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00700000002

第2章 对事还是对人

第一节 对事不对人

我开《NLP教练式管理》课程已经有108期了,在近万名学员中,有一个叫郑嘉国的学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每次谈到“老板为什么那么忙”这个话题,他匆匆走出教室打电话的样子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在4天的课程中,他不断走出教室接电话,然后又带着满脸歉意溜进来。由于这个课程费用较高,很多学员都会关掉手机不再处理业务,但是郑嘉国似乎一刻也不敢丢开手机。我终于忍不住好奇,想知道他究竟是多大身家的一位老板,需要如此忙碌。所以课间休息的时候,我特意找到他聊天。

我问他:“嘉国,你好像很忙啊?”

他露出抱歉的表情说:“是啊,团长,没办法,事情太多。”

我笑着点点头,又问道:“这么忙,生意应该很大吧?”

他连忙摆手,说:“团长笑话了,我只有一家小企业,所有雇员加起来也就几十人。”

我说:“几十人的企业就这么忙了,那企业发展大了岂不是不能休息了?”

郑嘉国无奈地说:“做我们这种企业的人好像都这样。我是学技术出身,所以现在企业技术方面的事要找我;采购、销售我也要把关;企业小,人事方面的事情也是我最后拍板,真是分身乏术啊!所以团长,我这不报名来参加您的课程,向您学习管理方法嘛。”

我问他:“你这么多电话,一个月电话费得多少钱?”

他想了想说:“每个月差不多2000块吧。团长,不怕您笑话,现在一旦手机离开我的视线,我就觉得很不安。晚上睡觉也担心企业的事情,所以睡眠不太好。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像郑嘉国这样忙碌的企业家或者管理者不在少数,因为经常和他们接触,我发现他们时常处于一种状态中——忙。

他们为什么这么忙?

郑嘉国的话大概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事太多了”。企业发展越大,事情就越多;老板事业越成功,就越忙碌;地位、官位越高,身体、心灵就越累,这好像成了一个打不破的规律。企业家们创业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时间上更加自由,经济上更加独立,甚至是为了更加幸福地生活。然而,当他们真的建立了一个企业以后,才发现,生活与之前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整个人被事业绑架,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法陪伴家人、照顾孩子,更别说度假、消遣,泡上一杯清茶去看一本书简直就是奢望……由于给家人的时间太少,他们的家庭关系紧张;给自己的时间太少,他们的健康令人担忧;给朋友的时间太少,能推心置腹的人也渐渐疏远。

是不是要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优秀的管理者,就不得不牺牲这么多,不得不如此忙碌呢?我思考了这个问题很多年。因为,我也曾经那么忙碌,像一台无法停止工作的机器。

终于有一天我恍然大悟,我发现自己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如果我再这样“忙碌”下去,我和我的企业、我的家庭、我的生活通通都要完蛋。我花了不少时间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管理方法,经过很多次尝试,今天的我,终于可以经营着两家公司、一所学校,投资数家企业,却仍然有时间泡上一杯清茶,写下这些文字,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思考。

我最重要的转变来自对一句话的新认识。

很多管理者都说“我这是对事不对人”,不知道这句话是何时出自何人之口,但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公理”,也成了一种人生哲学。“对事不对人”这种观点可以让我们做事更客观、更理智,是对抗中国这种传统人情社会的利器。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若一个管理者只能“对事不对人”,就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事务之中。事情做不完还是其次,和你共事的人也会渐渐疏远你,因为你已变成了一台工作机器,冰冷无趣。以后员工对你的评价大概只有一句:若不是看在钱的分儿上,谁为他工作!可是会不会有更严重的情况,用钱都请不到人做事?这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下面这个故事的主角苏梅,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第二节 黑洞

员工为什么要离职

苏梅是我的《升级生命软件》课程的一位学员,课堂上她向我诉说自己近日的苦恼,她说:“团长,我当总经理这一年,很多中层员工离职。我已经给他们涨过好几次工资了,可还是留不住人,我该怎么办?”

苏梅是个怎样的人呢?她外表精明强干,洞察力很强,凡事要求尽善尽美,讲话直率,甚至有些不近人情。这些是我对她的观察。某堂课上,她当着很多同学的面告诉我:“团长,你们宣传册印错了一个英文单词!这个错误太低级了,我都看出来了!”这个质疑让我略显尴尬,我向她道歉,也保证回去会让同事修改宣传册,她才没有继续“追究”。

我们客服部同事向我抱怨过,说苏梅是一个很挑剔的客户,要么抱怨酒店住宿不好,要么投诉用餐安排不合理。苏梅还很喜欢讲一句话:“我这人就是对事不对人,你们做得不好我就是要指出来。”所以,我们客服部的同事很怕接待她,因为“太难伺候”。

我知道,像苏梅这样的女性管理者是不会直接听进去道理的,我必须引导她自己思考。我问她:“苏梅,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候鸟为什么会南飞?”

她说:“冬天到了就没食物了。”

我点点头,说:“如果给候鸟充足的食物,它们就不会南飞了吗?”

她想了一下说:“还是会南飞。”

我问她:“为什么呢?已经有足够的食物了呀。”

苏梅说:“因为北方太冷了,候鸟会冻死的。”

我对苏梅说:“你给了员工足够高的工资,他们还是离开了,是什么原因呢?”

苏梅怔住了,久久没有说话,大概还没想明白为什么我会问她候鸟的问题。于是我又接着问她:“你确定员工离职是因为工资不够高吗?”

“不完全是,”苏梅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据我所知,有两个同事新工作的工资比我们给的低。”

我说:“你想通过增加工资留住员工,会不会就像给候鸟足够的食物,但候鸟依然会南飞一样呢?候鸟南飞并非完全因为缺少食物,而是因为北方冬天太冷,它们无法生存。员工是需要工资,可是如果这份工作本身对他们的伤害不是工资能弥补的,他们还会继续留下来吗?”

苏梅想了想对我说:“团长,我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是我该怎么做呢?”

我对苏梅说:“在我的《NLP教练式管理》课程里,会讲到两个概念叫「黑洞」和「发光体」,也许对你会有帮助”。

一位女领导的困境

在接下来的《升级生命软件》课程中,苏梅向我们讲述了一件让她久久不能释怀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中,苏梅第一次知道有种人叫“黑洞”。

那天苏梅刚要走出洗手间,突然听到两个同事讲话。

“苏总今天来公司了吗?”这个声音听起来很熟悉。

“来了,上午还因为我的一个小疏忽骂了我一顿。哎,害得我一上午心情都不好,什么事都做不了。”细细的嗓音充满了委屈,苏梅当然知道是谁。

“我看到她就紧张,远远望见了马上掉头走。对了,你有没有觉得苏总很像……很像那个什么?”

“什么?”

“一个黑洞。每次和她在一起,我就觉得特难受,好像我的能量都被她吸光了。”说她是“黑洞”的人是苏梅喜欢的下属之一,平时见到她总是微笑着打招呼,真没想到她会这样评价自己。

“你也有这种感觉啊?太对了,我之前和她一起做项目就有这种感觉,整个人无精打采的,所有精力都用来应付她,哪还有力气处理工作。她真的就是个黑洞!”那个委屈的声音一下子雀跃起来,仿佛发现了一件好玩的事情。

黑洞?听两位小同事这样评价自己,苏梅既气愤又震惊,差点想冲出去骂她们一顿,但是碍于修养,苏梅只能忍住怒气,想着等她们走了再悄悄走出洗手间。但是“黑洞”这个词却像在她脑子里扎下了根,不停地出现。苏梅突然觉得有点儿心凉,公司为了培养员工投入了大笔培训费,自己栽培员工也花了不少心思,怎么到头来只换到“黑洞”这样的评价?

