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7200000046

第46章 我看审美现象(2)

在人诞生之前,宇宙已存在无数天体,存在黑洞、星系、恒星、行星、卫星,也存在数不尽的无机物、有机物,后来又逐渐有了植物、动物,然而它们自身没有审美现象,根本不存在审美问题。不只是人诞生之前整个宇宙、自然界没有审美现象;即使人诞生之后,同人没有任何关系、人迹从未进入的领域,也没有审美现象。就以最近发生在全世界人们面前的,围绕着火星的种种热门话题来说吧。今天的火星,美国人已经把机遇号、勇气号等探测器发射上去了,可以看到上面有砂石,有风,有磁场,有太阳照到那里的光,有曾经存在水的迹象等等。人们觉得那里的砂石形状、火星陨石坑、火星日落等等景象很美--今天人们对火星的这种审美是真实的,是的确存在的。不久前,天文学家告诉人们宇宙中发生了“火星伴月”、“火星冲日”现象,要大家观赏,那也的确可以说是一种美丽的天象。但是,难道上述情况是说,在人类诞生前火星就已经有了审美现象了吗?或者是说,人类虽已诞生,但是人尚未介入、与人完全无关的火星自身就有审美现象了吗?非也。在人诞生之前,火星早就存在,“火星伴月”、“火星冲日”现象在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间也无数次发生过;即使在人诞生之后而人尚未介入火星的时候,火星自身的景象和“火星伴月”、“火星冲日”的景象,也存在了数万、数十万、数百万年。但是,那时没有火星景象的审美,也没有“火星伴月”、“火星冲日”景象的审美。在那种情况下,不存在有关火星的什么审美现象。人们在美国人的火星探测器发射上去之后看到的景象觉得很美,或者按照天文学家的指示所看到的“火星伴月”、“火星冲日”景象觉得很美,那完全是因为人的介入使火星上的景象增添进去了“人”的意义,地球上的人也用“人”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去观看那些景象,因而在火星景象与人之间、在“火星伴月”、“火星冲日”景象与人之间,发生了“文化”关系,确切说发生了“审美”关系。可以肯定地说,今天人们所说的火星自身、火星伴月、火星冲日的美,是“人”的意义上的审美现象,是地地道道的文化现象;而绝非人诞生前或人虽诞生却未介入时火星自身、火星伴月、火星冲日存在什么“美”,会发生什么“审美现象”(至于其中之所以然,后面还会逐渐谈到)。中国的古人和今人所说的月亮之美,更如是。月亮被人们视为一种美丽的天象,在中国由来已久。明月、月光,在中国古诗词中不知出现过多少次,给人们留下凄婉的柔情、思乡的遐想、美好爱情的缕缕情思……。而且从月亮,又产生出玉兔、桂树、嫦娥奔月等等故事,那是一种更加纯粹的文化现象,是一种艺术创造。所有这些,并不是人诞生之前月亮自身的美,也不是人虽诞生但人尚未介入月亮时候的美;而是在人介入月亮,在月亮上加入“人”的意义,把月亮拉进了“人”的关系、拉进了“文化”关系、拉进了“审美”关系之后而产生的美。这是地球上人的审美,而绝不是月球自身的所谓“美”--无人介入的月球本身是什么?冷冰冰的砂石而已,何美之有?

动物有审美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只有人才有审美,动物没有审美。

庄子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所言极是。鱼类,尽管有的鱼身上有花纹--今天的人说那花纹好看;而在当时,那花纹也许只是保护色,也许是它因吸引异性而长年累月自然选择的结果,总之,是它的某种生物本能造成的,绝非今日人们所说的审美现象。鱼之间没有审美,鱼也不会对水、对他物、对人审美,不然,鱼见了毛嫱、丽姬这样的美人儿,亲近还来不及呢,干吗逃之夭夭?六千万年以前的恐龙时代,也没有审美--恐龙之间、恐龙与他物之间,都不存在审美不审美的问题。飞鸟和哺乳动物(应该是在恐龙之后产生的),也没有审美。雄鸟、雌鸟之间,雄兽、雌兽之间,可以发情、可以求偶、可以交配,可以用它惹眼的羽毛或雄姿吸引对方,但那完全不是今天所说的“人”的意义上之审美,而是动物的本能;说那是“审美”,其实是以人之“心”度鸟兽之“腹”。顺便唠叨几句:据说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认为鸟类有审美,有人还对达翁此论赞赏有加,着书申说。但我绝不敢苟同。不管是对达翁此论,还是对达翁此论的鼓吹者和弘扬者,恕我统统不能赞成。达尔文学说,如物种起源、物竞天择等等理论,在科学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对人类的贡献名垂千古,谁也否定不了;但并非他的每一种观点都是真理。达尔文的鸟类有审美之论,也不过是以达翁之心度鸟类之腹罢了。

