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9000000025

第25章 大海(交响素描三幅)

(法)德彪西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期,在法国出现了一批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不再注重表现严肃的主题,而更注重描绘生活中的瞬间感受,尤其是对光和由此引起的色彩变化极为敏感。这一派绘画因为莫奈的名画《日出印象》而被称为“印象派”。与之相呼应的,在文学上则是“象征主义文学”,在音乐上,则是“印象派音乐”。

这个词语第一次在音乐评论中出现的时候,是带有明显的贬义的。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

其实,不管德彪西本人是不是承认,他的创作手法确实是印象主义的,这种特点在让他取得世界声誉的交响乐作品《大海》中得到确立,德彪西也被称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

1903年,德彪西和他的第一任夫人莉莉到她父母在海边的家中做客,他大概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大海》的构思。他对大海有一种很奇妙的感情。他在创作《大海》之前就说:“大海一向对我很好。”“让我看到它的各种情绪。”《大海》演出以后,他给朋友写信说:“在这里我又一次和我的老朋友大海在一起了。它永远是无边无际、美丽动人的。它确实是自然界中最能使人得其所哉的东西。”

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段趣话。20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当他到海滨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 这才是大海啊!”

交响音画《大海》完成于1905年3月5日,此后,在配器上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并于1905年10月5日在巴黎的一次拉穆勒音乐会上首演。

作何风采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钢琴家。1862年8月22日出生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圣日耳曼昂莱。德彪西的父亲曼纽·阿希尔(Manuel Achille)曾在海军当兵七年,后来与妻子维多林定居圣日耳曼昂莱并经营一家瓷器店。

虽然德彪西并非出身于音乐世家,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但他却十分热爱音乐,七岁开始学习钢琴。十岁时,他的音乐才能被肖邦的一位女学生发现,在她的关照下,德彪西十一岁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并在那里学习了十二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的老师,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

1880年,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梅克夫人因为一直资助柴可夫斯基而从未与之见面,在音乐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这个机会使他受益匪浅,他由此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位大师的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1884年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并以他的《浪子》获得罗马大奖,他获得了一份奖学金和前往设在意大利罗马的法兰西学院四年的留学资格。

1885年到1887年,德彪西是在罗马度过的,但他并没有完成学业,就跑去参加德国拜罗伊特音乐节,一直到1889年才回到巴黎。在意大利期间,他深受瓦格纳音乐的影响。

1890年,德彪西与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结识了许多前卫的青年艺术家,包括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他贪婪地读书学习,文化水平和艺术品位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印象派绘画追求对大自然观感中美丽的瞬间印象,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中,也试图表现对自然的瞬间印象,他把音乐中起重要作用的和声从逻辑功能变为色彩表现,旋律有时显得朦胧,对后期印象主义作曲家,尤其是拉威尔和20世纪勋伯格等人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五十岁起,德彪西被癌症所困,身体日渐衰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彪西于1918年被炮弹炸死,享年五十六岁。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除了这里介绍的交响音画《大海》之外,还有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意象》,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钢琴作品《月光》《雨中花园》《焰火》等。

作品欣赏

交响音画《大海》是德彪西最具影响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它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这三个乐章各带有一个小标题:《黎明到中午的大海》《浪的游戏》《风与海的对话》。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第一部分)《黎明到中午的大海》。

低沉持续的弦乐器、两架竖琴的呼应、定音鼓轻轻的滚奏,描绘出一幅黎明时分笼罩在晨雾中的安静的大海景色。渐渐地,大海苏醒了,微微的晨曦中,水波渐兴。这时,一个由加弱音器的大提琴奏出一个双音音型带切分的动机。这个动机在德彪西《夜曲》的“海妖”中曾经出现过。

引子部分的主题由英国管和加弱音器的小号奏出。

这个主题逐渐发展,似乎是晨雾渐渐散去。小提琴在高音区推进,仿佛从云层上透出一缕阳光,木管乐器进入,法国号也很快地挤入,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上的波浪也开始涌动,海浪不断地溅起浪花,一切都生气勃勃。

乐曲第二段的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也逐渐加强,大提琴分成四个声部奏出基本主题。

这个主题在管乐器、弦乐器中不断传递,不断变化,阳光在海面上跳跃,波涛在阳光中追逐,阳光越来越强,浪涛的歌声也越来越高,最后,在耀眼的光芒中结束全曲。

巴托克认为,“德彪西在《大海》中,构思出一套新的发展方式,其呈示和发展的观念共同存在于不断涌出之中。这种涌出使作品无须乞灵于预先设定的任何形式,只凭借它本身的力量向前推进。”

