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6500000021

第21章 演讲能力训练(3)

要使语言形象化,各种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也十分有效。比拟、比喻、夸张等都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

当演讲者向听众讲大家不熟悉或不很熟悉的话题时,就可以引用一个生动而容易理解的比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把那种只知背诵马恩列斯著作中若干词句、徒有虚名的人比拟为:“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副对联两个比拟,把教条主义者模拟得活灵活现。

生动活泼的比拟是演讲者经常使用的修辞方法。

1924年1月1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鲁迅作了一次著名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在这篇演讲中,他针对当时文艺界“要求天才产生”的“盛大呼声”,通俗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天才与民众的关系,批驳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论调。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郊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孕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仑经过阿尔卑斯山时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若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超出了英雄的界限,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花木,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如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天才得以生长于民众”是鲁迅的主要论断。这是一个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在这里使用的两个精短、易懂、恰切的比拟有效地阐明了这一立场,揭示出天才与民众的关系。

比喻也是常用到的修辞方法。比喻有两个成分,一个是被描绘、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一个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或现象,叫“喻体”。“本体”“喻体”是不同的东西,有本质差别,但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体大多比较抽象深奥,或是生疏而不易理解,喻体则具体、浅显,为人们所熟悉。

周总理的领导艺术、大将风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在不同场合下所作的演讲善譬巧喻,富理深刻,具有很强的教育启发性。比如在谈到对敌的战斗檄文中要抓住要害,而不要四面出击时,他以这样的比喻来启发听众:“一个猎手的好坏不在于他一下子打出多少发子弹,而在于他是否能一枪命中靶心。”而在长征胜利后缅怀死难的烈士,鼓舞士气时他又用了这样的比喻:“我们红军像经过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树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失叶存根形象贴切地反映了革命所付出的代价,表明了对烈士们怀念的心情,又体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后的喜悦乐观的情绪。

在演讲中,引用一些成语、名言、典故、诗词、神话等,也可以加强演讲的生动性,形象感。一个好的演讲者,不仅要有雄辩的逻辑思维,还应有完美的形象思维。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即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才能行驶、才能腾飞。通过形象的引用,比讲抽象的道理收效更大。

我们先来看几个简单的例子:如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出席专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在致祝酒词时他就引用了毛主席的名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既表达了对主人的尊敬,又体现出中美两国要抓住历史的机遇,共同努力,实现两国关系的改善。

又如:1988年6月在北京的中美工业、贸易和经济发展研讨会,这次会议是中美经贸合作的里程碑。美方代表在答谢宴会行将结束之时,他用刚学会的汉语朗诵中国的古诗,作为他演讲的结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的古诗,用来表达宾主双方对中美关系更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心愿,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些外国友人在演讲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中国的成语或诗词名句,贴近了与中国听众的距离,沟通了情感,又贴切地表示出了自己的心情、愿望,表现了他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合乎人情的技巧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有时是很大的,它可以敞开理性的大门,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演讲内容;也可以关闭理性的大门,或者抗拒性地、消极地对待演讲内容。演讲过程中,听众的注意力、理解和记忆选择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感情因素决定的。林语堂曾说:“对中国人来说,一个观点在逻辑上正确还远远不够,它同时必须合乎人情。”其实何止是中国人,只不过中国人更加重视罢了。

演讲者充沛的感情可以通过他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调高低、口气轻重、语速快慢表现出来,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以语言为载体传达出来。一篇演讲,无论内容如何丰富,语言怎样准确、清楚、简洁、明了,如果缺乏情感,还是很难打动听众。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的演讲不仅能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使听众不得不信服,而且还能以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使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的表达既要靠语意,也要靠语音。因此,一些演讲名家,他们在遣词用语的时候,总是字斟句酌,选用那些适合表现思想内容,蕴含着炽烈情感的语言,并以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叩动听众的心扉,引起共鸣。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素以非凡的雄辩天资和演说能力闻名遐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出色的军事才能领导了英国对法西斯德国的斗争,其间发表了许多演讲,对鼓舞英国军民和全世界人民奋勇抗战,具有重大意义。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尽管丘吉尔是一个一贯仇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审时度势,认识到要消灭德国法西斯,就要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支持一切受法西斯迫害的国家和人民,否则将重蹈绥靖政策的覆辙。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为了向全国表明他的态度,丘吉尔通过广播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希特勒是个十恶不赦、杀人如麻、欲壑难填的魔鬼,而纳粹制度除了贪得无厌和种族统治外,别无主旨和原则。它横暴凶悍,野蛮侵略,为人类一切形式的卑劣行为所不及。

