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97500000004

第4章 待“开笄”的少女,从半空中飘然而降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鹧鸪天》

(一)

纷纷扬扬的大雪,整整下了一夜。到了天亮时,大雪不但未停,反而下得更大了。此时的雪花,不是一片一片地飘落,而是一团一团地自空中坠下,无声无息地堆积在地上。

小清照一大早就起来了。她梳洗了之后,便兴冲冲地去开屋门。今天是腊八节,腊八节要吃腊八粥。小清照早就扳着指头盼着这一天了。

就在打开门扇的一刹那,她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天井里,墙头上,以及对面厢房上,都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她想到院子里去看看,刚伸出一只脚在雪地里试了试,软软的白雪便没过了她的膝盖。她连忙将脚抽回来,大声喊道:“杭弟,快来看啊!”

杭弟就是李杭,她同父异母的弟弟。三年前,父亲娶回了继母王惠双,去年,生了弟弟李杭。

李杭听了,钻出被窝就想下炕,被王惠双一把拉住了。她怕他受凉,又连忙给他披了件棉袄,因为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

一个白乎乎的人影,从外面走过来。走到跟前时,那人将铁锨放在一边,拍了拍帽子和肩膀上的积雪,又用手朝脸上一抹,露出了眉毛和胡子。清照这才认出那是爷爷!

“爷爷,我想出去看看!”

李达贤笑着说:“你先等一会,我给你铲出一条路来再出去。”说着,弯着腰开始铲雪。

已经十岁的小清照,自小就特别爱雪。每到下雪日,她便和堂哥李迥以及邻家的丁香在雪地里堆雪人、雪狮子,还用红枣给它们安上眼睛。玩够了,就在竹林边滚雪球,打雪仗,溜雪坡,虽然天寒地冻,但总是闹到浑身出汗才肯罢休。

李达贤刚刚铲出一条路,小清照就急不可待地跑到了院子里。望着小孙女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奔跑的背影,他脸上的皱纹都乐得平展开了。

自从王淑贞去世后,全家人都格外疼爱小清照。二伯母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闺女,冬天怕她冻着,夏天怕她热着,吃多了怕她撑着,吃少了又怕她饿着。她更是李达贤的宝贝疙瘩,不管是在地里锄草,还是割麦,他一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抱起小清照亲一亲。前年,东京的姥姥想她,派人将她接到相府里住了半月,她像掉了魂似的,吃饭不香,睡觉不稳,哭着闹着要回百脉泉,姥姥没法子,只好派车将她送了回来。

小清照也确实让人疼爱。她五岁时启蒙,如今已能一字不漏地背诵《诗经》和谢庄的《月赋》、鲍照的《舞鹤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宋玉的《对楚王问》,她还将已背诵熟了的四百六十多首唐诗都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了!将《兰亭集》临摹了数十遍!伯伯们和塾馆的先生都说,还从来没见过记性这么好的孩子!

李达贤进屋喝了一杯热茶,又回到院子里时,却不见了小清照的身影。他知道小孙女一定去了李格非挖出的那眼无名泉边,因为她不放心雪中的那丛把竹。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李格非被诏进京,在太学任太学录,便在衢西街的西头租赁了房屋。因他院子的南墙边,栽了一丛十分耐寒的把竹,所以,便给厅堂取了个名字,叫“有竹堂”。

原来,这些把竹是从杭州带回来的。

有一次,李格非因事路过杭州,去拜访了在杭州任太守的苏轼。

李格非不但崇拜苏轼的学识、才华和人品,也对他批评王安石变法的政见表示赞同。虽然苏轼比李格非大了九岁,而且地位也相差很大,但彼此感情相通,交往颇多。

苏轼见自己的门生来访,心中十分高兴,便辞了官场和文场的种种应酬,和李格非或在湖上赏景吟哦,或在书房里秉灯长谈。当李格非要回京时,他让人从后院里挖出一丛把竹,连根带泥包扎在一只小竹篓里。为了在途中方便洒水,不使叶子干枯,竹枝则以棉布包紧。他对李格非说:“就让此竹替我伴你而行吧!”

李格非连忙道谢,因为他知道苏轼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爱好。回来后,他就种在了有竹堂院子的南墙旁边。次年,地上冒出许多新笋,回百脉泉探亲时,他将有竹堂的把竹分出一丛,带回家来,和小清照一起种在了小泉旁边。

“爷爷,爷爷!”小清照顶着一头雪花跑了回来,“我们的竹子还是绿的!”

