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54300000003

第3章 秦始一统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嬴政所建。在秦朝,始皇帝建立了从朝廷到地方的一整套政治体制,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成长。由于秦始皇及二世胡亥实行暴政,导致秦朝迅速灭亡,为汉朝取而代之。

郑国渠利(《资治通鉴》卷六)

公元前246年,韩国想使秦国军民疲惫,不能发兵东征,便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工匠到秦国,游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从仲山起,开凿一条引泾水、沿北山东注洛河的灌溉渠。在工程进行时,秦王发觉了韩国的意图,想杀死郑国。郑国说:“我确是为韩国延长了几年的时间,但这灌渠建成后,秦国也可享千秋万代之利啊。”于是秦王命他继续完成了灌渠的修筑,使填塞着的泾水流入关中,灌溉盐碱土地四万多顷,关中从此农业收成渐丰,更加富饶。

事典评析:

郑国的话说明了一个道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做人为官要深思熟虑,但绝不能瞻前不顾后,也不能不顾现实一味地空想。

作为从政者,没有长远意识行吗?其决策稍有失误,就可能成为“千古之恨”。当要决策大事的时候,应该好好想一想,未来人会恨骂吗?

现在科技飞速发展,我国要走的是科学发展之路,决不能以拼资源、拼消耗换发展,决不能以破坏社会公平与正义换发展,决不能要冒着浓烟、流着黑水的国内生产总值。否则,我们不仅无法向人民交代,也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请记住:不要让今天的繁荣透支明天!

廉颇遗恨(《资治通鉴》卷六)

公元前245年,赵国任命廉颇为代相国,领兵去攻打魏国,夺取繁阳。赵孝成王去世,他儿子悼襄王继位,派武襄君乐乘取代廉颇。廉颇不解,大怒,攻击乐乘,乐乘逃走。

廉颇不敢回赵国,便逃到魏国,但魏王不信任廉颇。赵国军队多次遭秦军困逼,赵王想召回廉颇。廉颇也想再为赵国效力。赵王派了使者去察看廉颇是否还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很多金钱,要他毁谤廉颇。廉颇会见使者时,有意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后披上甲上马,以显示自己仍能带兵打仗。使者返回赵国,向赵王汇报说:“廉颇虽然年老,但很能吃饭;只是与我同坐时,不一会就去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年老,便不召他回国。

楚王获悉了这一情况,即派人去接廉颇。廉颇成为楚国的将领后,就没立过什么战功,因为他心里还想着赵国,他曾说:“我想为赵国出力!”可是这个想法,直到他在楚国的寿春病死也没有实现。

事典评析:

廉颇因人事任用不满,一时冲动惹下祸端,奔走他国。他虽满腔抱负,却报国无望,最终客死他乡,实在令人惋惜。

家里有个贤妻,单位有个好领导,这生活就有滋有味了。有时,好领导比贤妻更重要。在古代,妻不贤,可休;在当今,妻不淑,可离。而领导不好,你应对的办法就不多了,搞对抗,弄不好停职、离岗、穿小鞋、一生憋气;“跳槽”,这山不比那山高,这里领导素质也许更低,遇到什么样的领导,真有点撞大运的意思。尽量别埋怨上司有眼无珠。上司有能庸贤愚之别,任事用人总有不公,其中曲直不必细说。然而牢骚太盛,于事毫无补益。多有终日慨叹“怀才不遇”者,倒霉根由正在此处。

冲动易怒是造成廉颇遗恨的根本原因。冲动是一种最无力、最具破坏性的情绪,它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因为冲动,有人铸成大错而抱恨终身;因为冲动,有人家破人亡而痛不欲生;因为冲动,有人危害他人而遭人唾弃……许多人因为冲动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冲动的一个最大缺点是轻易做决策,或突然决定干什么,或突然决定撤销什么计划。这种轻率的行为本身很可能就是失败,根本不需要等到结局发生。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古人也有言:“三思而后行。”所以,人们要谨记:冲动往往以愚蠢开始,以后悔而告终。

李园献妹(《资治通鉴》卷六)

公元前238年,楚国的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为此担忧,遍寻许多能生育的妇女进献给考烈王,结果还是没生儿子。赵国人李园想把自己的妹妹送给楚王,听说楚王不能生育,恐怕自己的妹妹日后因没有儿子而不受宠爱,于是请求做春申君府上的舍人,设计使春申君纳其妹为妾。

没过多久,李园的妹妹有了身孕,李园即让她去劝春申君说:“楚王非常宠爱你,就是亲兄弟也没有像这样好的。现在你为楚国相国二十多年,而楚王却没有儿子,到楚王死后便将另立他的兄弟为王,而新君必定会让他的亲信得到尊贵,这样,您又如何能长期受宠呢!不但这样,由于您长期掌握政事,对楚王兄弟失礼的事也多,一旦他们登上王位,您就要大祸临头了。现在我有身孕而别人不知道,我和你相爱的时间不长,如果您能把我进送给楚王,楚王一定会宠爱我。如果上天保佑我生了男孩,那将是你的儿子继承王位。这样楚国就是您的了。这与身临不测祸患的情况相比,哪个好呢?”

