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95200000003

第3章 成长帝王家

一、八岁小孩才有名

姓名在中国人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承载了家庭出身、相应地位等等诸多信息。

朱棣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朱元璋正骑着战马挥舞着锋利的刀枪打仗。

公元1360年阴历四月十七日(公历5月2日),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出生在应天府(今南京)。

“应天”,是顺应天命的意思。这个地名是朱元璋重新命名的。此前叫“集庆”。四年前(1356年),朱元璋率领“朱家军”渡过长江,攻下集庆,为显示“顺应天命、推翻元朝、削平群雄”,始改名。

儿子永远是一个男人最豪迈的骄傲资本。看到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出生,按照常理自然要大大地庆贺一番。可朱元璋却没有被四儿子出生的喜悦冲昏头脑,他要忙着应付一触即发的战争危局。因为,与朱棣出生同时传来的还有另外一个消息。前线战报称:陈友谅正在大举进攻太平(今安徽当涂县),形势危急。最要命的是,倘若陈友谅攻陷了太平,下一步就会立刻调兵转攻应天。军情紧急,朱元璋匆忙赶往前线指挥作战。

朱棣出生的时候,是在柳叶摇晃、微风轻拂的午后。天气晴朗,艳阳高悬,白云朵朵,碧蓝如洗,屋内耀眼的红光甚至让人们以为失了火。

听到“哇哇”的哭声,屋里屋外的人一起跪下,齐声称:“恭喜娘娘喜得贵子……”

朱棣的母亲马氏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人称“大脚马皇后”。说她脚大,其实并不是超大。据众多的历史学家考证,也就是一般女人的脚37尺码左右。但因为当时女人都缠足,个个都是窝窝头一样的“三寸金莲”,马氏不缠足,就成为显眼的大脚。

看着身边躺着的婴儿,马氏心头颇感慰藉。她深深知道,丈夫要夺取天下,自己在后方家里能做的,就是多为他生育几个子女,将来好帮助父亲治理国家。(有关朱棣生母的疑点,本书在附录部分作详细记录,书中正文遵照正史记录。)

尽管当时正是战火纷飞的岁月,可朱元璋已经夺取了不少的城池,所以朱棣自出生开始就享受着“帝王”之家的待遇,被众多的丫鬟、仆人簇拥着,一天天成长。

或许是因为朱棣的出生给朱元璋增添了更大的勇气,或许是因为朱元璋部队的作战能力非凡,总之,陈友谅在攻打太平的战斗中,被朱元璋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

父亲作战取得了胜利,为朱棣等人的成长赢得了更为安逸的环境。

小孩儿见风就长,转眼就来到了1367年年底。

这一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已经打败了各路强敌,准备着来年登基当皇帝。应天城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各路人马都忙碌着,尽心尽力为朱元璋登基前做好一切铺垫工作。

也就在朱棣出生后的这七年时间里,朱元璋又先后得了三个儿子。

眼看就要登基了,朱元璋发现一个重大问题——七个儿子都还没有名字。

一个皇帝,总不能叫孩子大宝、二宝……七宝或者老大、老二……老七吧。于是,他做出一个决定,为孩子们取个拿得出手、听起来风光响亮的名字!

朱元璋幼年贫苦,读书很少。要一下子为七个孩子起名,而且是为“龙子”起名,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他虽然读书少,可身边有知识有文化的谋士不少。所以,取名字这样的文雅的大事,对他来说一点也不为难。

腊月二十四日这天早晨,天气格外晴朗。

冒着微风,收拾得风风光光的朱元璋早早来到太庙祭告。朱元璋三拜九叩之后,虔诚地朗声念道: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

朱元璋觉得,自己能够幸福地拥有这么多儿子,全是仰仗祖宗的阴德。

此时的朱棣,已经8岁。他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这个名字,也伴随他一生,被铭刻在史册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和朱棣一起有名字的弟兄们还有: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母亲孝慈高皇后)

朱樉(shuǎng),次子,秦愍(mǐn)王(母亲孝慈高皇后)

朱棡(gāng),三子,晋恭王(母亲孝慈高皇后)

朱棣,四子,燕王,明成祖(母亲孝慈高皇后)

朱橚(sù),五子,周定王(母亲孝慈高皇后)

朱桢,六子,楚昭王(母亲胡充妃)

朱榑(fú),七子,齐王(母亲达定妃)

如果细看就会发现,朱元璋给儿子取的名字,都带“木”字这个偏旁。

腊月二十三日晚上,朱元璋苦思冥想,觉得为儿子起名字一定要有意义,而且要确保后代繁盛。他这个人没文化,但却很想拥有文化,于是在未征求谋士之前,自己先想出个“木”字旁作为基础,他认为“木”象征繁荣。双木为林,三木成森。有“木”才能扎根于中国大地,才能枝繁叶茂。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繁荣昌盛、永世不绝。

想好之后,他喊来了著名的谋士刘基(刘伯温)。这个号称大明朝“诸葛孔明”的刘伯温,是开国元勋,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且对占卜相面颇为精通。

刘伯温进入大殿听朱元璋说明给儿子取名要带“木”字旁之后,沉吟片刻,掐指一算,立刻面露喜色,说:“天意,天意。恭喜我主,此旁甚好!”

朱元璋一听,也大喜过望,急忙问:“好在哪里?说来听听。”

刘伯温说:“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绵延不绝,我朝可相传万万代也。”

朱元璋一听,眉飞色舞,顿时觉得自己才智过人、智慧非凡。连刘伯温都这么说,自然这个主意是再好不过了,于是他就说:“那就这样定了,以后诸子孙均按照‘木、火、土、金、水’这个顺序起名字,不得更改。好了,下面我们开始研究诸皇子的名字……”

即使现在从词典里查这些字,依然均为树木的意义。如:标,树木的末端,榜样;樉,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树木茂盛的样子;棡,落叶乔木,木材坚硬。棣,落叶灌木;橚,草木茂盛,树木高;桢,坚硬的木头;榑,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从朱棣辈开始,明朝皇室的尾字偏旁以木、火、土、金、水排辈:

朱元璋算第一代

第二代,木字辈:太子朱标,成祖朱棣

第三代,火字辈:建文帝朱允炆,仁宗朱高炽(朱棣长子)

第四代,土字辈:宣宗朱瞻基(朱高炽长子)

第五代,金字辈:英宗朱祁镇(朱瞻基长子)、代宗朱祁钰(朱瞻基次子)

第六代,水字辈:宪宗朱见深(朱祁镇长子)

