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68500000008

第8章 均衡论哲学概念

哲学是研究宇宙规律和人生态度的学说。哲学的根据是事实和逻辑。

宇宙是客观存在的总体,客观存在总合起来便是宇宙。宇宙由物质和空间组成,空间的体积比物质的体积大无数倍,所有的空间都连在一起,所有的物质都按最小单位存在于空间中,连在一起的空间把所有的物质都分割成最小单位,宇宙实际是无限虚空中散布着最小实体,是各式各样的气团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中游览。

存在,指的是有。空间、物质和物质现象都是有,都是存在。

客观,指存在,指的确。存在是的确的,是客观的。

客观存在,指的确存在,的确有的。感觉器官、认识器官、感觉活动、认识活动、感觉、认识、想象、幻觉,都是客观存在,因为这些东西的确存在于生物体内。凡是存在的,都是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的总体,指过去、现在和将来一切客观存在总合起来,就是无始无终的全部客观存在的总体系。

主观,指主体反映存在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在主体内形成的同所反映的存在相对应的物质结构。感觉活动、认识活动、感觉、认识、想象、幻觉,只对产生这些东西的一个具体主体来说,才有两种地位,一方面是主体的主观,另一方面又是宇宙的客观存在。

主体,指由感觉器官和认识器官组成的生理组织系统。这种生理组织系统能够进行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并且能够在内部形成同存在对应的物质结构。感觉器官是认识器官的组成部分,感觉是认识的组成部分。

感觉活动,指主体反映具体存在的某些外部特征的过程。

感觉,指主体经过感觉活动而在内部形成的同具体存在的某些外部特征对应的物质结构。

认识活动,指主体反映客观存在的整体特征的过程。主体内已经形成的关于感觉和认识的物质结构,可以在主体内部进行进一步的反映客观存在的活动。这种活动是思考,也就是思维。思维属于认识活动,是认识活动的一种类型。

认识,指主体经过认识活动而在内部形成的同客观存在的整体特征对应的物质结构。

思想,是有明确主张的系统性认识,是主体内同客观存在的整体特征和处理办法对应的系统性物质结构。观念属于思想。

主张,指主体的认识范围内同处理客观存在的办法对应的物质结构,是主体的认识中指导实践的物质结构。

实践,指生命物体的生理组织系统进行的整体性活动。认识活动是主体反映客观存在的一种实践。实践是产生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办法,也是处理客观存在的办法。

意识,指主体内存在的系统性感觉结构和认识结构。精神属于意识。

空间是虚空,没有质量和能量。空间对于物质的作用,不能产生自己的作用,对物质的运动没有阻力,物质可以通过空间,物质的能量和作用力可以通过空间。宇宙如果没有空间,就成为一块总物质,不能发生运动。空间是物质能够出现运动现象的前提条件,是物质进行运动的场所。空间有体积,可以用体积单位计算数量。空间是一种无限广大的存在,宇宙的无限广大主要来自空间的无限广大。空间和宇宙的无限广大,可以通过观察得到感觉,还可以运用逻辑得到证明。假设空间和宇宙是有限的,那么它们外边是什么呢?这样就可以证明空间和宇宙是无限大的。空间既是物质之间能够分割开来的条件,又是物质之间能够联系起来的条件。

物质是实体,具有质量和能量,可以吸收和发放能量。宇宙的各种变化和复杂现象都是由物质产生的。假设宇宙没有物质,就成为一个大真空,永远不会变化。感觉、认识、想象、幻觉,不仅是物质运动的产物,而且本身都是物质结构。所有意识都是物质的东西。

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内部没有空间的物质单位,可以叫最小粒子。由于宇宙中没有任何作用力可以使最小的物质单位粉碎,所以物质的最小单位到处都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内部没有空间。宇宙的任何物质都是由最小单位组成的。比最小单位大的各种物质单位和物质集团是最小单位多种形式的组合。人类生活需要的各种物资都可以在地球上合成,任何生活用的物质资源都不会在地球上真正枯竭。物质的最小单位周围都是空间。一个最小单位同别的最小单位组成的物质单位实际都是物质集团,任何物质集团内部都有空间。物质以最小单位为整体存在于空间的包围中,这种现象使较大的物体和巨大的星体都像气团。

物质以种种方式组合,结成无数集团。物质集团类型很多,层次也很多。原子核、原子、分子、物体、物体群、星体、小星系、大星系、总星系,都是物质集团。生命体也是物质集团。

生命体是奇妙的物质集团,能够对内部的刺激和外来的刺激作出判断和反应,能够进行自身调节来对付体内的变化和周围的变化,能够同外界交换物质,具有保护自己的功能。有些生命体结构比较固定,形体很难随意改变,能够繁殖,产生后代,这是地球上的普通人能够观察到的生命体类型。有些生命体善于变化,这是普通人观察不到的生命体类型。

物质既然存在着,就有存在的状态。人们研究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是指物质集团的存在状态。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分为五个领域的两种基本状态。物质存在状态的五个领域,是力学领域、力学以外的物理学领域、化学领域、生物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物质存在状态的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静止状态,一种是运动状态。一定的物质单位,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存在状态领域中,如果不发生变化,就是在这个存在状态领域中处于静止状态。一定的物质单位,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存在状态领域中,如果发生变化,就是在这个存在状态领域中处于运动状态。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交错存在的,一个物质集团在某些领域某些部分处在静止状态的时候,在别的领域别的部分却处在运动状态。一个水分子可以在很长时间内进行机械运动,而不发生化学运动,不改变自身结构。一座房子参加地球集团在宇宙中的运动,房子自身可以不发生总体的机械运动,房子内部既有复杂的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也有静止的部分。

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发展的规律。这里说的发展,指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实际过程。这里说有发展的规律,指存在的实际过程是有规律的。规律,指物质存在过程的行进趋势和一般现象。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叫做客观规律。

真理,指存在和规律。由于存在和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把真理叫做客观真理,指的就是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这里说的存在,指某个具体的事物,在什么时间,处于什么位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影响。存在指事物本身的具体情况,而不是指一个名词。月亮的具体情况,属于真理,但不能把月亮这个名词简单地称为真理。真理是事物本身的东西,是既有情况,又有规律的。人们认识真理,实际过程是先认识情况,后认识规律。没有情况,规律在哪里?关于月亮的真理,包括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是月亮的情况,另一个部分是月亮的规律。认识真理,就是认识存在和规律。坚持真理,就是坚持使自己的认识和行动符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追求真理,就是认识真理和坚持真理。

一切物质单位和物质集团都有均衡趋向,就是物质趋向于自身的质量、能量和所受作用力的平衡。均衡趋向决定着物质的存在状态,决定着物质朝能够达到平衡的方向发展,决定着运动和静止的具体情况。这个规律,叫做均衡规律。

均衡趋向是物质的存在状态发生的根源。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另一个物体处于运动状态,第三个物体从运动状态转变为静止状态,第四个物体从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这些情况发生,都是由于物质有均衡趋向。一个足球在足球场上先处于静止状态,后来疯狂滚动,再后又转变为静止,这是由均衡趋向造成的。均衡趋向既是出现静止状态的根源,也是出现运动状态的根源。

均衡趋向也是物质的存在规律产生的根源。如果没有均衡趋向,运动和静止就不会有规律性。一艘轮船能够在长江上航行,一个铁球却会沉到江底。很深的海水也不能保证载重过度的船只安全浮在水面上。均衡趋向使漂浮和沉没产生了规律性,这就是当浮力大于物体的重量的时候,这个物体会浮在水上。当浮力不大于物体重量的时候,这个物体会淹没。浮力是一种向上的作用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物体的重量是一种向下的作用力,和浮力的方向正好相反。只有当浮力大于物体重量的时候,也就是只有当液体浮力大于物体重力的时候,才能使物体漂浮在液体上面一定深度的位置达到平衡,处于既不向上运动,也不向下运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属于漂浮和沉没范围内的静止状态。浮力只能使船浮在水面上,不能推动船航行,只有另外给船足够的动力,航船才能在水上运动,这样的规律也是由均衡趋向造成的。船浮水面的规律是静止的规律,船行水上的规律是运动的规律。静止规律的产生,运动规律的产生,所有存在规律的产生,根源都是物质有均衡趋向。

一个物质集团具体的存在情况,同这个物质集团本身的质量、这个物质集团本身的能量、这个物质集团所接受到的作用力,都有很大的关系。一个练武功用的长方体大石块,小孩子推不动,练武的人能把这块石头提到空中。这是质量和作用力的关系问题。一只小羊羔,全身的能量都发放出来,也产生不了很大的力量,如果把一头牛驮的东西放在小羊羔背上,小羊羔会被压坏,这是因为小羊羔的质量、能量都太小,而接受到的重力太大,只有把小羊羔压坏,才能达到平衡。把一壶6℃的水烧开,比把一壶同质量的60℃水烧开,要多加一些火。这里有质量问题,也有能量问题。一个铁匠要把一块铁打成菜刀,如果点燃一根火柴,放到这块冰冷的铁上,然后拿起锤子打铁,没有效果。如果把铁放进铁匠炉的火中烧红,铁匠就可以用锤子把这块铁打成菜刀。这里有质量问题,有能量问题,也有作用力问题。