“你可要小心点,被她抓住了错误,可够你受的。”那个细细的声音故意压低了声调说,“上次我一个报告写错了两个字,被她揪着说了好多天,大会上也拿出来说。”

“我记得,那次她说你什么?好像是「没有前途」?”另一个声音说。

“是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简直让人下不来台。几个大区的老总都在呢,我自己的下属也在场,以后我的工作怎么做啊?你知道刘经理为什么要走吗?就是被她逼走的,再和她一起做项目估计都会变成神经病。”

“我现在也很小心呢,结果越怕就越犯错,越犯错就越怕。唉,这样什么事也做不了。”

“嘘,你小声点,不要被人听到了。”另一个人笑着说。

“怕什么,大不了我也辞职。况且我说的也是实话,苏总的标准那么高,有多少人能达到她的标准?达不到标准就挨骂,你看现在谁还敢做事?很多事情还不是最终落到她自己头上?我看她最近经常加班,经理走了那么多,估计她日子也不好过。”

“可不是,她再这样下去,估计大家都要离职了。”两个人边说边走出了洗手间。

苏梅僵硬地站在门后,耳边一直回响着她们的对话以及那个词——“黑洞”。难道真的是我错了?我花了这么多心思在工作上,怎么大家竟然这样评价我?

虽然又难过又气愤,但是苏梅也没有太多时间思考这件事,因为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她处理。从她被任命为总经理到现在刚好一年,这一年公司业务范围扩大了,事情越来越多,人手明显不够。但雪上加霜的是,这一年里五位经理离职,其中还包括一位大区经理。苏梅不得不亲自上阵做一些本该下属做的工作。

她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坐在椅子上,揉揉发痛的太阳穴。苏梅发现自己这几个月来,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那些回复不完的邮件上、开不完的电话会议上、催促下属完成工作上,然而即便她已经忙到时常没办法按时吃饭,工作仍然做也做不完。没办法,每天都有新的情况发生。苏梅安慰自己说:“业务扩展的时候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她时常为工作焦虑得失眠,失眠让她第二天心情更加烦躁,一旦发现下属犯了错误,哪怕是一些很小的错误,都能让她暴跳如雷。

其实苏梅自己内心也很清楚,那些离职的经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想要“逃离”她。那两位下属说的其实没错,还没有离职的经理,大概是因为暂时还没找到下家。

晚餐苏梅也没什么胃口,匆匆扒了几口饭又回到公司加班。处理完一堆邮件,差不多已经午夜12点了。她揉揉酸涩的双眼,看着窗外的景色。夜已经深了,这座城市CBD的高楼大厦已经脱去霓虹外衣,在深蓝天幕的映衬下,现出一个个黑色轮廓,如鬼魅般簇拥在一起。偶尔她也想递辞职信,一走了之。

她又想起自己很多年前刚进这家公司的场景,和年龄相仿的同事们一起加班、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被经理骂、被客户刁难,虽然很多项目都很辛苦,但那时大家心里却是快乐的。对了,快乐。快乐是什么时候不见了的?苏梅又想起今天下属在洗手间对她的评价——“黑洞”。对呀,我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黑洞呢?我为什么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黑洞呢?

夜晚下起了小雨,突然就降温了。

“好冷。”苏梅抱怨了一句,裹紧衣领,走出写字楼。苏梅不喜欢落雨的夜晚,很冷清、很凄凉。望着珠江新城繁华的灯光,孤独像潮水般涌上来,迅速将她淹没。

苏梅是个事业成功的女性。她从小就是一个“成功”的人。苏梅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潮汕家庭,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她是家里的老大,要承担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在她的印象中,她的爸妈总是吝惜赞美她。她读书很用功,只有在她考得好成绩、考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时,她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肯定。当她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后,赞扬她的声音越来越多,她从心里满足于这些赞美,害怕有一天这些赞美都会消失,所以,她逼自己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不停地汲取那些“赞美之声”的养分。

她的生活看上去很完美,在广州最贵的写字楼工作,在珠江边拥有豪宅,帮弟弟妹妹找到了体面的工作,还给父母买了新房。但是她似乎永远对自己不满意,对身边的人不满意。她希望一切都完美,她为工作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应得的回报,但是为何想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她觉得很吃力?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喜欢她?她,真的如同大家说的那样,是一个“黑洞”吗?

具有“黑洞”特质的人

大家应该都知道“黑洞”是什么,它本来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密度极大的天体,光都无法逃脱它的引力,这种天体一片漆黑,就像一个黑色的洞穴,故而被称为“黑洞”。

若用“黑洞”来形容人,他们会是怎样一种人呢?这种人似乎永远不满意别人做的事情,和他们见面前必须做好被他们挑剔、打击、责备的准备,久而久之,只要和他们在一起的人就会觉得自己的能量完全消失,他们仿佛就像“黑洞”一样吞噬掉周围所有能量。

这样的特质,在“管理者”身上很常见。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或者老板,回忆一下你是否见到过这样的场景——在走道上的时候你听见大家都在热闹地聊天,但是当你一踏进大门,所有的谈话声都戛然而止,每个人都“认真”地埋头工作,虽然脸上明显还留着惊魂未定的神情。

如果你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那么恭喜你,你在员工眼中就是一个“黑洞”。

你为什么会成为“黑洞”

每一个人的现状都是由他或她早年经历塑造出来的,回想苏梅的故事,大概也能揣度出她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

最初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她必须在学习成绩上出色。一旦不“出色”,父母对她的关注和肯定就会减少,所以她不得不努力去“做好”学习这件事。渐渐长大,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赞美,她就必须“做好”更多的事情以达到世俗的标准,包括考上好的学校、找到好的工作、事业成功、有钱负担更好的生活、为父母买房、为弟弟妹妹操持工作的事情。

在用事情评判一个人的价值中长大的苏梅,自我价值感非常低。她必须不停地做好这些事情,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被人称赞的时候她会获得短暂的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转瞬即逝,她不得不再去完成新的目标,以再次获得认可。

苏梅成长过程中,她的父母、老师或者周围的人只会通过她做的一件件事情去评价她,事情做得好,她就是有价值的人;事情做得不好,她这个人也没什么价值。在她不停地做好一件件的事情时,她往往会忽略人的感受,不仅忽略别人,也忽略自己。所以苏梅渐渐也形成了这样判断一个人的标准——你能达到我的标准,你就是好员工;达不到,不好意思,你就是个没用的人。因为有这样的判断标准,苏梅根本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在乎“人”的感受的管理者,怎么可能留住人?

