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0600000017

第17章 中国文学的新时期(7)

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宣告》)“只想做一个人”,这是多么庄严的宣告!整个中国文学在这一宣告中开始了新的生命。中国人在往昔年代里的麻木,几乎是一种民族陋质的遗传,个体的价值被一种无所不在的群体意识所消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确认社会不存在悲剧,甚至可以取消悲剧的概念。个人没有痛苦,个人的痛苦也许恰恰在于个人的未能为集体做出无私的牺牲。顾城的“机械我”语近苛刻,但却是实情。

(三)人性的证明

在新的文学氛围中,人作为文学的主体,人自身的全部丰富性受到了承认,不是作为群体意识,而是逐渐觉醒的作为个体的人的意识。这样,我们的文学打开了一角小门,那里站立着一座小木屋,木屋爬满了青藤,从外乡闯来的知道装天线、知道听收音机的“一把手”--一个只有一只胳臂的青年人竟然唤起了和他同样年轻的、过去只知道陪自己的男人睡觉,为他生娃娃、喂猪、洗衣、做饭的盘青青的意识的萌动。作为一个人,盘青青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她似乎也懂得了爱情--尽管还是相当模糊。由此,引起了她的丈夫野蛮的歇斯底里的报复。

古老的而且是平平安安的中国社会突然被一个闯入者搅乱了,于是产生了一番小小的暴动。这暴动的结果在我们看来是惊人的和新异的,但在另外的一个社会看来却可能是异常平庸的和陈旧的。那便是:人终于发现了人自己。人为自己的别别扭扭地活着而痛苦,有一些敏感的诗人,终于发现了非我的存在:

在时间的流水线里夜晚和夜晚紧紧相挨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来在我们头顶星星的流水线拉过天穹在我们身旁小树在流水线上发呆星星一定疲倦了几千年过去它们的旅行从不更改小树都病了烟尘和单调使它们失去了线条和色彩一切我都感觉到了凭着一种共同的节拍但是奇怪我唯独不能感觉到我自己的存在仿佛树丛与星群或者由于习惯或者由于悲哀对本身已成的定局再没有力量关怀这原是人被别的力量推拥着,对自身没有力量关怀的失落感的表达,但却被那些惯性的思维作了社会性的解释。这首相当深刻的诗,于是变成了对于某种现实秩序的不良的反应。当然据此可以再组织一次振振有词的讨伐。文学观念的差异极大地妨碍了人们的沟通。中国几种层次的人如今连对话都发生了困难--因为彼此不能听懂对方的语言。

现在我们可以说到张洁那篇至今还能引起人们谈论兴趣的、令人不能忘记的题目:《爱,是不能忘记的》。有一个人,专门为此写过一篇文章:《据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说我们的女作家涉嫌鼓吹性解放。我们完全不理睬这种无法对话者的言论。我们宁肯以正常人的思维百倍严肃地探寻张洁的初衷。她是在对中国文学做一番新的冲刺。也许她有感于中国太过于忽视人的复杂的存在,特别是人的情感的复杂的存在。人除了从事社会活动外,还有自己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受到的蔑视近于残忍。她想通过钟雨刻骨铭心的而且相当隐秘的爱恋提醒人们注意:人人都有的这颗心,它几乎无时无刻不掀起着风暴和海啸。

从伦理道德方面谈论钟雨的爱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这几乎是一种天真的误解。这篇小说是文学解放新时代继普通的小人物终于获得了过去只有神圣才享有的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实现的机会--它是文学禁锢第一次的冲破--之后,更加深入的超越性发展,即纯粹属于个人的情感世界的庄严和神圣,第一次获得了肯定的描写。

《爱,是不能忘记的》所具有的“异端”性质,并不在于钟雨是作为“第三者”存在的。她并没有影响任何人,她只是一个人在那里暗暗地痛苦,深深地、但又是偷偷地怀念。与其说是胆怯,不如说是一种受到传统道德约束的自珍。钟雨甚至与她刻骨铭心所爱的人连手都没有握过。这种爱超凡脱俗到了难以理解的地步。也许生活在另一个社会形态的人们会诧异:这叫爱吗?然而,东方的观念不仅肯定而且甚至确认其为可诅咒的存在--如同一些中国的批评家所持的态度那样。

