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563800000003

第3章 穿过流水的骨骼

1

那只青蛙对一片新的水域显然还很警觉。它静伏不动,如一块坠入水中的褐色石头。几分钟之前,它还在那片野苇塘里安详地盘踞着,可现在,一股陌生的气息让它有一些茫然无措。微风荡过,水波像老人的表情隐隐晃动。它大概意识到危险的遁去,终于舒展开粘连的四肢,猛地蹬开粗壮健美的大腿,手臂只消配合地一划,便那么自在地向前蹿去。

“你看,腿是关键,那脚蹼要张到最大,迎着水波,这才能受力。”

父亲自满地点评着。

我无心去看那只丑八怪的脚蹼。我对游泳这码事本能地排拒。可是那时候父亲教我学游泳,几乎到了咄咄逼人的地步。问题是,他觉得无计可施,竟抓来一只青蛙投放在沙滩上挖好的一条坑道里,蓄了水,便任由那家伙尽情施展。或许动物的出场能让一个固执的孩子产生对大自然的兴致?那简直是妄想。父亲难道不知,我有多么地惧怕动物,特别是那种皮肤粗糙、生着癞疮的爬行动物。我远远躲着,下嘴唇卷上了鼻孔,不明白父亲为何从不舍得买张门票带我进那种室内游泳馆,投奔一位优秀的教练,居然让我跟一只青蛙学游泳。

“你爷爷当年就是这样教我们的。”父亲不经意地讲着。原来,也是这样挖好的坑道,一只六十年代的青蛙也是这样被特邀而来,有力地蹬着大腿。围着它看的除了祖父,还有四个高矮不齐的男孩子。我的父亲行二,上边一个哥哥,下边两个弟弟。听说,祖父把教会四个儿子游泳,竟当成了家教的一桩要事。那时从香坊到江沿儿并不近,但只要是周末响晴的天气,祖父祖母都要备好了吃食,带四个不省心的小家伙去野游。祖父说,什么都可以不会,但游泳不能不会。关键的时候,能救命。便把儿子们一个个踹下了水。起先,他们兴许也是怕的,兴许也对请来的青蛙老师感到可笑,然而渐渐地他们就迷上了这烈日下清凉入骨的江水,即便祖父不再带他们出来,他们也要偷偷地结伴而去了。

大大[1]十三岁那年,他说光在浅滩里游来游去有啥意思,不如来一次横渡吧。然后只留一条裤头,纵身跃进江流,把一只胳膊高高举出水面——他竟要只用单臂横渡中国第四大江河的松花江!弟弟们看得心旌摇荡,暗暗有了念想。不久以后,气盛的父亲便跟着渡了过去,老伯也渡了过去(后来在大学还得过蝶泳冠军);只剩身材瘦小、性格有些怯懦的三伯了,只剩他没有完成这私家订制的成人礼。可是,不知是祖父的安排,还是三伯自个儿的抉择,十八岁那年他参了军,偏巧正是海军——训练时日游万米,唯有他从江河游进了茫茫无际的海洋。

一条松花江,便这样流进了一个爱水的人家。

2

哈尔滨人骨子里爱玩,或许带着老毛子遗留下来的情调,夏日一到,便拖家带口朝江沿儿奔去。没有水性的人一般守在江南,至多登上江心岛罢了;讲究一些的不会满足于安逸的南岸,往往在九站码头租上一条游船,最好自己甩着臂膀划起来,吼着歌,把粗糙的江风带上那神秘的北岸。江北,太阳岛餐厅一带,民间称作八米深,素来是游水胜地,但其实,熟谙江北地理的人们很少去那里挤香油、下饺子,他们总会找到游人稀少、最宜下水的幽谧一角。

