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62400000009

第9章 我的书和书房

我的书数量既不多,质量也一般,只能大致满足专业研究的需要,离藏书家相差甚远,也从来没有指望能当藏书家。但这些书连着我近40年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梦想,已经成为我的历史的一部分。

1958年“大跃进”时,学校附近办了街道食堂。我本来是带午饭在学校蒸了吃的,但母亲常加班,没有时间做饭,加上初办的食堂带有“共产主义”性质,饭菜相当便宜,家里就给我一些饭钱,让我在食堂吃饭。这使我生平第一次在口袋里拥有了一些可供自己支配的钱,原来强行抑制住的欲望再也挡不住了。只要吃饭时不买菜,打一碗不收菜票的汤,就可以省下五分钱或一毛钱,可以在书摊上借一本书看上几天。一年下来,附近书摊上的书差不多全看完了,就开始动买书的脑筋。

第一本被我看中的是有光纸石印的《唐诗三百首》,在书摊上见到时已经散了架,我理了一下发现并无缺页,就花了几毛钱买下了。1960年暑假回到南浔镇外婆家,发现了几本舅父留在家里的旧书,有《四书集注》、《书经》、《古文观止》、《涌潼小品》、《郑板桥诗》、《孤山集》等,我如获至宝,全部接收了。回家后没有地方放,好在我家住的是棚户板屋,就找了一块旧木板,钉在壁上,拦出一格放书的地方。

我在参加闸北区少年宫举办的课余文学班时,孙书年先生担任辅导教师。与孙先生熟悉后,我经常到他家去求教。在孙先生的指点下,我开始逛旧书铺。那时书铺虽已不多,而且都生意清淡,但还能找到一些好书。我还是从伙食费中省钱,口袋里积到一两元时,就运用孙先生教的版本知识挑书,居然陆续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了几种:年代最早的是一部明版的《陆士龙(陆云)集》,版子较好的是清刻本《历代名儒传》,还有两种红印本、蓝印本《适园丛书》,朱墨套印的《六朝文絜》。孙先生很推崇《两般秋雨庵随笔》,我买了一种石印本。从孙先生那里借阅了几种笔记后,感到收获很大,正好古籍书店经常有零本《丛书集成》供应,每册只要五分或一角,我陆续买了一些。

1964年我高中毕业,因病不能参加高考,留在母校市北中学接受师资培训。不久开展“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每人都要“洗手洗澡放包袱”。我认识到自己存在“严重的资产阶级思想”,一心想成名成家,迷恋古典文学和历史,梦想拥有一间小小的书房和一架子书,所以在小组会上做了彻底的交代和检查。我没有提到孙先生,但心里很害怕,他的出身肯定有问题,说不定本人也有历史问题,万一有什么事就说不清了,所以从此再也不敢去他家,古旧书也不敢再买。

我是进高中后才开始学英语的,学了后就很有兴趣。当时有一种《英语学习》月刊,我开始是零买,后来就订了一份,每期都看得很仔细。后来在上海旧书店看到有不少苏联出版的英语课本,精装的只卖一两角钱,先后买了四五册。决定担任英语教师后,我自知只读了两年半英语,基础太差,就集中精力学英语,其他书基本都暂停了。

1964年9月,我第一次领到每月18元的津贴。走过北站附近新华书店时,忍不住买了两册王力的《古代汉语》,这是我第一次购买“大部头”的新书。那时外文书店楼上专门供应“内部版”(盗版)外文书,凭教师工作证或单位介绍信入内,我先后买了《英语灵格风》、《英汉双解辞典》等工具书。1965年8月,我正式成为教师,到古田中学报到,见习期的工资每月37元,对发来订单的英文“内部书”一般都买。1966年初预购《毛泽东选集》,我订了一套四卷精装合订本,定价7元5角,这是我当时买的最贵的一本书。以后我又在外文书店预订了英文版毛选四卷,也是豪华的精装本。

到了当年8月,“破四旧”之风刮到上海。当时我虽已尽力紧跟伟大领袖干革命,日夜住在学校,却惦记着家里的几本旧书,当然更没有下过将它们作为“四旧”烧掉的决心。我抽时间回家将放在“书架”上的线装书都塞进一只旧的藤箱,放到阁楼上去。幸亏家里没有被抄过,这几部明、清刻本逃过了劫难。