李达贤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好,我们的竹子不怕雪!”

“竹子被雪压弯了,我一摇,雪就落了,竹子又直了起来了!”小清照一边说,一边用嘴吹着被冻红了的小手。

这时,王惠双出来了。她用扫炕笤帚为她扫去了身上的雪花,又伸出手摩挲着她的手,搓了一会儿,便领她回房里烤火去了。

望着她们母女进了房门,李达贤心里有一种欣慰。

在李格非擢为太学博士那一年,也就是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他娶了翰林学士承旨王拱辰的孙女王惠双为继室。王惠双性格善良,为人厚道,还擅长丹青、音律和度词作诗。成婚之后,她本应和丈夫住在京城,但她说小清照年幼,需人照料,毅然来到了偏僻的百脉泉。去年,又生了李杭。她在家里悉心抚养这双儿女,有空闲时还教小清照做女红,画花鸟鱼虫,也画山水房舍。小清照遇上了这样一位继母,是李家之幸,也是小清照的福气。

灶房里,王惠双正在和两位嫂嫂熬腊八粥。风箱呼呼响,灶膛里烈火熊熊,热气在梁间飘绕着,一阵阵米香从锅盖缝里漫溢出来。

“母亲,”小清照望着红红的灶火,问道,“什么叫腊八?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王惠双边拉风箱边对她说,相传佛祖在得道成佛之前,本是印度国的王子。他曾游过名山大川,寻长老,访异人,苦修行,寻找上苍之意。有一天,他来到摩羯陀国,因又饿又渴又累,昏倒在路边。一个牧羊女看到了,便取出自己带的饭,又把在山上采来的一些野果放在一起,用山泉水煮成了粥,将粥喂给了佛祖。佛祖吃了之后,不仅恢复了元气,还觉得精神大振。他在河里洗了澡之后,坐在一棵菩提树下静静地沉思起来,终于在腊月初八那天得道成佛。所以,每到这一天,寺里的出家人都要洗净锅碗瓢勺,选出好米好果,开始熬粥,须整整熬上一夜,熬好之后,要在天明时供奉佛祖。传到如今,民间便有了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了。

小清照听了,似有所思。她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问道:“京城里也吃腊八粥吗?”

王惠双是在京城长大的,对东京城里的风俗习惯十分熟悉。她告诉小清照,每逢腊月初八,京城里的各个寺院都要举办浴佛会,还要熬五味粥,让所有的弟子们吃五味粥,也就是腊八粥。

“咱们家的腊八粥是用什么熬的?”小清照又问。

二伯母接过话头说:“这锅里有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粟子、红枣、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和红糖、白糖等,喝起来可香呢!”

腊八粥熬好了,继母和伯母们正在摆放碗筷时,小清照连忙跑到院子里叫回爷爷,又用双手将第一碗腊八粥捧给了他。

因为李家有个规矩,长辈不端碗,全家都不能动筷子。

王惠双见了,笑着说道:“小清照真懂事!”

一家三代十余口人,和睦相亲,其乐融融。

(二)

吃过腊八粥之后,大雪仍然未停。

平常时,吃过早饭便是小清照的课读时间。小清照学的内容并不像一般人家的私塾那样刻板,除李格非教她一些古文名篇外,王惠双常常向她讲述乐府、唐诗中的一些趣事和典故。祖父讲的又偏于史书和他游历过的名胜古迹。学习时间也很灵活,有时只学一两个时辰;有时来了兴趣,她则在书房中待上大半天。若读书读累了,便临摹家中收藏的碑帖和画幅。有一次,她为了临摹南唐李后主的一幅《霓裳羽衣舞图》,竟将自己在书房里整整关了三天!今天,因天寒地冻,李达贤便没让她去书房课读,而是一家人围坐在火盆旁,边烤火,边向小清照讲解谢灵运的《初发石头城》一诗。讲完了,又想起了谢氏家族中的一位才女,便说:“小清照,我今天给你讲个咏雪的故事,好吗?”

“好,太好了!”小清照连忙靠在李达贤的身边。

李达贤指着窗外,问道:“天上落的是什么?”

小清照说:“雪花呀!”

“雪花像什么?”

“像白鹅的毛从天上飘下来。”

“还像什么?”

“还像碎棉花从天上落下来。”

“对,对。”李达贤笑着说道,“不过,有个女孩儿,把雪花比作春天飘落的柳絮,你以为如何?”

