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400000002

第2章 傅斯年的教育理想和实践(1)

傅斯年(1896-1950)

八字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

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一个理想的大学,应该办平淡无奇的教育。

傅斯年,字孟真,1896年3月16日生于山东聊城北门里路的相府大院。聊城傅氏是当地名门望族。早在明代,傅家就有诗书传家的门风。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渐,在清兵入关后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清王朝的第一个状元。从此,傅家在科场上获得功名者不下百人。他们或是在朝为官,或任封疆大吏,因此相府大院有“状元及第”和“圣朝元老”的金匾,聊城傅氏也有“开代文章第一家”的美誉。傅斯年的曾祖父傅继勋,官至安徽布政使,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丁宝桢都出自他的门下。但是傅斯年的祖父傅淦因却无意仕途,终生没有参加科考。傅斯年的父亲虽然中举,却未曾入仕。为了养家活口,他担任东平龙山书院山长,以教书为生。在世人眼里,傅家好像是走向衰落,但这未尝不是他们恃才傲物、洁身自好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对傅斯年影响很大。

傅斯年是傅家的长子长孙。他三四岁时祖父就开始教他识字,并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他还不到五岁,祖父又把他送入私塾。不久,他的父亲病逝,祖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因此对他的学习更是严加督促。尽管如此,祖父还是在他完成作业之后,带他上街散步,或到郊外领略自然风光。傅斯年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既要抚育两个年幼的儿子,又要侍奉年迈的公婆。她经常带领孩子回乡下娘家小住,使傅斯年对农民生活有所了解。傅斯年热爱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同情下层社会,憎恨贪官污吏,与这样的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

1908年,傅斯年在父亲学生侯延爽的资助下,赴天津求学。侯延爽原是店铺学徒,傅斯年的父亲见他酷爱读书,十分感动,便让他免费进入龙山书院。后来侯延爽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为了报答老师的知遇之恩,他发誓要把傅斯年兄弟培养成才。

第二年,傅斯年考入天津府第一中学堂,开始接受系统的新式教育。

191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升入本科国文门。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刻苦读书,一方面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的影响下,他和罗家伦、杨振声、顾颉刚、俞平伯等同学创办《新潮》杂志,成为与《新青年》并驾齐驱引领潮流的刊物。

五四运动以后,傅斯年考取山东官费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主攻实验心理学,并选修自然科学课程。1923年,他离开伦敦去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在那里,他先后遇到陈寅恪、赵元任、徐志摩、俞大维、金岳霖、何思源、毛子水等人。他们在一起讨论问题,切磋学问,为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6年冬,傅斯年学成回国,受聘于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兼文科学长。为此,他先后聘请鲁迅、施存统、许德珩、容肇祖、俞平伯、赵元任、罗常培、汪敬熙、杨振声等人前来执教。为了提高中山大学的学术水平,他于第二年秋天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1928年春,蔡元培筹办中央研究院,邀请傅斯年担任该院语言历史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聘请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分别担任历史组、语言组、考古组主任。从此,傅斯年一直担任这个职务,为中国现代学术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

“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基于书生报国之情,在撰写《东北史纲》的同时,还与胡适等人一同创办文人论政的同人刊物——《独立评论》。在此期间,他写下《教育崩溃之原因》《教育改革中几个具体事件》《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等文章,围绕教育独立和改革教育体制等问题提出系统的意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建议将北大、清华、南开合并。西南联大成立后,他一直兼任该校历史系教授。抗战后期,他代表国民参政会访问延安。抗战胜利后,他代理北大校长,为重建北大、平息学潮做出很大贡献。随后,他多次抨击行政院长宋子文贪污腐化,至今传为佳话。

1949年初,傅斯年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为了把台湾大学办成学术中心,他积劳成疾,不幸于1950年12月底逝世,享年54岁。傅斯年担任台湾大学校长虽然不到两年,但是却展现了一个既充满个性而又忘我工作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为此,他获得“五百年名世奇才”、“三千学生痛失良师”等赞誉。时至今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傅钟”及其独特的21响,仍然是台大精神的象征;由他制定的“敦品、励学、爱国、爱人”的校训,铭记在每一个学生心中。

傅斯年去世后,胡适的一段话可以为他盖棺论定。胡适说:“孟真是人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同时理解力和判断力也最强。他能够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人,同时也是最能办事又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他集中人世许多难得的才性于一身。有人说他的感情很浓烈,但认识他较久的人就知道孟真并不是脾气暴躁的人,而是感情最热,往往带有爆炸性,同时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的人。像这样的人,不但在一个国家内不容易多得,就是在世界上也不容易发现有很多的。”

