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97000000008

第8章 当移植已成为生存的必需

也并没有哪一个政府,愿意自己的治下百姓受苦受难,即使并非每一位统治者都具有相应的悯民情怀,仅是为着自己的统治安全考虑,也足以使他们不会以置百姓于艰难境地为乐事。若事实已当真如此,只能说统治者的智力出了点问题,糟糕地以他们有失丰富的头脑,遭遇到十分丰富的现实。比如嘉庆帝很想遏制官场中的腐败贪污之风,却单纯地以为灭掉一个和珅就能如愿以偿;比如光绪帝也曾着手改革,却天真地以为只要把新政颁布下去就能万事大吉。当现实实在太过于繁复,统治者只好于屡屡的挫败中,耐心地寻找对路的救治药丸。

若说问题的解决可以搁置,可以一直等到出现一颗与现实匹配的头脑,那么碰巧生活于当时的中国农民,却是无论如何也等不及的。或许他们也曾等待过,直到生活的实况再也无法支付更多的时日,供他们消费给这漫无期限的模糊等待——后来的事情表明,那些早已精疲力竭的土地,在持续经历了连连战火与番番灾荒的洗礼之后,直至1949年,才得以开始新一轮的复原性垦殖,才得以回归到久违的常态之中。在这期间,却是人人都要尽可能保存自己的生命,想方设法试图让自己活下去的——活着的日子,才是生命。

迫上眉睫的生活难题,很多时候会促使人们动用一个“走”字。所谓“人挪活,树挪死”,这是人之于树的最大长处,哪怕是唯一长处也足可庆幸。清朝时期的中国,人口增长是一大特色,由人口增长而来的人口流动也就成了其显要特征,尤其是“摊丁入地”的广泛推行,日益使人们有条件结束传统的植物般生活,从此可以动用自己的腿脚,为着生活去四处碰碰运气。在这些为数不菲的人口流动事件中,历史为其中一件取了个响亮的名字:闯关东。

简单而并非严格地说,“闯关东”是中国华北平原的农民,在有清一朝及民国前期(1644—1931年),陆续而持续地向东北迁移,以谋求生存的一次历史性事件,历时近三个世纪,涉及人口大致2500万。就这场迁徙的时间跨度与人口总额的浩荡规模来说,在清朝及民国移民史上居于首位,在中国移民史上也绝无仅有,在世界移民史上亦属罕见。这是中国农民用自己坚实的双脚,打造出来的一个漂亮的求生神话。

大背景中叙述的中国农民于清朝时期的生活情状,是一个整体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缓慢而又漫长。当这一过程分摊到具体的农民个体,却并非人人都能得到这样一个相对从容的时间过渡。事实上在华北平原诸省,农民生活已然难以为继的现象,在每个时间段里都有发生,都有部分人需要依赖于移植来维系自己以及家人的生存。这使闯关东者自清朝伊始,就已经纷纷登场并络绎不绝,求生的神话,也就此在荒野尘埃中得以生动演绎。

华北平原农民的迁徙之所以相对较早,又持续太久,与此区域的具体情况息息相关。相对而言,华北平原诸省的人口增长速度更快,幅度也更大;土地集中为时更早,集中程度也更为严重;自然灾害也更频更多。这就注定生活于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会面对更为剧烈的贫富差距,更为普遍的饥肠辘辘,更为让人灰心的故乡故土。

对于人口增长的主观因素,早在18世纪,多位学者就有过深入探讨。马尔萨斯认为,男女的情欲是人口增长的不竭动力。中国则几乎没有谁将其归罪于这点,是不以为然还是不好启齿,难以断言。汪士铎对此问题的看法是,中国陈旧的早婚早育与多子多福观念,有必要担当起主要罪责。不管这样的说法是否全面,起码对华北平原来说貌似有效。其中河南民间受早婚习俗影响相对更深,这使该省不仅为东北移送了很多农民,也在历史的流程中向其他各地送去了不少,“仅河南光山一县,在太平天国战争后的半个世纪,就向苏南、浙西、安徽和江西近60个地方输送了100万以上的农民”。

