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03500000006

第6章 冬则温,夏则<冫青>

我们还剩多少体察温暖、传递温暖的能力

“冬则温,夏则凊”并不是让小孩子去暖被窝

在《弟子规》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冬则温,夏则凊。”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冬天要温暖,夏天要凉爽。可是,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来,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这是古人所讲究的孩子对父母孝顺的一种做法。通常,大家在讲《弟子规》这句的时候,都首先要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男孩儿。

黄香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九岁时他母亲便去世了,当时他悲痛得无以复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只有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除了读书,平时还要帮助父亲操持农活、料理家务。冬天,天气很冷,他要先钻进被窝为父亲暖和被子,然后才让父亲睡觉;夏天,他在睡觉前要为父亲扇席子,等席子凉了,才让父亲躺上去。黄香对父亲尽心尽孝,因此,人们都夸赞他。黄香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当时的皇帝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于是,他名声远播。

后来,黄香长大做了官,非常勤勉,深受皇帝的重视,曾任尚书令。尚书令在当时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官职,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机要。黄香任魏郡太守时,当地发大水,他就把自己的俸禄都捐出来给灾民,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官员、富人都捐资赈灾,使得老百姓得以活命。

那么,《弟子规》里面的这句“冬则温,夏则凊”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吗?

这我还真得纠正一下,我们可以用这个故事来理解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其实是另有来历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介绍一部典籍,就是《礼记》里面的《曲礼》。

这《礼记》是本什么书呢?现在的中国人,对我们的历史基本不怎么了解了。我曾经问过我的朋友们:“认真地看过一遍‘四书’的朋友举手。”结果无人举手。其实“四书”打印出来是很薄的,它是过去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讲述的是人品德修养方面的内容。但现在认真看过一遍的人却很少。这是现在中国人的状况,对自己国家古代的文化基本不了解。连“四书”都少有人看,就更甭说“六经”了,估计翻一翻的人都极少。

在“六经”里,《礼记》是很重要的一部典籍。《礼记》主要讲的是先秦的礼制、礼仪,是专门解释仪礼的。那么,孔子删定“六经”,尤其是《礼记》这部典籍,目的是什么呢?主要是想通过“礼”来提出修身做人的准则。从目的上讲,它是为完善品德服务的。

但是实际上,大家翻翻《礼记》就会发现,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实在是太广博了,可以说是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门类杂多,看着都晕。它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包罗万象。虽然里面的很多礼仪后世已经不用了,比如一些贵族的礼仪。但是现在来看这部作品,可以让我们对古代社会有个了解,我们的文化曾经那么精深,这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啊!记得有一次,我出差住在一家酒店,发现客房的床头居然放着一本《礼记》,拿来翻翻,见扉页上印着:这是让客人随意看看的,了解一下中国人“礼”的历史。当时我非常感动。我们素来号称“礼仪之邦”,这“礼”在哪里?其实中国人都该看看,了解一下,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还是蛮荒一片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建立了怎样一个严整有致的社会形态。

而《曲礼》是《礼记》中一个非常有趣的部分。“曲”在古代有细小、周遍的意思,曲礼就是那些细小的杂事、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曲礼》,《礼记》里面的很多礼仪可能后世已经不用了,比如“刑不上大夫”就已经被摈弃了。但是《曲礼》里的内容,却几乎塑造了整个中国、甚至亚洲人的礼仪风貌。

我们过去,有很多老的礼数,比如当着长辈的面不能称自己为“老什么”,如当着你爷爷,不能说自己“我老王的年岁这么大了”。在过去,如果你这么说了,你爷爷会拿扇子敲你头的。这就是《曲礼》里面讲的“恒言不称老”。类似的还有很多,如吃饭不拿筷子乱敲、乱剔牙,等等。很多老的礼数,其实都是来源于《曲礼》的。虽然《曲礼》里面有很多内容后来也消失了,但是有些内容影响中国人的时间相对比较长,其中部分内容成了老礼数,民国时候还在;这些内容今天在日韩还可以看到,而在我们国内却基本都荒废了。

顺便说一句,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老话儿,也来自《曲礼》。比如:“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各位看着眼熟,它们的来历却很悠久。

那么,这些事情与“冬则温,夏则凊”有关系吗?

