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0000000023

第23章 帮孩子跨越青春的坎(2)

迈进青春期门槛的孩子,想法开始变得越来越多,这个时候若是父母依然替他作出决断,他可能就会觉得不舒服;若是父母的决定不合他的兴趣,他更有可能会与父母反着干。在父母看来,此时孩子的确也变得“难以管教”。

这个阶段正是孩子思想发展的时候,对于他的兴趣发展等事关成长的事情,父母可以参考他的建议,适当时候可以允许他自己判断与选择。父母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不要代替他去选择,更不要将自己过去未完成的梦想让他代替自己去实现,不要让孩子为实现父母的理想而牺牲自己的梦想。

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

独立生存能力是孩子自由的保障,而且独立自主也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

孩子从小学会独立生存的能力,对他将来的学习、生活、事业、家庭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父母不要将眼光只放在孩子的身体是否健康、学习成绩是否优异上,更应该关注他能否在未来成为一个独立于世的人,他的精神是否能独立,他的人格是否能变得成熟。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强,就是要让他能经过锤炼,自我生存下去。

一定要记住,自由不是放任。

给孩子自由,父母也要握有几个底线:孩子不能道德败坏,不能不学无术,不能触碰为社会、法律所不容的犯罪区域,等等。给他自由,并不是放任他随便去做任何事情。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会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反叛心,若是放任自流,一旦受到不良的影响,就很容易滑向罪恶的深渊。

沟通箴言

打开“笼子”,是为了让孩子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父母要能看到,每一个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同的潜能,让他自由发展,将会使他的能力得到发挥。而且,自由也是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前提。合理适度的自由,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孩子,我为你骄傲!”

把握好孩子的心理需求,让他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家庭教育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大事。而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习惯于对孩子严加管教,整天只知道叫孩子如何乖乖听话,只能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妥的。

对孩子命令太多、要求太多,父母总说“你必须”、“你应该”,却从来不考虑孩子内心的想法与感受。这样的严格管束,也许一时孩子能感受父母的权威,听进教导,但时间长了,他的心理需求被忽略得过久,就有可能出现与父母的期望完全相反的效果。

母亲一直对儿子要求严格,从幼儿园到初中,她几乎掌控了儿子所有的时间。有一天,14岁的儿子很严肃地对母亲说:“你知道吗?我压抑了这十几年了。我一直都是你手中的玩偶,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是看你做母亲的也不容易。但现在,我受够了!在你的教育与安排下,我碌碌无为,我活得也不快乐。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做我自己!”

母亲一直认为自己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但现在,儿子的话让她目瞪口呆。

后来,儿子果然从学校退学,并开始在家自学。母亲震惊不已,她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乖了14年的儿子突然就这么叛逆了呢?

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却唯独不愿意听他说说话,心理需求被忽视的孩子,他反抗也就在所难免。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黑柳彻子曾经着有一本享誉国际的书《窗边的小豆豆》,书中讲述了她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

当时,她因为淘气而被原来的学校开除,而在原来的学校,没有人愿意和她说话,就连父母也对她非常无奈。但当她来到“巴学园”的第一天,学校校长小林宗作就与她进行了第一次交谈。

小豆豆兴趣盎然地给校长讲街头卖唱的艺人,讲完后,校长问她:“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小豆豆又开始谈之前的学校。“还有吗?”校长接着问,于是她又说起了自己的早餐。之后校长继续问:“还有呢?”小豆豆又谈起了自己的衣服。直到最后,校长问她:“还有吗?”小豆豆摇头:“没有了。”整整4个小时,小豆豆才算结束了和校长的谈话。

但就是这样的谈话,却对小豆豆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成功的小豆豆说:“校长对我的尊重,奠定了我一生成长和成功的基础。”校长的尊重,是小豆豆黑柳彻子最终成功的基石。其实,校长不过就是满足了她的心理需求而已。由此可见,孩子的心理需求不容忽视,因为那开除也许会影响他的未来发展。

所谓心理需求,就是行为主体自身按其思想、意愿、情绪、正常需要而产生的内在需求。无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人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更是需要父母能根据他的年龄特点以及性格个性,去满足他的精神、文化以及情趣的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父母应该及时给予相应的满足,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仔细观察,发现孩子的自身价值。

曾经有一个孩子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但是我却根本没有感受到。说得残酷一些,他们甚至都不尊重我。他们为了自己的名誉,为了自己的脸面,让我没完没了地学习。口中总说:‘你看你表哥,保送上的清华。’可那是我表哥,又不是我。我有我的优势,但他们却根本看不到。我讨厌被拿来和别人比较,我也更加反感看见父母对别人充满羡慕而又贪婪急切的眼神。”