客观因素亦较齐全。在人口增长的主要历史阶段,华北遭受的战争影响相对小些,使人口增长有一个较为优越的社会环境;此区域的农业开发也较南方晚些,一直以来都无法利用传统农作物不适宜的土地,土地产量也不足乐观,美洲高产粮食作物最终传布到北方,则使人们有条件渐次脱离对数量有限的低地、盆地和谷地的依赖,而进入到较干旱的丘陵和山区来取食。土地利用面积的扩大,以及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使其更有能力来保障人口更加顺畅的增长。故而相对南方而言,华北的人口增长取得了更好效果。早在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华北地区的人口仅为1500万左右,南方六省区的人口则是3500万;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华北人口已达到1.03亿,南方六省区为1.36亿。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至此发生显著变化,其重心已在渐次向北推移。

人口更为迅捷的增长,势必会给土地带来更为麻烦的负担,这种负担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至于具体超出多少,则需事先弄清这样两个问题:有清之际,一个人最低的生活必需消费是多少?华北农民所需又是多少?

此问题早在人多为患的清朝时期,就已被若干忧患之士悉心探讨过,最可采信的答案出自洪亮吉,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的:“一人之身,岁得布五丈即可无寒;岁得米四石即可无饥”。意即每人“日不过食一升”,365天总需3石6斗5升。华北农民生活大致也是这个样子,甚至还必须得说相对更为节俭。

曾有学者不厌其烦地考证过数以万计的地方志,得出可资信赖的结论是:华北农民主体向以素食为生,食肉极少甚至终生不得食肉。据称山东济南府“饮食以粱粟为主,养老始用鸡豚麦食”;临沂县“农民家常便饭为煎饼稀饭,佐味为豆腐小豆腐咸菜番椒”。河南汲县农民“膳食以小米为主,大米即稻米唯宴会始用,不常食小麦,面亦为佳品”;密县民间亦“常食以小米为主,以黄豆及杂粮佐之,其大米饭小麦面俗所珍惜”。至于河北,1883年8月3日的《华北捷报》亦有报道,称农民的“食物几乎完全是用大豆或豆腐渣混合起来的高粱、玉米及小米。一块白面馒头便是一种特别的款待,当然更难吃到任何肉食”。

鉴于此,有更为慎重的学者,将华北农民的生存必需食粮减至3升之数,且被大多数同道认可(其实挺没道理的,经验知道,愈是素食,愈是能食。权且如此吧)。

——3石之米该取自多大一块土地?或者这样问:多大一块土地的产米才够一个人活?

不大好说,地与地的产量不同,地肥者多产,地瘠者少产;也还要将老天爷的心思是否顺畅即风调雨顺与否考虑在内,顺则增产,否则减产。故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地域均有不同数字。就全国平均的食粮数量而言,历来学者们是如此考证的:或者“荡田虽瘠,二亩当一亩,百亩之土,可养二三十人”,即人均需地3.3—5亩;或者“终岁勤动,计十亩所入,得半不过十石”,即除去必缴租的半数之米,十亩田还余十石米,可养活2.5个人,则人均需地4亩;或者“内地之田,虽在丰年,每亩所收止一二石”,则人均需地2—4亩。综合来看,若着眼于全国,则亩产米不过1石,则人均需地当够4亩。

这两个数字并不适合华北平原。有人不失依据地指出,就华北平原的土地产量及灌溉条件而言,只有在采用复种模式即至少一年两熟时,亩产才能达到1石左右;若无复种,亩产只有五六斗。如此,华北人均需地必须与耕作方法相结合,复种需3亩,单作需6亩。

——有清之际,华北平原的人均土地是多少?

有学者根据《清实录》和《大清会典》的统计,计算出这样一组数字:乾隆十八年(1753年)全国人均占有耕地约为4亩,以后逐年递减,1766年3.75亩,1784年2.66亩,1812年2.36亩,1822年2.03亩,至人口增升到4.3亿的1851年,已仅为1.75亩。

这无疑是一串令人悲伤的数字,好在时下人们业已达成共识:这未必真实。

清朝官方的册籍土地统计数远非真实的地亩数。

首先它在统计过程中采用“折亩制”,标准地亩是240步,还要根据具体地块的肥瘠而增减步数。比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山东《历城县志》记载:“民地之上者曰金地,以240步为亩;次者曰银地,以280步为亩;又次为者为铜地,以360步为亩;下者曰锡地,以600步为亩;最下者曰铁地,以720步为亩……军屯地之上者视民田金地,亩240步;中者视民田铜地,亩360步;下者视民田铁地,亩720步”。这样的土地估算之法,虽出于公平纳税的角度考虑,却也使地亩事实上成了赋税单位,与实际形成很大的误差。