原来,在《礼记·曲礼》里就记载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子女,对长辈的礼节,应该是在冬天的时候体察到天气寒冷,要尽量为长辈创造温暖的环境;夏天的时候要考虑到天气炎热,尽量能为长辈创造凉爽的环境。所以后世人解释这句话说:“温以御其寒,凊以致其凉。”

所以,各位看到了,这个内容在过去,并非是单单教育小孩子的。《礼记》是培养君子品性的,也就是说大人也要学习。这里面的“为人子之礼”,更适用于我们成人孝敬老人。只要你有父母长辈在,你就要深刻体察老人的生活环境。冬天要考虑老人的居住环境是否寒冷,要为老人改善;夏天要考虑老人的居住环境是否太热,同样也要想办法调整。所以,《弟子规》的这个内容是取自《曲礼》的(后面还有好几句话都选自《曲礼》)。它并没有非要孩子去给父母暖被窝,给父母扇凉席,那是汉代的黄香在学习了《礼记》之后,遇到了这种情况,这个九岁的小孩子自己的发明,因为他爱父亲,所以他想出了这样的办法。

所以,如果谁说《弟子规》迂腐,非让小孩子去暖被窝,导致父子没有平等的人格,培养了奴性,其实是不对的,那是不了解《弟子规》里面内容的来历。人家讲的只是让你体察父母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强行规定孩子去做什么。这种体察父母生活环境的想法,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中,都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而黄香的故事,严格地说只是某个孩子,用他自己的办法实践了《曲礼》的“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的一个故事,并非《弟子规》里面本来就有的内容。虽然孩子有这样的孝心很可嘉,但是并没有强迫大家都去暖被窝的意思。只是大家总是用它来说事儿而已。可见,讲一个教材,如果不看它的全貌,就很容易被大家凭直观给否定了。

【点评:我也认为这种关爱父母的方式可以因时代不同而赋予不同的内容,但这确实是一种感恩教育。一个人人懂得感恩的社会,才能老有所养,和谐幸福。——@小季1980】

【点评: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

【点评: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点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佚名】

【点评:我们总是把无限的爱给予自己的后代,却总是遗忘自己的父母。愧疚啊!——@想学中医的鱼】

如果你只会观察别人的“恶”,最后一定深受“恶”害

那么,为什么作为子女,我们要体察父母的生活环境呢?

前两天微博里朋友们讨论得非常好,大家都认为不应该一味死学去暖被窝,而是要考虑到出发点,是因为爱父母,有孝心,所以做出关爱父母的举动。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孩子了解这些呢?我觉得,是因为我们缺少这方面的教育。

这是一种能力,就是“体察温暖”的能力。

我总是讲,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的生活,依赖于周围的一切。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对生活中很多问题的态度就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比如有一天,我买了一个敲经络的小锤子,塑料的,头上带有小刺,上面上有个小弹簧,才两元钱。我就想,这个东西,需要工人去制作模具,然后制作,然后运输,然后摆到地摊上,有人叫卖,最后仅仅才卖两元钱,真的要感谢这么多人的工作,才让我能舒服地敲敲经络啊!这样想了,再看这东西,感觉都不一样了,也非常愿意去给父母多敲敲了。

可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如果教育不得法,就很难有这种感觉。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宠爱,看到孩子的笑脸,家长简直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这是很多家长对我讲的原话。而家里的老人,常常更加溺爱孩子,这样就给孩子建立了一个完全的付出环境。

这就容易出问题了,孩子会觉得一切都是为了他存在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很多现代教育理念讲究家长和孩子在人格上平等,这是对的。可是为什么在中国这种理念会受到欢迎?因为家长特别希望打破之前的“家长为尊”的状态,为自己对孩子好找到理论根据,正好两者符合,所以这种理论大行其道。但是这个理论通常只是家长拿来作借口而已,并不是真的学习应用。部分家长讲的是平等,实际上做的,是“孩子尊,家长从”。

比如《弟子规》里面有句话,叫“父母呼,应勿缓”,其实现在大多数家庭,是“孩子呼,应勿缓”。孩子只要一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立刻全到位:“宝贝你要吃点什么?”可是当全家吃饭了“父母呼”的时候,孩子是可以继续玩耍,根本不需要按照你的时间表走的。前些日子新浪搞活动,请我回答网友们关于孩子健康的问题。我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的身体问题,都是由于饮食不当、脾胃失调,导致正气不足,外邪才来侵袭的。表面上看是感冒、咳嗽、鼻炎,究其根本,则是喂养失当。那么喂养为什么会出问题呢?就是家长过分宠爱,由着孩子来吃导致的。