从第七代开始,又一个木、火、土、金、水的轮回

第七代,木子辈:孝宗朱佑樘(chēng)(朱见深长子)、嘉靖皇帝之父朱佑杬(朱见深次子)

第八代,火字辈:武宗朱厚照(朱佑樘独子)、世宗朱厚熜(cōng)(嘉靖皇帝)

第九代,土字辈:穆宗朱载垕(hòu)(朱厚熜长子)

第十代,金字辈:神宗朱翊钧(朱载垕长子)

第十一代,水字辈:光宗朱常洛(朱翊钧长子)

第十二代,又从木字辈排起:熹宗朱由校(朱常洛长子)、崇祯皇帝朱由检(朱常洛次子)

虽然朱元璋非常希望华夏大地永远是“朱”家江山,可历史并没有如他所愿,最终大明朝以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而了结。——历史发出惊天一叹。

一个名字,当然不会有这么神奇的功力。如果有,恐怕朱元璋早就为自己改名字了。因为他的小名叫朱重八,也就是朱八八。这哪儿像一个人名啊?

二、“三好学生”朱棣

学识高下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成就,而积累过程往往最能检验出一个人的品质。

朱棣有了大名之后的第二年(1368年),父亲朱元璋也顺利地登基当上了皇帝,建立了朱明王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建立的这个明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父亲登基之后,也让朱棣等人开启了完全不同于往日的生活节奏。父亲朱元璋为他们这些皇子制定了“行有标准、学有规范”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约束皇子们的行为,以便将来他们有与身份相符的学识和风度。现代《中学生行为规范》比起朱元璋的行为规范来,要逊色很多。

朱棣从此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第一是学习文化知识。朱元璋是个文化很低的家长,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上学,不是给地主放牛,就是到寺院里当差,或者四处流浪。后来参加了起义军,才有机会在马背上学习了一点文化知识,也只是学了个一知半解。以至于他后来当了皇帝亲自撰写诏敕或祭文时,语句似通非通,大儒们理解起来都很吃力。他为大功臣徐达墓撰写的碑文,谁也断不开句。朱元璋一生都在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唏嘘感慨,遗憾无比。因此,他对于诸皇子的教育特别重视。他当时就深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皇帝的儿子要学习,首先就是要请好老师。请老师必须得有好学堂。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宫里修建了高级学府——“大本堂”,作为专供太子和诸皇子学习的皇家私塾。

说明一下,朱元璋在登基之初就立朱标为太子。他认为,元朝之所以会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迟迟不立太子从而导致残酷的宫廷内斗,因此他早早就设立了太子,免得其他皇子有觊觎皇位的想法而自相残杀——直接将他们的念想掐死在摇篮中。

在“大本堂”里,专门设立图书馆,馆藏图书达数万册,多为历代著名书籍。请来的老师多为国内满腹经纶的大儒。比如宋濂,他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其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著有《宋学士文集》。就是这么一位高级教授,曾前后十多年向太子和诸王讲授《四书五经》、封建礼法……严格要求皇子们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封建礼仪。

通过儒家经典的系统学习,使朱棣学到了很多一般人学不到的知识。

第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文化课的同时,朱元璋还命令孩子们增强体魄,学习武术;培养道德,言行一致。

朱元璋曾下令:“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

所谓“麻履”,指的是一种特制的麻鞋;“行滕”指的是缠腿。

按照朱元璋的构想:他的七个皇子如果出城,必须穿上麻鞋,绑上缠腿,和士兵装束打扮一个样。路途遥远的话,十分之七的路程可以骑马,余下的十分之三路程必须步行。

通过这样严格的锻炼方式,使朱棣早早体察到了民众的疾苦。年龄渐渐长大,朱棣等人又开始学习武术,强身健体,以备将来领兵打仗或参与管理国家。

在德育方面,朱元璋也在提醒老师:“譬如一块精金,要找高明工匠打造;有一块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师,岂不是爱子弟还不如爱金玉吗?

“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参与治理国家的。各功臣子弟也都要做官办事。教育他们的方法,最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都能办好;心不正,各种邪欲都来了,这是最要不得的。要教他们切实的学问,不能像一般文士那样,只会记诵辞章。”

正德先正心,这是朱元璋对孩子们的要求。

为了学习礼仪教化,有些时候,朱棣会随父亲参加各种祭祀活动。跻身于众多的文臣武将们中间,他小小的身躯显得十分弱小。但他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趣,举手投足都学习着大人们的一举一动,有模有样地扮演着“小大人”角色。

第三是尊师重教。“大本堂”的日子并不好过,皇子们有时也会挨打。

在皇子们众多的师傅中,有个名叫李希颜的老师,原先是位隐士。因为名气很大,被朱元璋写亲笔信征召入京,给皇子们当老师。草根老师突然来到皇宫,很多习惯还没有改变。

古代私塾老师教学非常严格,甚至残酷。手里常拿着一把戒尺。戒尺多为木制或竹子制成,专门用来惩戒不听话的学生。学生如果不听话,就会被打手掌。有一次,朱棣不听话,李希颜一怒之下抡起戒尺就敲他的脑瓜,朱棣疼得“嗷嗷”叫疼,被打的地方肿起了一个包。

中午吃饭的时候,朱棣回到宫内,朱元璋见朱棣头上有个包,心疼得不得了,忙问咋回事。朱棣说是李希颜打的。朱元璋一听,顿时大怒,喊道:“这还了得,将我皇儿打成这样,我看他是不要命了。”说完就要命人去捉拿李希颜。

马皇后一见,急忙劝解道:“师傅教我们的儿子以圣人之道,哪里还能对师傅发怒?小孩挨打是为了让他长记性!”朱元璋听马皇后说得有理,这才渐渐消了气。不久,为了表示尊重教育,朱元璋还特地将李希颜升了官。

从这件事上,朱棣得出一个结论:“打小报告”打错了时间和对象,没用。

第四是父亲教诲。在“大本堂”上课时,朱棣和兄弟们认真聆听师傅们的教导。课余,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初五,朱元璋退朝回宫,见朱棣兄弟七个都在跟前,便决定乘机引导他们学习治国之道。

朱元璋指着宫中的一片空地对他们说:“你们知道这里为什么没有盖建筑吗?”

众皇子面面相觑,不知父亲是何用意。

朱元璋引导说:“这个地方并不是不适合建亭台楼榭让我们游玩,只是朕不忍心多费民财罢了。过去商纣王大造鹿台,结果使天下人都怨恨他;汉文帝曾想建露台,因怜惜一百两银子的费用,就没有建,所以当时国泰民安。你们以后要经常心存警戒啊!”