小清照听了,连连拍手:“妙,妙!柳絮比鹅毛和碎棉花更好。爷爷,她叫什么名字?如今在哪里?”

“她叫谢道韫,是东晋时的一位才女。”接着,李达贤讲述了“咏絮”的典故和“王家书法谢家诗”的故事。

谢道韫是东晋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又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妻子。她天姿聪明,多才善辩,有诗、赋、颂数种文体的作品流传于世。她的叔父谢安是声望很高的宰相,有一次,他问谢道韫:“你觉得《毛诗》中哪一篇最好?”

她答道:“全诗三百篇,都抵不上《大雅·崇高篇》。”

谢安听了,连声赞许。

有一年冬天,谢安在乌衣巷的家中一边烤火,一边与晚辈们讨论学问之事。他想试试晚辈们的才学,便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他的侄儿吟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轮到谢道韫了,她仰起头来,望了望满天的雪花,又看了看窗外的秦淮河,见桥上、树上和对面的临水楼阁上,都盖着一层厚厚的雪花,便吟出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了,连声称赞她才思敏捷,用纷飞的柳絮比拟雪花,十分妥帖。

讲完了“咏雪”的典故之后,李达贤又讲了王谢两家在金陵乌衣巷的兴衰历史,并讲述了历代诗人吟哦乌衣巷的诗词。

小清照听了,半天不语。住了一会,她悄悄进了书房。待到午饭时,李达贤走进书房,见她还在伏案抄写什么。仔细一看,原来她将唐人李白的《金陵》、刘禹锡的《石头城》、杜牧的《泊秦淮》、韦庄的《金陵图》和许浑的《金陵怀古》等诗和在秦淮河畔病故的王安石留下的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都工工整整地抄录在了一本自己订制的册子上了。

(三)

过了腊八节,乡间的农家便忙碌起来。扫尘埃、制腊味、磨年糕,要连续忙上好几天;要到集市上去“请”敬神祀祖的香烛、黄表纸,还要“请”门神、灶王爷。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他们不但盼着穿新衣,还能从长辈那里得到各样的鞭炮、烟花。

就在李达贤一家热热闹闹地办年货时,李格非从任所回来了。同他一起来的,还有馆阁著作郎晁补之。

晁补之是元丰二年(1079年)举进士第的。他是一位诗人,也是苏轼门下的四学士之一,与李格非交往颇深。因要回老家钜野过年,便与李格非同道而行,顺便来李家拜访

有朋自远方来,自然是不亦乐乎了。齐鲁地域受孔孟学说影响很深,李家对来访的客人极为热情。李达贤连忙叫人让出最热的土炕,拿出全新的被褥让客人用,又取出陈年老酒,用备好的年货做成菜肴招待客人。

晚饭后,李格非和晁补之在客厅闲聊时,小清照抱了一大摞自己写的诗词和临摹的碑帖,羞怯地走进来,她要父亲看看自己的学业有无长进。

李格非看了一会,笑着说道:“补之先生是当今的大诗人,也是苏轼先生的门生,还是请他为你指点一下吧!”

晁补之接过去看了一会,选出了苏轼的一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抄录在一张白绵纸上。小清照的笔力虽然嫩稚,但一笔一画都十分工整,晁补之知道小清照一定非常喜欢这首词。他问道:“你把别的诗词,都抄在彩色的薛涛笺上,为何将这首词抄在白纸上呢?”

“因为苏伯伯的夫人王弗,过世已经十年了,苏伯伯在梦中又见到了她,两人都哭得很伤心。这样的词,不宜抄录在彩笺上。”

当时,东京官宦人家的女孩儿,书写或抄录自己喜爱的诗词时,爱用一种染了颜色的薛涛笺。据说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在成都任女校书时,亲自动手制作的一种彩色诗笺。东京的薛涛笺,是纸坊用竹纸自制的一种彩笺,市人便将此笺混同为薛涛笺了。苏轼出川时,曾带来一些薛涛笺,分赠了文友们。晁补之和李格非都得到了一些。李格非舍不得用,便带回家来,给了自小就爱诗词的小清照了。没想到,小清照却用白纸抄录这首《江城子》,可见她已经读懂了苏轼这首词中的心境了。晁补之便将这首词的背景告诉了她。

