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37700000002

第2章 个体心理学原理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认为,真正的科学必须直接和人生发生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在一种和人生直接发生关系的科学里面,理论和实用是密不可分的。

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所研究的是人的行为、态度、心理、生活风格,因此人生的科学也就成了一种生活的科学。还要指出的是,个体心理学把人生看作一个整体,把每个反应、每个动作、每种冲动都看作个人人生态度的一个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个体心理学当然是比较偏重于实用的,这种心理知识可以帮助改变并且矫正不正确的人生态度。所以个体心理学有两方面的“预测功能”,它不只预测什么事情将要发生,而且像预言家约拿(Jonah)一样,预测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以便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得那件事情“不必”发生。

个体心理学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我们想要了解人生的积极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表现是个人发展、努力和获得成功的欲望——并且因为我们在一方面有了缺憾便想用其他方面的成就去补偿这种缺憾。可以说这种创造力目的性很强:它的表现是向着一个目标去努力,而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和心理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的。所以,我们不会孤立、抽象地研究身体动作和心理状况,必须把人视作一个整体。比如我们研究犯罪心理学,极力注意所犯的罪而不特别注意犯罪的人,这种做法就是错误的。我们研究的主体是犯罪的人,不是他所犯的罪——无论把他所犯的罪分析得多么彻底,如果我们不能把它当作犯罪者生活的一部分看待,那也就无法真正了解犯罪的成因。我们无法从外表上看出一个人是否有犯罪倾向,最重要的是要找出使那个人的一切行为倾向某个方向的人生目标。我们找出了这个目标,就可以读懂他的一切个别行为的隐含意义。请注意,分析中我们一直把那些行为看作整体的组成部分。反过来说,如果能做到把部分视作整体的有机组成去研究,我们对于整体就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个人对于心理学的兴趣,是因为做医生而被引发的。这跟医生的职业特性有关,医学实践为我提供了理解心理学必不可少的目的论观点。在医学上,我们的一切器官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它们到达了成熟期的时候,都有确定的形式。并且器官一旦有了缺陷(生理缺陷),生命体就会想出特别的办法来克服那种缺点,比如另外的器官更加发达,去代替有缺点的器官的机能。生命总能够找到出路,如果遇到了外来的阻碍,生命力是绝不会不抵抗而屈服的。

心理活动和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情况也差不多。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目标或者理想,想要超越现在的平凡生活,想为未来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去克服现在的缺憾和困难。一个人对于未来有了一个具体的目标,他便会觉得眼前的困难无法阻挡自己,因为他心里有了一个未来成功的信念。一个人的社会活动如果没有目标,便没有什么意义了。

已有的一切证据已经证明了这样的情况:目标的确定——某种具体的取得形式——发生在一个人的儿童时期。从儿童时期起,就有一种原型(prototype)或者成年人的模型在开始逐渐形成。那种发展的过程,我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一个虚弱自卑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于他的环境越来越忍受不了。因此,他便努力去发展,向着他所选定的目标方向去发展。在这个时期,决定发展方向的目标比他所用去发展的材料更为重要。至于这种目标是怎样决定的,我们很难说清楚,但是孩子有这么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在支配孩子的一切行动,却是确定的。对孩子早期阶段的力量、冲动、理智、能力和缺陷,我们所知道的的确很少,并且我们也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测定,因为孩子的发展方向要到孩子确定他的目标以后才能具体决定。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个人的努力方向,才能猜测他的未来行动。

当原型形成了的时候,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便确定了,一个人便有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就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他的未来。从此以后,他的统觉【1】系统(scheme of apperception)便遵照他的发展方向步入了一个确定的轨道。这里要指出的是,孩子所感觉的情境,很可能不是真实的情境,他是根据自己的统觉系统去感觉的,也就是说,他对于情境的观察总是带着自身兴趣的偏见的。

我们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一旦孩子有了某种或大或小的生理缺陷,他们便会把从生活中所得的所有经验和有缺陷的器官连接起来。比如一个肠胃不太好的孩子对于饮食便格外感兴趣,而一个视力有缺陷的孩子对于视觉可见的东西就特别关心。这种情况和他们各自的统觉系统是相一致的,而统觉系统则是人人都有的。所以假如我们要想确定一个孩子的兴趣所在,我们可能只需要看他哪个器官有问题就行了。但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孩子对于生理缺陷的经验不像旁观者所观察的那样,而是受到他自己的统觉系统限制的。所以当生理自卑成为孩子的统觉系统的一个因素时,我们就无法通过外表去观察生理的缺陷而理解孩子的统觉系统。