其次是清朝地亩存在严重的虚报、漏报与隐匿不报现象。大致说来,当地方官打算捞取点儿政绩时,会产生虚报;当地方官显然更亟须经济支撑时,则会产生漏报,漏报之地并不意味着会有农民由此漏税,只代表税款将由国库漏到私人之囊;当地方官治下之有头有脸的地主豪绅,出于某种理由而不愿如实公布产业时,也就产生了隐匿不报。这些都会导致册籍统计的数字不实。纵向看来,漏报和隐匿不报又远远超过虚报,乾隆末期及其以后,漏报现象更为多见,加之还有部分由各种渠道获得的长期免税之地,可以推测官方统计的全国土地数在很大程度上要低于实际地亩数,由此使全国的人均地亩数看上去过于可怜。

纵然如此,人们也仍然普遍认为,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之际,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大概也只有3亩左右,实已不足饱民;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均地已只有2.25亩,民只好暂且吃个半饱。相对于南方诸省,华北平原的土地人均亩数有理由稍高些,但基于较低的亩产,仍可以揣测人们业已在饥寒界线以下。只能靠八分饱或者半饱以求活命的清朝黎庶,此时也还不知道要到哪块地上去淘弄那遮羞挡寒的五丈素布,此时也还不曾将人生必不可免的文化消费,诸如子女教育、春节祭祀和婚丧嫁娶等计算在内,也还不曾将经济作物的占地纳入其中,尤其是,还不曾将土地的高度集中考虑进来。

作为农业中国财富的最主要来源与最稳妥保障,土地在明末时期就已高度集中,李自成的农民军将明朝皇亲国戚及各大地主纷纷打倒,使部分土地回归到农民手中,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分散趋势。不过清初的战火,以及战火持续燃烧所必需的花费,都使土地可堪带给土地所有者的利润大幅度削减以至于归零,这曾一度令人们对土地不再眷恋直至欲抛之而后安。顺治十年(1653年)时,陕西“镇安等州县,田多荒芜,官给牛种招垦,尚且无人承种”;康熙初年之际,江南一带也有农民“相率以有田为戒矣,往往空书契券,求送缙绅……不得已委而弃之,逃避他乡”;即使是湖南的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亦因“漕重役繁,弱者以田契送豪家,犹惧其不纳”。总之,颇多人“遗田如遗冤”,埋怨“祖父智不足”,这样的时期,自是无人会对买地置田感兴趣。

然而情况很快就变了。康熙中叶以后,社会制序渐趋稳定,赋税也已相对减轻,加之康雍两朝对农业生产70余年的鼓励,使土地终究回复了原初品性,给人以收益而不再或极少辜负人们的汗水,这令土地重又成了世人聚敛财富以及委以寄财的宝贝,“凡置产业,必当以土地为上”,毕竟世间唯一不惧水火不畏强盗的物质财产,就是土地。于是各朝各代反复上演的土地兼并,亦在清朝得以粉墨登场。

清朝的土地兼并更多以经济为手段,不同于明朝的多权政治背景来达成。明朝的藩王、官僚和缙绅等享有很多特权,包括土地赋税和徭役的免除与减削,使他们能以此吸引无力承担赋税的小土地所有者被迫来附,沦为其佃农,他们的土地来得无偿,若说有,也只是政治上的支付。清政府则从建国之初就对中原上层有所限制,令诸官僚与地主缙绅并无此等政治特权,故而清朝的土地从理论上讲,只能以经济买卖来取得陆续集中。

不过事实表明,这也只是一种变相的政治交易,无论何朝何代,即使还当真存有钱财无法打通的关节,也都会在权势面前败下阵来。很多时候,权势比钱财更好用,权势若再添加些微钱财以资表示,则会无阻于天下。清朝以经济兼并土地的特征,更多体现于商人对土地的兼并上,看似一桩正经交易,实质上只是一种貌似公允的巧买强卖,随着土地兼并风气的盛行,地价已日愈看涨,商人的根本信条则是以贱价买良田,遂手段纷呈难论公允。

山东的土地集中程度,居于全国先进行列,集中时间也早于他方。早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有名的清官山东巡抚张鹏翮就有陈述:“今见山东人民逃亡京畿近地及边外各处甚多,皆由地方势豪,侵占良民田产,无所倚靠,乃至如此”。据说当时沂州府有位庄姓大地主,所拥土地达5万余亩;日照县有位丁氏大地主,所拥地亩无数,以致到道光年间虽经屡世子孙败坏,仍积存有四五千亩。至乾隆时期,莱州府潍县的土地已被丁、岳、郭、王四大家族瓜分掉大半,曾于此做过县令的郑板桥说:“绕郭良田万顷赊,大多归并富豪家”;登州府亦是“巨家世族,田亩遍野”,以致“编户之民,类皆佃田自给”。

