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03000000002

第2章 东周

孙叔敖埋蛇救人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公元前601年,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出任楚国令尹。令尹是那时最大的官,无论国家对外的战争,还是对内的百姓生活,都需要听他的安排。他帮助楚庄王治理国家,取得了很大成就。

年少的孙叔敖,聪明活泼,喜欢到大自然中去玩耍。他特别喜欢去离家不远的一个小山上玩,那里的风景优美,树木茂盛,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潺潺的流水从山间穿过,冲刷得岩石光滑透亮。这里成了孙叔敖和小伙伴们的乐园。

有一天,孙叔敖吃过早饭,就来到小山上,等着其他的小伙伴。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鼓弄刚采的一把野花。这时,草丛中发出“沙沙”的响声,一只灰色的小兔子从草丛中跳了出来,慌慌张张地从他面前跳走了。平时孙叔敖和小伙伴们经常带些蔬菜、水果之类的食物喂山上的小动物,它们一般是不怕人的。

孙叔敖觉得很奇怪,从石头上站了起来。这时,从草丛中爬出了一条大蛇,吓得他连连后退,更可怕的是,这不是一条一般的蛇,这条蛇有两个脑袋。楚国这个地方盛行巫术,民间流传着很多离奇怪异的故事,孙叔敖想起了母亲以前给他讲的一个传说故事,如果一个人遇到了两个头的蛇,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的。

两头蛇在地上缓缓地爬行着,还不时地吐着舌头,发出“嘶嘶”的声音。想到自己可能就快死掉了,孙叔敖鼻子一酸,眼泪已在眼圈中打转了。

这时,他听见了小伙伴们的笑声,他们已经往山上来了。情急之下,孙叔敖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朝着两头蛇的脑袋狠狠地砸下去,一下、两下、三下……,不知砸了多少下,直打到他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再看那蛇,已经是血肉模糊,没有了呼吸。孙叔敖吓得直哆嗦,过了好半天才回过神,他在树下挖了一个坑,把死蛇埋在了那里,然后用些树枝、石子把地上的血迹掩盖起来。

傍晚时分,孙叔敖回到家,神情很忧伤,也不像平时那样有说有笑了,甚至连晚饭也没吃几口。母亲见他如此难过,就问他:“孩子,你今天怎么这么难过啊,是和小伙伴吵架了吗?”

孙叔敖摇了摇头,说:“母亲,我今天在山上遇到两头蛇了。我就快死了,不能再见到您了。”说着,伤心地哭了起来。

母亲问:“那么,蛇在什么地方?”

“我想我一个人死已经很不幸了,我怕别人看见了也会像我一样死掉,就把蛇打死埋在了树下。”孙叔敖抽泣着说。

母亲说:“我听说,为别人做了好事又不到处宣扬的人,老天爷会报答他的。你今天这样善良的举动,老天爷奖励你还来不及,你怎么会死呢?”

听了母亲的话,孙叔敖不哭了,也为自己的勇敢行为而高兴。

等孙叔敖长大以后,当了楚国的令尹,他还没上任,全国的百姓就已经称赞开了,都相信他会是一个仁德的好官。当他觉得自己在面临死亡的考验时,孙叔敖能够为他人着想,埋蛇救人。这样小的年纪,这样大的勇气和仁爱之心,难道不值得尊敬和学习吗?

孔丘学礼

孔丘就是我们尊称的孔子、孔圣人。他是我国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那个年代最有学问的人,被人们称为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丘小时候就热爱学习,为我们留下很多励志的故事。

孔丘学礼

孔丘小时候对礼仪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总是缠着妈妈问这问那。

有一年的秋天,孔丘正在屋里认真地读书,外面忽然乌云密布,冷风吹得落叶在空中乱舞。孔丘衣服穿得少,冻得他直搓手。在一旁缝衣服的母亲心疼地说:“孩子,你都看了半天了,休息一会儿吧!”

“好的。”孔丘放下手中的书本,到厨房中拿了俎豆,然后一声不响地到院子里去了。“俎”是一种盛放牛羊肉的器皿,“豆”也是一种放食物的器皿。这两样东西,都是那个时代人们祭祀神灵用的器具。

母亲很奇怪,孔丘拿这些东西干什么呢?她就跟了出去,只见孔丘在院子里用土垒了一个小山包,然后把“俎”和“豆”放在上面,像模像样地祭拜起来,嘴里还念念有词。

母亲不解地说:“就快下雨了,你在这儿干什么呢?快回屋里玩儿吧。”

孔丘板着小脸,认真地说:“母亲,我没在玩儿,我在学习祭祀的礼仪呢,我要祭祀雨神,希望他能下一场大雨,这样干旱的庄稼就有救了。”

母亲见他对学习礼仪这样有兴趣,非常欣慰,就经常给他讲礼仪的知识,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

孔丘还特别喜欢玩“礼容”的游戏,就是由他自己扮演相国,邻家的小孩扮演国君,然后他很认真地向“国君”鞠躬行礼。有时,同伴们忍不住笑他,说他是个怪人。孔丘就严肃地说,在祭祀的时候还嘻嘻哈哈的,这样不符合国君的礼仪。

孔丘就是在这些童年的游戏中学习礼仪的。

孔丘学琴

孔丘小时候兴趣广泛,不仅爱学知识,好习礼仪,还对音乐特别着迷。

有一次,孔丘上山砍柴,不远处传来了悠扬的琴声。他听得入了迷,就顺着声音找了过去,连砍柴的事都忘记了。透过一片矮树,他看见一个穿着素雅的老人,正坐在一块大岩石上弹琴。他用手轻轻拨弄琴弦,优美的旋律就从指间流淌出来,仿佛是天籁一般。等孔丘从美妙的琴声中醒过来,老人已经不在了,孔丘也收拾好柴火回家了。

第二天,孔丘又去听老人弹琴,他怕自己打扰了老人,就躲在树后面安静地听。可老人还是发现了他,就叫他出来,问:“你是谁家的孩子啊,怎么躲在树后面偷听呢?”

