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400000027

第27章 附编:关于通才教育(4)

当时的中国台湾民众,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潮所笼罩,许多人上大学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面对这种倾向,吴大猷告诫:“教育的目的,不只限于知识的传授,尤其是高等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吴先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将人文学与科学间的鸿沟盖接起来”,这种“盖接”,不是一种表面的点缀,也不是“在文学院加一二科学课程,在理学院加一二人文课程”,而是要在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上进行重大改革。拿吴先生这个观点来衡量,近年来内地大学的”文理沟通“,恐怕还是所谓表面点缀,算不上一种全面”盖接“。因为这种文理沟通,还局限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层面,没有上升到“教育学生思考”的高度。前者的立意是为我所用,后者的出发点才是为人本身。

1982年,吴大猷以《科学、技术、人文学》为题,在《民生报》分三次刊登长文,进一步论述三者的关系。他说,科学和人文学是人类文明的两个方面。就科学而言,由于“高度专门化”和大量使用深奥的观念和术语,它已经“成为极少数专家的私有花园”。这样一来,连那些受过普通教育的人,也很难对科学有个基本了解,即使是受过专门教育的人,对其他专业也是隔行如隔山,根本不知道人家说啥干啥。于是,几乎所有的专业工作者都处于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这充分说明人类文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它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生命体验,都非常有害。他强调,人类社会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沟通起来的时代,而这种沟通的任务,只能由教育来承担。不难看出,近年来有些人一再强调所谓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显然是要重复人家走过的弯路。

在这篇文章中,吴大猷再次强调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训练学生的思考。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启发求知的兴趣,培养学习的习惯。与此同时,他还对纯粹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做了比较。他说如果把科学比作一棵树,那么纯粹科学就是树根,应用科学就是枝叶,技术科学就是花果。他指出,假如只想着科学技术的应用而不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那就好像不顾树根枯朽、只想着花繁叶茂果实累累一样,是不可能的。他还指出:纯粹科学的探索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由的环境,这种环境应该由大学和学术性研究机构提供;二是要有一批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博学深思、颇具想象力的学者和青年。这两个条件比大楼、仪器、图书、经费等物质条件更重要,是造成学术研究气氛的关键。这与梅贻琦先生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观点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吴大猷先生更重视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文章结束时,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没有纯粹科学的国家,……将永是落后。”1983年,《中国时报》以“人文与自然科学应如何均衡发展”为题,对吴大猷和余英时进行采访。他们二人是国际知名的自然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再加上当时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失衡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因此这是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对话。对话中,吴大猷进一步分析了纯科学和应用科学、技术科学的区别。他强调:研究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动机很单纯,只是为了求知,根本不考虑实用,也不追求商业性利益;但后者却不是这样。应用科学是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对具体的问题或目标进行探讨;技术科学则是把应用科学得到的原理、方法用在更广泛的实际问题上。按理说这本来是老生常谈,为什么吴大猷还要反复强调呢?这说明当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甚嚣尘上的时候,人们反而在常识问题上容易出错。正因为如此,吴大猷批评中国台湾当局“只重视下游的技术,忽略上游基础科学”,在经费分配上也总是应用科学大于纯粹科学、自然科学大于人文社会科学。他认为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紧接着吴先生又谈到通才教育。他介绍说,哈佛大学在1946年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目的有两个:一是要使没有学过科学的人也能对科学有个基本的了解;二是要让人人都知道,不断研究创新是美国科学精神之所在。

这个委员会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零零碎碎的技术进步,而是一种根本性的改革。要使人们对科学有基本的了解,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通才教育。

