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50300000002

第2章 剧情里没有爱

01

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

当我们陷入套路中时,可以问自己:

我为何会陷入这个剧情?

为何总是扮演对方剧本中的角色?

如果一个人会陷入别人的剧情,一定是因为他内心也有一个类似的剧本。

如果你的生活中有这么一个人,只要与他相处,就会被激发各种强烈的情绪、无数的纠缠和痛苦的感觉,那么这个人就是你的灵魂伴侣——专门“修理”你的人。不,专门“引导”你修行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就是我常常提到的“剧情”。以一个经典的剧情为例,中国父母经常跟孩子说:我为你付出了一切,我活着都是为了你,这点儿小事你都不听我的?面对这种付出感特别强的父母,孩子会感到内疚,继而愤怒,特别想冲着父母大喊:求求你们,不要再为了我,请你们为自己而活好不好?父母听到孩子如此“绝情”的呐喊,心里也会特别委屈:你这狼心狗肺的东西,我为你做了这么多,我还错了吗?我真是命苦!这一剧情就是利用道德资本使对方感到内疚,然后利用内疚来控制对方的经典套路。

活在充满付出感的道德资本中的人,其实并不爱对方。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一辈子陶醉于为孩子付出一切的道德感中,意味着他们没有真正爱过孩子。真实有爱的关系里没有或很少有付出感。

缺乏爱的付出者,他的付出经常不是出于对方的真实需要。好比你想吃苹果,别人送你一筐梨,你要不要?若你不要这筐梨,你会不会对送梨的人感到内疚?其实付出者一直在自编自导自演,看不到对方的真实需要,却以为自己的付出是在爱对方。

男人和女人之间也有一个常见的剧情,有些男人不太会捍卫自己的利益,扮演“老好人”的角色,而女人总是忍不住想去保护男人,替他争取利益。周围的人,甚至包括这个男人,都来指责女人: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女人自己也很纳闷:本来我是个挺大方的人,为什么结婚之后越来越计较利益?——这是个套路。表面上看似大方甚至无欲无求的男人,其实并非如此。他的内心可能仍然不成熟,索取感一旦被激发就将铺天盖地、没有边界。男人特别害怕不成熟显现出来,为了防御,反而反向去扮演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心理学上称作“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男人越表现得无欲无求,女人越想帮他捍卫利益,程度上是“对称”的。

还有一个剧情,能涵盖中国至少一半的婚姻关系。男人脾气温和,特别宽容,好像对什么都没有意见,怎么着都行。当冲突发生时,男人会回避冲突,沉默不语,而女人脾气则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激烈,说话嗓门特别高。所有人都说女人是悍妇,“也就她丈夫脾气那么好才受得了她”。男人也会指责她:你怎么总惹事,总有那么多情绪,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看看,就是你,让我们家矛盾重重,不得安宁。

这个套路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男人的内在有着火山般的愤怒,这种自恋性暴怒无边无际,只要别人稍不合他意就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毁了对方。这么强的攻击性,一定不能让它显现出来,所以要拼命地压抑,最后反向形成一个表面温和宽容、对什么都不在乎的人。然而女人却把男人的不成熟承接了过来,去扮演它,导致脾气越来越大,为一点儿小事争吵计较。当女人从这个套路中觉醒,重新选择一个真爱自己,又能够捍卫界限的男人,原来的悍妇会秒变得柔情似水。

我自己就经常被套,每当别人恶意地定义我、揣测我,往我身上泼脏水的时候,比如“李雪,你就是一个××的人”,用很负面的词评价我:自私自利、心里只有自己、见不得别人好、害人精……我的第一反应是马上自我检讨,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可是想来想去,我没有做错啊,我不是他们说的那么坏的人啊,觉得特别委屈,追着对方解释:你误解我了,我不是你想的那样,真实的我是……这个画面就好像我在大街上走得好好的,突然过来一个人指着我说“你是个贼”,然后我使劲儿解释“我不是贼,我是好人”,恨不得翻出自己小学时的三好学生奖状给他看。非常可笑对不对?然而这样可笑的剧情却困住了我很多年。

当我们陷入套路中时,可以问自己:我为何会陷入这个剧情?为何总是扮演对方剧本中的角色?如果一个人会陷入别人的剧情,一定是因为他内心也有一个类似的剧本。比如,我童年的时候,妈妈有被害妄想症,她会把生活中的任何不如意、任何挫折和意外,都归结于我,甚至连出门崴了脚,她都会说“就是因为你一定要出门,我才会崴脚,你就是不想我好”。所以,我从小就是“背黑锅小能手”,背妈妈扔过来的所有黑锅,承受她泼过来的所有脏水。那时我很痛苦,常常会想:如果我能跟妈妈解释清楚,我不是坏人,没有恶意,妈妈就会给我笑脸,就会爱我了——这是童年的我幻想母爱的唯一方式,所以我对这个方式特别执着。成年之后,只要遇到别人恶意揣测我,我的剧情就会立刻启动,那股执着的能量使劲儿拽着我,一定要去跟别人解释,一定要逼着别人看到真实的我并没有恶意。你看,这剧情多荒诞,可悲又可怕。

看到别人不能捍卫自己的利益,就想冲上去保护他,这个剧情也控制了我很多年。因为在我小时候,妈妈总向我诉苦,说她是付出最多、最苦、最累,却得到利益最少的那个可怜人,想争取点儿什么都不敢,苦大仇深得如同“宇宙第一受害者”。于是小小年纪的我,很想保护妈妈,替她解决所有问题。当然,我肯定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幻想有一天自己强大了,能够保护妈妈,她就不会再受苦,我就能得到妈妈的笑脸了。这个妄想一直驱动着我,只要遇到有受害者情结的人,我就会主动冲上去保护他。