孩子的统觉系统不是绝对的,这一点跟我们这些成年人没有什么不同,我们谁也无法掌握绝对的真理,即使我们的科学也不行。科学的根据是常识,而科学是不断地在改变的,它只要不断地进步,错误越来越少就够了。谁都有错误,谁都会犯错,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改正错误。而一般来说,在原型刚刚形成的时候改正错误比较容易。如果我们在原型形成的时候没有改正,那么后面也还有机会,我们可以利用回忆进行“复盘”,重现往日情境,并且改正错误。比如说我们要诊治一个神经症病人,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弄清他为什么会在后来出现错误,而是研究他在原型形成时期的基本错误。一旦发现了他的基本错误,我们便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改正那些错误了。

在个体心理学看来,遗传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在小时候对待自身遗传的行为和态度。换句话说,是他在儿时所处的环境中所形成的原型。遗传得来的生理缺陷,确实是由遗传造成的,但是孩子面临的更大困难是其所处的环境,为了改变这一点,我们把孩子放到一个顺利的环境里面就行了。事实上,只要我们发现了问题,我们就能对症下药,纠正错误。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有些健康的孩子,自身是没有一点遗传的缺陷的,但是因为营养不良或没有被好好抚养,成长情况反而更糟。

生下来就有生理缺陷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调整他们的心态。这种孩子因为处境糟糕,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原型形成的时候,他们已经习惯于专注于自己,而对社会缺少兴趣了,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也会依然维持这样的原型。生理缺陷可能会导致原型出问题,但它并不是原型出问题的唯一原因,其他情境也可以产生同样的问题,如被溺爱的和被憎恶的孩子就是这样。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后面还要详细地叙述,至于三大不良情境,即有生理缺陷的孩子、被溺爱的孩子和被憎恶的孩子,后面也要举出实例说明。现在我们所要说的,只是这种孩子的生长受到阻碍,他们因为生在一个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怎样自立的环境里面,每时每刻都害怕受到外来的侵袭。

我们对于社会兴趣,从小就应该有所了解,因为社会兴趣是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医治方法的最重要的部分。只有有勇气的、有自信力的、淡定自信的人,才能从人生的困难中得到好处,同时从人生的顺境中也能得到好处。他们无所畏惧,知道前路一定有困难,但是他们也确信自己能够战胜那些困难。他们对于一切人生问题都有准备,人生问题总归就是社会问题。从人类的立场看来,对于社会行为的准备是不可少的。我们上面所讲的三种孩子,他们原型的社会兴趣就实在太少了。他们的心理态度不能帮助他们完成人生事业,也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人生困难。他们的原型觉察到了自己的失败,于是对于人生问题采取一种错误的逃避态度,把自己的人格沿着无用的人生方面去发展。要治疗这种病人——是的,我们称之为病人——就要使他们的行为沿着有用的方面去发展,使他们对于人生与社会采取一种有用的、积极的态度。

缺乏社会兴趣就等于过着脱离现实的生活,在社会上,我们常看到的缺乏社会兴趣的人是问题儿童、犯罪者、癫狂的人和酒徒。我们诊治这些人的时候,就得想办法使他们回归到有用的生活中来,使他们对于别人感兴趣。从这点看来,所谓的个体心理学实实在在就是一种社会心理学。

除了社会兴趣以外,我们的第二步工作就是找出个人在发展的时候所遭遇的困难。乍看起来这项工作似乎比较复杂,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麻烦。我们知道那些被人溺爱的孩子,在某个时候都会变成被人憎恶的孩子。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不可能永远地溺爱一个人。一个被人溺爱的孩子,很快就会遇到人生的问题。他走入学校,就碰到了一个新的社会组织、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他不愿意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因为他过往的经验并没有给他去过学校的社会生活的准备。与之相反,他在原型时代的经验是使他怕这种情境的,他总是在努力寻求更多的溺爱。这类人的特性,不是从遗传得来的,我们可以说这和遗传完全没有关系,因为他的特性可以从他的原型的性质及目标中推理出来。因为有了某些特性,使他向着目标所在的方向去行动,自然不可能再有使他走向另一个方向的特性了。