孔丘不好意思地说:“我叫孔丘,每天在山上砍柴,先生的琴声实在是太好听了。我怕打扰了您弹琴,所以就躲在树后面欣赏。”

老人又问了孔丘一些历史方面的问题和一些有关礼仪的知识,他都对答如流,老人非常满意,就问他:“你喜欢琴吗?”

孔丘回答说:“我非常喜欢,琴的韵律很强,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而且,‘六艺’之中有一项就是音乐,常听人说‘六艺’[1]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琴属于音乐,所以我很喜欢。”老人见孔丘侃侃而谈,又很喜欢琴,就问他:“那你愿意学琴吗?”

聪明的孔丘马上拜倒在地,大声回答:“孔丘愿意拜先生为师。”

从此,孔丘跟随老人学习弹琴,他的琴艺进步很快,再加上他刻苦练习,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古琴大师。

由于孔子才德出众,人们纷纷像众星拱月一样拜他为师。传说他有弟子三千,其中出类拔萃的有七十二人。一个伟大的人并不是天生就优秀,必然要经历后天的积累与磨砺。像孔丘这样被人尊为圣人的人,他的成功是和少年时期的勤奋好学分不开的。孔丘对学习充满热爱,在休息时玩的游戏都是和礼仪有关,在砍柴之余能向无名老人求学琴艺。他的成功与勤奋刻苦也是分不开的。孔丘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既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又要勤奋刻苦。

仲由百里负米

春秋末年,鲁国有一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又字季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性格直爽刚毅,敢于质疑孔子的观点。他还以孝敬父母著称,是中国“二十四孝”[2]之一。

仲由从小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家里缺衣少食,常常吃不饱饭。他就经常和母亲一起到山上挖野菜充饥。

仲由的父母年纪比较大了,常吃这些食物使身体缺乏营养,经常生病。有一天晚上,仲由点着油灯在看书,听见父母在屋里说话。母亲对父亲说:“哎,上了年纪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最近也不知怎么了,总想吃点爽滑的米饭。”父亲说:“可我们家这个条件,能吃点野菜已经不容易了,哪里还敢奢望吃到米饭呢?”父母怕仲由为难,就没有提出来。可是仲由很懂事,第二天一早,他就背着米袋出门了。

仲由家住在山里,要想买到米,得走很远的山路,到百里之外的集市上。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季,仲由穿着单薄的衣服,手里提着米袋子,在寒风中艰难地前行。虽然道路难走,可是一想到年迈的父母吃到米饭时高兴的样子,仲由就又充满了力量。

走了大半天,仲由终于赶到了集市。集市上卖什么东西的都有,五花八门,各色各样。他径直来到卖米的店铺,和老板说了家里的情况,想要赊一点米给父母做饭。一开始老板不同意,后来见仲由家确实困难,而且仲由也答应会拾柴火卖钱还上的,就赊给了他半袋儿白米。仲由感激不已,背着米回家了。

仲由从早上出发,到晚上太阳都落山了才回来。他一进门就高兴地把米捧给父母看,然后烧水、淘米,蒸起米饭来。不一会儿,米饭的香气就飘了出来,仲由给父亲、母亲每人盛了满满一大碗米饭,双手捧到他们面前。看着这来之不易的白米,父母都非常高兴,舒舒服服地享受了一次难得的美味。仲由看到父母的心愿得到了满足,自己非常欣慰,仍旧吃起了野菜,但是仲由觉得这些野菜今天却格外香甜。

父母去世之后,仲由到各地游历,还做了大官,那时他有穿不完的好衣服,吃不完的美味佳肴。可是,仲由还是很怀念当年和父母一起吃野菜,为他们到百里之外赊米的日子。孔子曾说,仲由真是非常孝顺父母,在父母活着时尽心尽力地奉养他们,父母死了之后又对他们无限思念。

对父母尽孝,就应该像仲由这样,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自己再辛苦也不怕。孝敬父母,不在乎你是贫穷还是富有,而是你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多照顾他们,爱护他们。像仲由这样,在贫穷时能为父母到百里之外负米,在富贵时又无限思念死去的父母。他对父母这份诚挚的爱,真挚的孝,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闵损芦衣顺亲

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时代,有一个叫闵损的孩子。他的童年很不幸,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母亲的疼爱,只有父亲教导他成长。从小,他感受到的只是父亲的严厉,而没有母亲的慈爱。不久,父亲娶了一位后母。后母刚来的时候,对闵损很疼爱,他就这样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

可是,过了没多久,后母先后生了两个弟弟。她渐渐地对闵损没有先前那般慈爱了,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自己亲生的孩子身上,而且还让闵损干粗活重活。小小年纪的闵损,每天要砍柴、挑水,喂鸡、放牛,还要帮后母照看两个年幼的弟弟。可是,他对这些并没有怨言,他能够理解后母疼爱亲生孩子的苦心,九岁的他任劳任怨地承担起家里的脏活累活。生活的困苦磨难并没有使闵损变得无礼暴躁,他对待别人仍旧彬彬有礼,对两个幼弟也是疼爱有加,尽到做兄长的责任。

有一年的冬天,天气异常寒冷,猛烈的北风裹着鹅毛般的雪片,吹在人身上,就好像一把把尖利的小刀。那天,后母让闵损冒着大雪去山上拾柴火。闵损只好套了牛车,冒着风雪出门了。可是,外面不仅道路难行,更没有多少柴火可拾。不一会儿,闵损就回来了,他的手冻得都不能打弯儿了,车上只有少得可怜的几根柴火,父亲看了很不高兴。