事实上,别人并不需要我保护,但我就是要冲上去,结果我便成了被指责“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坏女人。我为什么会执着于这个剧情呢?因为我心里还是那个可怜的幻想母爱的孩子,但真相却是:我妈妈不爱我,因为她根本没有能力爱我,无论我怎么表现,她都不可能爱我。这个真相太残酷了,残酷到幼小的我无法直面它,所以必须幻想各种剧情:将来我做到××,妈妈就爱我了;假如我优秀能干,妈妈就爱我了……这些幻想的剧情像木马程序一样植入我的潜意识,让我成年以后的人生总是跳进类似的陷阱,拦都拦不住。可想而知,这些剧情注定了我的人生充满痛苦和悲剧。

我其实不比谁智慧,也不比谁成长得快,只是自己跳过的坑太多,然后鼻青脸肿、灰头土脸地从坑里探出半个脑袋来,告诉大家这个坑是怎么形成的,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样再掉进去。所谓的智慧,就是坑跳多了得出的经验而已。

那么,怎么才能解套呢?解套确实很不容易,因为童年潜意识中的剧情套路不仅是心理层面的,甚至是生理层面的。剧情一旦形成脑神经回路,全身的经络记忆,就已经显化成客观物质世界,改变起来着实不易。就像河道已经被水流冲击形成,新汇入的水都会按照原有河道流动。水是我们的情绪感知,河道则是惯性剧情。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比地壳运动瞬间改变了河道。

解套是一个身心共同淬炼、涅槃重生的过程。大部分人做不到一念成佛,只能靠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觉知来让河流改道,每次觉知就好比铲一铲子土,日积月累,庞大的河道终究会被改变。

在解套的过程中,有一点尤其需要注意:当你发现自己又要重蹈覆辙的时候,不要指责自己,埋怨自己“怎么这么蠢,又跳坑了”,而应该表扬和鼓励自己:“好棒啊,我终于觉察到这个坑了,这就是一次跨越性的成长,非常棒的觉知。”哪怕你已经跳进坑里,也要允许自己在坑里,同时觉察为何会跳进去,觉察跳进去的感受,觉察鼻青脸肿的感觉。这些觉知会慢慢培养出观察者的距离感。也就是说,最初你扮演这个剧情角色时是百分之百投入的,你跟角色完全一体,而觉知会让你慢慢后退,百分之九十、百分之八十……你会知道:这些角色确实在我身上存在,但那不是我;我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我的存在要比所有剧情宽广得多,人格也越来越宽广。就这样一步一步,慢慢地跳出来。

可能有人会问:我跳出来了,对方没跳出来怎么办?比如,我的父母还是一见我就各种付出,炫耀道德资本;我的丈夫还是很懦弱,不敢去争取利益,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重要而艰难的功课是——允许。活在真相中,承认真相,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允许父母没有自我,整天活在付出感中;允许丈夫看上去懦弱,不能捍卫自己的利益;允许别人恶意地定义自己。这些其实都只是他们自己的剧情而已,可能我们看着会觉得他们很苦,那就允许他们受苦,受苦也是他们的权利。

这就是界限,界限即自由。当我们能够尊重每个人的界限时,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如果我们真的想帮助对方,方法一定不是进入对方的剧情去扮演角色,或者硬把他拽出来。我们能做的最好的帮助就是尊重他,如他所是,活好自己。或许,当我们活好了自己,从套路中解脱出来,就等于给对方做了一个好的示范,让他看到自己也有跳出剧情的可能。先让自己获得自由,先为自己创造丰盛的人生体验,这是我们能为亲人朋友做的最好的事情。

02

做自己的解套人

允许父母按照他们的意愿过一生,

允许自己按照自己的喜好过一生,

就是对父母、对自己最大的慈悲。

当人的内心痛苦大到难以忍受的时候,就会追求心理成长,参加各种课程。我几乎把国内外各种流派的课程都学了一遍,这个过程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但也导致我走过很多弯路(比如向外寻求精神支柱)。还好,最终我回到了自己的初心。正如王阳明所说,心外无物,心外无法,此心即佛。

成长修行的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陷阱呢?

第一个,威胁——“如果你不按照这个流派认为正确的理论来生活,你就会遭遇不幸”。比如家庭系统排列[1],可以快速呈现家庭内部动力。我很喜欢这个工具,但有些人却把它用歪了,变成对学员的控制和胁迫。有的工作坊要求学员必须按照家庭系统排列,现场向父母鞠躬,一定要与父母和解,以制造一个大圆满的结局,这样才能显示老师很厉害。除了家庭系统排列,还有很多心灵导师会用恐吓的方式告诉你:要是不与父母和解,你就无法拥有好的亲密关系,影响财运,还会给下一代造成危害。

但事实上,很多疏远父母的人收入丰盛,自己的小家庭甜甜蜜蜜,孩子喜悦又健康。为什么呢?因为所谓心灵成长,我们要与之和解的其实是自己内在的父母。也就是说,我们改变的是内在的父母跟内在的小孩之间的关系模式,这个过程跟外在的父母并没有什么关系。当内在的父母不再跟内在的小孩较劲,一切自然会有所好转。至于外在的父母,随着我们自己的成长,如果他们也成长改变,那么皆大欢喜,我们从此可以舒服地相处,也确实弥补了一些童年的缺憾。但是很有可能,外在的父母就是要活在纠缠和痛苦当中,我们又何必自讨苦吃,硬要制造与他们和解的假象来自我欺骗呢?自我欺骗,不活在当下的真相中,才会给下一代造成危害。允许父母按照他们的意愿过一生,允许自己按照自己的喜好过一生,就是对父母、对自己最大的慈悲。