春申君十分赞同这个意见,于是把李园的妹妹送出府,另建馆舍让她居住,并向楚王引荐她。楚王召她进宫,宠幸她,后来便生了男孩,立为太子。

后来,李园的妹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则掌管政事。此时李园开始了他下一步的计划—杀掉春申君灭口。他暗中豢养死士,只等时机到来。

楚王病重时,春申君的门客朱英对他说:“世上有意想不到的幸福,也有意想不到的灾祸。现在你身处捉摸不定的社会中,事奉喜怒无常的君主,身边怎能没有一个您尚未预料却忽然出现的帮手呢?”春申君疑惑地问道:“先生说的我不明白。”朱英说:“您任楚国相国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相国,实际上相当于国王。楚王现在发病,早晚都会死去。楚王死后,您可以辅佐幼主主管国家大政,到国王年长时交还政权,当然,您也可以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当王,这就是意想不到的幸福啊!”春申君问:“什么叫意想不到的灾祸?”朱英说:“现在朝中有权力的,除了您就是李园。他是个十足小人,还暗里豢养了许多勇士,楚王一死,他一定会抢先入宫夺权,杀您灭口,这就是意想不到的灾祸。”春申君问:“什么是尚未预料却忽然出现的帮手呢?”朱英说:“您任命我为郎中,楚王死后,李园想进入宫殿,我替您杀死他,这就是所谓忽然出现的帮手!”

春申君不认为李园对他有什么威胁,毫不理睬,朱英害怕被李园报复,就逃走了。十七天后,楚王驾崩,李园果然发难,抢先入宫杀死进宫的春申君,并将春申君一家屠戮干净,立李后所生的儿子为楚王,是为楚幽王。

事典评析:

春申君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被小人李园设局套牢,导致家败身亡。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

太看重利益,与生俱来的清净心就会被污染。一旦失去清净心,判断是非的能力就大打折扣,就会置责任和道义于不顾,整个人就难免心浮气躁。此时,如果有人诱之以利,没有谁会不“中招”的。

春申君的悲剧还警示人们:要提防小人。

小人就是那种忘恩负义者,有困难时别人鼎力帮助他,但他不仅不知回报,反而过河拆桥;小人是搬弄是非的高手,他到哪里,哪里就不再平静;小人还是造假的圣手,擅长无中生有,不把别人害死决不罢休;小人见不得阳光,只在阴影中出没,且手段刁钻、狠毒。

对付小人,既要有一定的原则,也要有一定的策略和技巧。首先要居安思危、勤于检点,让小人无机可乘。其次是处变不惊、从容镇定,能以不变应万变。再者是胸有成竹、进退自如——进则必胜,一剑封喉;退则能忍,海阔天空。当然,君子无小人之心,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在对付小人之时,还是先想想自己有没有冒犯过小人,若有,那就防着点!

李斯上书(《资治通鉴》卷六)

公元前237年冬,吕不韦被免除了相国职务,离开咸阳到洛阳。

秦国的贵族大臣们建议说:“从各诸侯国来秦国任官职的,都是为他的主君游说并离间秦国的君臣的,请求把他们全部赶出去。”于是秦国大肆驱逐来自各诸侯国来的客卿。

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驱逐的范围中,走的时候,他上书给秦王说:“从前秦穆公聘求士人,在西方戎地中得到了由余,在东方宛邑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取了蹇叔,在晋国聘得了丕豹、公孙支,因此兼并了二十个国家,在西戎称霸。秦孝公用商鞅变法,诸侯各国都亲近臣服秦国,直至今日国家仍然非常强盛。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事奉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使王室强大。这四位君王,都是任用客卿而成就功业的。从这些事实看,来自诸侯的客卿没有对不起秦国的地方!而您却对人才不分其才能高低、不论好坏,凡是不属秦国的客卿就驱逐。我听说泰山不推辞土壤,所以才能构成它的高大;河海不嫌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广;圣贤的君王不抛弃民众,故能够显现他的恩德。这是五帝、三皇所以天下无敌的原因。现在您却抛弃非秦国籍的百姓,使他们去帮助敌国,斥退客卿让其为各诸侯效力,这就是所说的给敌寇借兵器,给盗贼送粮食啊。”