一切物质单位和物质集团都是朝着能够使自身达到平衡的方向发展。静止的物质如果在继续静止的时候能保持平衡,便会继续静止。一个人可以在地上坐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坐在地上是平衡的,所以处于静止状态,这是一段时间之内的连续性平衡和连续性静止。静止的物质如果在继续静止的时候不能继续保持平衡,便会转变为运动。一个铅球放在地上,处于静止状态,被人抓住,随手运动,又被抛出,脱离人手,自己运动,最后落地,转变为静止。物质在不平衡的时候要运动,在平衡的时候会静止,静止的物质在出现不平衡的时候便转变为运动,运动的物质在达到平衡的时候就转变为静止。平衡是静止的原因,静止的本质,静止是平衡的结果,平衡的现象。不平衡是运动的原因,运动的本质,运动是不平衡的结果,不平衡的现象。物质运动的方向是作用力的方向,朝这个方向运动,可以达到平衡。物质在运动刚达到平衡的时候,如果遇到新的作用力,造成新的运动,运动方向便由新的作用力方向决定。物质在运动还没有达到平衡的时候,如果出现新的作用力,又会造成新的运动情况。这里说的作用力,指多种具体的力综合起来形成的一个总的作用力,总的推动力。一个人奋力跳高,腾空而起,作用力推动他向上运动,到达一定高度,出现平衡和静止,不再向上运动,随后又被自身的重力推动,向下运动,到达地面以后,又出现平衡和静止,不再向下运动。乒乓球在两个人的拍子和案子之间来来往往运动,这是因为作用力的方向多次改变,所以乒乓球运动的方向跟着改变。太阳系的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每个行星在每个位置上都处在不平衡的状态,每到下一个位置时作用力的方向都有改变,因此,行星的运行实际是不断进入新的不平衡状态,不断改变作用力方向,不能进行直线运动。一个人可以把外边的空气吸进肺里,把肺里的空气呼出体外,这是人体发放能量,产生进行呼吸的作用力,使空气能够按照作用力的方向进行运动。一个瓶子,天天不加盖,也感觉不到它会呼吸,因为不存在使瓶子进行呼吸运动的作用力。

生命体自身的平衡和不平衡是有周期性节奏的,是交替出现的。生命体对自身的平衡与不平衡有感受能力,有选择运动和静止的能力。生命体在平衡的时候通常选择静止,在不平衡的时候通常选择运动。生命体很聪明,一般总是从静止出发,经过运动,再回到静止。这样选择的生理基础是从平衡开始,经过不平衡,再回到平衡。但是生命体没有这样简单,生命体的本性是追求平衡,希望静止,许多正常的生命体把静止当作目标,当作方向。一头猪在饿了的时候吃食,吃饱的时候便摇着身子离开猪槽,看样子是心满意足。听人说,老虎吃饱以后,不随便伤害别的动物。中国从古到今有很多人崇尚平衡,重视静止。刘邦进军入关中,约法三章,目的是扫荡世上杀害、伤人和抢劫三大罪恶行为,确保人身安全,争取社会平衡,显示了刑法中超时代的本质思想。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用草药治病,一个方剂中用很少的几种药,也看不出有什么杀菌的意图,效果却很好。《伤寒论》开头第一个方剂叫桂枝汤,只有五种药,这个药方样子平淡,作用神奇。张仲景指明了中医治病的基本思想,就是治病的目标、方法和标准在于调理身体,达到平衡。人类每天睡眠八小时左右,人体这时处于整体的平衡和静止状态,体力得到恢复,接着醒来,转入运动状态,做各种事情。人在醒着做事的时候,值得赞成的是应当争取在各个方面朝能够达到平衡的方向努力。人类应当争取的平衡,有个人的平衡,也有社会的平衡。

人类属于生命体,有生存需要,包括谋生的需要和乐生的需要。人有各种活法,都是争取活着。人有各种乐趣,都想争取快乐。人在刚出生的时候,便从母亲体内的平衡状态中产生出不平衡的情况,这种不平衡在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不适应新的环境,另一个方面是饥饿。这种不平衡引起运动,这种运动首先表现为哭闹,接着是吃奶或吃其他食物,接受各种护理,达到平衡,安静下来。人的一生,从起初到最后,反复从平衡中出来,进入不平衡,经过运动,达到平衡,出现静止。生存需要的本质就是从平衡中产生出不平衡,需要来克服不平衡,摆脱不平衡,达到平衡。以吃食物为例,可以说明生存需要的本质。人在出生以后,剪断脐带的时候,不饿。在脐带剪断以后,有能量消耗,无能量供应,于是发生饥饿。进食以后,不再饥饿。这样的过程要持续一辈子,不断地从不饿到饿,经过吃东西,再到不饿。饿是一种不平衡,吃饭是摆脱饿这种不平衡的过程,吃饱了便达到平衡,不饿了。进食属于生存需要,是克服饥饿的办法和方向,属于生命的均衡趋向。生命体的各种生存需要都是生命体的均衡趋向,人类的各种生存需要都是人类的均衡趋向。人出生后,起初没有看书识字的需要,在这方面是平衡的、静止的。后来出现不平衡,要求看书识字。小孩子要看一本书的时候,不管他想看的是什么,只要按他的想法看了,就达到平衡,得到满足,一次阅览结束。小孩子想认一个字的时候,只要有人按照孩子的愿望教了,孩子记住了,就达到平衡,得到满足,一轮学习结束。成年人的学习和研究也是这样,总是从已经知道的那些知识的平衡状态中产生出要求理解还不懂得的那些事物的不平衡,产生出学习和研究某种具体课题的需要。经过一段学习和研究,课题任务完成,达到平衡,出现静止。人的生存需要都是具体的,每一个具体的需要都面临一个具体的不平衡,都要采取具体办法,克服具体的不平衡,达到一个具体的平衡,出现一个具体的静止。人生在世,不断地从平衡中生出不平衡,在克服不平衡中达到平衡,主要精力都消耗在克服不平衡之中了。人类的生存需要就是人类克服生存中的种种不平衡状态的需要,就是人类实现生存中的种种平衡状态的需要。

人类的生存需要推动人类创造生活条件,一定的生活条件能够满足一定的生存需要。人类有了一定的生活条件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地重复创造这种生活条件,创造这种生活条件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技术越来越熟练,生活条件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生存需要和生活条件在一个现实的水平上出现一段时间的平衡。人类的头脑善于认识事物,善于积累经验,善于思考问题,在人们长时间满足于原有的生活条件的时候,有些特别聪明的人想出了新的办法,这些新的办法能够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条件,于是社会又长期处在反复创造新生活条件的水平上。人类就是这样,从一定的生存需要中引出一定的生活条件,又从一定的生活条件中引出新式的生存需要,再从新式的生存需要中引出新式的生活条件。生存需要和生活条件都是发展的。生存需要和生活条件的矛盾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矛盾。

人类的身体是从古猿变来的。变成人类的猿类,原来组成群体,生活在森林里,靠吃果子之类的东西维持生命,有能够接受社会性约束,能够参加社会性生活的传统习性。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使森林毁灭,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来,在地上从事寻找食物的劳动,这就成了最早的人类。最早的人就是变成人的最后一批猿,这批人起初还是猿,一下就变成了人。人类寻找食物,需要工具帮助,开始时用自然的小石块、自然的木棍等等,后来发明了人手加工的工具。由于传统的习性和生存的需要,人类一开始就组成社会,过着社会生活。人类就是地球上用社会的形式掌握工具来创造生活条件的生命体。人类社会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劳动,第二个基本特征是秩序。如果没有劳动,就不算人类。如果没有秩序,就不成社会。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有两项,第一项要求是参加劳动,第二项要求是遵守秩序。不想劳动,是坏事的基础。不要秩序,是乱世的标志。社会、劳动、秩序,都是保证人类生活达到平衡的手段。

最早的人类,一个群体就是一个独立社会。当时人口很少,群体很少,不同的群体分布在很远的地方,这样比较容易找到食物,不同群体之间没有来往。一个群体只有十几个人到三十个人。由于生活条件差,生活经验少,人口总数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什么增长。他们只能在群体内发生夫妻关系,所有人都有血缘关系,这种社会是一种血缘群体。人们的经验比较丰富以后,人口增加,一个血缘群体人口增加到四五十人以后,为了容易谋生,便分成两个群体,新群体便是氏族。为了保持两个氏族人们之间原来的亲近关系,两个氏族之间互相通婚,禁止在氏族内部发生夫妻关系。互相通婚的氏族组成部落,氏族和部落是同时产生的,这时的部落是独立的社会。在人口增加快的地方,原来的氏族一再分群,成为新的氏族,部落内的氏族数增加。有的地方在氏族上边和部落下边形成胞族,在部落上边出现部落联盟一级组织。从血缘群体到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都有管理人的制度,都设置了领导权。这种权力和制度的基本任务就是维护社会平衡。部落时代,由于人口增加,生活能力增强,群体的迁移流动减少,部落占据一定的地盘,成为部落的领土。随着部落数量的增加和部落规模的扩大,有些地方发生了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这种战争的原因,往往是由于一方要夺取另一方的领土和财物。有时一方胜利了,一方失败了。失败的一方,有的投降,加入胜利的部落,有的远逃,寻找新的地盘。有时双方势均力敌,不分胜负,有的情况下,双方缔结协议,建立部落联盟,有的情况下,双方各守领土,战争与和平交替出现。在部落之间发生战争的地方,为了进行战争,在原来部落领导权继续保持的基础上,部落又设置了武装力量指挥权,这是一种军事领导权。武装力量指挥权的设置是国家产生的标志,也是历史上一切国家政权的标志。国家是能够使用武装力量的人类社会,是能够指挥武装力量争取和保护群体利益的社会组织。没有常备武装的社会,只要某种职位具有指挥武装力量的权力,便也是国家。最早的国家是战争的产物,是部落国家,是一定的部落为了满足本身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世界范围内出现过许许多多为社会所公认的国家政权,不少公认政权的领土上存在自立的割据政权,例如拥有武装的私人团伙,拥有武装的地方豪强,拥有武装的土匪山寨。这些自立政权是国中之国,与公认政权有时和平共处,有时发生战争。这些自立政权的建立和行动,都是为了满足本身的需要,达到本身的平衡。这些自立政权在事实上统治着他们活动的区域内一切普通的居民。公认政权的责任是争取全国范围的社会平衡,因此,广大居民总是对公认政权寄予无限希望。