一 反思文化传统

傅斯年的领袖才干,早在北大读书时就已经表现出来。据说当时有一位姓朱的教授是章太炎的弟子,在课堂上讲解《文心雕龙》,让傅斯年挑出许多错误。于是全班同学签名上书校长蔡元培,结果朱教授被辞退。相反,当胡适刚刚登上北大讲坛,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讲述中国哲学史时,有人想通过闹事把他赶走。傅听了胡适的课以后,对大家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于是,他成了胡适的“保护人”。

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傅斯年的才华得到进一步展现。他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文章后,被胡适认为“是最能了解当时新思潮新文化运动的人”。随后,他又在《中国学术思想界之误谬》中,列举了中国学术的七大“误谬”:其一,中国学术,以学为单位者至少,以人为单位者多;其二,中国学人,不认个性的存在,而以当别人的奴隶为天职;其三,中国学人,不管时间的存在,不顾形势之转移;其四,中国学人,不知分工的原理,只想“以其道易天下”;其五,中国学人,好谈致用,其结果是一无所用;其六,中国学者,联想多而思想少,想象多而实验少,比喻多而推理少;其七,中国学术,重形式而不管精神,有排场而不顾实在,只有一种空洞的间架。这些观点,在当时就一针见血,到如今仍然让人感到切中时弊。

不久,他和顾颉刚等人创立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据说这个想法是他们在宿舍聊天时产生的。大家认为,“我们将来的生活,总离不了教育界和出版界”,因此在学生时代“必须有自动的生活,办有组织的事件”,只有这样,所学所想才不至于枉费。于是他们首先想到办杂志是“最有趣味”、于学业最有补益的事。然而当他们把办刊申请送上去的时候,陈独秀因为傅斯年是黄侃的高足,便怀疑他们是想与《新青年》作对。幸亏蔡元培和胡适对他们的想法非常支持,这份杂志才得以问世。该杂志由傅斯年担任主任编辑(主编),胡适担任顾问,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赢得很高声誉。

在主编《新潮》的过程中,傅斯年不仅是删改稿件的高手,而且写了许多惊世骇俗的文章。为此,他的老同学罗家伦回忆说:“当时我的文章,虽然也有人喜欢看,可是我总觉得不如孟真的厚实,这使我常常警惕在心。” 在这些文章中,有许多是反思教育和文化传统的。

比如他在《万恶之原》(一)一文中说:

在中国,破坏个性的最大势力是家庭。中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 就教他如何做父母的好孩子,而不是做一个独立的人。这其实是一种“极力地摧残个性”的做法。为此,傅斯年讲了华盛顿和达尔文的故事。

——华盛顿小时候砍了园子里的几棵树,当他父亲生气地问他时,他承认是自己干的。于是父亲转怒为喜,原谅了他的错误,表扬了他的诚实。傅斯年说,如果是中国的父亲遇上这种事,必然会因为心疼这几棵树,把儿子教训一顿。至于诚实不诚实,在他们眼里并不重要。

——达尔文小时候不肯在学校念书,常常跑到河边去摸蛤蟆。长大后也不肯听老师讲课,而是“整日里在城外弄花、弄草、弄虫儿”。傅斯年说,如果达尔文是一个中国人,“他家庭一定觉得他是个永不堪造就的顽皮孩子”。因为中国式父亲对待孩子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教他服从社会,好来赚钱。(至于)什么叫作‘个性’,他是全不明白”的。这其实是“戕贼人性”的教育。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不可能有华盛顿,也不可能有达尔文。

又如他在《社会—群众》中说,中国社会不是一个细密的有活力的组织,而是一盘散沙,乌合之众。他指出:“十个中国人,所有成就,竟有时不敌一个西洋人。这固然有许多缘故;也因为西洋人所凭托的社会,是健全的,所以个人的能力,有机会发展;中国人所凭托的社会,只是群众,只是有名无实,所以个人的能力,就无从发展。”这些话提醒我们,傅斯年之所以成为难得的天才,与他考取北大之后的时代环境有关。同时也让我们想起前些年中国科技大学办少年班的事。以宁铂为代表的天才少年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显然与傅斯年分析的社会原因有关。

再如他在《中国狗与中国人》中写道:他见到一位北京警犬学校的人,便问对方:“你们训练的狗,单是外国种呢?或者也有中国狗?”对方回答说只有外国种,没有中国狗。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方解释说:中国狗虽然比外国狗聪明,嗅觉也很灵敏,但如果“教它做一件事,它每每在半路上,碰着母狗,或者一群狗打架,或者争食物的时候,(就)把它的使命丢开了”。由于中国狗“太不专心了,……所以教不成材”,这番话让傅斯年颇有感触。他说,为什么中国狗与中国人如此相似呢?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地带,同一个社会,受到同一个环境支配的缘故。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做事手段卑鄙、没有责任心,简直是达到极点了。这显然与长期的专制制度有关。因为在专制制度下,中国人只需服从、不要负责,就像满街的狗一样,“不负责任地活着,自然没有活着的生趣”。他指出,在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下,中国人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往往是斗争过分、手段过度。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把读书当作官场的敲门砖,把做官当作敛财的手段。至于社会进步、民族前途、国家利益,都可以置之脑后。所以他认为,五四运动不仅是爱国运动,更是一场“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在这里,傅斯年把中国文化传统中不负责任的劣根性揭露得淋漓尽致。

