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64700000008

第8章 好的孤独(8)

对“朋友”的滥用

“朋友”一词的滥用,恐怕仅次于“爱情”。正因为频繁遭到误用,人们对它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误解,“朋友”一词也因此掉价不少。真挚的“朋友”即是“挚友”,他们不是玩伴,不是酒友,不是寂寞时的慰藉者,不是精神的避难所,也不是基于利益牵扯或实用效果的“人脉”,更不是在场面上随口说说的套话或社交辞令;“朋友”往往不是哄来哄去的一个群体,也不是扎堆出现的一个圈子;“朋友”不是对你的主意或见解都抱以赞同、迎合的人,也不是对你事事妥协、盲目跟从的人;“朋友”不是跟班,不是附庸,也不是陪衬人,而是在人格和精神上彼此对等的人;“朋友”很少是一见如故者,因为心灵的亲近、精神的契合往往需要在时间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果我们以为“朋友”就是自己的精神避难所,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将自己无力担当的哀怨情绪一股脑地向他宣泄,也不管他是否愿意、生活处境如何,都要他与我们分担我们的烦恼,至少是倾听我们的满腹牢骚,那我们作为“朋友”恐怕显得过于自私了。我们这样做,对我们的朋友不好。或许我们应当意识到,此时的我们是在借“朋友”的名义将他当作我们的情绪宣泄对象、语言垃圾桶,我们毫无节制地让无辜者承受了本应由我们自己消化的怨气冲天——这是一种对友情的滥用、对朋友的损耗,我们实际上在这样喋喋不休的抱怨中浪费了与朋友在一起的宝贵时间。朋友之间分担“苦”却不分担“怨”,因为“苦”是心灵的受难,“怨”是情绪的毒气;朋友之苦往往也是我们的苦,而一个人绝不会忍心用自己情绪的毒雾笼罩朋友的生活,使其遭受污染。

朋友是“无用”的

朋友是“无用”的。我们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爱我们的朋友,不是因为他们“有用”。朋友不是为了“利用”,不是为了找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渠道,不是为了索取安慰,不是为了陪衬自己的优越,不是为了多一个“帮手”或“同谋”,而是为了奉献我们的爱与关怀,为了与之分享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为了那种相互理解所带来的默契,为了“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的空气般的同在感和信赖感。与朋友在一起,我们不期待得到任何东西,仅那份彼此无需设防的内心松弛、不刻意的流畅自如,已然使我们心满意足。我的一个同性朋友是这样描述朋友之间的心领神会的,“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确实如此,她一句不经意的“我还不知道你吗”常能让我心生感动、备感幸运——你知道我,正如我知道你知道我,无需太多解释,因为你懂。

想起了多年前的毕业时节,我的一位异性朋友即将离开学校去远方工作,而我将留在学校继续读书,临别的前一天,我们在校园里散步闲聊,毕业是高兴的事情,也多少带着些告别的忧伤。他对我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分别之前,我可以和你拥抱一下吗?”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却有点不好意思了,支支吾吾地解释:“其实,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当然更没有什么无礼的想法……其实,不拥抱也没什么的……”记得当时我一把将他拉进自己的怀抱,在他的耳边说:“不用解释,我明白的。你也是我最好的朋友。希望你今后一切顺利。”我们都明白这个拥抱的意义,这其中没有猜忌,所以为此担心也就没有必要了。

在出现实际的困难时,我们反倒不找朋友帮忙,不向朋友借钱,不要求朋友为我们找工作,不愿意让朋友出面为我们捋平麻烦。在这一点上,友情与爱情十分相似,纯洁、美丽、近乎神圣,那是一种建立在心心相印基础上的情感关系,你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而使自己的soul mate(灵魂伴侣)承担太多现实的功利之用,因为你爱你的朋友,爱他所以不愿轻易增添他的烦恼,也不希望你们质朴的友情因为掺入了任何非友情的因素而变得复杂纠结。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更愿意让朋友就这样无用着、闲置着,也不舍得将这清水搅浑。