朱棣和兄弟们听完父亲教导,齐声称:记下了。

因为所有的皇子都明白,父亲是皇帝,如果这时候表现不乖,一定会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父亲的惩罚比起老师的戒尺来,要厉害一百倍。

可少年朱棣,却拍马屁地对朱元璋说:“盖不盖这个建筑,浪费不浪费这个钱,取决于‘主人’是否愿意浪费。建筑是死的,金钱也是死的,而这个‘主人’却是活生生的人。活人可以左右一切。”

作为这个“主人”,朱元璋听到儿子有这个见地,十分高兴,赞赏地说:“对,小四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我才要求你们多多学习。将来你们都是要参与管理国家的,你们也能做这样的‘主人’。”

朱棣从他父皇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朱元璋曾经专门提出:朕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大体意思是说:我和你们都要牢牢记住,举动不得轻狂,谈笑不得忘形,饮食要节省,穿戴要俭朴。不知道老百姓的饥寒,可以多受些饥寒;不知道民众的疾苦,可以多参加些劳动。

当然,给皇帝当儿子,福利总还是十分优厚的。

学习了三年之后,11岁的朱棣和众多兄弟接受了父亲的封王。他被封为“燕王”,属地是顺天(今北京)。

三、当上“后备干部”

志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和阅历丰富不断变化的。不停地修改价值取向和人生坐标的过程,正是实现目标取得成功必须经过的环节,一步也不能少。

朱棣被封为“燕王”,是经过朱元璋深思熟虑的。他自己觉得,这样做很有必要。当然,朱元璋也知道分封藩王有着诸多弊病,容易引起皇位争夺战。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教训。

可朱元璋有他的考虑。原因有四:

1.明朝建立之后,北方元朝的势力还很雄厚,必须有靠得住的人把守。儿子,无疑是他最贴心的人。

2.众所周知,朱元璋对众多开国元勋一直是怀有戒备之心的,主要原因就是怕功臣与他分朱家江山。而且他自己就是靠造反才当上皇帝的,所以非常怕别人手里握有军权,成为将来的隐患。

3.分封制可以护卫中央政权。一旦朝中出现乱臣贼子,藩王可以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铲除;分封制还能保证大明版图不会缩水。因为所有的藩王都姓“朱”,再怎么闹别扭也都是朱家人。

4.分封藩王最大的弊病无非是对皇帝的皇权构成威胁。这点朱元璋也想到了,最坏的结果,也无非是几个朱家子孙在抢夺皇位,总比皇权落在他人之手要好得多。

想好之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决定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要封藩,他又不想落个自私的名声,怕天下人说他私心太重,因此就在封藩之前,专门召开“常委会”研究,朱元璋先作了如下表白: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这就把话说得很明白了:天下这么大,必须得建立保障措施。这样做,既可以保卫国家,又可以安抚黎民百姓。现在,我的孩子们年龄都不小了,也该各自有个封号、有个爵位了。让他们各自镇守边关各个藩国,不是我只盯着自己的小利益,这是遵循古人已有的先例,为的是保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番话,说得很透亮——我封儿子,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了,必须得有个称呼;我不是自私,是为了国家;这件事早有先例,我只不过是遵照古人的先例在执行而已。

尽管很多人有情绪,但还是无法阻止皇帝的这个决定。

首先,皇子贵为皇亲贵胄,必须要有爵位,这是封建社会大家共有的认知;其次,亲爹封自己的儿子为王,情理之中。谁要是不识相、非要较真儿,就是离间骨肉亲情,罪可不轻;第三,如果是封别人为藩王,势必会引起一场人际关系的大地震,各方人等会极尽所能互相勾结,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反而不利于朝廷稳定;第四,所有的大臣说穿了无非都是朱家的打工仔,不是为这个皇子效力就是帮另一个皇子卖命,给谁打工都是朱家臣子。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朱元璋的封藩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他还专门发了国字号文件予以确定。

在正式诏谕中,是这样描述的:

考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长者必正位储贰。若其众子,则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盖明长幼之分,固内外之势者。联今有子十人。前岁已立长子为皇太子。爰以今岁四月初七日,封第二子为秦王、第三子为晋王、第四子为燕王、第五子为吴王、第六子为楚王、第七子为齐王、第八子为潭王、第九子为赵王、第十子为鲁王、使孙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设置相傅官属。凡诸礼典,已有定制。于戏!众建藩辅,所以广盘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古今通谊,朕何敢私!

就这样,朱棣被分到了相当重要的地方:顺天(北京)。当时明朝首都在南京,朱棣被分到了北京。千里之遥,信息传达自然迟缓。这也为朱棣在北方拥兵自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晃,朱棣已经长成17岁的英俊青年,文武兼备。该经历些事情了。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见孩子们日益长大,羽翼已经丰满,有心让他们到自己的封地任职了。可突然让一个年轻人担任一个藩国的一把手,多少有点不放心,于是朱元璋决定再最后加一把柴,让大火燃烧得更旺些。

他决定让孩子们到民间去,下基层、接地气、搞调研。

调研地点选在安徽凤阳。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称为“中都”。朱元璋希望孩子们重新经历一番他受过的苦,体验明朝江山的来之不易。

临行之前,朱元璋深情地对朱棣等人说:“你哥哥去年已经去过这个地方了,朕希望你们到中都后,认真体会当地人文习俗,多留心百姓疾苦,风土人情的积累对你们将来管理国家是大有好处的。朕当年就在凤阳吃了不少苦,希望你们多感受感受,不吃苦中苦,难熬人上人。切记,切记。”朱棣等人连连点头。

在凤阳,埋葬着孩子们的祖父祖母,这里是明朝的根。这个地方,也是他们的父皇小时候为大户人家放牛放羊的地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穷苦异常,是有名的“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乡僻壤,老百姓生活还很艰难。

游走在乡村之间,朱棣用心聆听百姓的声音,用眼观察百姓的起居,亲自参加一些田间劳作,感受百姓生活的乐趣,也体验百姓生活的艰辛。牵牛在地里耕种,他明白了粮食耕种、管理、收获的粒粒皆辛苦;与山里人交往,他也感受到了山里人的质朴、敦厚与真诚,以至于他当了皇帝之后,对百姓总是体恤关爱。

亲自来到农家,他觉得自己往日在皇宫的生活是那么奢侈。但通过这种体验,他也清晰地认识到,当个好领导,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百姓吃饱穿暖,只有这样,百姓才会拥护你、尊敬你。