但是,张洁的贡献不仅在于第一道防线--即“超人”表现权的冲破;而且在于第二道防线--即“无价值的情感”表现权的冲破。在以往的文学观念中,文学既然属于社会,则文学所具有的一切就都应当有价值,包括情感;有价值的情感只能属于有益于社会群体、而且必然以牺牲“小我”的情感世界而服务于完善“大我”的情感世界。纯粹属于个人隐秘的爱的痛苦的纠缠,究竟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呢?但的确,张洁把“无意义”、“无价值”换了一个价值观。麻木已久的中国文学,终于睁开惺忪的睡眼,向着这个突然出现的“怪物”,探出了长长的脖子。

六、疏离化:秩序的反抗

(一)逆反思维的抵抗

大变动的时代造就了一批按照社会思想家模型塑造的文学家形象。他们是身上流着屈原的热血的忧国忧民者。这些文学家的作品和人格,在经过大劫难的社会里,显示出无可置疑的崇高感,特别是对比那些贪婪和腐败,以及那些浑浑噩噩的大小人群,他们则是灿烂且辉煌的。

可贵之处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多半忠实于那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即以介入甚至干预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为文章和为人生。他们也多半明白现实主义在这个环境中只能是一种提倡而不可能是完全的实践,但他们却理想化地要求实现。他们力图以自己的作品改造社会的落后,并攻击黑暗的侵蚀。他们的文学态度着实也就是他们的人生态度。他们以先哲为楷模,从文学为人生的角度,完成他们的人生选择。他们手里举着剑和火炬:剑是战斗精神,火炬是实现热情。他们义无反顾地推动文学面向血淋淋的人生,他们希望以文学匡时济世。

这些人当然无意于承认自己的遗忘。但他们在不忘中国士大夫的高洁时恰恰有一种遗忘,即:中国社会历经数千年所建构起来的秩序和价值并不是那些感时愤世的“儒生”们一时所能摇撼和改变的。知识界可以以自己的学识顺应并完善固有的社会机制而不可能违逆,违逆便构成一种触犯。很时髦了一长段时间的现实主义,当其以讴歌的形态来强化已有的社会秩序时,它当然成了宠儿。但若按照现实主义的基本素质,完整地履行它的责任--即敢于掀起社会腐败的一隅,敢于在它的伤口上撒盐,并对之施行手术般的疗治(这在很大程度上乃是一种想象)--那么,代表既定秩序的社会,便会反过来施加报复:十有八九会对这种天真烂漫的现实主义来点真的。这原也是屡见不鲜的故事了,但艺术家的纯真往往令他们遗忘。他们只是凭着自己的信念,一径地向前走去,“虽九死其犹未悔”。

但历史的事实却是另一种样子。自有文学以来,从来还没有出现过如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的文学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黏着状态。有诸多的历史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一是中国文学对儒家言志载道的传统的因袭,他们的文学价值观建立在文学对社会的参与之上:对上“以诗补察时政”,对下“以歌泄导人情”(白居易《与元九书》),“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新乐府序》)。上述那一路文学观被中国文学奉为正宗,其中最积极的目标即是“唯歌生民苦,愿得天下知”。追根溯源,无非是孔子说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这一观念以密切锲入实际为其主要特征。

传统的儒家文学观后来与外面传来的革命文学思想得到了结合。那些文学思想要求文学服务于社会和斗争。反映和干预体现出这一文学思想的最积极的价值观,这恰恰与儒家的文章入世思想获得了共鸣。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种由最古老和最权威的两个方面合成的文学思想,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独尊和全面涵盖的局面。文学和社会功利的黏着获得了变异的发展,即文学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要求丝毫不能游离地体现政治的需要并代表它的利益,不如此便有理由构成为异端。在政治的指令下,文学失去主动性及其自身。这种依附造成的破坏性后果,至今尚未完全消弭。这一文学的畸变与文学悲剧的噩梦记忆相联系,它成为一种潜意识,孕育着文学的反抗。