我们要和解的不是外在的父母,而是内在的父母。我们要尊重的也不是父母,而是真相本身。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爱孩子的父母,我们不需要去改变他们,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承认真相本身——承认父母就是不爱自己。然后让这种家族的苦难于自身终结,让自己成为家族中爱的起源。

第二个常见的陷阱是让自己变得更正确。真正的修行人,相处起来会令人觉得特别放松;而一些所谓的修行人,相处起来却处处让人心堵。比如说吃素,本来没有问题,但要是硬把它变成一个正确的资本:我吃素,我在累积福报,我会去往西方极乐世界;而你吃肉,你要下地狱。这样的评判就让人很不舒服。修行的法门有千千万万,但万法归宗,都是要向内看,增加对自我的认识和觉知。如果一个人通过某个流派的修行学到了很多正确的道理,这些道理又让他觉得自己更加正确,看别人处处有问题,那么他就走上了歧途。

心理学有时会让人活在“更加正确”的壳中,迷失自己的初心。比如一对夫妻都学心理学,有一天妻子跟丈夫说:“你刚才那样说话,我觉得特别伤心。”丈夫却说:“心理学课上不是说了吗?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你为什么伤心,那是你自己的童年创伤,跟我没关系。”其实我们不用懂心理学,只要凭本能一听这话就知道,丈夫这么说肯定会让妻子更加伤心,能量更加堵塞。这种回应不可能让夫妻关系变得亲密,那么丈夫为什么这样说话呢?因为他小时候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时,父母就是这么回应他的——

孩子:妈妈,我感觉心里不舒服。

妈妈:我供你吃,供你喝,有哪一点对不起你?你还有什么不舒服的?

妈妈的一句话就把孩子的感受怼了回去,转而否认和攻击孩子的感受。同样地,这个模式放到夫妻关系中,丈夫用一套所谓的心理学理论否认和攻击妻子的感受。他和他的妈妈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披了一层心理学外衣。心理学理论只是个工具,这个工具如果用得好,可以借助它来认识自己;如果用来教育别人、要求别人,就会变成自我防御,变成豪华监狱。

03

心智发展源于体验而非知识

最好的父母不会切断孩子的体验,

允许孩子完整地按照自身意志体验生命。

我曾经遇到过一件荒唐事:在餐厅吃饭,我看到一个人正在偷一位女士的包。我立刻大喝一声,小偷发现自己暴露了,旋即转身离开。被偷包那一桌有五六个人,他们见状,只是把包拽了回来,也不去追小偷,继续闷声吃饭。我立马起身,挡在过道中间,面对面地截住小偷,然后喊工作人员报警。跟我同行的朋友被我的举动吓坏了,赶紧把我拉到一边,小偷则乘机跑掉。朋友说:“你疯了吗?像你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人,敢独自挡小偷?万一他恼羞成怒,捅你一刀怎么办?”我回答:“我没想那么多,小偷要跑,没人拦着,我就想上前挡住他。”当时,我还觉得朋友挺的,自己挺身而出,维护正义嘛!后来转而一想,维护正义其实有很多方式,比如我可以不当面激怒小偷,悄悄告诉工作人员,请保安出面制止,也能够达到目的,而我却选择了最冒险的方式。这是为什么?问得再深入一些,为什么我会在这么简单的事情上丧失了思考和对环境的判断能力?这是因为真正的心智发展必须源于自由完整的体验,而我没有这种面对肢体冲突的体验。

有位妈妈分享说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两岁,一个六岁,有段时间经常对打。我想很多家庭可能都遇到过这种问题。孩子打架的原因很多,比如弟弟想跟哥哥一起玩儿,但是弟弟太小了,不懂游戏规则,哥哥生气揍了他。或者,哥哥嫉妒弟弟的新玩具,要抢过来,结果两人动手,都哭了起来。这个时候,妈妈该安慰哪一方呢?遵守界限的妈妈不会参与孩子之间的争斗,也不会说“打架可耻,绝对不可以”。她会静静地观察,除非有危险,否则不去干涉。有时候,哥哥把弟弟逼急了,弟弟会发狠反击,哥哥也会有所忌惮。在这个过程中,哥哥会学习到,即便是比自己弱小的人也不能随便欺负,有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而弟弟会学习到,想要跟别人一起玩儿,就得遵守游戏规则,双方商量着来,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冲突无法避免。过一段时间之后,两个孩子的相处就会越来越和谐,因为他们知道彼此的界限和需要,他们在不断冲突的关系中逐步体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尊重界限,才能建立彼此都省力的关系。

可以想象,弟弟长大后不会惧怕那些比他年长、强壮的人,且知道如何向强者学习,跟强者合作。哥哥长大后也懂得了拳头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彼此合作才能共赢。所谓情商就是这么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没有干涉,没有评价,所以孩子们各自的活力——生龙活虎、男子汉味儿十足的活力,才没有被压抑。

但我不是这样,我是个女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文雅,柔柔弱弱的才惹人怜爱。我没有打过架,一次都没有。这导致我不知道肢体冲突中的轻重底线,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这方面的心智没有发育完全,才会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而不自知。虽然我可以学习一些理论上的安全知识,但是在突如其来的状况下,人都是靠本能的,来不及过大脑。我爸爸小时候很叛逆,从小被打到大,他说他能自动嗅到危险的味道,然后迅速观察周围环境:出口在哪儿、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为武器等。要是和几个同伴一起遭遇危险,大家交换一下眼神,彼此就能心领神会,迅速完成沟通和分工。这一系列身心自动化的反应,保护了他的安全。如果情急之下光靠脑子思考的话,估计还没弄清楚状况就被打伤了。当然,大多数人不需要通过专业训练来培养对危险的敏感反应,但是基础的心智能力还是必要的。