河南的土地兼并始自雍正之际,至乾隆朝已形成一定气候。乾隆五年(1740年),河南巡抚雅尔图奏称:“民生贫富不齐,富者类多鄙吝刻薄,贫者则无营生,大约佃种他人田地者居多”。该省除去部分官僚豪绅地主,更多的是外地商人地主,手中土地全趁灾荒年份低价购得。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巡抚毕沅奏称:“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每“值岁饥,土人多鬻田他徙”,外地商人尤其是山西商人则“以贱值得膏腴田数百亩”。

至于河北的土地,北部早在清初就已被满族贵族圈占,南部也被汉族地主陆续集中。18世纪前期,时人曾对该省获鹿县(今鹿泉市)土地占有情况做过调查,发现有61.3%的农户,在靠10.7%的耕地活命;4.2%的地主,攥着35.4%的土地。财富明显在向一端倾斜。暂时看来还勉强可以自给温饱的中等农户,则始终处于地主们的觊觎之中,中等农户极其脆弱的承灾能力,使他们很容易因某种意外成为地主们的下一个兼并对象。而意外总是很容易发生也很容易制造的,地主们有很多经济以及超经济的手段可资利用,从而达成早已被人期待许久的某种结局。

土地的高度集中,使上述的人均地亩数只能存在于纸面上,尽管那已是一连串过分偏低的数字。在任何年代,平均数都是一个十分可疑的数字,它总是以用意莫测的乐观,来蛮横地掩盖令人悲伤的事实,试图在每一双眼睛都还睁着的时候就瞒天过海。

不管土地事实上已经如何不足分配,以及业已分配得如何不成体统,这些土地也还不曾全面地种植庄稼。很长时间以来,经济作物就开始了与粮食作物争抢土地的较量,也是个人财富与他人温饱之间的变相较量。

资料显示,直隶、山东和河南的很多州县,主要收入都是从棉花获得的。整个18世纪,这些省份亦有很多稻田和良田改种烟草,使一些封疆大吏大为震惊,他们请来圣旨禁止民间种植烟草,政府的反复禁止敌不过双倍利润的长期竞争,因此人们仍然不断将粮田改为烟草地。道光九年(1829年)时,一位很有才干的学者和经济专家证明,在山东济宁县,烟草由当地六个家族垄断,他们雇工4000多人,每年收入约200万两。

这也是在“地不瘠,民不惰”的情况下,世人仍不能饱腹的原因之一。尤其奇妙的是,不仅那些不必为食物操心的富豪频植经济作物,就连农民自己也未必不种。这势必会导致区域内粮食存储有限,每遇灾荒,必致民饥。糟糕的是,华北的自然灾害偏又相对更多。

在顺治元年至道光十九年间全国范围内的28938次自然灾害中,发生于华北平原的有12256次,占42%,其中“直隶5273次,山东4203次,河南1831次,山西949次,共计12256次”,区内又以直隶和山东为重。这些灾害以水灾和旱灾为最多,危害也最大,是导致灾荒的主要因素,其次有风灾、霜灾、雹灾、虫灾、地震和时疫等。

其中发生于山东南部的一次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口伤亡与经济损失。具体日期是1668年7月25日,具体地点是山东郯城。后人根据丰富的史料,将其认定为8.5级。震级如此之大的地震,在世界史上仅有20余次,在中国史上则旷古未有,至今堪与之相提并论的仅有两次,一次是1920年的宁夏海原地震,一次是1950年的西藏察隅地震。资料显示,此次地震以山东郯城为中心,使其与周边的临沂、临沭、莒南、莒县、沂水、新沂和宿迁等域内“地裂山崩”,以致“城垣尽堕,民居倾覆无算,男妇多被压死”。

