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9200000026

第26章 杨花飘飘落南家--北魏胡灵太后风流误国又误身(1)

北魏孝文帝英武盖世,迁都洛阳,全面汉化。王朝呈现出空前的繁盛局面,他也有志于扫荡宇内,一统中国。可惜他所娶非人,继立的皇后冯妙莲趁他靡劳戎事之际,在后宫大肆淫乱。孝文帝得知后,气郁填胸,竟赍志而没,死于征战途中,败于一妇人之手。继立的宣武帝元恪虽无其父的抱负,但也算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本来,北魏祖制,子贵母死,代不更易,以防止皇太后专权。可有时历史的转捩点就在细微之处形成跌宕之姿,偶然的疏忽或宽容,会造成惊天的裂变。宣武帝元恪就因为没有遵守祖制,而给北魏带来了灭顶之灾。他的贵妃胡充华在诞下儿子元诩后,或许此时整个王朝都被儒释道文化所浸染,再固守子贵母死的祖训有些残酷、血腥和不人道,柔仁的宣武帝元恪也就破例没有处死胡充华。也正是这一小小的更易,最终坐实了北魏王朝列祖列宗们的担心:少主孱弱,母后专权。胡充华在元恪死后,以太后之威,临朝秉政。她内宠面首,骄淫自恣,即使她的儿子孝明帝亦深以为羞;她外侈财物,佞佛建庙。对百姓锱铢必取,致使民怨沸腾。其时,那时的北魏帝国经过孝文帝的改革后,国力强盛,北方的柔然和南朝梁,皆畏怯北魏。只要北魏不挑起边衅,几无外患。但由于胡太后的胡作非为,虽无敌国外患,而梁柱内朽,内忧严重,国内各阶层的矛盾竟在短时间内,临近爆炸的边缘,终使赫赫帝国,亡于一妇人之手。

胡充华凛然赴死的决心感动了皇帝,皇帝为她而改祖制

北魏宣武帝元恪皇后胡充华,是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人。她的父亲胡国珍,官至司徒。胡充华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门第显赫的官宦之家。

据《魏书》记载,胡充华降生前夕,其母看见一道红光穿牖,照得室内灿烂生辉,不久,她就降生了。古人常有灵异之说,虽然有些荒诞不经,但却深信不疑。胡国珍因此断定这孩子不同寻常,可又拿不准是吉兆或是凶兆。当时北方有个术士叫赵胡,名气很响。胡国珍便把他请到家里,推算前程。赵胡一见,大惊,说:“此吉兆也,令爱有大贵之表,当为天地母,当生天地主。”

胡国珍因此全力教养孩子,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哪一样都让她修炼得无不臻于完美,加之天生丽质,气度超迈,见者无不惊为天人。

北魏王朝,从官方到民间,普遍崇奉佛教。着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就是北魏的文明冯太后和这位后来的胡灵太后,主持修造的。那时僧尼的地位都很高,道高者甚至能够自由出入皇宫。胡充华的姑妈,就是一个修养深厚的尼姑。她精通佛理,也很有口才,讲起佛经来,口灿莲花。宫内的中官和嫔妃们,常把她请去讲经作法。她趁势大吹自己的侄女如何生而有异质,如何光鲜美丽。以致宫中皆知胡家有一奇异的美女。宣武帝元恪得知后,就把她召入内庭,册封为承华世妇。那时她也只不过才十岁多一点。