说到这里,问题似乎解决了。其实不然。某些当代美学家又对上述问题提出新挑战。最近读到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小师弟一本写得相当有深度、有新见的书,获益多多;但他介绍生态美学时,提到的某些观点我却很难苟同。他说:“生态美的来源和本质在于自然生态世界的和谐的运动、循环和演化。从某些表述来看,当代的生态美学家和生态科学家的观念很接近于唯物主义。他们说:‘物体的美是其自身价值的一个标志。美不仅仅是主观的事物。美比人的存在更早。蝴蝶和鲜花以及蜜蜂之间的配合都使我们注意到美的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不是我们造出来的,不管我们看见还是没有看到,都是美的。’‘空气、水、植物在生命维持的循环中相互协同,这本身就是美的,并没有创造着美。’……自然的美,可以表现为鹦鹉螺的完美的螺旋形体,大海碧波的翻腾和跨越雨后天空的彩虹,也可以表现为支配着各式美的直观形象的更深沉的数理的结构逻辑的美。在生态美学中,美还表现为进化的选择与进化的层级。处于进化层级较高阶段的生命形体更加精致,功能更加完善。美是自然进化的方向。”又说:“生态美既包括了自然事物的无比丰富的表象美,还包括自然界运动的内在规律的美;既包括了自然事物现实存在的美,也包括了在自然界的运动演化的历史和未来的形态美;既包括了自然界呈示于人的感官的感性的美,也包括需经人的想像、推理或演算才能发现的统一法则的美。生态美是一个比人类社会美、生活美更恒久和廓远的范畴。生态美是从宇宙和地球生命的立场,而不是从人的社会实践的立场所获得的观察的结果。”所谓“美比人的存在更早”、“自然的美”在于自然自身(“鹦鹉螺的完美的螺旋形体”、“大海碧波的翻腾和跨越雨后天空的彩虹”等等),我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认同的。前不久印度洋海啸时,“大海碧波的翻腾”美吗?大自然当然可以很美,但必须同人发生关系时,对于人具有某种意义,才显出它的美或不美。所谓“生态美是从宇宙和地球生命的立场,而不是从人的社会实践的立场所获得的观察的结果”,这话也很可疑:那种“不是从人的社会实践的立场所获得的观察”而是“从宇宙和地球生命的立场”所获得的“观察的结果”,究竟是谁来“观察”?是神?是超人?是别的什么有智慧的存在物?可是,他们(它们)存在于何处?有谁见过他们(它们)?有什么可以证明他们(它们)存在?这些都经不住推敲。

总之,我认为:只有人有审美,只有加进去人的因素,才构成审美。我的结论是: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文化现象。

审美现象是物质文化现象,抑或精神文化现象?

文化本身也是十分复杂的现象。既然文化即人化、人化即文化,所有人化现象都是文化现象、所有文化现象都是人化现象,那么,凡是包含着人的因素的东西,都是文化。

一只陶罐、一座房屋、一根铁条、一袋水泥、三峡大坝、京九铁路、金字塔、长城、运河以及许许多多被人改造或加进人的因素的自然风景区和其它自然景观……都是文化;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意识形态,宗教,哲学,道德,法律,教育,体育,卫生,文学,艺术,技术,工艺,广告,文书以及人参与制作的一切文本……都是文化;

社会制度、律法规章、民间团体、政治组织、经济实体、军队、法院、议会、警察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为设施和机构……都是文化;

总之,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一切生产、消费、生活的对象、成果、过程、形态、方法和方式,甚至包括吃的、玩的、思考的、情感的、信仰的、待人接物的、打架骂人的、梳洗打扮的、丧葬嫁娶……的内容和形式、方式和方法,人的一切物质-精神样态和风俗习惯……都是文化。

