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86000000012

第12章 校车百态

挤校车绝不仅是排队等车,其中算计无数、钩心斗角,还要辅以强健体魄,非大智大勇者难以胜任。

我们2013年4月搬家后,学校已不在走路范围之内,那时起我开始乘坐校车。美国校车在国内有各种传说:免费接送、安全系数高、严格控制人数、成人监管等等,其实跟现实情况多有出入。

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相比较于高中而言有更多特权,会有老师陪护,每一站都要清点人数和确认监护人在场,而且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凡是家住在学校两英里之外的都不必交钱。家在两英里内的学生每年暑假都要购买车票,310美元一人,620美元一家兄弟姊妹全包。申请财政补助要办理手续,填一些表格。按照规章,学生应每天携带车票以应对检查,但南校一整学年也查不了一两次票,于是涌现大量不买票就坐车的浑水摸鱼者。

我坐的那辆校车车号“FF”,乘客尤其多,多得甚至每天都要抢座。学校按购票人数派发校车,恐怕车上逃票的仁兄不少,三年也没换新车,毕业生似乎总比雨后春笋似的新生要少得多,如此每天早晚登车都是一场血战。

挤车之外,卡点也是一项技术活。早上我那一站的规定时间是7:05,但班车司机洗牌似地轮换,每人都会与标准时间有所出入。比如我“Sophomore”(二年级)那年有一段时间司机来得格外晚,每日七点十三四分才姗姗来迟,开到学校恰好赶上第一节课开始,没有多少喘息的机会。

准时永远都是美德,但冬日雨雪霏霏的日子里,每天早上准时站在班车点的同学们难免要在寒风中矗立近十分钟,波士顿的冷天更是出名的难熬。这种境况下既要不挨冻,又要赶上车就得稍微费点心思,总结某个特定司机的习惯时间,还要经常留心学校更换司机的告示,再及时调整自己的出门时间。

我的新家占地理优势,离班车点步行两分钟不到,从窗户里就能看到实况直播,不过这更成全了我的懒惰。如果说得好听些,那就是我对校车时间的掌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不到最后一秒绝不出门,真正误了班车的时候两年中也只有两次。不过我的父母绝不这么想,尤其是我妈,一开始还时不时地从窗中看看我矫健的赶车身姿,后来心脏受不了这份刺激,干脆眼不见为净,我一出门就把客厅窗帘拉得紧紧的。

大多数时候我推开家门时已能听到校车引擎的轰鸣,同窗们开始陆续上车了。这时若还有一大簇人留在车外互挤,我就能闲庭信步地过马路装淡定。我知道这一定会愈发地刺激我妈。我完全可以想象她在看到班车门开始关闭时我还在慢悠悠走路时感觉命悬一线的表情。如果车门外只有寥寥数人,那就顾不得什么面子了,要发足狂奔。每天班车驶过时,都能看见我这样的人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

上了车是第一步,有了不会误课的保障,可又要面对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找座位。传说中安全标准特高的美国校车其实只有一条原则,那就是所有人都必须坐下。这意味着只要所有人的臀部都有一部分接触椅垫,或是司机从后视镜里看不到鹤立鸡群的几颗脑袋,他就绝不会在意乘客们是躺着还是趴着,两人坐一位或是三人挤一位。第一次等班车时我被身周一群不论男女平均比我高出一个头的同窗们压迫得气势全无,又想追求做高素质的人,于是做好了先人后己的准备。我想把在牛顿赶地铁的经验套用在赶班车上,觉得众人一定会形成一条长队一个一个文文静静地走进去。我如此乐观地想着,这时黄色班车从五十米之外的路口露出一角。人群突然涌起一阵不安的骚动,似乎听到了某种无声的战鼓的召唤,还没睡醒的人们行尸走肉似地纷纷挪动脚步,在不会被其他车辆碾过的前提下向马路边缘拥去。我被挟在中间,无力地随着大队伍的走向东倒西歪,有数人见到我如此孱弱,就迈步前跨,把我搡到身后去。那扇期待已久的门被打开时就像一座大坝被猛然炸毁,众人像失控的水流奔涌进入一个漩涡,用尽全身力气挤掉挡在身边的人,像在进行某种生死角逐。我还没有见过这种大场面,从队中被甩到了队尾,被人推了无数下,腰酸背痛,还没回过神来。当我终于踩着台阶,绕过司机,站在那条过道之上时,车中无数双眼睛一齐闭上,开始假寐。

