现中国文化中家庭血缘、伦常意识和道德规范的世俗性“殿堂”,是一处具有封闭内省特点而又有着温馨情感的另类空间。

传统庭院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山水景观。在造园过程中,古人不是单纯模仿自然,而是师法自然,将真山真水加以概括,成为一种具有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可以想象,在烟雨迷蒙的江南庭院中,于一丛苍翠欲滴的花木旁,静听雨打芭蕉,又有假山屋后的池塘,不时荡起雨点落下而引发的阵阵涟漪。淡烟疏雾,树荫如盖,亭台楼阁,鸟语花香……这般情景有如置身在中国水墨画卷之中,沉醉于“看堂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飞”的闲逸与从容。

庭院有南北与大小之别,风格有华贵和朴素之分,大型庭院即皇家宫苑及贵族文人之私家园林,小型庭院即南北百姓人家之天井合院。无论是帝王贵族还是庶民百姓,庭院同样表达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显示了主人的灵气与个性,庭院是将生活艺术化的空间所在。中国庭院既简单又复杂,它以浅近写意的手法构筑出莫测高深的意境,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中国人以独特的智慧,收万物之灵气,赋予庭院建筑以幽深、隽永的无限魅力。

一、庭院的风水堪舆

在传统中国营造思想里,风水堪舆观念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源于古人朴素的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思考和感悟,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理论学说。中国的农耕文化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天地、日月、昼夜、阴晴等一系列既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概念,并且将这些概念提炼成为阴阳观。风水学说其实就是将人们观察到的自然阴阳现象归纳为“龙、穴、沙、水”四大要素,而堪舆学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判断,其主要内容就是觅龙、点穴、察沙、观水,以这些判断测定住宅的定向和方位。早在商周时期的《易经》中就有乾坤、泰否、剥复、损益之说,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明确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在此基础上,战国后的阴阳家又糅合了五行说及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将事物的相互关系概述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使得阴阳学说在思想上根深蒂固影响了中国人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在建造房屋、选定村落时,风水堪舆始终是人们把握“大方向”、奠定“大格局”的有力工具。安徽黟县宏村,是古代运用风水堪舆选定村落位置的成功佳例。风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其中,风代表天,水代表地,大地虽然表面是静止的,但其内部却有着运行不息的理法。

庭院是有生命的载体,是寄托主人精神的理想之地,又因为庭院建筑于大地之上,必然要受到大地内部理法的影响和制约。《易经》被儒家定位六经之首,并被道、佛诸家接受并弘扬。而阴阳学说更是将风水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因此,古代营造庭院,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严格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首先要考察地形、水势、水质、树木等与未来庭院住宅之间的环境关系,相地、看风水,定朝向等成为一系列必行的程序。要分析比较是建在丘陵、山地,还是建在平原、河谷更为妥当。《阳宅十书》中提出了最佳的宅基选择:“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风水学指出,理想的院落应是背靠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二山相辅,前景开阔,宅间又有水自山中流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良好居住环境。

在北方的民居中,院落的布局,仍循旧规,以《周易学》中的阴阳八卦的宅卦来定位,其具体内容是:向北的宅舍,称为坎宅。向南的宅舍,称为离宅。向东的宅舍,称为震宅。向西的宅舍,称为兑宅。向东南的宅舍,称为巽宅。向东北的宅舍,称为艮宅。向西南的宅舍,称为坤宅。向西北的宅舍,称为乾宅。风水中还有用辨土法与称土法来判断宅基地质的好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考察地基的承载力,反映了古人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哲学。

在传统风水观念中,将建筑形态分为外形和内形,“若大形不善,总内形得法,终不全吉,故论宅外形第一”。庭院建筑的外形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其他建筑物形体、道路网相互冲合之间的协调;庭院建筑的内形要注重住宅内部环境的布局处理。住宅的“外形”包括住宅的基址选择、住宅与周边地理环境的关系、住宅的门向等等;住宅的“内形”包括布局的基本形式等。所谓“四正四隅,八方之中,各有其气,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理寓于气,气囿于形”。

风水理论将万事万物归结为“气”,地有地气,水有水气,人有人气,气旺则“生气勃勃”,气弱则衰,气散则亡,即所谓“气数已尽”。中国人在风水考察中,因形察气,将气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衡量指标,强调气脉的连续、曲折、起伏等,“气”这一哲学概念被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系统,使天人合一的理想化形式转化为可实现的现实。阳宅追求的总体目标是获得“乘气”、“聚气”、“顺气”、“界气”等等养生环境,通过调整坐向、门向,设置屏墙、影壁,以及采用一定的住宅形制使之实现。