“黑洞”们的痛苦

读到这里,我想读者已经明白,“黑洞”特质的人大概是个什么样子。他们主要有两个特点:

1.用是否做好事情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他们“对事不对人”,所以“目中无人”。

2.把焦点放在负面的事情上,很难看到别人做到了什么,只关注别人没做到什么,极少给予肯定和鼓励。

黑洞特质的人会在人生某些阶段取得成功,因为他们为了成功会足够努力、拼搏,但是这种成功大多持续不了多久。随着事业发展,他们再也不能通过单打独斗的方式取得商业成功,他们没有足够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所有的事情,更不可能擅长每一个领域,所以必须与人合作。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他们致命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对事不对人。

首先,他们看不到“人”。如果别人达不到他们的标准,就会遭到他们贬低、指责,与他们共事的人完全没有成就感。与他们合作的人,要么离开他们,要么被动完成他们的指示。由于怕犯错,员工不仅不肯多做工作,甚至还会推卸工作。这就会造成一种后果,他们只能自己完成具体工作,或者必须不停地指导下属完成工作。

苏梅的下属离职率高,作为管理者,她必须承担起离职员工的工作,而在职的员工由于惧怕被她指责,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低下,以致越来越多的工作落到她自己身上。即便她工作能力超群,没日没夜地加班,也不可能独自完成整个公司的工作。所以,苏梅的生活渐渐被本该由下属完成的工作塞满。

每月电话费都要超过2000元的郑嘉国也一样,他太在意员工是否能做好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了,所以他什么工作都要过问。当然员工也乐得听从他的指挥,这样既不用动脑筋去想,也不用承担责任——既然都是按“老板”的指示完成的工作,做错了也是老板的责任。

除了工作上的忙碌,“黑洞”特质的人通常婚姻也不太幸福。他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自然也不在乎伴侣的感受。加上事业的忙碌,对伴侣的关心很少,对家庭的投入也不会太多。日积月累,他们的家庭矛盾就会越积越多,即便没有到离婚的地步,也很难称得上和睦幸福。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他们的孩子。由于他们总是用事情去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他们自然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教养模式和他们当年接受的教养模式一样,最终也会变成一个“黑洞”。

“黑洞”们不仅让别人的日子不好过,他们自己的生活也鲜有幸福。随着事业发展,他们会被工作拖累得疲惫不堪,疲惫又会加重他们内心的焦虑,而这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愿意接近他们,他们十分孤独,却只能默默承担所有压力。

第三节 发光体

人人都爱“发光体”

“黑洞”特质的人让人远离,那么是否有一种与“黑洞”完全不同的人,能吸引别人靠近自己呢?

当然有,这种人我们称为“发光体”。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个具有“发光体”特质的人。

我第一次与他见面,就被他那种温暖的特质所打动,在之后的交往与合作中,只要听到他鼓励的话语,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无论周围有多少轻视与讥讽,我都无惧。

他能给人力量这种感觉,并不仅仅是我有,几乎所有接触过他的人都会有。那些和他只交谈过几句的人,都会被他那种温暖的力量触动,与他相处的时光,成为他们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这个人就是张国维博士。

2001年,经朋友推荐,我认识了张国维博士,我从他那里感受到了NLP的魅力,于是开始推广他的课程。那时候国内几乎没有人知道什么是NLP,招生十分困难。第一个班我们只招到了14名学员,这样的招生局面真是让人沮丧,我也觉得很愧对张博士。可张博士没有丝毫不满,他鼓励我:“招生没能达到期望值,我感到你有些失望。失望是可以理解的,你们已经尽力了。你放心,我会尽力教好这个班。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只要我们大家一起用心做,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我相信你!”然后他拍了拍我的肩膀,那一刻我很感动,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和信心。

10多年过去了,张博士的班从最初的10多人的小班,慢慢变成了数百人的大班。他不仅仅用NLP的知识吸引学员进入课堂,他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吸引着大家。在我们每年举办的实用心理学大会上,张博士只要一出场,上千人会一起起立鼓掌。一名记者听完他的演讲,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基本上没听懂他说什么,可我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这个老头。”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张博士呢,甚至有人“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他?也许下面这个故事能够给你答案。

雯恬是张博士的学员之一,她走进张博士课程的那一年,正是她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年。经历丈夫出轨、离婚、分割财产、转让公司等一系列灾难过后,雯恬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她接受了一年多的心理治疗,但病情时好时坏很不稳定,在心理医生的推荐下,她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刚进入课堂的雯恬完全不能投入课程学习,仿佛只是为了完成医生的任务,她每天都坐在教室角落,抱着一台电脑看股票。她把自己沉浸在那些变换的数字与线条中,不听老师讲课,也不和同学交流,即便助教干预也没用。仿佛只有那些数万元的收益或亏损才能引起她的注意和兴趣。

张博士没有主动干涉过雯恬的行为,但这一切他都关注到了。向我了解了大概情况后,他对我说:“她既然来了,就是在听课。她只是暂时对生活失去信心,把自己关了起来,我们应该尊重她的内心世界,关注她而不干预她,关心她而不要求她,平常对待就好。”

第一阶段的课程结束后,雯恬并没有任何改变。我们都以为她不会再来听第二阶段的课程了,谁知她还是来了,仍然抱着电脑坐在角落看股票,不和同学交流。但是,我注意到她在股票收市后会合上电脑,抬头聆听张博士讲课,听到博士诙谐的语言后,也会露出一丝笑容。

课程进行到第三阶段的时候,雯恬已经坐到了教室中间,开始认真听课,也开始和别的同学交流了。

在最后一天毕业演讲的讲台上,雯恬流着泪分享了她这一年多的遭遇与经历。她告诉我们,这一年她从未停止过药物治疗抑郁症。刚进入课堂的时候,她只是为了尝试一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也是为了完成医生布置给她的任务,其实那时的她已经对自己人生完全失去了希望。但经过这三个月的课程,她发现自己好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像一株已经枯死的植物又开始焕发了生机。这一年,蓦然回首,恍如隔世。若没有博士细致的体贴与关怀,她很难想象自己可以这么快康复。她希望把张博士这门NLP课程传播出去,帮助更多人。

现在的雯恬,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亲子导师了,还在北京创建了自己的公司。

这样的故事在张博士的课堂里比比皆是,每次想起学员们对张博士感激的言语,我的眼眶都会有些湿润。

张博士这样的人,就是我所说的“发光体”。在他视界以内的人,都会感到他的温暖,即便处于人生最灰暗的时刻,也能从他身上找到前行的力量。其实,这种力量真的来源于他吗?不是。张博士说,这种力量来源于你自己,只是他帮你找到了它。这也许就是“发光体”的本质,他们能照亮你通往自己内心的路,指引你发掘自己本来的潜力和能量。

读到这里,我邀请你暂时停止阅读,闭上眼睛,静静地去想一想,你认识的所有人里,谁曾温暖过你的心,曾给过你力量,只要你一想到他或她,心中就会涌上一股暖流。想起这个人之后,请你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把他们给你的这种温暖力量吸进体内。从今天开始,好好珍惜他们,多创造机会跟他们在一起,让你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活力。

具有“发光体”特质的人

“发光体”和“黑洞”一样,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发光体”指能发出一定波长电磁波的物体,这种波肉眼可见,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光”。

我相信有些人身上也会发出某种电磁波,这种电磁波不是肉眼可见的“光”,但是我们能感觉到它的能量。只要“发光体”出现,他或她周围的人就会感觉放松、踏实、温暖,充满能量,看到希望。

“发光体”有两个特质:

1.能透过事情看到人。在他们眼里,人永远比事重要。他能够接纳你的情绪,读懂你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在他面前,你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2.焦点会放在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这个人做不到的事情上。他们从不吝惜肯定和鼓励,并且相信你能够做得更好。他们还能在你身上看到很多你自己都看不到的资源。