当然,正如我们不止一次声明过的那样,中国当今文学潮流的发展虽有鲜明有力的导向,但与以往任何时期不同的是,它的导向不以任何文学样式和文学风格的消失为代价。它宽容地对待一切--除非该文学品式为世不容而自然地脱离竞争--从而广泛地包容一切。传统的文学观念中,注重社会功利目的自称为“现实主义”的潮流,依然是堪与一切较量的强大的潮流,但它确已为清醒的文学反思所围困。在它的周围,强烈的质疑和挑战正在进行。与此同时,一种逆反思维造成的抵抗,正以不事声张的艺术变革的方式,一浪盖过一浪地展开着。这就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十余年间文学巨变的最重要的现象。

(二)淡化--有节制的距离

这现象便是文学的疏离化。疏离是对依附而言。文学附着他物,最终失去了文学自身,尽管这种附着有它的合理性与优越之处,但在中国当代文学,由匡济时世到战斗武器,由空洞的口号到虚妄的教化,它经历了完整的由正常到失常的过程。

进入文学新阶段,随着对于社会和文学的失误和悖谬的反思,当一部分文学作品以充沛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公民使命感,呼吁直面人生血泪时,另一种方向的努力正在把历来的主流文学现象推到了不很重要或不重要的位置上。这带来了我们最初提到的那些执着得有点痴心的愤世嫉俗者的疑虑乃至愤怒。但是文学的疏离化却变换着方式和流向,在他们面前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变幻莫测的生动戏剧。但不论这些戏剧如何曲折和不可预测,一个大的趋势便是对于固有秩序的反抗。

这些不断涌现的文学潮流,大抵总以与直接社会现实的疏离为其基本特征。

文学疏离倾向造成了最具挑战意味的秩序反抗。习惯了文学与政治目标或阶级运动密切配合的读者和批评界对此大惑不解,他们为文学的“走火入魔”而心绪不宁。而文学新潮却仪态从容,一径地变换着花样,推进这种势头。

在文学的嬗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是文学的“淡化”。

淡化的内涵相当广泛,其基本的构成在叙事性作品中则是由人物的淡化、情节的淡化,再推及故事的淡化。可以看出这一发展势头有着相当确定的对应物,那就是包含了对于君临文坛数十年并认为是不可更易的文学创作原则的轻视和质疑。它对现实主义不可怀疑的确定地位提出了怀疑。

在以往,营造一个小说作品哪怕是短篇,受到的理论捆缚也十分严酷。即:凡小说务须有人,而人则须符合于典型,人所活动的环境也须一律地典型化。人物要在规定的环境中活动出他的性格来。在艺术教条最盛行的年代,人物形象以阶级划分,最为光辉的也是文学所要全力塑造的人物是英雄人物。英雄人物受到各色人物的“陪衬”和“铺垫”。陪衬体现出它的“深厚”,铺垫则体现出它的“高大”。中间状态人物的描写则是文学的犯罪,尽管生活中到处都是这类不好不坏的芸芸众生。在当时的艺术中,好就是绝对的好--高大完美的好;坏就绝对的坏--必须是彻底的坏人,在那里,一切都浓浓地脸谱化了。

淡化是针对浓和深而言,它体现的是二者的疏离。在过去因滥情主义造成的“浓墨重彩”的所在,它投去冷漠。这当然包蕴着强烈的反抗意识。淡化的不仅是现实主义的观念及原则,也不仅是那一类由上述原则造成的文学现象。确切些说,其基本目标在于稀释政治对于文学的热情。在文学向着社会意识作出无条件的狂热奉献的地方,作为一种反拨,如今表现了有节制的距离感。属于新潮构架中的文学,已经不再服膺各色的附属性价值。文学就是它自身。文学不再是别人手中的石子。

这样说并不是确认当代作家一概地摒弃了社会意识和使命感,而是说他们不满于文学属于和依附他物的地位。这样说也不意味着中国文学否定了功利主义的价值,一部分作品只是把功利主义隐秘化--或采取一种潜藏的状态,或体现一种间接的价值取向,而弃绝那种简单直接的呈现。在中国,诗歌最早体现出这一大趋势。朦胧诗运动使诗朦胧化,目的之一即在于反对那种直接显示。不仅是形式上摒弃直接描写(它基本采取意象组接的方式),而且内容上也反对宣讲式的表达。但我们依然从那一代诗人的作品中发现,他们的困惑、忧患和焦躁中融合了强烈的时代情绪。