“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我看见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动的土地。我看见他们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祈祷——啊,是的,有时人人都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愿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回归。

“我看见俄国数以万计的村庄正在耕种土地,正在艰难地获取生活资料,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少女在欢笑,儿童在玩耍,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我还看见大批愚笨迟钝,受过训练,唯命是从,凶残暴戾的德国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虫正在蹒跚行进。”

这里一美一丑的生动刻画,对照鲜明,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法西斯令人发指罪行的控诉,对灾难深重的人民的同情,饱含演讲者激情的语言使一切正义、善良的人们对侵略者更加深恶痛绝,对受害的苏联人民及其国家更加同情并抛弃一切旧有的偏见。正所谓“感同身受”,丘吉尔自身鲜明的爱憎,通过他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

接着他以准确有力的语言,阐述了英国所要采取的政策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丘吉尔以战略家的眼光看到了这次大战的世界性:“这不是阶级战争。这是一场整个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不分党派,全部投入进去的战争。希特勒就要迫使西半球屈服于他的意志和他的制度了,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的一切征服都将落空。”丘吉尔通过演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动员英国人及世界人民大力援助苏联,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具有重要意义。

他在演讲的最后说:

“因此,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正如俄国人为保卫家乡而战的事业,是世界各地的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一样。让我们吸取通过残酷的经验得来的教训吧。让我们加倍努力,只要一息尚存,力量还在,就齐心协力打击敌人吧!”

这诚恳真挚、感情热烈的号召极为鼓舞人心,我们今天似乎还依然感觉到余音不绝于耳。

现场演讲技巧

用好你的语音

演讲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其情感主要通过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语调来表达。古语所谓:“古人平居,每藉以修养情操。至集合大典,则藉以齐众心,通情意。敬慎将事,靡敢逾越。为宗庙之音,凯旋之乐,使闻者缅怀先烈,眷念乡邦。疆场之上,将士闻鼓、角而前趋,筵宴之间,宾主听笛簧而喜悦。”可见,不同的音调,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演讲高潮时,音色应明亮些,圆润些;在低潮时,音色深沉些,平稳些。总之,应富于变化,不应一成不变,一调到底,跟和尚念经似的。因为“人的各种感官也都喜欢变化,同样的,也都讨厌千篇一律。耳朵因为听到一种同一的、继续的音调会感到不舒服。”因此,演讲者必须掌握语调变化的节奏,高低轻重错落相当。并且巧妙地利用有声语言的这种魅力,以情发声、以声带情、声情并茂,这样才能吸引听众。

重复语言的艺术

语言的重复艺术,主要是指演讲中相同的语言形式,反复使用的艺术。

语音传递演讲信息,往往稍纵即逝。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一是由于信息通道的内外干扰,往往会造成信息的某些损失。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听众不可能对演讲者的每一句话都保持长久的记忆。故此,在演讲时应采取重复语言的技巧,对某些信息反复表达。

艺术的重复,绝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指有信息根据的重复,是必要信息和非冗余信息的重复。目的是强调必要信息,让听众保持记忆。如一位演讲家在某警官学校的演讲,其开场白就是运用了重复艺术,从信息接受的角度看,这样的语言信息接受较高。

原例:“……只有谁,有权利在头顶的帽子上,缀上我们庄严的国徽呢?你们!只有你们!人民的卫士!”

