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97000000003

第3章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当时,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纣王惊闻周军来袭,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大量奴隶,开赴牧野迎战。以数量而论,商军的兵力超过了周军,但由于匆忙结阵,士气低落,加上奴隶们阵前倒戈,最后遭致惨败。对此,《尚书?武成》篇记载:“受(纣王)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披览至此,大不以为然,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章句下)这里的“书”,特指《尚书》,亦即《书经》(《论语》中有五六处提到“书”,大多数都指《尚书》)。《武成》是其中的一篇。

孟子认为,《尚书》中的记载未可尽信,并举出了具体实例。这一论断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同。宋代著名理学家张载、朱熹等,还就此做了进一步的引申与发挥,强调读书要“有疑”,且在“无疑处有疑”;要“濯去旧见以求新意”。道理就在于,怀疑方能开启觉悟之门,“疑乃可以启信”。敢于怀疑,认真分析,才既能进入书中,又能跳出书外。

《公羊传》中有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其实,成文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那类“生无旁证,死无对证”的事,所在多有。何况,“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对此作进一步的阐述,专门揭橥了古代一些典籍增溢其事以致失实的现象(这里的“艺”应作“经”解,汉儒以六经为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文章一开头就指出:

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何则?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使夫纯朴之事,十剖百判;审然之语,千反万畔。

他说,里巷之言,出小人之口,固然难免失真,而“言审莫过圣人,经艺百世不易,犹或出溢增过其实”。接着,他就举出大量出自儒家经典“六经”、“四书”中的“增溢”事例:

《尚书》中赞美帝尧的德政,说是“协和万国”,实际上,当时,“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尽于三千之中矣”,说是“万国”、“褒增过实”了。

《尚书》曰:“祖伊谏纣曰:今我民罔不欲丧。”罔,无也,“夫言欲王之亡,可也;言无不,增之也”。祖伊之所以这么说,是要引起纣王的恐惧,“冀其警悟也”。

他还举出《尚书?武成》篇:“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流血如此”。“案:武王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再者,“周殷士卒,皆赍干粮,无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

“儒书又言: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意思是人人有君子之行,可皆官也。“夫言可封,可也;言比屋,增之也”。

这种种陈述与批驳,都至为确凿。

古时是这样,那么近世呢?王充接着又列举了汉代言过其实的事例:郎中贲光上书光武帝,言汉文帝“时居明光宫,天下断狱三人”,以颂美文帝。光武帝当即予以驳斥:文帝并不居住明光宫,断狱也不是三个人,正式澄清了事实。为此,王充慨叹道:“汉为今世,增益功美,犹过其实,况上古帝王久远,贤人从后褒述,失实离本,独已多矣。”还说,如果不是遇到光武帝加以纠正,千世之后,载于经艺之上,人不知其增,那就会据为实事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层复杂的关系。过去有“六经皆史”之说,首倡于元代的郝经,后经清代的章学诚系统地提出,意思是《易经》、《书经》、《诗经》、《礼记》、《乐记》、《春秋》这六种经书,都是夏、商、周三代典章政教的历史。如果把包括《诗经》在内的经书都看作史书的话,那么,对其所记失实予以切责,当然没的可说;但《诗经》本身又是文学作品,如果句句都去这样要求,就有些失之过苛,甚至是“刻舟求剑”了。比如,《诗》云:“子孙千亿。”这是赞美周宣王之盛德,顺应天地,子孙众多。王充指摘说:“诗人颂美,增益其实”;再如,《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王充也加以批驳:说其声高远,可以,“言其闻于天,增之也”,“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这就未免吹求过苛了。看来,学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载记失实是怎么产生的?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

在古代,经常出现而无法避开的一个问题,是义理正确与事实正确在辨别、处理中的矛盾。

经过前人编辑、修订的古代经书,经常会碰到事实正确与义理正确的矛盾冲突,这就必然导致史官不可能如实记述的倾向。最典型的事例是《春秋经》。《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2年),“天子狩于河阳”。乍一看,是周天子去河阳这个地方考察地方官员的工作。实际上,哪里是一次狩猎活动?不过是晋文公命令诸侯国以朝周天子名义举行的一次会盟活动,同时也召呼周天子到场了。

这个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夙有贤名。献公宠幸骊姬,骊姬欲立其子奚齐,三个公子受谗,重耳逃出晋国,到各国流亡。晋献公死,诸子争立,短短几天,发生两次流血政变。后来。在秦国帮助下,晋人接回在外流亡近二十年的重耳为君主,是为晋文公。