王弗是苏轼的发妻,十六岁时嫁给了苏轼。她聪颖贤惠,夫妻感情一向笃厚。王弗在二十七岁时,不幸病故在东京。次年,苏轼将她和父亲的灵柩运往四川眉州故里,葬在了苏轼母亲坟茔的旁边。他离开四川之后,先是卷进了朝廷中新党和旧党之争的旋涡,后又遭贬四处漂泊,自此,再也未能回故里去祭祀王弗。他在密州时,王弗已谢世十年,为了悼念她,便写了这首《江城子》。此词写好后,曾给晁补之看过,晁补之又转抄给了李格非。当晁补之将这首词逐句讲给小清照听时,小清照长长的睫毛上竟然挂着晶莹的泪花!他觉得小清照太多愁善感了,小小的年纪,不宜读这种过于伤感的诗词。于是,连忙换了个话题,说道:“苏轼初到黄州时,在定惠院里写了一首《卜算子》,你读过吗?”

小清照记性超人。因李格非十分崇尚苏轼的文章诗词,所以,凡能得到的,他都收集起来。小清照便从父亲的文稿中,将苏轼写的诗词抄录成一册,时时吟哦。她虽然并不全懂字里行间的含义,但每一首诗词都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她歪着头想了想,便大声诵了起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首,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知道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吗?”晁补之问道。

“苏伯伯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沙鸥看到了一个人;下片是一个人看到了一只沙鸥。”小清照说,“我觉得这首词里的沙鸥是人,人也是沙鸥。不知对不对?”

晁补之听了,大为惊异。他绝没想到小清照竟有如此的悟性!他转头对李格非说:“有其父,必有其女啊!格非兄,将来你这位千金的才华,可要刮目相观了!”

李格非连忙说道:“你过奖了。我虽教了她一些,但我是得益于苏先生和你呀!”

虽然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而李格非是苏门后学士之一,但他们年龄相近,李格非比晁补之大八岁,他们既是师生,又是志同道合的挚友,所以,小清照称晁补之叔叔,称苏轼为伯伯。

晁补之说:“休要谦逊。你写的《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已刻石碑,文采噪动朝野,谁人不知?”

原来,元祐八年(1093年)底,李格非在太学任博士。宋哲宗巡察太学时,李格非和赵挺之都在场,赵挺之是刚刚从楚州通判任上回到东京任职的。宋哲宗询问了大学生们的学业之后,又和在场的朝臣们唱和起来,气氛十分活跃。国子监祭酒命李格非撰写此事的本末,写成后刻于石碑。当时,身为礼部尚书的苏轼看了之后,大加赞扬。

提到这件事,晁补之忽然又想起另一件事。他问道:“格非兄,赵挺之和你是同僚,你可知他和苏先生的积怨吗?”

李格非摇了摇头。因为他只知道苏轼与王安石积怨颇深。苏轼的父亲苏洵还写了一篇《辩奸论》,对王安石进行责骂,但他不清楚苏轼与赵挺之之间有何过节。

“此事与变法有关。”接着,晁补之便将苏轼和赵挺之的恩恩怨怨告诉了李格非。

小清照一边烤火,一边听着大人们的谈话,她虽然似懂非懂,但还是靠在父亲膝边认真地听着。

王安石虽不当政了,但新党和旧派之间的较量,并未因王安石的失势而终结。赵挺之在德州任通判时,极力推行王安石的新法。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和他的同僚则千方百计地抵制赵挺之的新法。有一次,赵挺之打算在德安推行市贸法,而黄庭坚则认为德安是个小镇,居民本来就十分贫困,若推行市贸法,商家必然四散,贸易则会萧条。由于他的反对,赵挺之的市贸法终于胎死腹中。

因与王安石不和,苏轼便将对王安石变法的不满,发泄到了赵挺之的身上。当赵挺之去京城任职时,苏轼认为他的人品行为皆不可取,还说他身边聚拢着一批心术不正的小人,不宜任朝廷要职。

赵挺之对苏轼的反击也异常猛烈。他任监察御史时,弹劾苏轼起草的诏书中有诽谤先帝之句,这在当时是不可饶恕的罪责。元祐二年(1087年),他又上书说:“苏轼学术,本出《战国策》纵横揣摩之说。近日学士院策试廖正一馆职,乃以王莽、袁绍、董卓、曹操篡汉之术为问。使轼得志,将无所不为矣。”苏轼终于敌不过赵挺之,不久,苏轼便被贬出了东京,去杭州当了一名判官。

在苏轼与赵挺之的较量中,赵挺之一方身单力薄,而苏轼一方则人多势众,不但有前后四学士,还有一批官员,其中就有赵挺之的连襟陈师道。

陈师道在汴京任馆职时,有一年冬天,他要随皇上去北郊参加一年一度的郊祀。那一天,天气奇寒无比,而陈师道的衣服却很单薄。出城前,他的妻子便去赵家借了一件裘衣让他御寒。当他知道裘衣是从赵家借来的时候,连忙脱下来,宁肯冒着刺骨的严寒,也不肯穿赵家的裘衣!