秦王看到李斯的上书,召回他,恢复他的官职,废除逐客令。秦王后来用李斯的谋略,重金聘用各方的人才,为己所用。在短短的几年内,终于兼并了天下。

事典评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秦国之所以能够兼并天下,正在于此。无论是当官还是做人,都要像大海一样“有容”,有大海一样的胸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大事者,除了有能力、有本事之外,有没有胸襟也是关键之所在,有多大的度量做多大的事,小肚鸡肠的人又如何能取得天下?“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其中的道理又何止是做人做事啊!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方能成大事,包容是人的第一美德。齐桓公曾经与管仲结下“一箭之仇”,但因他能摈弃前嫌拜管仲为相,才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李世民登基后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并把他作为一面镜子时刻督促自己,正因为他有坦荡的胸怀,才成就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盛景。

包容他人是美德,也是智慧。我们面对着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不可能仅凭自己的喜好或观念去从事社会活动。有了包容之心,我们就更能理解他人,在人生这棵茂盛的大树上放射自己迷人的魅力。

“有容”,是一个时代人才辈出的有力保证。在历史和现实中,高明的领导者在用人方面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包容”政策——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让其占有一席之地,发挥才干,故而人才辈出。

韩非之死(《资治通鉴》卷六)

公元前233年,韩王向秦王割让土地献上印玺,请求成为秦国的藩国,并派韩非到秦国拜谒问安。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之一,擅长刑名法术之学。他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多次上书请求韩王重用他,但韩王不用。韩非对韩王治理国家不任用贤能,反而将那些轻薄淫逸的害人虫安置在有功劳实绩的官员之上,尤其对“形势宽缓时就宠用有虚名的人,形势危机时就动用穿甲戴盔的将士;国家所培养的人不是所要任用的人才,所要任用的人又不是国家所培养的人”的行为不满,痛心廉洁正直的人在韩国不能容身。他看到以往治乱得失的演变,撰写了《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五十六篇文章,共有十多万字。

韩非出使秦国后,便上书向秦王进言说:“现在秦国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号称百万,号令统一,赏罚分明,天下各国都比不上。我冒死求您见我一面,如果我的计谋不能使您破了六国的连横,不能使六国全都臣服于秦国的话,您就杀了我。”秦王对韩非的上书非常高兴,但并没有马上见他、任用他。

秦国的重臣李斯和韩非是师兄弟,对韩非的到来异常担心,害怕自己会被他取代,就决心除掉这个眼中钉。于是他向秦王说:“韩非是韩国公子。现在我们要兼并诸侯各国,韩非终将为韩国打算而不会为秦国打算,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你不任用韩非,而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再放他回去,这是自遗后患啊,不如依法将他诛杀。”秦王认为李斯说得有理,便将韩非交给刑狱官吏治罪。

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赶快自杀。秦王醒悟后悔,派人去赦免韩非,但韩非已经死了。

事典评析:

学问的高深与品格的高尚有关系,似乎又没有必然的联系。有时候我们发现,学问和最卑鄙的品行结婚,其生产的怪胎更为可怕,比如对权力追逐的不择手段,对权贵的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对平民的傲慢无礼、横行霸道,也到了让人深恶痛绝的地步。李斯学问可谓大矣,可他有嫉贤妒能的恶习,当他发现他的同学韩非比他才学更高一筹,有可能超越他的地位的时候,不惜采用栽赃陷害之术,谋害了韩非。为了一己私利,李斯让自己的人格分裂到此等程度!

财富也是如此,有多少人能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相反,财富倒成了品德败坏和堕落的催化剂,它掌握在意志薄弱、缺乏理性的人手中,只能成为诱惑和陷阱。一个人,假如拥有学问、拥有财富,再赋予他狂妄自大、野心勃勃、自私自利、凶狠残暴的性格,不就是希特勒在世吗?不就是给这个本来安详的世界制造了一个威力很大的原子弹吗?能让这种人上台执政吗?人需要知识、需要财富聚集,但更需要德行润身、德才兼备。

得从德来。在工作中,领导干部若依靠权力、威严赢得百姓的赞誉,注定是“人前人后两个样”、“人走茶凉”;唯有依靠品德赢取的百姓赞誉才会持久。道德可以分为很多种,如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这些都是优良的品质,需“涵养”、“坚守”、“厚实”。

荆轲刺秦王(《资治通鉴》卷六、七)

公元前232年初,燕国太子丹曾在赵国作人质,与生在赵国的秦王是朋友。待到秦王即位后,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秦王对太子丹不以礼相待。太子丹一气之下,逃回燕国。

转眼几年过去了,公元前228年,由于太子丹仇恨秦王,想报仇,便询问自己的太傅鞠武。鞠武提出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攻打秦国,但太子丹认为这样太慢,不如找人刺杀秦王来得快,于是他拿出全部家产,寻找能够刺杀秦王的人。