当时,正值周王室政治动乱,襄王出逃到郑国的汜地(今襄城南)。襄王向晋、秦、鲁等诸侯国求助。晋国大臣狐偃对晋文公说,欲谋霸主,必须尊周,应该通过救助襄王复辟,捞取图谋霸业的资本。于是,晋文公发兵平叛,迎襄王于汜,并护送到王城。接下来,晋文公与各诸侯国逐鹿中原,经过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并与齐、鲁、卫、宋等国在践土会盟,周襄王也应召而至,会上,襄王策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由于卫、许两国未服,晋文公欲会诸侯讨之,但害怕诸侯不听命,遂召襄王出面,以天子名义在河阳会盟,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从上述事实中,看得出来,明明是诸侯号令天子,可是,《春秋经》却记载为“天子狩于河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左传》解释说:“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所以,孔子订《春秋》时用了一个曲笔。所谓“曲笔”,就是以义理正确掩盖了事实真相。历代史书上经常有史官“秉笔直书”的话,实际情况却往往是,“直者,正也”,直书的并非真实的事实,而是正确的义理。而且,史书上还有个“为尊者讳”的问题,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庚子之役,明明是西太后逃跑,偏要说成是庚子“西狩”;明明是战败了,偏偏要说成是庚子“赐和”—皇帝、太后恩赐给你列强和平,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简直让人笑掉了大牙。

说到义理正确与事实真实的龃龉,历史上还有一个事例:

明武宗纵欲亡身,没有子嗣,也没有兄弟,经内阁首辅杨廷和与皇太后张氏商定,依照《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规定,由其同辈庶出的近支堂弟朱厚熜继承大统,是为世宗嘉靖皇帝。世宗即位第六天,就下诏礼部,命廷臣集议皇帝生父兴献王的主祀和尊号。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府部群臣一致认为,本着帝系继统制度,应该以国为重,“继统继嗣”,这就要称武宗之父、兴献王之兄孝宗为“皇考”;而称兴献王为“本生父”或“叔父”。而世宗皇帝却坚持要尊兴献王为皇考,结果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之争。这里不去分辨他们政治伦理上的是非曲直,单就逻辑判断来说,前者属于义理正确,后者属于事实正确。就是说,正确与否,看你从哪个角度看,依个人所处位置和思考的角度来辨识,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进入历史载记,同样会遇到尖锐对立的两种见解。

而更多的是慑于最高统治者的威权,史官不敢如实记载。古代帝王的《起居注》,由史官负责记载,分工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那天,唐太宗要亲自看看史官们都在《起居注》中记载一些什么。当时,有一个大臣叫朱子奢的,说:“这可不好,这会开一个不好的头。皇帝看了记录,以后史官贪生怕死,就不敢如实记了。”太宗还好,听了劝阻。可是,到了唐文宗时候,就不行了,史官不同意看,他说:“我看一看,有什么不合治体的话,把它改过来。”史官顶不住,只好送上去。这就无法保证真实了。

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反映在对宋太宗的记述上,也是如此。比如,焚毁晋阳城这样一件大事,在《宋史?本纪》中只是用“堕其城”几个字一笔带过。宋太宗在征辽中指挥失当,全盘尽输,丧师不下三十万,这在《本纪》中根本看不出来。即使那次几乎全军覆没,太宗险些被俘的高梁河之战,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帝督诸军与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

之所以出现这种野史、杂记多有记载,而正史却避而不谈的现象,除了一般情况下史官“为尊者讳”以外,还和宋太宗的“做贼心虚”,直接出面干预有关系。他说过:为君为臣,做一恶事,载之简册,流传万载。正因为他很怕把一些不光彩的事情记上去,影响后世对他的评价,所以,他对宋初史料的编纂工作极为关注。他一改前朝的惯例,专门做出规定:本朝的时政记和起居注,必须按月首先送他本人审阅,然后再交付史馆。