有时,因为这清水太明澈见底,竟会给不知情的旁人造成一种幻象,以为“无水”,以为这两人不是朋友,就像一块明净透亮的大玻璃常常使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而眼睁睁地一头撞上去。我们并不常谈及我们的朋友,也不在外人面前炫耀我们深情厚谊的友爱,我们甚至并不与朋友本人频繁地见面、时时沟通,以至于有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我们与朋友之间有着日久年深的交情,但即使再长时间不见,一旦相逢交流,仍一如既往的默契,仿佛从未分开过。朋友即是soul mate,也就是在灵魂中相连,是精神的一体共生。在友情中,我们担当的不是彼此的琐事,而是对方的灵魂。

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他不符合实用性的标准,却使生命华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拥有朋友本身已然是一种幸福。所以,如果你所谓的“朋友”是可供你想用时用他一下的工具的话,你就没有脱离实用及功利层面。美好的友情与功利无关,功利之心可能会带来生意场上的“伙伴(英文中的partner)”——那基于我们心知肚明的契约关系,却不可能为我们带来“朋友(英文中的friend)”——那基于我们休戚与共的生命关系。

两个人的“独处”

“朋友”的前提是真诚——真实坦诚。在他面前,我可以成为我自己,我可以只是安静地思考或木木地发呆,却不担心冷场的尴尬,我的神经可以放松到无所思、无所想、无所虑,我可以像一只静态的玻璃杯那样透明地存在着,就像不在一样。衡量“朋友”的标准,只在于“问心”:是否安宁?是否和平?是否满足?是否幸福?

“朋友”带来的不是热闹的人气,用来驱散寂寞,相反,友情如健康而宁谧的空气,让彼此在其中感受到的是共同“独处”的乐趣,甚至超出了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欢乐。换言之,朋友成全了我更好地领受孤独。比如,几个朋友,在一个屋子里,一人占一个角落、一盏台灯、一本书、一个喝水的杯子,不说话,各自陶醉在书里的人情世界中,偶尔抬头,偶然对视,却不必投之以笑容,也无需准备什么表情。

一个人的独处常常妙不可言,但有时会伴有一丝不安、一点错觉,会出现时空的恍惚感,或是对真实存在的怀疑,就像一个人在山间树林游荡的时间长了,会有种不辨归途的迷糊。而与“知己”一起的“独处”扫除了这样的疑惧,让人更轻松温暖、更安心逍遥,与之相处就如同与自己相处一样自在自然,没有造作,毫不刻意,不必说话,无需交谈。相互的理解和信赖构成了一种宽松而闲适的氛围,在其中,我们安然地共享着生活的韵律,时间化为彼此合拍的心灵节奏——安静却不清冷,共存而无干扰。知己之间的相处,也如爱人之间的交往,最佳状态是“二人世界”,这样更便于深入探讨一些揭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隐秘话题。对于这样的亲密交谈而言,三个人就显得过于拥挤了。两个人之间话题的谋和往往格外自然,而要找到三个人共同的兴趣点,就要颇费心思了,即使找到了,谈着谈着,相对而言总会有一个人疏离到话题之外,于是其他两个人就要重新巧妙地设计对话的内容,再一次将那第三方邀入其中。对于真正酣畅淋漓的交流,这样的“顾全大局”恰是应当避免的分心。“二人世界”往往使得谈话坦率而专注,话题的选择随意却默契,交谈的过程中常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不经意间一星半点的小思绪也能在思想的碰撞中大放异彩。

友情无需“立约”

友情之美是灵魂之美,能够经历时间的磨砺和现实的考验。不要轻易断言谁是谁的“朋友”或“知己”,那很难说,因为还没来得及看清彼此的价值观,还未了解在关键时刻、在灵魂的挣扎之下,自己或对方会如何取舍,也不知道我们在“有所不为”的道德底线上是否吻合。毕竟,患难与共的信任感并非一朝一夕可建立,也不是某一道公式足以归纳的定理,其中并无规律可循。决定你我能否成为朋友的,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时间。时间是无可忽视的力量,它有着难以与之匹敌的犀利,它要么使两个人越走越远,要么将两个人越拉越近;它能使我们不知不觉中淡忘一个人的存在,即使他还活着;也能使我们对一个人刻骨铭心,哪怕他已死去。时间如明镜,鉴证朋友的心,朋友正是在时间的沉淀中浮出水面。