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陈师道对自己的这位连襟厌恶到了何种程度!

李格非听了,并未发表意见。因为他和赵挺之同任馆职时多有接触,觉得赵挺之为人耿直,在同僚中的口碑还好。听人说,他初为官时,有一次因上司未能将朝廷的赏钱及时分发下去,激怒了营中的下级军官和士卒,他们几次讨要未果后,便手持棍棒冲进了官府。官府中的官吏们没有人敢出面调停,一个个都被来势汹汹的人群吓跑了。正当危急之时,赵挺之果断地坐在大堂上,问明了事情的缘由之后,立即代上司将赏钱分发下去,事态很快就平息了。事后,只是惩处了一个领头闹事的人,对其他人均未追究。

不过,李格非绝没料到,就是这位赵挺之,后来将他和苏轼、黄庭坚等人打入了“元祐奸党”的冤狱!

小清照静静地听着父亲和晁叔叔的谈话,记住了赵挺之这个名字。但她做梦都不曾想到,八年之后,自己竟成了他的儿媳妇!

(四)

寒食节快到了。小清照一大早去了灶房,和继母、伯母们一道做“子堆燕”,以备清明节时食用。

“子堆燕”是用麦面和枣泥混合一起,揉好后做成燕子状的点心,蒸熟后用柳条串起来,挂在门楣上,像飞燕穿柳一般。因寒食日不许举火做饭,人们就以提前做好的“子堆燕”为饭食。

李杭已经六岁了,他几乎成了姐姐的影子,总是离不开姐姐,姐姐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平时,除了爷爷和母亲教他学书习字外,小清照便手把手地教他写字、画画,李杭有时缠着她讲故事,她便将自己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故事,或从史书上读到的趣闻逸事讲给他听。今天起床后,他便跟着姐姐进了灶房,手里捏着一团面,问道:“姐姐,为什么寒食日要吃‘子堆燕’?”

小清照一边揉面,一边对李杭说:“吃‘子堆燕’是为了不忘古代的一位贤人。”接着,她向弟弟讲述了“子堆燕”和寒食节的来历。

相传春秋时,晋献公想把王位传给宠妃生的儿子骊姬,就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避难逃离了晋国。他在流亡期间,受尽了艰难困苦。有一天,他在大山中迷了路,几天几夜都没吃上东西。他饥寒交迫,躺在一张破席上仰天长叹,说自己一死事小,恐怕将来晋国的老百姓就难有好日子了!这时,他的随从介子推听了之后,认为重耳在苦难中还不忘晋国的百姓,将来一定是位贤明的君王。于是便悄悄走到旁边,忍着剧痛,从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用火烤熟,让重耳吃了,重耳才恢复了一些体力。事后,重耳知道了此事,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表示有机会一定要报答他。介子推说,他不要求公子报答,但愿他今后能做个清明的国君。

重耳在国外一直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晋国,史称晋文公。他做了国君之后,封赏了所有一起跟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经别人提醒后,他连忙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却不肯见他。于是,他又亲自去请,但介子推已经背着自己的老母躲进入绵山。晋文公派人上山搜寻,由于山高林密,无法寻到。有人建议,从三面放火烧山,留下一面将介子推逼出来。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便下令烧山。顿时,满山都是火焰,一直烧了三天,青山变成了焦土,仍不见介子推出来。等火熄了之后,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烧死在一棵大柳树旁边。他用脊梁堵着的树洞里,有一片用衣襟写的血书,上面写着,希望国君能“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见了,十分悲痛,下令礼葬介子推,并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封赐给介子推。还规定,每年在介子推烧死的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以纪念这位“士甘焚死不公侯”的贤臣。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李杭饶有兴趣地听完了姐姐讲的故事,仰着脸儿说道:“姐姐,到了寒食节那一天,我也不吃热饭了。”

一家人听了,都忍不住笑起来了。

(五)