私有制产生以前,人们的生活条件差别比较小,社会关系比较简单。私有制产生以后,人们的生活条件差别扩大,越来越大。生活条件比较接近的人,有类似的要求,成为一种社会势力。社会越发展,人口日益增加,生活内容日益丰富,逐渐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势力。为了瓜分各种社会利益,不同社会势力之间经常较量。国家政权逐渐变成不同社会势力争夺的东西。中国从东周开始,争夺国家政权变成了不同社会势力之间最宏伟的常规运动。胜利的势力建立政权,失败的势力接受统治。每个新政权的建立以及这个政权实行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由取得胜利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力量决定的,但是,其他社会势力的利益和力量也属于胜利者势力的利益,只有照顾到不同社会势力的利益,才能保持政权,维护制度。正因为这样,所以也可以说,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由不同社会势力的实际利益和力量对比决定的。国家政权是社会大局的平衡工具,各种社会势力的利益和力量都靠国家来平衡。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政治政策,是各种社会势力的利益和力量是不是达到了平衡的总体标准和标志。如果国家政权确定的这些制度和政策在一段时间内能够被各种社会势力接受,至少是能够被各种社会势力容忍,那就说明这些制度和政策代表着这个社会在这段时间内处于平衡状态,不同社会势力之间的争夺运动达到暂时的平衡,进入暂时的静止。隋末农民起义打垮了隋王朝,隋朝官僚李渊领导的一个封建主集团打败了农民起义军和地方割据势力,建立唐朝。唐初两代皇帝李渊和李世民,注意解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由国家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减轻农民负担,控制政府开支,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社会平衡。如果国家政权确定的制度和政策不能被不同的社会势力接受和容忍,那就说明这些制度和政策代表着社会处于不平衡状态,不同势力之间的争夺运动要发展,国家政权本身的命运就由斗争形势的具体变化来确定,但是在这以后,无论何种社会势力得胜,要使社会稳定,必须要制度和政策符合社会平衡的要求,不然还是不得安定,争夺运动一直要进行到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制度和政策达到社会平衡的要求,这是不同社会势力之间的争夺运动的方向和目标。战国末年,秦国的统治集团灭掉其他六个国家,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秦朝的统治苛刻残暴,农民的负担过度沉重,广大人民难以容忍。秦朝统一中国的第十三年发生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第十五年,秦朝就灭亡了。秦朝灭亡后,多种武装势力争夺天下。经过几年争夺战争,刘邦领导的武装集团取得胜利,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开始统治全国。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少国家对农民生产的干扰,减轻农民对国家的负担,在一段时间之内处于社会平衡状态。国家政权实行的制度、政策能够被各种社会势力接受,达到社会的平衡状态,深层根源在于根据这些制度和政策所能创造的生活条件可以满足各种社会势力的人们一定水平的生存需要,达到生存的平衡状态。国家政权实行的制度、政策不能被不同的社会势力接受,处于社会的不平衡状态,深层根源在于根据这些制度和政策所能创造的生活条件不能满足不同社会势力的人们一定水平的生存需要,处于生存的不平衡状态。

社会由人组成。组成社会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千千万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互相之间总有区别。人们天天有行动,这些行动有共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使社会现象显得纷繁复杂。人们的行动是由感觉和认识指导的,一定的感觉和认识指挥身体作出一定的行动。人的从事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生理组织系统,是人的主体,包括感觉器官和认识器官。主体具有感觉功能和认识功能,能够进行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主体对某种现象进行感觉,一直到主体内产生了这种被感觉的现象对应的物质结构,感觉活动才达到平衡状态,一次感觉活动完成,进入静止状态。人的主体有各种颜色的物质结构,有各种声音的物质结构,有各种气味的物质结构,有各种味道的物质结构,有各种形状的物质结构,有各种温度的物质结构,有各种湿度的物质结构,有各种光滑度的物质结构,有各种重量的物质结构,有各种压力的物质结构,有各种质地的物质结构,有各种功能的物质结构,有各种综合现象的物质结构。人们的主体中有很多太阳,有早晨的太阳,上午的太阳,中午的太阳,下午的太阳,刚刚升起的太阳,快要落下的太阳,有红色美丽的太阳,有白光耀眼的太阳,所有这些太阳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实体,都是物质的东西,只是存在于主体内,极其微小。盲人主体中也有太阳,盲人主体内的那些太阳是根据别人的介绍,把自己过去已经形成的感觉结构综合起来,产生了太阳的物质结构。盲人主体内的太阳同能看见东西的人主体内的太阳有很大区别,正像一棵大树,在视力很差的人主体内产生的这棵树的物质结构,同视力很好的人主体内产生的这棵树的物质结构,有很大区别,形状和颜色都不能说是一模一样。人们看到的字母和文字,盲人摸到的盲文,在主体中产生相应的物质结构。感觉到的所有现象,都可以在主体内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物质的东西,这是一种组合形成的物质实体,是一种微小的物质集团,而不是虚空。主体的感觉功能还包括对主体内已经形成的感觉结构能够进行感觉活动,能够产生新的相应的物质结构,这样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叫做感觉复制,或者叫做复制感觉。主体有了感觉复制,才能进行认识活动。

感觉到的现象在人的主体内产生相应的物质结构以后,主体会多次对这种感觉结构进行感觉活动,每一次这样的感觉活动都要复制出这样一个感觉结构来,很多次这样的感觉活动会复制出很多个这样的感觉结构。人们的一次认识活动如果用到某个感觉结构,实际用的是复制的感觉结构。如果没有感觉复制,一次认识活动结束时,把用到的感觉结构组合到认识结构中去了,以后再要认识别的事物,就不容易利用这个现成的感觉结构了,这样的人即使要完成一次简单的认识,认识的过程都会很烦琐,一切都得从头做起,一切现象都得进行一次感觉活动,产生相应的物质结构。

人在一生之中认识事物的经历,是先认识简单的事物,后认识复杂的事物,先认识简单的联系,后认识复杂的联系。有些简单的认识直接来自感觉,例如,妈妈给孩子喂奶,圆形的东西可以转动。这些认识是从观察现象得来的,在主体中既有一个一个具体的感觉结构,又有综合性的认识结构。有些简单的认识是从学习得来的,例如,一百以内的整数从小到大按次序排列,太阳从东方升起这句话的意思,唐朝的都城叫长安。有些简单的认识是自己体验到的,例如,吃饱肚子有力量,天气热时不能穿得太厚。所有简单的认识都在主体内形成认识的物质结构,这些认识结构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关于具体事例的认识结构;一种是关于结构类型的认识结构;一种是关于联系方式的认识结构。简单认识的物质结构,在主体内都会复制,特别是关于结构类型和联系方式的认识结构会在主体内多次复制,因为认识复杂事物经常用到基本的结构类型和基本的联系方式,而这些基本的结构类型和联系方式在简单认识中表现得很明显。人在幼年时期和少年时期积累的知识中,包含了各种基本的结构类型和联系方式,在主体内形成很多认识结构和复制的认识结构。有了感觉复制和认识复制,人们研究复杂的事物就减少了很多麻烦,省去很多工作。

认识复杂的事物,要有三种资料,一种是复制的感觉结构;一种是复制的简单认识结构,或者叫做复制的基础认识结构;一种是对所要研究的事物结构和外观形象在主体内形成相应的物质结构,并复制出各个部分和整体的物质结构。复杂认识直接使用的都是主体内已经形成的复制的结构,这是物质的东西。在研究中,如果感到还需要从主体外另找一些资料,来帮助判断,那就得临时在主体内造出同这些新寻找的资料相对应的物质结构,并复制出研究要用的有关这些新资料的物质结构。人们首先运用复制的感觉结构,复制的基础认识结构,以及临时形成的新复制结构,对认识对象的复制结构进行分部辨认,认识各个部分的本质特征和现象特征,认识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认识各个部分的发展变化。完成分部辨认以后,形成有关分部认识的物质结构,并复制这些分部认识结构。接着进行总体整理,运用分部认识结构的复制物,进行组合,如果这种组合同认识对象的总体特征相符合,也就是指这种组合同主体内的认识对象总体结构的复制物的整体特征相符合,这时总体整理完成,复制出这个经过总体整理的认识结构。总体整理完成以后,对于那些要采取行动的事物,还要进行新的认识,就是措施决定。对于复制的总体认识结构进行分析,认识它的各种情况,判断哪些情况有利,哪些情况不利,针对具体情况,确定具体措施,在主体内形成措施结构,并复制出有关措施的物质结构。措施决定完成以后,又进入一个新的认识过程,这就是实现平衡。根据决定的措施处理事情,结果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达到了事实上的平衡,也就实现了认识上的平衡,在主体内会形成达到平衡的认识结构。无论在认识的哪一步上发生错误,都应当从这一步开始,重新进行研究。一个医生如果遇到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疑难病例,他会利用他主体中复制的感觉结构、基础认识结构和新资料结构,对主体中形成的病例的复制结构首先进行分部辨认,接着进行总体整理,再后进行措施决定,最后进行实现平衡。医生对治疗满意的疑难病例,会在主体内形成这些病例达到平衡的物质结构,并复制这些结构。人们对已经熟悉的事物,辨认和判断会非常迅速,过程会大大简化。无论感觉活动,还是认识活动,无论对简单事物的认识,还是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都要尽可能同客观事物对照,减少误差,因为感觉和认识应当符合客观事实。

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完全是物质的运动,这些活动创造出来的成果也都是物质的结构。人们对每个主体进行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能力水平和实际效果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这是应当做到的事情,是能够做到的事情,这样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利,对社会的用人和事业有益。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是在主体内进行的,进行这些活动的能力水平是对主体作出的评价,指的是主体在充分发挥正常作用时所能达到的一般水平,这种能力水平是由主体的质量和能量决定的。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是客观事物、感觉结构、认识结构对主体发生刺激作用,主体对这些刺激作用发生接收作用,因而主体进行运动。进行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实际效果,是对活动作出的评价,指的是主体在发挥具体作用时实际达到的具体状态,这种实际效果是由主体质量的具体使用、主体能量的具体发放、具体的刺激作用、具体的接收作用共同决定的。为了便于对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能力水平和实际效果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能够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妥当的办法,改进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应当对主体进行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平衡关系有明确结论,建立一个可以使用的平衡关系公式。对于这样的平衡关系公式,从人类目前的测定工具看,还不能要求精确计算,但是,可以要求有实用价值,必须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多种实际问题。例如,一个具体的人在何种知识领域有可能达到何种水平,一个人已经具备的知识可以在限定的时间内解决何种知识领域何种难度的问题,一个人在一定的阶段中在某种知识领域内有可能提高到何种程度。这样的平衡公式,不是专门用来评论别人的,而是首先用来作自我评价的。只有用来对自己进行评价,证明符合实际,并且通过自我评价,懂得了使用方法,然后才能用来评论别人。任何一种对人进行评价的方法,都应当首先用来对自己作出评价,确实证明合情合理,再用于评论别人。如果一种评论人的方法在自我评价中证明是违背事实的,却要在工作中具体使用,那就太粗暴太武断了。为了对主体进行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关系作出科学的判断,需要对主体的质量、能量和知识的程度进行具体的分析,定出衡量的标准。