朱棣觉得:粮食是导火线,百姓是密集的炸弹,而火柴捏在皇上手中。所以,他当上皇帝以后,尽管杀人无数,却对老百姓极其怜悯、关爱。

在这里,他也近距离感受到父皇所经历的一切苦难。更明白父皇对他们寄予了多么厚重的期望。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当皇帝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的这段生活。他多次说:“我所以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凤阳那段时间的历练。”

在凤阳当了四年的驻队干部,社会实习期满后,朱棣已经迅速成熟。不仅仅是身体上。更深层次的,是心理上的笃定、坚韧和冷静、果断,为他就任燕王筑牢了根基。

朱棣很快就要到北京任职了,他将辅佐父皇守卫北疆,确保国家一方安宁。他知道,作为“朱家党”的一员,他的一生都牢牢地与这个“党派”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党”荣他荣,“党”损他损。

四、完婚赴远任

结婚、赴任,成长中的朱棣开始了由男孩向男人的蜕变。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十一日,燕王朱棣带领中、左两护卫将士及侍从浩浩荡荡朝着他的领地进发了。

这个队伍很庞大,共有5770人。这年朱棣21岁。虽然没有凯迪拉克等豪车一路伴随,但沿途一应俱全的招待和超高的人气指数还是让朱棣过足了瘾。

朱棣朝着自己的天地逶迤前行,即将开启崭新的人生旅程。我们有必要来梳理一下他继承的是什么基因,也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他这几年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事件。

洪武四年(1371年),朱棣12岁。

开国元勋、著名将领汤和、傅友德战胜蜀地,政府却明升暗降。著名谋士、左丞相李善长致仕(退休)。诚意伯(爵位)刘基(刘伯温)致仕。刘伯温的主动退出,归隐乡野,让他躲过了生死追杀。也正因为他的明智和理智,让他能够看穿事物的本质,明白臣子与皇上“可以共贫寒,无法共富贵”这一颠扑不破的历史规律。

这个刘伯温,是太了解朱元璋的秉性了。曾经有一年春天,朱元璋带领群臣到应天府外的长江边游玩。

正是春花烂漫时节,巍峨的钟山岿然屹立,绵延不绝的长江有如巨龙,江岸边的燕子矶默默地经受着江水的冲刷,却笃定地挺立着。

观此美景,了无胸墨的朱元璋却诗兴大发,脱口吟道:“燕子矶兮一秤砣。”捻须沉思,憋得脸红脖子粗的朱元璋却再也想不出下一句。

身边都是一群与他南征北战的旧日部下,见他结结巴巴,大家嘻嘻哈哈。

贵为皇帝的朱元璋极为尴尬,下不来台。

极会察言观色又文采超高的刘伯温却朗声说道:“把燕子矶比作秤砣,其实这是挺好的意象,听我续完它。”他像所有儒生一样先是酸酸地清了清嗓子,大声吟道:“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做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刘伯温吟罢,汤和首先称赞说:“好诗。太好了。这气势,了不得!”

徐达说:“你这个刘伯温,总是能点石成金,一句烂诗都能被你吟成一首好绝句。”

众人大声谈笑,刘伯温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朱元璋眼睛里闪过的一丝杀机。——这位一向料事如神的军师,在他吟出诗的一刹那就后悔了。他深知“鸟尽弓藏”是皇上常用的伎俩。

想想也是,如今不是当年光屁股一起打江山的时候了。朱元璋作不出诗句来,你刘伯温却占尽了风头,搁在谁身上也受不了。何况现在江山社稷姓朱。

但刘伯温的主动退休,还是让他躲过了无妄之灾,成为死亡方式最安详的明朝开国元勋。

洪武五年(1372年),朱棣13岁。

朱元璋赐秦王、晋王、吴王、靖江王等人田地各百顷(一顷等于100亩)。——这几个王各自得到一万亩土地。

这一年,朱元璋还下令给百官,上奏任何事情必须同时上报给太子知道。他想树立太子的威信。这一年,著名将领、开国元勋、大将徐达深入漠北大地作战,大败而归,朱元璋制作铁榜一块,申诫公侯。拉开了教育、惩戒、治理官员的序幕。也才有了后来的“火烧庆功楼”等屠杀功臣的残暴杀戮。

以前打仗没有吃过败仗吗?当然吃过。可那时是朱元璋和大伙一起作战,败了是点背,现在情况不同了,朱元璋成了皇上,成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他说怎么玩就怎么玩。你徐达打了败仗,我通过你的事件教育别的大臣,谁也挑不出理来。

别人是杀鸡给猴看,朱元璋很多时候是杀猴给猴看。

洪武七年(1374年),朱棣15岁。

这一年十月,皇长孙朱雄英出生,是太子朱标的长子。这个孩子是老大,将来是准备接皇上班的人。只可惜,是个短命鬼,他于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死去,只活了8岁,死后葬于钟山。

洪武八年(1375年),朱棣16岁。

皇太子及秦、晋、楚、靖江等王赴中都(凤阳)讲武。——这是为朱棣等人来年赴凤阳实习打个前站。

这一年,刘基刘伯温辞世。

这一年,朱元璋还做出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决定——中官出使。

中官,就是宦官,后来人所说的太监。这是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作为男性的标志性器官被阉割,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发生扭曲。又由于身处皇宫,距离国家高层左右,因而地位非常特殊。如果这样的人参与政治,很容易使政治偏离轨道,所以很多皇帝反对宦官干预政治。

朱元璋登基之初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但坐上龙椅后则变得多疑起来,反而觉得这些中官不但亲切,还十分忠心,于是这一年,他派遣中官赵成携带罗绮绫绢等物前往河州,与少数民族部落互市(做生意),首开中官出使之先河。从此以后,明代宦祸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还有一件事,淮安侯华云龙因为擅用元朝故宫中禁物,被紧急召回南京,却在中途莫名其妙地死亡。

华云龙之死也不能全怪朱元璋,他擅自用元朝宫中的东西,岂不是表示你也是皇家一员?朱元璋好不容易才夺取了江山,当然不希望有人染指皇家东西,这不是挑战皇权吗?不杀你杀谁?