小清照今年已经十四岁了,按照齐鲁一带的风俗,女孩子到了十四岁,就要“上头”了。伯母和继母边做“子堆燕”,边商量着为小清照“上头”的事。

女孩子“上头”,就是将头发束起来,也叫“开笄之礼。“上头”之后的女孩子,就算告别了童年,进入了少女时期。小清照知道,女孩子“上头”之后,就是一个小大人了。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说不能高声,笑不能露齿;要遵守闺中规矩,要学灶厨之技,要修女红之艺;要少出大门,羞见外人……总之,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想唱就唱,想跳就跳,一切都按自己的性子去“疯”了。她知道自己拗不过自古传下来的规矩,只是想将“开笄”之礼尽量朝后推迟些时间,多过几天无拘无束的日子。她将自己的想法向继母和伯母们说了,她们一块儿商量了一会,便同意在七月初为她“上头”。

二伯母笑着说:“我们的小清照,今年还能再过一个自由自在的清明节。”

小清照听了,放下手中的面团,拉着李杭就往外跑,因为她要和弟弟去百脉泉边的青草地上放风筝!

其实,小清照并不愿意过清明节,因为爷爷去世后,每逢清明节,全家人都要去祖坟山上扫墓,扫墓时她便会想起爷爷,想起爷爷脸上慈祥的笑容;想起爷爷摇着头,眯着眼教她咏唱《乐府》的样子;还会想起练大楷时,因不专心被爷爷打了手心,爷爷心痛的眼神。她更忘不了爷爷带她去游济南大明湖时,遇上一场大雨,爷爷脱下褂子盖在她的头上,背着她到处找避雨的亭子……如今,爷爷就睡在一座坟茔里边,和她只隔着一层黄土,却再也看不到爷爷了!记得爷爷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一家人去为爷爷扫墓,当父亲将酒盅和祭品摆放在坟前的石板上时,她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子扑到坟头上,一面哭着,一面拼命拍打着坟头的黄土,又用双手扯拉坟上的荒草,草叶将她的手指划出血来,她仍不肯松手。

自此以后,每逢清明节祭祖,家里人往往会找个借口,让她留在家里,免得她见了爷爷的坟茔而过度悲伤。

(六)

清明节那天,溪亭旁边竖起了三座秋千架,上百名邻村的女孩们都聚集在那里荡秋千。秋千起起伏伏,笑声欢语连成了一片,十分热闹。

溪亭紧靠莲湖。每年伏天,一朵朵莲花从荷叶丛中探出来,像一团团的火苗。水面空阔处,飘荡着一片片的野菱。俗话说,“七菱八落”,到了七月,就是采菱的季节了。去年,小清照曾随丁香划着大木盆,在湖上采了大半篮子又大又熟的菱角呢!

小清照一大早便和李杭来到了湖畔。她采了一大把叫不出名的野花,又折了些柔软的柳条,便和李杭来到秋千架旁。

李杭的胆子太小了,自己不敢荡秋千,小清照便将他紧紧抱住,只荡了一小会,而且荡得也不高,李杭便吓得紧闭着眼睛。小清照只好把他放下来,将野花和柳条缠在秋千绳上,然后双脚踏着坐板开始荡起了秋千。她越荡越高,也越荡越兴奋,艳阳照在她的脸上,阵阵南风吹拂着她的头发和裙裾,也吹拂着秋千架上的野花和柳条,她像是从云端飘然而下,引得观看的人群齐声喝彩。

“姐姐,姐姐!”站在秋千架旁边的李杭,忽然大声喊起来了,“娘来了!”

小清照见继母从远处向秋千架走来,就不再用力,待秋千慢慢停下来,便灵巧地跳到地上。

王惠双望着小清照红扑扑的脸庞,连忙取出一条方巾,给她擦了擦额头的热汗,笑着说道:“你们的父亲从京城回来了。”

“父亲回来了!”小清照大声嚷道,“太好了,父亲回来了!”说完,拉着李杭就往家里跑。

路上,小清照默默想了一会自己的课业。

因为父亲每次回来,都要认真查看她的课业,不过,她不怕,因为父亲规定要她临摹二十遍《兰亭序》,她已临摹了三十二遍,欧阳洵的《千字文帖》,她也临摹了十遍以上。父亲要她熟读曹植的《洛神赋》,她不但读了曹植的全部辞赋,还读了曹操和曹丕的一些传世名篇。丹青课业虽没有具体规定,但继母教她仿画了王维的《辋川图》。继母见她悟性比常人要高,又手把手地教她用工笔仿画了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因画上的人物、马匹太多,用工笔作画十分费时,至今尚有一匹马和一个骑者未能画完。