吴大猷说:“通才教育可使学生未来发展时,能有一种宽广的基础,使得念科学的人,也能了解、欣赏人文知识。同样地,念人文的人,如果对科学有清楚的了解,将来如果进入政府机构,在从事政府决定时,就可避免发生偏差。”在这次采访中,余英时也谈到在台湾和世界各地出现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与如今内地面临的困境极其相似。他说:“我国传统教育的毛病是偏重于通才、不重专业。现在的情形恰好相反。由于社会趋于专业化,个人必须有一技之长,职业才有保障。因此,哪些专长易于找到职业,大家便一拥而上。这种情形当然不限于中国台湾,美国、苏联等地,亦复如此。例如,目前各国都有许多男女,纷纷学医、法律与电脑。这纯粹是一种以职业为主导的教育取向。这种取向,有予以自觉改变的必要。”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取向呢?余先生的意见是:无论你学什么专业,都应该对专业以外的学科具备必要的常识。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做一个完整的现代人,并具备综合判断的能力”。他认为,这些问题涉及考试与教育制度,要彻底解决虽然不是容易的事,但至少也应该做些努力和尝试,“否则就会产生一种流弊,亦即造成一种所谓‘对很多事情知道得很少,对很少事情知道得很多’的‘专家’。这种专家只有很狭隘的专业或纯技术观点,却无法妥善处理专业以外的重要问题,甚至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话对于那些过分迷信专家的人们,无异于当头棒喝。

最让人感动和钦佩的是,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吴大猷总是站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反复强调人文科学的重要性。他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高,这就使人类陷入一个贪婪的欲壑难填的旋涡之中。其中最明显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犯罪率不断增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人文科学来发展人类的智慧,控制并克服人类的贪欲。他指出,要想让人文与科技“融合起来,成为更高层次的一个文化,着重的是需要改变人类的教育,使习科技的不成为‘机器人’,习人文的了解‘科技’的性质”。也就是说,当我们兼备人文与科学的更高智慧时,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

1984年吴大猷已经年近八旬,但他仍然担任中国台湾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重要职务。这一年年底,他在台湾地区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强调:所谓科学精神,乃是科学家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尽管它原本并不是为了实用,但它却是一切技术的“根”。基于这一认识,他主张发展工业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引进“的模仿阶段,而应该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此同时,他认为激发青年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中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大学联招”(类似内地高考)存在的问题,使中学教育出现三大偏差:一是课程设置太偏,二是文理分科太早,三是学业负担太重。这就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理解知识的奥秘和科学的真谛,从而对科学丧失兴趣。为了纠正这些偏差,吴大猷成立了”人文社会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一方面主持高中教材改革,一方面组织相关教师培训,以便进一步提倡通才教育。

在此之前,吴大猷还在台湾《民生报》发表文章,提出只有推行通识教育(即通才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出路。在这篇短文中他指出:

台湾初中生毕业后就必须做职业教育或考高中的选择,这就不可能让学生养成求知的兴趣和习惯;至于大学的专业设置,也有过于狭窄的毛病。他认为整个社会对教育有误解,以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或以为大学应该对学生进行专才训练,“这些皆是偏狭之见”。他说:大学的“学者和学生都有自由从事所选择的学术”研究的权利,凡是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应该拥有基础知识和科学训练。通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广泛的求知兴趣和不断学习的习惯。

1986年,吴大猷在台湾《中央日报》上谈人才培养时,又涉及这个问题。他说,科学本身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它需要一种纯客观的态度。但如今青年人求学,往往以出路和收入为转移,结果是真正对学问有兴趣的人没有几个。一年之后,已经是80高龄的吴大猷先生在接受《台大研讯》采访时又说:“30年前我来台湾时学生的求学志向都很高,很多有志于基础科学,求学的动机也比较单纯,现在进大学的竞争依旧很激烈,但是很多学生对学术兴趣并不高,只在图个资格。”吴大猷所说的30年前,是指1957年他回台湾讲学的时候。当时他在台湾大学讲学四个月,可谓座无虚席,盛况空前。他觉得这里的学生比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的学生还要好。吴大猷回台湾讲学是胡适促成的,后来胡在信中对吴说:”你此次在台教学四个月,最辛苦,最负责任,所以最有成绩。所谓‘成绩’,不在班上那几十个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在你所引起的青年学人的求知向学的热诚……“(《胡适书信集》第1312页)。这些话胡适在许多场合都说过。