一批在正常年景下都需终年粗粝方能度日的农民,在灾荒之年又将如何打发胃肠?与全国的状况一样,有地的卖地,有房的典房,无地无房的卖儿卖女,无儿无女的饿死于途。史册中有很多此类记载:康熙十七年(1678年),山东寿光县大旱,次年春大饥,“民食草根,木皮殆尽”;乾隆十四年(1749年),山东黄县“大饥,斗粟钱一千七百,饿殍载道,卖子女无算”;典卖地产之现象更是普遍。嘉庆年间“直隶大名等府属三十余州县”连年灾荒,以致“民间地亩,多用贱价出售,较丰年所值,减至十倍。本处富户及外来商贾,多利其价贱,广为收买”,正所谓“饥年田亩必贱,民以田易命,安问贵贱”……

灾荒的伤害之外,也还有税赋对农民生活的破坏,且很早以前就已如此。雍正元年(1723年)时,山东巡抚黄炳就在一份奏折中做过这样的陈述:“唯查各州县中,往往有田连阡陌而全无一丁者,有家无寸土而承办数丁者,穷民在丰稔之年,已难措办,设遇歉收之岁,更无力输将,此东省之民所以易去其乡而不顾也。”

据说华北农民的生活也曾相对好过。生活于1640—1715年间的蒲松龄,就曾证实他的家乡山东,一般农家每到过年都会有充足的存粮、鲜肉、鸡和蛋,以及自酿酒。即使此说并不夸张,鉴于后来的每况愈下以致难以为继,也不足以给人安慰。

土地的不可挪移性,决定了农民的非流动性,菌类性质的人生,从而成为农民的常态。不过世间总有力量来打破这种状况,给那些蘑菇样的人纷纷装上一双滑轮,让他们拔出深陷于故土的根须去四处流浪。历史的苦难,大多由农民的悲哀铸就。

——是劳心者之于劳力者的必然性胜利吗?

——若果真,则心智的训练就难以脱逃罪恶之嫌。

同类推荐
  • 在河之洲

    在河之洲

    生活其实远比文学精彩,但是生活太现实、也太具体,缺少了幻想、也缺少了想象,当我们感觉生活缺了些滋味的时候,我们会想起文学。当然文学可能还有更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但喜欢文学,却并不一定要担当太多的使命和责任。
  • 荷韵悠悠

    荷韵悠悠

    任绍毅的散文,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造作,有的是“清水出芙蓉”的率真自然;没有象牙塔里的无病呻吟,有的是“感时花溅泪”的沉郁悲愤。纵观任绍毅的文学之旅,他走的是一条“人不知而不愠”的平实之路,他的人与文是“即之也温”的平和与旷达。“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这是理学家朱熹写在白鹿洞书院的联语,它也是天下读书人可以参照和效法的镜鉴。“一个人只在摆脱被命运操纵的恐惧后,才能体验到更为深沉的快乐,即使历尽沧桑,他仍然是一个幸福的人。”这是哲学家罗素写给现代人的一己洞见,这也是任绍毅历尽沧桑的人生写照。《荷韵悠悠》是他的一本作品集。
  • 仅凭一首诗:霍达谢维奇诗选

    仅凭一首诗:霍达谢维奇诗选

    本书收录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诗人霍达谢维奇的诗歌160余首。霍达谢维奇是俄罗斯第一次侨民文学浪潮的标杆型诗人。高尔基称其为“白银时代”最好的诗人,毫不讳言从其诗作中汲取过文学营养,纳博科夫则自称因霍达谢维奇的诗而走出江郎才尽之窘境,别雷、布罗茨基等都对他非同寻常的诗思与诗艺做过非常高的评价。霍达谢维奇的诗尤以心理描写见长,同时不乏哲理与伦理因素。
  • 草原上的太阳

    草原上的太阳

    《草原上的太阳》是一本介绍尼玛先生生平事迹 的力作之一。尼玛先生仙逝之后,较全面、系统的写先生的生平事迹 的著作主要有三 部:一是1991年,由阿坝州教委徐长富同志写的《尼 玛办学模式》;二是1997年,由先生的高足之一、藏族青年学者供秋仁 青根据先生《自 传》,按藏族传记体写法,用藏文写成的史料性专著 《尼玛传》;第三本是1993年阿来同志写的这本《草原上的太阳》,这 是一本以一个藏 族青年作家特有的眼光,运用纪实文学的表现手法, 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尼玛先生不平凡的生平和事迹的书。这三本书的 共同点是,完 全忠实于尼玛先生其人其事。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一书收录的都是朱自清最为经典的名篇佳作。其中“第一辑:人生·追忆似水年华”收录的是朱自清经典写人、叙事散文,其中不乏《背影》《阿河》这样的经典名篇;“第二辑:游思·荷塘月色”收录的大部分是写景抒情散文,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春》《匆匆》《荷塘月色》;“第三辑:杂论·读书与做人”收录的是作者的杂文名篇,极具启发意义;“第四辑:旅欧·欧洲杂记”收录的是作者旅欧游记,既是游记,又是散文,情之所至,感人至深,篇篇经典。
热门推荐
  • 待吾长发