如何成为“发光体”

这个世界上有少数的幸运儿,他们降生在一个幸福家庭,父母都是心理健康且充满关爱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心理营养,所以他们内心强大,有着很高的自我价值。进入社会以后,他们为人处世身心合一,能敏锐地察觉到别人的情绪,看到别人的优点,待人温暖真诚。

但是这样的幸运儿并不多见,因为大多数人的父母自己就是“黑洞”,他们又将“黑洞”的模式传给了孩子,所以孩子长大以后和父母一样,用相似的标准去评判别人。

如果我们没有幸运地降生在这样完美的家庭中,是否就没有机会成为“发光体”呢?不一定。你还可以通过后天历练成为这样的人。

张博士曾经告诉我,他年轻时的工作和工程项目相关,这些项目需要不断地寻找工程中的缺陷和问题,他也渐渐将这种工作习惯带到了生活中,开始挑剔别人的问题。对同事如此,对家人也如此。这样的生活,不仅别人不快乐,他自己也不快乐。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NLP,这门课程的学问彻底颠覆了他之前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从此以后,他看待一件事情,并不会只是孤立地去看待这件事情本身,而是会关注做这件事情的人,关注这个人的情绪和动机。即便不赞同某个人的行为,他也不会否定这个人的价值。因为总是肯定别人的价值,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张博士也成了一位极受欢迎的NLP导师。

从“黑洞”到“发光体”

还记得那位孤独的女强人苏梅吗?她参加了我们很多课程,在我《NLP教练式管理》课程复训的时候,她在课后找到我,和我聊了聊她上完课以后的变化。

她说:“团长,「黑洞」和「发光体」理论对我帮助很大,改变了我很多看法。回去之后,我找到那个想要离职的经理谈了话。我自己从来没有和下属这样深入交谈过,以前跟下属只谈工作,一直都认为管理就是「对事不对人」。上完你的课,我开始尝试去认识下属这个人,学会了接纳。真的谢谢您。”

她也告诉我,改变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课程上的知识让她多了很多工具,也改变了她很多想法,但是在运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她也遇到很多阻碍,甚至还被人误解。可一路坚持下来,她的生活真的发生了很大改变。她来复训,想要巩固学到的技能,多和同学、老师交流。

苏梅说:现在周围很多人都觉得她越来越平和了。虽然她还是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但是心情好了很多。现在下属工作也比之前积极主动了,她相信不久就能过上既轻松又有成就感的生活。

除了忙碌的苏梅,在第二期的课程中,我也特地关注了那位不停打电话的郑嘉国学员。

他偶尔还是会走出教室接电话,但是频率已经低了很多。我问他:“嘉国,最近工作似乎轻松些了?”

他说:“团长,听了你的课,我还是希望不要再做「黑洞」,现在一些不太紧急也不太重要的事情我都让下属去解决。但有时我还是会不放心,比较重要的事情还是要自己把关。”

我说:“那很好啊!你现在电话费也没那么多了吧?”

他说:“是啊,每个月还是有几百块吧。我现在也把课上的知识教给员工,他们学到之后应该能承担更多任务,这样我就会越来越轻松了。不过,这个过程还是不容易啊!”

第四节 人生缺失的重要一课

确实是不容易。无论对于苏梅、郑嘉国、我还是张国维博士,从一个“黑洞”变成“发光体”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去完成这种转变。但是一旦转变过来,当发现自己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你就会觉得过去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这本来就是我们人生中应该学的一门功课,可惜大多数人缺课了,因为本该教授我们这门功课的父母也缺了这门功课。

如果你新买了一台家用电器,也许会第一时间就去阅读使用说明书,但当一个比家用电器复杂很多倍的人降生时,却没人给他配一本“人”的说明书。

绝大多数人都是从身边最亲的人那里获得关于“人”的学问,一点点去了解别人和自己,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更多的人,对人的了解一点点增加。一个人对“人”形成关键概念、看法,形成自己的看法、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都是成年之前和父母在一起的那些年,因此,父母对一个人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非常重要。可惜,很多父母自己也不了解“人”,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没给他们一本关于“人”的说明书,他们对“人”的认识有失偏颇,无法厘清人与人的本质关系,又将这些偏颇的观念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用错误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互动,这种错误方式可能让孩子与这个世界摩擦不断、碰撞不断,但他们却很难觉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即便能觉察到,也难以改变。

其中,最为偏颇的观念就是“对事不对人”。因为这个观点的存在,很多人只看到事情,看不到做事情的人,事情做得好坏便成了评判这个人价值的标准。

“对事不对人”的观点在管理、婚姻和子女教育上十分常见,这种观点会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事情是人在做,但是人却得不到关注与肯定,于是就产生了上文所描述的各种人生苦相。

成长过程中对人认识的偏颇和片面,并非不可改变,但是需要投入精力和时间,用恰当的方法去改变、去补充。

你可能也会比较容易认同“关注到人的情绪和动机”这句话,但做到真的很难。“对事不对人”的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即便你懂得“看到人”十分重要,你真的明白“看到人”对你的事业发展非常有用,对你的家庭和睦有益处,对你教育下一代更有用,但你也很难做到。

为什么会这样?第一,已经形成的信念是一种很难动摇的坚固力量,它们在我们的思维中扎根很深;第二,即便你真的动摇了一个固有的信念,你有方法形成另一个正确的信念吗?你有方法改变自己的行为吗?

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把我19年来对心理学的各种研究实践融合起来,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读者们看到、感受到心理学各种技巧是如何运用到生活中的,帮助我们看到“人”,认识“人”,了解“人”,重新补上人生缺失的一课,帮助大家拿到“人”的说明书。

下面的章节我会分别从管理、婚姻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入手,讲述错误的观念怎样影响着我们的实际生活。同时,在每个故事中我都会讲授一个心理学知识,用它们来改变这种现状。

张国维博士是幸运的,我是幸运的,苏梅、郑嘉国和所有走进NLP课堂的学员都是幸运的,我希望这种幸运能传播到更多人的人生中。也许你们未必有时间、有机会走进课堂,但你们总有时间读一本小书,希望这本书能变成你人生中的一颗“幸运星”。

第五节 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事情,也许有对错,而人生,却很难分对错

我曾经在课堂上做过一个练习,让同学们相互告知,对方穿着上哪里不对,并建议对方应该怎么穿,然后问被建议的那位同学什么感受。感受当然是不好,虽然带着善意去给别人建议,但是也会引起对方反感。所以,光有善良是不够的,还得有智慧。

设想一下,如果你的生活中有一个人,她或他很关心你、在乎你,但是他或她总是告诉你“你这样做是错的”,你会对这个人有什么感觉?当他或她说“你是错的”这句话时,你是不是很想为自己辩解?如果这个人天天和你生活在一起,你会不会很崩溃呢?