在中国的庭院中,室内为阴,室外为阳,阴阳互动,室内外空间的气息沟通,体现了传统哲学中阴阳共存互济的包容模糊思维。一般而言,传统建筑的主要部分,如厅堂之类,均围绕着庭院布置,透过虚空的门窗或开敞的轩廊,建筑的室内外空间能自由地流通,代表着阴阳的变化和协调。虚空透亮的庭院是室内使用部分有机的延伸和补充,是人工构筑的房屋与外在自然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

中国古代风水观念也反映了民间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思想内容。五行中,树木可以当柴烧,水可以浇灌树木,假山和树木防水,水溏防火,而“金”则藏在屋子里,比如工具、刀斧、首饰都是金。许多民居房屋都喜欢建在水边,因为用草木建造的房子容易着火,所以中国的庭院必须水木并存,庭院中大都开有池塘。此外,在民间风水观念里,还将驱鬼辟邪的内容广泛应用到庭院住宅中,如安排“石敢当”、“镇五营”、“照壁”、“刀剑屏”、“石狮爷”、“门神”、“白虎镜”、“八卦牌”、“桃符”等,在自我心理上起到震慑、安慰和保护作用。

在绿化种植方面,《相宅经纂》卷四之“阳宅宜忌”中,提到“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李杏”。又“中门有槐,富贵三代,宅后有榆,百鬼不近”。“门庭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清代风水专家高贝南认为:“住宅宜东种桃柳,西种青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关于植物与住宅的关系,风水术认为,住宅门前和庭院内不宜有大树。用现代科学观点解释,是因为大树会挡住阳光,阻碍空气流通,雷雨天易招雷击,树上栖息的鸟会落下鸟粪污染环境,潮湿的树荫下易生蚊子。这些并不是单纯的封建迷信,其方位与树种的安排选择,不仅满足各树种的生长特性,而且营建了宅周有利身心健康的小气候。

二、庭院的经营布局

中国庭院建筑有两种布局类型,其一为“四合院”式,其二为“廊院”式。四合院内部各个角通常以回廊、围墙将东南西北四座房屋连接,形成封闭性的空间。其基本布局手法,就是向心而筑,无论是在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天井式民居院落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布局手法,在许多规模较大的庭院建筑,如宫殿庭院、寺观庭院中,基本布局手法仍然是向心而筑,只是布局手法更为灵活,富于变化,在大空间中又有小空间,形成院中生院、错落有致、情趣各异的不同空间;廊院式建筑是在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在对面建次要建筑,又在院落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连成一体。回廊与建筑可组成大小、高低、虚实、明暗等对比效果,能够产生扩大实际空间的感觉。廊院这种布局方式在明、清以后逐渐消失,变化为新的廊庑结构。

而在一些园林庭院中,布局手法更为灵活,在居住区采用向心而筑的布局手法,在观赏区则以亭台廊榭、水池山石、花草树木等为元素,又组织出无穷变化的新气象。这类庭院要数江南园林庭院成就最高,数量也最多。江南园林庭园属于自然山水园林,在明清之际受诗文绘画的影响,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明代造园大家计成在其著作《园冶》中,十分详细地介绍了造园的方法、步骤及材料,全书共分三卷,其中一卷的内容为: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折;二卷内容以栏杆为主,且配备大量图例;三卷内容为: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造石、借景。全书提出造园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做,宛自天成”。为了达到这种最高境界,计成还列举了一系列造园的措施,园景构成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元素的配置要“妙于得体合宜,未可均率”。造园的步骤和操作应“目寄心期,意在笔先”。在庭院的布局构思方面,是“三分匠,七分主人”。

中国古代庭院在整体布局时十分讲究对景,对景是景物随空间移动所产生的变化,“步移景异”是随着人的走动,景物不断变换出新的姿态。庭院中,最好的景点往往置于最有利的地势上,有目的地将自然环境做衬托,在进行路线设计时应考虑观景的最佳位置。要善于利用各个景点来互为对景,有时为了强调对景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利用门洞、窗洞或建筑的间隙把对景框起来。

庭院之美,关键在空间的组织,江南园林庭院小者一二亩,大者十余亩,都能结合建筑,因势随形、凿池堆山、莳花栽林,在布局上特别讲究因地制宜,将山石、水泉、花木和建筑等诸要素合理搭配,采用障景、借景、仰视、延长和增加园路起伏等手法,利用大小、高低、曲直、虚实等对比达到扩大空间感的目的,产生小中见大的效果。江南园林庭园多以山水为主题。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在园中挖池堆山,为体现山势险峻,还常在坡上叠石作峰,距水边不同距离布置不同的景区,自然曲折,富有变化。庭园中花木种类繁多,其配置有法无式,只要配置得当都能成景。古典庭园中常描述“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松枝苍劲,梅枝疏影”等给后人留下了合理布局的典范。