太子丹听说卫国人荆轲贤能,便带着丰厚的礼物去求见荆轲。他费尽心思,用谦卑的语言,请荆轲刺杀秦王。荆轲答应了,但认为时机不成熟,并提出要两样东西,一是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州东)的地图;二是因犯罪而逃到燕国的秦国大将樊於期的脑袋。荆轲认为自己带了这两样东西去见秦王,才能取得他的信任,方能接近秦王。

公元前227年,荆轲身带锋利的毒匕首到了咸阳,用重金贿赂秦王的宠臣蒙嘉,求见秦王。秦王非常高兴,身穿朝服,设九宾大礼来接见他。荆轲捧着地图献给秦王,地图翻到最终,匕首出现,他便扯住秦王的衣袖猛力刺去。荆轲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体,秦王惊起,拉断了衣袖。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殿柱奔跑。群臣们都大吃一惊,谁也没有想到仓促之间会发生此事,大家都失去了常态。依照秦法,在殿上伺候的诸臣,不能佩带任何武器,左右近臣只好徒手前去扑打荆轲,并大叫:“君王快抽背上的宝剑!”秦王抽出背上的宝剑刺击荆轲,斩断他的左腿。荆轲将匕首掷向秦王,击中铜柱。荆轲自知大事不成,骂道:“我来此是想胁迫你达成协议,来报答燕太子呀!”秦王大怒,便肢解荆轲示众,并派大军前往赵国,命令王翦攻打燕国,大破燕军。

事典评析:

荆轲刺秦虽然以失败而告终,命丧黄泉,但自始至终,他一直是作为反抗强暴的英雄形象出现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与专诸、聂政、豫让相比,他们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因此,他自然名列“四大刺客”之首,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

当然,对荆轲刺秦的评价也有不同的看法。一位历史学家说:“这个话题多年来一直被当作英雄话题,但实际上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当时六国普遍政治黑暗,六国的君王不是无所作为就是亡国之君,所以人们今天评价那一段历史,认为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他结束了割据分裂的深重灾难,他的统一为后来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始皇是一个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历史人物。所以荆轲刺秦是不顾大局的行为。不必否定荆轲,但也不必夸大他的精神。”也有人认为:“历史的进程是个人无法阻挡的。即使荆轲杀死了嬴政,还会有下一个秦王来继续统一事业,所以他这种行刺的举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当然,他的精神还是可贵的。”还有的人则认为:“逼樊於期自杀,这表现出了荆轲的凶残,绝非什么侠义之气。”

尽管各派对荆轲的评论不一,但是有一点形成了共识: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战争的愿望。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当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荆轲虽不懂得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勇力担当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古语说:“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以前,有很多英雄豪杰为了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挺身而出——顶狂风战恶浪,舍生取义去奋斗、去拼搏;迎着困难上,经受住各种苦难的磨炼;生为人民而战,死为人民献身……这是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操。

在新时期,为政者的爱国情操表现在根本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方面,即政治上的坚定性—模范践行当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持不动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表现在对待人民的根本态度方面,即有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俯首为“牛”,鞠躬尽瘁,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自我;表现在国家核心利益面前,即有无比英勇顽强的精神—无论对方多么狡诈,给予什么样的好处,也决不卑躬屈膝,在困难面前决不放弃必胜信心,英勇斗争,为国为民舍身丧命毫不吝惜;表现在人生道德情操方面,即有思想情感的正义性—勇于坚持真理,凛然伸张正义,绝不献媚取宠,始终正大光明,廉洁奉公,清白做官,保持高风亮节,珍重国格人格。

王翦伐楚(《资治通鉴》卷七)

公元前226年,秦将王贲讨伐楚国,占领十余座城池。秦王问将军李信:“我想占领楚国,你预计用多少人可以攻下?”李信说:“不超过二十万。”秦王问王翦,王翦说:“非要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王将军老了,怎么如此胆怯啊!”于是派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攻打楚国;王翦因而称病辞职,回到故乡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

第二年,由于兵力不足,李信、蒙恬很快支撑不住了。后来,二将又中楚国计谋,结果不但没有消灭楚国,反被攻下两座军垒、杀死七位都尉。李信逃归。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怒,亲自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我不采用将军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受了羞辱。将军现在虽然生病,难道能忍心弃我不管吗?”王翦辞谢说:“我年老病重无法率兵。”秦王说:“过去的事,不要再提!”王翦说:“如果迫不得已要任用我的话,非用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惟将军之计是听。”于是王翦率六十万人攻打楚国。

秦王送行到霸上,王翦请求封赏很多肥田大宅。秦王说:“将军你去吧,凯旋归来,不用害怕以后没好日子过。”王翦说:“作为大王的将军,即使立下功劳,也无法封侯,因此趁着您信任微臣时,请求赏赐田宅,好为子孙留下产业。”秦王大笑。