晚饭过后,雪已经停了,父亲有事要出门,于是就让闵损驾车。

他给父亲驾车的时候,冷得直哆嗦,连手里的缰绳都抓不住掉在了地上。父亲看到闵损穿的棉衣那么厚,还冷得缩成一团,连驾车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又想到刚才拾回来的柴火那么少,觉得闵损真是个不成器的孩子。于是,一气之下用鞭子在闵损身上抽了几下。

霎时间,天空中又飞起片片“雪花”,这些“雪花”都是从闵损的衣服里飞出的。父亲感到很奇怪,棉衣里的棉花怎么会这样的轻盈?他捡起一片“雪花”仔细端详,突然,父亲老泪纵横,一把将闵损抱入怀中。原来,填充在闵损衣服中的不是棉花,而是芦苇花。芦苇的梗间有白色柔毛,闵损衣服里的就是这种白色的芦苇毛。这种毛看起来很像棉花,可是却一点儿也不能保暖,风一吹就透了。闵损的后母用棉花给自己亲生的孩子做了冬衣,却用芦苇花糊弄闵损了事。

父亲很生气,回到屋里立刻写了一封休书,要把闵损的后母打发回娘家。他说:“我娶你过门,希望你照顾孩子,可是你却用芦衣当棉衣给孩子穿,让我的儿子受冻,你这样狠心无德的妇人,我是不能留你了,快收拾你的东西离开闵家吧!”后母吓得连忙跪下,乞求丈夫:“孩子还小,他们不能没有母亲啊!也请你看在我为闵家生养了两个男孩儿的分上,不要赶我走了。”那个年代,妇女的地位很低,如果被丈夫赶回娘家,就再也不能抬起头做人了。

看到这样的情景,闵损的两个弟弟也跪下哭着为母亲求情。后母和弟弟求了父亲半天,可是父亲心意已决,后母绝望地瘫在了地上。

这时,闵损开口道:“爹,请您原谅母亲吧。两个弟弟不能没有母亲啊,孩儿的亲娘走得早,我能体会童年没有母亲陪伴是多么的孤苦,我不想这样的惨剧也发生在两个弟弟身上。而且,这个家也不能没有娘,她整天忙里忙外,为这个家付出很多啊。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请父亲大人三思。”

父亲疼惜地看着闵损,说:“孩子啊,她这样地对你,你还为她说好话,这是为什么?”闵损说:“父亲常常教导孩儿,要以德报怨,宽以待人。更何况她是我们的母亲啊,请父亲原谅她吧。”

父亲听了闵损的话,非常感动,原来自己平日里觉得没有什么才能的儿子,竟然有着如此高尚的品德和胸襟,不禁对闵损刮目相看。父亲原谅了后母,撕毁了休书。

后母瘫坐在地上,已经泣不成声了。她没想到,自己平日里待闵损那样不好,可是在关键时刻是闵损救了她。她非常感动,又懊悔不已。从这之后,她对待闵损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甚至比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好。

闵损从小就有如此的胸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因为他德行高尚,后来成了孔子的学生,并被尊为道德楷模,成为“二十四孝”之一。后人有诗歌称赞他:“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孙武学兵法

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被后来的兵法家所推崇,誉为“兵学圣典”。孙武少年好学,对于军事方面的知识尤其喜爱。

孙武家祖祖辈辈都是精通军事的贵族,为了让孙子能发扬家业,报效祖国,孙武的祖父给他起名为“武”。古书上说,“武”有消灭战争、阻止强暴、安定百姓等七种意思。这也承载了祖辈们对孙武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随着孙武长大,他逐渐表现出对军事知识的热爱和过人的军事天赋。他总喜欢缠着祖父和父亲给他讲故事,他最喜欢听有关打仗的故事,大将军用兵如何神勇啊,兵法用得多么巧妙啊,战斗如何激烈啊,小孙武听得如痴如醉。

白天,祖父和父亲都不在家,他就自己一个人爬上阁楼去看兵书。孙武出生在这样的军事贵族家庭,家里的兵书自然是少不了的。在阁楼上,就有《黄帝兵书》、《太公兵法》、《军志》、《军政》、《军礼》、《老子兵录》、《尚书兵纪》、《管子兵法》等很多书籍,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战争的零散竹简。孙武在阁楼上看兵书,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等晚上祖父和父亲下朝回家向他们问个明白。

有一次,孙武读到《左传》中有一句“国之大事,在祀(sì)与戎(róng)”,晚上他就拿着《左传》指给父亲看:“父亲,我今天看书时看到这句话,这个‘祀’是指什么?这个‘戎’又是什么呢?”

父亲看了看,回答他说:“‘祀’就是祭祀,‘戎’就是军事。这句话是说,祭祀和军事是一个国家最要紧的大事。”

孙武想了一下,问:“祭祀是给人精神的寄托,怎么能和军事相提并论成为国家的大事呢?”

父亲反问他:“那你觉得什么才是国家的大事呢?”