文化模式是如此多种多样,文化形态也是如此纷纭繁杂,那么,这些不同的文化除了都包含着人的因素这个明显的共同点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可通约性呢?它们可不可以在相对意义上加以归类呢?如果仔细对所有这些文化现象加以检索、考察,你是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的。事实上,以往已经有人做过各种不同的归类:大文化,小文化,庙堂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硬文化,软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然而,在我看来,揪其要者,最重要的是两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且在每种文化中,也可以找到两种最重要的因素,即物质文化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

那么,审美现象属于物质文化现象还是精神文化现象?我的回答是:它既可以包含在物质文化现象之中,又可以包含在精神文化现象之中,既可以以物质文化形态表现出来,又可以以精神文化形态表现出来,但就它自身而言,根本上却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有一些审美现象,几乎是不证自明的精神文化现象。譬如,以审美为其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的文学,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散文,它们的创造或者接受(欣赏),作为审美活动,都是精神文化现象;以审美为其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的艺术,不论是音乐舞蹈还是戏剧影视,它们作为审美活动也是精神文化现象;至于艺术中的雕塑等样式,虽然它们有石头、青铜或者泥巴等等物质材料作为媒介和物质形式,但是它们之所以“美”,却不在于那石头、青铜或者泥巴等等物质材料本身,而在于它们的形象所包含的审美意蕴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不然,人们欣赏石头、青铜或者泥巴就行了,何必去看米凯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巴尔扎克》以及中国现代泥塑《收租院》?这个道理很明显,很好理解,似乎不用费太多的口舌去说明。

还有一些现象,例如吃、喝、性(这三种东西几乎是人须臾不能离开的生活行为),其物质的因素和精神的因素都很显眼;而且,有时它们既可以作为一般文化现象,又能够成为审美文化现象。这里要问的是:当它们作为审美文化现象存在的时候,是属于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我们进行一些具体分析。

吃,可以是一种纯物质(生理)的行为--原始人“逮”什么吃什么,几乎没有太多的选择性,填饱肚子而已。但是作为文明人,他的吃,就不仅是物质(生理)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精神行为,譬如,在比较发展的社会里,产生出一种食文化,而作为食文化,它就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因素--吃饭不仅是补充热量、进行新陈代谢,而且还有许多物质(生理)之外的讲究:文明人吃东西一般不会像野蛮人那样手抓,而是用筷子(中国)或刀叉(西方),筷子和刀叉的摆放和使用都有规矩;他们要互相礼让,饭桌上的座位也要讲究长幼尊卑;酒席上还要发表祝酒词;基督教徒吃饭时还要先祈祷……这都是食文化中的精神因素。而且社会的高度发展,在一般食文化基础上还产生了美食文化。人们在吃的时候,不但要讲究营养,讲究经济实惠,而且要讲究色香味俱美,讲究品格、风韵、情调。宴席上还常常有精工雕刻的萝卜花(或其他装饰物),人们所使用的食具要高雅,吃饭的环境要优美……。所有这些--作装饰用的萝卜花、高贵的食具、优雅的环境等等,在物质上并没有给食物增添什么(不但没有增加更多的营养,反而会使宴席更加昂贵),它们所增添的是精神因素、并且是审美因素,成为一种审美文化。“美食”作为“食”当然有物质性因素存在,仅就此而言,它属于物质文化范畴;但是“美食”除了“食”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美”,这时它成为一种审美现象、审美文化,而这种“美”,这种审美现象、审美文化,却是同上面所说作为物质文化范畴的“食”的内涵,同仅仅摄取营养、获得热量,有着本质的不同。“美”,根本在精神而不在物质,它属于精神文化范畴。这就是说,美食家们吃的不仅是营养,更重要、更根本的,他们吃的是品味,是情调,是精神。一句话:“美食”作为审美文化现象根本上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再说喝。最初,人们(原始人)喝水如“牛饮”。那是动物式的解渴,在生理上补充水分。那种“牛饮”只是物质而没有精神或者几乎没有精神。后来人们学会了喝茶,出现了茶文化--我们华夏民族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喝茶与“牛饮”有质的不同,这里不仅有物质(生理上补充水分),而且有精神,有意义的追求。再后来,更出现了茶道,--先是出现于中国,后来出现在日本及其他国家和民族。相对于“美食”,茶道可称为“美饮”。2004年4月18日早晨中央电视台水均益“高端访谈”,主角是日本茶道大师千玄室。八十一岁高龄的千玄室说,他在全世界讲茶道,宣扬一碗茶中的和平。他强调,茶道应突出四个字:和,敬,清,寂。请看,茶道与“牛饮”简直是天壤之别,茶道把“喝”这种物质(生理)行为,不但升华为一种精神行为,成为一种精神文化,而且进一步升华为一种审美文化。在茶道“美饮”中,人们喝得如此优雅,如此有品味,使灵魂得到陶冶和净化,得到提炼和升华,得到精神的享受,得到审美的洗礼。如同美食一样,茶道这种美饮,喝的其实主要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是品味,是优雅,是美。从上面关于饮茶和茶道的论述也可充分知道,人们的审美活动或者人们的任何活动中所包含着的审美因素,就其“审美”性质而言,它不是物质文化现象而是精神文化现象。

