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400000021

第21章 舒新城与道尔顿制(1)

舒新城(1893—1960)

班级制的弊病,总括起来说就是太机械太呆板了。一定时刻要上堂,规定念什么一定要念什么,教员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这种情形完全是被动的,牵制的,勉强的,武断的。

班级制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适当的发展。

舒新城,原名玉山、维周,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一个佃农家庭。他幼年在私塾读书,后来进入县城高等小学。因家庭困难,曾在商店学徒。1912年,在亲友帮助下,他先后在常德、长沙和武昌等地求学。1914年,他借用族兄舒建勋的中学毕业文凭,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英文部。有人告发他冒名顶替,但学校因爱惜人才未予处置。1917年毕业前夕,他向校长符定一说明情况,符为他改名新城,并向舒新城颁发了毕业证书。

毕业后,舒新城先后在长沙福湘女子师范、湖南第一师范任教。1921年他到上海,担任中国公学中学部主任,开始实行道尔顿(The DaltonPlan)教学法。随后几年,他还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并致力于道尔顿制的试验与推广,成为中国最早推行道尔顿制的教育家。1928年,他应中华书局之约,担任编辑所所长兼《辞海》主编,从此投身于出版事业。

舒新城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既是大型工具书《辞海》的主编,又编写出版了《实用教育学》《道尔顿制研究集》《道尔顿制讨论集》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近代中国教育史料》《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

《近代中国留学史》《我与教育》等数十种教育方面的著述。此外他对摄影颇有研究,对养生之道和散文写作也有浓厚兴趣。新中国成立后,他提出修订《辞海》和影印全部《申报》两大计划。1958年,根据毛泽东提议,已经退休的舒新城担任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所长。但才过了两年,舒新城就不幸逝世,终年67岁。如今,舒新城推广道尔顿制的经历,早已鲜为人知。就连他本人,也几乎被人淡忘。

一 班级制与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又称道尔顿教学法,是与班级制相对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今班级制已经成为我国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尽管它的弊病很多,但是如果有人想要改变这种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就在上世纪20年代,道尔顿制曾经在我国风靡一时,引进并推广这一模式的就是年轻的舒新城。

道尔顿制不仅是对班级制的一种否定,而且还涉及教育的许多根本问题,比如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人是怎样获取知识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如何,关系怎样?学校应该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等等。回顾这段历史,有利于检讨我们的教育思想,端正我们的教育观念,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寻找出路。

那么什么是道尔顿教学法,它为什么会在上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呢?

这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20世纪初,清朝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军事等方面实行全方位改革,历史上称之为“清末新政”。当时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废科举、办学堂,引进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班级制和课堂教学的形式来传授知识、教育学生。这种形式虽然有利于普及教育,但由于它需要统一教材、统一上课、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标准、统一考试,因此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情况,与工厂里加工机器零件颇为相似。为此,我曾在《八位大学校长》(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前言中说: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被大机器生产的威力所震撼,也想把学校办成工厂,教室办成车间,让校长成为厂长,教师成为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便只能是任其加工的原料或零件了。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天赋与无限的可能性,便淹没在这种’大工业生产‘的流程之中……”其实,早在班级制引进的时候,就有许多人忧心忡忡。章太炎认为这种制度至少有三大危害:第一,它侵占了私学的生存空间,很容易导致民间学术萎缩,进而剥夺人们著书立说、标新立异的权利;第二,这种“专重耳学、遗弃眼学”、不重视身体力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成长有害无益;第三,学生才能不同,性情各异,但是教师却在班级教学的限制下不能因材施教,结果只能是糟蹋人才。基于上述看法,他坚持像古代大儒那样设帐讲学,拒绝进入现代大学体制。与章太炎类似的还有马一浮、梁漱溟、钱穆等人。马一浮为了坚持私人讲学,先后拒绝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聘请,最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开办了复性书院;梁、钱二人虽有在大学任教经历(梁时间较短),但还是希望用书院式教育来弥补现代教育的缺陷。

1925年7月下旬,道尔顿制创始人柏克赫斯特女士访华前夕,年轻的许兴凯在《晨报》副刊介绍道尔顿制时,指出班级制的九大弊病:

一、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学生分别听讲,“各不相谋”,失去了协力合作的精神。

三、学生听课主要是依赖耳朵和眼睛,不利于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习惯。

四、教师把结果告诉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探索真理的能力。

五、严格的课程安排无法照顾学生的兴趣和感受。

六、在课堂上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内容,不可能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接受能力。