比如我们这一家最喜去的驻地,叫小木桥。

那是一处松花江的江汊,水流分在这里,并不十分宽阔,比别处清静,也干净。此前极少有人来过,是当年大大与小学同学到处游闯,发现了这绝佳的所在。那时江面上果真铺有一座古旧的小木桥,年深日久,岌岌可危,后来便换作了水泥桥,旁边还建起一座小庙。因此人们开始叫那里小庙,但我家的人坚持还叫它木桥。木桥一侧,有一座石筑的江坝,里面拦截着一泓面积不小的三角泡子,曾做过养鱼池,废弃了,已是一汪死水。起初也有人在那里野浴的,光阴久了,觉察出了不好的味道,水藻慢慢扑满水面,便再也无人去了。

小木桥虽好,却不那么容易去的。若走水路,下了码头尚有很远的路,公交也不便利。父辈们用半生摸索出来的最佳路线,只有从那老江桥上步行而去。

老江桥,其实便是滨州桥,松花江上第一座铁路桥,一百多岁了。在水上,它通达着南北两岸,在陆地上,它是道里与道外的分界。铁轨两侧,两条窄窄的步道,是供人走的。薄薄的铁板有或宽或窄的豁口,几步带着一孔窟窿,江水在脚下奔腾而过,散发着一股野性的气息,如若赶上江风硬一些,俨然行走在悬空的钢梁上。父辈小时候,连那铁板也没有,只有容易腐烂的木板,漏出的缝子更宽。但这并不算什么,因那步道与铁轨仅隔了一道钢丝网,远远地听得汽笛声起,有火车直向你扑面而来,车身切近地擦过时,桥身微微颤抖,江涛猛烈地撞击着桥墩,发出拍岸的嘶鸣。这时候,胆壮的往往亢奋得迎面高呼,而胆小如我者,却早已魂飞魄散了。

但回头已绝无可能。父亲老早就警告我,走老江桥,上了第一步,便没有回头路。因为那步道太窄了,排着队,无法错身。就是想站在江心停一会儿望望景,也得和后面好好商量。父亲不由分说,直接就把我拽上了这颤巍巍的空中地带。于是,少年的世界里,也算越过了惊险的板道,迎过了烈性的火车,见过了不平庸的风景。老江桥是留给老哈尔滨人一个深沉的谜,百余年间几度洪灾,它疮痍满身却从未垮倒,好像只为托举着一个城市的性格。

抵达桥头的一刻,没有人不会欢呼。江北特有的湿香气息,洇润了干燥的鼻腔。我们沿着原野边的小路,便向那向往的小木桥进发了。

到了岸边,手巧的父亲和他的兄弟们迫不及待地搭起了帐篷。自己背去的竹竿,自己洗净的白布。细软的沙滩湿度恰好,竹竿的一头削尖了,深扎在沙地里,顶头再用绳子扎牢。祖母则早把食物一样样摆在了塑料布上。回民家庭没有过多花样,无非面包、咸鸭蛋、煮鸡蛋,再带些蘸酱的生黄瓜,没人觉得简朴。水是军用壶里装好的热开水,那时没有矿泉水一说。路旁买的大西瓜则先要放到近水中冰镇起来,两小时后,是谁喊了一声:“把瓜宰了吧”,便水淋淋、凉哇哇地抱回岸上。哈埠有名的红肠,那是汉民人家的必备,回民当然没有这一项,即便后来清真副食繁荣了,有了回民自制的牛肉肠,讲究的老人仍然不看不闻。

顾不上吃几口,水中已起了欢叫声。父亲四兄弟像上足了弦一般,直向水中射去。孩子们和他们的母亲也都套上花花绿绿的游泳圈,噼里啪啦下了水。

我是怕水的。两三岁光景,站在防洪纪念塔水畔玩耍,一脚踩空就栽进了汹涌的江流。若不是父亲眼疾一把捞了上来,转眼就会被冲到下游。上岸后被抓着脚腕,身子倒挂下来控水,哭都找不到调儿了。从此见水就怕上了。父亲偏偏要治这心病。他不但一次次把我撵下水,而且决不同意我和堂姐堂妹一样套上什么泳圈,至多允许怀抱一只排球。

父亲先教我踩水。身体直立于水中,两腿有节奏地一蹬一收,手臂在胸前小范围地画圈。他就是在这时候,抓了那只颇有历史感的青蛙先生,让我跟它学的。父亲说:“把水踩会了,就什么都会了。”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我踩着踩着,父亲把我怀中的那只排球夺了过去。我忙喊救命,猛烈地扑腾了几下,蒙眬的水花中斜眼再看,他却一脸坏笑,并不伸手施救。

“怎么样,沉不下去了吧?”