这样,作为修史时的主要依据的《太宗实录》,其可靠性就很难说了。

正是由于历史本身存在着难以把握的某种不确定性,所以,王安石在《读史》诗中慨叹:“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历史是一次性的,当一种事物成其为历史,作为“曾在”即意味着不复存在,特定的人、事、环境尽数都消逝了。那么,未曾“在场”者(时人或后人)在恢复历史原态过程中,有时就要依据事件的发展规律和人物性格逻辑,进行必要的充实与渲染,其间更是难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主观性介入。因此,海德格尔说,历史的真意应是对“曾在的本真可能性”的重演。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西方新史学提出了历史研究“想象性”思考方式。海登?怀特指出:“随着我研究得越来越多,在我看来,历史学家创造的是对于过去的想象性形象,它有着一种功能,正如同一个人在自身个体的想象中对往事的回想。”平常,我们总说历史如何如何。那么,历史是什么?拿到桌面上的无非是史家撰写的历史著作。而真实的历史是已经消失了的过去。时间越久远,所留痕迹越少。原本鲜活生动、丰富多彩的世界,变为幽暗、神秘以至于不可测度的“他者”。而那些存在于文献中的记载,也只是结论性的东西,很难说就是历史本来面目。虽然史家自以为是真相的再现,读者也大多这样认为。事实上,历史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存在一个可以观察和规定的对象,历史作为消失了的过去,已经不能实际感知和体验。

任何知识都具有相对性,随着时代变迁和客观条件的变化,随着人类认识的更新和实践活动的深入,种种学说、知识的局限性会逐渐地显现出来。而且,由于历史文本是开放的,人们每一次阅读它都是重新加以理解,随着阅读者的差异,必然呈现阐释的多义性。还讲上面那篇《武成》。孟子的批评已如上述,后来的朱熹也持相同观点。但朱熹的学生蔡沈在作注时,却说:“纣众虽然有如林之盛,然皆无有肯敌我师之志,纣之前徒倒戈,反攻其在后之众以走,自相屠戮,遂至血流漂杵。史臣指其实而言之。盖纣离心离德,特劫于势而未敢动耳。一旦因武王吊伐之师,始乘机投隙,奋其怨怒,反戈相戮,其酷烈遂至如此。”显然,这是针对孟子的批评而言,也反映了因读者差异而出现的阐释的多义性。

2009年春天,我率领大陆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到日月潭观光,接待我们的是南投县文化局长,他是一位文学博士。在同我们交谈时,他讲了一件趣闻:访问日本时,他见到了杨贵妃的墓,便问有关人士“有什么史实依据”。答复是:“你们中国古代的白居易写得很清楚嘛!”博士反诘:“杨贵妃不是死在马嵬坡吗?白居易《长恨歌》里分明讲:‘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娥眉马前死’。”答复是:“《长恨歌》里还讲:‘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海上仙山在哪里?就是日本嘛!”博士说:“这种颠倒迷离的仙境,原都出自当事人与诗人的想象。”答复是:“什么不是想象?‘君王掩面’,死的是丫鬟还是贵妃,谁也没有看清楚;所以才说‘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这样,生生造出一个“贵妃墓”来,结果还振振有辞!这里同样反映了因读者差异而出现的阐释多义性。

看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说,看来,凡事就只有靠亲历亲见的在场者来记录了。不过即便是这样,也未必就一定可靠。因为他们要考量利害得失,不能不进行选择、取舍,有的还出于某种动机,有意造假。近日看到一篇评述《马可?波罗游记》的文章。关于这部游记,学术界争议很大,有的认定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但也有人力挺马氏游记的真实性。现在,就算承认作者真的到过中国,但他在游记中也存在许多有意造假的问题。比如,他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总喜欢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把自己打扮成主角。比如,蒙古军围攻襄阳城的那段历史,作者竟把自己穿插到这场战役中。说蒙古军之所以攻陷了襄阳城,以致南宋覆亡,全靠用了他所发明的先进武器—投石器和弹射器。事实又怎样呢?在他到达中国之两年前,这场战争就结束了。

这里讲的是存在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有意加以渲染的情况。有时,即使没有利害关系,在场者也未必就能如实地反映,同样存在着“言人人殊”的现象。日本有个电影叫《罗生门》,描写一个武士带着妻子远行,在丛林中被一个强盗劫持,经过一番拼搏,武士败北遭到绑缚,妻子被奸污,武士最后被杀死。一个樵夫看到了这个情景,报了案。警察署传唤了有关人员。有趣的是,强盗、武士(鬼魂)和妻子口供各异,连报案人说的也与上述无一相同。强盗说,经过搏斗,他将武士绑在树上,便把他妻子奸污了,心想离开,却被这个女人抓住,说两男不能并存,必须只剩一个,最后剩下谁她就跟谁。于是,两人决斗,杀死了武士,女的在二人决斗时逃跑了。第二种说法,女的说:强盗把她强奸之后就逃走了,她感到羞愧,请求丈夫宽恕,丈夫不理她,冷面相对,她就给丈夫松了绑,把自己的刀交给丈夫,要求丈夫杀死她,丈夫还是不理,这时她神经错乱,就把丈夫杀了。第三种说法,武士借一个巫婆之口说,强盗奸污了他的妻子,准备带走她,她坚持要强盗杀死丈夫再走,强盗正犹豫着,在给武士松绑时女的逃跑了。强盗去追她,武士自刎了。还有第四种说法,樵夫讲述:强盗确实强奸了女的,并且要女的嫁给他,女的坚持要求强盗与丈夫决斗,决斗中女的逃跑了。强盗一气之下,杀死了武士。四种说法,究竟以何为是,成了一个无法判断的谜团。