1966年底,造反派声势日盛,我成了“保皇派”,与党支部书记一起被打倒。造反派们到市北中学调查,回来贴出大字报,将我当初自己暴露的思想都作为罪行公布出来,最典型的就是我梦想拥有一个书房和很多书,一心想上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到了1967年春夏,学校实际已无人管理,但我的一言一行还很受造反派注意。我百无聊赖,又为了证明自己已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来了,索性在学校过起了逍遥生活:在三楼找了一间朝南的教室住下,每天早上起来打羽毛球,上午下围棋,下午睡足以后去学游泳。除了毛选,其他书是不能看了。我从旧书中找到一卷颜真卿家庙碑的拓片,是以前只花两毛钱在摊上捡来的,就天天练习裱糊。反正有的是糨糊和纸张,再拆下一批书橱的玻璃门,教室的一半就成了晾纸片的场所,每天可以完成四页。裱完后有寸把厚,学校的切纸刀无计可施,只能送到纸张店加工。这本特殊的字帖现在还藏在我的书橱中。几个月后,造反派虽然没有承认我已经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来,却也找不出我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证据,居然吸收我参加了“清队”(清理阶级队伍)的专案组,开始“内查外调”。

“评法反儒”开展后,一些“法家著作”陆续出版,但我对哲学、思想史一直提不起兴趣,只买了几本看得中的注释本。郭沫若的《李白和杜甫》发行时,上海盛况空前,连老太太都上街排队。我没有去凑热闹,因为知道学校肯定会配到,借来看看就行了。章士钊的《柳文指要》我也是看学校图书馆的,但翻了几页就没有兴致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重版时,单位预先登记,我想这可是常用的工具书,就订了一套。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后,买书的人日益增多,而新书来不及出,重印的旧书也相当紧俏,买书往往要托人走后门。1977年底,我出席上海市人代会,会场的小卖部既有市场上买不到的香烟糖果,也有图书邮票,我买了不少书,其中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现在还在供女儿使用。

1978年10月,我成为复旦大学的研究生。那时我的工资是48元5角,一年后加到54元,每年还有一笔书报费。为了在家工作方便,开始购买专业参考书。我常到福州路上海书店捡旧书,居然也买到几种很难买的书。如我们历史地理专业的一本必读书——侯仁之主编的《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1959年后从未再版,图书馆借不到,却被我买到了一本旧书。我开始写硕士论文时,《后汉书》还没有买到,一次在古籍书店看到一套精装本,要18元,比平装本贵了好几元,我犹豫再三,还是买下了。当我将这个故事讲给现在的学生听时,他们都怪我没有先见之明,现在一部平装本《后汉书》也不止百元了。可是他们没有算一下,当时18元钱是我月工资的三分之一,等于我现在拿出四五百元。再说即使我有先见之明,又哪里来的余钱作增值的资本呢?

“文革”期间,中华书局新版二十四史是按级别配到各单位的,这时一些大工厂的图书馆纷纷将二十四史卖给旧书店,我从旧书店买来的几种就都盖着工厂图书馆的章。一位同学打听到某区图书馆也有二十四史处理,就通过历史系全部买下了,我分到新、旧《唐书》等几种,以后又买了一套《宋史》,终于将二十四史配全了。

1981年留复旦大学工作后,工资逐渐有所增加,每年多少有些稿费收入,科研经费也能买书,尽管书价不断上涨,倒也不是都买不起。但随着书的增加,买来了往哪里放就成了大问题。