下一步研究的就是情感。一个人的目标路线图不只影响他的特性、身体动作、语言和外表,还制约他的情感生活。比如一个人想做好事,我们发现他的做好事的观念被无限夸大了,占据了他的全部思绪。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人的情感总是和他对于自己的工作的看法相一致,情感会增强他对于自己的活动的倾向。我们做事的时候,只要是想做的,就是没有情感,我们也会去做,情感只是我们行动的附属品。

关于这个事实,我们从梦里面就能看得很清楚。梦的目标的发现,也许是个体心理学最近的成绩之一。以前大家可能并不知道,但是无论什么梦其实都是有一个目的的。

梦的目的——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会创造出一种情感的或情绪的行为,这种情绪的行为又转而促进梦的目的。一直以来大家都相信梦是一种骗局,这就是一个有趣的注释。我们在梦里的行为,就是我们想做的行为。做梦是一种情绪的演习,演习我们醒时的计划和态度,但是实际的行为是绝不会从那里出现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来,做梦确是一种骗局,因为梦里的情绪的想象给予我们的只是一种行为的敏锐感觉,而实际并没有发生。

梦的这种特性,在我们醒时的生活中也是有的。我们常常极想在情绪上欺骗自己——我们总想使自己遵照在四五岁时所形成的原型去行动。

原型的分析是个体心理学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我们说过,人在四五岁的时候已经有了原型,所以我们就要在四五岁或四五岁以前找出他们所得到的印象。这种印象的种类很多,远超过我们成年人所能想象的。对孩子普遍造成印象的,有一种是来自父母的过度责罚,这让孩子生出一种被压迫的感觉。这种影响使得孩子努力求解脱,有时候使孩子在心理上排斥异性。比如我们知道有些女孩,因为父亲脾气大,她们的原型就是排斥男人的,认为男人都是脾气暴躁的;有些男孩因为母亲过于严厉,便排斥女人。这种排斥异性的态度,其表现的方法自然可以不同,他也许变得很害羞,也许性欲变态【2】(性欲变态只是排斥女人的另一方法而已)。这种变态的性欲,并不是遗传的,是从儿时环境演化出来的。

我们知道孩子在小时候所养成的错误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事实虽然如此,但孩子所得到的指导仍是很少。做父母的或者不懂得,或者不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子女,做子女的也就只好自己去摸索。

最奇怪的是:没有两个孩子是在同一环境里面长大的,就是一个家庭里面的两个孩子,其生长的环境也不一样。一个家庭里面环绕每个孩子的空气都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第一个孩子和其余的孩子的环境便大有分别。第一个孩子最初因为是独生子,所以收获了全家人的注意力,成了家庭的中心。而等到生了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孩子的地位突然便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他来说是很难接受的。第一个孩子曾经在家庭中拥有独特的权力,而现在他突然就失去了这种特权,这给他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件悲剧使他的原型的形成受了影响,到了成年的时候,这种影响就成了他性格的一部分。事实上,从病史看起来,这种孩子会更经常地承受着失败的痛苦。

此外,家庭环境的影响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由于重男轻女引起的歧视。很多父母总是把男孩看得太重,认为女孩只能相夫教子,一生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容易变得自卑怯懦。她们接受了来自父母的洗脑,长大后会习惯性地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是怯懦无用的。

继续我们上面的话题。第二个孩子的地位也是特殊的,他的地位和第一个孩子完全不同,因为他的前面总有一个孩子在引领他,同时也在与他竞争。通常来说,第二个孩子总是更加争强好胜,而且很多时候也会比第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原因是第一个孩子容易被第二个孩子强悍的竞争吓倒,做事也失去一贯的水准。结果父母越来越轻视他,第二个孩子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个孩子喜欢反抗权威,因为他们从小就不认可第一个孩子的权威和力量。

在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权力的幼子的事情。约瑟(Joseph)就是一个例子,他要在全家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优越感。虽然后来他又有了个弟弟,但那是在他离家多年以后发生的事情,他并不知道,对他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影响。在他看来,他的地位从来没有改变过,一直是一家最小的儿子。我们知道,其他神话里面也有同样的描写,幼子总是主要的角色。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性格实际上是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的,除非后来这个人的见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否则这种性格就会永远伴着他。因此,如果我们要改变一个问题儿童,便应该使他明白他在儿童时期遭遇过什么事情,并且还应该使他明白,他的原型已经变成了他的负累,影响了他目前的生活。