我们很难给“朋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它不落俗套,所以无以归类。“朋友”本就是最不庸俗的东西,所以它的特征都超然于世俗之外。

友情的双方都需是头脑清醒、人格独立的人,唯其如此,他们才能鉴别友爱与依赖、独立与孤僻,才不会变成友情中自我中心的“主宰者”或者思想缺位的“跟从者”,也不会混淆友情与暧昧。“朋友”不是备用的男朋友或女朋友——这既是对友情的亵渎,也是对爱情的侮辱。真正美好的朋友因为关系的纯粹而高贵,因为心灵的无邪而明净。而暧昧是对清澈的背离,因其丧失了纯洁性而不再配得上“友情”这一字眼,忽明忽暗、若隐若现、若即若离,这是一种混乱、一种浑浊、一种故意、一种心机,隐藏着某种意欲越界的动机。

友情的双方不以友谊相互约束,友情既不是牢笼,也不设立任何禁区,全凭心甘情愿的自觉自律。朋友的交好为的是更大地享受精神的自由而非限制更多的不自由,互相帮助对方挖掘天然之自我,竭力呵护彼此的真性情而不强求对方改变、回报或者做出回应,这才是为友之道。友情需要两人发自内心的善意与关心、尊重与爱护,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它作为自己无礼放肆的借口,它也没有授予我们特权,让我们随便地给朋友添麻烦或理所当然地侵占朋友的时间和精力。友情无需立约,因为理性一路同行。

友情与实用性无关,它不需要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之外其他元素的滋养或维系。朋友之间能始终信任就因为彼此纯真,友情毁于虚伪。

Part 4 道德,源于人性,归于安心

道德不道德,其得失全在于一个人独处之时的“扪心自问”——问一问我们的这颗心:我这么做,“安”乎?——“心安则为之”。

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每当我们谈论道德时,总会有这样的一种印象——似乎它要将我们引向一条正派却不怎么轻松欢乐的人生道路。虽然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深知道德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但这仅仅使得大多数人对道德投以尊敬、对践行道德的人抱以景仰,却很少有人真正以“道德”来观照自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真正的有德之人作为自己效仿的榜样,让自己生活于道德之中,让道德居于自我心中。

作为现代人,我们对道德的纠结在于:一方面,我们崇尚个人自由,不希望自我的言行举止受到“道德律令”的过多干预;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却又心知肚明:道德是一件“美好”的事物,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公共交往得以顺利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道德准则的规范,如果生活在其中的成员在彼此交往时没有发自内心的诚信,那么人与人在公共生活中只能变得越来越虚情假意、阴险狡诈,抑或是越来越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这样的话,纵使生活中充满迎来送往、杯筹交错的热络与繁华,本质上也不过是一口毫无真情实感的枯井,贫瘠、荒凉,唯一的乐趣是井口偶尔冒出些让人忘却无聊、逃避空虚的光怪陆离、海市蜃楼。

道德不以“利他利己”来衡量

这要从对道德的误解说起。大多数人以为道德旨在“利他”、排斥“利己”,往往不敢与道德靠得太近,就怕它剥夺了个人自由。

其实,一个人的言行在效果上是否“利他”,并不能说明他是否真的有纯粹的道德精神。就拿“慈善”行为打比方,“慈善”的最终效果当然是为弱者带去帮助,为穷人提供机会,为受苦的人创造欢乐,这是典型的“利他”行为。但是,道德对真正的“慈善”有着远比“利他”的言行及效果更高的标准:一颗真正的爱心。

如果“慈善者”的动机不是出于对他人苦难的同情与关怀,不是源于对自己幸运的感恩与分享,不是基于灵魂深处的“恻隐之心”,而是迫于公众的审视,或是权当以重金购买“善名”来荣耀自己,或是借此机会向天下人彰显自己的“美德”与“内涵”,那么,即使最后的客观结果确是“利他”,不得不说,这样的“利他”与“道德精神”无关,与“爱心”无关,与“善意”无关。那是对“慈善”的利用,而潜伏在“善行”背后的是算计、权衡、谋利。那是“利他”,也是“伪善”。