胡适与吴大猷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他们的交往中,有两件事值得注意。

一是1947年,胡适曾给白崇禧、陈诚二人去信,提议在北京大学成立一个原子能研究中心,把这方面的第一流物理学家集中起来,“专心研究最新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并训练青年学者,以为国家将来国防工业之用”。在这封信中,胡适列出钱三强、何泽慧、胡宁、吴健雄、张文裕、张宗燧、吴大猷、马仕俊、袁家骝等人,认为这九个人“可谓全国之选”。这件事虽因内战未能实现,但也可以看出吴大猷在学界的地位。当时吴大猷正在国外,他代表胡适与正在英国的“张宗燧谈数次,使其决来北大”(《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第289—293页)。张宗燧是著名学者和政治活动家张东荪的儿子,他回国后,不仅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反而因为父亲在朝鲜战争期间被打成美国特务而受到牵连,并终于在“文革”中自杀身亡,为历史留下沉痛的一页。

二是1962年,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当时担任院长的胡适因为吴大猷、吴健雄、袁家骝、刘大中等四位海外院士都能回台湾出席会议,心情非常高兴。2月24日下午5时,胡适在欢迎新院士的酒会上说:

“我今天还可以讲一个故事。我常向人说,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证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排行起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中午聚餐时,吴健雄对吴大猷说:‘我高一辈,你该叫我师叔呢!’这一件事,我认为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898—第3899页)出人意料的是,也许是过于兴奋吧,胡适话音刚落,就因为心脏病突发而不幸逝世,因此这段话也就成了胡适的临终遗言。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中国,人文学者曾经培养出世界级物理学家,世界级物理学家也在大力提倡人文教育。这其实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好传统。

遗憾的是,这个传统在我们这里被迫中断。最近这个问题虽然引起了世人关注,但是大家并没有认识到这是关系到“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的高度。因此,尽快恢复通才教育的传统,才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最好出路。

同类推荐
  • 灵魂与美感:杨飞云范学德对话录

    灵魂与美感:杨飞云范学德对话录

    本书是油画家杨飞云第一部有关自己艺术生涯的谈艺录。本书以与美籍华人作家范学德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杨飞云艺术生涯的点滴:从童年的生活;少年时期的学画过程;青年时期的工作生活经历,尤其是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之后,就油画学习、创作、风格的思考;担任中国油画院院长之后,组织的一系列促进油画发展的展览活动,对青年油画家的提携和推荐,对中国油画的期待和展望等等。在这部对话录中,杨飞云对自己六十多年生涯作了详细的叙述,第一次历史地、系统地、准确地说明了自己的艺术见解。这既是一部艺术对话录,也是人生对话录;既能给年轻的艺术家以艺术上的指导,更能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启发。
  • 影响力:中国领袖风云录(《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

    影响力:中国领袖风云录(《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

    本书通过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国家领导人的家属、后代、亲友以及同事和老部下的回忆,拨开重重迷雾,真实还原了他们的历史形象,讲述了他们的胸襟与抱负、他们的苦难与奋斗、他们的政治作为与个人性格。同时,折射出20世纪中国政坛风雨如磐的历史岁月。《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本书系重新汇集梳理了《环球人物》创刊以来的精华内容,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重要领域,与读者一起重温人文理性光辉与魅力,见证那些改变世界的力量。
  • 我所缄默的事:一位叛逆女儿的回忆

    我所缄默的事:一位叛逆女儿的回忆

    在《在德黑兰读》中,伊朗作家阿扎尔·纳菲西讲述了一个秘密阅读的故事;在本书中,她讲述一个动荡时代的伊朗家庭的秘密故事,从祖母到女儿。尽管出身显赫,但纳菲西无意于记录往来名人,或者评论政治生活,综述各个历史时刻,而希望描述那些脆弱的历史的十字路口——在那里,人们的生活和个性反映出了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故事,并与之产生共鸣。如同一幅素描,本书将一个女人、一个家庭和一片受难国土刻画得令人难以忘怀。那些成长中的人与事,照片、文字、故事、事实交织而成的人生,以及诸种生命片段之间的空白,正是纳菲西所要探寻并希望讲述的——那些缄默的事。对她而言,这种叙述最终带来的并非终结,而是理解、守护,以及自由。
  • 最后的士大夫:沈从文与汪曾祺