我将这个问题提出来问学员,他们都表示,无法想象怎么和这样的人一起生活。但现实是,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而且这种人常常是我们很亲密的人,如我们的伴侣。当然,我们自己可能就是喜欢分“对错”的人。

为什么我们带着善意去给别人建议,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呢?因为当我们去给别人建议时,里面隐含了如下两个假设:

1.你现在这样做是不对的。

2.我比你水平高。

其实,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更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水平低。一旦我们陷入了这种对错模式,凡事都要去争一个输赢,人与人的关系就会陷入僵局。

由于我常常会在课堂上做很多关于婚姻的个案,从这些个案中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夫妻双方通常争吵的焦点都放在谁对谁错上。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他们甚至会搬出过往许多事情,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发争吵的这件事情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证明对错。

我记得在某堂讲“婚姻关系”的课上,我刚讲完上面那段话准备让学员们做练习时,一位女士主动表示,想要和我们分享她的故事。

焦点在“事”,看不到对方的“人”

这位女士叫徐岚,由于参加了我们很多课程,我很了解她。徐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知识女性,外表干练有气质,在一家外企做行政总监。她的前夫在一家著名的基金公司做财务经理,两人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在很多人眼中,徐岚是一个“完美女人”,美丽、知性、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简直就是一个“人生赢家”。但是在半年前,她主动结束了自己的婚姻,因为她“受够了”前夫。

徐岚说:“大家都以为我的婚姻很幸福,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在外人面前,我和前夫一直很恩爱。所以,当别人知道我要和丈夫离婚的时候,都很诧异。我自己的家人也不能理解我选择离婚的行为,他们只是觉得我前夫「比较挑剔」,却不知我日日都要忍受这种被人否定的痛苦。”

徐岚和前夫是大学同学,两人学习都很优秀,毕业后各自进了不同的外企工作。徐岚性格温和,不喜欢与别人起冲突。但她前夫却正好相反,个性“固执”,很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只要觉得自己有道理,就一定要“赢”。

结婚前几年,家里的决策基本都由前夫来做,因为只要徐岚提出反对意见,他就会据理力争。徐岚本着家和万事兴的态度,只有迁就丈夫,独自承受委屈。在孩子出生后,徐岚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再一味迁就丈夫了。

小孩出生后,由于两人工作都比较忙,丈夫将自己父母接到家中照顾孩子。但徐岚很不赞成婆婆照顾小孩的理念和方法,于是给婆婆提意见。

徐岚回忆说:“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说话的艺术,加上刚有宝宝整个人比较紧张,所以一旦看见婆婆照顾孩子还在用那些「土方法」,我就很生气。于是我常常对婆婆说,你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

婆婆也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徐岚与婆婆之间的矛盾越积越多。因为与婆婆之间的矛盾,徐岚与丈夫之间也出现了隔阂。每当她与婆婆发生争执时,丈夫总是站在婆婆那边,即便婆婆真的做错了,丈夫也会说:“别和老人家争论对错。”

但是他却和自己争论。徐岚在婆婆那里受了气,丈夫又不理解自己,还时常指责她不懂事,说老人辛辛苦苦帮他们照顾孩子,徐岚不知感恩。

徐岚回忆说:“也许从那时起,我就渐渐习惯了和丈夫吵架的生活。每天都会吵,吵得厉害了就赌气、冷战。”但是徐岚和丈夫都是很要面子的人,所以朋友聚会、家庭聚会他们都会以“恩爱”的方式出现在别人面前。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种“恩爱”有多少作秀的成分。

徐岚在委屈和压抑中生活了两年,终于孩子也上了幼儿园,她和丈夫工作也渐渐稳定,婆婆便不再和他们住在一起。但那时她的家庭关系已经很糟糕了,徐岚基本上只和丈夫聊孩子的事情。由于和婆婆关系不好,非家庭聚会徐岚是绝不会与丈夫一起参加的,两人渐渐变成了同住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徐岚说:“如果我们就这样「平静」地生活也好。虽然我和丈夫感情已经冷若冰霜,但至少给孩子保留了一个完整的家。可是孩子上学之后,我们又开始爆发「战争」了。”

丈夫提倡“虎爸狼妈”的方法教育孩子,徐岚却认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由于工作需要丈夫经常出差,虽然不同意徐岚的教育理念,也没办法管太多。直到有一天,丈夫突然怒气冲冲地给徐岚打电话,要她立即回家。

徐岚刚开门走进房间,丈夫就把孩子的期末考试卷扔到徐岚身上。他对徐岚吼道:“你看,这就是你教育的孩子。你看看她是什么成绩!”

徐岚轻描淡写地说:“我早看过了。孩子有她自己的特点,何况一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

丈夫说:“她上课看漫画,被老师抓住几次了!你管不管?老师和你说过,没用,才找到我的!我才知道,这就是你教育出来的孩子!”

面对丈夫的指责,徐岚也据理力争,可是每次争吵,都是丈夫赢。因为,一个行政经理的逻辑,总是比不上受过训练的财务经理的逻辑。终于,受够了这种输的感觉的徐岚再也不能忍受了。

徐岚说:“曾经没有和丈夫离婚,是因为想给孩子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可是后来发现,这样的家庭环境根本不利于孩子成长,我们俩教育理念差异如此之大,孩子常常不知所措。所以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我还是决定和丈夫离婚了。”

最后,徐岚问我:“团长,我和前夫婚姻失败,是否就是因为我们都要争论对错呢?”

徐岚推测得没错,她和前夫失败的婚姻确实是缘于他们都在争论对与错。很多婚姻的破裂都缘于此,夫妻双方在争论的过程中,伤害了彼此的感情,以至于他们越来越疏远。两人都将焦点放在某件事情上的时候,他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每个人都想找出各种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以此说服对方。所以那些真正“赢”了争吵的一方,在不知不觉中输掉了情感。如果将婚姻建立在争论谁对谁错的沙土上,一定不稳固。

徐岚说,离婚后她还和其他男子交往过,但是总不愿意走入婚姻,因为她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前夫的影子,从好的方面来说是很有主见,从坏的方面来说就是得理不饶人。

徐岚有点担忧地问我:“团长,如果我再次走进婚姻,还是遇到一个固执己见的丈夫,我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他们之所以会陷入输赢的争吵中,是因为双方的焦点都在“事”上,完完全全看不到对方的“人”。那个当初自己喜欢的人,被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给埋没了,对方的情感、需求、渴望和正面动机,没有人能看得到……

心理学确实有很多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让我们从“事”中看到“人”,让我们从“黑洞”重返“发光体”,这些方法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介绍给大家。其实争论对错不仅仅是夫妻间常有的现象,在管理中也常会出现。下面的这个故事就是关于管理中“对错”之争的问题。

情感与理智

刘铭最近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刘铭是公司总经理,他手下有一位员工叫吴浩然,年初刚来公司工作。这位员工比较特殊,是董事长的公子,刚从国外留学回来,董事长想锻炼一下他,于是郑重地把他交到刘铭手上,请刘铭带这位“海龟”熟悉中国的销售。现在公司正准备上市,少公子这时候回到公司,明眼人也知道董事长是准备公司上市以后就“传位”了。

吴浩然在国外学的经济管理学,硕士毕业,还在国外一家500强企业工作过几年。刘铭很清楚,董事长是希望公子以后可以继承家业,才让自己带公子学习销售、管理,这也是董事长对自己的信任和肯定。刘铭也喜欢这位看上去温文尔雅的年轻人,想把自己在这个行业所学都教给他。

可是吴浩然刚到任两周,就出了一件事。某天,一个客户打电话给刘铭说:“刘总,你们怎么还不发货?我们这边都要急死了,怎么这次发货这么慢,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刘铭想,生产车间没什么问题啊,难道是仓库出了问题?刘铭只能给客户说:“您先等我一下,我打电话问一下,尽快给您回复。”

