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价钱便宜了一成,当然……会有人买了……”徐和民不得瑟了,回过神来后明白,这是和别人比价格啊。
“那不就行了?趁着没做多少,赶紧都拆了,费那事儿干嘛?”
“好的,好的。”
不是李保国想打价格战,而是李保国又一次被一些无厘头的传统,或无意义的观念打败了,你说船就船嘛,干嘛要装那些没用的玩意?能上船的都是些苦哈哈,给他们提供观赏物?提高他们的艺术?陶冶情操?
完全没用!不过不能直接说他们这样没用,可能会触犯到他们的禁忌,最好还是转变个思路,变成便宜出售,这样大家都能接受。
这些东西不仅没用,眼看着都晒装刷漆了,你再雕刻装饰一个月半个月,浪不浪费时间?有这些时间新船都造好一半了!
“小少爷,真没想到啊,这么一艘大船,咱们两个多月就造好了,再有六七天就能下水,以前俺们造一艘船少说得十个月,这…快的有些……”徐和民笑嘻嘻的拍马屁道。
“不真实?呵呵,所以说,人力是有限的,脑子这个东西却是无限的,只要敢想敢干,没什么是干不成的!”
李保国也是无语,好歹也500吨排水量呢,怎么滴也要四五个月吧?没想到半个月的时候就看出大概样子了,两个来月就造好了。
想想也是,说是500吨排水量,实际上船体所有木材才重120吨左右,一立方的木材半吨多一点,120吨才多少?找一家建筑面积140平方的民居,把220块一米长宽厚的木头立方体放进一楼,室内基本放满两层后,就是那么多了。
现在造船经验丰富、熟练的船匠,造一艘船才需要十个月,上辈子博物馆边研究古人的技艺,边造仿古船,也没用几个月,有些技术流传下来少的,建造时间才会超过一年。
船上大多都是大块的木板,组装的时候成型快。最难最费事费人力的,就是切割木板凿刻榫卯。锯床把切割木板搞定了,一块长方条的木板一柱香十五分钟内绝对能切割的标标准准,大一点的榫卯结构也是,用不了一会儿就能切割好。
没法切割的,现在还没有小巧灵便的手电锯,只能依靠船匠们自己用锯子或凿子掏,榫卯结构做好后再用推刀推一遍,光滑溜溜的船板就加工好了,锯床解决了起码九成的工作量!
想通了这些,李保国有些得意,这都是“自己的”创举啊,以后船厂规模大了,也能像小美那样一天造好一艘船!
或许可以再增加一些机械,比如竖着上下抖动锯条的小锯机,切割榫卯结构的内三角,打孔的钻机,打个孔后再凿方形孔就容易多了,甚至又大又宽的推刀,一刀推过去,木板就光滑了……
这些都可以慢慢实现,眼下是要检验船体。这艘船是商用运输船,所以船壳最厚处只有200毫米。看着很结实,应该能抵御一些风浪吧?
船体内的柱子横梁结构比较宽大,所以装货卸货很方便,船舱里船员住着稍微能舒服一些,一个人6平方的面积,四个人一室,和上辈子的学生宿舍差不多,住着一点都不挤。
桅杆是用笔直参天的杉木做的,北方林子里到处都是这种参天大树,有的都有50米高。杉木比重较大,硬度超过韧度,不容易弯曲,是做桅杆的好选择,可李保国拍了拍它,怎么看怎么别扭。
“要不要用钢管桅杆试试?还是算了,暂时没有耐腐蚀的不锈钢,锰钢成本较高,耐腐蚀性不怎么好。”
用实木做的桅杆比用钢管做的桅杆要重,别看钢的比重大,一立方有好几吨,可钢塑性强,比木材更硬,敌方船只上的火炮链弹打过来,根本没法打断钢管桅杆。
中间空了很多,自然比木头轻,如果需要,就给钢管里增加一些筋板,增加硬度,增加后估计重量还是比木头轻。
参天大树需要人从深山老林里去找,去砍,砍下来后还得费力运出去,之后的运输、阴干不能出一点差错,一旦木头开裂,那就没什么用了,只能当普通船板。
钢管桅杆就简单的多,自家就有炼钢炉,做二三十米长的无缝钢管不可能,有缝的也行啊,钎焊焊接后,多做几个无缝钢环,也就是钢箍,套进去卡结实一样好用,制造简单,成本低廉。
就是现在没有不锈钢等合金钢的材料,看来得提上日程了,让唐山采矿队多留意别的矿产。既然不知道什么材料是什么,叫什么,长什么样,合金配方原材料是什么,那就试。做一个小号的炼钢炉,给钢水里加上,百分之十不行就百分之二十,这种矿不行就换一种,总能蒙对几种合金吧?