七、教师上课时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可能因材施教。

八、学生因某些学科不及格而留级之后,还要把全部课程重新学习一遍,造成很大浪费。

九、过于机械的课时安排,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可能。

在此基础上,他感慨地说:“班级制的弊病,总括说起来就是太机械了,太呆板了。到一定时刻要上堂,规定念什么一定要念什么,教员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说声下堂大家一定都要滚蛋。这种情形完全是被动的,牵制的,勉强的,武断的,换一句话说,也就是‘非自动的’。”此外,他还把班级制形容为“呕茶式”教学法。他说:“教员天天上课堂把一杯冷茶硬往学生嘴里灌,学生也不管他是香的,臭的,苦的,甜的,直着脖子生吞下去。到了一个学期之末,学校宣布考试,教员便在学生面前放一个空茶杯,逼学生向外呕出他灌进去的冷茶。学生为分数,无法只好呕出半杯,这便是他们的成绩!”(《晨报》副刊第一二二九号)其实,早在1922年,舒新城就在《什么是道尔顿制》中说:“我素日不满意于年级制之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适当的发展。所以近数年来很醉心于学科制(包括分科制及选科制),无论在什么学校做事,都是这样的主张。”这里所谓年级制,就是我们所说的班级制。

1928年5月,舒新城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提案,又从教育史的角度指出班级制的来源与弊病。

他说:“中国现行的学校制度,则完全为工商业社会的产物。此种班级制度, 在西洋历史亦甚短。17世纪中捷克教育家廓米纽斯(Comenius)在其所著的《大教育学》中,即有班级教学的提议。但当时无人注意。到此世纪末,法国劳沙尔(La Salle)组织基督教兄弟学校,始用同时教多人的方法,但亦不能盛行。及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告成,工人在生活上既需要较高的知识,而厂主又诸事从经济上打算,不能为之延请个别的导师。兰楷斯德(Lancaster)与柏尔(Bell)为贫民设学的领班制(Monitorial System)遂以成功;不数年后而推及全英,十余年后而推行美国,数十年后而推行世界(现在的班级制,自然经过许多修改,此处只述其来源)。这种整批生产(Mass Production)的班级制,虽然与工业社会的生产概念不相悖,但把人当作机械看待,已为现代世界的教育者所不满,而时时提倡改革(此种议论在世界新教育协会的机关杂志The New Era上发表得最多)。在中国则除此种公共的缺点而外,并与社会组织不相应。照常情讲,此种整批生产与集中都市的班级制绝不能发现于中国,然而中国行此制将及30年,究属何故?”(见《中华教育界》第17卷第5期《中国学校制度之改革》及《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下)这说明,早在现代教育制度引进之初,许多有识之士就发现班级制的问题,并提出尖锐的批评。

二 道尔顿制的优点和原则

在那次会议上,舒新城还介绍说,由于班级授课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学生差异被忽视、其独立性和主动性受抑制等问题,所以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新教育”运动的兴起,西方出现了许多否定班级授课、提倡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20年问世的“道尔顿制”。

那么,什么是“道尔顿制”呢?许兴凯在一篇文章中说:”在道尔顿制下的学校状况是:把各班教室都不要,改为各科作业室,……在各作业室里,设置若干长桌,每桌坐学生一组,讲台取消,黑板还要,以备教员讲解时之用。把学生一年的功课分为十部分,每一部分作为学生一个月的指定功课(每常年除暑假等外只有十个月)。学生入校之始,先领取本月的工约。学生领了工约,便可以自由到各作业室去学功课,先学什么也不管他,怎么的学法也不管他。比如说,他愿意先学完了国文,再学英文,……可以;他愿意每一天学一点钟国文,一点钟英文,……也可以,平均进行,次第进行,无论怎样,都随学生的便。不过,以一个月为单位,本月所指定的各科功课没有完全学了,不许领下一个月的工约,学下一个月的功课。“(《晨报》副刊第一二三0号)正因为如此,他认为这种制度是教育上的一次革命。

在1925年出版的《新师范小学组织及行政》中,总结了道尔顿制的三大优点:

一、教师对于学生,改变“教”之态度为“指导学习”之态度。

二、教师对于教材,改变“自用”之态度为“学生所用”之态度。

三、学生对于工作,改变“对教师负责”为“对自己负责”之态度。

这本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到1931年已发行15版,可见影响很大。

其实,要进一步了解道尔顿制,可以参看舒新城的有关著述。比如他在《什么是道尔顿制》中介绍说:柏克赫斯特女士认为,道尔顿制的第一个原则是“自由”。什么是自由呢:她认为“仅仅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儿童,不是自由的儿童;这种儿童有点独断,自私,不愿意与人合作。儿童如果如此,需要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训练他成为一个合群的,公正的,负责的人——去其自私之心,而使之能尽其才能与人合作,以共谋公众幸福”。正因为如此,她提议不仅要让学生自由运动,以利于身体的发育,还要让学生“自由创造其事业,自由组织其工作”,以利于他们的精神自由。