研究个人早期记忆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可以了解个人的原型,并且还能进一步了解个人的天性。从所有的知识和观察来看,我们都不能不断定回忆是属于原型的。举个例子,就可以明白。比如有个第一类的孩子,即有生理缺陷的孩子,也不一定是严重的生理缺陷,我们就假设这个孩子肠胃较弱吧。假如他记起看见过什么东西,或者听见过什么东西,他所看见的所听见的东西说不定便和食物有关系。或者以一个习惯使用左手的孩子为例:他因为是左撇子,看法也就跟着不同。一个人或许会告诉你,说他的母亲本来很宠爱他,但后来又生了一个弟妹;假如他的父亲脾气大,他也许会告诉你,说他被家暴;假如他从前在学校是个讨人嫌的孩子,他也许会告诉你,说他被同学欺负。假如我们能够理解这种种现象的意义,就会发现它们都是极有价值的。

要了解个人的早期记忆,就必须有种强烈的同情心,把自己放到孩子年幼时的环境里,替孩子设身处地想一下。我们要有这种同情心,才能理解一个孩子有了弟妹后生活上的转变,才能理解一个暴躁的父亲所带给予孩子的强烈的心理印象。

我们可以说,责罚、惩戒、干枯的说教,都是没有用的,这并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如果孩子和成年人都不知道从哪里去着手改变,那他们什么也改变不了。孩子无法认清这一点,他就会变得更油滑、更懦弱。他的原型是不能够用责罚和教诲的方法去改变的。原型不能仅仅用生活的经验去改变,因为生活的经验已经遵照了他自己的统觉系统。唯有从根本的人格着手,我们才能改变这个孩子的人生。

假如我们看见一个家庭,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那么,即使那些孩子看起来很聪明(假如你问他们一个问题,他们能够答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只要我们一看他们的特征和表现,就知道他们有种严重的自卑心理。聪明不一定就是常识。那些孩子的心理态度,和神经症病人一样,完全是固执己见的,我们可以把它叫作精神态度。比如强迫症患者,自己知道常常数窗子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却总是停不下来。一个把注意力放在正向事物上的人就绝不会有这种行为。精神态度和自言自语也是癫狂病人的特性,癫狂的人说话往往不合常识,合乎常识的语言所代表的就是社会兴趣的极致。

假如比较常识的判断和精神态度的判断,我们就可以知道,常识的判断差不多总是对的。我们用常识就可以区分好坏;我们在复杂的情境中常有错误,有了错误,常识也可以使我们自己去改正。但是只注重私利的人,对于是非的区分便没有别人那样快。事实上他们已经将自己的能力不足表现了出来,因为他们的动作在别人看起来是一目了然的。

以犯罪为例。假如我们研究犯罪者的智力、理解力和动机,我们就可以知道,犯罪者总把自己所犯的罪看成既聪明又英雄的行为。他们相信自己达到了寻求优越感的目标,这就是说,他们比警察还聪明,能够征服别人。这样一来,他们便自命为英雄,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不英雄,说实话,和英雄行为是南辕北辙。因为缺乏社会兴趣,他们过的是脱离现实的生活,同时因为缺少勇气而更加懦弱,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点。一般来说,那些脱离现实生活的人,通常都会害怕黑暗、害怕孤单——他们希望身边无时无刻都有人陪伴。这就是懦弱的典型表现。这就是我们想要说的,阻止犯罪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让人人都知道犯罪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有些年轻的犯罪者到了30岁的时候,就开始像正常人一样就业、结婚,并在之后洗心革面,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拿一个小偷举例吧。一个30岁的小偷论眼聪目明哪能争得过一个20岁的小偷?而且三十而立,生活目标和以前不同了。结果,犯罪不能满足犯罪者的心理需求了,他也就觉得应该放弃犯罪这件事,他的生活也随之走上了正轨。

关于犯罪者,还有一件事情应该注意,就是我们单纯地加重对于犯罪者的刑罚,不但不能恐吓犯罪者,反而会使他们更加相信自己是个英雄。我们不应该忘记犯罪者所处的世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无法理解真正的勇气、自信、社会意识或共同价值,这类人是不能够融入社会的。

神经症病人很少有积极组织活动的,至于有着广场恐惧症的人或者癫狂症的人更是做不到。问题儿童和自杀的人很少有真正的朋友——很多人无法解释其中的缘由。其实是有理由的,他们之所以没有朋友,是因为他们的早年生活所择取的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向。他们的原型是朝向错误的目标的,是跟着脱离现实的生活方向走的。