我们可能都看过类似的新闻报道:年轻情侣路遇一群流氓,男人为了保护女朋友挺身而出,被打成重伤,甚至丢了性命。这也许与他从小缺乏和小伙伴打架的实战经验有关,受一点刺激就容易失去理智,产生自不量力的心智误判。我直面小偷也是如此,从小没有学习过如何保护自己,才会头脑一发热就冲了上去。

所有的心智发展都需要以体验为支撑。比如孩子做粘纸模型手工时,发现家里没有胶棒,有的孩子会说去文具店买,有的孩子却会用熟米粒碾碎了代替胶棒。他是怎么想到的呢?是父母教的吗?有可能连他的父母都不知道熟米粒有这种功能呢!实际上,是这个孩子经常“不好好吃饭”,边吃边玩儿,把米饭粘到桌子上、地板上、沙发上……到处都是。他体验过用手指碾碎米饭时黏糊糊的感觉,才会在做手工活时创造性地想出这个办法。如果父母不允许他边吃边玩儿,教育他“吃饭时要专心”“浪费粮食可耻”,他还能想出这样的解决方案吗?最好的父母不会切断孩子的体验,允许孩子完整地按照自身意志体验生命。

工作中,经常有些人一遇到阻碍就停滞不前,埋怨“没有条件啊,我能怎么办”,也有人不轻易服输,把看似不可能的都尝试一遍,通常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难题。我自己就是后一种人。比如在开发公众号平台的时候,我想实现某种功能,但是按照常规思路行不通,连技术人员都想放弃了,我却一口气提出两三种替代方案,鼓励大家分头试一试,最后圆满完成任务。所以,我设定的目标一般很少会被打折扣完成。有的人说这是因为我的智商特别高,其实不是,我的智商很普通,幸运的是,我很少被教育。小时候,妈妈整天沉浸在她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心智去教育我,而爸爸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低,也不怎么教育我。因此,我有了一个喘息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可以自由完整地探索一切,虽然做过很多荒唐事,但创造力的心智因此得以保留和发展。

人人都希望能够轻松拥有丰盛的人生,真正做到这样,需要我们高效率地解决问题,需要具有与事物本质链接的能力。这种能力从哪里来?就源于自由的体验,通过体验与事物本质链接,发展出心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创业者来说,需要放空自己脑袋里所有听来的、学来的、限制性的念头,把自己归零,复归于婴儿,然后完全从事物的本质、规律出发,一点点地进行逻辑思考,并且有的放矢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所以,创业成功并不是翻几篇羊皮卷、学几本成功学、念个工商管理硕士就能实现的,创业成功通常更需要“空”。

04

从自体自恋走向客体关系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过创伤,

关系的意义就在于双方一起努力,

从一个人的世界中走出来,建立有客体、有他人的世界。

我爸爸的现任太太给我打电话,抱怨爸爸又大发雷霆,原因是爸爸想卖房子,陈述了一堆理由,太太没有马上赞同,她认为得再考虑考虑。爸爸感觉被拒绝,因而暴怒。太太也很委屈,卖房子这么大的事儿,难道都不允许自己考虑一下吗?难道非得他说什么,自己就要马上赞同吗?太太觉得在家里没有话语权。

爸爸这个人,我挺了解,他确实很聪明,我想他在做出决定之前,肯定考虑过各种可能性,最后还是觉得卖房子这个选择最好。所以,他只是在宣布自己的决定,没有要跟别人商量的意思,对方要么同意,要么就是在跟他作对。在爸爸心里,其实只有他自己的意志,没有别人的存在。当然,他在做事情时会考虑别人的处境和利益,但他会这样做只是出于要安排好事情本身,至于对方作为一个人,会有何种情绪感受,他则感知不到——他只能感知事情的存在,不会感觉到对方是一个需要被倾听、被尊重的人。他觉得自己已经把各种利益关系都考虑好了,各种可能性都想过了,“所以我这个决定就是最正确的,就应该被实施”。

我的妹妹曾经有一段时间内心特别煎熬,她很抗拒上学,也不愿意继续待在那个让她痛苦的家里,于是她趁寒假跑来跟我一起住。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爸爸过来找她,要带她回去。他跟妹妹说:“我知道你不喜欢现在的学校,新学期的名额已经替你报上了。你先回去上学,这期间我们可以另找其他喜欢的学校转学。万一找不到,你也可以继续上现在的学校。”妹妹听了不说话,心里却很郁闷。

我能理解妹妹为什么郁闷,因为爸爸看不见她。爸爸没想过去倾听妹妹的感受和意见,他不跟妹妹商量,自己就完成了对整件事情的分析和思考,然后把决定告诉妹妹。或许爸爸的决定是明智的,或许他跟妹妹商量之后,妹妹自己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但是在整个过程中,都只有爸爸一个人的存在,没有妹妹的存在,没有关系的存在。

回想起我小时候,爸爸在很多方面都对我非常好,比如花钱特别大方,满足我几乎所有物质需求,还经常带我出去玩儿。所以,我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光大部分是快乐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不能不快乐,因为在爸爸看来,“我对你已经很好了,一切都替你安排妥当了,所以你必须高高兴兴的”。这就像所有的程序角色都已设定好,我只是配合完成剧情的道具,我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拥有独立的情绪感受。每当我有负面情绪时,爸爸就会失控,愤怒地呵斥我。长大之后,我也一直感受不到自己是个独立存在的人,经常有种虚假感,觉得自己像一个玩具或一具行尸走肉,必须依附于他人才能存在,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没有存在感的假自体”。而我的爸爸妈妈都活在他们各自的世界里,心理学上叫作“心理发育水平只有自体,没有客体”。这一类人无法从心理上意识到对方是独立的、有自由意志的人,他们看不见对方的存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别人。