主体的质量,本来是指主体内具有各种功能的细胞、感觉结构、认识结构、可以用来造成新的感觉和认识结构的微小物质数量多少。如果对这些资料,能利用现成工具,搜集齐全,那就比较容易了解人的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比较容易选择人的发展方向。由于现在还没有什么工具能够具体测量主体的质量,我们只好寻找能够清楚地显示主体功能的事实,借用来作为衡量主体质量的根据。在人们可以明确认定的事实中,有三个方面的事实基本概括了主体从事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功能特征,其中第一个方面是功能种类,第二个方面是知识程度,第三个方面是反应速度。

主体的功能种类,内容十分具体,十分丰富,有具体事物的具体外部特征方面的感觉功能,有具体事物的具体结构类型、具体联系方式、具体整体特征方面的认识功能。不同人的感觉功能和认识功能区别很大,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同一个人的感觉功能和认识功能,在不同的知识领域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别,有的方面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却是没有远大的前途。一个人对音量的感觉功能属于特等,而他对音色的感觉功能则有可能属于上等。一个人对数学的认识功能属于上等,而他对生物学的认识功能则有可能属于特等。一个人写散文的功能属于上等,而他写诗歌的功能则有可能属于中等。一个人学习书本知识的功能属于下等,而他搞机械修理的功能则有可能属于特等。世界上的事物很多很多,世界上的人也是很多很多,要将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功能和认识功能加以比较,必须整理出可以进行比较的头绪。感觉功能和认识功能是在主体和事物之间发生的联系,联系的一方是主体,另一方是事物。对人们的感觉功能和认识功能进行比较,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按照主体的特征分类比较,一种是按照事物的特征分类比较。这两种基本方法在实际生活中都被人们普遍采用,有的情况下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来认识和处理某个具体问题,有的情况下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来分析某种事情的不同方面。按照主体的特征分类比较,就是要考察主体的功能有什么特长,有什么不足,让人们知道应当如何发展特长,如何弥补不足。按照事物的特征分类比较,就是要了解实用的功能有哪些类型,有哪些等级,让社会知道应当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

功能种类是评论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第一个重要内容。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单位,都需要懂得每一类岗位和每一个岗位可以使用具有什么种类什么等级的功能的人,都需要懂得每一类岗位和每一个岗位实际使用的人在具体岗位需要的那个种类的功能方面实际上达到了什么样的等级。如果对具体岗位需要的功能特征和具体人员所有的功能特征估量适当,就比较容易做到真正爱护工作人员,切实改进工作方法。人们在讲知识程度的时候,总是指在一定种类的功能方面的实际水平。这种功能知识比书本知识的内容丰富得多,书本知识只是功能知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功能知识特别重要的内容是具体分析工作遇到的所有事项的具体特征,确实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且采取行动,实现目标。人们在讲反应速度的时候,也总是指在一定种类的功能方面上处理问题的实际快慢。理解书本知识原理的速度只是功能速度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功能速度特别重要的表现是直接领悟工作中遇到的具体事物的结构关系,并能熟练操作,迅速处理。一个人在有的功能种类方面功能知识水平较低,而在有的功能种类方面功能知识水平却很高。一个人在功能知识水平较低的方面功能速度较低,在功能知识水平较高的方面功能速度较高,实际情况一般是在有的功能种类方面由于功能速度较低而造成功能知识水平较低,在有的功能种类方面由于功能速度很高而使功能知识达到很高水平,当然,这里谈的不包括那些不学习不做事的情况。后边要讨论有关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具体公式,在具体公式之中有知识程度,也有反应速度,但是没有功能种类,功能种类在这里是具体公式的前提条件,具体公式在具体使用的时候要求用在某个具体的功能特征方面,而不能把所有事物所有现象混在一起,糊里糊涂地算账。

知识程度是评论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所谓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就是主体在接收客观事物外部特征和整体特征的刺激以后,在主体内部形成和复制感觉结构和认识结构,移动和组合感觉结构和认识结构。主体内存在的这些感觉结构和认识结构是一些极其微小的物体和物体群,这就是主体已经具有的全部知识,是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的基础。一个人在某个功能种类方面有特长,他的主体中一定储存着这种功能方面的极其丰富的感觉结构和认识结构。一个修理汽车的能手,主体内存在着很多部各式各样的微小汽车,这些汽车部件齐备,螺丝也都有,他的主体内还存在发生了各种毛病的汽车部件,并且有迅速处理这些毛病的方案结构,还有曾经很快地处理好毛病的一些使他高兴的实际例子留下的物质结构。主体内储存的同工作岗位需要的功能有密切关系的那些感觉结构和认识结构是进行岗位工作、完成岗位任务的知识基础,决定着从事岗位工作是不是可靠,完成岗位任务有没有把握。这些存在于主体内的一定功能种类的知识性质的微小物体,是代表主体功能的有形标志。在公式中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知识程度,表示知识级数。知识程度本来应当按照主体内知识性物体的种类、等级和数量来划分,但是目前还没有办法这样做,人们可以根据行业部门和工作岗位的时代要求和社会水平,来确定知识程度的等级。中国古代的人们传下来一个简单方便的划分等级的方法,就是把人或者物品按照某种可以清楚地进行观察的标准先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然后再把这三个等级各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这样就把人或者物品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个等级。把事物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也是普通人都能理解的事实。这个方法可以用来划分知识等级,表示知识程度。把每一个功能种类的知识程度分为九个等级,从下下到上上,从最低级到最高级,按次序分别叫做1级、2级、3级、4级、5级、6级、7级、8级、9级。这里说的级数,不仅指知识等级的名称或者等级顺序号码,而且指这个等级的功能知识在社会生活的同一种功能知识比例中占有多少比值,或者说占有的比值是几。这里实际是把1级功能知识当作一份知识,把3级功能知识当作三份知识,各级都是这样推算。由于主体知识的物质运动非常复杂,精确的等级划分和精确的作用计算目前还达不到,可以从能够观察的事实中寻找比较真实的关系,建立一种比较接近事实的公式,进行一种近似的计算,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而这种公式在科学理论上则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主体的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也是趋向于平衡的。各种社会都很重视知识等级的划分,而且基本都是按照功能种类来划分知识等级,这样的知识等级划分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例如选择和任用人才,选择职业种类和工作岗位,确定升学方向和参加职业培训,根据都有这样两条,一条是招收人的行业和单位对所要招收的人在功能知识方面有什么样的等级要求,另一条是报名参加选拔活动的个人在招收人的功能知识要求方面已经达到什么样的等级。一般情况下,寻找工作应当找一个自己能够干得了的岗位,参加职业培训应当使个人的功能知识有所增加。

反应速度是评论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第三个重要内容。主体的反应速度本质在于主体接收刺激的快慢、形成和复制感觉结构和认识结构的快慢、移动和组合感觉结构和认识结构的快慢,这种本质性的东西表现在外部,人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学生10分钟之内解答一个数学题,得到正确答案,而另有一个同级的学生解这个题,用了20分钟时间才得到正确答案。主体的反应速度决定着从事岗位工作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突击完成的岗位任务能不能达到质量要求。反应速度是代表主体功能的无形标志。在公式中可以用字母v来表示反应速度,表示反应级数。从社会生活中各类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大多数人的通常表现看,主体的反应速度可以分为上等、中等、下等共三个等级。这样的等级划分,一般人都能观察到,一般人都能接受。反应速度的三个等级,从下到上,从慢到快,按次序分别叫做1级、2级、3级。这里说的级数,不仅指反应速度的等级名称或者等级顺序号码,而且指在速度比例中所占的比值。这里实际是把中等速度按照下等速度的两倍来设置,把上等速度按照下等速度的三倍来设置。

主体从事某种岗位的正规工作,完成某种工作的确定任务,这种工作所需要的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可以叫做主体工作。主体工作的能力级数在公式中可以用字母F来表示。主体工作的能力由两个因素结合形成,其中一个因素是知识级数,另一个因素是反应级数。主体的功能知识程度越高,主体的工作能力便越强,工作能力同功能知识成正比。主体的功能反应速度越快,主体的工作能力也越强,工作能力同功能反应也成正比。主体的功能反应速度对主体的所有功能知识都发生直接作用,主体的所有功能知识对主体的功能反应速度都发生直接影响,功能知识是功能反应的实物,功能反应是功能知识的运动。知道了一个实物单位在一定运动速度下具有的力量,就可以用推算倍数的乘法得出若干单位的实物在这样速度的运动中所具有的力量。知道了一级功能知识在一级功能反应中所具有的能力,就可以算出三级功能知识在一级功能反应中所具有的能力,也就可以算出三级功能知识在三级功能反应中所具有的能力。主体工作能力级数等于主体功能知识级数同主体功能反应级数相乘。主体功能知识共分九级,主体功能反应共分三级,这两方面的级数相乘,得到主体工作能力级数,可以分为二十七级,其中有九级为空缺,实际有十八级,最低叫1级,按顺序向上,最高叫做27级。实有的级数分别是1、2、3、4、5、6、7、8、9、10、12、14、15、16、18、21、24、27,共十八个。这里说的级数,不仅指能力等级的名称或者等级顺序号码,而且指在工作价值比例中所占的比值。知识级数,实际是某种功能知识的份数。反应级数,实际是某种功能反应的转数。能力级数,实际是某种功能工作的量数。主体反应速度是讲时间的,是讲单位时间内主体功能反应的转数。主体工作能力也是讲时间的,是讲单位时间内主体功能工作的量数。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这三种事物都用容易衡量的东西来计算,而且通常是看总的能力和结果,看一小时或者一个工作日或者一个工作周期内能够完成一定质量要求的工作任务多少数量。主体功能工作能力级数F同主体功能知识程度级数m、主体功能反应速度级数v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边的公式来表示:

F=mv

从这个关系公式中可以看到,在主体功能反应速度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要提高功能工作的能力,就应当增加功能知识数量,也就是提高功能知识程度。在不提高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要提高功能工作的能力,就应当增加这种功能工作中所要使用的操作知识,而这样的操作知识一般要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应用和体验,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还会发现和获得许多操作知识。