也许这个孩子说的言辞有些过激,但他说的确是一个事实。父母不愿意孩子不如别人,尤其是在学习上,因为那就丢了他们的脸。所以,他们只看到别的孩子的价值,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价值。他们丢掉了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丢掉了孩子本身的价值。其实,如果一个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价值,那么他的奋斗也就失去了目标,他自己也会觉得生活是冷酷而让人厌烦的。

所以,父母爱孩子,要尊重他的心理需求,要能为自己的孩子而骄傲。父母一定要能看到他的真正的自身价值,给予他适度合理的期望。

不要对孩子“扶持”过度。

果农照顾果树需要耗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父母对待孩子也如果农照顾果树。如果施肥过度,果树反而不会长好;如果父母对孩子“扶持”过度,尽管看似事无巨细地给予照顾与帮助,但却忽略了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

孩子终将会有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给予的爱要得当,给予的帮助要恰到好处。不要长期包办干涉他的所有生活问题,在保证他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允许他自由成长。让他能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保证他在面临困境的时候,能够自己渡过难关。

给孩子适合他发展的教育。

许多人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买了一双好看的鞋子,试穿的时候显不出什么,但回家穿着走路却很夹脚。但鞋子好看,别人羡慕,于是忍了脚疼也要穿。

日子久了,脚疼得受不了,于是不得不将鞋子束之高阁。

同样道理,不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也可能会耽误了他的一生。所以,父母不要强迫孩子非要在学习数理化上有什么建树,如果他会画画,或者体育细胞发达,只要加以培养,相信他也一样能做出成绩。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了解他的发展方向,适合他的才是最好的。这才能激发出他的潜能,他才有可能最终取得成功。

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

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就是要让他有安全感。父母除了要满足孩子日常的衣、食、住、行的需要之外,还要能尽量给他营造一个充满支持和关怀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要能和睦相处,有事也要共同商量,多顾及对方的感受。这也是在为孩子作好榜样。同时,父母也要能从孩子的角度,去尝试进入并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孩子才能安心地发挥它的潜能,也才能学会并积极去面对遇到的问题,并且愿意去承担责任。

要给孩子的成长设定必需的规则。

尽管父母需要尽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但这种满足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让他体验成长的快乐,却也不能丢了必要的规则约束。

老师向小严的父母反映,说小严总是在宿舍熄灯后听收音机,声音还很大,这影响了其他同学的睡眠。但父母却说:“我们关注国家时事,这也有错了?让大家一起听,还表示我们很热心呢!”

父母倒是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但相对的,却是破坏了一个公共的规则,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当下,还是在未来的日子里,势必会被人孤立。

缺乏约束的孩子,将来非常容易迷失自我,也迷失前进的方向,最终他有可能会陷入困境。只有在他很小的时候,培养他习惯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和指导,这样他的成长之路才有可能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沟通箴言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有各种心理需求。不会说话时,哭和笑是他的表达方式,父母需要仔细了解和揣摩,使他的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长;会说话了,父母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以增进亲子间的了解。不要只单纯地满足孩子的吃穿住行,也要多关注他的心理。

“妈妈(爸爸)想听你解释!”

允许孩子为自己申辩,给孩子解释的权利

1919年,鲁迅在一篇名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文章中写道:“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这是近百年前的一段话,可放在现在来看,似乎依然很合“潮流”。当下有许多的父母,恰恰就是文章中的表现,全凭自己的认知去下结论,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有错。这样的父母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不允许他作出解释,只单方面地承认自己所理解的。这样表面看来,父母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但实际上,孩子却已经受了委屈。再加上十几岁的年龄正是所谓的“叛逆年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此受到不利的影响。

家里有一件很漂亮的瓷器,是一匹腾空而起的黑色的马。一天,妈妈下班回到家,发现瓷马腾空的那只脚掉了。妈妈二话不说,直接就进了儿子的房间,大声地冲他嚷道:“让你好好看书你不听。摔了我的瓷马也不吱一声,马上就要中考了,你还光想着玩,没出息!”儿子一脸惊愕地看着妈妈,当他听完妈妈的话之后,也生气地说:“不是我!”

“哼!不是你才怪了!”妈妈不屑地看了儿子一眼,说道:“都上初三了,还玩心不改,成什么样子?拿什么参加中考?现在居然还狡辩!”

儿子涨红着脸站起身大声反驳道:“我说了不是我!我动它干吗?”