同样,一个人主观上“利己”也不能等同于自私。“利己”不论是对动物还是对人类而言,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最本真的需要,无可厚非。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东西,比如本能、欲望、天性、思想,本无所谓善恶,善恶起始于人们如何看待它、如何使用它、用于何种目的。在我看来,人与生俱来的正常需要都值得尊重、值得慎重对待,而不该简单粗暴地一味加以指责或否定。“利己”指的正是这样一种浑然天成的“本能”“欲望”“天性”获得满足,就像困倦了需要睡觉、饥渴了需要饮食,自然而然,无可指摘。

“损人利己”才是自私。也就是说,“利己”只要“不损人”,就不是不道德。如果善加实施,很多“利己”非但不违背道德,而且是一件值得倡导的美事,比如一个专心于科学事业的人因他的创造发现而深得同仁的尊敬与大众的赞誉,这是“利己”;一个人努力工作,事业有成,梦想成真,这是“利己”;一个小朋友不怕辛苦、刻苦学习,如偿所愿进入理想的大学,这也是“利己”……勤奋、坚韧、勇敢、聪慧、健康都是“利己”的东西,却无关自私。

另一种特殊情况是,“损人又不利己”。比如有些年轻人闲来无事、无以娱乐,为了找点乐子或寻点刺激,就砸坏街边的路灯,或者破坏公共电话,或者刮花他人的汽车,或滋事斗殴;另外还有一类人,自己过得不好,也不知道该如何改善,却怎么也见不得别人过得好,于是想方设法破坏,或是冷嘲热讽、或是恶言相向、或是搬弄是非,极端时甚至加以陷害……这样的“自私”虽不真正“利己”,但仍属自私。

同类推荐
  • 市民社会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阐释

    市民社会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阐释

    "市民社会是一个关涉多学科的问题,其理论思潮之庞杂、历史内涵之丰富使得如何总体性地把握这一分析路径成为一个难题。本书稿以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垄断资产阶级社会(帝国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作为核心的关节点,试图贯穿起马克思主义分析路径的中心逻辑。市民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基本社会理论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对市民社会展开考察,对当代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基础。"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对于死亡,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 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

    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

    《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主要是从“此”的角度关注伽达默尔的理解问题。通过对“同时性”与“你”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同时性与“你”:伽达默尔理解问题研究》认为,伽达默尔在关注理解问题之可能时采取了一个特有的视角——“空间性”视角,它显示的是一种现实性的要求。由这一视角,伽达默尔哲学中的理解问题之可能落实为境域融合,理解获得了自身的经验。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贤们在生活中总结提炼出许多短小精悍、能够启发心智的名言佳句。这些千古名言,巧譬妙喻,明理析奥,以其思维美、内容美、语言美一向为人们欣赏和传诵。它们不仅仅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处世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更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世、居官从政、治家劝学、待人接物、修身养性必备的宝典。它们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结了人生的宝贵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这些名言佳句遍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志、求学等各个领域。它们犹如人生路上的灯塔、路标,照耀着、指引着人们探求的方向。学习和掌握这些处世智慧,有益于立世修身,有利于处理人际关系。我们深信,圣贤之言不是枯燥无味的教条。读此书,你会发现这里有朴实真挚的人生经验、厚重深刻的心灵哲学、广博圆融的处事智慧。读此书,不是在单纯地体验和回味某句话的力量,而是在和一个个圣贤先哲的伟大灵魂交流。希望这部圣人贤哲智慧的人文读本,能够让你在面对任何人生困境时,都可以找到心灵航海中的指南针,给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热门推荐
  • 101次枕边书

    101次枕边书

    沈千树和夜陵在法国相知相爱,却因夜陵的病被迫分离。七年后,小童画红遍大江南北,成了国民儿子,夜陵看着酷似自己的小脸。“你是谁?”小童画:嘿,便宜爹地!
  • 背影

    背影

    文中,作者对父爱节制又沉郁的书写,至真至爱至美,让它成为反刍率最高的经典散文名作之一,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反复去品读、去体会。本书不仅收录了代表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背影》、《绿》、《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航船里的文明》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还收录了其在欧洲、伦敦的旅行游记散文以及日常随笔等。这些文章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有的包含着作者对社会时事的思索,有的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
  • 努力的另一个名字叫成功