我在心里暗怒,一边慢慢地跨过垂下来的胳膊和杵在走廊中间的腿,从这片凶险的沼泽里找出生还路线。为两人准备的座位上全都挤满了三个人。车内气氛阴郁而空气污浊,窗子虽可以打开,却没有人敢冒着座位被蚕食的危险起身。我尽可能抱有尊严地站直,像首长巡视似地把两条胳膊搭在座椅上,扬着脑袋扫视一圈,仍没有找到容身之所。司机无视了瘦小的我,启动班车,呼啸而去,我差点被惯性掀到车尾去。车尾是黑人同学的聚集地,正在大声谈笑。我长叹一声,把书包一扔,放在走廊中间,蹲在包上,背靠车厢最内部,坐在左右两溜黑压压的人头之间。车尾尤其颠簸,我又没坐在椅子上,司机的开车风格还很猛烈,几乎每转一个弯我都要从包上滑下来一次,想伸手扶时又误抓了某人的裤子,窘得立刻缩回手来。地板上积着几摊污水,随着车身动分分合合,在我翘起一半的脚底来回来去。如此一来我不敢坐下,就维持着蹲姿,只背部紧贴车厢借力,实在麻得酸爽,到学校时已经酥了半边,每一步脚尖触地都像在豪猪背上立定跳远。

那次遭遇后我抛弃了先人后己的那点心思,决定换上一副铁石心肠,为了腰臀的舒适而战斗。

班车排队时众人六亲不认。平日里相熟的可能前一刻还在谈笑风生,班车门开的一瞬就都收敛起笑容,准备在燃光同志情谊的余烬前赶在对方前头挤上车。我一见到熟人的脸就不自觉地面带微笑后退一步让出路来,换来的常常是一对惊异而懵懂的睡眼。如此一让就如久攻不破的城墙从内部被打开了一道缺口,让敌军趁隙而入。每次都有至少三四个人见缝插针地钻进队伍,惹得身后的人对我这个罪魁怒目而视。我的绅士行为没有引发量变从而产生质变,反而换来一拨拨抢座的饿狼,如此反复几次也就改了。

清晨班车上再好的朋友也是相对无言。一来众人的一半脑子还沉浸在梦里,车内空气又污浊,与他人说多了难免缺氧;二来一天还未开始,没什么像样的谈资。所以早上班车里假寐的多说话的少,除了车厢最尾部的黑人同学们,能不论寒暑不论时辰地大声嬉笑怒骂。我曾经对他们抱有偏见,因为常被来自后方的大声咒骂或狂笑扰了清梦,直到后来几次车前没有位置,就只能到车后寻觅,对他们的印象才有改观。

我胆略不足,常在想象中金戈铁马,幻想着班里突然闯进一个恐怖分子,被我三两下按在地上,但现实中不管见到什么不平的现象都只怒目而视,不敢斥责。我常为这一点感到很羞愧。比如初三时每日在食堂排队时都有数个人高马大的少年摇摇摆摆地挤进队里,我也只在后面怒目而视,想要说点什么,心中却满是顾虑:我连这货的肩膀都够不着,要是等一会儿被揍了怎么办;又或者就算我出了头,身后的人却冷眼旁观,那该有多么的孤立无援;而且我这人一到紧要关头说话就结巴,要是开口斥责时成了“同……同学,你……你……你……你插什么队”,那不就失了气势吗?如此一番心念电转,几个小混混都已经买完了饭,我还在原地怒目而视。