从文明太后、孝文帝变夷从夏、变礼从华以来,中经三十年的时间,鲜卑人都已充分儒家化了,也就是汉化,不光官制、礼俗、姓氏、语言、文字、服饰等都依汉制,连心理也趋同于中原民族。鲜卑族人更是以能与中原士族联姻为荣耀。但任何制度的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也遭到不少皇族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举兵叛逆。因此,宣武帝元恪即位后,就有意无意地冷落皇族,而对汉族士人则擢拔任用,尤其是对舅舅高肇,更是言听计从。高肇独沐皇恩,他不但娶了宣武帝的姑姑高平公主为妻,还让宣武帝纳他的弟弟高偃的女儿为贵妃。此时的高肇,在朝中,可谓权焰炙天,一言九鼎。高肇摸透了宣武帝不信任皇族的心理,乃秉其所恶,将北海王元详等,诬以谋反之罪加以杀害。接着又对宣武帝进言,离散诸王,分兵防守,以防止他们作乱。可怜这些皇亲国族,一夜间就失去了自由,如囚徒无二。在铲除了一切障碍后,高肇为了能使自己的侄女顺利成为皇后,就收买宫人,伺机毒杀了顺皇后于氏。当时,于皇后生有一子,已经三岁了。在他得病后,高肇令医官不得救治,致使皇子夭折。

高肇的一系列动作,令朝野侧目,人们对他怀恨,但更多的是惧怕。

在高肇的运作下,宣武帝元恪果然立高贵嫔为皇后,给她专宠。高皇后因为家族的关系,非常强势。她严管后宫,所有的嫔妃,没有她的准许,都不得擅自接近皇帝。这一方面是出于女性的嫉妒的心理,有保护自己地位的考量,另一方面,未尝不是高肇外廷强势在内廷的反映。但她所生的一子一女又不幸过早夭亡,宣武帝常有无子嗣之忧。临幸其他妃子,高皇后也就不敢明确表示反对了。

由于胡充华生得可人,又冰雪聪明,行止乘巧,“人见而犹怜”,高皇后未免对她也高看一眼,也就对她的侍寝视若不见。就这样,胡充华怀上了皇帝的血脉,十月后,产下一子,就是后来的孝明帝元诩。

北魏虽全盘汉化,但“留犊去母”的习俗依然保留,况且,“子为储君,母当赐死”的规定是汉武帝所首创,北魏几代都严格执行。因此,在当时的北魏后宫,那些嫔妃们一方面渴望被皇帝临幸,一方面又都相与向上苍祈祷(一旦被皇帝临行),愿生公主亲王,而不愿生子为太子。然而,只有胡充华胆识超群,常慨然道:“国家旧制,未免苛刻,但天子怎么能没有继承人呢,妾情愿不惜一死,为皇上生一太子。”

在她怀孕期间,后宫妃嫔都劝她服药堕胎,免得生下太子后被杀掉。当时也有几个妃嫔生下过儿子,但大多在出生不久就被高肇或高皇后探知,而死于非命,致使宣武帝年过而立而膝下犹虚。因此,胡充华此时若生子,必居长,也必被立为太子,那么作为生母的胡充华依旧例也就必死无疑了!对此,胡充华凛然无惧色,不改初衷。相反,她经常选择吉日或在夜深人静时,祈祷上苍或对神佛发誓:“愿为皇帝诞一嗣续,而不愿贪生怕死,贻误宗祧!”

果然,不久,胡充华生下一男,宣武帝大喜过望,进封她为充华嫔。孩子取名元诩。但又担心他会像前几个皇子一样,半路夭折。为此,宣武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下一道密旨,选两名心腹乳母,专辟一宫,把元诩交给她们抚育,不但高皇后不得过问,就连胡充华也不准探视。

元诩三岁时,宣武帝册立他为皇储。宣武帝有感于胡充华凛然赴死的决心,特为她而变通了祖制,不但不赐她死,还晋封她为贵嫔。高皇后闻之,愤恨得红粉为之震裂,她联合权臣高肇,上书宣武帝,内外夹击,要他遵照旧制将胡充华赐死。而另一帮大臣如刘腾、于忠、崔光等人,则与高肇与高皇后的意见相左,他们抨击“留犊去母”的习俗是野蛮和血腥的,不同意赐死胡充华。仁厚的宣武帝也倾向于这后一种意见,反过来他又去做通了高肇的工作,大意是说,我们既然仰慕中原的衣冠礼仪,就要尽洗草原的野蛮尘埃。如今我们定鼎中原,就要学汉家制度,那些胡地旧制已不适应今日的形势了。