    待吾长发

    年幼时与夫在桃花树下,相识,相知,相恋。他国来犯。她随夫出征,不幸国灭夫亡。迫嫁他国再无往昔笑言。再忆桃花,随夫而出。***梦起“白卿卿!你快给我松绑!天下怎会有你这般粗鲁的女子?!”白卿卿看着绑在床上动弹不得的顾温,莞尔一笑:“你能奈我何?”梦中“王爷,王妃又去青.楼.了!”“什么?!说好这辈子只调戏本王一人的呢?!备马!梦续“卿卿,本王明日便得去征战沙场,九死一生。若是,本王再也回不来了,你寻个好人家嫁了吧。”“好啊。”顾温听见这般干脆利落的回答,有些释然。却忽略了她眼中一闪而过的戏虐。梦醒“阿谨,你······还好吗?”
  • 飘(青少版)

    飘(青少版)

    斯佳丽是一个漂亮、任性、果断的美国南方女子,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阿希利,但阿希利却选择了温柔善良的玫兰妮。斯佳丽赌气嫁给玫兰妮的弟弟查尔斯。南北战争爆发后,查尔斯上前线战死。斯佳丽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瑞特相识,瑞特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绝。南方军战败,亚特兰大一片混乱。不巧玫兰妮孕期将至,斯佳丽只好留下来照顾她。战后斯佳丽在绝望中去找瑞特借钱,偶遇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发户弗兰克。为了保住家园,她勾引弗兰克跟她结婚。弗兰克因反政府活动遭北方军击毙,斯佳丽再次成为寡妇……
  • 岁除日奉推事使牒追

    岁除日奉推事使牒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清小说:淞隐漫录1

    明清小说:淞隐漫录1

    《淞隐漫录》的体裁和题材都仿照蒲松龄《聊斋志异》,但取材范围较《聊斋志异》广,包括多篇关于日本艺妓《记日本女子阿传事》、《柳桥艳迹》、《桥北十七名花谱》、《东瀛才女》和欧洲美女《媚丽小传》的故事。《淞隐漫录》是王韬“追忆三十年来所见所闻,可歌可愕之事,聊记十一,或触前尘,或发旧恨……时与泪痕狼藉相间。”又名《后聊斋志异图说》、《绘图后聊斋志异》,清 王韬刻印于光绪初年(1875年)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各篇原发表在上海《申报》副刊《画报》,历时三年余。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星际之机甲修真

    星际之机甲修真

    修真界魔头魏鹿卿被自爆波及后,魂穿到星际世界。在这个没有灵气的世界,看主角如何利用修真方法强化精神力,驾驶机甲保护家人、朋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三国大阴谋家

    三国大阴谋家

    这是英雄老去的时代,这是金戈铁马依旧纷乱的时代。公元219年,年迈的关羽正筹划他人生最后一次北伐,却不知道曾经的盟友已经对他亮出了屠刀。汉室将亡,英雄的时代即将过去,看骗子出身的赵昊如何力挽狂澜,不仅匡扶汉室,消灭门阀,更要迎面击败那个即将到来的黑暗年代!
  • 坦克基础科技知识(下)(最具震撼性的装甲战车科技)

    坦克基础科技知识(下)(最具震撼性的装甲战车科技)

    战车则是用于陆上战斗的车辆,与坦克配合并支持坦克作战,还执行作战指挥、后勤支援、物资运输等军事任务,具有广泛军事用途。
  • 嫡女的娇宠日常

    嫡女的娇宠日常

    重生回来的阮家三小姐,一心只想着家人平安,然后报一下仇,折腾一下前世仇人,最后在找一个普通简单的男人嫁了,过一世普通平淡的日子。她自认为将自己的狐狸尾巴藏的很好,可每一次做坏事的时候,都会被那个恶毒的男人逮到。最后,她被那个阴恻恻的男人提着她的狐狸尾巴逼嫁。“要么嫁,要么送你去吃牢饭,选吧。”怂成一团的阮家三小姐,委屈的哭成球,“嫁,嫁嫁嫁,我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