那日走到车后,看到寸土寸金的车厢内居然有个黑人男生斜倚着窗户,把一只脚翘到走廊里,占据了全部的空间,我就不由又开始怒目而视。那天可能是起床气尤其充足,加之他腿下的方寸之地是唯一能让我栖身的空间,我竟然一反常态地开了口。我说我能不能坐在这,照样气势很弱,中途结巴,他岿然不动,我就又重复了一遍。这时他摘下一只耳机,似乎这才看到我,竟然痛快地把腿一放。我不胜感激,整个乘车过程中战战兢兢,抓着前方椅背,生怕一个急转弯就摔在他身上。这时一个黑人女孩呼唤一个女名,我身边的这位仁兄竟然应了一声,这人竟然是个女的,装扮很男性化,之前注意到她胸部发达,却只以为是肌肉。他们数人很快说在一起,有个声音极稚嫩的女孩一直咯咯咯笑,与死气沉沉的车厢前半部完全是两个世界。我喜欢他们的“元气”,可这个圈子却是我所不可能融入的。

放学时,尤其是周五或是节假日前的班车完全是另一番光景。所有乘车的学生在教学楼之侧的候车点一簇一簇地站队等车。高中每节课的同学都不同,往往去年两三节课都在一起的好友,今年只剩了在走廊里匆匆擦肩而过的份。在这种境况下班车点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可能是全天唯一一个能让好友们尽情交流的地方。之所以说候车者们一簇簇地站着,是因为中国学生与中国学生围成一圈,韩国学生与韩国学生围成一圈,黑人学生与黑人学生围成一圈,剩下占大多数的白人学生们各自排列组合站好。这些圈子水泄不通,圈内的人面对面说话,把坚实的后背留给世界。也有些圈子是亚洲人、白人、黑人混杂地站成一圈儿,这往往是以某课外小组为基础的。这些圈子并非完全不流动,在这个圈说两句后转移到那个圈的大有人在,不过能不能完全融入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坐的班车“FF”总是姗姗来迟,有时刚坐上车就看到其他车的朋友发来信息说已经到家了,所以这类交谈的机会就特别充裕,从一开始站在圈子里傻呆呆地听着,到后来也能插上几句话,这些圈子简直是我口语的救星。我在这片鱼龙混杂的迷宫里结识了目前大多数要好的朋友,一般都是由最初的朋友介绍,整条交际线盘根错节,可以联成一个巨大的圈。

班车大多由字母排序,但有一类在窗外贴着五彩编号的例外。只有黑人学生上这种车。我后来知道他们都来自波士顿城区,是通过一个特殊的项目来牛顿南校上学。此地不存在小升初中考一说,都是家住在哪里就去哪里上学,除国际交换生外少有例外,因此好学校附近的房价往往炒得特高。坐五彩编号车的黑人学生家既住在波士顿,就不符合入学的规定,报名这项目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来上学,但是需要提前很多年就要申请。

班车“FF”驶向镇中心,每逢周五或放假前夕就挤得要爆。有时每个座位上都挤了三个人后,门口还候着一截人潮,在司机劝说几次后往往来势不减,这时他就会呼叫学校管理人员来查票。管理员大婶在门口一站,还未说话,车上就会走下一批垂头丧气的人。有些没有票又不愿下车的就面沉如水地坐在原地,想显得有底气些。有时他们会浑水摸鱼成功,因为当车内所有人都有栖身之地时司机就会停止赶人。这种盛大的查票场面我坐车两年也只见过两次,而且两次都很幸运地把车票带在了身上,省却了一个小时的一顿好走。不经常查票意味着车内经常不很宽敞。和我坐一辆车的友人爱丽丝每逢周五就脾气暴躁,与我截然不同,她是个无畏的姑娘。爱丽丝苦口婆心地劝说着源源涌入的人潮,告诉他们生命在于运动,坐车不算好汉,有本事的应该自己走到目的地去,但很少奏效。这时她就会绝望地叫道:“这车上一定已经超载了,我们都会死的。”

