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400000016

第16章 叶圣陶与中小学教育(2)

叶圣陶指出,从事小学教育的人往往是“把儿童的心理看得太简单太机械了”。由于“不明白儿童的心理”,因此他们的科目设计、教育步骤和教学方法,也往往是脱离实际的。正因为如此,叶圣陶认为教师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特别重要。他说,许多教师因为没有觉悟,便只能羡慕古代;因为对现代生活没有研究,所以就不考虑人生的价值。儿童如果遇上这样的老师,“他们的人生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他还说:“也有一些儿童,他们的本能薄弱,仿佛孱弱的种子,发出的芽细弱可怜,若不加培雍,等不到开花结果先就枯萎了。”由此可见,当时的叶圣陶已经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小学教育问题了。

四 批判教育制度

在这篇文章中,叶圣陶还批评了“教室制度”、“用书制度”和“分科制度”的弊病。他说课堂教学是“宗教的遗制”,由于它能够“节省教育的人力和时间”,人们就把它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他认为,课堂教学是在固定时间、固定环境内的学习,“是一种特异的拘束的境界”,不利于儿童的“玩弄、抚摩、观察和试验”的天性,因此这种教学活叶圣陶和孙女叶小沫动不可能激发儿童的兴趣。但由于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制度,许多人以为只有教室才是学习的地方,因此这种制度对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扭曲,具有很大危害性。他还说,儿童进入学校之前,自有他们的生活,进入学校之后,应该继续他们的生活。“倘使儿童一进学校,就把他们关闭在教室里,只让他们诵习书籍”,等于是强迫他们适应一种新的生活。叶圣陶认为,“这种适应和深谷里的鱼变为盲鱼一样,是一种消极的倾向。”这些观点,对于迷信课堂教学的人,应该具有醍醐灌顶的作用。

对于“用书制度”,叶圣陶是这样讲的:“书籍的效用在于传授以往的成绩,流布个人的思想。用书制度的好处,就在于使学生知道这些成绩和思想,并备遗忘。……可见读书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后的目的。以前的人对于书籍的概念非常模糊,以为书籍便是知识,所以要得到知识只消读书,于是学校里就有了用书的制度。儿童进了学校,就觉得唯一的重务便是读书,但是不知道读书为的什么。久而久之,自己的生活,实际的事物,他们都淡忘了,心里就只有书籍了。”这些话告诉我们,如今的教育正在实行一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用书制度”。

叶圣陶指出,书本知识是“帮助思考”的材料,不是盲从的根据。学校应该为儿童提供接触实际事物的机会,使他们随处都能研究,随处都有兴趣。“倘使儿童一进学校,就把他们关闭在教室里,只让他们诵习书籍”,那就会导致“他们把活动的心性和丰富的兴趣,白白的埋葬在教室和书籍里头了”。

叶圣陶认为,有了教室制度和用书制度以后,学校就不得不实行分科制度了。在这种制度下,学生“只要进了学校,不管你需要不需要,有兴趣没有兴趣,这些科目是非学习不可的”。其实在科目之外,关系人生的事物还有许多。由于这些事物和日常事物混在一起,因此不可能列为专门的科目。不能列为专门科目,就好像没有学习的价值。

如果儿童在固定的科目之外还有感兴趣的活动,就会违背学校的要求和规定。

于是叶圣陶问道:这几个科目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包括得尽吗?这几个科目都是合理而且有系统的吗?只要学习了这几个科目,就能应付人生的种种事物了吗?这种划定科目的教授方法主客易位,不切实际,能不使知识和实际背道而驰吗?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叶圣陶的回答是否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又感慨地说,既然如此,“儿童何苦(要)耗费尽力去学习这等没用的玩意儿呢?”