鉴于过往的历史无从通过概念规定和判断推理从逻辑上加以把握,于是,从克罗齐、柯林武德到怀特这些新史学家,就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转变思维方式,运用想象力、联想力这些原发创生的“象思维”。海登?怀特说得很明确:“想象某一个东西,就是要建构它的形象”,“人们所经验的‘历史’是什么呢?那只能是一种想象性的创造物,但却是真实不妄的”。事实上,历史学的创作在追溯历史结论时,无论是文献性的,还是实物性的,都要从结论回溯其形成结论的动态历史过程。显然,作这种追溯没有丰富联想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它区别于传统史学把历史文献和实物简单地作为历史本身,而不运用联想力去追溯形成这些文献和实物的过程史。新史学的重要先驱柯林武德把这类传统著述讥讽为“剪刀加糨糊”的拼写史学。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在尽可能避免虚构(实际上很难免),特别是历史发生和绵延的过程,在地点、时间方面不允许虚构的情况下,使历史学与文学性相融合,对细节加以联想,从而增强历史著述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确实,文史作品都离不开细节描写,包括一些对话,因为它最能反映人物的情感与个性。《史记》中写汉初名相“万石君”父子三人一门恭谨,就采用了大量细节。石奋的少子石庆,一次驾车出行,皇帝在车上问有几匹马拉车,他原本很清楚,但还是用马鞭子一一数过,然后举起手说:“六匹。”小心翼翼,跃然纸上。太史公通过这一细节,写出了当时官场中“临深履薄”、险象环生的政治氛围。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讲到艺术创造时,谈到了“画”与“化”。画,就是要描绘形象;而化,就是把客观的、物质的东西化作心灵的东西,并设法把这种“心象”化为诗性的文字。这就触及文史作品中想象与虚构这一颇富争议的话题。历史讲求真实,关于史事的来龙去脉、真实场景,包括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行为,都应该据实描绘,不可臆造;可是,实际上却难以做到。国外新历史主义的“文学与历史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历史还原,真相本身也是一种虚拟”的论点,我们且不去说;这里只就史书之撰作实践而言。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左传》记言而实乃拟言、代言。”“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上古既无录音之具,又乏速记之方,驷不及舌,而何口角亲切,如聆謦欬欤?或为密勿之谈,或乃心口相语,属垣烛隐,何所据依?”原来,“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

大概也正是为此吧,所以,当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听到弟子问及“《左传》可信否”时,他漫声答曰:“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

再来看另一部被奉为古代散文之范本—《史记》。《项羽本纪》中记录了“鸿门宴”的座次:项羽和他的叔叔项伯坐在西面,刘邦坐在南面,张良坐在东面,范增坐在北面。之所以如此交代,是因为有范增向项羽递眼色、举玉玦,示意要杀掉刘邦的情节,他们应该靠得很近;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用自己的身体掩蔽刘邦,如果他们离得很远,就无法办到了。司马迁写作《项羽本纪》,距“鸿门宴”大约一百一十多年,当时既没有照相机和录像设备,也不大可能有关于会谈纪要之类的实录,即使有,也不会记载座次。那么他据何而写?显然靠的是想象。

