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8700000002

第2章 扎克伯格的网络帝国(1)

Facebook是人们平常联系、交流的平台,又是将无组织的人们组织起来的场所,还是无数商家寻找商机的“宝地”,玩家玩游戏的“天堂”……总之,只要有需求,在Facebook上一切都可以实现。Facebook不仅是一个消遣工具,它颠覆着人们对于生意、交往、社区、邻里之间以及生活中所有一切的认知。更为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了Facebook对日常习惯的改变。至2010年3月,Facebook的访问量已经超越Google,成为美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

上市仅仅是个开始

北京时间2012年2月2日,全球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非官方中文称“脸谱”或“脸书”)正式向美国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上市申请。这一消息立刻“抢占”了各大财经网站的头条位置,尽管国内的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机会登录Facebook,不能亲身感受国外媒体所描述的Facebook的各种“给力”应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后乔布斯时代,重新树立一位财富英雄,然后像崇拜乔布斯(SteveJobs)一样开始狂热地膜拜与追求这个新偶像。

上市的“蝴蝶效应”

根据招股文件,Facebook将融资50亿美元。但申请文件并未指明计划发行股票的数量与预期价格。文件显示,2011财年,Facebook营收达37.1亿美元,净利润达10亿美元;扎克伯格2011年收入为150万美元。目前,Facebook在美国私募股权交易市场的估值在1000亿美元左右,扎克伯格持股比例达到28.2%。毫无疑问,Facebook成功IPO(首次公开募股)之后,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IPO之一,并创下多项历史纪录,而其创始人——未满28岁的扎克伯格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预计身价达到240亿美元。这当然使他有足够的资本成为乔布斯之后,硅谷的又一位少年成名、万人追捧的创业英雄。

Facebook的上市不仅成就了扎克伯格,同时还让更多人分享了成功的喜悦。Facebook第二大股东风险投资公司AccelPartners,Facebook的共同创始人、第三大股东达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Moskovitz)以及俄罗斯风险投资集团DSTGlobal、李嘉诚等人都会获得数亿财富。

由于Facebook在过去几年大量使用了基于股票的激励制度,保守估计将会有超过1000人在Facebook上市后成为百万富翁。

Facebook让很多普通人享受了收获财富的惊喜。

扎克伯格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就像他在公开信中所写的:

“我们为了投资者和员工而上市。我们曾经对他们承诺给予他们权益,这些权益因为我们的努力工作而获得,此次IPO将兑现我们的承诺。”

同时,Facebook上市的“蝴蝶效应”也已经波及大洋彼岸,中国社交网站是Facebook上市的最直接受益人,新浪此后几日持续大涨20%,人人网股价一度暴涨60%。

Facebook的上市还给了

那些仍在苦苦奋斗中的社交网站坚守者们更多的信心与希望,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2012年Facebook将会引领又一番上市高潮。

硅谷创新精神的最好接班人

仅仅以财富来衡量扎克伯格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江湖地位,似乎太过世俗与标准单一。尽管财富是很多人追逐与关注扎克伯格的必要条件,但他身上的其他特质,如乔布斯所说的创新精神、扎克伯格自己所津津乐道的黑客方式,才是我们应该透过其财富光环真正去关注的,这些正是扎克伯格获取财富的秘密。

在《史蒂夫·乔布斯传》中,心高气傲的乔布斯称扎克伯格为硅谷创新精神的最好接班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扎克伯格是乔布斯式创新精神的最好接班人。曾经,乔布斯率领苹果通过应用创新的方式挑战了巨无霸微软,并将其打造成为互联网行业最有价值的高科技公司。现在,扎克伯格也正通过在社交领域的突围,颠覆Google在互联网领域的垄断地位,成功传承了硅谷的创新精神。

乔布斯推崇“海盗文化”,扎克伯格信奉“黑客文化”,扎克伯格认为“黑客方式”是一种涉及不断改进和创新的态度。“黑客们认为,事情始终可以变得更好,没有事情是完美的。他们必须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因为他们常常对现状感到不满意。”Facebook的办公室还会张贴黑客标语:“代码胜于雄辩”。这意味着Facebook的每个成员都会因为一个代码而无休无眠地奋战,直到把它做到完美。除此之外,扎克伯格的专注精神、开放态度以及将社会变得更加透明的强烈责任感,都是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必需的特质,这也是一个创业偶像受人追捧的内在原因。

上市后的新挑战

Facebook的上市申请已经成为硅谷最炙手可热的IPO,很多人将Facebook的上市定义为互联网繁荣的标志性时刻。但在辉煌的顶点,年轻的扎克伯格也面临着随之而来的“新挑战”。