主体的功能工作能力是主体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工作量。用主体实际从事功能工作的时间去乘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就是主体在这段时间内所完成的功能工作的总量,也可以叫做主体的功能工作成绩,在公式中用字母H表示。主体从事功能工作的时间用字母t表示。主体的功能工作成绩可以用下边的公式来说明:

H=Ft

H=mvt

从这两个公式可以看出,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就需要提高工作能力。要在工作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完成更多的工作,就需要延长工作时间。要提高主体功能工作成绩,比较现实的办法是努力增加功能知识,适当延长功能工作时间。

主体的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是依靠主体为功能活动发放自身具有的一定数量的能量,成为一种作用力来推动的。主体为功能活动发放能量,在主体内推动复杂的接收工作和刺激工作,形成、复制、移动、组合知识性微小物体。主体在一小时功能工作中需要消耗的能量用小字母e来表示,主体从事功能工作的小时数用字母t来表示,主体在这段时间内需要给功能工作发放和提供的能量用字母E来表示,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边的公式来说明:

E=et

t=E/e

这两个公式是主体功能工作能量供给公式。从这两个公式可以看出,在主体从事功能工作中每小时需要的能量比较固定时,主体为功能工作提供的能量同主体从事功能工作的时间成正比。主体为功能工作提供的能量减少时,功能工作的时间应当缩短,不然会降低工作质量或者发生故障。主体如果不给功能工作提供能量,功能工作便停止。

前边讲了主体的功能工作能力公式,讲了主体的功能工作成绩公式,讲了主体的功能工作能量公式,这些公式说明主体的感觉活动和认识活动趋向于主体的质量、能量和主体所受作用力的平衡。

宇宙中,物不论大小,事不论巨细,都是趋向平衡的。所谓均衡,指的就是趋向平衡。均衡规律,趋向平衡的规律,是宇宙物质存在的总体规律,所有物质的运动和静止都是按照这个规律进行的,所有的普遍规律和某些方面的规律都是趋向于平衡的规律,都是均衡规律的具体表现。普遍规律,指一切物质存在都具有的规律。总体规律必须是普遍规律,但是总体规律只有一个,普遍规律则还有别的规律,例如,矛盾规律,因果规律。

物质具有质量和能量,这种质量和能量对本身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对周围物质的存在状态也发生作用。一个物质单位或者物质集团同周围的物质单位或者物质集团互相发生作用,这种相互之间的作用便是矛盾。矛盾的本质是互相作用,互相作用就是发生矛盾。人们通常不把相互的作用都叫矛盾,这是因为普通人在社会问题上使用矛盾这个词比较多,人们习惯于把关系不协调叫矛盾,因此也就不知道矛盾的本质是什么,结果是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宇宙间到处有矛盾,只是简单地把矛盾普遍存在当作一个公认的事实,当作一种不必追问根底的现象。从近代的德国人,到后来的俄国人和中国人,长期讲对立统一,在哲学原理上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基本上还属于浪漫主义的现象描述。毛泽东把对立统一叫做矛盾,这在哲学理论上是一个伟大的发展,这个新提法的具体使用把普通人从难以整理头绪的混乱现象中拉出来,直接去捉摸本质,解决问题,离完全认清本质只差一步了。人们一般情况下也不大注意任何相互作用本身包含着互相一致的方面,也包含着互相不一致的方面,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两个方面的显著程度不同。在一个小地方,有几个坏人,社会对他们很宽容,社会宽容坏人属于相互作用以一致为主,结果使坏人和其他有些品质不好的人都直接感觉到现实的环境是做坏事合算,于是逐渐出现了坏人得势的趋向,社会同坏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逐渐变成以不一致为主了。有的好人经常做好事,成绩显著,事迹感人,政府表扬他,但是不保护他,不少人忌妒他、仇视他、刁难他、坑害他,他死后受到人们的尊敬,得到崇高的荣誉,这样的好人同社会的相互作用应当叫做一致,但是其中的不一致难道还不算是大问题吗?好事的背面是坏事,坏事的背面是好事,好事和坏事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社会应当充分估计每一类事情的好和坏两个方面,尽可能抑制坏的方面的影响,如果要完全没有坏事或者完全没有好事是不可能的,谁也没有能力把好事做完,谁也没有能力把坏事做完。就互相之间的作用来说,一致的背面是不一致,不一致的背面是一致,一致和不一致是同一个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社会应当充分估计每一类相互作用的一致和不一致两个方面,尽可能抑制不一致的方面的影响,如果要完全没有不一致的方面或者完全没有一致的方面是不可能的,谁也没有能力把不一致的方面消灭干净,谁也没有能力把一致的方面消灭干净。只要不同的物质单位之间互相发生作用,不同的物质集团之间互相发生作用,不论互相的关系以一致为主还是以不一致为主,在哲学上都应当叫作发生矛盾。这样的哲学术语不妨碍人们在生活中坚持习惯的说法,只把不一致叫矛盾,这种习惯说法的好处是表达了人们追求一致的心理状态。

矛盾是不同物质单位之间和不同物质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会发生相互作用的物质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可以发生相互作用而实际上还没有发生相互作用的物质之间也没有出现矛盾。北京郊区农田里的一条蚯蚓,同巴黎郊区农田里的一条蚯蚓,互相之间不会发生矛盾。这两条蚯蚓全部能量都发放出来,也到达不了对方的身体,它们之间的距离也使它们互相之间产生不了引力作用,所以它们之间不会发生相互的作用,不会发生矛盾。但是,太阳同这两条蚯蚓之间都有相互的作用,太阳的能量和太阳的引力都要对这两条蚯蚓发生作用,这是一种矛盾。这里有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一方的作用力必须能够到达对方的形体,另一个是一方的作用力已经到达对方的形体。这两个问题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两个物质单位之间、两个物质集团之间会不会发生矛盾,矛盾出现了没有。不应当把矛盾普遍存在理解成所有的物质之间都有矛盾。矛盾普遍存在只是指一切物质单位、一切物质集团都同周围的物质单位、周围的物质集团发生相互作用,发生矛盾。所有的矛盾都是力所能及的,都是已经发生作用的。过去,有人问哲学家:“南山的石头和老汉的胡子有没有矛盾?”哲学家说:“你不能这样想问题,这是把哲学问题庸俗化了。”哲学家这样回答问题,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那个时代社会承认的哲学理论本身说不清矛盾的本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所以不知道石头和胡子有没有矛盾。第二个原因是那个时代不少国家实行一个政治原则,就是禁止在哲学和经济学领域独立思考,所以不能讨论社会承认的哲学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人体的质量比较小,能量也比较小,胡子发出的作用力很小,但是,南山的石头质量很大,能量也很大,可以发出很大的作用力,老汉的胡子在南山的石头发出的作用力到达的地方同南山的石头有矛盾,老汉的胡子在南山的石头发出的作用力没有到达的地方同南山的石头没有矛盾。

矛盾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力量在均衡论的哲学术语中都叫做作用力,哲学语言中不使用反作用这个概念,反作用这个词只用在一些具体学科的问题的解释和日常生活的事情的表述中。作用力的类型,可以分为五类。一类是质量作用力,例如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吸引力。一类是能量作用力,例如热力、电力、磁力。一类是运动作用力,例如机械力。人们通常所讲的惯性运动实际是物理学没有认清本质的一种物质运动,进行这种运动的物质具有一定的运动作用力。一类是结构作用力,例如不同的物质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强度。一类是生命作用力,各种生命体都有生命功能,都对环境要发生作用。

不同的物质集团,质量不相同,能量不相同,运动不相同,结构不相同,功能不相同,因此,各个物质集团能够发放的作用力不相同,能够承受的作用力也不相同。每个物质集团能够发放哪一类作用力多少,能够承受哪一类作用力多少,都有具体的限度,这个限度是由物质集团本身的具体情况决定的。一锅水,加热时间过长,会完全蒸发,一滴水也不剩。用一块50斤重的石头去打一个鸡蛋,石头的作用力可以达到50斤,与此相反,用一个鸡蛋去打50斤的石头,鸡蛋的作用力不会达到50斤。赶牲口的人向牲口吆喝一声,让牲口注意,屁股上鼓劲,然后用鞭子在牲口屁股上轻轻打一下,表示督促。这种情况下,鞭子的作用力很小,而牲口屁股迎接鞭子所发出的作用力却很大。在一个具体的矛盾中,双方各发出多少作用力,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在哲学中不能说双方发出的作用力总是相等的。

物质集团具有的作用力的大小,同作用力的类型有很大关系,同作用力的领域也有很大关系。这就是说,一方面要看产生质量作用力的质量有多少,产生能量作用力的能量有多少,产生运动作用力的运动是何种运动多少数量,产生结构作用力的结构是何种结构多少力量,产生生命作用力的生命有何种功能多少数量。另一方面要看这种作用力发生在哪个存在领域,是在力学领域,还是在物理学其他领域,化学领域,或者是在生物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在所有的物质运动领域,物质集团所能发出的作用力和所能承受的作用力都跟这个物质集团的质量和速度有关。一个射箭能手可以一箭射穿一只野鸡,但是他不能一箭射穿一头大象,不能一箭射穿一条大鲸。科学家和工程师设计过攻打城堡的大炮,却没有设计过打穿地球的大炮。太阳曾经把一些小河晒干,却还没有发生过把太平洋晒干的情况。电灯泡的灯丝很容易烧坏,还没有听说过有哪根粗铁柱由于触电烧断了。子弹很小,但是速度快,所以穿透力很强。如果用手把子弹的弹头扔到土地上,不会钻得很深。左手拿着乒乓球不放,右手拿球拍去打抓住不动的乒乓球,一会就可以把乒乓球打坏。玩乒乓球时全凭乒乓球逃得快,才不怕拍子打。