我在1978年结婚时,凭着双方家庭都是住房困难户的证明和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的身份,又通过熟人说情,才分配到一间不满11平方米的住房,好不容易在新房中挤进了一个书橱,放不下的书只好打成包放在床底下。1982年迁至复旦大学宿舍,增加了一个五平方米的小间,我又添置了一个书橱。但这间房中还得放一台冰箱、缝纫机和杂物。每当朔风起时,朝北的木窗嘎嘎作响,寒气袭人,实在受不了时只能到南面房中暖暖身子。不过,有一个小书房的梦总算圆了一半。1986年又搬了一次家,我定制了三个两米多高的大书架,但“书房”中还是保留了冰箱和饭桌,有一次还只能在“书房”中请一位日本朋友吃饭,因为这套房子只有一条走廊一样的厨房。我为这“书房”付出的代价,是直到1992年,即女儿满13岁后一家三口还挤在一个房间。1992年底我才真正实现了有一间书房的梦想,为此新买了一张一米七十的大写字台,配了一把皮转椅,写字台旁是一张电脑桌,有电脑和打印机。我将一面墙壁做成“顶天立地”的书架,多年来被冷落在床底下的书得以重见天日。我的书房配有空调、煤气取暖器、电话、传真机、一套带CD机的音响设备和一对沙发,还有一盆硕大的龟背竹,偶尔放上一束鲜花。有一二知己,可以谈至尽兴;听一段音乐,足以心旷神怡面对两壁图书,浮想漫笔,临“机”而作,无论寒暑,不舍昼夜,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朋辈到过的无不称羡,我也沾沾自得。这书房超过我当年的梦想已不知多少,要是再搞“文化革命”,批判时恐怕不会再是“资产阶级思想”,大概得称为“官僚地主”或“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生活”了。

可是好景不常,不时涌来的书籍刊物很快就填满了书架底下的一点空地,堆起一座小山,桌上的三四叠书使桌面也显得狭小了。另有一个书橱已经侵占了女儿的房间。尽管我已非常克制,从来不敢有非分之想再买与专业无关的书,但还是得买些书,师友们也不断有新著寄来,所以常常对着一大堆书发愁,不知如何安置它们。另一个烦恼是,这么多好书没有时间看,不仅对不起朋友,也造成了浪费。当年没有能力买书时,借了一本书总是认真读完的,如今却往往只翻了几页就搁下了,以后就没有再看的机会。有时下决心要将一本书看完,但催稿的电话一来,又不得不放下了。

我当然希望书房能再大些,但不敢妄想,因为我这建筑面积67平方米的住房已经私有化。而据校方称,我们的住房标准已经到位。就是说,凭我32年的教龄,1991年评的教授和1993年评的博士生导师资历,不可能再给我增配住房了。商品房目前还买不起,除非工资和稿费提高五至十倍。不过就算房子能扩大,恐怕也很难与书籍的膨胀同步。看来,我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彻底告别书籍了。

不知新兴的电脑信息技术什么时候可以将我们需要的资料输入光盘或网络,让我们也能像目前一些作家那样,带上一台笔记本式电脑,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到那一天,可能不会再有躺在沙发上,边听音乐,边品茗,边随便翻翻的乐趣,但绝对不会有资料匮乏之虞,也不会再嫌书房不断变小,总是利大于弊吧!

十几年来书增加了不少,资格最老的依然是“文革”前买到的明版《陆士龙集》。但一些书上有作者的签名,包括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和很多前辈、知名学者、友人,所以就弥足珍贵。

我有几本特殊的签名本,那是1986年春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买到的。美国大学的图书馆有个规矩,每年或定时要清理复本图书,将富余的书在规定的时间公开出卖。说是卖,实际上是半卖半送,因为来买的都是本校师生。一般开始时定一个价,过一会儿买主就自己付一点钱,结束时还余下的,谁愿意就谁拿走吧。那天我去得晚了,剩下的书已经不多,但还是挑到了《兴宁先贤丛书》第六、七两册,都是罗香林签名送给他的老师洪煨莲的。另外还有几册也是作者签名送给哈佛燕京图书馆的。据说前几天还有人买到郭沫若签名送给费正清的书。原来美国的教授在收到赠书后,一般都转赠给图书馆,或者在退休时赠给图书馆。图书馆清理图书时,都临时雇学生帮忙,他们不识中文,或者懒于逐本翻阅,只要见有复本就拣出来,结果常将有签名的书当复本处理,而将没有签名的留下了。为此我向馆长吴文津教授提出意见,希望今后避免这样的情况,特别不应该将作者签名赠给图书馆的书卖出来,否则中国的学者将不愿意再向哈佛燕京图书馆赠书。