《古文观止》中有一篇《象祠记》,作者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当时,贵州灵博山有一座年代久远的象祠,是祀奉古代圣贤舜帝的弟弟象侯的。当地彝民、苗民世世代代都非常虔诚地祀奉着。这次应民众的请求,宣慰使重修了象祠,并请流放到这里的王阳明写一篇祠记。对于这位文学大家来说,写一篇祠记,确是立马可就;可是,他却大费踌躇了。原来,据《史记》记载,象为人狂傲骄纵,有恶行种种,他老是想谋害哥哥舜,舜却始终以善意相待。现在,要为象来写祠记,实在难以落笔:歌颂他吧,等于扬恶抑善,会产生负面效应;若是一口回绝,或者据史直书,又不利于民族团结。反复思考之后,他找到了解决办法:判断象的一生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段是个恶人,而后段由于哥哥舜的教诲、感化,使其在封地成为泽被生民的贤者,因此死后,当地民众缅怀遗泽,建祠供奉。《象祠记》就是这样写成的。其中显然有想象成分,但又不是凭空虚构。因为《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舜“爱弟弥谨”、“封帝象为诸侯”的记载。据此,作者加以想象、推理,既生面别开,又入情入理。用心可谓良苦。

这在西方也早有先例。古希腊史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演说辞占有四分之一篇幅。修氏自己承认:“我亲自听到的演说辞中的确实词句,我很难记得了,从各种来源告诉我的人,也觉得有同样的困难,所以我的方法是这样的:一方面尽量保持接近实际所讲的话的大意,同时使演说者说出我认为每个场合所要求他们说出的话语来。”

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中说:“我以为一种故事的真相究竟如何,当世的人也未必能知道真确,何况我们这些晚辈。为此,有人不无夸张地说:史者,人们口上的一撇一捺也。”看来,坚持历史事件包括细节的绝对真实,“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当然,这里需要说清两点:其一,历史由史实与史学两部分组成,史实是客观存在,我们这里所谈的是如何实现历史真实问题;其二,文史作品中难免出现经验性整合与合理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虚构,它的想象度是有限的。

(2009年)

同类推荐
  • 今天应该快活

    今天应该快活

    汪曾祺先生作品语言风格淡雅质朴、清新脱俗,读之满口噙香,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拥有大量拥趸,读者遍布各个阶层。本书选取先生最具代表性、在微博微信豆瓣转载和评价最高、与现代人生活有相契之处、能给人以启示的文章,包括美食、闲情、草木、山水、怀乡、故人、戏曲等,共分此七大章节:至味满人间、闲逸偶然记、草木多情生、行吟在路上、乡梦未曾休、故人知我意、戏中有真趣。展现汪老先生的浪漫情怀、日常生活的雅趣与情致,及淡泊率真的人生态度,给读者以启迪,唤起美好生活的愿景,坦然面对纷纷扰扰,热爱生活,在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从容的、有情的、柔软的心。
  • 思远道

    思远道

    本书是女学者的一部文化思想随笔集。文章多以人物带学理,内容涉及置身于墨侠、儒、道、释四种传统文化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特征,以及书与人关系中人格与文格的契合,从中探究文化流脉中民族思想生息传承的人文线索,以文化求道途。书中还附有代表性人物图片,以结构理辨与实证。
  • 逝水流痕

    逝水流痕

    这些文字散碎芜杂,是我这些年屐痕和精神的一种扫描。我把它们整理出版不企望它能行传于世,岁月的流逝和过往的经历让我不敢对明天的事情寄予太大的希求,我知道在往后的日子里还会继续与文字相拥,但过去的我愿意交给朋友们评说,毕竟它是我这些年来的遭际和感怀,被动的和主动的一些行为的原始记录,也是我动荡尘世的一场难得的闲情。
  • 采集种子的人

    采集种子的人

    本书是反映“时代楷模”钟扬生平事迹的纪实文学作品。钟扬是复旦大学教授、博导,在植物学、生物信息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他曾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为了收集种子,他跑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多次跑到最偏远艰苦的地区——西藏。2017年9月,钟扬不幸遭遇车祸逝世,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 菀菀道来

    菀菀道来

    青菀的文章有趣,阅读起来自然舒服,少了女孩儿的扭捏,多了一份经历之后的坦然,用她的视角娓娓道来,所写的人和事充满烟火气息,这些事和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有时会以为下一刻这些人会出现在我身边,会产生那些事可能会落在我身上一般的错觉。
热门推荐
  • 站住!我们恋爱吧

    站住!我们恋爱吧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向薇薇,在得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便隐瞒着一直爱她并苦苦追求她的男孩欧阳夜熙,且想方设法与之分手。欧阳夜熙与她约定,只要她找到比他更好的男生守护她,他便愿意放手。于是向薇薇找上了高帅富的风子皓,让他假扮成自己的男友,并与他约定了爱情游戏的契约。一次意外,她得知自己的心脏病可以医治,可这时,风子皓对她的厌恶转为深爱,霸道野蛮地将她束缚在身边,而欧阳夜熙也一直不愿对其放手,仍在暗中给予她关怀和爱护,两个男生强烈的爱情争夺战由此展开……
  • 苦恋