在力学以外的物理学其他领域,如在化学领域,在生物学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在这几个领域中,物质集团所能发出的作用力和所能承受的作用力都跟这个物质集团的结构和能量有关。科学家们设想了一些探测行星和卫星的计划,却还没有设想到达太阳表面和其他恒星表面的计划。古代的罗马人用角斗士跟狮子、老虎搏斗,不用角斗士跟狐狸、野猫搏斗,也不用石头雕像跟狮子、老虎搏斗。关公的大刀伤了很多人的脖子,却没有一个人的脖子能够使关老爷的大刀刃子受到损伤,变得不再锋利。一只公鸡啄死很多虫子,却没有一个虫子把公鸡的长嘴头折断。一个原子,在通常情况下很难把它拆散,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还是可以被拆散。一个小星系,在通常情况下不会离散,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还是可以离散。中国人过去用小油灯照明,在小灯碗里盛一些蓖麻油,把一根棉花做的灯捻在浸好蓖麻油以后,一端拉出来放在灯碗边上点燃,捻子大部分泡在灯碗里的蓖麻油中,有的蚊子和飞蛾飞来冲击和拍打灯火,都不能扑灭灯火,而一个小孩子在离灯火一米的地方可以用口把灯火吹灭。

在生物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物质集团所能发出的作用力和所能承受的作用力都跟这个物质集团的生命功能和生命节奏有关。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命都是地球上结构比较固定的生命体,这些生命体都有一点灵气,如果没有灵气,就不能成为生命体。生命体失去灵气以后,就要停止发展了。地球上结构比较固定的生命体有两种基本的生命功能,两种基本的生命要求,一种基本的生命功能和生命要求是谋生,一种基本的生命功能和生命要求是乐生。母鸡会领着鸡娃找食物,公鸡发现了食物丰富的地方以后,便向母鸡打招呼,不停地叫,一直叫到母鸡走来。所有生命体在适于生存的环境里都会显得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结构比较固定的生命体有三种基本的生命节奏,一种是昼夜节奏,一种是四季周期,一种是寿命阶段。一般生命体都是白天活动各种器官,吸收能量,增加营养,晚上休息,恢复体力,增长机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突出表现,对一般生命体来说也都有这样的周期性变化,这是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周期给生命造成的一种节奏。生命体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成长时期,一个是成熟时期。成长时期从出生开始,这一时期内机体逐渐增长,形体逐渐增大,一直到形体不再增长,便是成长时期结束,成熟时期开始。生命体成长到形体不再增大,便进入成熟成期,这个时期一直到死亡结束。成长时期,生命体重在本身发展,成熟时期,生命体兼顾群体利益。各种生命体,都会选择生存环境,改进生存条件。石头缝中有草木,悬崖上边有草木,各种花草树木都为自己选择环境,并且用尽力繁殖后代、不断扩大地盘的办法来改善环境。各种生命体之间,有形体差异,有功能差异,有寿命差异,有性别差异,有长幼差异,还有各种个体差异。所有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生命体能够发出的作用力不相同,能够承受的作用力也不相同。人类比其他生命体有不少优越的地方,主体善于谋划,双手善于劳动,能够建立秩序,教育后代,传播文化,这样便扩大了功能的作用,弥补了寿命的不足,虽然力量不如狗熊,寿命不如乌龟,还是霸占了地面,窥测着天空。人类的行为受社会思想控制,这就使一个社会能够发出的作用力大小深刻地受到影响。按照小学算术加减法计算,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疾贤忌能,力减两等。为什么?疾贤的结果可以使力量降低一等,忌能的结果也可以使力量降低一等,疾贤忌能会使力量降低两等,可以争取做三等豪强。秦朝迅速灭亡,清朝缓慢衰落,总因居心不正,疾贤忌能,坑人有巧计,从善无良方。

宇宙物质的五种作用力,质量作用力、能量作用力、运动作用力、结构作用力、生命作用力,总的来源是两个,一个是物质的能量,一个是物质的能量。各种作用力都来自物质的质量和能量,都是物质的质量和能量的表现。物质集团发出一定的作用力,这种力量只有到达一定的物质集团,才能发生作用,才能成为一种符合要求的作用力,才能促使事物发生变化。一个单位用三个建筑工人垒一堵砖墙,假设这三个工人只在工地跳跃,不去垒墙,那么他们虽然发出了很大的力量,却没有成为垒墙的作用力。要把墙垒起来,必须有力量用在垒墙上。有了适当的作用力,事物就会发生变化,因为物质有均衡趋向。这就是说,事物变化的基础是物质有质量有能量,事物变化的动力是不同物质单位之间、不同物质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物质单位之间的矛盾,物质集团之间的矛盾,而事物变化的根源是一切物质单位和物质集团都有均衡趋向,就是物质趋向于自身的质量、能量和所受作用力的平衡。人们通常谈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两条不同的思路,总是混合使用。一条思路是看主人,就是看主要的作用力是哪个集团发出来的,起主导作用的作用力是哪个集团发出来的,取得胜利的作用力是哪个集团发出来的。这条思路适用于对一定的物质集团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另一条思路是看矛盾,就是看各个集团各发出多少作用力,这些作用力是干什么用的,这些作用力是怎样推动事物发生变化的。这条思路适用于对事物的变化原理进行探讨,发现规律,掌握机制。从哲学理论看,把矛盾当作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最合适的。只有相互作用,才能推动事物发展。单方面发出力量,不接触要到达的方面,便不能成为这个事物发展的动力。一个人不做自己的工作,每天只向空中吹气,他发出的力量只是锻炼了身体,影响了空气,而不能算作他所担当的工作的动力。矛盾的各方对事物的发展都发出了作用力,矛盾是相互的作用,综合的作用,把矛盾当作事物发展的动力,不仅有符合实际的合理性,表现原理的深刻性,而且有综合分析的全面性。

大型的物质集团,内部和外部都有多种关系,一般都是同时发生多种相互作用,同时存在多种矛盾。这许多矛盾,按照存在的范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矛盾,一类是外部矛盾。什么是存在的范围?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认定存在的范围?存在的范围指的是一定的物质集团的内部还是在这个物质集团的外部。存在于一定的物质集团内部的矛盾,是这个物质集团的内部矛盾。存在于一定的物质集团外部的矛盾,也就是存在于一定的物质集团和另外的物质集团之间的矛盾,是这个物质集团的外部矛盾,同时也是对方物质集团的外部矛盾。认定存在范围的标准是一个具体的物质集团,看矛盾存在于这个物质集团的内部还是外部。这里说的物质集团,指的是有结构关系的物质集团。没有结构关系,便不是同一个物质集团。太阳系有星系结构,太阳同地球之间的互相吸引和背离的矛盾涉及星系结构的维持和改变,这个矛盾对太阳系来说是内部矛盾,对地球来说是外部矛盾,对太阳来说也是外部矛盾,因为地球是有独立结构的物质集团,太阳也是有独立结构的物质集团。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中国,中国抵抗侵略,中国和日本的矛盾属于外部矛盾,因为中国和日本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国家,互相之间没有结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一种结构关系;另一方面,共产党和国民党各有自己独立的党组织、政府组织、司法组织、武装组织和地盘,是两个各有独立结构的社会集团。这两个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既联合又斗争的矛盾,对统一战线来说是内部矛盾,而对国民党来说是外部矛盾,对共产党来说也是外部矛盾。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极力主张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要一切经过统一战线。那些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想法,在哲学上属于糊涂,在政治上属于幼稚,属于幻想。国民党打了十年仗,要消灭共产党,消灭红军,为什么可以同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除了全国人民要求一致抗日以外,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个有独立结构的社会集团,腰杆特别硬,脚下有地盘,无法无天,但国民党管不了共产党。假设当时的共产党完全是国民党的顺民,一切服从国民党,那么国民党还用得着参加统一战线吗?有两个各自独立的家庭,其中一个家庭的成员伤害了另外一个家庭的成员,这两个家庭之间的这样一个矛盾,对国家来说是内部矛盾,对这两个家庭来说是外部矛盾。

宇宙间矛盾无数多,每个矛盾都有确定的性质。矛盾的性质,应当根据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来判断,一个方面是矛盾两方物质集团的结构,一个方面是矛盾两方发出的作用力引起的变化。物质集团的结构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非生物,一类是生命体,一类是社会集团。要认识矛盾的性质,首先就要明确这个矛盾是发生在什么样的物质集团和什么样的物质集团之间的矛盾。牛在草地吃草,是动物牛和植物草之间的矛盾,并且还牵连到另外两个矛盾,一个是牛的主人和自然草地的矛盾,一个是牛的主人和草地所属的社会的矛盾。牛到别人的庄稼地里吃庄稼去了,既有牛和庄稼的矛盾,又有牛的主人和庄稼的矛盾,特别重要的还是牛的主人和庄稼的主人的矛盾,当然,还有一个矛盾,就是牛和庄稼的主人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有可能使庄稼的主人生气打牛。如果庄稼的主人扔出一块小石头,打在牛的屁股上,那就又生出一个矛盾,就是非生物石头和动物牛的矛盾。

认识矛盾的性质,不仅要明确矛盾两方物质集团的结构,而且要明确矛盾两方的作用力引起的变化。作用力引起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变化,一类是社会变化。自然变化有力学领域的变化,力学以外的物理学其他领域的变化,化学领域的变化,生物学领域的变化。自然范围的变化,人们通常以人和一般动物、植物为标准来评价,判断为有利或者有害。水灾、旱灾、虫灾、风灾、地震、海啸,都是有害的。环境优美,资源丰富,风调雨顺,光照充足,气温合时,干湿适度,都是有利的。社会变化有个人状况的变化,有社会状况的变化。个人状况的基本内容,包括安全状况、职业状况、消费状况、精神状况、权利状况。社会状况的基本内容,包括结构状况、秩序状况、事业状况。社会范围的变化,人们通常以个人和社会为标准来评价,判断为前进或者后退。个人的安全、职业、消费、权利得到保障,个人能够尊重他人利益和公众利益,这些都属于前进。个人的安全、职业、消费、权利失去保障,个人随意损害他人利益和公众利益,这些都属于后退。社会结构状况的变化,如果是群众地位得到提高,保证办事符合实际,则属于前进,如果是群众地位有所下降,不怕办事背离实际,则属于后退。社会秩序状况的变化,如果是政策法令一致,能够贯彻执行,杀人、伤人、抢劫案件减少,则属于前进,如果是政策法令混乱,不能贯彻落实,杀人、伤人、抢劫案件增多,则属于后退。社会事业状况的变化,如果是哪些部门、哪些行业兴旺起来,那么这些部门、这些行业前进了,如果是哪个部门、哪些行业衰落下去,那么这些部门、这些行业后退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历史,总是有进有退,时进时退,此进彼退,此退彼进。有的方面前进了,有的方面后退了。有的时候前进了,有的时候后退了。这一方面前进了,另一方面后退了。这一方面后退了,另一方面前进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调整国家政策,积极参加国际合作,整个世界出现一体化趋势。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商品生产剩余过度,各国都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世界无法实行总体的控制,因此产生了两大新问题。一个新问题是闲散劳力成批出现,大量人口走上邪路。另一个新问题是每个岗位都讲竞争,整个社会盛行歪风。这两大问题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各国上上下下众多居民损害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成为一种社会的破坏势力。这种情况使全世界的社会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国的社会都分成两种势力,一种是建设势力,从事各种建设性劳动,另一种是破坏势力,进行各种破坏性活动。全世界社会结构的变化使近代先进的西方刑法理论成为过时的观念,破坏势力的活动会使国会议员们和法学专家们逐步明了应当如何对刑法理论和刑法条款进行彻底的改造。