刘铭很快查明了原因,吴浩然给仓库下了命令,暂时不发这批货,因为销售环节还有一些问题。刘铭跟仓库说,尽快安排发货,自己亲自签了发货单,然而仓库负责人告诉刘铭一件事,更让他大吃一惊。吴浩然不仅扣了这批货,还扣下了好几批货,仓库现在都还没接到发货通知。如果再不发货,估计刘铭会陆续收到客户的催货电话。

吴浩然扣下货品这件事情并没有提前和刘铭商量,虽然是董事长的公子,可也该提前和自己商量一下吧。难道“海龟”做事就是这样的?刘铭无奈,只有打电话给吴浩然。

吴浩然走进办公室,还没等刘铭问他,就对刘铭说:“刘叔,我发现公司的管理有很多问题。首先,销售流程就不规范。”然后吴浩然就打开一本自己做的改进销售流程意见书给刘铭看,告诉刘铭,国外企业都是严格按照这套流程进行销售、库存和购买原材料的。

刘铭耐着性子听完吴浩然的分析,然后告诉他:“小吴啊,你这个东西是很好,但是我们公司用不上。我们的客户都是合作了很多年的老朋友,没有必要按照这些流程执行,大家知根知底,不用这么麻烦。”

吴浩然听完,立即反驳道:“刘叔,我们以后如果要成为一流企业,必须要按照现代企业的标准执行。不运用先进管理制度,企业永远做不大!”

刘铭心想,一个小毛孩儿,喝了点儿洋墨水,在外企干了几年,就这样不知天高地厚。虽说这家公司早晚也是他的,但若照他这样“改革”,不出几年,公司一定关门大吉,作为陪伴公司一起成长起来的老员工,刘铭可不忍心看到这样的结果。若吴浩然只是一个普通员工,刘铭肯定早就骂他一顿了,说不定直接炒掉,可是吴浩然是董事长的公子,也就是未来的董事长,何况刘铭还专门被叮嘱过要“带他”,所以刘铭只有暂时忍住怒火,对吴浩然说:“好,你把这个意见书放下我先看看。还有一件事,我听仓库说你让他们暂时不要发货?是什么原因?”

吴浩然说:“是这样的,我翻看了之前和客户签的销售协议,他们必须先付30%的款项我们才发货,到货签收以后再付30%,最后验收合格,在一个月之内付尾款。可是我问了财务,我们根本就没有收到预付款就安排发货了,还有几个客户验收合格都超过三个月了还没付尾款,所以我就要仓库暂时不发了。”

刘铭一听差点晕过去,哪有生意做得这么死板的?这几个客户都是十几年的合作伙伴了,货款不完全按照销售合同付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何况这几个客户里面还有不能得罪的人。刘铭对吴浩然说:“小吴,这里是中国,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如果你什么都按照国外企业标准来要求我们的企业,大家都没办法做生意了。这几个客户都是十几年的老朋友了,和你父亲关系也很好,即便他们真的欠款,我们也会把货物给他们的。大家在这个世上做生意其实也是交朋友,没那么死板。”

然而吴浩然却不认同这个观点,他说:“刘叔,我查过企业的账,我们被拖欠了不少应收款。再这样下去,资金链如果断掉,我们自己也会完蛋。那个时候你和我老爸那些所谓的「朋友」还会来帮忙吗?”

刘铭和吴浩然根本说不到一块,于是第一次谈话就这样不欢而散。

就在刘铭还在考虑如何改变吴浩然“海龟”思维的时候,吴浩然又制造了无数“麻烦”。不久之后,一个老员工突然跑到刘铭办公室,扔给他一封离职信,说:“刘总,我能力不够,你批了,我立即走人!”

这个老员工叫陈启,算是公司元老了,一直在公司做得很好,这是怎么了?刘铭把信扔到一边,对陈启说:“老陈,这是怎么了?”

陈启还在生气,说:“刘总,我对你、对吴总、对公司都没什么意见,但是我自己能力不够,我只会小打小闹,使一些旁门左道的伎俩,以后公司要上市、要正规是用不上我们这些人的,与其被炒掉那么没面子,还不如自己走好了。”

刘铭一听,这是话里有话,于是赶快安抚陈启坐下,又叫秘书沏了茶,亲自端给陈启。陈启的气似乎消了一点,然后说出了原委。陈启是负责供应商这部分的工作,有一笔订单供应商不开发票,但是同意少几个点,陈启算了算也不错,于是就签了。谁知道被吴浩然发现了,吴浩然当着众人的面说陈启是在搞“旁门左道”,一旦审计发现公司和供应商合伙逃税,会被罚巨款。刘铭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但是转念一想,吴浩然的说法也没错,只是他不该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一个老员工。

刘铭好不容易才安抚了陈启,下午吴浩然就找来了。吴浩然说:“刘叔,公司那些老员工也太乱来了!我们准备上市,怎么可以在税务流程上犯错呢?”

本来打算好好找这位公子谈谈,然而刘铭一听吴浩然这么说,就很不舒服了——吴浩然说公司老员工乱来,其实把他也包括进去了。他对吴浩然义正词严地说:“小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得罪客户,现在又批评老员工,公司没有用你的那些「现代」管理法也一样做得很好!你有什么资格教训那些比你有经验的人?”

大概没有想到刘铭会勃然大怒,吴浩然也吃惊不小。但很快他就开始据理力争,把这几个月在公司看到的不合理的现象一一列举出来。其实这些情况刘铭都知道,也打算要在上市前整治整治,但是他比吴浩然更清楚公司的情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是肯定要改革的,但是不能这么激进。连自己都受不了吴浩然这种态度,其他人怎么受得了?

吴浩然要规范公司的流程管理,一切按他在跨国企业的先进模式来运作,而刘铭经营这家企业10多年,从创业到准备上市,都是他与董事长齐心协力打下来的江山,公司的发展壮大已足以证明他的方法没有问题,过去连董事长都让他三分,可是今天,两人却各持己见,究竟是谁对谁错?

于是,一次次的谈话都在不愉快中结束。不愉快归不愉快,刘铭意识到吴浩然说的情况也有道理,公司面临的问题确实就是那些,只是如何让这个年轻的“海龟”不要那么激进呢?如何让这个年轻人听听自己的意见呢?如果两人每次谈话都是这样不欢而散,也许不久之后,他也会递辞职信。可如果自己就这么一走了之,吴总该有多失望。公司又真的经受得住吴浩然那样的“改革”吗?这时他才发现,古时候那些太子太傅是多么不容易当,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让改革进行,又让所有人都接受呢?

一方面是对企业多年的情感,另一方面是吴浩然关于改革的理智,刘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为什么人们总是争论“对”与“错”

对与错的争论不仅不会使事情变好,往往还会使事情越来越糟糕。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可能都觉察到了,却很难停止争论。这是为何呢?