当孩子觉得这世界的一切就该是为自己准备的,一切都该顺着自己的时候,就容易形成心理定式,将来长大了,受苦的却只能是他自己。

举个例子,曾经听一个朋友讲,他介绍一个朋友的孩子去某单位上班。结果刚去一周多,这个孩子就辞职不干了。他大吃一惊,因为现在工作多难找啊,大学毕业生太多了,就业岗位只有那么一点儿,为什么如此轻易就不干了呢?问孩子原因,居然是因为单位的老职员总是让他去干杂活儿,比如复印什么的,他觉得没有前途。

其实,刚到单位,要熟悉很多事情,干这些杂活儿,都是熟悉的过程。如果你用心,怎么可能一辈子复印呢?究其根本,是这个孩子觉得大家都没有像家人那样宠着他,都把他当作普通人,给他各种杂活儿去干。结果他还是选择辞职回家,跟父母要钱,然后去各种店里买东西。据说这些日子又买了很多东西,我想可能是在花钱的商场,他能得到一种上帝般的尊重。

社会上这样的年轻人还是很多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至少从一个角度可以解释,就是他们可能缺乏“体察温暖”的能力。

设想一下,他如果这么想:介绍我去工作的那位叔叔真让我感激啊,他在社会上打拼了那么多年,认识了那么多朋友,正好公司又缺人,这是多么好的缘分啊!这个公司,有几百人之多,他们居然能在一起协调工作,让这个公司如此好地运转,这似乎是在等着我啊!感恩,感恩。

如果能够这么想,珍惜自己身边出现的善缘,则可能观察问题的角度会有逆转。可是为什么他不会这么想呢?为什么他没有这个能力呢?

重要的原因之一,我想是他的父母从来没有培养过他“体察温暖”的能力。

我们这个社会复杂极了,每天在你的周围,都是有善有恶。如果你只会观察体悟“恶”,则世界在你眼里可能都是坏事儿;如果你再回馈“恶”,则世界就会朝着恶的方向发展。如果你能尽量多地体会“善”,感受温暖,则你眼中的世界会是美好的;你如果再回馈美好,则你的人生会很幸福。

但是,这两个能力却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

我常说,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演练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将来与社会关系的互动。

【点评:孝不在形式,在内心。时代变了,不死搬硬套。善良可以改变人心。——@老醋男】

【点评: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他们的任性要求,他们长成就会堕落,成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苏联]捷尔任斯基】

【点评:自私的心灵是会饱尝它应得的苦痛的。——[英]爱·扬格】

【点评:用溺爱态度培养出来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谓透顶了的人。——[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不要奢谈感恩,感恩也是需要能力的

父母养育孩子是非常艰辛的,从婴儿时期的一把屎一把尿,到夜里的无数次起床喂奶,到孩子生病时去医院的奔波,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虽然他们看着孩子的笑脸就觉得有所回报了,但是,过程还是艰辛的。对于这种艰辛,绝大多数父母可能从来没有想要回报,实际上我总是说,我们也无以为报。但是,感恩之心却是必须有的。

现在,大家常说“感恩”这个词,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感恩也是需要能力的,至少,你需要体察到对方的温暖与付出,才会感恩。如果连体察的能力都没有,则会无视对方的付出,还谈什么感恩呢?

如果一个人无视对方的付出,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所有人都应该自然而然地对他好,那么,当别人稍有差池,这个人立刻会发现,会体察到恶,于是觉得别人对不起他。也就是说,他很快会生活在挑别人的错的日子里,最后生活得越来越糟糕。

这就是为什么在父母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最后往往会特别痛恨父母的原因。

我曾经亲眼在一家商场见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站在手机柜台前,对她的母亲哭闹着大喊:“我只要买苹果,其他的都不要!你不给我买苹果手机为什么还带我来?!”当时她的气势恨不能把她妈妈掐死,周围的人都愕然。这样的事情别的地方也发生过。很多朋友都说:“其实这些家长一点儿都不可怜,因为孩子都是他们给惯出来的。”

古人提出要观察父母的生活环境,努力为父母改善。为什么这么讲呢?这是提醒孩子,要了解父母对自己成长的帮助,要对此有所了解,这是世界给你的一种温暖,对这种温暖要有所体察;体察到这种温暖后,你才有能力去体察父母现在的生活状态,知道他们的生活条件好不好,哪里需要改善。