庭院内部的空间变化,靠建筑元素及形态的相互衬托来达到丰富的效果:庭院正门以内,沿着纵轴线,一个接着一个纵向布置的若干庭院组成有层次、有节奏的空间,由于每个庭院的形状、大小和围绕着庭院的门、殿、廊庑及其组合形状各不相同,建筑物的形体逐步加大,使人们的观感由不断变化中走向高潮。正如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所说:“西方的建筑就好像西方的画一样,画面很完整,但是一览无余,一看就完了,比较平淡。中国的建筑设计和中国的画卷,特别是很长的手卷很相像,用一步步发展的手法,把你由开头引向一个最高峰,然后慢慢收尾,比较有层次,而且趣味深长。”可以说,中国庭院的内部空间,就如同一幅中国手卷画,人们如要领略其全貌,只有由外而内,从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中,方能了解它的真正魅力与高潮所在。

书画艺术的起、承、转、合等手法,给予庭院布局许多参考和启发,体现为疏、密、曲、直,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特点,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即重要建筑都在庭院之内,越是重要的建筑,必有重重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中层层展开,引起人可望不可即的企盼心理。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由若干单座建筑和回廊、围墙环绕,形成一个个庭院。一般来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联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经过前院向内纵深移步,造成空间上的收放、开合变化,能反衬出主院落和主建筑的重要地位,这种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能够增加庭院的艺术感染力。为了更加丰富庭院的内部空间,古代建院工匠或通过各式洞门,如月亮门、壶形门、花瓶门等使庭院空间产生变化,或通过各式窗户,如方形、菱形、扇形及各种漏窗,透过门框或窗框,通过门空间相互联系、渗透,它们与黛瓦粉墙相互交织,起到或阻隔或引导或分割视线的作用,使空间感觉更深远、更生动,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中国的庭院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庭院的房屋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房屋的建筑以“间”为单位,“间”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几间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可围合构成不同大小的庭院。以庭院为单元,又可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组群。其布局原则是空间序列的内在深化,这种有深度的空间是内倾的。在对庭院空间的布局处理上,大都采取以单层房屋为主的封闭式院落布置。院落式布局中建筑的使用功能主要在室内,而感觉和气氛的营造却主要在院落,靠院落四周建筑体量与院落的比例关系和建筑的各种细部处理,给院落以生机和性格。

其中四合院庭院采用中庭式布局,主屋皆朝北,辅助建筑沿院落向其余三边布置,以取得最大空间尺度,保持院落空间的完整形态。四合院是一种古老的庭院形式,也是中国建筑的基本语汇,受中庸思想的影响,在四合院建筑组群中,封闭的院落单元具有主从关系和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层层叠叠进行多重组合变化。多重院落之间多重围合、闭合,形成富有变化的建筑组群轮廓。这种四合院布局影响至南方的广大地区,民居格式被演变成为带有庭院或天井的两层居所,四面瓦顶内朝中间院落,谓之“四水归堂”。

三、庭院之曲径通幽

中国文化是虚静、阴柔的文化,庭院建筑也是如此,讲究内在含蓄、情景交融、曲径通幽。在庭院的空间布局上欲开还闭,整体以曲线变化为佳。中国古典庭院那舒缓委婉的曲线流动,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最具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庭院中,营造曲径通幽意境的常见手法有:

曲: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因此,曲径通幽意境的要点在于“曲”,“曲”之奥妙在于含蓄,曲水弯环,楼阁掩映,引人入胜。曲桥、曲径、曲廊两侧的景色,使人在左顾右盼中平添几分意趣。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庭院的细节处理往往是雕梁画栋,钩心斗角,烘托着庭院的诗画意境。月亮门洞、粉墙花窗与回廊拱桥,以花影竹声装点,即便是水面,也以奇石曲桥勾勒。