看了一番后,没发现任何问题,当初他的设计图可没有详细的细节,让二徐他们画,还是得了,说都说不明白。就连厕所船匠们都做好了,一个蹲坑,下面是斜向海的滑梯,直接掉海里……
几天后油漆干了,三艘船上披红挂绿,还点了几挂鞭炮,几十个会开船的船匠上船,闸门打开,干船坞前面坡度进了一些海水,船坞两岸的船匠和流民拿着木杆子推,船底墩台上有轮子的。
“一二嘿呦!一二嘿呦!一二嘿呦!……再加把力,轮子动了,一二嘿呦!一二嘿呦!……”徐和民临场指挥,看来这事做了很多次。
没一会儿墩台全部入水,船身接着下沉一些后,前后稍微摇晃了一下,浮起来了,水线和空载排水量的尺度就差3厘米,看来计算的不错。
浮起来后船匠们拿着统一的尺子测量各种数据,比如船头离水面多高,前左侧离水面多高,右后侧离水面多高,这是测量船体有没有倾斜。
“装压舱石,把墩台拉上来。”徐和民喊道。
很快船匠们在重型钢轨上推来四轮大板车,板车上全都是长方体的大石头,怎么看都有两千多斤,两个人推着却很轻松,推到岸边后鸭嘴吊吊到船上。
两边的力夫拉着铁链,把墩台从水里拉出来,以后还要用的,刚才木轮启动有点费力。看来还得把墩台设计成钢轨的,一直延伸到深水,墩台轮子用钢制的,比木轮子好地多,一群人推着不费力。
压舱石装好后,李保国再一看水线,这回空载水线标线处,随着海面的小波动浮浮沉沉,标准了!
还真是神了,原本以为计算错误,或者二徐留手了,没想到压舱石一装,水位立马到标线,真的是……神了!
各项数据都测量好后,汇报到李保国和徐和民这里,船帮各位置和水线高度,都在设计的范围内,差别不大。
船体内各项数据也都在设计范围内,误差很小,就是船舯前,水线以下位置的两边船壳变窄了23毫米,应该是这个部位受压力太大,周围筋板没有增加的原因。
满载的话可能还要再被挤压窄50-70毫米,问题不大,给附近多钉几根筋板就好了。没有超过100毫米,对船体和船壳影响不大,以后造船多注意水线以下哪里受力多,需要加厚或加筋板,不能再犯这种低级错误了。
哪怕是再熟练的工匠,都有犯错的时候,是人就会犯错,哪怕嘴硬不认错,以后也不会再犯。大喜的日子李保国和徐和民谁都没说,指了指这里的数据,对视一眼就算过去了。
几十个工匠们开始升帆装帆,一根桅杆上三面,上下窄中间稍微长一点,每面帆上都有铁环,一个人操作手拉葫芦快速拉到顶后,两个爬到桅杆上的人,把铁环往桅杆横衍上的勾子上一挂卡住就好了。
收帆的时候也比较简单,每面帆上的几个勾子解开,下面绳子放开,帆就慢慢落到了甲板上。三个人就能挂好一根桅杆的帆,也能轻松降下,全船只要9个控帆手就够了。
就是桅杆上固定的绳子和铁链有点多,有点碍眼,再多一些都成绳墙了。
船匠们开着船在附近饶了几圈,发现没问题后,接着开远一点,一会儿左转一会儿右转,一会儿升帆一会儿降帆,一会儿测试逆风,一会儿测试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