校车的司机往往开车极猛,横冲直撞,对路旁伸出的枝杈无所畏惧,任由它们划着玻璃飞过,有数次我都觉得爱丽丝的诅咒要应验了。某天班车在水晶湖边疾驰,只听“当”的一声巨响,车身向左微倾一下,就熄火了。司机下去查看,原来只是撞上了马路牙子,就浑不在意地上车重新打着火飞驰而去。

班车的绿皮椅背设计得硬邦邦的,几与座椅呈九十度角,强迫众人正襟危坐。有时后面腿长的用膝盖顶住我的椅背,刹车时简直像两根擀面杖捅在我的肋骨上。如此司机癫狂、坐姿僵硬、车内喧哗、空气污浊,背后人还要时不时地助攻,我每上班车必晕。经常坐在我身边的是高一认识的巴基斯坦同学,为人温暖、异常健谈,每每在我反胃时讲故事,我就要强忍着一阵阵涌上来的恶心与他对谈。

后来我想了个法子,一上车就做哈欠连天状,然后诚恳地向他道歉,说自己睡眠不足,要小补一觉,之后就能心安理得地倒头假寐,养精蓄锐,待到感觉稍好时再起来与他谈天说地。他最近被心仪的大学录取,常伤感自己坐班车的日子不久矣,令我决心不再装睡,专心谈话。除他之外,我还在班车上结识了小一年级的姑娘S。S与我常一前一后地坐,跪在椅子上正对着我,就算实在没有什么话说时也坚持着那样的姿势,面带微笑地头朝后看过来,让我连睡觉都不好意思。还有爱看漫画的韩国女孩安柏,一上车就攥着手机给我看“Naver”上新更的条漫。如此每日相见,虽然一早一晚要厮杀两次,也形成了惺惺相惜的战友情谊。

我每日清晨最后一站上车,放学时也是最后一批到家。下车时众人向司机道谢,他就不得不快速地向每个人回一句含混不清的不用谢。班车在前,车旁亮出了“stop”的警示牌,双向停了一大溜车,乖乖地等学生们鱼贯而出。我从不享受坐班车的过程,但它像吃喝拉撒一样不可避免。

纵然现在我发出这样的感慨,明日早上也照例要望着通往车站的小窗紧张地往嘴里扒饭,看着睡眼惺忪的赶车人像雨后春笋似地在某一特定时刻突然全部出现,然后在十秒内完成带水装饭提琴穿鞋等一系列动作,在父母的怒斥与惊呼中冲下楼去。这时班车已经闪着灯停在十字路口正中央,人们已做好冲锋的架势摆开三队。我在他们肩膀与手臂间推搡,杀出一条血路。我知道今天如此,明天如此,后天也将如此,直到某日我冲出这套体系,冲进下一套体系,某一日买了自己的车,乖乖地等在班车的屁股后面。那时坐在车里的我也应不会突然怀恋起我学生时代赶班车的经历,就像不会怀念我花在吃喝拉撒上的时间一样。但我大概会通过凝视那些从车上走下的幼稚少年们,来感慨时光的脚步。我不喜欢班车,因为在经历了那所有的推搡,所有的假寐和所有的笑闹后,人们还是会毫无留恋地从不同的站点下去,像被风卷跑的野草籽一样向四方散开。

同类推荐
  • 伦敦杂记

    伦敦杂记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共收录朱自清散文9篇,分别有《三家书店》、《文人宅》、《博物院》、《公园》、《加尔东尼市场》、《吃的》、《乞丐》、《圣诞》、《房东太太》,这9篇文章描述了其在伦敦的生活。
  • 在美国访学的日子