孙武认真地说:“我觉得只有兵,才是国家的大事,是君主和臣子都应该考虑的大事。”

父亲听了他的回答,觉得儿子读书很有自己的思考,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栋梁,于是,对他的教育更加用心。

孙武长到八岁的时候,就被送到附近的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当时学校的课程主要是“五常”和“六艺”,其中“五常”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而“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基本技能。

在所有的课程中,孙武最喜欢的是“六艺”中的“射”和“御”。在第一节课上,老师讲:“‘射’就是射箭,‘御’是驾驶马车,这两项是在战场上拼杀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在我们齐国,每年九月的时候,国家就会举行一次‘射’和‘御’的比赛,通过比赛,国家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后来,老师又讲解了齐国崇尚武力之风的由来,以及“射”和“御”的具体技巧和相关知识,孙武都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向老师问问题。

在以后的学习中,孙武就重点培养自己“射”和“御”的技能,他勤学苦练,很快就成为这两项技能的佼佼者。

孙武长大之后,曾经率领吴国的军队和楚国作战,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取得了大胜利。孙武不仅在战斗实践中表现突出,还专心研究战争理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这本书不仅成为我国的兵学典范,也在国外享有极高声誉。孙武也因此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3]”。

鲁班学艺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工匠,姓公输,名盘,因为他是鲁国人,“盘”和“班”在古代同音,所以人们常称他鲁班。

鲁班的父亲是一个木匠,鲁班小的时候每天都跟在父亲身边,看父亲锯木头、做桌椅。渐渐地,他也喜欢上做木匠活了。有的时候,父亲做一个大柜子,他也学着做了一个小柜子;父亲做一个大桌子,他就模仿着做个小的。虽然做工上有些粗糙,但已经是有模有样了。父亲见他这么喜欢做木匠活,就打算让他出去学学手艺。

等他长到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就对他说:“孩子,我看你很喜欢做木匠活,听说终南山上有一个手艺很好的工匠祖师,你去跟他学学手艺吧!”就这样,鲁班告别了父母,往终南山学艺去了。

一连走了三十多天,鲁班终于到了终南山。在路人的指引下,他爬到山顶,看到了一间小木屋。屋门没有锁,鲁班就推门进去了,看到满地横放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大大小小的木条,还有散落一地的木屑,一个胖老头躺在床上正呼呼大睡。鲁班想,这一定就是木匠祖师了。

他把随便乱放的工具整理了一下,木条也整齐地摞在墙角,然后把满地的木屑打扫干净,自己就坐在小板凳上恭恭敬敬地等木匠祖师醒来。一直等到傍晚,老人才慢慢坐起来。鲁班走上前,跪在地上行了个大礼,说:“我叫鲁班,想跟您学习木匠手艺,请您收我为徒!”

老人看了看他,问道:“你为什么要学木匠啊?”鲁班说:“学好木匠,可以给人们修桥造房子。”老人又问:“古时候,有两个徒弟学完手艺下山。大徒弟用斧子挣了‘一座金山’,只为一己之私积蓄财物。二徒弟用斧子在人们心里‘刻了一个名字’,因为他的奉献让人们想念。你愿意做哪一个?”鲁班马上回答:“我愿意做刻下名字的那个。”

老人微微点头,说:“那你先把这些钝了的工具磨快吧!”就这样,鲁班把所有的斧子、刨子和凿子都找了出来,然后耐心地磨了起来,一连磨了七天,终于把所有的工具都磨得闪闪发亮。

老人看了看这些崭新的工具,说:“你去把门口的那棵树砍倒吧。”鲁班到门口一看,这是一棵百年老树,又粗又高,五个人手拉手才能抱住它。鲁班拿着刚磨好的斧头砍了起来,辛辛苦苦砍了十天,这棵大树终于被砍倒了。

鲁班兴奋地去报告木匠祖师,祖师没有特别高兴,只是说:“把这棵树做成个房梁吧!”鲁班点点头,拿着斧头、刨子干了起来。他先用斧头把大树砍成房梁的形状,然后用刨子把木头磨成圆形,再一点儿一点儿地把圆木磨光滑。这样,又过去了十天。

看到这个光滑得没有一点儿毛刺的房梁,老人点了点头,说:“现在,你在这根房梁上凿两千四百个洞,要求方形、圆形、三角形和菱形每个六百。”此时的鲁班由于连日的辛苦劳动,手上已经磨出了无数个小水泡,肩膀也又红又肿了。但是,为了拜师成功,他又咬牙坚持完成了这项任务。

其实,鲁班这些日子的努力,老人都看在眼里,他让鲁班做这些工作,也是在培养他做木工的基本技能。看到他每一项工作都能认真地完成,老人满意地说:“我交给你的任务,你完成得都很好。现在,我可以收你为徒了。”说着,把鲁班带到了一间小屋里。

屋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模型,有宝塔、桥梁、橱柜、桌椅板凳、亭台楼阁等等,每一个都做工精巧,鲁班看得目瞪口呆。师父让他把这些模型都拆开来,等鲁班拆完之后,师父说:“你再把它们一个个装回去。”说完就转身走了。

鲁班对这些模型爱不释手,每天认真钻研,把它们拆了装,装好又拆。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去向师父请教。把这些模型拆装熟了,他就自己学着做。自己去伐木,然后把木材磨光,再按自己的要求打磨成各种小木片,模仿着师父的模型自己动手做。鲁班很勤奋,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也不知过了多少个日夜与寒暑,他已经对木材的砍伐、打磨,以及制作模型的技能很熟悉了。

一天,师父为了考验鲁班,就把所有的模型都烧了,然后让他重做一遍。只用了几天时间,鲁班就把所有模型都做出来了,就连上面雕刻的花纹都丝毫不差。师父很感慨地说:“鲁班,我已经把全部的手艺都教给你了,你已经学得很好了,现在,你可以下山了。”说着,就把自己的工具全都送给了鲁班。鲁班拿着这些工具,含泪离开了终南山。他用师父送给他的工具,为人们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家具、房屋、桥梁、楼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代的土木工匠们尊他为祖师。

鲁班为了学到木匠手艺,不远千里到终南山求学,并且勤勤恳恳、不怕辛苦,日复一日地磨工具、伐木、做房梁、凿洞、造模型,他对学习的热爱与勤奋刻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曾参啮指痛心