相比之下,1947年出版的《辞海》合订本(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却对道尔顿制做了如下解释:“一种教学计划,创自美国帕克赫斯特(HelenParkhurst)女士,因始用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之道尔顿中学(The DaltonHigh School),故名。其制以儿童自由活动为原则,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laboratory),其中陈列参考用书及实验仪器等,学生可自由入内共同学习,教师只立于辅导地位,每学期功课,由各科教师详密拟定,按月分配,制为进程大纲,任学生签订工约,自行学习,唯各科进程,在一个月内须一律修完,成绩记录有各科作业室表及级表,由教师记录,此制推行颇广,而以英国为最盛,教育家标新立异,喧嚣一时。中国自1922年以后,中小学亦有采用之者。今废。”《辞海》是集字典、词典和百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工具书。当初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提出这一想法并取名《辞海》,有”海纳百川“之意。可惜这一设想自1915年启动后,到1928年还未完成,于是陆费逵聘请舒新城出任《辞海》主编。1936年《辞海》分上下两册出版后曾轰动全国,成为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上述1947年在香港出版的合订本,是为方便读者使用而出版的。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辞海》不能适应“思想改造”和“阶级斗争”的需要,毛泽东要求重新修订。1979年版《辞海·前言》介绍说:“1957年秋,毛泽东同志倡议重新修订旧版《辞海》,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上海,由原主编人舒新城着手筹备。1958年春,成立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59年夏成立辞海编辑委员会,即由舒新城担任主编,另设副主编四人,负责组织上海学术界力量,分科进行具体修订工作。1960年冬,舒新城逝世后,由陈望道继任主编,副主编增至九人。鉴于上海学术界尚有许多缺门,于是陆续扩大范围,又得到北京、华东各省以及全国各地有关单位和同志们的通力协作,在1962年初出版了《辞海·未定稿》。”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作陷于停顿……”新版《辞海》对“道尔顿制”的解释虽然与老《辞海》区别不大,但却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评价:“这种制度强调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实际形成教学上的放任自流。”那么,舒新城为什么会从热衷于道尔顿制变为否定这种制度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了解他的早年经历。

三 舒新城的早年经历

舒新城与毛泽东不仅是湖南同乡,是同一年出生,而且还有师出同门和同校任教的关系。

所谓师出同门,有人说两人都是杨昌济的学生,但是根据现有材料,对他们影响更大的是符定一先生。符定一1877年12月12日生于湖南衡山县。幼时家境贫寒,叔父见他聪颖好学,即收为私塾弟子。就读数年后,考入衡阳府师范学堂,继而考入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l908年大学毕业后,他回湖南从事教育活动,先后担任岳麓书院院长、省立第一中学、湖南高等师范和湖南第一师范的校长。

同类推荐
  • 董其昌与松江派

    董其昌与松江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董其昌与松江派》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隋唐历史人物狄仁杰评传

    隋唐历史人物狄仁杰评传

    本书从思想、信仰、品格、心理、君臣关系、同僚关系等方面,对狄仁杰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全面客观地写出了狄仁杰曲折坎坷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 纵横捭合的外交家(3)(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纵横捭合的外交家(3)(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纵横捭合的外交家(3)》本书分为乔治·克利孟梭、穆罕默德·萨达特、诺罗敦·西哈努克等部分。
  • 大艺术家的审美故事

    大艺术家的审美故事

    艺术可以再现历史,概括生活,表现人类的内心世界。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集中、高度的反映。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达·芬奇便是这一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哲学家。达·芬奇的艺术之手,着重描绘人类的精神领域,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蒙娜丽莎》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传世之作。
  • 现代狂人李敖:当代最能挑战自我的人

    现代狂人李敖:当代最能挑战自我的人

    李敖笑傲台湾五十年,他在大陆及全世界华人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学贯中西,横睨一世,是台湾思想界和文化界最具有争议的人物,曾两度入狱,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李敖无疑是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中值得给予极大重视的一位。他是一位大“狂人”、大才子。他是在鲁迅之后用文字进行斗争最具战斗力的一位学者、作家、战士,在台湾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推进民主和捍卫人权的斗争中,他举起了大刀,冲在前面,所向披靡。他让人们看到文字的力量有多么巨大。他被誉为文化的基督山,社会的罗宾汉。
热门推荐
  • 再见吧,烟瘾君