我小的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不好,如果有鱼吃了,那就是大事儿。每次把小鱼煎好,父母都把鱼肉给妹妹和我吃,自己则吃剩下的鱼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父母是真的只喜欢吃鱼头。后来懂事了,才明白父母是想让我们多吃。这种事情想起来,只会让我对父母更加感恩。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孩子在大学里面生活无忧,可是父亲却在拼命省吃俭用,去拉三轮车赚钱供养孩子。这样的事情,随处可见。

我曾经出差去温州,在酒店看到一则新闻,一位拾荒的老妇人在深夜两点被摩托车撞伤,车手逃逸,路人无人过问。后来一辆出租车又将老人撞出六米多远,腿部粉碎性骨折。送到医院后,记者才得知,这位老人来温州拾荒,是为了供儿子读大学。深夜两点还在拾荒,可见其艰辛。看了报纸,我当时泪如泉涌,马上赶去医院看望老人。后来网友还热情捐款,帮助老人渡过难关。而老人的儿子也非常优秀,一个在读,一个是乡村教师。可是乡村教师还欠着读书的债务,令人心酸。

这样的事情,让我们感到父母的爱是多么伟大。但是,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是否体察到了呢?

古人提出“冬则温,夏则凊”,是让我们体会父母的爱,然后再用爱去温暖父母。

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能体会到世界给自己的温暖,并以自己的努力去与这种温暖互动,发出自己的爱。这样的互动,才是真正的人格上的平等。

这样的孩子,决不会一味索取,稍有不满足,就与世界为敌。要记住,毫无感恩之心的索取,并非平等。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能体察到世界的各种温暖,然后与周围的人互动,使自己与周围的关系逐渐变得和善。这样的人,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这一切,很可能就源自他童年时期受到的教育。

所以,“冬则温,夏则凊”并非是让人去暖被窝,而是古人培养孩子“体察温暖”的一种方式。是要求孩子体会父母的付出,然后用自己的温暖去与父母互动的一种方式。这种小小的互动,会引导他一生走向阳光。

“体会到身边的温暖,并将这种温暖传递给世界”,这是一种能力,在人生中,这种能力至关重要。

讲到这里,我们该体察一下了:雾霾天,我们给自己的小家庭买了空气净化器,给父母买了吗?父母的呼吸系统薄弱,可是更需要呵护的啊!江南冬天冷,父母有没有为了省钱而不使用电暖气?这会不会引起心脑血管的问题?父母每天电话里有没有对我们报喜不报忧?他们每天吃的药都是什么,我们是否清楚?……需要我们去做的,可能还很多。

我们做好了,再解释给孩子,让孩子背诵《弟子规》,这种教育则自然鲜活有力,相信孩子也会乐于效仿的。

【点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太阳,你的生命照亮和温暖着别人,同时也被人温暖和照亮。——佚名】

【点评: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

【点评: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英]富勒】

课后练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阅读本文后,建议你平时看望父母或者照顾父母时带上孩子。给老人买东西时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挑选,甚至可以让孩子帮你一起照顾老人,比如让他(她)做给老人端水、拿衣服、盖被子等力所能及的事。他(她)每做好一件事你都要及时表扬,还可以给他(她)一个拥抱和亲吻,以示鼓励,让他(她)知道这样做非常好。你的一言一行就会影响孩子的言行,慢慢地他(她)也会想到要照顾你。

同类推荐
  • 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

    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

    本书研究游戏在人类进化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赫伊津哈强调,游戏是文化本质的、固有的、不可或缺的、绝非偶然的成分。作者是荷兰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化学家。他旗帜鲜明地断言:文明在游戏中诞生,并且以游戏的面目出现。
  • 幽暗意识与时代探索

    幽暗意识与时代探索

    历史学家张灏提出的“幽暗意识”与“转型时代”已成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理论。张灏多年治学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探索时代大风暴的思想根源与背景?张灏的思考结晶之一便是名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所谓“幽暗意识”是发自对人性中与宇宙中与始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因为这些黑暗势力根深蒂固,这个世界才有缺陷,才不能圆满,而人的生命才有种种的丑恶,种种的遗憾。张灏探索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幽暗意识”也有独到的研究。本书是张灏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章精选。
  •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而系统、体制宏大而完备、兼具学术价值的家训,其中提出的为人处世、为文从艺、仕宦出处等思想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此书语言顺畅,运用了大量的故事、典故、逸事,往往从小处入手,将所阐述的道理蕴含其中,可读性很强。本书对《颜氏家训》进行编译和评析,以当代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重新编排。希望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髓,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
  • 另类日本文化史