一直以来,扎克伯格都对Facebook拥有绝对控制权。尽管他只拥有28.2%的股权,但却拥有56.9%的投票权,这种安排让扎克伯格拥有Facebook的唯一决策权。但当Facebook上市后,如果股东利益与控制权之间发生冲突,很难说那些大股东还会同意让扎克伯格代表自己的股份投票。换句话说,扎克伯格如果不能继续创造出色的业绩,他很可能失去对Facebook的控制权。

怎样继续留住人才也是Facebook必须面临的问题。硅谷一向鼓励冒险与创新精神。当员工分享到了Facebook上市所获得的巨额财富后,他们很可能会选择离开。想想看吧,Facebook的很多员工都是从Google过来的,一旦有像初创的Facebook一样可以创造历史的新公司出现时,他们同样会选择离开Facebook,而风投也同样会对新公司趋之若鹜。所以,上市后,扎克伯格的首要工作之一就是稳住团队。

此外,隐私问题、保持用户数量继续增加、股东所制定的营收压力等也是扎克伯格所必须要面对的。对于扎克伯格来说,Facebook的上市仅仅是个开始。对于一个还没有经历过金融风暴、经济动荡的企业而言,现在言之成功或者伟大还显得太早。所幸的是,Facebook开了一个好头,一切都值得期待。

全球人口数量:Facebook第三

Facebook有多重要?曾有网友在讨论区贴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Facebook难道比Sex还流行?有人回复说:“我上Facebook的次数比做爱多,所以答案是肯定的。”

马克·扎克伯格的创意宗旨,是要建立一个大家都愿意上网分享乐趣的地盘。如果把互联网看成新的地球,扎克伯格就像房地产开发商,把这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规划设计成了吸引众多网民的新社区:这个社区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不断地为社区的网民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它是开放式的,网民们正逐步地搬迁入住新社区,而且相互推荐,犹如多层次市场推销。

扎克伯格用五年时间,把Facebook打造成全球第三大的网站。美国一家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Hitwise的数据显示,2010年3月,Facebook的访问量在美国网站总访问量中所占比例为7.07%,位居美国第一,覆盖了53%的美国人口。到2010年年底,Facebook全球的注册人数已经达到5亿人,还不包括中国这个13亿多人口的未开放的市场。到2011年年底,这一数据已经飙升到8.5亿。据统计,有5亿的用户每个月至少登录一次Facebook,而其中有一半的用户每天都登录。同时,Facebook非常国际化,有70%的用户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网站支持超过70种不同的语言。

Facebook俨然成了一个帝国,其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成为全球第三大“国家”,并且这还是一个可以在地域上无限拓展的帝国,就像扎克伯格所形容的“建立在时间和疆域上没有界限的帝国”。正因如此,爱穿T恤、拖鞋,刚满26岁的扎克伯格被选为美国《时代》杂志2010年的风云人物。扎克伯格当选的理由是:让5亿多人成功连结在一起,并在他们之间绘制社会关系;创造了一套交换信息的崭新系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时代》杂志毫不吝惜溢美之词,称其为“第三大国的国王”。

人们预测,Facebook活跃用户数量将在2012年的某个时候达到10亿的新里程碑。显然,对于这一预测其帝国掌门人扎克伯格很有信心。他还进一步表示,全球除俄罗斯、日本、中国、韩国四个国家外,Facebook目前在社交网站领域内已建立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Facebook跨越了不同的语言障碍,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及中东地区不断地推进。它如同新的帝国在全球风行,以至不少国家担心Facebook会影响他们的政治制度、社会习惯、传统文化等,而不得不对其加以防范。

Facebook不仅仅在全球流行开来,而且网民对Facebook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每天一有时间就上Facebook,爱不释手,甚至忘记功课、约会、吃饭、睡觉。由于网民对Facebook的依赖是如此严重,心理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病症叫“Facebook上瘾症”。难怪许多网民戏称Facebook为“非使不可”;而Facebook的竞争对手或利益受威胁者对它恨之入骨,将其称为“非死不可”。尽管这样的称谓多少有些夸张,但Facebook显然已经成为从来不缺少动人故事的互联网市场又一块财富掘金地。

叫板

一切迹象表明,后起之秀Facebook与今日霸主Google之间的战争已经打响,而且,前者企图取后者而代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Facebook的不屑一顾,他强调:“赢家在哪里都会赢”。可是,事态的发展并非如施密特所期待的。