王翦率兵前进,来到武关,五次派遣使者回去请求赏赐。有人说:“将军向人讨赏,也太过分了!”王翦说:“不是这样。大王心性多疑,而用人不专,现在倾国内的兵力委任于我,我如不多次请求赏赐田宅为子孙谋立产业,表示坚决为大王效力,反而会使大王猜疑我了。”

公元前224年,王翦占领楚国陈以南直到平舆的地方。楚国人听说王翦增兵前来,就出动全国兵力抵御,王翦坚守壁垒,不与楚军作战。楚国人多次挑战,王翦始终不肯出兵。王翦每日让士兵休息,沐浴,享用美好饮食,来安慰他们,且亲自和士卒一起进餐。过了些日子,楚军开始松懈了。王翦问部将:“军中玩何种游戏?”部将回答说:“正在玩投石、跳远的游戏。”王翦说:“好!可以出兵了!”

楚军见秦军不肯作战,开始向东转移。王翦乘机率军猛攻楚军,楚军毫无防备,结果全线撤退,将军项燕被杀。王翦大获全胜,占领了楚国很多城邑。

事典评析:

王翦自损名声,向秦王伸手要赏,从而消除了秦王对他的怀疑,深信他不会造反,因此给了他强有力的支持,这样,王翦在战场上才没有后顾之忧,一举歼灭了楚国。

适时地“自损名声”而达明哲保身之效,也不失为一种做人的大智慧,这样就可能远离灾难与麻烦,轻松、平安地度过某个非常时期。

这个事例也说明,作为领导者要心诚。有名人言:“真诚的人,不会怀恨他人。”一个人多心就会多疑,多疑就会无信。怀疑者永远得不到真诚,永远得不到信任。作为领导者,要去疑心留诚心。诚心,就是光明磊落、表里如一,就是对任何人都诚心、诚意、诚实。这也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和为官最基本的官德。只有诚心,才能换来真心;只有诚意,才能换来真意;只有诚实,才能换来真实。只有以心换心,才能赢得人心。

齐王田建亡国(《资治通鉴》卷七)

公元前222年,初始,齐襄王王后十分贤惠,对待秦国谨慎,对待诸侯守信,使齐国扩充领土,东到海边。而那时秦国日夜不停地进攻韩、赵、魏、燕、楚等国,这五国忙于调兵自救,无暇他顾,所以齐王田建即位四十多年未遭兵灾。王后去世之后,后胜为齐相,他收受秦国的许多金钱,离间齐国的君臣。齐国的客卿前往秦国,秦国也用金钱贿赂他们。那些人回国后都为秦国说好话,劝齐王朝拜秦王,不必修治攻战的装备,不要去援助那五国攻秦。秦国因此轻易地灭了五国。

齐王要动身去咸阳朝拜秦王,即墨的大夫听说后,拜见齐王说:“齐国领土有数千里,武装的士兵有数百万。那三晋的大夫都不愿降秦,大王可收容安抚而给予百万民众,让他们收复三晋故土,那么秦的临晋关便可攻克。鄢郢的官员不想帮助秦国,大王可以安抚收容,并给予军队,让他们收复楚国故土,秦的武关便可攻下。这样,齐国可树立威信,秦国可以败亡。”齐王不肯听。

公元前221年,秦王派人诱引齐王,约定封以五百里土地,于是齐王投降。秦国将他转移到共地,置于松柏之间,齐王饥饿而死。齐人怨恨齐王田建不早和诸侯国合纵联盟,听信奸人的谗言而亡国,故作歌云:“松树啊,柏树啊!使田建迁往共地饿死的,是宾客啊!”

事典评析:

在政治谋略中,分化瓦解敌方的联盟,有利于实施各个击破的战略。因此在政治军事斗争中,不可轻易解除联盟关系。由于齐相后胜的贪财、齐王田建的昏庸,使得秦国的离间计得逞,从而破坏了齐国与其他五国合纵相亲的关系,秦国方能各个击破,齐国最终灭亡。这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这个故事还说明一个道理:对于从事共同工作、渴望成功的事业伙伴或从事同一领域开发进取的人,都要奉行团结给力、合作发展的原则,要时刻记住,只有互助互利,大家才能实现共存共赢。

国家统一(《资治通鉴》卷七)

公元前221年,秦王兼并天下,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改称号为“皇帝”,改命令为“制书”、“诏书”,自称为“朕”。

初始,秦始皇对齐国人奏请的邹衍的金、木、水、火、土五德始终运行之说加以采用,以为周朝得火德而王天下,秦取代周,遵从火德所不胜的,就是水德。于是开始改年,朝会庆贺都从十月一日开始;衣服、旌旄、节旗都崇尚黑色;计数以六为一个单位。