    再见吧,烟瘾君

    据WHO统计,目前全球约有11亿吸烟者,其中中国吸烟人数占世界总吸烟人数的近30%,人数很多,很多人三番五次地尝试过戒烟,都终究抵不住尼古丁的诱惑而放弃,烟民们很困惑,到底怎样才能远离香烟呢?戒烟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有没有有效的方法?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认真地剖析问题。很多人认为吸烟能让人让兴奋,能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能在受伤的时候给人抚慰,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解压。其实,揭开烟瘾难戒的种种现象之后,我们发现,本质上,抽烟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烟瘾之所以让想戒的人有戒不掉的恐惧感,是因为人的依赖路径在起作用。这种依赖分为心里依赖是和生理依赖。通常人们的吸烟方式是点燃吸入,而且需要用嘴巴“嘬”,这个动作本身代表着“满足”、“幸福”、“安全感”等积极的情绪。因此吸烟而形成随时随地可以携带的心理保护。香烟中的尼古丁是导致依赖成瘾的主要物质。尼古丁成瘾的秘密主要在于奖赏效应和多巴胺。位于中脑边缘系统中的多巴胺奖赏回路与药物依赖的关系最为密切,尼古丁会激活大脑中的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感。尼古丁的半衰期为2~3小时,吸烟者需要补充新的尼古丁来维持他们的“愉悦感”。这样不断地循环下去,就形成了难易戒掉的瘾症。事实上在成瘾之后,尼古丁带来的愉悦感非常有限,吸烟者实际上只是为了避免戒断症状的不适才继续吸烟的。明白了这两点,就能解开困惑,抛弃恐惧。《再见吧,烟瘾君》一书中,肖恩·沃德把自己的戒烟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情绪和身心变化做了全纪录,并针对每一个时间段所遇到的障碍,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本书不仅是一本全程戒烟指导书,更是一本能给人带来勇气的能量书。别犹豫,开始吧!
  • 原配不配合

    原配不配合

    黎夏死后在一个名为“原配辅助系统”的系统手下度过了上千年,终于攒够积分,兑换自己在小世界安稳喜乐过一辈子的机会,结果在传送过程中出了错,导致她被送回到以前攻略过的小世界,而与她绑定千年的系统也就此进入休眠状态。少了系统的监视,黎夏终于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活,活着活着就发现原来她还可以这个样子地过。
  • 兽神的传说

    兽神的传说

    “吴先生,你在自己的微博上说。驯兽是分分钟的事!那么为什么这次不行呢!”“是吗?因为我不想驯!你可以找大黄驯,现在这不是我干的活!”“让你店里的狗驯?靠谱吗?”“它比我靠谱的多,好了!我要去相亲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嘘,别说话

    嘘,别说话

    婚礼现场变成了凶案现场,他死了!她杀的?云深知名悬疑类女作家,这场婚礼的凶案现场,竟和她小说中的情节一模一样。凶案接踵而来,竟是按照她每一部小说凶案发生。她仿佛走进了一个魔咒之中,似乎,身边总是有一双眼睛,在窥视着自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让我重头喜欢你

    让我重头喜欢你

    “简安然,我若富可敌国,你就是我的永世的王妃,你若颠沛流离,我就是你的移动钱包。”盛?椞看着她深情地说,一滴泪溶解了她心中所有的冰冷,他注定是她这一生一世的守护天使...
  • 最强末世三国系统

    最强末世三国系统

    新书《我有一个三国召唤系统》已发布,各位书友可以收藏一下!————————————一觉醒来,末世来临。在一阵诡异的白雾笼罩下,整个世界所有的电子产品和现代武器全部失效,人类重归冷兵器时代。丧尸、变异的动植物,还有突然冒出来的一座座古城。还好,老天并没有让杜云失望,最强三国系统激活,魏、蜀、吴三国兵马和强悍副将皆可被召唤。先登死士,麴义振臂一挥,万千弩箭瞬间笼罩苍穹。魏国虎豹骑,铁马震山河!高顺陷阵营,有我无敌!大戟士、无当飞军、西凉铁骑、关羽、马超、赵云……在这混乱的末世中,杜云势要登上那传说中的天空之座!
  • 妖后苏妲己

    妖后苏妲己

    我,苏小梨居然被一只老鼠吓死,醒来居然沾染了老鼠气息,变成了一只宠物狐狸,真是欲哭无泪,虾米?连哭的力气都米,她居然是……传闻中的狐狸精苏妲己,哦~,卖糕的,有米有天理!
  • 笑隐大欣禅师语录

    笑隐大欣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为孔子后人子思所作,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