晚清著名学者俞樾所建的面积不大的“曲园”中,有池水之曲、山径之曲、修廊之曲,沿着曲径不断左折右弯,变换方向,园中对景的画面不断出新。俞樾在《曲园记》中记述曲园的特色:“山不甚高,且乏透、瘦、漏之妙,然山路也小有曲折。自其东南入山,由山洞西行,小折而南,即有梯级可登。”一条盘山小道迂回曲折,便组成有曲径、曲洞、曲水、曲池的曲园。扬州盐商姚氏的宅园,其东部的“残粒园”仅140平方米,全园靠一条曲径组织景观,一路上联结圆洞门、石峰、假山、池岸、石洞、石阶、半亭、花树等,在极小的空间中转折回旋,上下起伏,大大拓展了观赏的空间,避免了直截了当地一穿而过,形成了无径不曲,无入不幽的特征。

借:借,即借景,就是要充分利用庭院周围的环境来构景,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就是借景的体现,这是扩大庭院空间的手法中“不尽尽之”的一种手法。一般来说,古代的庭院面积都不大,而要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意境,最常见的办法是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其专著《园冶》中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用漏窗来强调园景的幽深曲折,景色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廊墙的漏窗和门洞就像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像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那样映入其中。沧浪亭的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北京的颐和园以善于借景而闻名,为了打破单调,丰富景观,湖区画中游、鱼藻轩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之景,精心营造出名为“湖山真意”的优美景色;“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再如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远借、邻借的成功例子。如果利用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物来组织景观,就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亭亭玉立的白塔,而“俯借”则是指凭栏观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

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应时而借”就是要善于利用四季或日月之中不同时辰景色的变化,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景点。在苏州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的两句诗借景、造景的。

苏州的一些私家庭院大部分是封闭性的且面积狭小,院外无景可借,多采用“对景”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种在小范围内前后左右、高低互借的办法,能将动观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坞,院子很小,但却通过院中的廊、花台、海棠及亭亭如盖的榆树相互对景,使小院产生深厚的文化意韵。

不但花影、树影、云影、水影可借,甚至风声、水声、鸟语、花香等无形之物也可使庭院生辉。这就是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园林巧于借”、“构图无俗,借景在因”。所谓“因”,就是因地制宜,古代造园高手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化平淡为神奇。

隔:隔是扩大庭院空间的常用手法。庭院空间隔则深,畅则浅。可以亭台廊榭、花草树木、假山池塘等,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分隔、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以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空间艺术效果。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谓“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造成曲径通幽的意境。乾隆花园是故宫东北角的宁春园,占地长160米,宽37米,本是个难以布局之地,但经过分隔,虽然变化成四个各有特色的院落,其中设有轩、亭、堂、楼,但在整体上又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苏州怡园以复廊将园分为东西两部分,“闲庭信步花还在,一园春色两园分”,通过复廊漏窗借景,取得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留园,由于五峰仙馆的功能要求尺度大,破坏了整个园的尺度感,因此,利用了一系列小建筑,将五峰仙馆与水面隔绝开来。

藏:藏可以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苏州艺圃的西南处有浴鸥池,其中又以“芹庐”、“香草居”、“南斋”深藏于内,组成奇妙的院中院之景。

漏: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它能使本来较为单调的墙面增添丰富的变化。经过漏窗的装饰,园林景色变得生动而灵巧,更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形式各异的漏窗,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动与静:除了借景以外,一个庭园要想获得曲径通幽的艺术意境,还要重视对动观和静观景色的营造。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有静必有动,有动也必有静,静寓动中,动由静出,其变化之多,造景之妙,层出不穷。这番意境如造园专家陈丛周教授所阐述的“动观”与“静观”理论:“静坐亭中,行云流水,鸟飞花落,皆动也。舟游人行,而山石树木,则又静止者。止水静,游鱼动,静动交织,自成佳趣。”动和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造园中的具体体现。

所谓静观,是庭院中人能够驻足的观赏点,在可停息的小亭里、坐椅上留住人,使人能对四周的景观仔细观赏。因其视点与景物的位置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静态而立体的风景画,造景就是有意识地安排视线范围内的主景、配景、前景、中景和远景,尽可能使画面向纵横发展。古人深谙造院规律,为了使空间具有深度,常常将树木种植在近处,加强深远感。如要使空间向横的方向扩展,就加强横线条,削弱纵线条,使庭院空间显得开阔。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

所谓动观,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行走路线,把不同的景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随着人的移步,景色不断地发生变化,因其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犹如观看一幅长卷图画,一景一景不断闯入眼帘,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在相对较大的庭园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朗,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在庭园造景中,植物的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也能组成动与静的优美景观。

庭园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不同角度去表现,同一庭院也可用不同构思布局。中国古代的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即每一个庭院的建造必须具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四、文化识庭院