五 主张教育改革

在此基础上,叶圣陶提出改革小学教育的四点意见:

第一,要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个人的功利便是社会的福祉,社会的进步就是个人的快乐。”只有那些把知识和才能贡献于社会的人,才是更高尚、更合理、更幸福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于“我和他人的欲求、利害、感情都相同,彼此相助,力量就愈大,收益就愈宏,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伴侣,赞助我们的伴侣……,人类方始可以得到圆满的、普遍的、永久的快乐”。基于这一认识,他认为小学教育应该帮助儿童树立“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人生观,让他们献身于社会的同时,获得最大的快乐。

第二,要明白知识究竟是什么。由于求知的动机是“需求”。“所谓需求,就是满足现在的欲望,达到愉快的境地,所以知识是帮助我们计划、支配我们行动的”。儿童之所以不愿意学习,是因为老师教授的知识并“不是他们当前所必需的”。只有生活环境中最需要的东西,即“求知者主观的欲望和兴趣的结晶体”,才是真正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物质是可以授予的,属于精神领域的知识,是不可以传授的。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儿童自己在生活中寻求真正的知识,而不是向他们灌输别人所掌握的知识。

第三,要激发儿童求知的动机。儿童求知动机与他们的本能、欲望和兴趣有关。儿童的本能是“教育的原料,……如果能引导,没有一种本能没有积极的倾向”。儿童的欲望来自好奇,如果教育能够顺着他们的欲望,“使他们如愿以偿, …… 归结到合理而有系统的道路上去”,那就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就是一种好的教育。

如果儿童的欲望一时不能达到,或者具有破坏性,也不应该遏止。因为一味地遏止会伤害他们的创造性。合理的办法,是引导他们用新的更好的欲望代替原来的欲望。另外,人对外在世界的关注,与他的兴趣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趣是生命的寄托,是一个人“内在的真实的世界”。好的教育应该是了解儿童的兴趣,并不断扩大其范围,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第四,要改革以往的教育设施。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根据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出要铲除过去的各种制度。“今后小学必须的设备是会场,工场,农场,运动场,试验室,娱乐所,图书馆,博物馆,卫生处等等,(使)一个学校便是一个社会”。教师的任务是对儿童“担负帮助和指导的责任”。

1942年,叶圣陶在《当前教育必须改进》中说,任何事业都有个质和量的问题,教育也不例外。这些年来,教育在“量”的方面进步很大,有人以为这就是教育的进步,这“未免想得太简单了”。因为除了数量之外,还有个质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让学校的教育变得“货真价实”,那才是教育的进步。可见,近年来大学升格、大学合并、大学扩招等现象,未必是一种进步。什么时候大家认为我们的大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教养了,那才是教育的进步。

1945年,叶圣陶又在《改变教育》中强调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他说,学生是受教育者,“这个’受‘字,似乎处于被动地位,对于改变教育恐怕做不得主,用不上力”。但是,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好不好,有没有实际效益,他们“知道得最清楚,体会得最亲切”。从这个角度来看,受教育者不是一个被动的张开口的空袋子,也不是非要等别人把东西倒进来才行。受教育者的含义是学习。要学习,就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因此,要进行教育改革,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

1947年,叶圣陶在一篇文章中说,学校的毛病很多,但有一种很少有人注意,那就是“枯坐听讲”的毛病。他指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一共16年,几乎每天都要消磨在教室的椅子上听老师讲课。坐在那儿听讲,不但肢体不能活动,而且精神也不自由。于是疲惫、厌倦就“像两道纠缠不已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下来,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就会变得老气横秋。因此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刑罚,它“将永远是人生的缺陷”。在这篇文章结束时,叶圣陶介绍了外国试验学校的情况。这些学校不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研讨,就是把学校变成工场,把上课与工作结合起来。他认为,“要谋改革,自然得走这条道路”。

六 关注教师修养

1922年,叶圣陶在《教师问题》中指出,要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必须普及教育。要普及教育,必须依靠教师。但是他发现,在小学老师中,“不好的和不能胜任”的占大多数。他还发现,已经考入师范学校的学生,“很鄙夷小学教师这桩事业,越是优秀的,鄙夷的强度也越厉害”。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这恐怕与小学教师的月薪只有六至十元有关。小学教师待遇低下,主要是因为主管部门侵蚀的结果。于是叶圣陶号召说:“对于监督者的溺职和舞弊,不应为公众、为自己而反抗么?唯其没有反抗,才有人越出了范围,公然地无所顾忌地为所欲为。”只有大家都来反抗,他们才可能有所收敛。