胡充华这才侥幸地保全了性命。

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宣武帝元恪崩逝于式乾殿,时年33岁。当夜,在朝大臣崔光、于忠、侯刚等,不与高皇后商量,就到东宫把6岁的太子元诩,迎入内殿,准备拥立他柩前即位。詹事王显是高皇后的心腹,建议天亮后请示高皇后后,再议立太子即位不迟。崔光抗辩道:“皇帝驾崩,太子继位,此乃古今通典,又何用皇后懿旨?”众人随请太子登基,是为孝明帝。次日,即大赦天下。尊高皇后为皇太后,胡充华为皇太妃。

接着又命太尉高阳王元雍、任城王元澄、清河王元怿等皇族参预内务。

当时,高肇为了进一步打牢根基,以武立威,就在此前一年,远离首都,正亲率大军征伐蜀地呐!而高皇后得知崔光、于忠立元诩为帝后,急忙召集左右近臣商议,欲援引旧制处死胡贵嫔。事有不密,这消息被崔光、于忠等人探知,即刻派刘腾把胡贵嫔藏匿到一个秘密的地方,并派重兵严守。

一切安排妥当后,崔光等人遂矫诏向高肇称名告哀,命他即日出发,率军回朝。然后再假借高太后之名,又任命他为录尚书事。

高肇得知宣武帝元恪驾崩,犹如晴天霹雳,他没有想到宣武帝元恪会在英武之年早逝;再者,他与宣武帝之间,亲密无隙,君臣和谐,是古今主明臣贤的典模。宣武帝对他无一丝儿猜疑,他对王事也是夙夜靡劳。因此,这消息猝然而来后,他没有一点心理准备,更不会想到针对他的阴谋已经形成,落网已经张开,单等他来投。他一路哭泣,日夜不辍。由于哀毁过度,等他回到洛阳,已是行销枯立,面容憔悴,未及卸甲,即趋至式乾殿大哭。

高阳王元雍与于忠等人,早已在内殿埋伏下几十名带甲壮士。高肇举哀礼毕,崔光即引他到中书省公署商量国丧大典等事宜。高肇刚落座,未及开口,即从另一房内涌出几名壮汉,当庭把他活活扼死。然后宣曝其罪恶,称其自绝于朝廷,先前朝廷所给予的一切职爵归零。及至傍晚,崔光等人才叫太监把高肇的尸体,从式乾殿偏门运出,送交他的家人。

高肇即除,高太后的势力顷刻瓦解,崔光等人领衔,上书请尊胡皇太妃为皇太后,临朝称制。而废高太后为庶人,迫令她到瑶光寺出家为尼。

这胡充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胡灵太后。

称制之初,上下犹端肃,但不久即佞佛奢靡

孝明帝年在冲龄,灵太后总揽朝政。她初临殿堂,尚无经验,也是内心悌怵,不敢放肆,诸事询之于崔光等人,尤其对宦官刘腾,倍加宠信。她初行事时,称令不称诏,群臣上书则称殿下。不久,即改令称诏,群臣上书若不称其为陛下,则折子退回,她则自称为朕。“临朝听政,犹称殿下,下令行事。后改令称诏,群臣上书曰陛下,自称曰朕……亲览万机,手笔决断。”朕就是皇帝的专称,表明此时她已完全控制了北魏大权,她就是没有皇帝头衔的女皇帝了。她这样谮位自称,心里总不踏实,为了试探群臣的忠诚度,她又略施小计,代天子行祭祀典礼。本来,春秋大祭,乃是国家重典,历来都有皇帝亲自主持。而她辩称皇帝幼小,不能亲自致祭,就征询群臣意见,可否实行?史上有无前例?崔光则援引汉朝和熹邓太后的旧例,加以赞同,群臣也异口同声附议。灵太后雌心灿烂,在大祭典礼上,现出睥睨天下的神色。