    苦恋

    这一切都是自找的!明知道他娶自己没那么单纯但贪恋爱情的心还是经不住他的诱惑沉沦在自己编织的童话中结果被他伤得体无完肤她知道自己太傻不应执着这段没有自我的苦恋可是自己就是放不下他啊!更何况肚子里还有了他的骨肉她该怎么办?就在她以为他也会爱上自己时他却…终于,心碎了,也累了也许离开他才是最好的选择*相关人物的【MTV】不可错过:http://m.pgsk.com/mgdnr/359016/m.pgsk.com(上集)背景音乐:《APlaceNearby》——琳恩玛莲演唱http://m.pgsk.com/mgdnr/359371/m.pgsk.com(下集)背景音乐:《雏菊》原声碟※连载文:《黑道总裁》
  • 素手拈花语不休

    素手拈花语不休

    〖快穿1v1〗那条小道,玉人静静伫立。天边何处惹尘埃,一切都终为土灰。望最后,少女终含笑回眸,素手拈花,语不休,少年宠溺一笑聆听。【病娇少年】“真是抱歉……不能再陪你了……好想将你带走,可……”【痞气土匪】“姑娘嫁给爷,上天入地,赴汤蹈火,爷,恭敬不如从命……”【纯情混混】“打劫!交出保护费……你,归我……没人敢欺负你,我也不行……”【风流大少】“我才不是糖做的!明明……你才像糖一样……甜甜的,让人日日夜夜,肝肠寸断……”最后,少女捂了捂脸,有些羞涩,转而被少年搂在怀中:“得卿吾幸,失卿吾命……”喵喵喵?系统懵,小姐姐真的很眼熟!少女淡笑,蹂躏了把它脑袋:“你看错了。”
  • 轮回守望者

    轮回守望者

    他本想浑浑噩噩的过完这一辈子,但谁想上天注定他是那个需要承担责任的男人,于是从这一刻起,他的生活开始了波澜壮阔!
  • 超神学院之正反虚空

    超神学院之正反虚空

    正与反,阴与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主生物世界与虚空次生物世界就如同太极的阴阳两面,不可相容,又不可毁灭。否则将天地失衡,世界同陨。杨旭意外穿越到超神宇宙,获得虚空与反虚空的能力,并定义基因名称为“太虚龙神”,看杨旭以正反虚空的能力如何抵御终极恐惧!本书纯科幻,不悟天道,不修仙,无国术。(本书后期耀文去打野了,想要找他的请去询问萨导)萌新第一次写书,请多多收藏和关注,请多多支持,谢谢。
  • 与神明的初恋

    与神明的初恋

    极致浪漫的青春科幻爱情小说。十六岁的夏光,亲眼目睹恋人苏曦止被天外UFO接走。所有人声称苏曦止为救她车祸去世,而她疯了。二十六岁的夏光,被苏曦止的弟弟顾天逼婚。直到夏光再见苏曦止。掩藏了十年真相的迷雾,开始溃散。面对夏光,失去记忆、身体被改造成机械人的苏曦止酷酷的,“我不记得我认识你。”对于“处理掉夏光”和“保护好夏光”两个截然相反的S级命令,苏曦止认真思忖,“或许,等她……爱上我。”我就知道怎么办了。“毕竟,她现在最讨厌我。”
  • 解密职场冷暴力

    解密职场冷暴力

    本书是由作者的采访稿整理而成。作者为了调查职场冷暴力,采访了40多位不幸遭受过或正在遭受职场冷暴力的职场中人,他们的遭遇为作者的调查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本书的每一个小节都由一个真实的案例开始,极具可读性。案例故事之后,本书还有精炼的经验总结和方法性提炼,为职场人士提供了可参考的防治职场冷暴力的简单方法,不仅轻松,更有实用价值。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王妃太贪吃

    王妃太贪吃

    作为21世纪的吃货,一朝穿越,竟是因为吃零食被噎死的!!?深宅大院,姨娘各怀心思,不过好在那个便宜老爹还算挺有良心。不过传说中如冰山一样,不近女色的王爷怎么第一次见面就对她不怀好意呢?!!【1Ⅴ1轻松甜文,无虐】
  • 趣味行动设计(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行动设计(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