曾参,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他因为孝顺被世人称赞,是中国“二十四孝”之一。

曾参少年时,家里很穷困,他每天到山上去砍柴补贴家用,是个十分孝顺的孩子。这一天,他一大早就上山砍柴去了。家里来了几个客人,父亲不在家,家里没有什么可以款待客人的酒食了。曾参的母亲很着急,又不知所措,情急之下,用力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她想,母子连心,自己的困苦儿子一定会知道的。

过了没多久,曾参果然回来了。他一进门,就跪倒在母亲面前,关切地问:“母亲,儿子刚才砍柴时忽然感觉心口疼,于是就背着柴火急忙赶回来了,是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母亲说:“有客人忽然来访,我不知道该怎么款待他们,所以咬了自己的手指盼望你回来。现在你回来了,我就放心了。”

这就是啮(niè)[4]指痛心的故事。后人作诗称赞曾参的孝心:“拇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负薪(xīn)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曾参一生以“孝”立身天下,著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比肩,并称为五大圣人。

这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小故事。正是因为曾参平时就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所以,在母亲有困难的时候他才会第一时间感受得到。故事虽有些离奇,但曾参对母亲的骨肉亲情和孝心确是真实感人的。

孟轲受教于母

孟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宗师,后人尊称为孟子、“亚圣”。在孟轲小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抚养他长大的。旧时孩童接受启蒙教育读的《三字经》里有一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5]”,讲的就是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

在孟轲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仉(zhǎng)氏没有改嫁,她带着孟轲,在靠近墓地的地方租了个小木屋。有一天傍晚,孟母在家里做饭,孟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回来了。母亲看了很吃惊,就问:“怎么了?有人欺负你吗?”孟轲摇了摇头,说:“没人欺负我,我看到隔壁有人办丧事,他们都哭得很伤心,我也不知不觉地哭起来了。”母亲没有说什么,但心里有些不愉快。

第二天,孟轲早早就和小伙伴出去玩了。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母亲来叫他,看见他和几个小朋友跪在地上号啕大哭,嘴里还念念有词,在他们面前,是一个用石头和土垒起来的小山包,旁边摆了几个盘子,里面盛放着肉食、水果等,还有几个小朋友拿着香在祭拜,原来他们在玩办丧事的游戏。母亲心想,我们不能在这住下儿去了,这样的环境不适合孟轲发展。

于是,母亲带着他搬到了市集旁。没多久,孟轲就和周围的孩子们玩成一片了。市集上有很多家商铺,有卖肉的、卖菜的,有茶馆、有酒楼,每天从早到晚听到最多的就是叫卖声和讨价还价的声音,到了赶集的日子更是热闹非常。这里不像乡村,有很多大山小河可以让孩子们玩耍,市集就成了他们唯一的游乐场。母亲见孟轲每天玩得都很开心,不再像之前那样伤心难过,自己也就放心了。

有一天,母亲上街买菜,看见孟轲和几个邻居家的孩子在玩儿。只见孟轲用手在空中比画着,像是在切割东西,然后笑容可掬地说:“这是您要的猪肉,您拿好了。”另一个孩子说:“你这肉太贵了,再便宜点吧!”孟轲摆摆手说:“不能再便宜了,我这是市集上最好的肉,已经是最低价了。”原来,两个孩子有模有样地学人家做买卖呢!母亲心一沉,觉得市集也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地方,如果长久这样模仿下去,孟轲一定会沾染市井习气,于是,孟母决定再次搬家。

母亲想,既然孟轲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那我们就搬到学校附近吧。于是,母子二人就在当地一个正规的学校旁住了下来。在学校良好氛围的熏陶下,孟轲每天都能主动帮母亲干活,学会了如何礼貌待人、遵守秩序,而且开始喜爱读书了,常常拿着一本书,模仿学校里的先生摇头晃脑地背诵。看到孟轲的这些变化,母亲欣慰地说:“这样的环境才适合孩子成长啊!”

断机教子

少年的孟轲是一个贪玩的孩子,虽然经过三次搬迁,和母亲住到了学校旁,但他也总是逃学去玩儿。

有一次,孟轲又逃学了。回到家之后,他看见母亲坐在织布机旁一言不发,织布机上放着一匹织好了的布。他向母亲问过好就想溜回房间,母亲问他为何今天回来这么早,他搪塞说先生家里有事所以放学早了点。其实,今天下午先生来过,并且把孟轲最近总是逃学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正为这事生气呢,这会儿孟轲又撒谎说学校放学早,她更是又气又伤心。

母亲拿起一把剪刀,在刚刚织好的布上狠狠地剪了几下,只听见“刺啦”一声,布被剪成了两段。母亲坐在织布机旁边,哭了起来。

孟轲见母亲如此生气,猜想母亲一定是知道自己逃学的事了,不免害怕起来,站在一旁不敢吭声。

母亲严厉地说:“读书就像织布,是不可以间断的。只有一线一线地织,才能连成一寸,一寸再连成一尺,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这样才能织出有用的东西。读书也要日积月累,不可以偷懒,不然,就像这匹被剪断了的布,再也没有用了!”