虽然灵太后痴迷权利,但她亲览万机,裁决政事,也是张弛有度,井然有条。在她为政之处,也很注意励精图治,观政听谣。为听取民情,她饬令制造一辆“申讼车”,她坐在车内,定期到繁华的市井巡游,如洛阳的云龙门及千秋门等处,接受吏民的诉讼,并当场裁判或交有司处理,此举获得朝野的一致好评。

在整个北魏时期,除了道武帝灭佛兴起一场法难外,佛教都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尤其是北魏后期。全国佛寺林立,僧尼占到全国人口的一半,这些人不事生产,却占有大量财富,生活极尽奢华。而灵太后对佛教的弘扬光大更是不遗余力,她除举全国之力建造龙门石窟外,还络绎不绝地派出使臣、和尚,远赴西域,求取真经,糜费资财又不知凡几。

灵太后又聘请她的姑姑(就是出家为尼为她说项的那位)为最高国策资政。现在洛阳所存的永宁寺,就是灵太后为她特意修建的。此寺典雅华贵,宏伟壮丽,气势不凡,世罕有其匹。史称:“自佛法入中国,塔高之盛,未之有也。”塔高十九层,九十余丈。四面悬挂铃铎,风动铃响,声闻十里之外。主佛殿比照皇宫太极殿格式建造,内置高一丈八尺的纯金实心佛像一座,高七尺的实心金像十座,玉石巨佛两座;僧房一千余间,堆满了珠玉锦绣,极尽奢华。

除在京城建造九级浮屠外,她又下诏饬令各州都兴建五级浮图及大量庙观,以此类推,无复穷已。流风所及,不光洛阳城内的诸王、宦官、公主等,即时偏远郡邑的贵要、官员、富家,也都各建寺庙,相互斗比。这些资财全部取自民间,敲剥不遗锱铢,弃之犹如泥沙,民力为之疲惫,怨声充斥国中。

表面上看,整个北魏都笼罩在佛香氤氲之中,到处都能听到佛寺铃铎的清音伶仃,微风吹远,仿佛使人生出尘襟出涤之感。实际上却是金玉露于外,败絮藏其中。

众所周知,北魏累世强盛,尤其是经过孝文帝改革之后,四方朝贡不绝。其中与富庶的南朝设立的“互市”,往来贸易,更是给北魏带来了滚滚财富。到灵太后掌政初期,国力达至极盛。府库充盈,谷帛也因为陈年所积,而发生霉变。一次,灵太后带领众大臣到绢库参观,看到如山一样堆积的绸帛,一时兴致豪迈,令从行的王公妃嫔、公主世子一百余人,尽己之力,随意取绢,多少归己。众人一听,那顾得礼义廉耻、斯文体面,一个个露出贪婪本相,都使尽吃奶的力气,左挟右携,肩扛背驮,最多的竟扛走二百余匹。尚书令陈留公李崇、章武王元融最是贪心,由于负绢过重,颠仆在地,李崇伤了腰,元融崴了足。灵太后笑夺其绢,一匹也不给他们,当时就被人传为笑柄,作歌讽刺道:陈留章武,伤腰折足,贪婪败类,自取其辱。就是连长乐公主这样的女流之辈,也肩负二十匹绢以出,其表现竟不让须眉,为灵太后所嘉许。