一定的物质集团,具有一定的质量,具有一定的能量,受到一定的内部作用和一定的外部作用,这个物质集团便朝着能够达到平衡的方向发展,形成一定的局面。对这个物质集团的发展趋向和形成的局面来说,这个物质集团原来的状况和所受到的作用力便是发展的原因。对这个物质集团原来的状况和所受到的作用力来说,这个物质集团的发展趋向和形成的局面便是发展的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实际是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向的关系,本质在于一定的发展条件决定一定的发展趋向。既然发展趋向是由发展条件决定的,那么因果关系的根本就在于发展条件。人们天天都在利用因果关系做事,利用因果关系做事的关键在于紧紧抓住因果关系的根本,慎重选择、努力创造、适当安排发展条件。任何物质单位或物质集团任何时间的存在状态都有形成的原因,任何时间的存在状态和所受到的作用都要导致一定的结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系列的因果关系。过去是现在的原因,现在是过去的结果。现在是未来的原因,未来是现在的结果。一个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有可能是另一个因果关系中的结果,一个因果关系中的结果,有可能是另一个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在一系列因果关系连续发展的过程中,同一个物质单位或物质集团的同一个存在状态,可以在一个因果关系中作原因,而在另外一个因果关系中作结果,但是,在同一个因果关系中,不能把原因说成结果,也不能把结果说成原因,正像一只母鸡,无论下了多少蛋,都不能说这只母鸡是它自己下的蛋变成的。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原因,事物发展的趋向是事物发展的结果,发展条件决定发展趋向,发展原因决定发展结果。这个规律叫做因果规律。因果规律是宇宙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是均衡规律的一种具体表现。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产生的原因,其中有三个问题,永远不能找到原因。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宇宙?第二个问题,空间为什么没有质量和能量?第三个问题,物质为什么有质量和能量?这三个问题说到的事物,必须当作公认的事实,当作其他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总体基础,当作一切条件中的原始条件,当作一切原因中的最早原因。除了上边讲到的三个问题之外,其他所有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只是人的认识能力还非常有限,很多事物还不能理解。在人类不承认物质有最小粒子和不了解物质最小粒子具体情况的时代,人们很难建立统一场论,很难想象随意造物,很难指望千年长寿,很难理解各种灵魂。

一个物质集团朝一定方向发展的原因,朝一定方向发展的条件,包括结构、质量、能量和所受到的作用力。这些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指这个物质集团的内部条件,包括内部结构、质量、能量、内部作用和对外的作用力。外因指这个物质集团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集中为一点,就是外来的作用力。如果对外来的作用力和对外的作用力进行具体分析,那就要对发生相互作用的对方集团进行具体考察,具体研究这些作用力的具体效果。如果对外来的作用力能够作出比较正确的总体估计,那么形势分析就大大简化,问题就集中在准备内部条件方面了。

一个物质集团如果要朝某个方向发展,自身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质量。这种结构必须包含着发展趋向要求的物质成分,这种质量必须能达到发展趋向要求的基础数量。如果结构和质量符合要求,朝这个方向发展就有了可能性。如果结构不符合要求,或者质量不符合要求,那么朝这个方向发展就没有可能性。盐池的水含食盐的比率高,盐池又很大,所以那里在历史上成为著名的食盐生产地。含食盐很少的河流和湖泊不能成为食盐生产基地依靠的基础。一头有生育能力的母牛,有生小牛的可能性,没有生老鼠的可能性。把一粒黑豆扔进牛槽,牛不会表示喜欢。把一杯水洒到干旱的农田里,这不算抗旱的行动。电解纯净水,得不到钠离子和氯离子。宗派主义者无论如何宣传民主思想,他们心里总不愿意让别人说话。私人团伙兴旺发达的地方,民主的极限就是团伙政治。可能性是因果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因果关系中的根本性联系,表示朝某个方向发展已经具备了根本性的条件。

一个物质集团如果要朝某个方向发展,自身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质量以外,还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而且必须开始进行实际的活动,开始产生实际的作用。如果结构、质量、能量都达到要求,并且已经开始进行实际活动,产生实际作用,那么朝这个方向发展就有了现实性。如果结构和质量达到了要求,但是能量不足,或者没有出现实际活动和实际作用,那么朝这个方向发展说法就没有现实性,只有可能性。这里讲现实性,指的是当时已经具备了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充分条件,而所谓可能性则是指当时虽然具备了根本性的条件,但是还不具备某种重要的条件,这种重要的条件在以后的发展中是有可能得到的。根本性条件是不能指望从外部得到的条件,因为从外部得到的根本性条件不是这个物质集团本身,等于不是讨论这个物质集团的发展,而是讨论另外一个物质集团的发展。身体正常的壮年健康男子,都有举重达到80公斤的可能性,因为他们的身体结构和质量都符合要求。但是,其中有些人能量不够,有的人扛东西或者背东西不能超过60公斤,要求这样的人举重达到80公斤,没有现实性。有些人能量也足够,力气很大,但是从来不练习举重,不懂举重怎样用力气,要求这样的人举重达到80公斤,也没有现实性。如果其中有一个人在身体结构、质量、能量几方面都符合要求,并且已经开始进行举重训练,那么要求这个人举重达到80公斤,是有现实性的。假设有一个壮年男子,发育不良,体重只有40公斤,要求这样的人举重达到80公斤,没有可能性。要煮一锅粥,有适量的米和适量的水,就有了可能性。倘若有了适量的米和适量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或者虽然有燃料,但是不点燃,那么要煮这锅粥,还是缺少现实性。既有适量的米、适量的水,又有足够的燃料,并且已经开始用燃料烧水煮粥,要煮一锅粥便有了现实性。如果要用一粒米和半碗水煮一锅粥,或者要用一颗红枣和一锅水煮成一锅小米粥,都没有可能性,因为一粒米和半碗水不符合质量要求,用一颗红枣代替适量小米,既不符合结构要求,也不符合质量要求。如果另取一些米和水来煮粥,那就不是原来讨论的物质集团,不是原来讨论的问题。现实性也是因果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因果关系中的充分联系,表示朝某个方向发展已经具备了充分的条件。

一个物质集团在一定的作用力推动下朝某个方向发展,整个发展过程和形成的局面既有这个物质集团总体的结构、质量、能量、状态,也有这个物质集团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质量、能量、状态。在这个物质集团朝某个方向发展已经具备了充分的条件,并且开始进行充分活动的情况下,集团整体的基本历程和结局状态便成了唯一的安排,唯一的前途。这种唯一安排和唯一前途的无选择性就是必然性。必然性是充分条件和充分活动的产物,有了怎样的充分条件和充分活动,就会造成怎样的必然性。在物质集团的总体具有某种必然性历程和必然性结局的同时,这个集团的成员们的具体经历和落脚情况却有着多样的机会,多样的位置。这种多样机会和多样位置的有选择性就是偶然性。偶然性是同类条件和同类活动的产物,有了怎样的同类条件和同类活动,就会造成怎样的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因果关系的表现。必然性是因果关系中的无选择联系,表示朝某个方向发展已经成了不用选择的事情。偶然性是因果关系中的有选择联系,表示到达某个位置是需要经过互相选择的事情。各种事物的发展,既有必然性的无选择联系,又有偶然性的有选择联系。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受到了良好的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并且正常参加大学招生考试,他能考上大学具有必然性,至于他能被哪一所大学哪一个专业录取则是偶然性的事情。有一批砖,要用来盖一座楼房,这些砖用在楼房上是必然的,每一块具体的砖放在哪个位置上则是偶然的。

事物的发展变化,有的属于质变,有的属于量变,有的属于肯定,有的属于否定。所谓质变,指的是结构的变化和作用的变化。官吏腐败,浪子回头,都是主体中认识结构发生了变化。拿刀害人命,放火烧建筑,都是人掌握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应当起的作用完全改变了。所谓量变,指的是质量的变化和能量的变化。人口发展,收入增加,都是质量的变化。气温升降,体力进退,都是能量的变化。所谓肯定,指的是一种事物的形成、发展和维持。所谓否定,指的是一种事物的破坏、衰落和消失。保护环境,是肯定自然。破坏环境,是否定自然。进行建设性劳动,是肯定事业。进行破坏性活动,是否定事业。质变、量变,肯定、否定,都是朝着能够达到平衡的方向发展的。

宇宙间的事物种类繁多,难以计数。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观察现象,后捉摸本质。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特征,只是由于人类主体的功能有很大的限制,不能把事物从内到外一下看清,所以根据感觉器官和认识器官的功能区别,按照一般认识的深浅程度和先后次序,把事物特征划分为现象特征和本质特征。所谓现象,一般指事物的外部特征,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受到,在主体内形成感觉结构。所谓本质,指的是事物的整体特征,在感觉器官感受到事物的外部特征,并且形成感觉结构以后,进一步通过认识器官,认识事物的整体特征,并在主体内形成认识结构。整体特征包含着外部特征,但是比外部特征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包括结构、质量、能量、作用机制。人们习惯上把事物的整体特征减去外部特征以后叫本质,这样的做法在科学的研究和表述上是残缺不全的,哲学在概括事物本质的时候应当把现象看作本质的组织部分。响雷闪电是云放电,并发生振动,传来光子、光波和声波,引起人对闪电的光感,对响雷的声感。这是响雷闪电的本质,包括现象在内,能使人对这一事物有整体的理解。各门科学理论在说明某种概念或者某种规律的时候,往往把具体事例叫作现象,例如生物学把各种微生物、各种植物和各种动物都叫做生命现象,天文学把天体运动也叫作天文现象。各门科学理论这样做,实际是把一定的概念和一定的规律叫作本质,而把符合这种概念和符合这种规律的具体事物叫作现象。