听了母亲的教诲,孟轲惭愧极了。从此,他发奋读书,再不逃学贪玩了。后来,他在《孟子》一书中提倡“仁政”和“民贵君轻”[6]的思想,并到各个诸侯国去推行自己的主张,被人们尊敬地称为孟子,成为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说的重要倡导者。

孟轲是在母亲的抚养和教育下成才的,孟母明白客观条件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果断地进行了三次搬迁。此外,她还通过“断机”的行为教育孟轲,读书要勤奋刻苦、不断积累,这样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屈原背米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创作了无数爱国主义诗篇。屈原从小就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我们可以从他与米的两则故事中去体会。

屈原背米

一年夏天的午后,屈原读完书,想到附近的小山上玩儿。他兴高采烈地走在熟悉的土路上,走着走着,他忽然发现地上有很多米粒,一颗一颗散落在土里。屈原蹲在地上看,他觉得很奇怪,土路上怎么会有大米呢?他顺着米粒望过去,看到一个有些驼背的老奶奶,她正背着一袋米艰难地往前走,米袋上漏了一个小洞,白花花的大米正顺着那个小洞往外面漏。

屈原连忙叫住老奶奶,自己飞快地跑了过去。老奶奶听到喊声停了下来,把米袋放到了地上,她一看,果然米袋上漏了一个大拇指一般的窟窿。老奶奶用手堵着窟窿,心疼不已。

他一面安慰老奶奶,一面开始想办法。他沿着刚才老奶奶走过的路往回走。只见他蹲在地上,把老奶奶漏掉的米一颗一颗地捡了起来,然后用自己的衣服兜着,不一会儿工夫,漏掉的米全都捡回来了。

老奶奶很高兴,谢过屈原之后起身要走,发现袋子上的窟窿还在往外漏米,她又为难起来。屈原想了想,解开了自己绑头发用的绳子,用手把有窟窿的部分聚拢到一起,然后一只手捏着,一只手麻利地用绳子把窟窿绑了起来。绑好之后,他还抬起米袋试了试,发现不漏了,这才高兴地把袋子还给老奶奶。

见老奶奶年迈辛苦,屈原又主动把米袋扛到肩膀上,要送她回家,老奶奶感激不已。就这样,他在前面背米袋,老奶奶在后面扶着,一路上有说有笑地回去了。

等屈原回到家,已经是夕阳下山的时候了,母亲责怪他太贪玩回来这么晚。屈原笑着把今天帮老奶奶背米的事讲给妈妈听,妈妈不再责怪他,还夸奖他是一个善良的好孩子。屈原很高兴,心想,原来帮助别人是一件这么愉快的事情啊!

屈原“偷”米

在屈原居住的村子里,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上有个小洞,总是有沙子从里面流出来,屈原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巨石附近玩耍。

有一年大旱,农民的收成很不好,村里一下子多了很多饥民。可是,有一天,从巨石里竟然流出了白花花的大米。一时间,这件怪事成了村里的头号新闻,村民们互相转告,穷苦的人们都跑去巨石那里接粮食。

屈原的父亲听说巨石里流出了粮食,又发现最近自己家里的米缸变浅了,觉得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联系。

晚上,父亲假装睡下了,然后听着厨房的动静,他要把这“偷”米的小偷抓出来。过了一会儿,厨房里果然有轻轻的响动,米缸的盖子有被挪开的声音,之后父亲又听见院子里的门被打开了,看来小偷已经成功地“偷”到米了。

父亲悄悄起身,然后跟着黑影出去了。果然,他们来到了巨石那里,那个黑影个子不高,只见他踮着脚,把半袋米倒进了石洞里。

“屈原,你在干什么?”父亲冲着黑影说。

屈原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是父亲,吞吞吐吐地说:“父亲,你,你怎么在这儿啊?”

父亲平静地说:“家里的米缸越来越浅,而村里又冒出什么巨石出米的奇怪事儿,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啊?”

“你都知道了?”屈原不好意思地问。

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很有爱心,这一点父亲知道。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家的米,救得了村里的饥民,救得了楚国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吗?如果你想帮助更多的人,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以后才能成为国家栋梁,去救助更多的穷苦人民。”

听了父亲的教诲,小屈原虽不能完全明白,但他知道,要想帮助更多的人,自己就要好好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他坚定地点点头,在夜色中,屈原和父亲踏上了回家的路。

从屈原背米与“偷”米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屈原善良而博爱的性情。看到老奶奶的米袋漏了,他能帮助老奶奶堵住窟窿,并主动背米送老奶奶回家。看到村民们忍饥挨饿,他能拿出自己家的米救助饥民。这些都是他善良、乐于助人的本性,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此外,屈原父亲的一席话也很值得我们玩味。背米与“偷”米能帮助的人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能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通过勤学苦读来提高自己,那么,我们将来就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

甘罗拜相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甘罗的少年,他是秦国名将甘茂的孙子,从小聪明过人,年仅十二岁就被秦王拜为上卿,是当时诸侯国最高的官职,相当于丞相。

甘罗小小年纪就拜在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门客。有一次,吕不韦回到家里闷闷不乐,甘罗就走上去问:“丞相有什么心事吗,为何这么不开心?”吕不韦冲他挥挥手说:“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快走开!”甘罗认真地说:“作为丞相的门客,为丞相分忧是我应该做的,现在你有心事却不说出来,我想帮忙也没机会啊!”

吕不韦见他态度郑重,就告诉了他。原来,秦国想要联合燕国攻打赵国,打算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张唐不愿意去就推辞了,吕不韦正为这事儿发愁呢。

其实,张唐不愿意去是有缘故的。张唐作为秦国的大将,曾经多次率领军队攻打赵国,赵王对他恨之入骨,还悬赏说,能杀死张唐的人可以得到百里的土地。这次出使燕国,赵国是必经之地,所以张唐推辞不去。

甘罗知道张唐不愿意去的原因,就拍拍胸脯说:“这件事我也大概清楚,丞相让我去劝劝他吧。”吕不韦笑着说:“你年纪虽小,却很会吹牛啊。我都劝不动他,你一个小毛孩子,怎么可能呢?”甘罗说:“我听说项橐(tuó)七岁的时候,孔子就尊他为老师,我现在已经十二岁了,比项橐还大五岁呢,你何不让我去试试,如果不成功,你再责罚我也不迟。”吕不韦见他如此自信,也就同意了。

张唐听说吕不韦的门客来访,连忙出门迎接,发现来的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儿,就态度傲慢地说:“你来干什么啊?”甘罗平静地说:“我来给你吊丧啊!”张唐一听,大怒:“你这孩子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我家又没人去世,你吊的什么丧?”