很多时候,我也会意识不到别人的存在。比如聊天时,和所聊的内容相比,我更感兴趣的其实是“这个话题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完全跟自己无关,我就会毫无兴趣。我还会自以为是地安排各种事情,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处理,至于对方的感受和自由意志,我考虑不到,也不关心。我一度傲慢地认为:“我觉得事情怎么做最好,那就应该怎么做。我的安排已经是最优选择,你就应该执行啊!要是你理解不了,就是你的问题。”

一个朋友来找我爬山,当时我处于生理期,加上没休息好有些疲惫,可是我又想见他,于是思考该如何平衡。他要是去爬山,那我就在山下待着吧。我想自己解决这些小矛盾,但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不舒服怎么不跟我说呢?我们可以另做安排啊,不爬山,改喝茶也行啊!”我猛然醒悟:对啊!为什么我脑子里连与对方商量的选项都没有呢?一遇到问题我就默认自己要想出解决方案,不知道在关系中双方是可以一起商量的。这跟我的父母其实是同一种模式,我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有几个妈妈向我提过类似的问题:孩子总喜欢边洗澡边玩水,玩儿多久倒可以顺着他,但是别人要用卫生间怎么办?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妈妈的选项里没有协商这一项,只想着自己如何做到尽善尽美,不给别人添麻烦。事实上,孩子要玩水,别人要上厕所,两者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协商化解的。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经常抱怨:“我辛辛苦苦安排好一切,为儿女付出了那么多,他们怎么不知道感恩,还总是跟我对着干呢?”因为儿女只是父母付出情感的道具啊!他们本身的存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并没有被听见、被感知,所以无论父母为他们做了多少,他们不仅不会感恩,反而会反感,觉得被控制。

很多父母在微博上问我各种关于孩子的问题,比如:“我认为睡前应该刷牙,但是孩子不刷牙,怎么办?”“晚上到点了,孩子不肯睡觉怎么办?”“孩子早上起床说不想上学怎么办?”这些问题表面上看各不相同,但问题背后的套路都是一样的:如何才能把孩子变成父母想象中的样子。

这些父母有没有耐心去倾听孩子的感受呢?孩子不肯睡觉,可能是因为他有很兴奋的事情想跟父母分享,或是想跟父母腻歪一会儿,但是父母都忙于各自的事情,急于让孩子睡觉,使孩子得不到情感上的满足。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需要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去了解和感知,而不是当作一个物件去纠正。对于不肯上学的孩子来说也是一样,或许他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如果父母能耐心倾听和了解孩子的感受,好好跟孩子商量,孩子也会很愿意照顾父母的感受,不会让父母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左右为难。孩子或许不像成年人那样擅长控制情绪,但也不是没有理性的怪物。孩子跟大人一样,是需要被倾听、被看见的人。

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要么陷入自恋,要么陷入焦虑。自恋,指的是“我认为做到……就是一个好丈夫或好妻子,现在我都做到了,对方就应该对我满意”。可是对方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我们或许从未认真了解过。关系中的焦虑也常常如此,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处理好一些事情,遇到麻烦和挫折,经常会瞒着对方,一个人去解决。我们没有想过,遇到问题是可以和对方一起去面对,一起想办法的。又或者,对方可能根本不在意这件事情,即便你搞砸了,也没有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关系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不是一件纯粹的坏事。很多时候,创造力、决断力、生产力等,都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绽放,甚至当我们只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联结,不考虑别人的各种意见时,才是最有创造力和效率的时候。健康人的能量是自由流动的,可以在自体水平和客体水平之间灵活调节,不会一直卡在某个位置动弹不得。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过创伤,关系的意义就在于双方一起努力,从一个人的世界中走出来,建立有客体、有他人的世界。这种踏实关系的存在,会让我们真正放松下来,学会信任和交托。我们在关系中学习观察、表达自己的感受,得到对方的回应,从而确认自己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同样的,我们也在关系中看见对方的存在,确认对方的感受,帮助对方活出独立存在感。当我与你同时存在时,幸福就降临了。

05

所有能量用于发展自我

得不到伴侣的支持,觉得自己很无助,

没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没法过自己想过的人生,这是很多人的剧情。

微博上有网友留言说,妈妈一辈子都在埋怨爸爸断了她的财路。这位网友的妈妈有很多做生意的点子,但每次跟爸爸商量,都因为爸爸不同意而作罢。等妈妈终于开始做生意了,爸爸却不肯帮忙,用妈妈的话说,“就是因为他不肯帮忙,我的生意才没有做大”。2000年,妈妈想在上海买房,爸爸仍旧不同意,结果错过了好时机。妈妈逢人便说是爸爸害得她一辈子赚不到钱。

这个案例很经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夫妻相互埋怨。我的一个表姐在税务局上班,赶上单位最后一次分房,她当时可以用市场价的3折买到一套大房子,却被5万元的首付难住了。她跟丈夫商量,要他向公婆借钱,但丈夫是个爱面子的大孝子,怎么也不肯开口,最后房子没买成。表姐看到同事们都住上了大房子,只有自己还待在破旧小区里,心里十分窝火。虽然10年之后,他们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了同一小区的房子,但价格却是当年的20倍。

我年少时就听表姐抱怨这件事,当时特别同情她,觉得表姐夫真是傻,白白错过了好机会。可是现在再听表姐抱怨,我会问她:“既然你那么想要一套大房子,为什么当初不坚持?以你当时的工作背景,只要开口借,肯定借得到,也还得起。”表姐说:“我当时很无助,觉得老公不支持我,我就没有办法了。”