我手脚不停地顾自划着,呛了几口水,气都没有喘匀,但奇迹的确已经发生:我浮了起来,不再需要那只排球了。父亲用粗糙的大手把我的身子扶得平展起来,托着我的腹部,让我和青蛙一样把脚掌张开,一蹬一划,人就真的向前蹿去。父亲说,这就是抬头蛙,“行了,往后淹不死了!”

原来父亲并不是要教我真正的游泳。连最简单的蛙泳,都只学会了抬头蛙,气也不会换,脑袋不敢埋在水里,只能高高仰着。至于仰泳、自由泳、蝶泳那些复杂的项目,更是遥不可及。父亲无心再教了。他的目的其实和祖父一样,只是为了多一个自救的本领。

演出时间到了。父亲撇下我,蹿起身子猛吸一大口气,腮帮子鼓鼓的,一低头便扎进水里。水面浮起碎小的气泡,那是父亲在吐气下沉。两分钟,三分钟,还不出来,我们都急了,那平静的水面忽地钻出了半挂水草,细一看,一只大手还高擎着硕大的黑壳蛤蜊,足有半臂大小。阳光直落下来,黑蛤蜊贼亮贼亮,气得想张嘴骂两声又不敢张,闭得紧紧的。这么大的蛤蜊,要深水里才有。那是父亲潜到了水底,在淤泥中循着蛤蜊顶出的一个小尖儿,一指一指抠出来的。

伯父们则把长长的浴巾浸到水中,两人各抓一头,兜成网状,低声数着号子,一撒一收,总能网到一些银色的小鱼苗和通体透明的虾米。那时的松花江,鱼虾真多。累了,坐在浅水里静上半分钟,便会感到无数的小嘴找上了门,嘬着腿上的汗毛,痒痒的,凉津津的。想笑,又忍着,怕惊跑了这些小精灵。但父亲也会吓唬我,“别久坐,小心蚂蝗来了!”我吓得飞奔上岸,低头满身地找去。蚂蝗,那时不知它就是水蛭,喜欢在阴暗的水域里潜伏着,如果吸附在人的身体上,一头扎进去,吸着血,不懂的人一旦揪住另一头往外拽,那就惨了,只会越钻越深,最后钻到血管里,人就死了。这个恐怖的描述简直让我冷汗涔涔,但其实,哪有这么危险,只消拍打几下身体,或用火烧一下,它的吸盘就松了;何况蚂蝗只喜欢藏在阴暗浑浊、爬满水藻的湿壁上,我们游水的地方被阳光照得那么清澈,是很少能被蚂蝗盯上的。

从烈日当空到夕阳西下,小木桥的水也从清凉变得温暖许多。水中有了人的味道,水中有了人的温度。黄昏时分,风凉了,水下比外面还要暖和,谁也舍不得走了。

3

似乎已经忘却,岸上还有祖父。

竹搭的白帐篷里,祖父总和祖母一道许久许久沉静地坐着。日头高了,便往帐篷深处躲一躲;日头沉了,便又往外让一让。他粗黑的眉头很少蹙动,好像什么事情都不能使他惊奇。见我学会了凫水,也没有像表扬作文一样夸上几句,这不免令我有几分失落。祖父的功课,只在于看管七零八落的一堆衣裤上了。谁上了岸,慌慌张张找吃的穿的,他就从容地递上去,像是伺机预备了许久。那时我们都想让他下水,可无论怎么动员,他就是不愿意,衣服裹得严严的,甚至连去水边涮涮手脚、在沙滩上踩几个脚印出来也难有兴致。他不玩,也不嚷着搅局儿,只要还有人在水里扑腾着,他就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没有节制地看着。斜阳在水波里晃碎了,又挂在他微扬的爬满胡楂的嘴角上。