“谁知道你动它干吗!你就不好好学习吧!”妈妈说完转身离开了屋子,儿子气得胸脯一起一伏。

很晚了,爸爸才回到家,一进家门就连忙对妻子说:“中午我回来找文件,结果碰倒了那马,马腿掉了,回头我去补一下。”妈妈听后一愣,儿子看了妈妈一眼,表情写满了“我说不是我吧”,但妈妈却对他说:

“想那么多没用的干什么?你本来就快中考了,我不让你玩也没错。看书去!”

其实,父母可以算作是世界上最难承担的角色之一了。他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能健康成长,希望他能事业有成、生活幸福。而且,父母都认为自己责无旁贷,必须将孩子管教好。于是遇到一些事情,父母往往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断案,对孩子说:“你的错!”而且完全不给他申辩的机会。孩子也就直接被判了刑罚,甚至是“莫须有”的刑罚。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就有可能“越管越反”。尤其是“叛逆年龄段”

的孩子,得不到自我申辩权利的孩子,将会变得更加叛逆。于是,一个本可以避免的恶性循环却越循环性质越恶劣。

有许多问题,只要稍微解释一下就都能真相大白。想必父母也遇到过被人误解的时候。那个时候,父母自己是不是也非常想要有一个解释的机会呢?所以,父母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孩子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也非常希望父母允许他申辩,好将事情说个明白。

其实,让孩子申辩、解释也是对他的一种尊重。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表现这种尊重呢?

父母不要总是自我判断。

“这个杯子是你打碎的吧!”

“你是不是又欺负同学了?”

“老师怎么会冤枉你!”

“你又想干什么坏事啊!”

“你就别狡辩了!”

……有一个词叫“武断”,意思是主观轻率地判断。在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有的父母就会经常变得很武断,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是不会错的。于是,一些错误就被直接扣在了孩子的头上。随之而来的,就是父母长篇的说教。

曾经有一位中学英语老师讲过这样第一个故事:

我一直要求我的学生要好好听讲,同学之间不能互相交头接耳。我对他们说:“已经是中学生了,就不能和小学生一样,上课讲话是不好的行为。”

但有一天,我刚开始上课,就看见一位男生回头和身后的同学说话,我立刻就生气了。当时就训斥了他一顿,并让他写检讨。那位男生一直狠狠地盯了我一节课,我认为是他叛逆期在作怪。

下课后,坐在他后面的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你错怪他了。他捡了一本课本,他只是回头问我是不是我掉的而已。”我当时就愣了,我终于明白那个男生眼神中表达的意思了,我的“专政条例”伤害了他。

其实,父母有时候也会犯类似于故事中这位老师这样的错误,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很轻率地就为孩子下了结论。殊不知,这样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孩子这个时候就不会认同父母的威信了,他的内心只会觉得父母不信任他,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会变得格外强盛,他就可能会仇视父母,甚至还会做出后果不堪设想的事情来。所以,父母不要自以为是地就下结论,要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

与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原因。

事情的发生终归会有它的原因,无论谁对谁错,所有事情都要有来龙去脉。

所以,父母要允许孩子解释,允许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申辩。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要和他一起分析事情的发展过程,以真正判断出是非对错来。

在分析的时候,父母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要耐心将孩子的话完整地听完,并给他时间让他为自己解释,父母要能从他的话语间听出关键字,以便帮助他更好地分析事情的原因。

千万不要“暴力”相加。

无论是正解还是误解,有的父母对待孩子的问题的时候,总是显得非常不冷静。在这样的父母看来,此时孩子的解释就是在“犟嘴”,父母就感觉他是在反抗自己的权威,于是打骂立刻就用了过去。

打骂过后,也许表面看来孩子是“屈服”了,他也承认了错误。但是实际上,问题并没有弄清楚,谁对谁错也没有弄明白。如果真是孩子的错,他也会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因为他即使犯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父母劈头盖脸地直接就教训一番,既不利于孩子认识到错误,同样也不能使他心服口服地改正错误。叛逆期的孩子,有可能还会因此而跟父母还手。

所以,在同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可以让他看着自己的眼睛,同时也要看着他的眼睛。如果真的是他错了,要让他从父母的眼睛中看出严厉;如果不是他的错,父母则要让他能看出来宽容与理解。

同类推荐
  • 千万不要这样管我

    千万不要这样管我

    本书从一个孩子的角度道出了家庭教育面临的一个个误区,让父母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了解他们渴望的需求,寻找有效的沟通之道,唤醒沉睡的教育灵魂,让孩子们自由地成长为一个独立而蕴含无限潜能的生命个体。
  • 穷养男孩 富养女孩

