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8700000018

第18章 扎克伯格的经营心得(2)

在扎克伯格看来,正是这种无序的管理与交流方式让Facebook保持了创新精神。随着公司的壮大,制度逐渐健全起来并正式化,扎克伯格担心之前那种令人舒适的关系被打破,成员之间不再像之前那样以朋友的方式自由交流。为了消除这种担心,扎克伯格强调:“在一个成员间说着不同逻辑的语言、不能自由沟通思想的企业里,拿出20%的时间给员工去理解他人想法是十分必要的。在Facebook,有一点我非常关注,那就是友好的企业文化。我让员工抽出20%的工作时间泡在一起,而不是去忙各自的业务。让他们待在一块儿,不是强迫他们非得成为朋友,而是让他们在与同事相处时感觉更舒适,交流更顺畅。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营造了一种自由而有效的沟通文化,这是个不太成文的规定,我觉得企业氛围就该如此。交流顺畅了,思想就得以相互碰撞,最终促成一个又一个项目。”

同时,在人才管理上,扎克伯格强调是监督而不是过度操控整个团队,就像他所说的:“这些人是非常聪明的,我看重他们的原因就是他们有着绝佳的点子和自主研发能力。”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这些智慧的火花与产品匹配且不凡”。

当然,在人才管理上,扎克伯格也存在着自己的困惑,“如何让这些天才的工作效率更高,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或许可以摒弃无休止工作的模式,毕竟他们开发的不是小儿科产品。”扎克伯格明白,做公司的CEO与做别人室友的要求完全不同,想和做的结果也是很不一样的。因此,扎克伯格在摸索如何让天才们发挥更大潜力。不得不说,此时的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保持独立

2005年7月18日,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社交网站MySpace。当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其他成员得知这一消息后,他们特意开了一个庆祝派对。一方面,MySpace获得的5.8亿美元让他们更加坚信社交网站的美好前景;另一方面,包括扎克伯格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新闻集团会对MySpace进行胡乱改造,从而让MySpace失去原来的霸主地位,这样会给Facebook带来大好的发展机会。

事实的确如他们所预料的,新闻集团接手MySpace后,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这让其偏离了社交网站的定位,而更像是一个和雅虎一样的新闻平台。六年之后,新闻集团仅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将MySpace出售给了网络广告公司SpecificMedia,这次出售MySpace的价格仅相当于当初收购价的6%。

与MySpace的创始人汤姆·安德森不同的是,扎克伯格从来没有想过要出售Facebook。一次,扎克伯格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有人问他:让Facebook生钱的最佳方式是什么?扎克伯格用简短的语言回答说:“战略性退出。”但是接着,他又用一贯平静而坚定的口气说:“我的时间是用来想如何建造它,而不是去想如何以高价卖掉它。相比其他任何人,我认为我们能把这个网站做得更有意思。

管理这个网站让我感觉很好。对不起,我不会花时间去想卖了它。”尽管扎克伯格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但他始终没有改变亲自运营Facebook的想法。如果说公司刚成立时,扎克伯格还对Facebook存在疑惑,不知道它究竟会发展成什么。可是,当用户数越来越多,扎克伯格对Facebook的信心及期望也越来越大,不管收购者是什么身份背景,哪怕提出天价的收购价格,他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早在2005年,传媒巨头维亚康姆旗下的MTVNetworks总裁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Wolf)就曾试图收购Facebook。谈判当天,沃尔夫包了一架湾流G5专程来接扎克伯格,沃尔夫当时表示,愿意向Facebook支付8亿美元现金,总交易额可高达15亿美元,但这一建议遭到了扎克伯格的拒绝。沃尔夫并没有就此放弃,在一次与扎克伯格的会见中,他问道:“为什么你不把它卖给我们呢?你会变得非常富有。”扎克伯格邀请沃尔夫参观自己杂乱的居室,然后对沃尔夫说:“你也看到了我的住处,我现在真的不缺钱花。而且,我不认为我还有机会再想出一个像Facebook这么好的创业点子。”

据沃尔夫回忆,当时扎克伯格认为Facebook价值20亿美元,但是,如果有人提出以20亿美元收购Facebook,也会遭到他的拒绝,“扎克伯格表示的是,即使你支付我20亿美元,我还是不愿意卖,谢谢厚爱。”