    最后的士大夫:沈从文与汪曾祺

    通过对著名作家沈从文与汪曾祺人生之路师生之情的梳理,将民国时期的文化世情娓娓道来。从两个师生作家的人生起伏、命运跌宕着手,透示出他们之间的人生交集与时代的剧变。十余万字的篇幅,100余张珍贵的老照片,文笔灵动,视野宏大,读来引人入胜、发人深醒。
  •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雄才伟略的政治家(2)》本书分为努尔哈赤、路易十四、彼得一世等部分。
热门推荐
  • 蟋蟀轩草

    蟋蟀轩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芝麻官故事

    芝麻官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穿越三国之我是神话

    穿越三国之我是神话

    元婴期修真者洛羽穿越至三国时代,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条小黑蛇,在危机四伏的森林和烽烟四起的乱世之局中,且看小黑蛇一步一步崛起,玩转整个天下于股掌........
  • 追回沈夫人

    追回沈夫人

    爱上他,拥有他,她以为这就是幸福,可从云端跌下之后她才明白,从始至终她只是一个活标本!逃离六年,终是没能躲开他,再遇到,她告诉自己决不能再爱上他!可当事件的误会拨开,他们之间又该何去何从?本文轻虐,更多的是温情。
  •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2015年11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题为《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的重要演讲。
  • 榆舟唱晚

    榆舟唱晚

    『超甜都市恋爱文』一个是高冷帅气的胸外科医生,一个是气质满分个性十足的音乐老师。七年的等候,再次相遇,从此命运发生变化……片段:“林子榆,你到底看上我哪儿了?”“你记不记得我第一次见你的时候?”那天程艺舟刚下钢琴课,抱着一叠厚厚的书,也不知道是谁挤了她一下,手上一叠书的最上面一本,就呈抛物线状向楼下掉下去。当她向楼下探出脑袋的时候,她才发现——她的书砸到了人。“记得呀,你被我的书给砸了嘛……”她当时从楼上看下去的时候只看到一个毛茸茸的脑袋,一只手放在肩颈处,她的书就在他的脚下。“可能当时被你砸傻了,就像丘比特之剑什么的……。”林子榆声音里带着明显的笑意。超级无敌宠文!放心入!
  • 误惹帝王心

    误惹帝王心

    十年前,天机老人预言:凰女现,七国乱。得凰女,定七国。一时掀起惊涛骇浪,然而五年过去,谁也不知凰女在哪?他,东擎最年轻的帝王。他,北冥最睿智的太子。却因一个女人纷纷卷入爱的漩涡,不能自拔。她,21世纪隐世家族的继承人,又是国家顶级特工雪狐,因为家族争斗意外穿越到东擎左相府的大小姐身上,面对两位势均力敌的美男,又要如何抉择。乱世之中,谁又能屹立不倒,执掌天下?又是谁能牵手佳人,笑看风云?
  • 最强末世军团系统

    最强末世军团系统

    平行世界,蓝星。有类人生物自南极虚空裂缝中涌出,并释放毁灭之光。随着无数建筑倒塌,人类死亡,这些个体力量恐怖至极的类人生物很快就将整个蓝星纳入殖民区。杜屿,受蓝星星核意志牵引,携最强军团系统自地球穿越而来,召唤大汉、十字军、群雄将领和士兵为自由而战!凌统:可敢与我一战?黄忠:当年你这样的,老夫能打十个!查理一世:我,是英格兰之王!贞德:要上了哦,请主赐予我力量!
  • 末世虎妈

    末世虎妈

    这是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女儿在末世坚强活下去的故事,没有异能,没有圣母,没有YY。这是一个单亲妈妈收获爱情的故事,离了婚的女人一样拥有完美的爱情。苏小米一刀砍下丧尸的脑袋,其实她怕得要命,但是她还是装着一副轻描淡写的模样对女儿说:“你看,其实丧尸也没什么好怕的,脖子那么脆,一下子便削断了。”她就这样,从一个鸡都不敢杀的小女人成长为一个大杀丧尸的女汉子。
  • 十里桃夭

    十里桃夭

    她,本是月老庙前的一颗桃花树上的万花中的一朵,因长期受人类香火和祈愿,终以化形成妖。他,是九重天上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着双重身份。他用他邪魅的容颜撩她,结果,肉没吃到,自己还惹了一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