得不到伴侣的支持,觉得自己很无助,没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法过自己想过的人生,这是很多人的剧情。尤其是婚姻中的女人,更容易认同这个剧情,即“幸福必须经由一个男人才能实现”。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上没成年的状态。

孩子想要实现任何愿望,几乎都得靠父母的支持。如果父母不同意,孩子可能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达成心愿。不仅如此,更可怕的是,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只要出一点差错,就会遭到父母的冷嘲热讽,“叫你当初不听我的,现在搞砸了吧”“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跟我对着干”。这种排山倒海的羞耻感,会淹没一个人积极探索新事物的热情,摧毁一个人的自尊、自信,让人变得畏畏缩缩,不再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达成目标。

开头讲的那对夫妻,其实是妻子无法承受选择失败所带来的羞耻感,不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闯出一番事业来,才会把羞耻感、无助感都扔到丈夫身上,“都是你愚蠢、你无能,才导致我们错失发财的机会”。假设当初丈夫支持她买房,房价涨了,妻子会说:“都是我英明。”房价跌了,妻子会怪:“你怎么不拦着我?”如果丈夫跟妻子一起做生意,事业顺利,妻子会说:“都是我吃苦受累打拼出来的,我的选择多么明智。”事业不顺,妻子会怪:“都是你在旁边碍事,害我赔本。”或许正是因为丈夫对妻子的这套模式再熟悉不过,才不肯跟妻子一起做事。谁愿意总是背黑锅呢?

家和万事兴,夫妻合力有个前提,即双方都有能够自我负责的成年人心态,能够一起面对风险,承受压力,感谢彼此的努力;出了问题能一起解决,而不是急着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

夫妻关系如此,亲子关系也是如此,事业关系更是如此。选择合作伙伴,切忌选择那种“只能接受成功,一旦失败,第一时间推卸责任、指责对方”的人。这种人,即使有好想法、创造力,听听他的想法就好,不要一起共事,否则他会给整个团队带来伤害。

当我们认定一件事是好事,那就竭尽全力去做,不用等待任何人的支持。能够理解你的人,自然会跟随你、支持你。自己站稳了,别人才愿意与你为伍;自己能对目标负责,别人才愿意鼎力相助。这是人性的定律。

女人都希望男人会一直爱自己,无条件地对自己好,不离不弃。可人性的定律是:女人越是渴望,越是向外索求,越是担心被抛弃,就越会惹人烦,什么都得不到。当女人彻底放弃“必须经由男人才能实现理想”的期望,把能量用于发展自我,直接走向自己的目标,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时,她就不再是被物化的第二性,而真正成为一个人。这时,各种有利的资源就会自然而然到来,那个对的男人也会自然而然出现。

06

不要向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索爱

在选择伴侣这件事上,

不可逾越的底线是,

不要选择一个“全封闭自体”的人作为另一半。

心理发育停留在自体水平的人,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看不到别人的存在。需要强调的是,心理发育水平跟道德无关,有些心理发育处于自体水平的人同样乐于助人,做事的时候同样考虑对方的利益。而心理发育到客体水平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对方都是平等存在的人,既能尊重自己的感受,也会关心对方的喜怒哀乐,在关系中的互动良好,能够彼此妥协,却不背负纠缠。大部分人的心理发育都介于自体水平和客体水平之间。

我曾经上过母婴关系的课程,老师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不要纠结于母亲为什么会跟婴儿失去联结、不能感知到婴儿的真实需求,这样的事情会不断发生,关键是母亲要能够走出一个人的世界,然后再去感受婴儿,修复联结。关心如何修复联结,这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两个人之间有了误会不要紧,失去联结也不要紧,只要能够再次去听、去看见真实的对方,一起努力修复,关系就会越来越默契。

也有另一种情况:对方几乎完全处于自体水平,并且不愿意打开自己。这听上去很极端,其实并不少见,在中国的婚姻关系中就有许多。这种情况跟文化教育水平没有关系,这样的人既可能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社会功能较差的人,也可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社会地位很高,看上去理性、温和的人。只不过,后者往往更难识别,因为他具有理性和意识,让自己看上去似乎能考虑各方需求,平衡各种关系,但实际在心理上,他没法感同身受对方是一个跟自己一样平等的人。

在这里,我们把那种完全处于自体水平,不愿意打开自己的人,称为“全封闭自体”。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跟我想象中的一样,我认为你是这样,你就必须是这样。比如,他们希望某个人积极上进,如果对方做不到,他们就会因恨铁不成钢而生气、歇斯底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妈妈认为女儿是离开自己就活不下去的弱者,但女儿开始自我成长,自立自强,拒绝妈妈的金钱援助。对此妈妈没有感到欣慰,反而恨得牙痒痒,说:“我非常想让女儿恋家,这样她就不得不依赖我了。”这个案例听上去比较极端,但我们身边类似的情境并不少见。比如,当儿女表现出独立自强的意愿时,父母便开始嘲讽打击,“你不行,做错了还得回来求我们,让我们给你背黑锅”,因为父母无法忍受儿女跟自己想象中设定好的角色不一样。

我曾经跟一个关系很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当时我特别兴奋激动,但他就像没听见一样,说了一句“5点了,该走了”。我感到有些失落,问他为什么不回应我,结果他很生气地质问我:“你就不能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吗?为什么要跟我说?”他的态度让我觉得更委屈了:“我并没有情绪失控,也没有像泼妇一样攻击你,你为何有这么激烈的反弹?”他回答:“刚才你的情绪就是很激动,就是在指责我,我当然要反击你!”然后,我进入可笑的“自证无罪”环节,不停地解释自己没有恶意、没有失控和攻击,只是希望对方能够看见真实的我。

我幻想中的美好画面,就像两只小猫初次相遇,由于彼此不了解,都有些紧张,担心对方会有敌意,接着互相观察了一会儿,各自做出友好的动作,最后一起愉快地玩耍。我以为只要释放足够多的善意,就能消除误解和敌意。可事实是,我越解释,他就越紧张、越愤怒。他说了一句话,令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你不要再说了,我的头很痛,你就是要侵入我的脑子改造我。”

为什么我想跟他建立关系的做法,在他看来却是我想侵入他的脑子控制他?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你要如此拼命地捍卫自己的观点?真实的我是怎么样的,我们的关系如何,你一点儿都不关心吗?你的观点比什么都重要吗?”他很无奈,也很生气地说:“那就是我呀!”