当她和李杭回到家时,李格非并未询问她的课业,他告诉两个孩子,这次回来,是要接他们去东京的,而且特意告诉他们说,去东京后要为小清照的外祖父扫墓。

小清照心里有些奇怪,自外祖父去世后,父亲一直未带她去为外祖父扫过墓,今年为何要匆匆赶去扫墓呢?再说,她看到父亲此次回来,很少言笑,便没有问什么。

寒食日离清明节还有两天,按齐鲁地域风俗,清明节前后三天皆可扫墓,所以,家人先去祖坟山上为李达贤扫过墓之后,李格非又领着小清照为王淑贞扫了墓,然后就匆匆下山了。

第二天一大早,小清照发现一辆马车已经停在院子外边,父亲和两位伯父低声说了一会话之后,马车便上路了。

小清照虽然见过自己的外祖父,还在外祖父的相府中住过,可那时年纪太小,早已记不起外祖父的相貌了。爷爷去世后,父亲从未说过外祖父的事,她隐隐觉得一定有什么事与外祖父有关,只是父亲未告诉她罢了,她悄悄望了父亲一眼,见父亲紧锁着双眉,神情十分沉重,似有什么心事,她小声问道:“父亲,外祖父去世有九年了吧?”

“对,已经九年了。”李格非说道。

“舅舅和舅母们都好吧?”

“好,好,他们都好。”

“我能去看他们吗?”

“嗯,他们,”李格非顿了顿,接着说道,“他们都不在京城。”

“他们去了哪里?”

“回成都了。”

“他们什么时候能回来?”

“大概快了吧。”李格非对车夫说,“能再快些好吗?”

马夫扬了扬鞭子,马车便在驿道上奔驰起来。

李格非没有将岳父和几位舅弟的真实遭遇告诉她。

原来,王珪是位三朝元老。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患病,他请立延安郡王赵熙为太子,即后来的哲宗。当年他又诏为紫光禄大夫,封岐国公。不久病逝。哲宗辍朝五日,赠金帛五千以办丧事,并追赠为太师,谥曰“文恭”,赐寿昌甲第,可谓荣耀至极。

朝廷中的事,就如六月的天气,变幻莫测,头一天还是万里无云,骄阳如火,也许第二天就会阴云密布,大雨倾盆。他去世九年之后,有人说他当年欲立雍王为太子,得罪了哲宗,被罢了追赠的太师。李清照的几个舅舅也都受株连而被革职,离开了东京,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里。

今年,赵挺之被授为吏部侍郎,李格非也由校书郎诏为了礼部员外郎。因自己上任不久,公务不多,便告假回原籍省亲,顺便将一家人接回东京,也趁此机会为长眠地下的岳父扫墓。

马车刚刚出了章丘地界,天阴起来了,又走了一会,便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点打在车篷上,发出轻微的“嘭嘭”声。小清照掀开车帘子,见前面的驿道上,行人稀少,一片迷蒙。山头上绕着一层白雾,斜风吹拂着路边的垂柳,柳条摇摇曳曳。小清照忽然想起了白居易的《杨柳词》,便在心里默默地背诵起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如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同类推荐
  • 执法总监张培梅

    执法总监张培梅

    崞县属雁门,从清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半世纪间,军阀混战,日寇侵入,战事频繁,烽火连天,时势造就英雄,战时培养将军。张培梅便是其中之一。
  • 四海为家徐霞客

    四海为家徐霞客

    本书介绍了徐霞客的生平,内容包括:奇人家乡、母亲的鼓励、二访天台山、三探雁荡山、庐山之旅、登黄山、北国行、湘江遇盗、访桂林等。
  • 丁道尔的故事

    丁道尔的故事

    威廉·丁道尔是16世纪英国翻译家,他的工作给暮气沉沉的中世纪生活敲响了丧钟,也正因如此,他遭到了旧势力的疯狂迫害,英勇献身。本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他本人貌不惊人,过着平淡的生活,但他在逆境之下坚持理想,献身于人民思想解放的事业,毫不妥协,宁死不屈。在危险重重的流亡之中,他从一地逃到另一地,其间始终不忘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笔耕不辍,树立了一道不朽的丰碑。
  • 伟大导师:列宁(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伟大导师:列宁(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他是中国两代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主抓经济的第五号人物,排在毛刘朱周之后。在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陈云是“第二号人物”,仅次于邓小平。他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素有共和国“掌柜”之赞誉,他的经济思想深度影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时代进程,对现在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邓小平称赞他是“改革开放的副总设计师”。他在“文革”前经历了三起三落,毛泽东多次说他“右”,但是又不能不在经济发生困难时把陈云“请”出来。他有哪些过人的经济才能?他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属于少数没有被打倒的高级领导人,遭到的批判也不多,他有哪些高明的人生智慧?
热门推荐
  • 小学文娱大亨