在中国庭院里,不仅有花草树木四季变化带给人的赏心悦目,同时有凝缩的山峦丘壑、亭台楼阁所营造的曲径通幽之意境,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庭院是表现中国文化中家庭血缘、伦常道德的情感空间。在中国人传统的居住方式中,庭院的意义是十分丰富的,是家族成员活动起居、沟通交流的理想所在。从某种意义而言,庭院就是建筑的灵魂所在。有人比喻“一座没有庭院的建筑,就像是没有了舞台的人生,冗长而乏味”。

庭院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其基本手段是围合,表现形式是院落。庭院建筑的一切构成元素都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符号,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这些元素所构成的庭院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基本场所。几千年来,从悠久的北京四合院到典雅的苏州园林,从惬意的皖南民居到温馨的岭南四园,在无数个庭院中共同培育着中国国民的集体文化思想、传承着民间浓郁的风俗习惯,推广着严明的伦理道德。庭院是中国人感受家庭温情和享受天伦之乐的理想场所,是使今天的中国人都无法忘怀、魂牵梦萦的地方。

人们对庭院的钟情是历史形成的,庭院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是一种魂牵梦萦的中国情结。因为这种庭院情结,承载了中国居住文明最精彩的篇章。因为这种庭院精神,早已在中国人心中烙下了难以割舍的居住情怀。

A 防患意识

中国古代在对庭院经营布局的总体观念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防范心理,这种防范心理由来已久,《礼记·坊记》开宗明义地写道:“君子之道,辟则坊欤?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古君子礼以坊德,形以坊淫,命以坊欲。”民间流传“防患于未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说法正是这种防范心理的印证。

在庭院布局时,首先看周围地势及格局的环抱、护卫是否起到防御作用,其次利用围墙、房屋将院落围成一个内向封闭的空间。如故宫的周围除了围以高大的城墙以外,还开挖宽阔的护城河,将这个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严密地保护起来。民居中的情形也是如此,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天井院,甚至最简陋的单院,也要用围墙围合封闭,以保证居住的安全。福建、广东一带,有许多客家人居住的形制巨大的土楼、围屋,为了防范可能的侵害,更是将房屋围成一座座圆形、方形坚固厚实的堡垒,内部以排屋围绕中心层层叠叠,依次构筑,其中生活的数百人,正是有了这种围合封闭的建筑形式,得到了一种集体安全感。

追溯庭院围合的防范心理产生原因,可能来自于远古时期的部落战争、自然灾荒、毒蛇猛兽等方面因素,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保护自己,一开始可能仅仅利用石块、树枝等自然材料做防护,到后来,逐渐演变成房屋与围墙。

B 宗法礼教制度

中国的庭院建筑与宗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儒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严格的等级制度,每一个庭院就是一个家,而“家”是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主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欲治国必然先“齐家”。在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组织结构方面,家与国、君与父的概念是一致的,国与君只不过是家与父的扩大和延伸,君与臣、父与子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所不同的是,家庭、家族奉行的封建宗法制度,兼备政治统治权力和血亲道德制约的双重功能,儒教所提倡的“礼”成为庭院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严格尊崇“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规范。注重血脉相承的纯正性以及长幼尊卑的秩序伦常,成为维系宗法的主要内容。在中国,虽然历经动乱,社会经济形态、国家政权形式多有变迁,但家族始终是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中国社会基础的宗法性构成组织,宗法制度成为一种沿袭久远的传统观念。

宗法制度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观念,也深深地影响到建筑中,以家为起点,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以“住宅”为原型发展开来。庭院是整个家庭的核心空间,无论是祭祀祖先、婚丧礼仪或是教育后辈等重要活动,都在此进行。在宗法制度笼罩下的庭院,已不是可有可无的空间,而是必需的场所。四合院式的庭院建筑内,住宅的平面布局主次分明,分区明确,按宗法制度安排家庭成员住所,充分体现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尊卑、长幼、男女、主仆间有明显的区别,每一房人在各自的住宅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作为一个家族,数房人实际上是以庭院为中心的一个整体。这种家族群居的居住习惯和建筑特点,正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伦理观念有关。

宗法制度决定了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古代少女,往往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庭院建筑里。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体现出明显差别的住房布局,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C 内省中庸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以黄河为依托的中原地区,其东南面是烟波浩淼的太平洋,西面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以及千里戈壁,北面是蒙古大草原,在古代落后的技术条件下,周围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孤悬于远东大陆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人以采集、定居为主的生活方式。在与大自然进行的长期抗争中,气候、地理和心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积淀、熔铸成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格,这种整体性格决定了中国农耕文化所持有的温和特征,对待事物采取内省中庸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封闭自锁、长于保守、拙于进取、推崇道德、轻视效率、安贫乐命、不屑风险。