在演讲中,究竟哪些方面需要运用重复艺术呢?德国米·里登乃尔在《自由演讲的技巧》中指明有以下几个方面:

(1)演讲者的话题远远超出听众所期待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重点复述。因为听众难于接受出乎意料之外的内容。

(2)演讲者的话题与听众的观点矛盾时,也应该加强重复。

(3)听众对演讲内容不感兴趣时,也有必要加强重复。

(4)听众不欢迎演讲时,更不能忽视对某些形式的重复。

(5)演讲中,听众感到疲倦、无精打采时,演讲者应压缩介绍的信息,最好艺术地重复前一段内容。

合理、准确的重复才可称为艺术;不该重复的却用了重复,这就成了赘言。重复艺术运用得好,演讲效果必然不同凡响。

非语言技巧

演讲以非语言方式开端,往往可起到调节现场气氛的作用。在演讲者没有任何预示及听众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采用默语或笑声的方式,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样,好奇心驱使听众思想集中地来听演讲。

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恽代英,在一次演讲开始时,便出乎意料地“哈哈哈”三笑,那些早已疲倦的听众(因前面已有几位同志演讲过了),被弄得莫名其妙,吃了一惊。随后,也跟着哄堂大笑起来,听众疲倦的精神一扫而光,恽代英的“三笑”目的达到了,于是开始他的正式演讲。有时,如现场气氛混乱,演讲者可用默语开端——两眼环顾会场,沉默良久。不多时,听众会自觉不自觉地安静下来,一下子集中了注意力,凝视着演讲者,想探个究竟。这时,演讲者可利用这一时机,开始演讲。

通过用笑声或默语,即非语言的方式开端,效果是明显的,但要注意视具体情况,用之有度。

时间规则

演讲的时间规则,是指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在45分钟的演讲中,听众的最有效时间是前面的15分钟内,而之后的30分钟则收益较浅。可见,演讲的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到20分钟之内。若要超越,应在演讲时每20分钟安排5分钟的休息或另换一个人演讲。即使是这样,总体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地说,学术性的演讲,若中间穿插教授性质的谈话,那么求知者的注意力可持续到90分钟。德国米·里登乃尔曾对演讲的时间安排下过结论:

(1)演讲时间越短,听众受益越大;

(2)属于传递信息方面的演讲不必超过20分钟:

(3)较长的演讲需要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

(4)或者穿插生动活泼的对话形式。

为了使演讲者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非洲有一个民族,对演讲的时间作了一个硬性规定,只允许演讲者用一只脚站着演讲。当这只脚站累了,另一只脚一落地,演讲即使没有说完也得结束,用这种方法迫使演讲者控制好时间。

我们虽然不会采用这种原始的方法,但在演讲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时间,让演讲在听众精神振奋时开始,在情绪开始低落时结束。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健康成长6商树

    青少年健康成长6商树

    编者把影响人生发展的心病、德商、智商、情商和财商的理念生动地比喻成六商树,通过古今中外名人典故、案例或寓言故事,让青少年认识到现代社会环境下如何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开发智力水平;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逆境如何承受压力、失败和挫折;如何理财、提高收益等。
  • 永远激情:马云的7个高效能思维习惯

    永远激情:马云的7个高效能思维习惯

    马云一介草根,长得其貌不扬,一没资金,二没背景,三没技术。是什么让他从一穷二白的普通人到万众瞩目的英雄?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自信、霸气甚至狂妄?运气和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方法却是可以研究和学习的,而这些方法,也正是本书想要与读者探讨的。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马云的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和创业历程,我们发现,在他身上有这样几种人格品质——永远激情、认真专注、永不放弃、标新立异、勇往直前、以诚换信、合作共赢等。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他身上经过岁月的光合作用而慢慢沉淀,逐渐形成他为人处世、开拓事业的高效能习惯,最后凝结成他所散发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 人生处世与博弈

    人生处世与博弈

    红尘人世。莫不博弈。人生就是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所组成,你我皆在其中竞相争取高分。所以说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止的博弈游戏,每一步进退都事关人生的成败。博弈的经典理论会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更好地掌握生存之道,这将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把博弈论中的精髓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会让你的每一次决策和选择都更加理性和睿智,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而顺遂。
  •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人生的价值何在?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追求生命的成功,追求生命的意义,这种成功和意义就是生命的价值。要想取得这种价值,就必须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无限潜力,对自己很是忠诚。同时要培养自己的能力,要有大眼光,要懂得学习,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况,都可以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价值。没有谁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往往就是对自由的向往。一个人要想追求自由就不能有太多的得失心,就要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财富并非金钱一种,包括自己的人品、才华等等都是难得的财富,比金钱更宝贵。懂得生命的价值还在于自己要懂得保全自己,不要将最宝贵的一次生命轻率地交托出去。
  • 精品女人的68个精致生活创意