再说性。男女之事,本是物质-生理行为。在动物,绝对如此。在原始人,也基本如此。但文明人的性却不是这样。在这里除了包含物质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精神因素。文明人的两性关系,起决定作用的是爱,是爱情。而真正的人的意义上的爱情,其实质是精神性的活动。爱情当然也要以物质-生理为基础,但在这基础之上,那就要演出一幕幕精神的好戏了。于是,性由物质-生理行为变成一种精神-审美行为。两情相悦,融为一体。乐府诗云:“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为了爱,海枯石烂不变心。于是出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感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它们是人间第一等审美现象。由作为审美现象的爱情,更可以看到审美根本上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有人说,建筑之美,中国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之美,俄罗斯的宇宙飞船和美国的航天飞机之美,金字塔之美,长城之美,埃菲尔铁塔之美,以及许多机器、车辆、轮船……之美,难道主要不是其物质性吗?

非也。

同类推荐
  • 论雅俗共赏(朱自清作品精选)

    论雅俗共赏(朱自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斋夫自由谈

    斋夫自由谈

    “大家书斋”以“名家 经典”的形式组合而成,汇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名家的代表性作品,内容短小精悍、可读性强,有游记,有散文,有杂文,亦有学术普及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皆为各学科领域久负盛名、家喻户晓之作,对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读者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大众书架的畅销长销图书。本书是陶行知在担任上海《申报》顾问期间,在“自由谈”专栏中所发表的一百多篇杂文的结集。
  •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在这本随笔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当下许多人早已淡忘的记忆。他没有滥用笔墨倾倒往事,而是认真梳理自己走过的路和留在路上的深浅不一的足迹,而我们,却可以藉此聆听一个时代的风声雨声。平静的叙述,丰富的情感,诗化的语言,缜密的思考,使作品别具一种魅力。
  • Wu Renbao: China’s Most Eminent Farmer 精彩吴仁宝

    Wu Renbao: China’s Most Eminent Farmer 精彩吴仁宝

    《精彩吴仁宝》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分为精彩求实路、精彩为官道、精彩和谐发展、吴仁宝特色语言四部分。该书记录了老书记吴仁宝几十年来带领华西村致富的创业经历和精彩人生,将老书记身上所体现的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共同富裕的崇高境界,丰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误我浮生,匆匆那年

    误我浮生,匆匆那年

    这是一个与青春用力告别的时代。《致青春》、《后会无期》、《匆匆那年》等电影让多少人热泪盈眶,道出70、80甚至90后的心声;《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等书籍又让多少后青春的人们热血沸腾,怀念那些懵懂却又义无反顾的岁月;《误我浮生,匆匆那年》与其说是一本与青春告别的书,不如说是与青春握手言和的书。那些爱恨、纠结、痴恋、欲望、执念、假象,都被岁月洗涤,被温暖相拥,我们终于懂得,匆匆那年的一切皆是机缘巧合,一切也终将妥帖安放。
热门推荐
  • 滴血的刺刀(下卷)

    滴血的刺刀(下卷)