灵太后沉迷于佞佛及荒淫无度的宫廷生活中,致使奢侈腐败之风大盛,整个王朝都浸润其中不能自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北魏宗室和贵族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过着寄生生活,奢侈荒淫,为所欲为。他们竞相比富,如高阳王元雍,家有僮仆六千,乐伎五百,出则仪卫塞路,归则夜歌连曙。每饭所费,动辄数万钱。李崇也是富可敌国,而生性吝啬,常酸溜溜地感慨道:“高阳王一饭之资,够我千日之用。”河间王元琛欲与元雍斗富,他大肆搜刮,罗致奇珍异宝。他的马槽皆以纯银打造,窗棂露台,悬挂的不是玉凤,就是金龙,一个个造型独特,惟妙惟肖。常请诸王宴饮,酒器都是水精、马脑、赤玉制作,奇丽无比,世所罕有。元雍自叹弗如,露出羡慕的神色。元琛见此大悦,他拿起玉如玉随意敲碎,让众人听取玲珑之音,让人库中再取再碎之。问元雍:“比你家的歌吹如何?”事后,元雍对章武王元融说:“我常言,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今日见河间王的家底,我自赧然有愧色!”

整个统治集团奢侈腐化,民间却啼饥号寒,各种危机隐藏在表面的繁荣光鲜之后。也有正直和清醒的大臣上书灵太后,谏说,奢侈亡国。并由天文官奏称天象有变示警,需一贵人之死以应之。灵太后一直把高太后作为一颗隐形炸弹在时刻防范着,便借此天象拆除引信,她派人在一个夜晚杀害了高太后,然后以庶人之礼埋葬了高太后。似乎这样一来,危机就解除了,孰不知更大的暴风雨还在后边呐!

刘腾、元义废黜灵太后,起因就是太后淫乱

刘腾是北魏后宫宦官,自小就因罪被阉,入宫为宦,补小黄门。刘腾虽大字不识,但人极聪明,很会观察后宫风云,能通解人意,把握政治动向。在孝文帝时,就因为揭发冯妙莲的淫乱而得到孝文帝的恩宠,很快由小黄门转补中黄门。

同类推荐
  •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纵览季老的人生,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再次将心灵打动。他的每一句话都那样严肃、真情而又生动。没有华丽辉煌的殿宇,却留给人们一座硕果累累的庄园。从季老丰富的阅历中抽取那些最能体现其锋芒、感情与人生转折的片段,加以淳朴、本色而富有敬意的点评,编织成一本智慧的集锦,希望可以通过本书继承先生的学识,发扬先生的学风,秉承先生的遗志,广大先生的精神。
  • 莎士比亚: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2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他的剧本被翻译成所有主要使用着的语言,并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剧作家。《莎士比亚戏剧选》收入由朱生豪先生译的莎翁最著名的悲剧《哈尔雷特》《李尔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五部。这本戏剧选精选莎翁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两个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以及最富盛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莎翁戏剧的特点。
  • 中国古代将军传

    中国古代将军传

    这本《中国古代将军传》选取了历代将帅,为之立传,上起先秦的伊尹,下迄清季的聂士成。中国古代的将帅数目之多,不可胜计,本书所选取的是其中最着名、最具代表性的。虽然管窥锥指,不能全部囊括,但读者可以窥一斑而想见全豹。
  • 袁世凯的正面与侧面

    袁世凯的正面与侧面

    他被许多人认为是无耻、腹黑、阴鸷的小人然而他又是清末的治世能臣,民国的开国总统,中国现代军事的开创者。他是一个谜,一个今天史学家也很难盖棺定论的谜。通过对他不断的发挖可窥见大变局时代政客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以及官场的潜规则。
  • 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典藏版)

    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典藏版)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是她的写作,还是她的生活,都可谓是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太多的人,沉醉于她笔下的故事中,却忽略了那些故事的背后,她若隐若现的寂寞身影。本书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张爱玲的众多作品,追溯了张爱玲似若传奇的一生,并挖掘出了诸多关于张爱玲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年少恐怖的遭遇、结实炎樱、成年后与胡兰成的爱情、五光十色的成名经历、大洋彼岸与赖雅相识相恋、老年孤老他乡……比期现有的对张爱玲的各种记述,本书更为完整、详细、清晰,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张爱玲。作者用凄美的文字还原了那个民国第一奇女子的一生,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将独属于她的时光,刻成一段新的传奇。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东方快车谋杀案