争论,只是一种行为。争论双方,其实都是在维护自己的信念、价值观、身份等对他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一旦他们承认自己“错”了,便是动摇了这些对他们来说更加本质的东西。所以,一旦你说别人“错”了的时候,这个人就会立即采取防御攻势,去保护那些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东西,你之后提出的建议无论多好,也很难被他接受,因为,他的心门已经对你关闭。

从更深层次看,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

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我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后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自我价值在人之初是通过父母的接纳、肯定、承认、赞美、表扬、鼓励等方式逐渐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是自尊。

所谓“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综合价值的肯定。美国心理学家布兰登在《自尊的六大支柱》一书中对自尊做了如下表述:

1.自尊是对我们思维能力的信任,对我们应对生活挑战能力的信任。

2.自尊是对人人都可以成功,具有追求幸福权利的信任,以及对我们自身价值、对我们维护自身的权益、享受劳动果实的信心。

简单地说,自尊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通常与成长过程中父母及老师等长辈的评价有关。大多数人的自我评价都不高,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低自尊的自我。于是,都渴望通过一些事情获得别人的肯定,在获得外在肯定中寻求自尊。

一旦我们所做的事情被别人否定,就等于自我价值被否定了,为了维护那点仅存的自尊,就会奋起还击,争论就因此产生。这种争论已远远超越了所争论的那件事,最终将升级为尊严之争,为了“对”与“错”背后的尊严,不惜夫妻离异、生意伙伴反目成仇。

这就是人们为何会争论对错的根本原因——保护自己!

第六节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你需要的是达到效果,而不是证明道理

NLP一直强调,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在争吵的时候,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有道理,而对方都是在无理取闹。事实是,争吵的双方可能都是对的,可惜的是,两个对的人却无法相处。有时你会发现,越是对的人,他的身边越是没有人,正是他的“对”,把身边的人一个个推远,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

那为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呢?不是说真理越辩越明吗,为什么夫妻却越吵距离越远,生意伙伴越辩越难合作?难道就没有一个真理?

我最近去了一趟澳洲看朋友,有感于两地的差异,写了一首诗:

你的世界我不懂

你说

二月来潜水

八月来看雪

我以为你在开玩笑

你说

动物有腿不会走

鸟儿有翅不会飞

山是蓝色的

我觉得你智商有问题

你说

北方酷热难当

南方千年冰封

我想

你大概疯了

直到

那天我到南半球来看你

原来

你的世界我不懂

诗写得不好,但足以说明一点,你所处的位置会决定你的观点。不光你所处的位置,还有你的立场、你的角度、你的身份等,都会决定你的观点。

我认为北冷南热,是因为我站在北半球;一个澳洲人认为北热南冷,是因为他站在南半球;徐岚认为教育孩子要包容鼓励,因为她是母亲,她丈夫认为应该严格有规矩,因为他是父亲;刘铭认为公司管理要灵活,因为他一直生活在中国,吴浩然认为公司管理要规范,因为他刚刚从外国回来……谁对?谁错?

谁都对,因为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理。

谁都错,因为都没有去考虑别人的立场。

更重要的是,大家的焦点都在事情上,没有人看到对方这个人。

如果吴浩然能看到刘铭这10多年管理公司的不容易,能肯定他过去对公司所作出的贡献,然后,在尊重他是现任总经理的前提下,与他一起商量应收账款以及健全公司税务问题,事情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同样,如果刘铭能看到一位年轻人热火朝天的干劲以及敢于改革的胆色,能对他改革的热情及魄力给予肯定,然后再告诉他中国企业多年来所形成的习惯,跟他一起商量最佳的解决方案,难道一位有世界500强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年轻人就不会通情达理?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把焦点放在了事情上,完全忽略了人的存在,这就是对事不对人所带来的后果。

只要把焦点放在事情上,就一定会聚焦于自己的道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道理,当双方都坚持各自的道理时,事情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在婚姻中坚持道理,结果可能就是离婚;合作伙伴坚持对错,结果就是分道扬镳。

说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确而不顾有没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为什么我们要把焦点放在效果上面?原因很简单,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实”上,注重效果才会把注意力放在现在和未来。任何计划的制订都是为了效果,效果是所有行动的目的。但是,很多人却忘记了这一点,最后变成只注重道理,一定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忘记了本来想达到的效果。

这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观也不相同。当一个人坚持道理的时候,就是将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强行加在别人身上。每一个人被别人强加一套信念的时候,都会本能地反抗,就如上一节所说,他要“捍卫自己”。

道理是理性分析总结出来的成果,它并非没用,但是真正推动一个人改变需要感性的力量。仅仅有理性是不够的,理性可以使人们认同一个道理,却没办法执行这个“道理”。

所以,要真正达到效果,首先要抛弃“证明自己是对的”这个行为,让对方先在感情上认可你。

婚姻需要道理,但是婚姻更加需要感情。一段婚姻只剩下道理而没有感情的时候,就名存实亡了。

徐岚和她前夫其实都没错,站在各自角度,他们都有“道理”,他们两个人也只是为了使家庭更好,家人相处得更和谐,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然而在争论的过程中,他们太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所以最后完全忘记了本来想要达到的“效果”。

刘铭和吴浩然两人的观点也都没有对错之分,一个人熟悉国内企业的运作模式,另一个人熟悉国外企业的运作模式,两人都是希望企业越做越好,但是最后却变成一次次“不欢而散”。

让效果与道理共存

效果和道理往往可以并存,并不需要牺牲其中一个而满足另一个。

我告诉徐岚,如果她再次走入婚姻,面对争执不用感到恐慌,但是争执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在争论某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目中有人”,也就是说,要通过这件事看到她老公的正面动机,同时接纳他此刻的情绪,并对他所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在情感上跟他连接在一起,然后再去讨论事情,这就是俗话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的争吵会让两人的关系更近。因为,双方都十分在乎对方,这样就没有什么谈不了的事。

同时,需要不断去觉察,因为一旦争论起来,就会陷入自己的“道理”中,要提醒自己从“道理”中走出来,去看看这样做会达到的“效果”。很可能两个人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只是采用的方法不同而已。这时她可以完全接纳对方的做法,肯定他的想法也是对的。当一个人能够接纳对方的时候,对方也会对自己敞开心扉,这时两人就有可能达成共识,找到彼此都认同、都能达到效果的办法。

同样的方法我也告诉了刘铭,无论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争执,都不要忘记——效果比道理更重要,但是效果和道理可以共存。刘铭很清楚,吴浩然的“改革”也是对的,只是刘铭不能接受他的方式。既然两个人都希望企业越来越好,那么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一样的,所以我也建议刘铭如果再和吴浩然谈管理上的问题,完全可以先接受他的观点,认同吴浩然的“道理”,然后两人一起协商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达到共同期望的效果。

道理最终要服务于效果,没有效果的道理不具有任何意义。人们根本不用太在意某件事情有效果的时候是否符合某种道理,效果本身就是道理最有力的证明。当你掌握了“效果比道理更重要”这个前提,你的人生将会更加具有灵活性。所以,让自己有所觉察,清晰地知道“道理”与“效果”的关系,就能让你的“道理”为“效果”服务。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因为人们维护的“道理”,其实是自我价值。一个自我价值低的人,一旦受到别人的批评或否定,就会触发他的自我防卫机制,就像抵抗外敌入侵一样,会动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去抗争,此时此刻的他,很难有精力去顾及事情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非常聪明的人却不断干傻事。

所以,要从“对”与“错”的陷阱中走出来,真正做到效果与道理并存,最根本的起点就是提升自我价值。至于如何提升自我价值,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继续为大家阐述。