2006年7月,雅虎CEO特里·塞梅尔(TerrySemel)提出以10亿美元现金收购Facebook。当面对10亿美元的巨款现金时,Facebook董事会出现了分歧。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坚决不同意出售,就像莫斯科维茨所说的:“既然条款书出现了,那我们就不得不假装去谈一下。不找出我们到底值多少钱是不负责任的,当然我们并不是真的要出售这家公司。”但是,董事会另一成员布雷耶却认为他们该出售Facebook,因为这是大赚一笔的机会。在董事会上,布雷耶说道:“我们过去说过,Facebook的价位到10亿美元时可以考虑出售。”但扎克伯格却说:“我们不能出售,如果我们不想出售的话。”

就在Facebook内部充满矛盾的时候,因为雅虎股票下跌,塞梅尔不得不将报价降到8.5亿美元,这让雅虎彻底失去了收购Facebook的机会。扎克伯格保住了Facebook的独立性。对Facebook垂涎的还有曾经的互联网霸主微软。据说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曾两次亲自拜访扎克伯格,并提出了15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但扎克伯格不为所动,“我不想出售公司,除非我能保持对它的掌控。”面对来自各方的收购报道,扎克伯格坚定地表示,他会继续保持独立发展,并集中精力建立长期战略。

当整体收购的计划被推翻后,微软最终投资2.4亿美元,占Facebook股份的1.6%。这也就意味着Facebook市值为150亿美元。从维亚康姆到雅虎再到微软,他们的收购价格在不断攀升,但是仅仅20出头的扎克伯格却不为所动。很多人无法理解扎克伯格的顽固,但是如果把他看成一个像乔布斯那样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人物,或许可以理解他的行径。他并不是想要得到更多的财富,过上令人羡慕的奢华生活,他想要的仅仅是像乔布斯所说的那样:改变世界!而这一目标只有靠他亲自来领导Facebook才能完成。随着“.com”域名价值的不断提升,企业何时卖出公司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我身边的许多人都不停地告诉我,我在2005年以5.8亿美元将MySpace出售给新闻集团是一个多么明智的决定,他们的理由大多是因为新闻集团仅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便将MySpace甩卖给了在线媒体和广告公司SpecificMedia。当然,我很高兴因为这一决定而受到人们不少的赞扬。可事实是,当时的这一决定并非是我一个人做主,MySpace的母公司IntermixMedia拥有最终决定权,也正是他们敲定了出售MySpace。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这一决定没有任何好抱怨的,因为MySpace已经让我赚得盆满钵满,我拥有了超过许多人想象的金钱及大好的人生,不管从哪方面来看,我都是十分幸运的。

但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MySpace在2005年时没有被出售,而是在06或07年的时候再寻求买家,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MySpace的售价甚至会达到十亿美元以上吧。另一方面,如果不出售MySpace,我们也就不会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自己定下的长期目标。扎克伯格就是这样,他始终将公司的控制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并迟迟不愿上市。似乎他根本不在乎自己公司市值的涨跌,他更像是一个为了完成个人使命而活的人物,对此我感到很敬佩。

——选自MySpace联合创始人汤姆·安德森发表在Google+上的公开文章。

拥有绝对控制权

看到这一标题,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乔布斯被踢出苹果的经典故事。1983年,乔布斯请来百事可乐公司总裁约翰·斯卡利(JohnSculley)担任苹果电脑公司总裁兼CEO。刚开始那段时间,工作进展顺利,斯卡利和乔布斯俨然已经成为亲密无间的最佳拍档。但他们的伙伴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

1985年,苹果电脑历史上首次出现季度亏损,被迫裁员1/5。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管理层意识到很多问题都来自乔布斯,甚至有人说乔布斯在苹果的负面作用多于正面作用。而斯卡利此时也意识到,要想重振苹果电脑公司,必须对乔布斯有所行动。斯卡利不再听从乔布斯的“呼来喝去”,而是公开指责乔布斯的一次次决策失误:在Macintosh的研发过程中,乔布斯不顾一切地追求完美,错过了该产品面市的最佳时机;研发成本过高导致的高昂价格,是产品在市场上受到冷落的最主要原因;在销售上,乔布斯又做了过于乐观的估计,提出一年销售50万台的计划,这在别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而当有人试图纠正乔布斯的错误时,他却索地让那些人从苹果公司“滚蛋”了;为了扭转败局,他又不惜重金在电视上做起了那个着名的失败商业广告《旅鼠》。

在斯卡利看来,是乔布斯在Macintosh研发战略上的失败使苹果出现危机。他认为,乔布斯不能再继续担任Macintosh项目组的研发负责人。董事会站在了斯卡利的一方,他们认为乔布斯应该为Macintosh的失败负责。公司的一位副总裁麦克·默里在发给苹果高层的一份备忘录中记录:“公司出现的重大决策问题应该归咎于乔布斯的发展战略的失败……他的发展战略明显是以公司的生存为代价的。”显然,乔布斯在Macintosh研发组是多余的。就这样,他被赶出了研发组。