甘罗笑了笑,说:“吊丧不忙,你先来回答我几个问题。你和白起比,谁的功劳更大?”张唐说:“当然是白起了,他南面攻打强大的楚国,北面逼退燕国和赵国,占领的土地不计其数,我怎么敢和他相比呢。”甘罗又问:“应侯范雎(jū)和文信侯吕不韦相比,哪一个更专权独断啊?”张唐答道:“当然是文信侯更专断。”

甘罗笑着说:“既然是这样,你还敢推辞不去啊?我听说,当年应侯想要攻打赵国,白起因为反对他,离开咸阳不到七里就被应侯派人刺死了。像白起这样的人尚且不被应侯所容,你觉得文信侯会放过你吗?所以,我来给你吊丧啊!”

甘罗见张唐此时已经吓得直冒冷汗,就说:“其实,你不愿意去燕国,是怕赵王寻仇,如果你愿意去,我很乐意替你跑一趟赵国。”张唐感谢不已,并请甘罗转告丞相,说他愿意出使燕国。

于是,甘罗请求秦王,让他先到赵国替张唐说情,秦王答应了。赵国担心秦国和燕国联合一起攻打他,听说秦国有使者来访,连忙迎接。

只见一个仪表堂堂的少年走上前来,高声说:“秦国使者甘罗拜见赵王。”

赵王见甘罗相貌端庄,态度谦和,心里暗暗称奇,嘴上却轻蔑地问道:“怎么秦国无人可派了吗?”

甘罗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秦国用人,都是按这个人才能的大小来分配任务的,才能高的担当重任,才能低的就处理小事儿。”

赵王听了甘罗的回答,对这个少年多了几分敬重,说:“你这次到赵国来是为了什么事情啊?”

甘罗反问道:“大王,您听说过燕国太子丹入秦为人质这件事吗?”

赵王点点头。甘罗又问:“那么,大王听说张唐要到燕国当丞相的事了吗?”赵王又点了点头。

甘罗说:“既然这样,大王为何并不着急呢?燕国太子到秦国做人质,说明燕国有意和秦国交好,不会欺骗秦国;秦国也打算派张唐到燕国去,说明秦国也不会欺骗燕国。燕国和秦国彼此相互信任,结成联盟,那么,赵国不就危险了吗?”

赵王心里一惊,这正是他所担心的事情啊,赵王就问:“既然燕国要和秦国联合,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解除赵国的困境吗?”

甘罗分析道:“如果大王能分五座城池给秦国,那么秦王一定很高兴,你再请求他把燕国太子遣送回去,这样,秦国和燕国就断了联系,您也可以趁机攻打燕国。以赵国的强大,攻打小小的燕国不是易如反掌吗,到时候,何愁得不到五座城池呢?”

赵王想了想,觉得甘罗分析得有道理,就命人拿出赵国的地图,在地图上圈了五座城池,让甘罗带回去作为凭证。

后来,秦王在甘罗的劝说下,把燕国的太子遣送回去。赵国就趁此机会攻打燕国,夺取了燕国大片的土地,又分了其中十一座城池给秦国。这样,在甘罗的操纵之下,秦国没费任何力气就获得了十六座城池。

秦王对甘罗大加称赞,说他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他的年纪,于是拜甘罗为上卿,把原来甘罗祖父的田产也赐给了他。

甘罗十二岁就封为上卿,官同丞相,以他的智慧周旋于各诸侯国之间,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获得十六座城池,这样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甘罗真是个智慧超群的少年!

同类推荐
  • FBI推理游戏300例

    FBI推理游戏300例

    《FBI推理游戏300例》是从FBI侦探推理过程中汲取精华,通过筛选和润色凝练而成的一本推理游戏集。主要分为八个章节,从不从角度,不同侧面来阐述推理的过程。书中的每个案例游戏都具有代表性和趣味性,读者走进书中后,会随着案情的发展积极展开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找出凶手,如何从现场的蛛丝马迹来了解事情的真相,等等。《FBI推理游戏300例》会一一为读者解答。《FBI推理游戏300例》摒弃了传统的分类方式,主要是以透过现场寻找真正凶手、证据消失、场景变换、时间表达出的信息、暗示性语言、作案手段、行凶动机、不可能之有可能等代表性案例,来让读者了解和学习逻辑推理方法。
  • 唐骏传奇

    唐骏传奇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顶级职业经理人,“打工皇帝”——唐骏职业生涯的成功史。阅读它,你等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当你有所领悟后,命运从此会与众不同。《唐骏传奇》的最大特点是涵盖了唐骏人生每一个阶段,阐述他职业生涯成功的原因、过程、方法等,尤其是其中的管人、用人方法,可以使你深刻领悟唐骏的管理之道,堪称一部管理实战指南。
  • 高调做事的艺术

    高调做事的艺术

    大千世界,人际之繁,事情之杂,立身于世,总离不开做事。做事也是一门艺术,精于其道者,可以在谈笑自如中就可以把事情做好,相反,就如无头苍蝇一样,即使费尽力气结果还是一团糟。其中的差别在于,做事的艺术不够完善,招数有所不同。做事各有高招,究其方法,可分上、中、下几等,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高调做事就是一种充满睿智,激昂澎湃的做事方法。
  • 做人有分寸 做事有尺度