    穷养男孩 富养女孩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穷养儿子富养女”的传统育儿理念是深具科学道理的。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染色体、大脑结构以及荷尔蒙的不同决定了男孩与女孩本质上的差别。所以,男孩穷养20载,宝剑出炉;女孩富养20年,芙蓉出水。男孩和女孩的养育是不能一视同仁的。
  • 5-6年级,陪孩子走过小升初关键期

    5-6年级,陪孩子走过小升初关键期

    本书是写给小学五六年级孩子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小学五六年级是孩子“小升初”的关键期。本书从五六年级孩子的特点着手,向家长介绍了此阶段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以及“小升初”前的各项准备。本书还着重介绍了青春期早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此阶段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方法。案例丰富,说理透彻,实用性强,结合心理发展特点,全面促进孩子的发展。
  • 隔辈亲:爷爷陪伴你成长

    隔辈亲:爷爷陪伴你成长

    祖孙情,心连心!一串动人的家庭故事,一幅温馨的亲情画卷,一部新时代的弟子规。平实语言蕴涵深刻教子之道;殷殷亲情感人至深;特有的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精神动力,真实、朴素、典范,人生哲理尽在书中!
  • 父母强大了,孩子才优秀: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父母强大了,孩子才优秀: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本书凝聚着教育者周倩十几年执教与心理辅导实践的经验与心血。作者横向对比传统教育习惯、学术理论及网络育儿心得,对中国式家长“专政统治”的误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自身育儿心得归纳出一套全新教育知识体系。全书以“自由+爱”为立足点,以“积极应对+相互成长”为逻辑指导,倡导父母与孩子携手同行、共同成长。
热门推荐
  • 家有恶少,逃之!

    家有恶少,逃之!

    知道身边有个奇怪少爷是怎么样的感觉嘛?上课被盯着看,吃饭被盯着看,和闺蜜聊天被盯着看,就连上厕所…也要在外面等着你出来,盯着你看……简念念绞尽脑汁的想了很久,也没觉得哪里得罪了他。当即她就把他堵在了学院小树林的树干上。“苏少,我到底怎么惹到你了?你告诉我,我改正还不行吗?”苏烊玺脸色一黑,反“壁”咚。“你抢走了我的心,还想怎么改正?”
  • 我成了游戏角色

    我成了游戏角色

    别人是玩游戏,我却是被人玩。那天,林峰感受到了命运被人支配着的恐惧!第一世界:《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 重修女仙君

    重修女仙君

    新书《赘婿难为》签约合同已寄出,求支持!有人一念成佛,一念入魔;有人本就是魔,却想得道;有人本就是神,却能舍己为苍生……神又如何?魔又如何?若失去他(她),这漫长的求道之路,奈之若何!
  • 你是我的vlog

    你是我的vlog

    那年遇见他,她感觉自己生活被注入了光,可她还不知道这到底是幸福还是痛苦的开始,一切都是未知!她不确定和他的一切!
  • 钢铁使徒

    钢铁使徒

    利维坦是海里的皇,所到之处洋流为之逆转。路西法是堕落的神,曾率领三分之二的天使反抗上帝。前世我们是世人眼中的罪业,今日你竟成了我的兄弟。你的血肉之躯既为我而死,吾之钢铁壁垒便与君同活。
  • 快穿收藏癖无

    快穿收藏癖无

    这本书的应该叫《快穿之暗無》,应为签约了没法改,所以就在这说一下。(有些世界里無会很少出现,在那着世界中無不是主角)無背负本体所有黑暗的一块主灵魂碎片,可以说她就是黑暗,不善良,没有人性,以游戏世间为乐;变态,冷血,无情无义,没有心的魔鬼就是她的代言词。有人曾谩骂这样的無,也有人最后不甘心的问無。無病态般笑着回答:“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人家觉得有趣才存在的,与之相比你们又算什么东西呢?人家背负黑暗,身处地狱,真的是想毁掉这一切啊~毁掉吾所知的一切!包括吾自己呢~”
  • 总裁爹地的追妻史

    总裁爹地的追妻史

    他是天之骄子权势滔天精贵高冷杀伐果断却不近女色不知情为何物偏偏有个有个女孩闯进了他的世界里当某一天女孩因他离去却发现早已对她情深似海一发不可收拾六年后她带着一对小包子进修回来他便认定了这辈子和她在一起“乖,过来”男人向女人挥挥手“切,什么禁欲系男神,我呸”ps:新手宝宝写的不好轻点喷
  • 西点法则

    西点法则

    在西点军校200多年的历程中,她培养了众多的军事人才,其中有3800多人成为将军。仅1915届的164名学员中,就有59名成为准将以上军官,其中3位四星上将,2位五星上将和陆军参谋长,1名当了美国总统。
  • 白雨斋词话

    白雨斋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