这个时候,朱元璋屠杀功臣的大刀已经出鞘,散发出冷冷的寒光。

而这时朱棣已经是16岁的少年。父亲的一举一动深深地影响着成长中的少年。朱元璋残暴的杀戮举动,也让朱棣记在了脑海里。他觉得作为皇帝,如果有人胆敢对自己的皇权地位挑战,必须要敢于亮出锋利的宝剑。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17岁。

朱元璋听说中山王徐达的长女“贞静,好读书”,被人称为“女诸生”,就把徐达找来说:“你我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契的,常结为婚姻,你的长女就嫁给我的四子朱棣吧。”徐达自然是满口答应。于是这年正月二十七,朱元璋让朱棣迎娶了大将军徐达的长女徐锦曦为燕王妃。这个徐氏,温柔贤淑,性格绵柔,举止端庄,落落大方。比朱棣小两岁。这一年她15岁。

皇子的婚姻也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体制、规律行事,不可能让朱棣选择自由的婚姻。尤其是作为王妃这种正式的妻子,朱元璋特别重视。也只有徐达这样的大将军的女儿才配得上皇子的身份。“门当户对”是皇帝为子女选择伴侣的重要标准。

完婚后不久,朱棣和秦王、晋王一同奉父亲之命来到凤阳锻炼。

这年二月,朱元璋还制定了亲王们每年的俸禄、粮米具体数量。

但就在之后不久,天空出现异常的星象,朱元璋疑惑之余,征求合理的解释。这时,平遥“训导”叶伯巨上书说,主要原因是“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结果被抓捕入狱,处死。

“训导”是文官官职名。是府、州、县儒学的辅助教职。约为从七品(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训导职能通常为辅佐地方知府,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主要功能是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

细说一下这件事。

首先,无缘无故地,天空出现了众多星星聚堆儿闪烁,而后又突然坠落,在天文学还不发达的封建社会,这种现象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上天在示警人间,纷纷传言国家将有大难或天下将有不太平的事情。朱元璋对此事的理解也不例外,急忙下诏书,要能看懂这一现象的天下人士上书朝廷,指出政治得失或不公之处,提出批评或建议。

皇帝有此姿态,大臣们自然非常重视。

远在山西平遥县当教育局长的叶伯巨读到诏书后,心情起伏不定,他决心针对朝廷得失,上书挑明关乎国政典宪的一些大弊端,劝谏皇帝。有朋友劝他三思而后行。可一个男人要做某件事,不是谁劝说几句就能阻拦住的。

叶伯巨坚定地说:“我认为当今天下所能造成大祸患的无非三件大事,两件事容易看清但爆发迟,一件事难以看清却爆发早。即使皇帝不下诏书求言,我也早已有心上书言明,更何况皇帝明白下令要我们大胆直言。不说真话对不起皇上、对不起国家。”

按说朱元璋要求真话,叶伯巨又肯说真话,应该是一件好事。可叶伯巨毕竟是一介书生,一出手就直捣皇上的痛处。

叶伯巨连夜起草《奉诏陈言疏》,疾呼:“当今之事,所过者有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现在的国家做过头的事情有三件:一是分封的人太多;二是刑罚太滥;三是治理国家的心情太急切了。

这就是叶伯巨的看法:两件事容易看清但爆发迟,分别指的是“用刑太繁”和“求治太速”。一件事难以看清却爆发早。指的就是朱元璋封藩了。——还别说,历史最后证明,此人说的一点没错。

但当时,这人说的话太直接。分明在指责朱元璋给儿孙们太多的分封激怒了天庭,滥杀大臣引起上苍不平——叶伯巨不但在发牢骚,甚至有责备皇上的意思。

马上得天下的英雄朱元璋杀人不眨眼,在书房里看到叶伯巨的奏疏句句直指软肋,犹如一颗钢钉刺穿心脏,不由勃然大怒,开口即骂:“叶伯巨这小子胆敢离间我们朱家骨肉亲情,速速逮来,朕要亲手将他射死!”

于是官兵星夜疾行将叶伯巨逮捕归案,押往南京。抵京后,朝中大臣才知他的言论引起皇帝发怒,有心保护,就由丞相趁朱元璋高兴时上奏说:叶伯巨已经逮到,按照程序恳请皇上批准,由刑部审讯治罪。

丞相希望朱元璋能消气,没想到朱元璋仍旧怒气未消,直接将叶伯巨投入大牢。

可怜的叶伯巨被关在刑部监狱里,最终还是没有逃过一死。在受尽虐待后,被活活饿死。——一个惹恼皇上的人,谁也没有胆量营救他出狱。命运如此,唯有怪他自己说话用词太猛,不懂得“伴君如伴虎”的规则,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比较著名的“空印案”。

空印案,是朱元璋严惩地方计吏预持空白官印账册至户部结算钱谷的重大案件。此案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特批,数百名相关官员在此案中丧命。

这件事其实是惯例。发现这件事,也属偶然。

有一天上午,朱元璋心血来潮来到户部(财政部),想了解一下国家财政收支账目核算情况。

说白了,就是想大概了解一下自己到底有多少钱。每个人都有爱数钱的习惯,皇帝也一样。

他是悄无声息地来的。没有事先通知,装束也是极普通的样子,他不让门卫通报。

于是,朱元璋信步来到一个屋子前,这里正是总会计室。全国各地报上来的项目都在这个屋里汇总、核对。大家都很忙,也就没人多留心来了什么人。

朱元璋刚站下不久,就听到拥拥挤挤的人群中发出争吵声。

只听一人说:“还是不对,你怎么搞的?你可是知道的,钱粮数字差一分都不行,我可担不起这个责任。你这个册子,必须打回去重做!”

朱元璋听出来了,这是户部的官员。好!这个办事的还算认真、仔细。他心里嘀咕:会计对账,就要这么一是一、二是二。要是满朝文武都像这个官员,勤勤恳恳为朝廷办事就好了。

另一人显然满腹牢骚地说:“第三回了,弄个账目要累死人,不就差一点嘛。”

户部官员说:“你还别这么说。一分一厘都不行。亏你还是管全省的账目总会计师呢,能不能下账,你真不知道啊?去去,甭跟我废话,我这儿还一堆人呢。”

一个人悻悻地挤出人群,抱着一堆账本,长吁短叹地走了。他当然顾不上看窗户底下站着的皇上。其实即使他见了皇上也未必认得,明朝的时候又没有电视机、报纸、网络,普通官吏哪有机会见皇上啊。

看着会计师颓丧地走出户部大门,朱元璋不禁替他惋惜:虽然不知道是哪个省的,可大老远的来一趟不容易啊。少说也有千儿八百里,一路风尘,骑马、吃饭、休息,来来回回至少得三四个月。这裆下还不得磨出血来?——对于骑着马打了半辈子仗的朱元璋来说,他最了解骑马的感受了。

边往回走,朱元璋还一直在想,这当会计还真是挺辛苦,在省里他肯定是仔细检验过账目的,可与户部的一丁点不符合就得重新回去弄账目,多不容易!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账目不对了,直接在首都南京重新弄个账目不就得了吗?何必非回本省去弄。