(第二部分)《浪的游戏》。

大海的面容是瞬息万变的,平静的海面如同蔚蓝的丝绸,微风吹过,海面泛起阵阵涟漪,接着,浪花在海面上跳动。乐曲开始,是长笛和单簧管的对话,此后,又是英国管和双簧管,背景则是弦乐器的颤音。

乐曲的乐思的旋律好像不太流畅,而是无数个短小的动机在不同的节奏型上变化,就像大海上跳动的水珠,这些水珠在阳光下闪耀着不同色彩的光芒。

小提琴奏出基本主题:

木管乐器有一段闪烁的音型,英国管接着奏出第二主题。此后,引子主题也参加进来,乐曲达到一个小高潮,仿佛浪花在海面上尽情地嬉戏游玩。最后,音乐逐渐沉寂,嬉戏的浪花似乎也有些疲倦了,它们渐渐平静下来。

(第三部分)《风与海的对话》。

暴风雨中的大海,又是另一番景象。风的呼啸和浪的喧哗构成这一乐曲的基调。

引子是低音弦乐器奏出预示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音调,随着乐曲的进行,暴风雨越来越近,甚至可以听到风的咆哮卷着乌云向海面压过来。于是,风与海开始了对话和碰撞。《黎明到中午的大海》中那个引子主题再次由小号奏出。第一部分那个第二段的主题也加入进来,加剧了风的呼啸和浪的奔腾。

但是,这一切突然停止下来,木管乐器奏出基本主题。

这段旋律好像德彪西曾经描写的海的女妖充满思乡之情的呼喊声。这一呼喊声由双簧管、英国管和大管重复,情绪更为激烈,有一个号角在与之呼应。

乐曲的结束是非常奇特的,它结束在一个没有解决的不协和弦上,似乎告诉我们,大海是一个永无休止的故事。

版本推荐

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版,RCA公司,片号:RCAVictoria AT111

托斯卡尼尼一共有三个《大海》版本传世,这里介绍的是1950年版,是其三次录音中最富戏剧表现的一款,印象派的气氛发挥得淋漓尽致,堪称稀世珍品。获《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评价。

鲍多指挥伦敦爱乐乐团版,EMI公司,片号:EMICDM7620122

这张唱片好评如潮,演录俱佳,获《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评价。

马蒂农指挥法国国家广播乐团版,EMI公司,片号:EMICDM7695872

马蒂农是法国著名指挥家,与明希、克路易坦、蒙特并称法国指挥四大天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为战俘,后担任过伦敦爱乐、以色列爱乐、芝加哥等乐团的常任指挥。这款《大海》,洗练流畅,是此曲的经典版本之一,登上《日本唱片艺术名曲名盘300》榜单。

海廷克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版,Philips公司,片号:Philips438742-2

这款CD实际上并不是单独的《大海》录音,而是德彪西交响曲全集,《大海》只是其中一曲。海廷克是荷兰人,1961年起,就一直担任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主要领导,与乐团合作三十余年,他录制的德彪西交响曲全集口碑极佳。获《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评价。

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版,EMI(黑天使版),片号:EMICDC 7 74028 2

此版也是德彪西《大海》的经典录音版。

同类推荐
  • 美术艺术理论与教学实践探索

    美术艺术理论与教学实践探索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术艺术的理论知识及其教学实践探索的研究专著,详细介绍了美术艺术的理论知识及其教学实践探索,对美术艺术基本概念和阐释和对美术起源的探究;系统地介绍了美术的构图和色彩知识及其创作技法;对美术传播、鉴赏及美术运用的研究。对美术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研究。对美术教育的本质、意义及美术教育中教师的职责进行阐述与研究;对美术教学设计、评价与美术课程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内容丰富、安排紧凑、文字简练、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材料。
  • 当代中国译制

    当代中国译制

    有人说如果没有翻译,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传到中国;如果没有翻译,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不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说译制是电影在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桥梁,那么译制工作者就是世界电影的普罗米修斯。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译制的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翻译或者配音,因为诸多的译制生产元素,再加上生产之外的政策要素和市场要素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译制文化。显然,当代的译制文化不仅仅涉及外来作品的引进,而且包括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国产影视作品的对外输出,由此才能说明译制的全部意义。希望通过此书,把我们对译制工作的热爱、体验和认识奉献给广大读者。
  • 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