我便断定祖父是不会水的。

如此,他岂不是成了全家唯一不会凫水的男子?既然自己都不会的事,为何要那样迫切地逼孩子们呢?我真有些读不懂祖父了。

读了大学以后,我离开故乡,像一片旋转的叶子飘落在一个个冰冷的地名上。反倒是离乡多年,对哈尔滨才有了些微理解。回家探亲的时日里,总会带上录音笔,去敲开一户户回民老人的家门,在那抽搐衰微的声带中,复原着一个民族骨骼拔节、穿越流水的声响。如果不是老人们的讲述,我永远不会知道,一条松花江收容过我的回回先民那么多勤劳与自救的背影。

就在那松花江上,无数的拖船带着驳船,在晨光里动起来,又在夕照中隐隐地归去。那些辛劳的船工之中,也有许多回民的身影。我无数次揣度,回民多是手挑肩扛,做勤行生意的,怎么会在哈尔滨出现那么多的使船人?苦思不得其解。直至今年,沿着京杭大运河跑了一遍,在天穆、德州、临清、济宁、台儿庄……太多回回人家都是船民,而冀鲁一带恰是闯关东回民的主体来源。他们到了荒凉陌生的东北,当看到了一条比运河还要宽阔的松花江时,那新的水域所带来的不会是警觉,而是生存的宽慰。于是他们抓起桨橹,最先跳上了一条条货船,从此靠水过活,成了游来游去的褐色石头……

岁岁年年,水消水涨,人与江水有了不易言说的感情。

到了冬天,江就封上了,一片白茫茫,船死死地冻在冰里面,人们守着炉火度过长寒的冷季。关里初来的人们,耐得住这蚀骨的风寒么?

春天,开江了,冰排跑起来像是雷在空中滚过来滚过去。船工们脸上的皱纹舒展了,耗了一冬的生计又有了盼头。

不会使船的回民,有的就留在岸上扛大个儿,河北人居多。做得出色的,则成了把头。有一位把头左三爷,传说为寺里做了许多好事。

在船务码头与滨江火车站之间,有一条太古街,满是山东回民所开的皮铺。今天这里变作皮草一条街,空气中残留着熟稔的气息,但当我再去寻访时,已经一户回民也找不到了。

记忆失传得太快,一位位藏满故事的老人顷刻间远去。人们无心听他们讲那迂腐的往事,我穿行在广厦轰鸣之间,越发意识到了祖父的珍贵。我知道,他就是闯关东的亲历者,八岁自河北泊头随父来到哈尔滨,他还保留着关里家的记忆,他还记得在回民小学读书的经过,他还曾背记过十八个索勒[2],还帮曾祖父卖过牛肚羊肚……

可是,当我为祖父准备好了那只录音笔的时候,祖父却用安详的长睡永远拒绝了我的倾听!

祖父走了,他也把我们家族与那条江水的秘密带走了么?不,祖父曾对我说起,他随曾祖父初来哈尔滨时,借住在道外北十二道街江沿儿一个闯关东回民聚居的院落中。若干年后,我肃立在那个院子的原址,抬眼北望,百步之遥,高大的江堤像一面时光的城墙。一时间,波涛声阵阵传来,浪花裂开,桨声回荡。猛然意识到,原来祖父也曾与松花江这样亲近,他守着江边长大,早见惯了水上的风景!