之后,斯卡利继续向董事会施压:如果乔布斯留在苹果,他就会选择离开。在这个关键时刻,董事会选择了斯卡利。在苹果公司的季度会议上,斯卡利强硬地说:“在公司里,已经没有史蒂夫·乔布斯发挥作用的部门了,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乔布斯在苹果众叛亲离。几天之后,乔布斯向公司递上了辞呈,被迫离开。

乔布斯之所以被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赶出家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乔布斯没有控制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站在了斯卡利一边,当投票进行决定时,乔布斯自然会被踢出局。假如乔布斯牢牢控制着董事会,他就不会遭遇被逐出家门的命运。

显然,扎克伯格懂得自己拥有控制权的重要性。在Facebook的历次融资中,扎克伯格都没有失去绝对的主导权利。Facebook刚成立时,扎克伯格、萨维林和莫斯科维茨的股份所占比例分别为65%、30%和5%。扎克伯格拥有绝对“话语权”。2004年,扎克伯格认识了肖恩·帕克,目睹了帕克被自己的公司逐出门外的情景。这让他深刻理解了控制权的意义,并对风险投资保持警惕。为了融资,在帕克的建议下,扎克伯格重组了公司。新的股权结构为扎克伯格51%、萨维林34.4%、莫斯科维茨6.81%、帕克6.47%。扎克伯格仍然保有绝对权威。

Facebook重组完成后,迎来了第一次融资,彼得·泰尔投资50万美元,获得Facebook10%的股份和一个董事席位。在融资之前,Facebook只有扎克伯格一位董事。泰尔注资后,重建了董事会。扎克伯格、泰尔、帕克各自拥有一个董事席位,同时扎克伯格控制着一个空余席位。这样的安排是为了防止风险投资者的人数在数量上超过自己的人,从而出现投资人绑架创始人的情况。Facebook成立一年多后,AccelPartner公司投资1270万美元,该公司主要合伙人布雷耶出任董事。至此,Facebook董事席位变为五个:扎克伯格、帕克、泰尔、布雷耶和一个由扎克伯格控制的空余名额。

2005年8月,帕克参加了一次有吸毒者的聚会,并被警察带走。原本就对帕克不满的布雷耶和泰尔认为帕克的坏名声会毁了Facebook,他们坚持要帕克辞去总裁职务,并放弃其优先认股权和董事席位。基于之前被踢出家门的教训,帕克认为如果把董事席位交出去,扎克伯格早晚也会遭遇被赶出公司的命运。他和扎克伯格设计了一些条款做保护。最终,帕克放弃一半认股权,但将其董事席位交给扎克伯格控制。这样,扎克伯格就控制了董事会中的三个席位。当扎克伯格和泰尔、布雷耶的意见相左时,他可以随时任命两名新董事,当然这两名新董事必须和扎克伯格一个阵营。

2008年6月,扎克伯格邀请安德森出任董事,从安德森对扎克伯格的溢美之词以及他为Facebook设立的长远目标,可以看出他和扎克伯格已经达成共识。扎克伯格仍然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公司。

扎克伯格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自己并不愿意IPO,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上市也许会让他失去控制权。他表示,他很喜欢现在的工作状态,对公司具有控制权,同时又没有华尔街、报表、股价等的约束。没有这些压力,他就可以保持自己的专注度,让Facebook跟着自己的节奏发展。

同类推荐
  • 告诉你一个托尔斯泰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托尔斯泰的故事

    精选了托尔斯泰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托尔斯泰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执法总监张培梅

    执法总监张培梅

    崞县属雁门,从清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半世纪间,军阀混战,日寇侵入,战事频繁,烽火连天,时势造就英雄,战时培养将军。张培梅便是其中之一。
  • 数学王国的一代天骄:丘成桐传

    数学王国的一代天骄:丘成桐传

    本书叙述了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的成长经历,内容包括丘成桐的家庭背景,他是客家人的孩子,如何进入数学王国,他在数学世界里的刻苦钻研,家庭变故使他在困境中的成长,如何得到帮助出国读书,以及在数学王国的驰骋,做出的诸多科研成果,攀登数学研究高峰,证明卡比拉猜想,后期培养数学精英,回国后,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奉献等等。
  • 临水照花人:民国名媛的美丽与哀愁