    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

    全书介绍了多国的电影,这些电影都是轰动过全球。有美国的电影,《党同伐异》、《美国往事》等,有前苏联的电影,《列宁在十月》、《白比姆黑耳朵》等,有浪漫的法国的电影《天堂的儿女们》、《最后一班地铁》等,还有日本等国家的电影。
  • 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音乐小品欣赏》主要内容包括:G弦上的咏叹调、皇家焰火音乐、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小步舞曲、土耳其进行曲、小夜曲、G大调小步舞曲、哀格蒙特序曲、致爱丽丝、D大调军队进行曲、邀舞、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 在中西文论与文化之间(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在中西文论与文化之间(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在中西文论与文化之间》对中国现当代文艺、美学等进行阐发,从特定角度研究了西方现代文艺、文论对自然的表现、现代主义文艺、文艺阐释学等现代文艺中的重要问题的处理。研究了一些重要的文艺讨论和重要的学术事件,研究了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全球化理论、时空理论、“文化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深度解读西方现代美学及其对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借鉴意义。
热门推荐
  • 樱夜公主速成部

    樱夜公主速成部

    励志少女苏陶瑾为了给爸爸减轻负担,以财团二小姐的假身份进入樱夜学院学习,并被要求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原本满怀雄心壮志,却被一个开学试炼折腾得灰头土脸,还稀里糊涂入驻人人羡慕的樱夜公主速成部。和美少年们一起帮助女学员们修炼成公主,简直是少女理想中的梦幻之旅!——除了那个拥有天使面容的恶魔部长白之羽!每天花式过招的两人,在嬉笑怒骂中暗生情愫,却被突然曝出的身世之谜打乱阵脚……究竟两人的相遇是偶然还是另有“阴谋”?经过重重阻碍,苏陶瑾能否满分毕业?最不可思议的猫式大乱斗精彩上演!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怜跃幽忧忧

    怜跃幽忧忧

    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 我的恐婚老婆

    我的恐婚老婆

    一个古怪的梦境,让苏洛打破了自己原本的人生规划,从此走上了与原本不同的人生道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是我们的故事。(你们有什么话要对读者说?)苏洛:我想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林旭:两年后我驾着云彩来娶你。何文哲:眼瞅着养大的白菜,赶不完的猪。周颖:想洗手羹汤,却被逼打江山。众人:“还有我,还有我……”【本书又名《现代女子生存图鉴》书友群:962463374】
  • 月光洁白除了吵闹不堪

    月光洁白除了吵闹不堪

    文艺短随笔,充满奇异的幻想,爱是信仰,我们都是囚徒
  • 金国虎啸

    金国虎啸

    金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女真人是中华民族先民的一支,这是教科书上说的。但绝大多数中国人现在对金国和女真人都还存有误解。
  • 蜀帝传奇

    蜀帝传奇

    少不入川?此话差矣!看这十七岁的贩夫之子,入川后斗妖战魔,更野心勃勃在巴蜀之地自立为帝!传说他得助于两位美女,其中一位是花妖,一位是蜀国绝色才女!又传说他得遇贵人相助成就一段传奇……
  • 《本草纲目》中的百病食疗方

    《本草纲目》中的百病食疗方

    探寻《本草纲目》中防治疾病的食疗智慧,广阅薄取,品鉴本草巨著之食疗精华。融一代神医李时珍的养生智慧于平常的食物中——大枣、小米、萝卜、木耳等,摇身一变,成为你身边最可爱的健康使!最理想的养生方式,尽在本书。
  • 幻法师之旅

    幻法师之旅

    一个纪元的结束,便伴随着另一个纪元的诞生。而法师纪元,便诞生于法师的鲜血之中。这是剑与魔法,精灵与龙,金钱与贪婪,鲜血和斗争的故事。
  • 注定不一样的中国思路:原初

    注定不一样的中国思路:原初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能于艰难困苦之中存亡继绝,延绵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幸存的不曾断绝的文明,这还得从思想文化的根源上找原因。先秦的源头活水应当也必须追溯,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抛开迷雾,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祖先设计之初的真正用意。“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往圣先贤的设计经过时间的淘洗检验,为我们定下了“法自然,重道德”的文化基调,其文字总结便是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百家争鸣”则是“道术将为天下裂”的个别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