他哪里不会凫水呢,其实他凫得很好:一只胳膊平伸着,另一只悠闲地划几下,便松弛自如地浮起来,侧着身体,像是随时可以在水上睡着。据说他的泳姿很像是毛主席,时而似侧,时而似仰,时而又什么都不似,想怎么游便怎么游。

我暗自惊诧,祖父既有这本领,为何却从不展示一番,就是在我们叽叽喳喳取笑他时,反驳几句也好啊……他的心事,似乎滞重得从不表达。

就像搬离了那个贫苦但人味十足的回民大院以后,全单位只有他一户回民的祖父,似乎很少戴过白帽子,也很少把经堂语挂在嘴上,甚至家里很少炸起油香,但祖父叮嘱着他的儿孙,每当填写登记表的民族一栏时,要懂得那与众不同、坚如磐石的两个汉字,绝不是索取照顾的筹码、乞讨同情的饭钵,而是与生俱来背负的一份重担——唯有自尊、自强、自食其力,唯有把自己不断逼向优秀,才能赢得生存的尊严。他的四个儿子也曾贫穷、失落,但从未放弃学习的本能:大大被选为工农兵大学生,因在单位觉得学历上矮人半头,人过天命之年硬是考回一个本科;我的父亲未念高中便下了乡,返城后第一件事也是考大学,跟着高四复读生一起摸爬滚打了两年,居然如愿考中;三伯当兵回来,已有了体面工作,仍坚持参加自考,八年奋战,拿下了本科文凭,我自幼就常见他在台灯下苦攻工程数学,一抓头发掉一把;至于最聪明也最幸运的老伯,没有经历时代的磨折,一鼓作气便考进了重点学府。如今,四个大学生都评上了高级工程师,而他们的孩子中又相继走出了博士、硕士……

远离回民堆儿的家族,在孤独中延续着脐带的温度,把一根傲骨刷洗得锃光发亮。

于是我明白了,天赋的机密中,迁徙带来的遥远并不意味着遗忘;相反很可能,它使离群索居的心更加的温润、忠诚而紧密了。只不过,那颗渴望理解的心,可能早已习惯了沉默。

4

我生来好像就不属于这个家族。

我不能像父辈们那样在数理化的科目上取得漂亮的分数,甚至很少及格;不能亲手做出一把木制的小手枪、装上一台半导体,更无谈在台灯下画出密密麻麻的电路图,修理被拆得丢盔卸甲的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我不能像他们一样把足篮排玩得底掉,一抓单杠就是几十个引体向上,双臂支起来,身子就在杠上打转;我也不能去爬树上墙、飞檐走壁,甚至不能去抓蛐蛐逗蝈蝈,我连从头顶嗡嗡飞过的苍蝇块头大了些,都要抱着脑袋满屋子乱跑乱叫……

父亲大概早就绝望了。他只能在我的作文本上找一些宽慰了。

他从不苛求我一定要学他、撵他,甚至超越他。他放纵着我的懦弱与懒惰。

可是,就在我即将年满十八岁的那个夏天,父亲突然提出了一个让我心惊胆寒的要求:和父辈们一样——横渡松花江!

我推推近视镜:“怎么可能?”

“你已经会游泳了,应该试一次了。”

“我那叫什么游泳,气都不会换,只是个抬头蛙啊!”

“如果总给自己找理由,什么事都不会做成!”父亲罕见地起了脾气,“我们当年横渡时,可没想那么多!”

看来,这事他是非做不可了。我第一次感到我的生命被掌控在一只粗大的手掌里,它并不只属于自己,还属于一个父亲的尊严,一个家族的荣誉。奇怪的只是,在那战战兢兢的等待之间,也有一丝说不出的甜蜜。

进入九月,东北的天就渐渐凉了,水也凉了。是最后的时机。父亲邀上全家,当了很严肃的一桩大事告诉大家,他的儿子要横渡了。

那年水很壮,江面宽阔,雾茫茫的。父亲与兄弟几个商量,要不就把起点定在江心岛,往南岸来游,这样距离起码缩短半程,更有胜算一些。终点,则加大难度,定在老头湾。

那老头湾,是一处江南的水湾,大江冲到这里,直往湾里猛扑,下水几步便没人头,长年鲜有人迹。偏偏一些会水的老头,不爱去人多的地方过家家,见这里无人,水又清,便渐渐聚拢起来,越是险峻的段落游得越是畅快。游累了,上岸往沙滩上一躺,裤头也懒得穿,放眼一望,尽是几排排漆黑发亮的老头在晒太阳。老头湾的名字就传开了。哈尔滨人都知道,老头湾水深流急,漩涡暗伏,不是轻易能下水的,每年那里都要收几条人命,没有一条是水性不好的。父亲居然选择了这一段!