第二年,叶圣陶在《教师的修养》中说:“久别的友人来了,无所不谈,后来谈到嫖妓和纳妾的盛行”,还谈到教师素质低下,列举了许多事例。叶圣陶把这些事例记录下来后,严肃地说:这些教师也许能够勤于研究,忠于职守,也许没有存心要把学生教坏,“然而他们这种反常的心理和混沌的思想,却无时无刻不给与学生以坏的影响和感染。”因此他们即使能教给学生专门知识,“又有什么益处!”何况,能否勤于研究、忠于职守,“绝对不能与心理和思想脱离关系。心理反常了,思想混沌了,就只有懒惰,只有模糊,绝不会有什么研究和尽忠的气息了。”基于这样的认识,叶圣陶提出与其让教师提高业务能力,不如让他们的日常生活步入轨道。所谓步入轨道,就是一言一行都没有消极的影响,一举一动,都有正当的意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叶圣陶还说,关于“提高教师修养”的话,早已有人说过,但是近来好像是听不到了。之所以如此,恐怕是觉得这话太不新鲜、太不时髦了,因此许多人不愿意重复这种陈旧而平凡的老话。其实,当“一种值得提倡的话,在还没有被大家领受以前,不论经历了多少时代,总有重行(重新)陈述的价值”。

在这篇文章结束时,叶圣陶对主管教育的行政人员提出了如下质问:“依理论讲,你们该知道教育应是什么性质,教师应是什么样人。你们为什么不在收发公文照例视察等事务以外,看看教师们是否个个胜任教育的事务?”他还说,如果主管教育的人员能够尽职尽责,肯定会发现这些问题,并有同样的感受。于是他们就可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甚至撤换那些不称职的教师。因为“牺牲几个人的饭碗究竟是小事,’救救孩子‘才是至要的重务”。然而,事实上这些主管教育的人不是瞎忙,就是混饭,所以叶圣陶对他们特别失望。

所幸的是,当时的师范学校还能对学生的修养特别注意,因此“现在有点成就的青年教育家,大部分是从好的师范学校里出来的”。可见叶圣陶在怅惘之余,还有一丝乐观。

七 强调父母责任

1922年1月,叶圣陶就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中指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一个学童的国文程度的好坏,与他的家庭,他的幼孩时代很有关系”。但现实的状况是,许多人不仅因为贫困而无暇顾及孩子,而且还不承认孩子应有的地位。这些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只有责骂,没有谈话,更不重视他们的发展能力。有些家长除了用命令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外,几乎不理孩子。叶圣陶认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好像与人世隔离一样。他发现这种孩子进入学校之前,由于没有适当的机会,几乎没有引发情思和练习话语的机会;进入学校的时候,往往表现出一种“茫然如痴”的状态。

1922年10月,叶圣陶在《父母的责任》中说,当教师遇到难以调教的学生时,就会想到这个孩子为什么竟会这样?其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一个人在团体生活中发挥正常作用。由于人不是一生下来就能适应团体生活的,因此教育孩子尽早地适应社会,尽快学会在团体生活中发挥作用,是父母的责任。如果父母不能尽到这一责任,就是不爱自己的孩子。

与其不爱,还不如不要让他来到这个世界。叶圣陶认为,父母爱孩子是人之常情。真正的父母之爱不应该仅表现在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表现在早期教育即心灵的关爱方面。

第二年1月,叶圣陶又在《献给做父母的》一文中说,由于孩子既好动又喜欢哭闹,因此只要有了孩子,做父母的就不要想在孩子面前安安静静地做事。每当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许多父母很可能不是骂就是打,使孩子像老鼠见了猫一样。

对于这种情况,叶圣陶奉劝做父母的应该好好想想:孩子究竟是有心还是无心?是不是存心捣乱?是不是罪不可赦?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孩子就没有任何过错。因此当他们受到责罚时,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于是他们会觉得父母喜怒无常,“不是个疯子,就是个不可了解的怪物。于是慢慢地和大人疏远起来。”叶圣陶认为,这种疏远就“仿佛瓷器上有了一条裂缝,痕迹终于不能泯灭”一样,要想弥合非常困难。他还说,如果父母在打骂孩子以后因为十分后悔,又有悔恨或讨好孩子的表现,那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更感到莫名其妙了。他们会以为父母的“装凶扮善都是闹着玩的”,结果是“彼此的疏远还是不可避免!”叶圣陶说,要想避免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父母要加强修养,不要动不动就生气,更不要因感情冲动而做后悔的事。