丞相王绾上奏说:“齐、燕、楚的故地距离咸阳过于遥远,不在这些地方分封王侯,便不能镇抚百姓。因此,请您分封诸位皇子。”秦始皇将这个建议交给大臣评议。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了很多皇族子弟,他们的后代关系日渐疏远,甚至如同仇敌一般彼此攻击,周天子却无法加以制止。现在天下仰仗陛下的神威而获得统一,并划分为郡和县,同时对各位皇子及有功之臣给予了丰厚的赏赐,这样有利于朝廷控制天下,才是安定国家的方略。分封诸侯并不适宜。”秦始皇说:“百姓已经受尽了诸侯王不停打仗的苦楚,如今有赖祖宗在天显灵统一天下,若重新分封诸侯王,就等于走了周朝的老路,自己培植战乱的祸根,以后再想求得宁静、休养生息,将会很困难。廷尉的想法是对的。”

于是始皇帝下令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郡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收缴全国民间所藏的兵器,运送汇集到咸阳,熔毁后铸成大钟和钟架,以及十二个铜人,各重千石,放置在宫中;统一法制和度量衡,将各地富豪十二万户迁徙到咸阳,置于朝廷的监控下。

事典评析:

秦朝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大诸侯国的事业,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所采取的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为后世帝王所采用。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应充分肯定,不能因为他后来实行暴政而全盘否定其历史功绩。秦始皇结束了割据分裂的深重灾难,他的统一为后来中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是一个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历史人物。

对于秦始皇,两千多年以来,人们对他的功过是非争论不断:说他是一个大暴君,焚书坑儒;赞他是“千古一帝”,统一中国。辩证法告诉我们,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多面性。有人看见了这一面,有人看见了那一面,因此便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除了黑白,世界上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扼杀了赤、橙、黄、绿、青、蓝、紫,哪还有百花齐放?

社会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人们的见解也应该是多元的。和而不同,才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邓小平说得好: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焚书坑儒(《资治通鉴》卷七)

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上书建议:史官将除秦国史记之外的所有史书全部烧毁;除博士按职责收藏书外,天下凡有私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人,一律按期将所藏交到郡守、郡尉处,一并焚烧;有敢于互相谈论《诗》、《书》的处死;有借古非今的诛杀九族;官吏发现这种事情而不举报的与以上人同罪;此令颁布三十天后仍不将书籍烧毁的,判处黥刑,并罚修筑长城劳役的城旦刑;不可以焚烧的是医药、占卜、种植的书。如果想要学习法令,应以官吏为师。始皇下制令:“可以。”

事典评析:

“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保持思想的纯正,一有异端,即予铲除。但难在思想的对错很难用一把固定的尺子量度。官吏的尺子只有一把,就是现在的法度律令,但新的思想几乎都是突破了旧有的法度律令才产生的,一切新的思想在守法的、刻板的官吏眼中都成了应当铲除的异端。结果势必形成扼杀一切新思想的桎梏,其危害性是非常巨大的。

中华民族是很有思想的。那是一个诸子立说、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有思想,道家、法家、墨家有思想,其他诸子也有思想。有人认为,自秦以后进入帝国时代,我们的民族没有思想,也开始不会思想。在秦以后的封建专制社会的两千多年,出现了凤毛麟角的几个所谓“思想家”,他们也没有能达到或接近先秦诸子的水平,更没有一个能超越先秦诸子的思想,而且大都是学问大于思想。

人类的伟大,在于思想文化的伟大。有思想文化的人,创造出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和难以想象的高度物质文明。但人类作为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又人为地设定了许多禁锢自己的框框、教条与牢笼。于是乎,就有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次的思想文化解放,为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而奋斗不止。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国家要想站在世界的前列,成为富强的国家,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的思想家,一个民族中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那是没有未来的。

譬如,清朝后期闭关自守,完全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拒绝接受新思想、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对许多爱国志士进行无情的镇压和迫害。结果,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变成了一块任人宰割的肥肉。印第安人的发展也是如此。他们死抱自己的传统不放,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里,他们拒绝人类所有的科学成果,拒绝和这个世界合作,拒绝和这个世界融合,好像只有这样才是生存之道。结果在自己的所谓保护之下,成了人们观赏的对象,并且止步不前,还有种族灭绝的危险。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应顺应潮流、与时俱进,都不可能在历史的大潮中另寻一条平坦宽广的大道。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以找到世界潮流的影响,除非它硬要逆历史的潮流,硬要与这个世界为敌;除非它以牺牲发展为代价,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代价。

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决定着其生存发展的未来,虽具有独立性,但必须对外来的先进思想、文化、科学兼收并容,否则很难适应时代的潮流。国家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必须慎之又慎,必须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善听民声,民主决策,审时度势,而不是拍脑门做决策,更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这一切,都需要健全和完善的民主法制制度做保障。