“中庸”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这是与“恒久意识”相通的,进而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里,方位的“中”隐喻着权威、尊贵,办任何事都要“中规中矩”。因为“中”隐喻着权威、尊贵,所以建筑普遍采用中轴线对称。“中庸”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所谓“君子讷于言”。

中庸施之于庭院建筑,则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一切都“求诸己”,对自我的内心,对私有的领地,孜孜以求地进行雕琢。含而不露的庭院建筑具有君子“讷之于言”的敦厚与文气。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中庸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谦恭,谦恭其实来自一种世事洞明的平和,不骄不躁。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强调自我表现、炫耀功绩。正是因为谦恭,所以在庭院的布局和组合方面,“围”是中国人最先考虑的,这已成为一种习惯,是受本能的驱使,总是喜欢谨小慎微地以房屋将自己围起来,仅以一个小门与外界沟通,而关上门,则可自成一统,在院子里可以严谨,也可以疏狂。

D 诗意性情生活

影响人类居住环境的诸多观念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无疑是最重要的。“天”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抽象概念,它起源于远古人类对呼风唤雨、无法预测的宇宙的敬畏。从夏商开始,“天”被赋予意志、好恶等人格力量,成为宇宙的最高主宰,《周易》中有“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与于地”的原则。从这一原则可进一步引申出“天命”、“天意”、“天文”、“天道”等一系列概念。“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们在选择居住场所时要顺应天意,通过观测天象,祈求天赐恩准,使居所得到合法与永恒。在中国建筑的方位上,“天”就是“上”,而“上”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就是指平面中的北面,因此,中国建筑不约而同地一致选择坐北朝南方向。中国人还崇尚“方正”,不喜斜奇的形状,所以中国古代民居和宫殿的平面,均用矩形。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自然就是指自然而然的意思,如老庄所认为的:“天然耳……以天言之,所以明及自然”,“道法自然”,在玄学及儒家体系中,“无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在中国文化中,“自然”包含着人类自身以及周围的物质世界。人类及水、花、草、树木、鱼虫、走兽等都从属于物质世界,人与自然其他要素是处于同层次与地位上的,这种认识观为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国庭院建筑是社会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与个人的生活习惯、情趣爱好的复杂混合体。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求实际,道家倡虚静,佛家讲空无。虽然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但道家与佛家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庭院建筑中的宗法制度并不能完全抹杀人的天性,在人的本能中,有一种强烈的爱美的欲望,在中国庭院中总能看到性情的表现,真情的流露,以及在规矩中寻求适合自己方圆的机智。

儒家观念中也有追求虚玄的一面。虚能产生神妙的意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里的“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在老庄看来,虚即天道,虚静产生性灵,没有虚空的存在,万物不能生长,生命也不会活跃。这种虚空如同中国画艺术中的留白,并不是真空,而是美学家宗白华所谓“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中国庭院建筑追求诗一般的意境、画一般的虚空构图,看似淡雅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寄托着艺术精神和深厚感情。在虚静恬淡的庭院中修身养息,以一种独特的无为方式体验天道,将老庄“天人合一”思想转化为一种性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佛家的“空”与禅宗的“悟”,从万物互为因果,相互依存,到主观对客观的认知,将庭院中的所见所思变幻成为一种超时空的审美感受,人们的身心在隽永而富有诗意的庭院生活中,温馨而融洽的庭院氛围里得到升华。置身于庭院之中,就会身不由己地被一种沉静幽思的情调所感染,历代多少文人或艺术家曾经领略到庭院那种美丽醉人的意境,留下了大量咏唱庭院景物的诗词歌赋,荡人心魄的佳句多不胜数。