八 思考教育真谛

1934年,已经担任开明书店《中学生》杂志主编的叶圣陶,在《教育与人生》中讨论了教育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

他首先提出两个问题: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生?他说:因为“教育是用学校作为工具,把旧有的知识系统传授给继起的青年,使他们养成一种适合于既成社会的人格,以维持和发展这个社会”的行为,所以教育不是目的而是工具。这种工具具有“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国家社会,小而言之可以指导个人”的作用。他还说:所谓人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每个人对人生的理解不同,大家的人生观也不同。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因此教育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以教育认识自己。所谓认识自己,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自我,二是认识环境。教育的任务,“不仅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学力,同时要引导学生走入正轨,使其了解世界的大势,本国的情状,以及学生所负的使命和个人所处的地位。”

第二是以教育革新自己。所谓革新自己,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铲除虚荣心、怠惰心,在个性上扬长避短;二是改变过去的错误观念。这些都有赖于教育的作用。

第三是以教育成就自己。所谓成就自己,就是发挥自己的特长,追求自己的爱好。这也要借助教育的力量。

同类推荐
  • 穆里尼奥传

    穆里尼奥传

    在2003/04赛季欧洲冠军联赛开赛之初,有人问穆里尼奥,他的波尔图队能否一路高奏凯歌,最终获得这项欧洲俱乐部的最高荣誉。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似乎问得很合理:就在四个月前,波尔图捧起了欧洲联盟杯,成为葡萄牙历史上第六支在一个赛季里同时赢得国内联赛冠军和欧战锦标的球队。然而,尽管有如此光荣的执教战绩,尽管这个葡萄牙人有着天生的自信,他还是认为举起“大耳朵杯”不过是在痴人说梦。在穆里尼奥看来,冠军杯的终极荣耀应该属于皇家马德里、尤文图斯和曼联这样的欧洲足球巨人。据他说,当时很多人和他的看法一样--波尔图这样的“鱼腩部队”在欧冠赛场上仅仅是陪太子读书,挣一些俱乐部需要的电视转播费而已。
  • 杨子荣传记

    杨子荣传记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否则这个民族就不会强大。当国家危难之时,懦弱者选择了逃避、妥协甚至投降,英雄们却挺身而出,用热血捍卫民族的尊严,人民的幸福。本书详细地记录了英雄模范人物杨子荣不平凡的一生,再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
  • 直系教头冯国璋

    直系教头冯国璋

    冯国璋的一生,是充满了争议的一生。他是众人皆知的文武全才。他曾跟随过袁世凯,却在袁称帝之后发布“五将军密电”,与其决裂。他倡导革命,却依旧维护着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名誉。他一生追求和平统一,却又拥兵自重,成为举世闻名的江宁霸主。他一生经历两次府院之争,却总是摆脱不了居间调解人的尴尬境地。正是这一个一个的争议,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冯国璋。
  • 戏骨

    戏骨

    濮存昕、陈宝国、刘佩琦、刘威、张铁林、唐国强、冯远征、王刚,年过半百,戏已融入骨髓,听他们讲述对戏的贪念嗔痴,看他们用演技为你呈现世间百态。
  • 不老的情人:杜拉斯传

    不老的情人:杜拉斯传

    1、东方女性眼里的杜拉斯:是妓女也是作家2、1956年10月,杜拉斯因为酗酒入院治疗。即便医生使劲解数,她的情况还是越来越糟。终于她陷入深度昏迷……她的生命行将结束了么?外人看她已经离去,但她的意识飘回了无限延伸的过去。3、1914年4月4日,一个小女孩出生在湄公河的三角洲。时值盛夏,烈日当空。分娩后的母亲倦怠无力。对于女婴,她似乎有些失望,只轻轻唤了一声“我的小可怜虫”,便不再看她。父亲给她起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玛格丽特。越南语:雏菊。4、15岁的杜拉斯在湄公河渡轮上,巧遇中国籍富人李云泰。开始一生中最深刻的一段恋情。也是电影《情人》中描写那段感情……
热门推荐
  • 薄先生的盛宠女王