    精品女人的68个精致生活创意

    在生活中创意,在创意中生活,让生活允满新奇和带着微笑的爱。生活过于平淡,生活需要创意。科技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太多的便利,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信手拈来。当人们在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下烦腻的时候,总想来点儿出新出奇的动作,创意生活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浓烈的气氛;休闲需要创意,家居需要创意,吃需要创意,爱需要创意……人们在创意中享受生活,品味生活。创意生活,是人们对于个性的表达,是人们对于生活乐趣的找寻,更是人们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十大商人发家秘笈

    十大商人发家秘笈

    十大商人范蠡、吕不韦、张謇、盛宣怀、胡雪岩、徐润、荣氏兄弟、曾宪梓、李嘉诚、王永庆,是纵横商场的佼佼者,他们在商海翻波掀浪,富甲天下。本书总结十大商人成功的发家秘诀,挖掘他们的独门经营和发家奇术,忠实地再现他们成为一代富商巨贾的历程。不仅能给立志于商海中的人们以经验和教训,也能给他们以深思、启迪和警戒。毕竟十大商人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 你比烟花还绚烂

    你比烟花还绚烂

    你还记得爱情最初的样子吗?如同那年夏夜的星空,星子闪烁,你笑着许下诺言。那一年,那一夜,那一天,顷刻坍塌的美好,天地崩坠。有些人的梦想陨落,有些人的梦想腾飞。有人怀揣着别人的梦,活出自己的梦。而未来,就在远方。星空下,他执起她的手,勾唇浅笑,“这个世界太善变,我愿意与你沉沦。”
  • 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普及之广泛是空前绝后的。作者宏观分析了唐诗的总体成就,精选几十首经典唐诗佳作,从时代背景、思想内涵、艺术技巧等各个角度品评鉴赏,深入浅出,别具韵味。
  • 神尊宠溺有点甜

    神尊宠溺有点甜

    【女扮男装苏爽文】前世,她被人毁丹田废筋脉,成为碗都拿不起的废人。此生,她逆天改命重生归来,想害她的,都被虐了。想杀她的,都下地狱了。某只手遮天的神尊故作懊恼:“我家娘子太全能,打渣虐菜阵法疗伤样样行,我只能陪她生娃。”“不,我可以用自身部分血肉造人。”“那样造人,缺少灵魂。”“唔,你说的灵魂就是亲亲抱抱……”
  • 白天不懂夜的黑(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白天不懂夜的黑(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THE DOOR IN THE WALL

    THE DOOR IN THE WAL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焦糖天空

    焦糖天空

    想到第一次见面:嘿,美女,借用一下!两人四目相对,双方湿润的嘴唇堵在了一起第二次见面:尴尬的对战,他是上校,而自己是研究部的学员一切的相遇都在冥冥之中,可世界的危机却永远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的空间,因为,那只会让他们变的更加默契,更加密切相连
  •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集尼采著作之精华语句,展现伟人思想和心智,带给读者无限的启迪。全书一共分为14个篇章:自我、心理、情志、知识、艺术、文化、道德、善恶、人性、生命、成败、超越、行为、思想,涉及尼采作品和思想言论的方方面面,句句都是尼采思想的精髓。尼采说出了人们时常思考着的世界的秘密,这些思想能够感染人,激励人,使人获得空前绝后的领悟力。面对那些逝去的时光,虚度的日子,灵魂的空白,做出改变,珍惜每一日的光阴,创造出最灵动的岁月。
  • The Inheritance of Loss

    The Inheritance of Loss

    In a crumbling, isolated house at the foot of Mount Kanchenjunga in the Himalayas lives an embittered judge who wants only to retire in peace, when his orphaned granddaughter, Sai, arrives on his doorstep. The judge's cook watches over her distractedly, for his thoughts are often on his son, Biju, who is hopscotching from one gritty New York restaurant to another. Kiran Desai's brilliant novel, published to huge acclaim, is a story of joy and despair. Her characters face numerous choices that majestically illuminate the consequences of colonialism as it collides with the modern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