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两册先师的手稿,这是他1929年至1930年写的大学毕业论文——《中国移民史要》,上面贴着几条用红笔写的批语,是他的老师潘光旦先生的手迹。我自己写过的文章中,保留了一份硕士论文的手稿,因为硕士论文是我自己抄清后,扫描油印的。复印机普及后,我再将发表的文章寄出前往复印留底。但从1989年底开始用电脑写作,除了软盘外已没有任何手稿。现在最多是用笔写信,离开了键盘,似乎就写不出文章了。

1990年,我凭出国护照用近1000美元购买了一台长城8088电脑,但很快就不适用了。于是又花1000余美元购进了一台386笔记本,日常用的电脑也换成了386,配了金山汉卡。这两年电脑飞速更新,价格直线下降,使我免不了有点后悔,要是在今天,这些钱足以买到最新的型号。但转念一想,何悔之有?我不是比别人先用了这几年吗?要不,1990年后写成的这些书和文章未必完成得了。所以我一直舍不得将第一台电脑处理掉,如果将来有大一点的书房或客厅,我希望将用过的这几台电脑(包括即将换下的正在用的一台),与同样为我立下了汗马功劳的20世纪30年代产UNDERWOOD英文打字机(“文革”中以25元购得的“抄家物资”)一起永久陈列。即使到了网络上能提供一切图书资料时,我也还会保存那本明版的《陆士龙集》,希望还能翻《六朝文絜》。正因为如此,我还在做着有一间更大的书房的梦。

同类推荐
  • 陌生人是尚未认识的朋友

    陌生人是尚未认识的朋友

    陈晓辉主编的散文集《陌生人是尚未认识的朋友》挑选能与你产生共鸣的文字,和你分享,打造经典阅读典范!这些文字都由《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的超人气当红作家倾情奉献。
  •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鲁迅诗文精选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鲁迅诗文精选

    本书是鲁迅的诗文精选集,收录了鲁迅散文、诗歌、小说和杂文、家书。散文收录了《朝花夕拾》《野草》等名篇,并精选了鲁迅的新体诗和旧体诗。鲁迅之于诗,属业余偶作,但他的诗歌恰当而精彩地表达了自我意识,他的价值观和思想趣味。其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佳句现在依然被人传诵称道。
  • 愿人生从容(精装典藏版)

    愿人生从容(精装典藏版)

    人生真正的从容,不是躲避纷争与喧嚣,而是平静地面对困惑与烦恼。人生的旅途,苦与乐总是相随,禁得住多少曲折,才配得上多少幸福。贾平凹先生用诚挚朴素的笔触,写他所见、所感的人和事,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灼目的智慧。读过书中贾平凹先生呈现的人生片段,我们终将明白,从容不是随波逐流,不要过早地顺从强悍的命运,唯有默守初心,才能做成真的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淡定从容地过这一生。
  • 大风歌

    大风歌

    本书是作者的诗歌集,字里行间尽是作者洋溢的才华,抒发了作者的心声。
  • 灵感

    灵感

    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写《灵感》,先是受了古人诗话和笔记的影响,后来又加上今人“手记文学”的启发。由“灵感”“灵感补”“灵感五讲”和“灵感访谈”四部分组成。其中,“灵感五讲”包括“可大可久谈原型”“亦师亦友谈模仿”“成方成圆谈结构”“有隐有显谈比喻”和“求新求变谈造句”。“灵感访谈”包括“美学教授汉宝德谈灵论感”“诗人高上秦(高信疆)谈灵感的滋味”和“小说作家师范谈灵感移植”。此次出版的简体字版《灵感》补充了很多新写条目,新增了灵感五讲,提供了实践的经验。这是一卷闲适小品,也是灵感标本的展览。读这本书,可以从别人的灵感中来,到自己的灵感中去。
热门推荐
  • 天无云中桃

    天无云中桃

    一个人走一条路,是云陶的坚持,一个人寻一席地,是夏天无的渴求,两人的碰撞最终打乱了怎样的时间年轮。林大的时光,成了多少人心里的痛,挖掘出成年旧事,造成了怎样的轰动。“初恋,这是你在林大的心血,为什么这样白白送人。”初见一刻,云陶再也坚强不起来。“陶子,我们回家。”云氽的苦,她懂得。“我,我……帮我照顾好他。”夏婉的难受她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他们俩人的故事,而她误闯进去,破坏了原有的平衡。“云陶,我心悦你。”当夏天无抱着云陶,还傻乎乎的。“夏天无,我,我饿了。”云陶扯着夏天无的衣袖。
  • 苒苒骄阳遇凌寒