    东方快车谋杀案

    11月10日,《东方快车谋杀案》时隔43年再度被搬上大银幕,肯尼思·布拉纳、佩内洛普·克鲁兹、威廉·达福 、朱迪·丹奇、约翰尼·德普等众多顶级演员出演。1974年,英格丽·褒曼凭借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奥斯卡奖,英国女王出席该片首映礼。本书以1932年轰动一时的真实案件“林白之子绑架案”为蓝本,淋漓极致展现了作者刻画人物群像的深厚功力。侦探波洛在叙利亚完成了一项委托,要搭乘辛普朗号东方快车回国。奇怪的是,似乎全世界的人都选在那一夜出行,这列铺位一向宽裕的豪华列车竟然一票难求。幸好他遇到了好友、国际客车公司的董事布克先生,这才挤上了车。午夜过后,一场大雪迫使辛普朗号停了下来。第二天一早,大家发现少了一名乘客。一个美国人死在了他的包厢里,被刺了十二刀,可他包厢的门却是反锁的。随着调查的深入,案情却似乎更加扑朔迷离,大侦探波洛想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 萧默于初七

    萧默于初七

    讲的是萧默和初七的故事,初七的身世。萧默家里的情况和未来言情小说也比较风趣也写了萧默为了初七做的一切,其中也写了萧默的生活,和帮助他的朋友们。还有她喜欢的XXX,喜欢他的XXX
  • 练习一个人

    练习一个人

    每当夜幕来临,静谧的夜将白天遗留的热烈与繁忙稀释,我们才准备好迎接那个隐藏的自己。安安静静,在孤独中丰富饱满,这是懂得独处魅力的人才有的体验。作者将生命中自由闲居的一年,作为送给自己的礼物。远离熟悉安稳的生活,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喜欢的事物中去。独自面对生活,沉心与自己相处,安静且自由,回归内心,以向上的姿态迎接人生的海阔天空。独处不仅是一种选择,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热闹背后是无尽的寂静,但我们可以经由努力与取舍,让生活尽可能接近你想象中的模样。生命是一个不断追逐寻找,然后一一放弃的过程。没有人随心所欲地活着,我们终将学会直面孤独。练习一个人,无须等待他人来成全。
  • 中国香港文学史

    中国香港文学史

    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由于这种发展所带来的报业的发展,香港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紧张的生活节奏……都在向文学要求着快餐式的精神消费。随着香港商业化程度的提高,通俗小说也以一种超过严肃小说发展的速度来满足市民的需求。
  • 我不要当牧师

    我不要当牧师

    新书《愿为教书匠》已上传,第一次写书,知道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牧师会抓紧完结的。大家把票票投到新书上吧。我的读者们,晋世道歉,对不住了。
  • 天命所来

    天命所来

    这里有三条道:庙堂,江湖和沙场。这三条道中又有三个人:手握杀生的王,一剑飞封魔的仙,以及只想过太平日子的人。就这样三个截然不同的人,他们却都阴差阳错的拥有着相同的理想:天下太平。
  • 阔少的失忆妻

    阔少的失忆妻

    对安悦来说,最可恨的事情便是碰上了叫做君澈的痴情人,更可恨的是,她越来越觉得儿子的眉眼像极了君澈!对君澈来说,最可恨的事情便是出国深造回来,安悦不见了!最可恶的是,他忍了四年的相思之苦,又找了她三年,再见面时,她身边已经有了一个帅气的小包子,而且她不记得他了!他无数次强调过,等他,等他回来!她怎么能无视他的强调?她说过,就算失忆,也不会忘记他的……都是谎话,她失忆了,她忘了他……
  • 于公案奇闻

    于公案奇闻

    叙述清官于成龙锄强扶弱的故事。包括了近三十个公案故事。它内容上,上承明代公案小说的余绪,形式上,下启短篇成长篇的趋势,是明清公案小说转变期中一部重要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