现在让我们看看个体心理学对于神经症病人——有神经症的孩子、犯罪者、酒徒和那些借酒避世的人——的教育和训练所贡献的计划吧。

我们为了快速且顺利地懂得问题所在,开始便问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人们通常习惯于把问题归咎于某种新环境,但是这是不对的,因为问题在于病人——我们诊断一下便知道——对于那种环境没有良好的准备。身处顺境的时候,原型里面的问题无法显露出来,但是每个新的环境都像一种考验,病人对它的反应是根据原型所生的统觉系统得出的,于是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个人面对新环境的反应不仅仅是反应而已,而且是有创造力的,是和支配他的一生的目标相一致的。我们在研究个体心理学的时候,经验早就告诉我们这和遗传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知道,原型对于经验的答复是根据它自己的统觉系统的,我们要得到结果,就需要从这种统觉系统入手。

上面就是个体心理学近二十五年来的发展综述。我们知道,个体心理学指向一个全新的方向,而现在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很远了。现存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派别很多,他们的主张和看法各有不同,而且谁也无法说服别人自己是对的。所以,我们在此建议读者,你们应该自己去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说。但是在这里希望读者知道,我们个体心理学反对“冲动论”的心理学,因为他们把遗传趋势看得太重要了;我们同样也不赞同行为主义派的“制约”和“反应”。假如我们不懂得“冲动”和“反应”的目标,仅仅从“冲动”与“反应”去判断并修正一个人的命运与性格是没有用处的。这些心理学家没有谁考虑过个人的目标。

说起“目标”,读者可能还无法理解我们想说的是什么,因此在这里应该重点讲解一下。父母和教育界人士应该注意一点,不要把自己和孩子教得像上帝一样,总是过分关注一些过分的终极目标。

事实上我们知道,孩子在个人成长的时候,会先找到一个比较具体的、贴近生活的目标。孩子会在环境里面找出最强的人,做他们的模范或是目标。他们的目标也许是父亲,也许是母亲,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母亲比较强势,就是男孩也可以受她的影响,主动去模仿她。再长大一点,因为孩子喜欢到处去玩,于是他们便想当个马车夫,他们相信马车夫是世界上最强的人。

孩子树立这种目标的时候,他们的行为感觉和打扮便像个马车夫一样了,一切行为都是合乎这个目标的。但是警察一出现,马车夫便没有一点办法了。于是他们后来或者把医生当作目标,或者把老师当作目标。因为老师能够处罚孩子,所以引起他们的尊敬,认为老师是一个有力量的人。

孩子选择目标的时候,他们所选定的目标其实就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兴趣指数。比如有一个男孩,老师问他未来想做什么?他说:“我想做一个行刑官。”这种回答就是没有社会兴趣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他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想主宰别人的生死,而这不是常人会思考的事情。他的优越感过强,他希望能超越整个社会,所以便走向脱离现实生活的方面去了。当然,做医生也可以主宰病人的生死,但这种目标是正常的,因为实现目标的方法是治病救人、为社会服务。

同类推荐
  • 每个人都有天使守护

    每个人都有天使守护

    作者首次将出生日期与色彩相结合,简单直接的进行分析。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十种颜色,解读了色彩中蕴藏的的能量信息。以及如何来运用这些色彩。人们常因外相而误解,却很少有人用心理解他人内在的美好。透过色彩或许你能看到不一样的信息。
  •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让你梦境还原的288个解梦游戏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让你梦境还原的288个解梦游戏

    本书每一章都搭配了真实的梦境分析,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解梦的方法,更能够学会如何解梦,学会如何去运用不同的解梦方法。
  • 戒烟进行时

    戒烟进行时

    在本书中,作者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并以多年来临床行医的大量例证为依据,深入浅出地论证了轻松地、逐渐地戒烟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法,通俗易懂,切实可行,是现今社会中正在尝试戒烟的人们的一剂良药。
  • 爱的重建

    爱的重建

    长期以来,阿明·扎德博士一直见证着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之间的联系,他的哲学博士学位以及被分别身为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父母养育长大的经历,使他对健康和爱的重要关系有着全方位的理解。阅读本书不仅是一次迷人的旅行,而且能从中收获改善关系和增进幸福的实用方法。扎德博士以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将生物学、哲学、宗教、历史甚至经济学等学科的智慧融合在一起,使得这本《爱的重建》能够轻松地为读者们所理解。
  • 你的思路价值百万