    小学文娱大亨

    平行世界当小学生,成文娱小神童。用朱自清《背影》参加作文大赛,画《水浒人物卡》卖干脆面,做《变形金刚》当模型冠军,推销汽车。还有迪斯尼动画,乐高积木,dc漫画,吓死人的怪物电影,最美好的童年,由我创造~
  • 荒原闲农

    荒原闲农

    石头的新作《星光马厩》上传啦!魔都混不下去的苍海在一番奇遇之后,回到西部荒芜的老家,面对满目的黄土,延绵的丘陵,打井种地,把原本只见黄土不见绿的荒原一步步打造成世外桃源。一条黄狗,一头毛驴,种几倾瓜,门前几块菜地,屋旁山下再来几亩乱种的果树,四季有果,岁岁有花,每日清茶农家饭,下棋看书,悠然自得。新书《大时代中的小农民》发布,欢迎各位大大!
  • 大乘成业论

    大乘成业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爱的只有你一个

    爱的只有你一个

    他和她永远也不会忘记初见之时的模样,她就像是一道光,从此闪耀在他的生活中!而她对他一见钟情,从此以后心中有了一个秘密.......世界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你喜欢的人正好也喜欢你!!!【双向暗恋】1V1一见心动二见倾心从此心里装不下别人了,只有你一个!
  • 罪案偷窃

    罪案偷窃

    于文远注意窗旁的那个女孩子,大概已经有半个小时了。他很有耐心。根据这几天的观察,她可能是大学生,或者是什么自由职业者,无论如何,看起来有些萎靡不振。每天,这眼镜女带着一本过时了的玫粉色笔记本电脑——华而不实,配置很低的上网本,在中午十二点过半来到这家咖啡厅,点一杯最便宜的冰柠檬红茶,要求去冰。
  • 扇面:咫尺无边儒雅

    扇面:咫尺无边儒雅

    本套作品根据中华文化形态的结构模式,共分为10套,每套冠以具有丰富内涵的套书名。再以归类细分的形式或约定俗成的说法,每套分为10册,每册冠以别具深意的主标题书名和明确直观的副标题书名。每套自成体系,每册相互补充,横向开拓,纵向深入,全景式反映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博大规模,凝聚性体现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厚重精深,可以说是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大博览。因此,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 弃妃惊天下

    弃妃惊天下

    某男星眸微眯,“姑娘,我们是否在哪里见过?”某女眼角一抽,“怎么可能,小女子从未踏出这大山半步。”某男摇头,“不对,你很像我一个故人。”某女否认,“小女子从未接触过陌生人。”当某男某日忽然看到那个小小的Q版自己时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悸动,猛然一把拉下某女的衣衫,香肩上的梅花胎记赫然映入眼帘时,一把撕下某女脸上的伪装脸色幽怨的问,“你到底还要躲我到何时?”当某女知晓眼前这个昔日战场上的宿敌,原来竟然是这具身体的前夫时她蛋疼的忧桑了.当某男知晓昔日自己被休的王妃,正是眼前这个在战场上打败自己的敌国大将军时,深邃的目光凝视了她好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回收万界

    回收万界

    在灵气复苏后的末日里,欢乐地回收诸天万界的人物、宝物、地图、概念、机缘。
  • 面具(祖峰、侯勇、梅婷主演)

    面具(祖峰、侯勇、梅婷主演)

    1948年腊月初一,潜伏在哈尔滨市公安局的国民党特务李春秋被突然唤醒,上级要求他即刻制造炸弹,协助配合绝密的“黑虎计划”。潜伏了十年的李春秋已经快遗忘了自己的使命,拥有幸福平凡生活的他不愿抛妻弃子,开始想尽办法逃脱保密局的控制。除了要对付残忍冷酷的昔日战友,李春秋还在受着现在同事、侦察科丁战国的怀疑和试探。内外交困的李春秋压力重重。最终,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春秋和丁战国,这一对戴着不同面具的对手,在这一年的除夕夜,走向了不同的命运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