我一下子明白了,他的观点——他所认为的这个世界应该怎样,他给所有人设定的角色、剧情,就等于他这个人。改变他的观点,就像要他的命。我和他关系的真相是,他并不想和我愉快地玩耍,他需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被打扰。在他的世界里,已经设定好了各种人物角色,谁主动“敲门”,谁渴望得到他的回应,谁就是在攻击他,谁就是坏人。这些剧情已经写入他的潜意识,成为他的脑神经细胞记忆,他眼中的真实世界就是如此。所以,我想要改变这个剧情,想要他看见真实的我,这确实是在侵入他的脑子。

这听上去有些荒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工作中,你提供了一个更优的解决方案,可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有的同事会感谢你,并主动配合调整自己的计划。而有的同事却会埋怨你,因为他的内在是封闭的,你打乱了他的计划,就等于伤害了他。即使他嘴上说“谢谢”,内心也会反抗你,最终行动上还会按照原计划去做——他要坚定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的重要性远远胜过把事情做好。

在家庭生活中也是如此。有网友留言说,自己拼命向父母示好,带父母旅行、给父母买礼物,努力上进,学习新技能、升职加薪……做这一切都是希望父母能够认可自己。但不管怎么做,父母依然不停地攻击和羞辱自己:“我们还能指望你?等我们老了、病了、不中用了,你不把我们踹出家门就不错了!”“买一箱梨给我们吃?你是在咒我们早点儿死吧?”“这么殷勤,是不是想跟你弟弟争房产啊?”……无论孩子如何证明,父母都不相信他们是善意的,认定他们做什么都别有用心。而孩子以为如果父母明白了自己的善意就会开心。事实上,父母需要的只是一切如他们的剧情所愿。

在父母设定的剧情中,他们自己是好人,孩子是心怀恶意的坏人,好人攻击和羞辱坏人理所当然。要是孩子敢跳出来“自证无罪”,这不是在拆父母的台吗?所以,如果孩子希望父母看见真实的自己,发现自己不是他们设想中的坏人,那父母的好人角色还怎么演下去呢?他们过去对儿女的攻击和羞辱岂不都成了“罪证”?如此一来,父母的整个人生可能都要崩塌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攻击和羞辱孩子,就是在捍卫他们自己。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和允许,不再参演父母的剧情,把能量用在过好自己的人生上。

总之,在选择伴侣这件事上,不可逾越的底线是,不要选择一个“全封闭自体”的人作为另一半。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伴侣是童年幸福、心理健康的幸运儿,可事实上,大部分人的童年都不怎么幸福,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创伤,各种内在剧情会使我们偏离真相,看不见真实的对方。但是没关系,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去认知自己的内在剧情,去察觉内在剧情不等于真实的世界,渴望看见、了解真实的对方,那么童年的创伤再大,也一样能够过好日子,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注释

[1]家庭系统排列:由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研究发展的一种家庭治疗方法。通过角色代表及互动呈现,探讨人们面临的心灵困境。

同类推荐
  • 观人无隐私

    观人无隐私

    本书通过对人们外貌特征、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社交表现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探讨,更深层次挖掘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潜在心理意识,从而发现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下潜藏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之后的真正心理活动,进而总结出这种人在工作、与人相处和爱情等方面可能会做出的行为和怀有的意图,从而做到在与人相处时择其长处而用之,择其短处而避之.最终使得我们在社会上打拼时能够及时恰当地做到趋利避害。
  • 女人气场心理学

    女人气场心理学

    气场强大的女人,在交际场中顺风顺水,魅力四射;在职场中受上司欣赏、客户喜欢、同事佩服;在情场中更是活跃分子,总能赢得男性的青睐。每个女人的气场都不同,你接近可以培养并掌控自己的独特气场。本书向广大女性朋友阐述了通过塑造强大的内心来营造强大气场的实用方法,帮助她们通过培养、提升、运用自己的气场,全面提高个人影响力,赢得美丽人生。
  • 催眠术:一种奇妙的心理疗法(第3版)

    催眠术:一种奇妙的心理疗法(第3版)

    本书2005年初次出版,2013年再版,先后重印15次,又告售罄。第三版中,作者再做修订、补充,使内容更充实、逻辑更明晰、文字更流畅。版式亦做更新,更符合当代读者阅读习惯与审美情趣。全书从回顾催眠术从迷信到科学的历程切入,探索催眠术的生理基础与心理机制,介绍16种简便有效的催眠方法,进而对催眠术在治疗生理疾病、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改善诸方面的应用一一道来。
  • 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

    本书根据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针对幼师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全书共六章内容,以“幼儿教师与心理健康”开篇,接着依次对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供有幼师特色的科学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咨询方法,排解心理问题,保持健康心理。最后以做“身心健康的好老师”收尾,将幼师心理健康的意义进行深化,提升幼师的职业自信心。
  • 习惯是生活的基石(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习惯是生活的基石(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为:好习惯才健康,摆正习惯与健康的关系,别让习惯“漏”掉健康。
热门推荐
  • 纯情王爷腹黑妃