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者同类事物的不同种属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整体特征,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整体特征。共同的整体特征叫做共性,不同的整体特征叫做个性。人们从事任何职业,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处处留心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新中国成立时的青年农民大部分是老老实实种庄稼的人,这些一心一意种庄稼的人不仅在青年时代就成为生产能手,而且在理解人生方面完全是真正成熟的哲学家。他们的哲学思想有两个来源,一是长辈传授的历史经验,二是自己治理的农业经济。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窍门,就是深刻领悟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因此,那么多的植物,那么多的家畜,那么多的昆虫,在这些青年农民主体中都了如指掌,清清楚楚。他们把自己的生产活动同社会和宇宙直接联系起来,很自然地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因为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得比较全面,比较充分。

自然界的事物,日月星辰,云雨雷电,山川湖海,高原平野,动物植物,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也就是外部形象,包括形体、声色、动静方面的特征。人们有时专门欣赏这些外部形象的特征,并且在各种艺术作品中竭力描绘这些特征。这样,在人们的认识中,把自然事物内部的结构、质量、能量、作用概括起来,看作事物的内容,把自然事物外部的形体、声色、动静概括起来,看作事物的形式。这种思维方式用到人类创造的事物中,形式的项目大大增加,形式的分量大大加重,一切人造的东西不仅要求实用,而且力求美观,特别是人造的一切事物,包括用物、制度、政策、法令、措施,都把结构方式、作用方式当作形式,这就容易使形式美观同内容实用的关系上发生意见分歧。无论社会生活,还是家庭生活,内容和形式的问题都不容易处理,只有那些朴实的人才把这个问题看得比较简单,因为他们追求的主要是事物的功能和效用,内容和形式都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用这个标准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

社会生活遇到的事物千头万绪,人们经常需要把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区别开来,抓住要领,提高效率。许多事情摆在眼前,要分清什么是主要的事情,什么是次要的事情,把主要精力用在主要的事情上。几个问题同时发生,要分清什么是主要的问题,什么是次要的问题,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的问题。各种各样的人在同一个行业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经营任务,要分清什么是主要的力量,什么是次要的力量,主要依靠主要的力量。多种措施同时实行,多种方法同时并用,要首先保证实行主要的措施,始终坚持使用主要的方法。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按什么标准来区分?标准就是看这些东西对它们所在范围来说处在什么样的地位,有什么样的影响,地位指的是分量轻重,影响指的是作用大小。一种东西在它所属的范围内所占的分量重,所起的作用大,就是主要的东西。一种东西在它所属的范围内所占的分量轻,所起的作用小,就是次要的东西。区分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也是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无论何事何时何人,都要抓住主要的东西,兼顾次要的东西。

物质的微小粒子,质量越接近最小粒子,也就是所包含的最小粒子数越少,这种粒子内部结构的稳定性便越强,外部感应的灵敏度也越高。人类主体内有大量精微粒子,成为一种灵气,能够对外界事物发生感应,形成感觉结构和认识结构,指导行动,把世界几十亿人口组合成一个体系。同人类主体内的精微粒子相似,宇宙中有无数精微粒子,自然聚集,形成一批一批神圣灵气,像行云流水,没有固定形体,却远远高于人类,具有超级的感应能力,力图协调宇宙的物质体系。

天地留人,灵气永存。珍惜生命,争取平衡!

1986年7月8日

编者注:本文最初发表于《延安文学》2013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遵循形式和意义、描写和解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三大原则,详细讨论了递进的语义系统,从意义出发给递进范畴进行了分类,并寻求形式上的验证。在对客观语言事实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又从语义、语用、认知、逻辑等各个角度,对一系列与递进范畴有关的现象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而揭示了递进范畴的本质特征。该书还在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加强了对递进句式的历时研究,有意识地将递进现象的共时变异同历时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不但探寻了汉语递进范畴的发展演化历程,而且还对递进关系共时平面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出了历时的解释。
  • 单读14:世界的水手

    单读14:世界的水手

    本辑专题围绕“世界的水手”主题,邀请五位当代澳大利亚作者亮相,组成澳大利亚文学特辑,他们包括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杰拉尔丁·布鲁克斯,《辛德勒名单》原著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澳大利亚少年文学大师约翰·马斯登,往返于中澳之间的学者尼古拉斯·周思,著名插画家布朗温·班克罗夫特,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当代澳大利文学的一个切面,反思本土性与世界性、边缘与中心等诸多文学命题,试图回答,在一个日益保守的、民族主义化的年代里,如何重新想象一个拥有全球化精神的世界。访谈、散文、诗歌、评论等栏目均扣住这个命题追问:独家刊登学者戴锦华的长篇专访,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纵论人性的困境和文明的未来;旅英作家王梆发来对英国乡村的细致观察,研究英国脱欧背后的深层原因;旅居北京的阿根廷作家吉耶尔莫·布拉沃,是西语世界新锐的短篇小说创作者,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在中文世界完整亮相;云也退创作的以色列纪行,吴瑶推荐的全球最新书情,都在本期《单读》中继续连载;李娟书写新疆的散文,学者凌越以“世界的胎记”为题创作的诗歌,李静对于契诃夫的长评,杨庆祥对于中国急速发展的慨叹,都将在不同的层面,重新梳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 历代官学传承

    历代官学传承

    本书介绍了五氏授技的教育启示、尧舜时期的教育实践、夏商周时期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先秦儒家的道德教化、秦代法制教化的政策、汉代德育教化的举措、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南北朝时期的家学、隋唐时期的儒学教化、隋唐时期的经学成就、隋唐时期的科技教育等内容。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内生技术进步模式
  • 满洲源流考:满族历史(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满洲源流考:满族历史(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这是一部民族史地志,一共二十卷。体例近于方志,分部族、疆域、山川、国俗四门,历考有关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各类记载,以求辨明满洲历史、语言、地理、风俗源流。
热门推荐
  • 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系列12(两汉传奇卷4):长乐未央

    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系列12(两汉传奇卷4):长乐未央

    转眼汉朝皇帝已经是刘邦的孙子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谁都不愿意看到战争。然而此时,有一场叛乱正在酝酿之中。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书魔必然会利用它制造混乱,汤小团三人组能够保护好真正的历史,寻找到第二把封印钥匙吗?
  • 好兵帅克

    好兵帅克

    如今,你可以在布拉格大街遇到一个衣衫破旧的人,他自己压根儿就不知道,他在伟大新时代的历史上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他谦和地走着自己的路,谁也不去打扰。同时,也没有新闻记者来烦扰他,请他发表谈话。你要是问他尊姓,他会简洁而谦恭地回答一声:“帅克。”其实,这位和善、卑微、衣着寒俭的人,正是我们的老相识——英勇无畏的好兵帅克。早在奥地利统治时期,他的名字在捷克王国的全体公民中就已家喻户晓,到了共和国时代,他的声望也依然不减当年。
  • 魔鬼的诱惑

    魔鬼的诱惑

    她是游走于各个男人之间的纽约知名的交际花,却被离奇勒死在家中,凶案现场看似完美,犹如一场毫无破绽的入室劫杀案,怎料侦查结果却是疑点重重,一切似乎都是为了掩盖真相而制造的假象。深入调查的结果,不但没有使案件水落石出,反而出现了令人更为混乱的“嫌犯四人帮”,凶手到底是谁?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圈套和死神的再次光临……
  • 雄兵连之天启

    雄兵连之天启

    一个在超神学院拥有系统的小孩的故事,就是瞎逼逼
  • 隔壁家小胖是总裁

    隔壁家小胖是总裁

    隔壁家200多斤的大胖子摇身一变成为李氏帅气多斤的美男子,明明互相认出了对方,小胖为何迟迟不肯承认自己?姜朝朝明明还没有试探小胖却一直在自己露着马脚,是姜朝朝拿不动刀了还是小胖飘了?
  • 佛系女主的攻略日常

    佛系女主的攻略日常

    【本书又名精分女主的二十四个人格】#又A又撩的禁欲系霸道女总裁VS又O又奶的天然系呆萌小娇妻#为了救自己心心念念的小男人,顾清瓷被迫绑定了一个系统。她穿梭在三千个小世界中,开启了她的攻略日常。#电竞小趴菜:以后你负责一打八,我负责喊666!#傲娇学霸:我负责吃喝玩乐,我负责考试包过。#病秧子王爷:我负责坑蒙拐骗,你负责照单全收。#卑微小助理:你负责拆分检查,我负责递刀擦汗。顾清瓷:统统不需要,我有我家阿砚了,你们不配!系统:哇靠,某女人又精分了!
  • 阮义忠欧洲旅行手札:行·影不离

    阮义忠欧洲旅行手札:行·影不离

    阮义忠是位百分之百的人文主义者,顽固地坚持着报导摄影。他还有一项在摄影家身上很难见到的特质,那是能以批评的态度来整理、编辑自己的作品。这本书是阮义忠以及夫人一起旅行欧亚的摄影随笔。他用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欧亚一些小城市的人情冷暖、风土民风。语言平实朴素却渗透着深刻的力量。通过他的文字读懂一代摄影大家的情怀。
  • 神级快穿:反派宿主,要善良

    神级快穿:反派宿主,要善良

    作为反派专业户,顾明姝从不按常理出牌。上一秒还笑嘻嘻的,下一秒就拔剑杀人,崩坏了一个又一个位面,让一众主角们闻风丧胆。河妖:大佬,我要抱大脚!顾明姝:你有什么用?河妖:喊666!--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剑东来斩诸天

    一剑东来斩诸天

    少年风华得上古禁忌功法《一剑东来》觉醒逆天神剑血脉,一剑在手,纵横四海八荒。一剑东来,屠灭九天十地。无敌世间!
  • 血洒虎门的抗英将领关天培

    血洒虎门的抗英将领关天培

    本书介绍了爱国将领关天培的生平,内容包括:一代名将的成长经历、海运漕米、督建虎门三重门户、查禁鸦片、重振虎门雄威、整顿训练水师、激战英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