我恳求道:“何不去小木桥呢?从小在那里游大,对水性更熟些啊。”

然而父亲摇头说:“那是江岔子,不是真正的松花江!”他满含期望地说:“既然要横渡,咱们就动一次真格的,拿点男子汉的骨气出来吧!”

父亲让祖父、祖母在南岸的石坝上安生坐好,看着碎落的衣服,叫上大大、三伯陪我一起乘船,渡向江心岛的北岸。马达声起,船舷压出爆裂的浪花,溅在赤身上,冰凉沁骨。父亲在耳畔叨咕的什么遇到大船怎么办,小腿抽筋怎么办,被水草缠住怎么办,没劲了怎么办……完全已无知觉!

“你们怎么回去?”下水前,我问了最后一句。

“我们乘船回,你就不用管了。”他们答道。

我心想,为了面子,儿子都不要了。就心一横,踩着岸边的沙泥,向着冰凉的水中狠狠扑去。蹬划几步,便离了泥地,脚下悬空了。心说不能慌,考验才刚开始。一片浩荡的大水慢慢地浸透胸腔,向我逼近,向我打开……

不同于平静的木桥了,真正的江水有一股呛鼻的气息,那是挟裹着泥沙、草叶而来的一股通天入地的野味。气没喘匀,呛了几小口,有些腥鲜。水面上时而漂浮着一些杂草、枯枝,有时还有一些甲虫的尸体,支棱着手爪,漆黑的盖子反射着光亮,径直就朝嘴边扑来,躲闪不及,忙腾出手将水拨去,不免又呛一大口。这时耳际一派轰鸣,水波也剧烈抖动起来,偏头一看,一艘巨大的轮船正自西向东突突吼着压浪而来。

“停下!踩水!快踩水!”很近的声音在身后急切传来。

不像是在岸上。踩着水斜眼瞟去,水中三只黑色的皮球在起起伏伏,竟是父亲和大大、三伯也偷偷下了水,在后面跟着游呢。见大船来了,太危险,若离得过近,被卷入螺旋桨中,人会被打成肉泥。父亲终于憋不住,暴露了自己。

顷刻之间,我尚且冰冷的身体忽然像是涌进一股热烈的水流。那浩大广阔的江水被夕阳打得通体发光,微微散着暖波,像是一个有力量的父亲罕见地弯下身子,拥抱着他的孩子。他抱得很紧,紧到了每一根汗毛、每一个细胞都能感受到那切近的脉动。我的骨骼在屈伸中嘎嘎作响,它们穿过激流,耐住冲撞,坚韧地向前挺进!它们不畏缩,带着灵魂深处的哼鸣,深沉地把我送向远方。通身像是换了一个酣畅无比的大净,藏匿的污秽都被冲刷殆尽,只剩了血管中奔腾的纯净。十八岁的躯体一瞬之间变得强健无比,而清水中洗涤的那颗心,已如出世婴儿般清澈透明。

江心过处,水流更凶了,老头湾开始施展它的险恶,那是横渡人必闯的大关。但越是激流险滩,那水越是干净,扑面而来的气息变得神圣而令人感动。眼见着越过江心,就要离那南岸的江坝近了,我在朦胧升腾的水汽中,望见了那个苍老的身影。他在夕阳中是一个看不清面目的剪影,但那佝偻的腰背和秃光的头颅告诉我,那一定是苍老的祖父。他早就焦灼地站了起来,在高高的碎石垒起的江坝上急切地踱来踱去,一向波澜不惊的面影显得局促慌张。他好像想大声地喊些什么,却没有喊出来。但那一刻,整个江面似乎都为我颤抖起来。

心有了念想,就坚韧了。

我知道祖父在等我,我要把全部的力量都榨干,迎着猛烈的江风,耐住这最后的斗争!