通过诗词的描写和渲染,我们多少能从中揣摩出些许庭院之美的意境:汉代有“古诗十九首”,其中之一写道:“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在这里,不但能意会到一个富有生机的庭院形象,而且通过这些情节性的描述,令人感受到庭院空间充满着的怀恋和深情。北宋诗人秦观有《春日》诗:“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里表现出一个花团锦簇的小庭院,在春雨过后的阳光下,展现出无比清新、色彩鲜美的景观。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一处植有海棠的庭院,但此时却已花稀叶盛,刻画出暮春之景,其情意自明。触景生情,情随景迁。最能反映庭院意境的莫过于欧阳修那曲脍炙人口的《蝶恋花》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之美,不仅美在景物的形态和色彩,更美在洋溢其空间中的情态和意韵。“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这段唱词,婉绵悠长,令人陶醉。“深庭长日尽,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边同,偏是离人恨重!”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的这两首庭院诗,其中庭院的美,又叫人要静心尽意去参悟。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经作诗赞美《海棠》,以表达自己对庭院意韵的感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叫做“海棠春坞”的小院,院子三面是围廊,一面是粉墙。粉墙处有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在这里,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交相辉映。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苏东坡《海棠》诗意而作的。又如唐代诗人刘方平描写的庭院春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在春夜的庭院中,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形态朦胧,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套着无数个小家庭的社会。从庭院的日常生活功能来看,它用作起居、游戏、室外烹饪和就餐、晒衣、园艺、款待朋友和储存杂物。而从意识和观念的角度来看,庭院是家族成员聚会活动、沟通交流的理想场所。大小院落内的天井更是家人和来客喜爱的室外空间,天井有大、小、长、方、高、低、加盖、不加盖等多种类型,其大小随房屋的檐高而变化,比例十分得当。功能因所处位置而有所不同,通风、换气、采光、排水、防火、绿化、休息、娱乐、乘凉、家务劳动、人员交际,用途极广,天井在封闭型的四合院住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庭院建筑在上述的文化关照中,自然而然地带有深刻的恋土品格和内聚心理的情感特征,表现为:

其一,亲情:庭院的结构、情趣、精神代表着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的居住形式。人们在自家的庭院里享受三世同堂,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陶醉于邻里相望相助的情谊之中。

中国人推重的是家庭,天伦之乐就是家庭之乐。按《礼记·丧服传》论述,中国古代的家族血缘可以组成“五服图”式的结构,以父、己、子为第一圈,祖、孙、堂兄弟为第二圈,按亲疏关系一直推到高祖玄孙族兄弟的第五圈。我们的祖先依据五服图之间的关系,组成了一个以家庭为轴线的伦理本位社会。这种“五服图”式的儒家礼制营造出了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四合院具有人的尺度,院墙适应了主人心理安全、自在感的需要,居者的活动仅限于家、家族和友邻之中。家庭的人伦关系、各种活动功能的关系都在院的平面布局中安排得井然有序。

其二,友情:庭院是用于风雅交际的好地方,志同道合的三五知己在其中或品茗闲谈、博弈抚琴,或谈诗论画、切磋技艺。庭园可以使文人雅士回避倾轧的官场、远离喧嚣的尘世,在一种悠闲养性的氛围中轻松地晤谈,彼此了解各自的看法和主张,以增进友谊。庭院的粉墙黛瓦、山水花木渲染出特殊的文化韵味,营造了富有亲和力的氛围,折射出道家的哲学思想和诗的意境。庭院所拥有的底蕴、基因及基调,都散发着浓厚的友情色彩。院子是一个联系各个房间的纽带;是各个房间与自然对话的媒介;院子是居住者活动游戏聚会的场所,现在的住宅以客厅为中心,但是以前的人客厅只是会客的地方,真正的生活中心在院子里。

其三,性情:虽然在整体上说,中国人的性格决定了一旦在公开场合遇到什么事情时,常常会表现得中庸内敛,含而不露,显得缺少个性和活力,但是在自己的宅院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因为那是自住的庭院,再也无须过分的压抑,通过庭院观景、散步,甚至栽花种草等园艺劳作,可以得到宣泄和排遣,庭院是中国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的寄托所在,其中包含着居住者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趣味。从一些庭院所取的名字上就可以悟出主人的真性情,如“拙政园”、“寄畅园”、“个园”等。在庭院中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布局,叠山理水,装修雕饰的风格面貌,或朴素简洁、清新淡雅,或雕梁画栋、繁复精致,无不体现出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生活的真实向往和热烈追求。

同类推荐
  • 大壮适形

    大壮适形

    建筑不仅是避雨、御寒的物质对象,而且呈现人本质力量的精神对象。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被并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造型艺术,以其独特的社会性、实用性和艺术性而被看成是文明演进和文化发展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建筑,又被称为是各民族用各种建筑材料“写成的史书”,是各民族以各种建筑手段创造的“凝固的乐间”。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七个独立的建筑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其中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或成就和影响相对有限。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建筑的三大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创造了更为辉煌的成就。因而,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建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建筑不以空间与体量而立,也不以坚固久远而建,“大壮”、“适形”是它的营造准则。可以说,中国建筑文化是一种指向现实人生、关注现世的文化。
  • 我是钢筋工能手