据ComScore的数据显示,Google目前是美国最大的网站,覆盖了81%的美国人口;Facebook仅覆盖了53%的美国人口,落后于Google、雅虎和微软。但是,Facebook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oogle,访问量已经超过Google。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4月,Facebook的访问量在美国网站总访问量中所占比例为7.07%,位居美国第一;其次为Google,访问量所占比例为7.03%。一年之后,Facebook在访问量方面仍然领先于Google,而且优势越来越大。

到2011年5月的第一周,Facebook占据美国网络访问量的10.4%,而Google只有8%。这让Google倍感压力。

争夺人才

Facebook与Google之间的战争随着Facebook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升级并备受关注。双方首先上演的是人才大战。在Facebook迅速成长的几年间,扎克伯格从Google挖走了好几位重要人物,包括Google在线销售与运营副总裁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Sandberg),Google地图共同创办人拉斯·拉斯穆森(LarsRasmussen)等。

《纽约时报》的一份统计表明,约有200名Facebook员工曾任职于Google,占到Facebook员工总数的10%以上。甚至有人戏称,Facebook的大厨都是从Google挖来的。为了抵御Facebook的挖脚,施密特不得不为全体员工加薪10%,部分高管的加薪幅度达到30%,希望以此来鼓舞士气,防止人才外流。但是,在一家已经发展壮大并走上平稳发展轨迹的企业,显然缺少创造奇迹的机会。

而在Facebook,这样的机会却唾手可得。想想吧,那些技术天才谁小时候没有一个成为“英雄”的梦想,加入Facebook,他们可能会成为公司发展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的“英雄”。况且,Facebook还抛出了吸引人才的杀手锏,那就是为他们提供未上市股票,一旦公司上市,他们可以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正面交锋

施密特曾经在公开场合否认过Google与Facebook之间正在发生冲突。他的理由首先是两家公司在广告市场上并不存在竞争,其次,Facebook正在带来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这对Google而言也并非坏事。

施密特发表这番论断的时候,或许没有想到,Facebook的成长速度会如此令人惊叹。当Facebook把核心业务“社交服务”打造得无与伦比后,它下一步当然是要提供互联网用户所需要的一切服务,就像马化腾所宣称的,要像互联网上的“水、电”一样变得不可或缺。当Facebook拥有了亿万级用户,进入Google的领域仅仅是时间问题。正如《21世纪经济报道》所说,Google和Facebook之战没有悬念,这是一个Facebook如何悄悄成长并逐渐对Google形成威胁的故事。

Facebook与Google的正面对抗首先表现在Google具有绝对优势的搜索领域。2009年8月,Facebook宣布收购FriendFeed。这是一家由4名前Google员工创办的新兴社交聚合网站。就在收购FriendFeed的同一天,Facebook推出了经过不断改进的搜索引擎应用,以方便用户在网站上搜索实时消息。分析认为这是Facebook有意提升搜索功能的例证。同时,在Facebook网站上,其推荐的是Google的宿敌微软的搜索业务必应(Bing)。

在广告市场,双方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2010年11月,Google宣布将禁止Facebook及其他网络服务提供商访问Google用户信息。这一举措致使Google与Facebook两大互联网巨头的矛盾不断升级。2011年3月,Facebook开始封杀由Google公司推出的AdSense网络广告,并挖走Google公司并购部门的高级管理人才。

同类推荐
  • 人心至上:杜月笙传

    人心至上:杜月笙传

    本书以杜月笙为人处世原则及智慧为切入点,以其生平为线索,通过对其一生历程的娓娓道来,涵盖了发生在其人生每一阶段的大事要事,以及其应对这些事的技巧、心态、解决方法等,展示了杜月笙高超的为人处世智慧,亦体现了其性格、心理,以及其在特殊境遇下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救世情怀,堪称迄今为止杜月笙传记的上佳之选。
  •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以春秋战国到清末历朝历代著名的帝王将相作为抒写对象。帝王的聪昏周期率、宫廷喋血、将相的作为与专权、腐败贪官的触目惊心……历史钩沉,广征博 引,文笔老辣,入木三分。浓缩了帝王将相历史,读之大开眼界。
  • 华盛顿传

    华盛顿传

    乔治·华盛顿的一生,就是美利坚独立自由之路的缩影,他从平凡少年成长为美国总统,在回归田园,开创了美国独立宪政之路,被尊为“美国国父”,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华盛顿在世之时,就已经被刻画成一个传奇,成为一种政治理想和理念的象征,成为道德的楷模。本书要展现的是,华盛顿身为一个人是怎样的,他到底是依靠何种性格魅力而被推上神坛。
  • 叩开台湾名人之门