    临水照花人:民国名媛的美丽与哀愁

    本书完整揭示了民国十位才女的真实人生,结合她们在不同阶段的创作,细述了其或完满或坎坷或消沉的生命历程,以及其内在对艺术的追求与向往。作者通过有极具感染力的笔墨,引领读者走近恬静、叛逆、忧郁、绚丽的才女世界,领略她们如水的轻盈,如沙的流离,如风的奔放,如海的智慧,并切身感受她们心田的爱恨情仇,及用眼泪与心血书写的不朽诗篇。
  • 百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每当历史的巨人跨越一步时,人类就总会在向前暸望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回首流逝的年代,缅怀远去的先人,感悟曾经的岁月。当我们带着崇敬与激情去追思那一位位闪烁着智慧光芒、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的世界杰出人物时,胸中便会油然升腾出一股发自心底的感动,一股追求奋起的冲动。
热门推荐
  • 微博志异

    微博志异

    因为一次错误的邮件派送,让一个普通人见到了奇妙的世间万象……不可思议的传承之门,包罗天马。荒诞不经的鬼怪奇谭,藏于迷雾。不死不灭的永生传说,心驰神往。虚而不真的现实假象,众生皆醉。……这是一个非官方微博的记叙故事。ps: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小说,敬请指出诸多不足,一定加以改正!(若有新奇想法,也可一起分享)
  • 摔跤手

    摔跤手

    早年,京城小市民的理想是:练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今,在底层摸爬滚打的“摔跤手”为了养家糊口,只能货与黑老大了。他现在很怕遇见熟人,特别是对他很好的熟人。有时候,身边如果围满了这样的人,反而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他想把这个经验告诉自己的儿子,可是那孩子太小了。他希望他明白,令你不断成长、不断强壮的力量,往往来自给你带来羞耻感的对手。在他还是个业余体校的摔跤班学员时,他的身边站着父亲和哥哥,可是没有谁会告诉他什么道理。他只知道人心要齐。
  • 好形象,好前程

    好形象,好前程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事主管会在十分钟内对应聘者进行印象考核。而且,97.2%的人事主管承认,应聘者的音像可能会或肯定会对自己的招聘录用决策产生影响。头发在人事主管形成的印象中具有重要影响,男性秃发者在争取人事主管的印象分数时甚至不如留长发者。有位资历颇深的行销专家淳淳告诫涉足行销界的同仁们:在行销产业中,懂得形象包装,给人以良好的印象者,将是永远的赢家。人都是重“感觉”的,印象往往决定未来的发展关系。如果在双方初次见面时,留下的是负面的第一印象,那么,即使你的专业再强,你的个性或能力再好,也很难再有证明的机会了。相反,如果你给顾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你就有机会施展你的才华了。
  • 边城

    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一部中篇小说,凭此书一举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书中寄托着作者关于“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较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作品。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淳朴的世道民风和天然的生活状态。全书共二十一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似一幅或浓或淡的水墨画,以古朴清新的语言,表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商先生的戏精小妻子

    商先生的戏精小妻子

    :“boss,姜小姐把您的未婚妻给打了!”助理面无表情的说道,似乎对这种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那就带些人去给她撑腰去,免得被人给欺负了。”坐在办公桌上的男子头也不抬得说道,但是语气中却带着一丝的宠溺。“是!”“boss,这是姜小姐让我给你的东西,希望您能签一下字?”男人接过来,刚要签字的时候,就看到了那张纸上写着几个大字——离婚协议书!某男愤怒的直接丢下工作立马回家去教训某女人去了!
  • 江湖歌中行

    江湖歌中行

    主角得到巧遇转世到江湖1000年后,这一世他为了完成上一世未完成的江湖榜首再次踏入江湖,江湖因他而颤抖!
  • 狼王黑点

    狼王黑点

    我的新作《成吉思汗的动物军团》和《盎然诗意》,正在连载,敬请关注。
  • 江南短篇武侠小说集

    江南短篇武侠小说集

    《江南短篇武侠小说集》为作家江南早期短篇武侠小说的合集,共20部。
  • 我们的仲裁

    我们的仲裁

    关上门,我把身体深深地埋进大皮转椅里,陷入沉思。每当我决定要亲自独任审理某个案件,我都要作一番仔细思考,理清案件的脉络,揣摸可能会影响审理进程的各类客观因素,预测案件审理的结果及其可能发生的各种影响。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今后自己的动作闪转腾挪,尽量不偏不倚,趋利避害。多少年来,这是我作为一名劳动仲裁员,作为一个劳动仲裁院院长的职业习惯。但今天,我无法凝聚自己的思绪。刚刚从我办公室离开的田春来的一颦一笑,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晃动。其实,田春来不过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人应约来到我的办公室里签收了一份准予立案的送达文书。
  • 促织经

    促织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