如今连最随和的作家和读者都会对那种标语口号的宣传嗤之以鼻。这说明了文学已在很大程度上获得觉悟。这只要截取中国文学复苏期的一段事实,便会得到有效的证实。张洁的出现似乎伴随着一种社会激情的奔涌,从那位“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沐浴着新时期鲜丽的第一线阳光起,到“谁生活得更美好”的思考,她的艰苦几乎诞生于随口唾向地面的一口痰,以及边远小城中那满地的蔗渣。她的锲入体现了中国社会文明化理想的执着品质,在当代作家中具有鲜明的共同性。张洁随后的变化令人不解,读者和批评家执意要在她的《拾麦穗》和《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寻找传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但却感到了遗憾。

促成这一现象有许多原因,例如作家思维随社会进步的扩展与伸延而带来的主题的新变等,但疏离化作为一种积极的秩序的反抗,却是冥冥之中的巨手。不然,我们便难以理解为何不是个别作家的行动,而是众多作家不约而同的创作变异。在新的历史阶段,诗歌发展的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便是自我表现或表现自我的问题,这个古老得再谈论便显得可笑的题目,在中国竟然成了最富挑战的异端的喧嚣。其实,去考证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自我表现或表现自我,以及大我与小我的差别等是一种愚呆。中国诗歌之所以热衷于此道,仅仅为了反抗长时期群体意识对于个体意识的吞噬。当文学或诗歌意识到自己不是自己时,便要求与吞噬者脱节,依然是一种破坏旧秩序与建立新秩序的必然。

同类推荐
  • 家有考生

    家有考生

    没有经历过高三的学生不会知道什么是辛苦,什么是竞争,什么是残酷。没有做过高三学生家长的人不会知道什么是忧心如焚,什么是焦虑不安,什么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人将高三称为人生的“炼狱”。其实,对于高三家长来说,没有谁能置身在这个“炼狱”之外,孩子的每一次哭泣、每一串笑声、每一声叹息都紧牵着他们的心,每一位陪孩子走过高三的家长,都无异于走过一回“炼狱”。高考,不仅是考学生,同样也是考家长。
  • 大文学与中国格调

    大文学与中国格调

    “中国文学的自觉”是本书特别关注并着力探讨的主要问题。大文学与中国格调作者试图通过对具体文本和具体现象的细致解读,建构“大文学”的价值图景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揭示“中国格调”的魅力和价值,进而为当下的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寻求积极的“支援意识”。大文学与中国格调信从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伦理,不说空话,不说废话,不说假话,体现着作者一贯的坦率认真的批评态度和细读深究的批评风格,显示出一种在质疑中建构的积极的批评姿态。这些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曾引起较大的反响和读者的好评,多次被多家权威刊物转载,并屡次获奖。
  • 2013年散文排行榜

    2013年散文排行榜

    梳理总结了2013年我国散文创作的实绩,中国散文学 会在浩如烟海的散文创作中,推荐编选了三十几篇散 文佳作,编著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 判断,从而披沙拣金,把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 艺术魅力性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2013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是一本散文作品合集 。
  • 贺拉斯诗艺研究

    贺拉斯诗艺研究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学术专著。第一章讨论了贺拉斯作品中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屋大维试图将文学纳入帝国秩序,贺拉斯却竭力维护艺术的独立。第二章考察了赞助体制和奥古斯都时期的文学流通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麦凯纳斯的扶持以及维吉尔等文学同道对贺拉斯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三章关注的是贺拉斯的诗学,他继承了泛希腊时代亚历山大诗派的观念,同时又极为崇拜古希腊诗歌,并充分吸收了以维吉尔为代表的罗马传统。第四章探讨了贺拉斯的艺术技巧,尤其是抒情诗的非个性化倾向、讽刺诗的戏剧化手段、作品结构的对话性以及移位和融合的艺术。第五章主要解读了贺拉斯以哲学为题材的诗歌,分析其中的黄金中道思想和主要哲学主题。
  • 安静

    安静

    我的两个朋友相约攀登喜马拉雅山。一切都很顺利,他们俩成功登顶了。但很快,风暴来了。他们发现自己不可能活着下山。其中一个人用卫星电话打给自己怀孕的妻子。他们一起决定了她肚子里的孩子要叫什么名字。另一个人在去世之前没联系上任何人。没有人知道那天下午在山顶究竟发生了什么。不过,海拔八千米的山上,气候干燥寒冷,他们被冻干了,静静地躺在那里,将永远保持着我二十二年前最后一次见到他们时的模样。挪威探险家艾林·卡格带着这三个问题跟我们分享了他在世界各地探险、阅读、演讲、跟家人相处、独处时的故事,为这三个问题找到了三十三个散发着哲学光彩的优美答案……
热门推荐
  • 演艺技巧100问