    努力的另一个名字叫成功

    语录:人都会经历喜怒哀乐,成长的路上少不了他们。经历痛苦、磨难、绝望,然后从中再走出来,相信你会收获很多!
  • 小城异事录

    小城异事录

    他是军队的王,一只尼泊尔军刀,鬼神惧怕。他是道术大家,一本阴阳筹术,算尽天下。猛虎归山,蛟龙沉渊,本想做普通人的他,不得不再度出山。武立,犯我尊严鬼怪者,格杀之!
  • 海上

    海上

    因为父亲的关系,胡小棣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海上。于是,他处在了一个奇怪的位置上。一面是与父亲微妙的关系,一面是油井工地的微妙关系。于是他用种种方式反抗,终于出了事……石油技校生胡小棣到了海上,感觉就像后来的脑袋水肿一样,很有一点人生末日的味道。小棣没见过海,也没有这么远距离地离开过母亲,想起母亲他就看到一个手提竹篮的女人,那一阵子这个女人几乎每天都要到发生爆炸的化工厂里给她的厂长男人拣人脑子吃,女人说人脑是大补,吃了人脑的人,脑力过人。
  • 驰骋幻想世界

    驰骋幻想世界

    偶然之间得到了穿梭于万界的机会,所有的愿望都将被实现。
  • 覆灭宇宙

    覆灭宇宙

    世界之上为诸天,诸天之上为本源,本源之上乃多维混元宇宙,在之上乃大宇宙。玄灵,红尘,九天,仙泪,四位从永恒圣界走出的诸天境强者,布局诸天,离间本源,吞噬天道?一切的一切,皆是为了超脱宇宙。
  • 中国历史与文化

    中国历史与文化

    在古代的绝大多数时期,中国都居于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中心。不仅农耕绐济水平世界一流,政治制度趋于精密完善,文化创造力旺盛,而且还将儒家文化传播到周边国家,形成广泛的儒家文化圈。在经历艰难的近代变革之后,时至今日,中国在政治、经济及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发长足的进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在这里,中国人数千年的精彩画卷将为您展开!
  • 找寻蔚县古堡

    找寻蔚县古堡

    翻过北京西面的山,那里不只是塞北的雪、塞上的风。那里有一座明代的古城,这古城和我45年前玩耍过的北京古城一样迷人。那里有近200座古堡,这古堡和我15年前走过的闽南土楼一样震撼。那里还有谜一样的文化、风俗、观念。在一些偏僻的堡子里,我看到现代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是那样的遥远,仿佛相隔三十年。面对塞北大地,我追问:是谁在这里留下了蔚州独特的地域文化?面对蔚县古城堡,我深思:这里发生过什么,这里的人膜拜着什么?
  • 快穿之佛系宿主很杠精

    快穿之佛系宿主很杠精

    秋苜:宿主,性别女,年龄不详,性格奇葩,脑回路清奇,思维跳脱,戏精本精,懒癌患者,蛇精病一个。心情好时,对谁都慈眉善目,笑呵呵的;心情不好时,分分钟怼到你怀疑人生。这是系统对秋苜的评价。狗剩:系统,性别不详,年龄不详,性格奇葩,脑袋不是缺根筋就是只有一根筋,智商太低,残忍无下限,接受能力差。这是秋苜对系统的评价。【宿主,咱们是来毁灭世界的,不是来休假的啊!!!】“啧,我刚歇会儿。直接弄个原子弹炸了不就行了吗。”【不行啊,上头规定了不能宿主直接影响,不过找反派就行了吧?教唆反派毁灭世界!】“毁灭就毁灭,你先解释一下,跟我屁股后面拽着我的那个是什么鬼?”【偶布吉岛嘞~您的系统狗剩已下线。】秋苜青筋暴起。“你给我撒开!”“我就不。”“再说一遍,撒开!”“不嘛不嘛。”“不撒杀了你哦~”“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宝贝儿你杀吧,杀完自刎陪我吧,死了也舍不得你。”“……”秋苜无语。杀你个锤子呦?!老娘还没活够呐!狗剩看着远处,一个面容英俊潇洒的男子死死抱着宿主的大腿,宿主一脸生无可恋的模样。(*ˉ︶ˉ*)啊,生活真是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