    你的思路价值百万

    本书分为思路成就出路、做最好的自己、心态左右一切、学会为人处世、突破常规束缚、善于思考与发现、创新其实并不难、新思路打造成功、让你的思维作锻炼、人无自信不成功、给自己好的改变、逆境之中显英雄、做个受欢迎的人、好口才带来好人生14个部分,从心态、观念、环境、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口才交际等方面,对人们在人生定位、心态、思维模式、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爱情婚姻、做人做事、能力培养、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并针对思维定势这一难题进行突破,旨在帮助人们寻求发展与成功的正确思路。开启人生的成功之门。
热门推荐
  • 牟小北的肆意生活

    牟小北的肆意生活

    牟小北从来没想过自己真的重生了可以重新来过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牟小北也从来没想过自己在三岁时开启了家传的玉一切都是那么的刚刚好
  • 法国童话20篇(世界传世童话宝库)

    法国童话20篇(世界传世童话宝库)

    推开世界经典童话的大门,走进奇幻瑰丽的童话世界,这里飞翔着奇思妙想,上演着惊奇冒险,流淌着纯净美好……世界经典童话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温馨、欢乐和启迪,更多的是思考和悠远的人生体味。
  • 神奇动物科学美图大观(青少年神奇世界科学图文丛书)

    神奇动物科学美图大观(青少年神奇世界科学图文丛书)

    《神奇动物科学美图大观(青少年神奇世界科学图文丛书)》针对广大读者的好奇心理和探索心理,全面编撰了世界上存在的各种奥秘未解现象和新探索发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神秘性,能够启迪读者思考、增长知识和开阔视野,能够激发读者关心世界和热爱科学,能够培养读者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 剑灵之洪门神功

    剑灵之洪门神功

    看主角带着剑灵洪门神功在异界发生一些什么样的战斗
  • 重生香江1981

    重生香江1981

    新书【娱乐从抢流量开始】时间回到一九八一年…这一年,著名的里根总统,正式就职美国总统一职…这一年,世界首部个人电脑正式出现,互联网科技时代正式拉开序幕…这一年,十年一轮的股灾,再次降临到香江『香港』这座未来的亚洲金融中心,与纽约、伦敦并列的国际大都市头上…这一年,冷战继续,世界两大超级强国,北极熊和白头鹰的较量,仍旧没有分出胜负,和平依旧遥遥无期…这是一个最好,也是最坏的年代…也是这一年,他来了…
  •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 万人倾城不及你

    万人倾城不及你

    “你好,我的苏先生”“你好,我的程太太” “想不想让她的订婚典礼变成你苏小姐的主场?” “怎么做?” “和我在一起。” “想不想让她的婚礼也变成你苏小姐的主场?” “程先生有什么好办法?” “嫁给我。”“我也曾想彻底长眠,睡着就真的睡着,直到遇见了你,我才开始渴望长命百岁。” “我好想抱抱你,好想躺在你的怀里。” 这世上,除了你我别无所求。 男女主1V1绝对宠上天的那种虐渣超爽放心入坑
  • 倾听者

    倾听者

    一个神秘的都市时尚职业,一部心理医生的蜕变成长史;一场不见硝烟的情感战役,一群普通人的心灵朝圣之旅。跟随心理名师的岑蓝,在解密众多婚姻难题同时,自己却在情海里浮沉未定……小说中方德泽和岑蓝这对主角的情感关系是故事的一个起点,之后带出一系列故事,故事示现了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如母子,父女,夫妻,朋友,同事,师生等等,他们在关系中照见了真实的自己。关系像一面镜子也可以说是药铺,倘若某个人物,某段对话,一个细节或是某个案例,也让读者照见自己,就像同款的一味适合疗愈自己的药,岂不有趣。本书不仅情节引人入胜,更有心理学知识和大量案例,让人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完成自我的一轮心理疗愈,堪称中国版的《心灵捕手》!
  • 姜了

    姜了

    美人埋骨,最好的去处便是皇宫。她是前朝公主,却为了一盆银骨炭给太监下跪,直到遇到了同为质子的他。他说,她是他的心尖血,他会带她离开这里,可她是皇家女,怎么可能离开这个争斗的中心。为了完成他的大业,她帮助他争权夺谋,让他成为这个国家的王,可是到最后他却给了最致命的一击。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