    被许大辉哄骗着在山林之中兜了大半日圈子的匪首张蛟,遭遇了清风寨唐氏兄弟和黄泽成、陆蕴轩等人的联手打击,罪恶的土匪头子最终在罗汉寺兵败身死,只有身为日本高级间谍的军师史思平侥幸脱逃。另一方面,进攻高安县城的日本军队面对中国守军的顽强阻击,损失惨重,恼羞成怒的日军指挥官使用了芥子气毒剂弹,中国守军阵地上顿时笼罩上了一层剧毒的烟雾。人员死伤殆尽。随着高安外围阵地的失守,死守了数日的高安县城最终陷落。六十军余部经激战后退守石鼓岭。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你似清风,触及我心

    你似清风,触及我心

    你似清风,触及我心你掠过耳畔的指尖,透着些许凉意。被你撩动的发丝,留着你身上淡淡的薄荷味。﹉你似四月的风,无意之间闯入了我的心。——顾凉年有生之年,能与你幸识,成为你的妻子,足矣。——许安安你笑的样子,你哭的样子,你喜欢我的样子,都是我我喜欢的样子。——许之深你总是会给我带来许多惊喜,而你是上天赐予我最大的惊喜。——宋缃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 繁居慕年

    繁居慕年

    一段青梅竹马的情愫在多年后职场相遇他们在青春奋斗中齐头并进、珠联璧合爱情也浮出水面当一切都趋向完美时生活又给了重重一击………她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了用尽一切手段的寻找却依然无音仿佛她从未来过他身边一般从开始带着希望的寻找到后来慢慢地绝望而后的岁月里那个温敦的男子恨她的狠心与绝情再见时他陌生疏离她没有一句解释亦看不出一丝难过好吧,既然不爱那就是一起沉入地狱吧后来,一切真相终于被撕开时他狠狠扇了自己一耳光只是居繁说:慕太太可以是任何人,但不会是我但是慕澈深深的望着居繁一字一字地说:慕太太不会是任何人,只会是居繁她望望窗外的蓝天一切都是值得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这世界需要英雄

    这世界需要英雄

    从秦时明月里盖聂飞剑出鞘我就知道穿越者没那么好当!圣杯战争中,先是莫名其妙的一场架,又是什么黑圣杯的,火影里佐助变身佐子与雏田抢男人,勇者波罗斯硬接了某光头魔王五轮必杀一拳毫发无损,还有蓝染沉迷镜花水月抛弃崩玉。现在连灭霸无限手套都多了一个孔。故事从一个拥有白王之血的世子想成为王开始。
  • 男二他又双叒叕重生了

    男二他又双叒叕重生了

    木宛作为原著最大女反派连男女主虐恋情深的吃瓜现场都不去了,这书还有什么看头?本文是作者看多了各种穿书文之后的产物,模仿某篇作者心头好而来,只喜欢写自己想写的场景,排雷慎入。
  • 好妈妈决定女儿一生

    好妈妈决定女儿一生

    人们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光听到这暖暖的字眼就让人够温暖了,真要有这样一件剪裁合身、温暖舒适的小棉袄,该是妈妈多大的幸福啊!但培养女儿不是那么简单的,而是一项长期的、伟大的、充满爱的事业。高尔基说过,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女儿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培养卓越的女儿,就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女儿,用爱的责任管好女儿,用爱的意志磨炼女儿。
  • 来到综漫搞事情

    来到综漫搞事情

    一场意外事故,王小萌获得了一个系统,只有完成系统给出的任务才能复活?什么!还附带变身!搞没搞错啊!王小萌:那现在我们要去哪儿?系统:刀剑神域,登陆!(PS:不只是一个动漫世界。) 粉丝群:705933463(新群)
  • 三点钟

    三点钟

    康奈尔·伍尔里奇(ComellWoolrich):1903年生于纽约市。19世纪20年代,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时开始创作小说。并于30年代至40年代与雷蒙德·钱德勒以及詹姆士·M·凯恩一起成为“黑色体裁”小说的创始人之一。写出了如《后窗》、《我嫁给了一个死人》之类被称为“黑色系列”的经典悬念小说。他的作品被后人大量改编成电影,其中最有名的是希区柯克的《后窗》和楚孚的《黑衣新娘》。康奈尔·伍尔里奇于1968年酗酒过度而去世。她为自己签署了死亡执行令。他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这事不能怪他,她是咎由自取。他从没见过那个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