有人做过统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傅斯年公开发表了54篇文章。

人们认为,这是他思想最活跃、感情最激进、兴趣最广泛、写作最旺盛的时期,其内容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 留学不要学位

1919年,傅斯年考取山东官费留学资格准备出国深造时,曾在《〈新潮〉的回顾与前瞻》中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第一,要“切实的求学”;第二,毕业后再到国外留学;第三,不到30岁不在社会上服务。此外,他与美国公使座谈时表示:出国后要以学者的态度悉心研究西方近代学术,并以此作为“考察中国问题的资助”。他希望留学归来后,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国大多数人得到一种全新的生活,“然后可与世界诸民族同浴于同一文化之流”。这就是说,他出国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国家与民众。

傅斯年在北大时是学文科的,但是进入伦敦大学后,他却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他除了主修实验心理学之外,还选修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课程。他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表示,当年在北大耽误了不少时间,现在应该补上。对于傅斯年的这一转变,老同学罗家伦分析得很透彻。他说:

“这看上去像是一件好奇怪的事”,但实际上他是想从自然科学中得到有效的方法和训练。

1923年,傅斯年转入柏林大学,选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新兴的比较语言学。在德国,他先后遇上陈寅恪、赵元任、徐志摩、俞大维、金岳霖、何思源、毛子水等人,与他们相互砥砺,切磋学问。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他们说只有孟真和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

有意思的是,尽管如此,无论傅斯年还是陈寅恪,都没有获得任何学位。陈寅恪的侄儿陈封雄说:“寅恪叔被人们尊为‘教授之教授’,而他本人终其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他在国内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1909年)复旦公学还不能算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他还说,抗日战争后期,他曾经问自己的叔叔陈寅恪:“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先生回答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陈先生还说,他自己20岁到了德国后,就立志要尽量多学几种语言文字。为此,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知识找资料方面。对于能不能获得学位,并没有放在心上。这种情况在德国大学里面非常普遍,大家认为,“只要能得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后来,陈封雄把这件事向自己的姑父俞大维提起,俞先生认为陈先生的想法是对的,所以他能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俞先生还说:“我在哈佛得了博士学位,但我的学问不如他。”

1926年冬,傅斯年学成回国,到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兼任文学院院长和国文系、历史系主任。傅斯年到校后,除了聘请一大批具有新思想和学有所长的教授之外,还特别关心学生,强调学以致用。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有系统的专门知识和能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而大学就是为此而设立的。与此同时,他还批评把上大学当作敲门砖的思想,认为上大学混文凭是没有出息的表现。

为了提高中山大学的学术水平,傅斯年创办了语言历史研究所,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28年夏,中山大学应届毕业生请他为《同学录》作序。

为了勉励自己的学生,他写下这样的话:“读书也只是一种路径,一种手段,一种资助,并不是一种目的,因为书是供我们研究的材料,或者是别人研究的结果,也是我们做研究的工具。

我们为扩张知识,因而扩张能力,然后借读书为法子,并不是为读书而读书。”基于这一考虑,他要求大家千万别有“一旦毕业就谢天谢地”的思想,应该把上大学当作进入社会的准备。

同类推荐
  • 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书分为旧学宗师、人文大家、科学巨擘三个部分,试图从宏观的背景、独特的视角、生动的场面,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如辜鸿铭的怪癖、吴宓的浪漫、刘文典的“名士”风度、黄侃的“狂狷”、章太炎的“疯”、胡适的优雅、鲁迅的启发、马寅初的激烈、马约翰的耐心、李叔同的多礼、熊十力的性情、冯友兰的拙扑、沈从文的天真、黎东方的生动、钱钟书的睥睨、雷海宗的磅礴、林语堂的幽默、郁达夫的无奈、华罗庚的谦逊、闻一多的尖锐、老舍的文采……
  •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贾平凹纪事

    贾平凹纪事

    作者眼见为实的一手资料,给你一个不一样的贾平凹!侧重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十年间贾平凹主要经历和重大事件的记述,浓墨于有关贾平凹创作的《废都》《白夜》《高老庄》等主要作品创作、争鸣、出版、遭禁,以及贾氏的生活片段,三毛在去世前最后一封信就是写给贾平凹的……
  • 飘落的风筝