我要向松花江宣告,多少年的远离,没有忘记横渡的举意。有情有义的漂泊者无论走得多远,依然属于那条最初的河流,未曾背弃……

祖父离开我们以后,全家很少再去松花江游泳了。不只是兴致的事,水也顷刻间脏了许多,一出水,汗毛上挂着腥黄的泥色,人们都不下水了。

鱼虾也少了,用毛巾一兜,什么都兜不到了。

踱步在江畔,眼望大江东去,恍如隔世。十八岁的那个意气少年,好像也早就远去了。依稀记得,高高的江坝上,他曾在筋疲力尽登上石岸的一刻,仰面瘫倒了许久,苏醒的意识里满是骄傲。那时候夕照正暖,他闭着眼睛,想睁却睁不开,只感到一只粗糙的大手抚过额际,几颗温热的水珠弹落在胸膛,轻轻滴进了心窝里,滴在了骨头上。

2016年10月19日

原载《回族文学》2016年第6期

注释

[1]大大:东北地区的回族多习惯称呼父亲的兄长为大大,汉族习惯称大爷。

[2]索勒:回族经堂语,意为《古兰经》短章。

同类推荐
  • 述而批评丛书:在结束的地方开始

    述而批评丛书:在结束的地方开始

    文学走向边缘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获得了一种更接近自己本质的机遇。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上海青年评论家的一次集体亮相。从王安忆、格非到路内、张嘉佳,从非虚构写作、乡土文学到新媒体写作热潮,21篇文章是作者对当代文学作品的私人阅读札记,也是她面对当下广泛文学现象的回应与反思。《在结束的地方开始》是项静针对当代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的评论文集,也是她的第三本评论文集。书中收录的21篇文章大部分在2014—2016年间完成并发表,集中展现了她近年来在文学上的思考成果。书中内容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散文随笔形式的作家论,二是偏向历史与乡土写作的宏观层面评论。其中多数文章都是以某一具体作家作品为切入口,如路内、格非、张嘉佳、王安忆、林白、于一爽等,进而就相关话题展开的横向思考;也有从宏观问题出发对某一作家群体的集合讨论,如80后作家群体、非虚构写作者、新媒体写作等。
  • 如何读,为什么读?(名家文学讲坛)

    如何读,为什么读?(名家文学讲坛)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布鲁姆在年近古稀时出版的一本个人化的导读著作,这位阅读大师、智慧老人、经典的经典读者为我们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谈论他从童年到晚年喜爱的诗、小说、戏剧。本书可以说是《西方正典》的互补版,已读过《西方正典》的读者,可在这里再探索和再发现西方正典,以及再接受布鲁姆的批评能量;初次接触布鲁姆的读者,则可从这里开始,踏上寻访和分享西方正典的旅程。
  • 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

    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

    从14岁便开始写文的潘云贵,经过十年的成长蜕变,他对于当下的生活和世界有了更多别样的想法和感悟,诉诸于纸上是他的行动。他说:“面对一张空白的纸页时,总像面对自己年少时那颗真实的心,我说不了谎。”《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不是心灵鸡汤,也非说教手册,近40个篇章记录着作者的青春、成长、生活的个人经验,追求清新诗意语言的同时摒弃空洞的情绪,给予人向着下一站走去的勇气,充满真情,绝非滥情。
  •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时间毫不妥协地流走,唯独带不走记忆和我们。你可以拒绝很多东西,却无法拒绝遗忘。所以,那些被偷走时光中的际遇,那些不散场的人们,都留在了这本书中。最终,我们不断告别,偶尔怀念。一间单身公寓,保留一份果敢的自己;一抹红唇,倔强不老去等待一个人;一份白粥,让日子回到简单诚意……女人的优雅,生活的美丽都不是一蹴就,但有些勇气却可翻山越岭,温暖却始终触手可及。成长中的遇见,总是不经意地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 碰到物体上的光