    苒苒骄阳遇凌寒

    【已完结】重生前,她躲他,避他,怕他。重生后,才发现这个他怕了一世的男人,又帅,又高,又暖,又棒,又多金。上一世她是瞎了铝合金狗眼,才会被闺蜜陷害,渣男背叛,泼硫酸,葬身火海。这一世她眼明心亮,手撕闺蜜,狂虐渣男,重登属于自己的影后之位。苏锦苒勾唇一笑:“易总,他们都说你要害我。”“嗯!你成功了,你害我好喜欢你。”
  • 法奥

    法奥

    机械男穿越魔法世界,带着AI开启奋斗新模式;本想在新世界好好“种田”,有个自由的栖息地,要求不过分吧?
  • 早忘初心

    早忘初心

    人间正道是沧桑,谨以此作品像曾经奋斗前线的无名英雄致敬。
  • 萌侦探纪事Ι(小小姐冒险励志系列)

    萌侦探纪事Ι(小小姐冒险励志系列)

    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能让你某方面的能力特别加强,达到惊人的地步,你会选择什么?名侦探夏海辰之女夏林菲从出生起,就无可选择地拥有惊人的力气;而她的死党罗洛则无可选择地拥有超群的记忆力,两人从小被同学视为“另类搭档”,成为夏海辰侦探事务所的得力助手。暑假中,夏林菲为了完成暑假作业--拍摄一部电影,更为了完成爸爸委托的任务,和搭档罗洛、弟弟夏翼以及学妹优优一起来到豪华游轮“北欧女神号”上拍摄电影。他们刚上船就遇见了神秘魅惑的天才少年莫海音。很快,莫海音也加入了拍摄队伍。
  • 上清曲素诀辞箓

    上清曲素诀辞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朝歌无涯

    朝歌无涯

    “钟离无涯,你不过就是一个曾经匍匐在我脚下的卑微质子罢了,就算你杀了我哥哥杀了我这个事实也不会改变哈哈哈哈哈哈!”他看着眼前浑身是血面目狰狞的女子,手中的剑却迟迟无法提起。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名门艳女

    名门艳女

    我一直认为,小说的根本是讲故事,只有故事讲得好,才是优秀的小说。因为我生活在狭窄的文学圈子之外,每天接触的都是与我相同,或不相同,但大多都是在为生存进行着艰苦的,甚至是残忍的苦拼苦斗者。对于这部作品的扩张网络版改编,我完全没有理睬当今的写作时尚,也不打算走追风媚俗之路。作品的全部叙述,都是围绕着彝族人家,阿诺家族的没落史而展开的。这是一个子女众多的阿诺家族,也是一个正与新彝汉文化交织得理还乱的家族。我动情地描绘这一家人,写他们在最近十几年中有过的种种经历。我完全是从另一种视角——这个曾经的土司贵族到贫穷平凡的彝族视角,从阿诺黑骨史的视角和几个个性不同的现代兄妹的视角,来展开分类叙述。是由内而外、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地讲述,让大家跟着几个各有个性的人东走西闯,细品他们心灵的震颤,领略彝族人的生存体验,特别是彝家少女——汉艳。本小说为《超级画师》的改编和扩编版,内容不同,但线索是一样,人物出现了很大变化。
  • 错爱一时老婆我错了

    错爱一时老婆我错了

    他与她相遇“一杯拿铁,加奶加糖。”她声音清澈,温柔。她踩着高跟鞋,走到他的身边“先生,可以和您共用一张桌子吗?”他笑了,想攀龙附凤?不知为什么却还是让她坐下了。“一杯拿铁什么都不加!”她拿起咖啡,喝了一口,微微皱了眉,小声嘟囔“还是口感不好!”“一杯卡布奇诺,加奶加糖。”服务生把咖啡放到他面前,他却把咖啡放到她面前,迎着她诧异的目光。他开口道“你还是喝这个吧!”她接过咖啡…………故事就从这儿开始了。咳咳提前说,作者是个学生党所以会更的慢,所以大家不要怪。最最重要的是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