    飘落的风筝

    本书是一本自传,作家在童年的乐趣、相信自己的双手、母亲教我诚实、我有一个温暖的家、花季里的畅想等文章里,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 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女人

    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女人

    她们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与聪慧过人的智慧,但她们的作为充满争议。有人说,她们用“肉弹”和“妖媚”从男性秩序中打开了缺口,获取了循规蹈矩的女人难以企及的物质生活和历史地们,也有人说正是因为她们不信这个男权世界的潜规则,才在这个世界上演绎了女人的精彩!好与坏,肯定与否定,历史将如何为她们定位?
热门推荐
  • 空门秋月

    空门秋月

    秋虫们的情歌在清新的空气中隐隐约约的悠扬着,初闻时断时续,像是此唱彼和,后来有蛙儿们的梦呓穿插进来,大大激发了秋虫们的热情,很快就有许多好胜者竞放歌喉,从园中,从塘边,从林里,从草丛,山上山下,观内观外,此起彼伏,遥相呼应,激情的奏鸣,柔情的絮语,汇成优美的和弦,悠悠融入如水的月色。这大概就是明月道长提到的秋虫小夜曲了。我再次把目光投向明月道长打坐之处,猜度她此时的禅心是像月光一样皎洁明媚,还是像月影一样凄清孤独?
  • 残王帝妃

    残王帝妃

    1V1,前期女主宠男主,后期互宠,疯狂撒狗粮,不虐感情线。二十岁以前,叶宁是万民敬仰的保护神,最有可能被立为储君的优秀皇子;二十岁以后,他是受尽嘲讽的残废傻子,从此无缘皇位,天煞孤星。二十岁以前,他得母后宠爱,兄弟艳羡,二十岁以后,他有帝枫。被困奇诡阵法?没事,她会破;身中上古奇毒?没事,她会解;想要一个世子?没事,她会……不!她不会……恢复正常的宁亲王一本正经:“王妃,本王知道,你会。”女主从头到尾都是最强者,偶尔可能看上去不是很特别强,是因为她的初衷是为了“视察民情”,要低调。男主成长型,智商前期特别容易掉线,后期与女主相当。由于女主身份的特殊性,本文涉及人族:帝王将相,平民百姓;异族:上神真仙,妖兽冥鬼。PS:1.本书承诺永不上架;2.本书暂不更新,空空在改隔壁快穿《帝凰倾歌》,感兴趣等空空改好提交解禁再收藏哦。
  • 都市修真渡鬼系统

    都市修真渡鬼系统

    运用电路理论所制成的符阵,拥有反重力与意念操控功能的仙剑,以及一个毫无节操下线的二十一世纪新青年,当鬼怪传说不再仅仅只是传说,修真系统在他的手中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 笙知那年,不若笙

    笙知那年,不若笙

    一个关于成长的长编故事。从生,到向死而生,从懂,到万般须臾…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到无数的牵扯羁绊。
  • 说服所有人

    说服所有人

    在说服中应避免犯的错误,说服术的应用。等等。它教你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说服任何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口才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把话说得滴水不漏”,而应是“说服所有人”。因为只有让对方心服。心甘情愿地听从调遣,你才算达到目的。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修了一个仙

    修了一个仙

    前世设计师的许云穿越到一个五岁修真废柴身上。激活空间、得传承、修四艺。修仙路上机缘不断,仙路漫漫,装逼相伴。且看小云儿带领师门家族如何叱咤三界,问鼎大道。
  •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本书为绿色散文阅读丛书中的一本,为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散文新作合集,本册为全套书中的人物卷,书中用细腻的笔法描摹了作者在幼时及青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作者被选入中小学教材的文章不胜枚举,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本丛书包括:1.《一枕河山》2.《蜜色黄昏》3.《水碗倒映整个天空》4.《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含辛茹苦》5.《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 大决战:淮海战役

    大决战:淮海战役

    该书反映的是解放战争的主体——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情况。淮海战役正式开始的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我华东野战军以7个纵队的强大优势兵力在徐州附近的新安镇对黄百韬兵团实施包围,切断黄百韬兵团与李弥兵团等国民党军队的联系,实施重点打击,各个歼灭。结束的时间以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为标志。自古以来,中原大地就是中国兵家的必争之地。在解放战争的大决战中,中原地区也成为国共双方志在必得的主战场。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打的第一仗,就是围攻我中原解放军李先念部。从此以后,中原大地上两军作战一直是此起彼伏,彼伏此起,战场越来越宽,规模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国共双方都有在调兵遣将,都有在筹划这场大战,最终以中共领导的军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