    演艺技巧100问

    这是一套提高青少年音乐素质的指导性丛书,全套书目前推出五个音乐类专业方向,全套体例以100个一问一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音乐专业知识,语言风格口语化,时尚化。本册为演艺技巧方向。
  • 快穿黑化之脸盲Boss你别跑

    快穿黑化之脸盲Boss你别跑

    【1V1,苏宠撩,HE】绑定了治愈系统的顾舒有点懵,反派Boss为什么不能好好黑化等自己拯救,上来就撩是什么神操作?顾舒:我只是想好好做个任务治个病怎么就这么难?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绝世剑域

    绝世剑域

    一代剑神楚天河与敌人展开惊世决战,本该就此斩杀唯一对手,从此傲世苍生!却因为意外的毁灭爆炸,碎裂肉身。却未如想象那般死去,而是携带不屈意志,坚毅剑魂,重生夺舍,来到存在腥风血雨的“梦幻大陆”,就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强者巅峰,再次为他尘封开启!神者,以剑之名,斩天慑地,唯我独尊!
  • 满天繁星皆为你

    满天繁星皆为你

    十二年前,慕少就准备怎么把自家小萌妻“骗”回家。十二年后,慕少在想怎么把自家小萌妻找回家。隐婚第一天,萌妻偷偷溜了。隐婚第二天,萌妻自己回来了。隐婚第N天,小萌妻甩了一份离婚协议书。“慕少咱们离了吧。”“为何。”“因为我不爱了。”“无妨,等到我不爱了。”
  • 天命难违,九爷你走开!

    天命难违,九爷你走开!

    他是天潢贵胄,康熙九子,天下第一皇商,文武双全,机敏过人,却无心问鼎帝位,醉心黄白之物,富可敌国。她是京城贵女,名门之后,绝色冠盖皇城,诗词皆通,通史晓略,却带有前世记忆,无心夺嫡纷争,只愿平安。躲不过的命数,一朝圣旨颁下,她董鄂·漪岚配做皇九子嫡福晋,天命不可违。看一代奇女子的大清皇室沉浮,揭一代皇商的传奇一生。执子之手,永不言弃。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你输,我陪你此生无悔。
  • 绝宠毒妃:腹黑王爷醋不停

    绝宠毒妃:腹黑王爷醋不停

    倾心相付的结局是满门抄斩,她用一把匕首结束了自己的性命,只为了不受辱于人前。得机遇,获重生。九黎决定要慢慢熬之,让那伪善皇子,恶毒庶妹一样样失去他们所珍视的东西。不料,本来这个王爷是她随手抢机遇才遇见的,竟然还在不知不觉间把心给丢了?不成不成这买卖亏大发了。只是霸道温柔的王爷攻势太猛,她该接受呢还是接受呢?
  • 废柴逆天:恃宠毒后霸凰位

    废柴逆天:恃宠毒后霸凰位

    叶家痴呆的二小姐死而复生,先休了太子,后敲诈继母――真的假的!叶家庶出的二小姐坐拥王爷,有仙人守护,有圣尊撑腰――不是吧!人称“双面狐狸”的金牌特工,穿越为丞相府中蠢笨弱懦的二小姐叶溪幼。下毒活埋又如何?嫁给双腿残废外加毁容的王爷又如何?她定要让那些算计自己的人用性命抵账!管你是嫡长女,还是皇后、宠妃,招惹她的人,她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灭一双!收服不良阁,化身四派掌门,纵横天下无敌!只是……谁能告诉她,这个废王,怎么如花似玉,还夜夜逼她洞房!
  • 董仁威:分子手术刀

    董仁威:分子手术刀

    《分子手术刀》是《中国当代少年科幻名人佳作丛书》中的其中一本,是著名科幻作家董仁威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全书共分为5篇,分别是《基因武器遭遇智能疫苗》《分子手术刀》《智力放大器》《神秘的药店》《移民梦幻星》《克隆“灵魂”计划》。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