    另类日本文化史

    本书不以常套的纵向时轴表现日本文化史,而是从世相的横断面着手,深入至文化的内核并从中观察和体验。于是,勾勒出了很多令读者有感兴趣的话题:间的红唇黑齿为何意?一个寂字,为什么令日本人狂喜和狂爱?生死又是如何化为千年之风的?卡哇伊的前身今世?穿着和服的动漫凯蒂猫为何人见人爱?AKB48走红与少女爱的深层关系?非黑非白的幽玄之美与湿气有关?当然,还有汉字文化的魔界幻境,切腹的白日青天,怨灵的鬼魅幽影,不伦的残月融雪等考述与解读。作者总是用别样的眼光,将纷杂在事象背后的文化根由揭出。用语雅赡,用意深至。可读性强。
  •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日看尽长安花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历时六年之久,在李佩先生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讲稿。程教授学识渊博,诗文满腹,从先秦到明清,将漫漫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故事娓娓道来,名章佳句信手拈来,有诗词引述,有评点讲解;有历史缅怀,有当下感慨;对比中有感悟,诙谐中含寄托,给听众与读者以一种艺术与精神的美好享受。本书雅俗共赏,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籍。
热门推荐
  • 名门危情:首席的独宠

    名门危情:首席的独宠

    许慕秋的人生,以八岁为界。八岁之前,她是许家刁蛮任性的大小姐许弯弯。八岁之后,她是梁西泽手上最有用的棋子,是名动荣城的名媛许慕秋。一场大火,她失去双亲,他失去双腿。八岁到二十岁,她的世界,住满了一个叫梁西泽的人。她爱他,从不掩饰。“梁西泽,我这一生,只会爱你一个人。”他坐在轮椅上背对着她,声音冷漠如斯,“弯弯,我养了你十二年,名义上来说,你应该叫我梁叔。你所谓的爱情,在我眼里,只是个笑话。”二十岁生日那晚,她费尽心思地印上了梁西泽女人的标签。第二天,她和沈立轩的婚讯,出现在了新闻头条之上。宣布这条消息的,正是与她温柔缱绻的人。
  • 家的蜕变

    家的蜕变

    本作讲述80年代末,一对普通父母带着独生儿子,与弟妹因为生活拮据,只能省吃简用地过日子,祸不单行,父亲因为体制改革被迫下岗,他失业在家,可是天无绝人之路,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曾经的同事在深圳竟然开起了工厂生活过得富足,出于好心邀请他过去,随后,他家境开始改变,在家里人不断挣扎努力,而实现梦想,并获得财富。
  • 乡射礼

    乡射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气质与性格(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气质与性格(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性,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人的个性当中处于核心地位。这首先是因为性格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人们可以对某种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进行评判。
  • 张炎词全集

    张炎词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灵魂的两面

    灵魂的两面

    肉身如灰尘微渺,灵魂却渴望飞升。在生活的嘲弄面前,诗人干净的眼睛瞥见了温柔的神秘,用语言搭建起通往诗心的桥梁,唱出细腻的感动。本书由树才诗歌选《这枯瘦肉身》及其译诗选《红色的饥饿》两部分组成:前者点化日常,一只蚂蚁一缕风皆可入诗;后者译介阿多尼斯、勒韦尔迪等多位诗人的优秀诗篇。树才试图通过写诗和译诗两种行动显现灵魂众多面孔中的两个。他满怀真挚与谦卑,在时间永恒的洪流里,依赖悟性之光,写下灵动而明澈、纯洁而温柔的诗篇;眼含泪水仰望天空与月亮,无限辽阔,无比虚静,唱不尽诗人的苦心。
  • 重生娇妻有点甜

    重生娇妻有点甜

    一朝重生,为了躲避这场注定会死的命运,抱上了谁都无法撼动的粗大腿,一跃成为陆忱的大婶子。陆洺深,陆氏集团掌权人,狠辣无情,杀伐果断,却将她宠到了骨子里……
  • 参见学神大人

    参见学神大人

    秦天摸一摸《语文书》,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经典名著创作而成。秦天看一看《英语书》,嗨咯,买年丝一丝秦天!各国语言我瞬间样样精通。倾听一番郎朗的钢琴曲,抱歉,郎朗会弹的秦天都会了。第六感感悟一下天地的威威浩荡,绝世功法创作完成!书友群QQ:51966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