    我是钢筋工能手

    本书为“金阳光新农村丛书”之一。本书以钢筋工常用技术介绍为主体,突出钢筋工的操作方法与技巧。主要介绍建筑工程钢筋识图,钢筋材料的基本性能,钢筋的代换,钢筋的配料、成型与绑扎,钢筋的焊接及新型连接技术等内容。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建筑与园林(和谐教育丛书)

    建筑与园林(和谐教育丛书)

    寄畅园林学术界一般认为,东方三大建筑体系为中国、印度、伊斯兰教系建筑。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运用榫接技术建造木结构房屋的实例,这是中国建筑体系的萌芽。到了秦汉时代,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体系已基本形成。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学深层结构。
  • 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本书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
  • 《芝加哥规划》与美国城市的再造

    《芝加哥规划》与美国城市的再造

    出版于1909年的《芝加哥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领域的奠基之作。本书讲述了《芝加哥规划》的时代背景、创制经历和推行效果,揭示了《芝加哥规划》如何影响了人们看待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生活自身的方式,并且指出,《芝加哥规划》在出版一个世纪以后,依然持续引发着人们对于“怎样才能创造出充满生机而又宜居的城市环境”的讨论。
热门推荐
  • 被诅咒的家族

    被诅咒的家族

    1976年春节刚过,家里便来了三位客人,可以说是稀客。他们是大姑、大姑丈、小姑。虽说是至亲,但父亲过世后,我们再也没有回过老家,非常明确地与老家断绝了关系。所以他们忽然降临,带给我们的更多是惊诧、狐疑,和强烈的陌生、不安。这陌生、不安更多来自这三位客人的严肃、郑重、冷漠。从他们的架势来看,他们显然是有备而来的,是为处理大事而来的。家里顿时弥漫着一种剑拔弩张的气氛。大姑拿出一毛钱,让我带弟弟到小店铺买葱头糖吃,还特意叮咛买回来后就在庭院里吃,别进屋去。我知道她是想把我和弟弟支开。
  • 掌上帝国之三国鼎立

    掌上帝国之三国鼎立

    风云变幻时,更需耳听其音,脑思其意,但着小人道,必死无疑。三国的故事恐怕是中国人民最熟悉的一段历史故事了,原因自然是罗贯中老先生出版的发行量无与伦比的巨作《三国演义》。不过《三国演义》这部书,归根到底还是七分真三分假,有一些人物被演绎过了,有一些事件被夸大过了,现在咱们来还原他的本来面目!
  • 千蛊情

    千蛊情

    千百年来的宿命,真的可以摆脱吗?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平乐城,二十年前发生过一次腥风血雨,二十年后,悲剧是否还会继续重演?她是否可以摆脱宿命的轮回,与爱的人白头偕老......
  • 蜀山剑侠传3

    蜀山剑侠传3

    小说以峨眉弟子“三英二云”、“七矮”等的修真学艺、斩妖除魔为故事核心。“三英”之一的李英琼是整套小说的主角,小说详细描述了她从一个普通女子,经过无数次的机缘巧合,得到了长眉真人的紫郢剑以及白眉和尚的定珠,获得了圣姑的一甲子功力,最终成长为峨嵋派后辈中最杰出的人物……
  • 谁还没有个系统呢

    谁还没有个系统呢

    自从有了个系统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干啥啥不行,吹牛第一名了。各行各业都留下了他的传说!
  • 反面案例

    反面案例

    事先声明,钟予箐之所以不辞辛苦的穿越到两千年前,是为了执行任务来的,不是要跟谁找不痛快。但某侯爷好像不这么想,三天两头的找她别扭,一来二去,看她的眼神,还越来越不对劲了……
  • 森林报:春

    森林报:春

    这部名著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著者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著者还告诉了孩子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 犹太人的智慧

    犹太人的智慧

    本书通过精彩的故事和案例,全面而简练地展示了犹太民族在赚钱、经营、营销、博弈、冒险、理财、谈判、管理、教子等方面的智慧。这些智慧法则都是犹太人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在犹太人中流传甚广,也日益引起世界其他民族学习和研究犹太人智慧法则的兴趣。希望大家读过本书,从中了解犹太人的历史,掌握犹太人的成功智慧,在工作中有所借鉴和帮助。
  • 美丽的自然奇观(青少年成长必读·科学真奇妙丛书)

    美丽的自然奇观(青少年成长必读·科学真奇妙丛书)

    人类有多少好奇,世界就有多少奥秘。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有多少想象,世界就有多少精彩。来吧!让我们一起去解读大自然的神秘物语。 翻开《美丽的自然奇观(青少年成长必读·科学真奇妙丛书)》一书,它将带领我们去领略世界各地的绮丽风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