    薄先生的盛宠女王

    所谓的父亲为了他的公司设计她与贺家联姻;信了白莲花帮她的鬼话,却没想到她早已与贺家苟合至她于死地。一朝重生万万没想到更难搞的居然是救她的千岁大人。——某天知恩小姐突然想跟薄先生谈个恋爱疯狂暗示,薄先生脸色沉了下来:“你敢跟谁谈我就弄死谁”知恩小姐:“如果是你呢?”薄先生一脸正气:“如果是我,那就当我刚刚没说”——某天知恩小姐去民政局领证,结果被告知她已经结过婚了,在线懵逼,她什么时候结婚了?然而被查到结婚对象居然是薄先生,而且在久到离谱的情人节领的证。询问下,薄先生回道:“我忘记告诉你了”知恩小姐头上敲出一个问号。薄先生指了指她的食指:“婚戒不是戴上了吗?”知恩小姐看着戒指陷入沉思,他当年忽悠她戴上戒指的时候可不是这样说的。
  • 法兰西散文精选

    法兰西散文精选

    《法兰西散文精选》精选了蒙田、卢梭、夏多勃里昂等25位名家约200篇散文。本书始终贯穿法国散文的人文主义精神。作者关心的是人的感情和人的命运。其中的米什莱即使在那些把鸟类、昆虫、山岳、海洋当作描写对象的精美散文中,他也表现了对人类的脉脉温情。圣埃克絮佩里在他的作品中对普通人的关心和他对美好理想的追究是令人感动的。法兰西散文一方面对现实生活采取审视和批评的态度,一方面志存高远,视追求自由和美好理想为己任。拉布吕耶尔对社会的批判是直接的。
  • 阿G偏传

    阿G偏传

    人有人语,兽有兽言。早70年前有《阿Q正传》,轮到阿G便叫“偏传”。所谓偏传者,不上算之传也。不上算之传,传些不上算之人,小人物的一些怪异的信仰,便有小人物的奇特:3代5个人,除过了血脉的一线相牵,思维竟亲近如姐弟。——这里所说的阿G,来自“槁”字的汉语拼音,其父阿Q、其母阿S、其妻阿P、其子阿R、其孙阿T,无罪亦无刑,无封亦无禄,皆为不上算之人,从英文字母顺序表……P、Q、R、S、T……中随手拈取而已。以上谨为开篇之先不上算之序。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大贤臣

    大贤臣

    唯愿君臣千万世,六合同心归华夏。天子脚下的宁国公府,隐居边境的三姓家族,世代忠臣,共为社稷与国安!
  • 对空火炮科技知识(上)(最让青少年惊叹的弹药火炮科技)

    对空火炮科技知识(上)(最让青少年惊叹的弹药火炮科技)

    全面介绍了相应弹药火炮种类的研制、发展、型号、性能、用途等情况,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科普性和前沿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现代弹药火炮科学知识的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版本。
  • 枪口下的母熊

    枪口下的母熊

    森林、山谷、溪流、动物如此丰富多彩、美丽迷人,犹如一股和暖的春风,吹进了柯老幺那麻木冷涩的胸膛,昏乱的头脑渐渐趋于镇静。他是山里的孩子,在山里长大,从未如此倾心地欣赏过大山森林的景色。“哦呜!——哦呜——”两声熊叫,从丛林深处悠悠传来。他听得很清楚,这是那只母熊的叫声,那样热切而又温柔,是在呼唤她那对顽皮的孩子,还是在向宽恕它的猎手致意?不管怎么想,这叫声是属于森林的。山垭口那顶绛红色的帐篷边,林琳也在倾听。这声音对她来说,是一种庄严、甜美的音乐。她深信,有这种森林独有的音乐,人类生活才会更和谐、更完善、更欢愉、更丰富。
  • 强盗!放下那个包子

    强盗!放下那个包子

    作为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七年高等教育的新新人类,她,金宝贝,居然穿越到古代只能以乞讨为生!为了一个包子,她误惹强盗头头,被卷进一场王位争夺战。寨主,我的男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