    纯情王爷腹黑妃

    她是有恩于皇家的护国公府嫡出小姐——高门闺秀。他是一出生便备受父皇疼爱的八王爷——天之骄子。她和他,一朝相遇,便是天雷勾动了地火——冤家!天之骄子便迎娶了高门闺秀,从此日日有精彩,处处是惊吓。他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放过任何机会——找茬!她对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游刃有余!他抗旨拒婚,她就夫唱妇随,结果弄巧成拙,一个人的生活变成了两个人的世界,失策;他流连花丛,她就替他纳妾,让那些个如花的美人儿,将他缠的不得安宁,眼不见为净;他一往情深,她仍云淡风轻,气得他抱醋狂饮,三十六计轮番出动,只为虏获佳人芳心;他有红颜知己,她有妖孽师兄;若说他道高一尺,她便是魔高一丈;究竟是纯情王爷虏获了自由的她,还是腹黑王妃驯服了高傲的他?【片段一】洞房花烛夜:“你给本王听着,娶你不过是因着父皇一道圣旨,就你这病怏怏的模样,别妄想爬上本王的床!”男人说的义愤填膺,语气激昂。女子大红嫁衣内粉拳紧握,喜帕下绝色的小脸忍不住翻了个白眼。“王爷,先掀了喜帕再说可好?”轻轻柔柔的声音,就像是一鸿轻柔的羽毛轻轻飘落,搔的心头痒痒的。男子猛地回神,不行!怎么能够未战先降?!一鼓作气掀开了盖头,喜帕落地,女子清雅如莲。男子一时间愣在当场,然后…跑了!【片段二】女子睁着水汪汪的杏眼,一脸无辜的看着眼前气得发抖的男子。“王爷这是怎么了?妾身听闻王爷这些时日一直宿在如嫣姑娘这里,想必是非常喜欢的,所以特地来向老鸨赎身,接回家给夫君暖床啊。”女子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眼底闪着看慧黠的光芒。看她多大度多贤惠,一听说夫君有了心头爱立刻冲了过来,抢也要给他抢回家养着,方便天天看!男子气得嘴唇抖了抖,面色黑如锅底。“你…你…好样的!”重重一甩衣袖,他夺门而出,全然不顾身后满脸伤心泪的梦如嫣和那个笑得如偷腥狐狸一般的小妻子。这一局,他居然又输了!【片段三】女子慵懒的躺在贵妃榻之上,半阖的星眸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风情。男子坐在她的身边,修长的十指熟练的剥着葡萄皮,一边小心翼翼的送入女子红润的檀口中。一旁的太子看得一脸抽搐,忍不住出声道:“八弟,这种小事,交给下人们去做不就好了。”男子鄙视的瞅了一脸太子,认真地说道:“我家娘子说了,夫君就是应该服侍好妻子。”“…”太子一脸呆然,被这番惊世骇俗的论调震惊得不知该如何反驳。
  • 星河迢迢只见你

    星河迢迢只见你

    众人皆知傅家大少爷高冷矜贵,阴狠狡诈。却鲜少有人知道他爱了一个女人十几年,还有了个孩子,十足的斯文败类道貌岸然。
  • 学校教育学

    学校教育学

    本书讲述以往乃至今日,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有没有把人作为“工具”或“手段”的情况呢?毋庸讳言,是有的。我们曾把教育当作“市场”做;我们仍把“两全”的教育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窄化为分数、升学率,然后将之与自己的“面子”“位子”等所谓“绩效”紧密挂钩。《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教育工作中出现的误区的“纠偏”,是对教育本质功能的理性回归。
  • 这届男主不太行

    这届男主不太行

    [重要提示:第二卷开始的小世界可以当成独立短篇看,感兴趣的宝宝可以跳着看自己喜欢的故事——本文目前作用主要是练笔攒人品,但还是厚脸皮求一求票票(?????)??]念白会穿越有两种原因。一:原主死亡,怨念太大二:别人对原主的怨念太大她一直不知道自己穿越过来是干什么的?大概就是捎带手的按照智障系统的要求谈个恋爱,然后再被男主卖一卖?念白[面无表情.jpg]摔!她到底拿的是不是女主的剧本!她以为自己要一直被这个智障系统坑下去,直到有一天......
  • 星光属你微光属我

    星光属你微光属我

    口嫌体直的假自恋女&不要脸的真傲娇男为了寻找父亲身亡的真相,临夏毅然决然的来到首都,为了不引起有心人怀疑,临夏隐藏自己真实的性格,假装自恋。在一系列案子中,遇到了以为能共度一生的人,但是没想到却是他给了自己最沉重的一击。
  • 传法正宗定祖图

    传法正宗定祖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诸天之大道系统

    诸天之大道系统

    经历五灾试炼,获得惊天造化大道系统。在一个个诸天世界中完成大道任务,获得意想不到的奖励。在《一出好戏》中荒岛求生,喜提六千万现金大奖!在《一个人的武林》打死最强反派,接收对方全身武艺!在《叶问1》教徒弟打鬼子保家乡,悟性得到永久性提升!后续更有在英叔世界养尸,在侏罗纪系列世界化龙!经历更多精彩世界!最终接触到大道系统的核心秘密,打破法则成就永恒!PS:有旧书百万字完本保证,绝对不会在百万字之前半途而废的!可以放心食用!还在等什么快来看书吧!
  • 我喜欢你像风走了八百里

    我喜欢你像风走了八百里

    “遇见他,花见了我所有的运气。喜欢他,使我陷入万丈深渊”……一切还未开始便结束了。仰望喜欢的人就像看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光芒万丈。“你说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乍见心欢,小别思恋,久处仍怦然。”
  • Essays in Little

    Essays in Litt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