嬴政之死(《资治通鉴》卷七)

公元前210年,十月,始皇帝出游,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左丞相李斯陪同前往。始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小儿子胡亥最得宠,他也在出游人员之列。

十一月,始皇帝一行到达云梦,向九疑山遥祭葬在那里的舜帝。登上会稽,祭祀禹帝。返回归途经吴地,渡过长江,沿海北上,至琅邪、芝罡。始皇帝看见大鱼,即发箭将鱼射杀。又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渡口后便病倒了。病势加重时,始皇帝命中车府令、兼掌符玺事务的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诏书封好,放赵高处。二十日,始皇帝在沙丘宫平台驾崩。丞相李斯唯恐发生变故,秘不发丧,将棺材停放辒凉车中,由始皇帝最宠信的宦官在车边陪乘。上呈餐饭、百官奏报事务如旧。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的宦官五六个人知内情。

当初,始皇帝尊重宠爱蒙氏兄弟,蒙恬在外担任大将,蒙毅在朝中参与国事商议,称为忠信大臣。赵高生下来就被阉割,秦始皇听说他办事能力强且通晓刑法,就提拔他做了中车府令,让他教胡亥学习法律,胡亥对他非常信任。此时,赵高深知若立胡亥为太子对自己的好处,于是趁机劝说胡亥,假传圣旨,诛杀扶苏立自己为太子,胡亥欣然同意。

赵高对胡亥说:“这件大事,如果不与丞相商议恐怕办不成。”随即面见丞相李斯说:“皇上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和符玺全部在胡亥手里,现在确定太子就在您我一句话。您想怎么办?”李斯回答说:“这不是人臣能够商量的!”赵高说:“从信赖程度上,您与蒙恬相比,长子扶苏更信任谁?”李斯回答说:“我比不上他。”赵高接着说:“一旦扶苏即帝位,一定用蒙恬做丞相,您就只能荣归故里了!胡亥仁慈敦厚,完全可以继承帝业,希望您早定大计!”李斯考虑再三,认为赵高说的对自己有利,于是同他合谋,诈称接受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改写诏书给扶苏,责备扶苏没有能力开辟疆土创立功业,还怨恨不允许他回咸阳当太子;将军蒙恬不能纠正扶苏的过失,还参与其谋划。令他们自尽,将其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诏书,哭着进入内室,准备自杀。蒙恬赶来劝解,无效,扶苏自杀。蒙恬不肯自杀,被关押在阳周。胡亥一行从直道到达咸阳后,发布治丧的公告。太子胡亥继承帝位。殡葬始皇帝于骊山陵墓。

胡亥想杀掉前朝忠臣蒙恬、蒙毅兄弟二人,二世的侄子子婴曾劝谏道:“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德行的人,将使朝廷内群臣互不信任、在外将士丧失意志。”二世不听,终杀二蒙。

事典评析:

赵高、李斯合谋,使用阴谋奸诈手段将胡亥推上皇位。就算他们在智慧上有孙子的计谋,可在人格上却连“孙子”都不如了。皇权下的官场钩心斗角、暗使绊子,也许是没有办法,人在专制和霸权面前想不当孙子也得当孙子。当皇帝的身边是一群孙子,一群去雄的男人都争宠于一个能决定自身生死荣辱命运的主子时,还有谁能持有光明磊落的情怀呢?在这种阴险狡诈的环境中,正直忠信之臣便遭厄运。

阴谋诡计与专制独裁是“儿女亲家”,如果选择了婚姻,“亲家”就是必然要搭配来的“衍生物”,除非不让儿女结婚。历史告诉我们:有独裁就有阴谋,有专制就有小人,因为阴谋诡计的最大策源地就是封建皇权本身。哪一位皇帝不是踏着阴谋诡计登基的?

阴谋游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宫廷是这样,江湖是这样,民间也是这样。

曹雪芹写《红楼梦》,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女的算计男的,男的算计女的,奴才算计主子,主子算计奴才,虽然个个素手纤纤、无缚鸡之力,可弄出来的人命案可不少。但机关算尽,在皇权之下都成了泡影。

最险恶、阴谋最多的应该是《三国演义》,其中臣欺君、君诈臣、同僚之间不同心、“摔孩子收买人心”屡见不鲜,真真是三十六计各显神通,算得上是一部阴谋诡计的“百科全书”了。

小说没了阴谋,就缺少跌宕起伏的情节,就没了读者;江湖上没了阴谋,现实就缺少传奇,就没了看客。阴谋是人们最早悟到的智慧,阴谋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理论,阴谋是人们提神的鸦片。没了阴谋,皇帝就六神无主;没了阴谋,小人就寸步难行;没了阴谋,百姓社会就没了谈资。教育体系中虽没有阴谋这一专业,但稍有头脑的人都无师自通。

从古至今,人们都崇拜有谋略、聪明的人,这其中阴谋多、阳谋少,从人性上就少了一份博爱与仁善。如今到了醒悟的时候了,民与官之间、民与民之间、官与官之间都应同心同德,共同构建以人为本的幸福社会,让一切阴谋在阳光下烟消云散吧!