    叩开台湾名人之门

    作为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早在1946年就被蒋介石下令用专机秘密押往台湾,从此在台湾度过45年的幽禁岁月。作为“山西王”的阎锡山,曾经独霸山西38年,败退到台湾之后却在阳明山极其偏僻的一角建造窑洞式石屋,惨淡度过生命的*后10年。从此他处于蒋介石特务的严密监视下,终死于非命……本书也关注台湾文化名人的命运:被大陆斥为“反动文人”的著名学者胡适、“自由主义者”国画大师张大千、“三大反动文人之一”钱穆、“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等等。他们在台湾又经历着怎样的动荡与酸楚?本书是这些名人的集体后传,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多次远赴海峡,为你叩问史实。
  •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叱咤风云的军事家(1)》本书分为圣马丁、安东万·约米尼、左宗棠等部分。
热门推荐
  • 兽神·半兽荒原

    兽神·半兽荒原

    “拯救了可怜的半兽人们的道格拉斯在苏醒过来后,理所当然地被半兽人们当做英雄,成为了半兽人部落的首领。冬季来临,贫瘠的半兽荒原缺少足够的粮食,道格拉斯为了养活半兽人部落中的所有半兽人,决定用黑暗魔法师留下的宝石去和人类换一些粮食和武器。但是和人类打交道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大雪封山,食人魔小谷中的三个食人魔为了食物,扩大了自己的打猎范围,很不幸,战斗力弱小的半兽人也上了食人魔的菜单。为了保护半兽人部落,道格拉斯率领着半兽人们艰难地展开了反击……半兽人部落中建起了猪圈和鹿圈,并和人类的商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就在半兽人部落生活越来越好、实力也逐渐壮大的时候,一头金龙从天而降……”
  • A Message From the Sea

    A Message From the Se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德国足球风云

    德国足球风云

    本书分日耳曼战车发韧之初,第一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职业化的创立与“广告热”,“足球皇帝”出道等数章介绍德国足球运动。早在19世纪60年代,现代足球运动就传入德国,并在这片土地发展成燎原之势。1860年,“慕尼黑1860”足球俱乐部的成立,标志着这辆日耳曼战车的发韧之始。130多年来,风云际会,沧桑变幻的德国足球运动,向我们展示了日耳曼民族另一种文化积淀和价值取向。
  • 我战魂无敌了怎么办

    我战魂无敌了怎么办

    在战魂大陆,不是一名战士你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没错,集三个人的记忆于一身的周弈成为了一名战士并觉醒了最最最无敌的战魂,从此,一个令整个大陆为之颤抖的怪物,诞生了~~
  • 绝色谋妃:天才萌宝不要爹

    绝色谋妃:天才萌宝不要爹

    穿越了,老爷对她真是不薄,不禁让她大难不死,还让她直接穿越了到了人生重要的转折点,长得漂亮还有一个高富帅,正当云子若沉浸在不断的臆想之中,高富帅一秒变禽兽!老天爷,剧本不是这样的吧!前朝公主和当朝废后?那个更好一点,人生真的好艰难。春天到了,冷宫的桃花开的格外的好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白富美的艰辛爱情

    白富美的艰辛爱情

    她金手指与生俱来,颇为傲娇,而且有仇必报,略带女王公主病,就这样攻略了一个霸道男而已。但是这个攻略的过程,实在是太辛苦了,要不行,算了?
  • 他的好

    他的好

    最好的他,配最好的人。还好他还在,还好她没有错过。他的好,她的迷,她在,他在。那个最好的他,配那个最好的人。*男主绝对是宠女主宠到疯的那种,吼吼,结局也绝对是甜的~
  • 凤凰涅槃

    凤凰涅槃

    以主人公黄一飞的职场轨迹为主线,通过黄一飞的职业经历折射众多普通职场人士的生存状态,他们或努力、坚持、拼搏;或彷徨、焦虑、挣扎;或茫然、懈怠、麻木;或贪婪、丑陋、奸恶……构成纷繁复杂的职场生态:正直与心机的搏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真诚与伪善的对抗……为读者呈现真实的职业江湖。
  • 人生旅途

    人生旅途

    以诗为经,是我们先祖的精神起点。远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马车牛背上唱诵《诗经》了。中华民族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历尽繁华与沧桑,希望“以诗为经”依然是现在的我们挣脱物欲束缚的起点,更是我们追求心灵栖居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