    在美国访学的日子

    本随笔集收入了笔者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学习期间的大部分随笔文章,内容触及生活、学习、文化差异等诸多方面。文章皆为笔者个人心情的真实抒写,以女性的细腻与敏感,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位博士妈妈独自带着五岁的女儿在异国他乡学习生活的种种感受。其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感动,也有无奈。这些文章不是旅美指南,它们可能只是越来越多的赴美访问学者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远渡重洋的妈妈们的一些侧影。
  • 泾渭流韵:平凉历代诗词选

    泾渭流韵:平凉历代诗词选

    “人文平凉”丛书一套5本(暂定名《平凉诗词》《崆峒诗词》《平凉游踪》《平凉掌故》《平凉金石》),编者姓名:茹坚、李世恩、魏柏树、李业辉等。前两册精选古代至民国历代诗人所写崆峒山及平凉其他地方的各类诗词曲赋,略作简注。第三册精选历代作者所写平凉山川名胜、风土人情的游记。第四册精选有关掌故。第五册精选当地重要金石碑刻。本册为原计划中的第三种,暂定名为《陇上鸿踪——平凉名家游记选》。
  • 为了这片土地

    为了这片土地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书记。近年来,辽宁省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坚持把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工程来抓,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着力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涌现出一批党性强、作风好,积极带领群众致富、受到群众信赖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
  • 嗬!我最喜欢的民俗故事

    嗬!我最喜欢的民俗故事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一种精神、一种气派、一种特质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情。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为生活方式的迥异,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民间风俗更是绚丽多姿,因此民俗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热门推荐
  • 瓦釜集

    瓦釜集

    《瓦釜集》(1926年4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刘半农先生的代表诗集,《瓦釜集》中的诗歌用江阴方言与江阴民歌的声调,抒写劳动者的爱与恨。
  • 361度绝杀

    361度绝杀

    身高命注定,速度如风影。远投百尺外,得分无穷尽。可叹有伤病,不尽胜负心。一朝涅槃时,必叫天下鸣。扼住命运的咽喉,走出属于我自己的篮球之路。
  • 郊庙歌辞 梁太庙乐

    郊庙歌辞 梁太庙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Little Dorrit(II) 小杜丽(英文版)
  • 两世独宠之老婆还是夫人

    两世独宠之老婆还是夫人

    安珮被一个妖孽给看上。从此小两口浪迹天涯……等等,那她这穿越是怎么回事???失忆又是怎么回事?且看安珮和妖孽祸害世界。(由于个人原因,一周两更)
  •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

    本书包括三部分:关于谈论国民之修养的散论(如美育与人生、科学之修养、义务与权力等)、中学修身教科书(上下篇)、华工学校讲义(德育三十篇、智育十篇)。这是蔡元培谈人生、谈道德、谈教育、谈修养的精华之作,对于弘扬传统德育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 炼金术师的奇妙日常

    炼金术师的奇妙日常

    “支配一切,站在世界的最顶点”怀着这样小小的愿望,少女今天也在为此而努力着
  • 迟到在你的世界

    迟到在你的世界

    造化小儿弄人,爱情是激情过后的心痛,当那种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窒息感向你袭来,诠释爱情的那个人就在你心里常驻了。爱情在社会道德的威严下可以被忽视的一干二净,留住的仅仅是一段不值一提的故事。
  • 太清丹青

    太清丹青

    火龙临世,邪龙崛起,欲夺江湖雄心谁堪御。 正气凛然,余风举步,胸怀满腔热血为心安! 侠义之道,所为何物,促使崂山浪子魔心生。 尔虞我诈,人心险恶,勾结无耻叛徒暗伤神。 异士横出,阵法丛生,谁知洞庭君山实为局? 高手如云,谁人持棋,颠倒芸芸众生妙之极! 【各位朋友,麻烦点下左侧的加入书架,谢谢】
  • 一剑天下来

    一剑天下来

    荒古林海望青虹,诡墓血河辟邪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