“对错”背后是一颗脆弱的心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会碰到这样一种人,他们黑白分明,非此即彼,逻辑严密,他们总有办法证明你是错的。在他们面前,有时候你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浑身乏力,这种人就是我前面所说的“黑洞”。

我曾经就是这种人,这条路我走过,所以,我非常清楚。下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过去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你可以看到,当年的我,在坚持“对”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一颗脆弱的心。

我出身于广东的农村,曾经家里很穷。我还记得,读大学的时候从来不敢和同学一起去食堂吃饭,因为那时的我只买得起青菜。

每一个穷人家的孩子,都有一颗玻璃心——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经济上的窘困,总要小心翼翼地保护那点倔强的尊严。越是保护,越是敏感,别人善意的示好,在我眼中都可能被扭曲成一种侮辱。那时的自己,就像一只刺猬,拼命守护着脆弱的自尊。

我曾邀请过一位朋友来家里做客,广东人有个习惯,来客人都要泡茶喝。我拿出自己觉得很好的茶给朋友喝,朋友喝了一口,无心评论了一句:这个茶叶不好。

这句随口而出的话,像一记耳光打在了我脸上。

这位朋友回去后不久,给我寄了一包茶叶过来,说:“你试试我这个茶,比你那个好。”我看着那包茶叶,觉得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立即给朋友回了封信,言辞激烈,一再强调自己就是喜欢自己的茶叶,喝不惯别的茶,然后将朋友送的茶叶硬是寄了回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心理学的世界之后,我才明白,因为那时我的自我价值太低,别人的好意会被我看成“侮辱”。为了维护那点少得可怜的自尊,我不得不用尽一切办法,来证明我是对的。却不曾觉察,在我证明自己是对的同时,我把一包上好的茶叶推出了我的世界。

其实,被我推出世界的,又何止一包茶叶?

在接触心理学之前,为了保护那颗脆弱的心,我在外面筑起了一堵又高又厚的围墙,把自己困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独自挣扎求存。

而“对”与“错”,就是那堵墙中的一段。

那我们该如何与这样一种人相处呢?

要知道如何跟他相处,我们就要绕过他所设置的墙,去看到你对面的这个人。

你面前的这个人,看起来很强大,其实,在他强大的逻辑武装下,是一颗脆弱的心和一个不堪一击的灵魂。他们也许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得到父母、师长的肯定、认同,在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心理营养一直得不到满足,形成了极弱的自尊。为了保护那个弱小的自我,他们一定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否则他们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为了保护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一套完整的逻辑,这套逻辑就像盔甲一样把自己武装起来。所以,我们要看到他们,不仅看到他们的盔甲,还要看到他们那颗脆弱的心。

我们能够明白这一点,事情就好办了。只要你能够听到他的观点,读懂他的期待,看到他的正面动机,并给予肯定,让他的渴望得到满足,这样,你们的感情就会加深,他那颗很久没被滋润的心因为得到了你的滋养而变得鲜活起来,他的灵魂也因而强大起来,那堵挡在你们之间的墙就会瞬间烟消云散。

这也许就是俗语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原因吧。

同类推荐
  • 25分之1秒的智慧:瞬间的心灵穿越

    25分之1秒的智慧:瞬间的心灵穿越

    尽管微表情稍纵即逝,但只要你掌握窍门,细心观察,仍然可以锁定这1/25秒的瞬间,让对手无处遁形。《1/25秒的智慧:瞬间的心灵穿越》收集了各种微表情,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说明,手把手地教你捕捉、分析、研判陌生人的微表情,交给你一个“阅读放大器”。而此时你就会发现,读懂人心不再是难事!这不是教你做“心灵神偷”,而是要将你打造成“读心达人”。
  • 每天都会用到的趣味心理学

    每天都会用到的趣味心理学

    心理学隐秘白金法则,FBI每日贴身研读。选最有味的视角,读最好玩的心理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标签,在每一张标签下,都有一个你所未知的自己。每天一节心理学,让你我在充满问号的生活中求得一枚句号。心理学,你可以懂。
  • FBI心理分析术:美国联邦警察教你无敌心理分析战术

    FBI心理分析术:美国联邦警察教你无敌心理分析战术

    本书通过对FBI神奇的心理分析术进行总结归纳和通俗诠释,带你走进谜一般的心理分析世界。让你透过离奇惊悚的案件,了解犯罪分子的内心,掌握超强的心理分析能力;教你学会将心理分析本领运用到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学会通过蛛丝马迹来了解他人内心,减少误会,避免冲突,识破危险,洞察真相,让你的家庭生活、职业生涯、社会交往一帆风顺。
  • 心灵、自我与社会(译文经典)

    心灵、自我与社会(译文经典)

    本书作者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米德的理论和思想奠定了社会心理学及相关哲学流派的研究主题。本书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是他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虽然米德教授发表了许多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论文,但却从未用更长的篇幅把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系统地表述出来。本书旨在通过整理材料以及在适当地方参考已发表的文章来做这个系统化的工作。它将是给人们提供一条进入乔治·H·米德的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
  • 本能心理学

    本能心理学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有轻生的念头。但是当你真的和我现在一样深陷绝境的时候,本能就会被激发出来。我们在寻找一个爱情伙伴的过程中,是把我们的女性原始意向或男性原始意向投射到潜在的对象身上,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寻找伴侣时,心里面提前就预设了一个标准。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把“事情太困难、太昂贵、太花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要比相信“只要我们更努力、更聪明、信心更强,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头容易得多。”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莫言作品解读

    莫言作品解读

    知名学者王德威、邓晓芒、史景迁、李陀、李敬泽等对莫言各时期代表作品的解读之汇编,涵盖莫言所有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佳作,清晰展现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30年文学创作的轨迹,通过读懂莫言的作品,读懂莫言的人生历程。知名学者王德威、邓晓芒、史景迁、李陀、李敬泽等对莫言各时期代表作品的解读之汇编,涵盖莫言所有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佳作,清晰展现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30年文学创作的轨迹,通过读懂莫言的作品,读懂莫言的人生历程。
  • 名香谱

    名香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至尊逍遥神

    至尊逍遥神

    你说你是绝世天才?十八岁就成为了武皇的我又算什么!你说你的师傅是仙人?哈哈,我师尊乃是宇宙的四大主宰!你说你炼丹、修真、剑法都会,我圈养的神宠放出来都是威震天空的角色。既然老天让我凌辰枫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只有我踩人,没有人踩我的份!
  • 踪迹

    踪迹

    《踪迹》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五篇散文:《匆匆》、《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航船中的文明》。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说假

    说假

    本书诱技说假,幽默说假和机智说假三种说假艺术,体现了人的智慧。是一种真文化。内容包括假的解读、假有三性、假是一棵生命树、假扮演的社会角色、假的识别。
  • 逆天狂女:天才驯兽师

    逆天狂女:天才驯兽师

    再次睁眼,首席特工化身为废柴嫡女!灵气被封?无法修炼?终身无法成为召唤师?为了家族的存亡,必须嫁给半死不活的皇上!靠!老娘不发威,当我是病猫!超级灵魂体质,这是废物?驾驭群兽压都压死你!魔武双修,炼丹制药,无一不通!什么?强者来犯,无法抵挡?管你是谁!直接坑蒙拐骗成相公,更挟持天才宝宝,一起祸乱天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time的Secret

    time的Secret

    一个普通的少女,竟然是时间管理人的转世,能随意控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