确实,各省在首都都有驻京办。账目也能重新做出来,可最关键的一步是,弄好的账目如果不盖上当地政府的公章,就等于没用。而政府的大印当然不可能交给一个会计。所以,朱元璋这才会替会计师感慨。

有些事就这么赶巧。

这天下午朱元璋又去了户部。估计是上午没看过瘾。

凑巧的是,这次一进门还没走到户部办公房间,就见到了上午那个省的总会计师。此时,这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边走边和身边的一个仆人说:“这下好了,总算是对上号了。哎呀,我也该歇歇了。每年的对账,搞得我死去活来。”

朱元璋是多聪明的一个人啊。一听这话就明白里面大有蹊跷。莫非户部在做假账?一想这个,他立刻命身边的宦官将那人拿下,到户部找了个屋子就坐下审案。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原来这会计师根本就没有回去,而是在驻京办里重新改动了有疑问的地方,直接就又来户部了。

朱元璋问:“那你的账目上,谁给你盖的大印?”

一听这个,总会计师只好说出实话:来的时候,他就多拿了很多盖好公章的空白账页。

闻听此言,朱元璋雷霆震怒。这还了得,敢欺瞒老子,看来这帮拿大印的人是活腻歪了!

这里面有些事不得不说清楚。

原来,明朝时,每年地方都需派人至户部报告地方财政收支账目,所有账目必须和户部审核完全相符后方能结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驳回重新造册,且必须再盖上原地方机关大印才算完成。当时交通条件有限,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就都准备了一份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

这原本是从元朝遗留下来的习惯性做法,到了明朝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剑桥中国明代史》解释说,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从运送一直到户部接收时的数字一定不会相符,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员们无法事先预知,只有到了户部将要申报之时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所以派京官员都习惯用空印文书在京城填写实际的数目。

说穿了,无非是为了对账目,随身带了几张盖有政府公章的空白账单。这事大家都知道,都以为不是什么大事。又不是贪污犯罪,无非是程序上颠倒了一下。

可问题的关键是,朱元璋这个皇上偏偏不知道!

如果朱元璋不是亲自遇见这事,当然也没有这么恼火。还有,如果朱元璋冷静地找人调查一下此事的来龙去脉,相信他也不难做出判断。

可这一切都太凑巧了。所以,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后,大发雷霆,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处罚所有相关官员,很多人因此受牵连送命。

要说皇帝这么杀人,应该有官员站出来反对。可所有的官员又都无法张嘴:皇帝不调查出来,你们说都知道有空白公章存在,可你们集体不说话。皇帝一调查出来了,你们又来说情,这安的什么心?不是存心欺负皇上吗?

所以,冤死,也得死。

再说朱棣。

洪武十年(1377年),朱棣18岁。

这年,诞生了一个对朱棣当皇上十分不利的人——朱允炆。他是朱标的二儿子。在后来争夺皇位的战争中,朱棣最终逼迫这个亲侄子退位并不知去向。

人生的有些际遇是无法躲避的。如果朱允炆没有当皇上,朱棣和他也不会成为生死仇人。

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棣20岁。

朱棣回师京师。汤和率列侯练兵于临清。右丞相汪广洋被谪到广南,追敕杀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21岁。

这一年,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杀,株连15000人,撤除中书省(统管六部。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大将朱亮祖被鞭死。

也是这一年,21岁的朱棣带着五千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朝着自己的属国前行了。如果有能力,他将建功立业,于北京树立自己的威信;如果没能力,他也将在北京这块地盘上优哉游哉地过完这一生。

可朱棣不是甘于平庸的人。用“一经风雨便成龙”来描述他,再贴切不过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朱棣确实是个颇有抱负的人。

五、形势严峻

朱棣来到北京后,待一切都安顿下来,就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的燕王国规章制度、条例条令,以维护燕地的安宁。

朱棣的府邸就是元朝的旧宫,其规制如同天子。

按照规定,藩王的府邸“亚天子一等”,其他诸王都是如此。为了这件事,朱元璋还曾特地告谕诸王,要他们不要与燕王攀比,因为燕王府邸是元朝旧宫,不需要新建,其他藩王新建的府邸则要按规定办事。不难看出,朱元璋对燕王有着特殊的偏爱。

北平是元朝都城,位置险要,燕王的二哥和三哥分别就藩于西安和太原,就藩时间还早于燕王两年,朱元璋都没让他们去北平,而是把北平这个战略要地留给了燕王,其中似乎有很深的用意。从朱元璋为诸王选的妃子来看,燕王妃是明王朝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而这种婚姻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在这点上,其他诸子也是比不上的,这对朱棣以后的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朱棣刚刚就任北京,国家权力机构就发生了大变革。

首先,这年正月,发生了一件举国震动的大事。左丞相胡惟庸被诛杀,罪名是——结党营私,日夜不停地搞小动作,徇私枉法,拉拢人心,干扰政治,诬陷能臣……这诸多罪名加在一起,朱元璋给胡惟庸定了一个“谋反罪”。

谋反罪当然该杀,15000人在这个事情中丧命。问题是,朱元璋因此撤销了中书省。朱元璋寻找的理由牵强附会,说胡惟庸谋反主要因为他是中书省左丞相。这确实有点欲盖弥彰。假如说胡惟庸当不好这个左丞相,另外找一个人当也就是了。

其实朱元璋主要是害怕统管吏部(组织部)、户部(财政部)、礼部(教育部)、兵部(国防部)、刑部(司法部)、工部(建设部)的中书省权力过于集中,因此才撤除了中书省,确保皇权的不可动摇,高度集中。

朱元璋还借势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府是明朝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五都督府的总称,是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总参谋部。

这样做,防止了军权的过分集中。国家设立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

这显然是早有预谋的一次铲除权臣、集权于皇帝的措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持朱姓皇室的独尊地位。

所有这一切的行为,都因为朱元璋认为,他的儿子们已经逐渐长大,相继就藩,他完全可以无所顾忌地对威胁皇帝的权臣采取措施。当然,这样做的代价是,像胡惟庸这样的治国能臣被诛杀后,朱棣和各位藩王身上的担子变得更为沉重。

这是国内的形势,国外形势也不容乐观。

北平曾经是大元帝国的首都,被称为元大都。骁勇的蒙古骑兵一度无敌于天下,成吉思汗、忽必烈和他的子孙们曾经统治过疆域广大的元帝国。

尽管如今昔日威风凛凛的元朝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可高大威严的建筑,却仍旧在讲述着昨日的辉煌。如今,这里已经换了新主人。但远遁大漠的蒙古人要重新夺回属于他们的皇家政权,北平无疑是首选的突破口。因此北平军事、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梳理一下明朝建立前后与元朝在北平附近的几次战役:

当年元顺帝放弃大都(北平)撤兵逃亡塞外时,派驻守在太原的“扩廓帖木儿”率军北上,经保安(今涿鹿)反攻大都,结果明朝大将军徐达乘虚攻克太原,还击破了“扩廓帖木儿”的回援之军。(蒙古人的名字很独特,为便于阅读,这些人名字均使用引号。下同。)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元朝丞相“也速”率军攻通州,扎营白河,再次觊觎大都,被明朝守军击溃。六月,“也速”乘明朝军队进攻陕西之际,再攻通州,被常遇春回师击败。明师乘机进攻开平,元顺帝再次北走,明军大胜,生擒其亲王“庆生”、平章“鼎住”,得将士一万余人、车一万余辆、马3000匹、牛50000头,蓟北等地同时收服。明军乘机挺进西北,偏将军李文忠率军行抵太原,正值元将“脱列伯”、“孔兴”奉元顺帝之命进攻大同,情势甚急。李文忠引军北上救援大同,大败元军。“脱列伯”被俘,其众万余人投降,孔兴遁走陕西,被部将所杀。

元朝两次希望重夺北平,均被明朝击败,但元军的实力依然强大。

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攻克庆阳,十二月“扩廓帖木儿”乘徐达班师还朝之际,自甘肃袭击兰州,明军苦战,虽免于陷落,但西北已呈危急之势。同时,北方边塞要地朔州(今河北蔚县)、武州(今宣化)、云州(今大同)地区、野狐岭(今万全北)、大兴(今栾平北)等仍为元军所盘踞。

形势逼人,朱元璋开始了两次北征: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指派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等为副将军,分多路开始北征。徐达首先旗开得胜,打败“扩廓帖木儿”,擒无郯王、济王及国公平章“鼎住”以下文武所属1865人,将校士卒84500余人,战马15280余匹,“扩廓帖木儿”携其妻子和数名随从向北逃跑到和林,李文忠乘元顺帝去世的大好时机,攻克应昌,俘获元宗室嫡子“买的里八腊”及后妃、宫人、诸王、将相等数百人,元嗣君“爱猷(yóu)识理达腊”率数十人骑快马逃走。李文忠回师途中又俘获元国公“汪文清”等,降其兵民五万余人。元朝近塞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一年多以后,元朝势力在近塞再趋活跃。

洪武五年,朱元璋再次派徐达、李文忠、冯胜率师十五万,分三路再次北伐。这次北征,明军受挫。中路徐达军被元军打败,死者数万人;东路军李文忠杀伤相当,不得已回师;仅西路冯胜略获小胜。

此后七年中,朱元璋敛兵自守,不再轻易北征,而元朝势力却屡有南侵,元朝皇帝“爱猷识理达腊”再次重用“扩廓帖木儿”,图谋恢复,不断侵扰边塞。于洪武六年到八年,不断骚扰西北;九年以后,连年骚扰陕北,勾结吐番成为边地之患。

吐蕃(bō)国,是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

十一年,“爱猷识理达腊”去世,其子“脱古斯帖木儿”继位,继续侵扰明朝边关。

面对这种局势,明朝加紧练兵,严守边关,送还洪武六年在应昌被李文忠所俘获的“爱猷识理达腊”之子“买的里八腊”,并开始给投降明朝的北元人以官爵卫士赏赐,加以笼络。

明朝政府与北元之间,谁也制服不了谁。北元虽经常南下为患,但无法对明朝政权造成重大威胁;明朝政府虽也偶有出击,却也难于给北元造成致命的打击。

这就是朱棣到北平就任时的北方边境形势。

21岁的青年朱棣,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实现强国梦呢?是选择固守城池还是主动出击呢?

此时,另外一个人的出现,让朱棣一下子如虎添翼。

同类推荐
  • 温柔的血腥:剖解帝制时代的十一位太上皇

    温柔的血腥:剖解帝制时代的十一位太上皇

    唐代学者颜师古对“太上皇”解释道:“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也就是说.它不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而是封建皇帝对其父亲或退位皇帝的极端尊贵的称号。正是如此,在我国漫长的帝制时代中,皇帝前后递嬗,有数百人之多,但真正做太上皇的却只有寥寥数人。原因很简单,皇帝宝座的诱惑力任何人都无法抗拒,一个人一旦坐上这个宝座,就不肯轻易下来。一般而言,帝制时代的皇帝们大抵有三种命运: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外来的武力赶下台.要么是活着让出皇帝宝座。
  • 拿破仑传

    拿破仑传

    这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以史实做基石,以想象为补充,描述了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拿破仑叱咤风云的一生,细腻刻画了他经历过的各次重大战役及其辉煌的军事成就,再现了他由炮兵少尉到法兰西帝王,乃至最后在囚禁地去世的传奇经历,穿插了一代战神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将拿破仑的个人魅力与文治武功展现得淋漓尽致。《拿破仑传》在1925年首版后,很快风靡全世界,并荣登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二位,此后几十年长销不衰,被称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书”。《拿破仑传》是根据德文原文翻译出版,是最新,最经典,最忠实于原著的权威译本。
  • 杜威:教育即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

    1919年,应胡适等人的邀请,杜威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中国行,这不但在当时中国的知识界和教育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杜威思潮”,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1922年的学制改革的先锋。杜威的讲演对胡适、陶行知、张伯苓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次访华,也对杜威自己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古老中国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也给他带来了丰富而深刻的启示。从1919年6月8日开始,杜威先后在教育部礼堂、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地作了16次社会与政治哲学讲演,16次教育哲学讲演。此书精选收录了杜威在华期间的16次教育哲学演讲和16次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演讲,体现了大师的视野和风范。
  • 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萧红传

    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萧红传

    离乱的时代,演绎着一曲人世悲歌;火热的青春,谱写着一段爱情传奇。——它的主人公,名叫萧红。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有着惊采绝艳的才华,也有着坎坷流离的爱情,无论是她的文还是她的情,都是值得后人一再品味、一再忆及的传奇。
  •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有两句重要的格言: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是“为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至今仍有重要警示意义。后一句做官必须坚持原则,不怕得罪皇帝和上级,不怕得“公罪”,但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之类。本传系统叙述范仲淹生平,赞扬其高尚人格,又细致分析《岳阳楼记》等文学成就,文字也较为生动。——文史专家王曾瑜作者在颇具把控力的激情叙述下,将范仲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及精神境界给予真实深入的文学再现。为避免写成“资料开会”,作者追寻传主一生的踪迹,历9省市29地现场采访,力求穿越时空与传主进行心灵对话,独特感受与深切认知尽在字里行间。
热门推荐
  • 泣血追踪(上)