    做人有分寸 做事有尺度

    真理少一分则不能称之为真理,多一分则是谬论;谦虚是必要的,可一旦过了头就变成虚伪了,让人烦;自信是我们喜欢的,可过了头就是自负了,给人狂妄自大的感觉;坚持原则是应该的,但如果不懂机动灵活,就成了刻板僵硬、迂腐;这也就是所谓做人做事的分寸、尺度。做人要有分寸是指行动合乎立场,举止合乎身份,言语合乎分寸,礼貌合乎常规。世界因为有分寸、有尺度而变得完美与和谐;人生也因有分寸、有尺度而拥有许多成功的喜悦。本书,将告诉您何谓“分寸”,何谓“尺度”,做人做事如何把握。相信每一位读者开卷阅读后都会受益匪浅、豁然开朗。
  • 写给女人的心灵能量书

    写给女人的心灵能量书

    本书所精选的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50位财智女性将会用她们的商战经历、职场际遇将所有读者关心的问题一一揭晓。她们有的是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CEO,有的是用自己的知性魅力传播文明的女主播,有的是在广告界呼风唤雨的女斗士,她们背景不一、性格迥异,但同样都具有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的财富智慧:永不放弃梦想的执著、战胜自我的勇气、坚韧与责任、仁爱和细致……这些成功的潜质,加上本书详尽的分析,将给读者呈现一本最具有指导意义的商道真经。
热门推荐
  • 心理素质决定成败

    心理素质决定成败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内而外的。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成功的社会,都离不开心理的成功。世界巨富沃沦·巴菲特在有人问他为什么比上帝还富有时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就像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原因不在智商,而在于心理素质。”当时在场的比尔· 盖茨深表赞同。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必有良好的品性,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必有伟大的心性。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更是使一个人富有一生的资本。一种健全的人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有力量。战胜别人从战胜自己开始。在个人整体素质中,处于基础、核心与归宿地位的心理素质,越来越成为人们身心健康、事业成败、生活幸福的决定因素,也越来越引起研究者和社会大众的热切关注。
  • 君莫惜:惟妃作歹

    君莫惜:惟妃作歹

    大唐第一奇闻:以俊美风流闻名天下的四王爷,居然娶了个傻子为妻。没天理了,暴殄天物啊。然而,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婚后的王爷甘愿当上‘妻管严’?花街柳巷不去了,后院侍妾也全部遣散!到底那傻子是何方神圣?竟让浪子回头,风流王爷变情种。……“什么?四王爷要娶亲?王妃还是个傻子?”风流王爷---李宇晋成亲的消息,在长安城里绝对是重弹一枚。全城的雌性动物,但凡是心脏不好的当场昏厥,稍微有些抗打击能力的心如死灰,生命力堪比小强的就拿出女人的看家本事---一哭二闹三上吊。很显然的,李宇晋与傻子成亲的噩耗,当之无愧地坐上年度最坏消息的第一把交椅。……为了天下,为了苍生,他一次次地负她,当时光错位,往日的甜蜜难以再续,该怎么做才能弥补两人之间那段缺失的空白?……晋与芹儿他为了皇权,多疑狠厉,一次次地伤害自己身边最亲的人,当所有人都离他而去,他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来救赎自己被仇恨蒙蔽的心?……少玄与菲菲三生之约,她却在转眼嫁与他人为妻,为了她,他放弃了所有,可是,爱情又岂能等价代换?……荣与莫离
  • 《儒藏》春秋:汤一介传

    《儒藏》春秋:汤一介传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儒、道、释历来三分天下。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却只有《佛藏》和《道藏》,而没有《儒藏》。21世纪初,这一历史终于得以突破,而改写中国这一历史的带头人就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一代国学大师汤一介。
  • 快穿之任务者的自我修养

    快穿之任务者的自我修养

    慕安,父母双亡,无车无房。作为一个孤儿,慕安觉得自己的运气真是好的不要不要的了,不仅能体验几十种人生,还能脚踩白莲,剑指恶母,啊呸!是和各种男配谈恋爱,这待遇简直不要太好。不过谁能告诉她,为嘛每个小世界的男配都是同一个人,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 万岁君王

    万岁君王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埋葬了万堆枯骨,更有那悠悠真相!——吾名嬴朕,秦始皇帝九子。
  • 星际作死小兵

    星际作死小兵

    机甲飞舞,战舰对轰,银河系的统一战争波澜壮阔。阴谋诡计,勾心斗角,两大强权的斗争因为一个意外出现的小子变得扑朔迷离。而这个来自于地球的刘浩身怀复仇火焰踏上了征战星河的作死之路,战神高手如何,庞大国家又如何,不服咱就干……有意见想吐槽,请来529359105吧!
  • 四海征程

    四海征程

    这世间发生的悲剧,人们认为这偶然间发生的意外。其实这名为“命运”的齿轮在不停转动。
  • 次元特警

    次元特警

    不知何时,次元壁出现了裂缝,部分二次元的生物从中逃逸,为了次元的平衡,次元神挑选了一批人,赋予其神的能力,专门抓捕逃逸的二次元生物,次元特警应运而生。这不仅仅是一场警察与逃犯的游戏,随着追缉的深入,次元神之间的惊天秘密逐渐浮出水面,生物,时间,可能性,令异次元生物垂涎三尺......小白一行人最终能否修补破损的次元壁?欢迎围观剧情流新书。
  • 西游之玄门尊者

    西游之玄门尊者

    重生成猴,天定玄门护法,只手搅乱西游风云!!
  • 星君饶过我

    星君饶过我

    ‘’那个打扰一下,阿倾和大姐在干吗呀?‘’苏锦玉好奇的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