    碰到物体上的光

    这部诗集收入作者近两年最新创作的诗歌。其写作围绕着先锋精神的核心而展开,手法庞杂而丰富,既有叙事与抒情相互交融,也有对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深入探索和对诗歌语言实验性的尝试,诗人在作品中中所涉及的生活真理、都市元素,哲学思考以及宇宙观等个性表现形式,构成了精神现象学中语言艺术的一种独特声音。
热门推荐
  • Christian Science

    Christian Scie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变身之通灵游戏

    变身之通灵游戏

    郑嘉义在游戏中经历的一些事情,变成了现实。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别让焦虑害了你

    别让焦虑害了你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些人的事态面前宠辱不惊、张弛有度;而有些人却显得手忙脚乱、焦躁不安。焦虑和烦躁的人都会因为觉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所以就会迫使自己与现实社会断绝所有的关系,回到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去,但是往往又因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所以他们就被困在现实与自己幻想的世界之间无处可去。翻开本书,驱除出你心中焦虑的阴霾,让你一步一步变得内心清澈。
  • 30岁前,你还有多少成功的机会

    30岁前,你还有多少成功的机会

    《30岁前,你还有多少成功的机会》作者以其丰富的经历和独具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分享自我成长的心得,既有生而为人的成长故事,又有历尽岁月后的人生感悟。吕白将自己从一无所有到年入百万;从毫无背景、资源的95后年轻人,到备受推崇的新媒体写作、运营专家的经历和受到的教训进行深刻地剖析,帮助读者不再迷茫,告诫读者,梦想能达到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可以到达。你现在的努力,是未来可以选择的权利。
  • 中外神话故事精选(上)

    中外神话故事精选(上)

    “中外神话故事精选”包括上下两册,内容囊括了古今中外著名神话故事数百篇,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一定的普遍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收藏。上册收录了开创天地、斩妖除魔、海底精灵、荒谬滑稽等内容,如混沌天神的诞生、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伏羲出世、亚当和夏娃、伊甸园、希腊创世神话、普罗米修斯等故事。
  • 从相声开始

    从相声开始

    新书《德云大师弟》已经发布,大家可以放心入坑,有很多存稿。经过这本百万字完本的书,处默不仅在文风上更加成熟,严谨度上也相对更严格,跪求大家多多支持!新书的设定非常新颖,保证你看了之后眼前一亮嘿嘿!!来到另一个世界的你,怎样在这满是荆棘的道路上行走?陆远航神秘一笑:“你听说过文抄公吗?”群号:603662919六零三六六二九一九
  • 神级全能高手

    神级全能高手

    他,是全球各个组织的第一‘通缉犯’在全球兴风作浪,专抢黑白两道。他无所不会,无所不能,他是一个神秘的男人。怀着寻找各种名花地目的,他浪迹花都,在这纸醉金迷的城市里,闯出一番精彩人生!(已完本《特种护花高手》,《我的极品美女校长》----)
  • 芳菲的世界

    芳菲的世界

    芳菲是在查出肝癌的第三天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准确地说,是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在她生命中留下刻痕的男人与女人。她望着白纸上那几个单薄的名字,吓了一跳,甚至把这三天来无尽的悲恸都吓了回去。世界这么大,除了她的亲人,和她真正有交集的,竟然会这么少。也就是说,她的这一生就这么白白地走掉了。她甚至在青春期都没有被暗恋过。对一个女人来说,如果连一个男生都没有暗恋过她,那肯定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与失败。她真的有些不甘了。她便开始在记忆的河流中一遍遍寻找与下潜。一个名字终于从暗礁下蹦了出来——土豆。这是一个人的外号。
  •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