    泣血追踪(上)

    我想告诉你的是《天涯》全体编辑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敬意编发了这组稿件。洋洋四万余言的文章,带着你们风里雨里的劳顿,将你们希望与绝望交织的行程重现在我们面前时,距离那场吞没了89个年轻生命51个健康女子身陷残疾困境的火灾已经七年了。在亡灵随着岁月更迭悄然远去烈焰焚烧过的废墟上又盖起了新厂房,聚集了更多新来的打工妹(甚至还包括那次灾难的幸存者),遗忘一天天把人们最初的愤怒与同情冲刷干净的日子里,你们一直用执着的目光关注着每一个受害者和她们的家庭,并且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替他们争得了意想不到的补偿。
  • 笑傲神洲

    笑傲神洲

    仙邪恶,仙亦当诛;神无道,神亦可杀佛无忌,佛亦当灭;魔杀戮,魔亦该绝人做恶,人亦该死;鬼坏尽,鬼亦当亡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太傅有毒:骄傲王爷嫁给我

    太傅有毒:骄傲王爷嫁给我

    燕榕:我喜欢女人的时候,你是男人;我喜欢男人的时候,你是阉人。有种的就把衣裳脱了,教本王看看你究竟是什么人?林馥:抱歉,我素来是个没种的。后宫605799941
  • 风光旖旎的海洋岛屿

    风光旖旎的海洋岛屿

    《风光旖旎的海洋岛屿》内容简介:在浩瀚无边的蓝色海洋和陆地湖泊中,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岛屿,形成了最适合寻幽探胜的海上迷宫,给人类的诺亚方舟——地球,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带有神话色彩神秘失踪的岛屿,引人遐思,也有很多岛屿充满奇情异趣,风情独特,给人启迪。翻开《风光旖旎的海洋岛屿》,让我们一起走进风光旖旎、物产丰饶、令人神往的海洋岛屿。
  • 温言记事录

    温言记事录

    马路上捡了一个老头儿,被蹭吃蹭喝小半年。
  • 人生方圆全书

    人生方圆全书

    成功学历来被人们视为抽象、玄奥的学问,本套丛书从社会礼仪、为人处世、心志心理、感悟与人生等诸多方面的阐述中归纳出最有实用性、最有指导价值,且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定律和成功范例。本套丛书涵盖了人类取得成功的所有主、客观因素,分析成功规律性的原理,使成功学这种看似玄秘深奥的学问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
  •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口语表达能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发音的准确,语义表达明确等。提高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对其一生具有重要影响。
  • 我在深渊做领主

    我在深渊做领主

    一个死亡的灵魂在经过深渊的时候,被一位深渊领主抓住,投入了嘴中。但没想到这家伙竟然还会反抗,最后略微脑残的深渊领主只能将他同化!深渊领主发现了一个空间通道,他将同化的那个灵魂的意志注入到了一具投影内,让他去探查那座世界!但没想到,那个世界竟然是神灵在深渊布置的前哨站……多位面的世界架构,主要描写投影!主要西幻,架构中有东方世界,文体两开花!剧情全是yy。本书是黑暗幻想,可能引起不适。本书属于慢热,请耐心一点!如果跳着看的话,会很累!所以还是躺着为好!(再说一遍,本书不适合跳着看)诸位多投投推荐票,多多给作者一点建议和点点评,谢谢。
  • 重生之女王酷酷萌萌哒

    重生之女王酷酷萌萌哒

    这是一个重生女收伏傲娇渣男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从山村出来的贫家女走向女王的故事这也是一头傲慢嚣张狼变忠犬的故事这更是一个苦逼男漫漫追妻路上内流满面的故事重活一世,却投生在了重男轻女超严重特特特贫困的家庭里她刚睁开眼就遭受了赤裸裸的嫌弃床边站着的数一下1。2。3。4个再淡定的她也忍不住吐槽艾玛,我勒个去……投胎是个技术活,而她绝壁是给老天爷给坑了,给了她这么个让人操蛋的人生家徒四壁先不说,这爹不亲来娘不爱,这让小小婴儿怎么活幸好幸好随身空间开启后,自力更生不怕饿肚子没事就练练武升升级赚赚小钱日子还是可以悠闲的可素,这吊男是谁家的呀,怎么老爱往她身边凑,她真心不想要呀这绝壁不是姐的菜,姐要的是温柔型暖男他是京都顶级豪门的太子爷,个性乖戾,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阴险狡诈,洁癖成狂18年来一直高调嚣张,哪个不捧着哄着,真正的小霸王,小祖宗出门都是保镖成群小弟成片美人成堆花钱更是成车其实说白了,那就是一个渣直到18岁时遇到了13岁的她……遭遇了人生第一次的滑铁卢从此在追妻的道路上是越走越远爷的追妻路上真的是抹一把都是血泪,这防完男的还要防女的防完大的还要防小的,他绝壁是上辈子毁了银河系了一,初相遇,渣爷是18风华正茂一朵花,而某女是天才美少女一枚花骨朵某一天渣爷看到某美哒哒的小萝莉准备调戏一番,绝壁想不到却被某小萝莉一个过肩摔给摔在了地上世界一下惊呆了,而仰躺在地上的渣爷目瞪口呆的看着某小萝莉从兜里拿出个帕子擦手之后眼神也没有给一个的就扬长而去,从此之后渣爷更是与小萝莉杠上了,当然从此被缠上的某女更是悔不当初,你说当初忍一下多好二、某爷看着某女身边围绕的那些个花花草草,心头大怒,爷好不容易盼着长大的女人谁敢抢分分钟给揍死你太阳的,爷容易吗?为了等爷的小心肝他都成了黄金剩斗男了于是乎妒火中烧的某爷霸气侧漏直接扛上某女就走……第二天起床的时候某爷是黑着双眼圈圆满了……三看着那又被围了一圈的某女某爷感到真心是累呀!这太阳的不仅是要防着男小三小四,还得防着那些个女小三小四这是为毛……为毛哟,还让不让人活了,还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三某一天,渣爷趁着某女心情好“你什么时候跟我去扯证,咱们的名份是不该定了。”某女瞟了他一眼,没有说话,她此时正在神游空间摘水果呐……渣爷起身站起,大力拍着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