赵高专权(《资治通鉴》卷七、八)

胡亥做了皇帝后,更加宠信赵高,任命他为郎中令。升了官的赵高,小人得志,一方面怂恿二世沉迷于酒色,另一方面排除异己,诛杀了很多与己有仇的人。就这样,有十二位皇子在咸阳街市上被斩首示众,十位公主在杜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南)被分裂肢体而死,他们的财产全部充公。受牵连被逮捕的不可胜数。公元前208年,赵高害怕大臣入朝奏事,于是向二世进言道:“天子要想让大家尊敬、服从,就应让他们始终有神秘感。您应让他们只能听见声音而不能看见您的容貌。况且,您现年轻,做事难免有不当处,如果您每天都召见大臣,时间长了,恐怕会被他们耻笑。我有一法,您不如每天居住深宫,大臣们禀报的事就交我和那些熟悉律法的人。我们接到奏章后商量如何处理。这样,大臣们就不敢奏报是非难辨的事情,天下便都称道您为圣明的君主了。”二世采纳了赵高的这一建议,不再坐朝接见大臣,赵高侍奉左右,独掌大权,一切事情都由他来决定。

对于赵高所为,大臣们十分不满,连原来同谋改写诏书的丞相李斯也十分生气。赵高听说后,就想了一条毒计,打算除掉李斯。一天,赵高到李斯府上,对他说:“我知满朝人都对我不满,可我没办法!如今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叛贼,可皇上仍每天只知饮酒作乐,又是修阿房宫,又是搜罗一些没有的东西。我想向皇上进谏,可自己地位卑贱不敢言。您是丞相,这可是您分内的事。”李斯听后,说道:“我早想劝谏,只是见不到皇上。”赵高见李斯上了套,忙道:“等皇上有空闲,即通知您。”李斯不知是计,还后悔当初错怪了赵高。

至此,赵高常派人通知李斯进谏,可不是皇上空闲的时候,而是皇上玩兴正浓时。每次皇上正在兴头上,李斯即来求见。几次之后,秦二世对赵高说:“这个李斯真是扫兴,早不来晚不来,偏偏等朕玩得高兴时来,他是认为我年轻、见识浅薄吗?”赵高见时机成熟,趁机说李斯的坏话,说他曾帮二世做皇帝,但二世没有给他封地称王,心中有恨。还说,陈胜是在大泽乡造反的,那是李斯的大儿子三川郡守李由的地盘,是李由和陈胜串通,叛贼才敢那样猖狂。二世听后大怒,当即就想惩办李斯,但又怕情况不确实,于是先派人调查三川郡郡守李由跟盗贼私通的情况。

李斯得知,气得火冒三丈,上书二世说:“从前齐简公的丞相田常很会玩弄权术,他一方面取得齐简公的信任,另一方面又讨好百官,在得到群臣的支持后,弑杀了简公,夺取了齐国。如今赵高掌握了朝中大权,富可敌国。根据他的表现,这人图谋不轨,早晚有一天会谋害您。”二世看完后不屑一顾,说道:“赵高原是一个宦官,是他自己努力才取得今天的地位,凭借忠心才得到重用,你一定不要怀疑他!”

赵高见李斯告了自己一状,就对二世说:“李斯说我谋反,其实他才是田常。现在他是害怕我,只要我一死,他就要效仿田常谋反了。”

此时,天下的起义军越来越多,朝廷派了很多人攻打起义军。李斯联合了左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一同劝谏二世,希望他停修阿房宫。二世听后雷霆大怒,把这三人全投进监狱。结果冯去疾、冯劫二人在狱中自杀。二世将李斯交赵高处理。

赵高用尽各种酷刑折磨李斯。李斯是一个书生,哪受过这般折磨,只好“招供”,他认为自己没有谋反的心思,凭自己的才能一定能得到二世的信任,于是,又写一书,想呈给皇上,可赵高哪能同意,冷笑道:“一个囚犯,怎么能给皇上上书!”

最后,李斯被判了腰斩,三族全被赵高杀害。

秦二世任命赵高做丞相,事情不论大小,都由他做决定。

公元前207年,赵高发动叛乱,杀死秦二世。子婴设计杀了赵高,并诛其三族。

事典评析:

赵高是中国封建史上第一个专权的宦官。割掉生殖器的男人何以能成为“宦”、“官”,又如何成了掌握国家大权甚而将皇帝视为手中玩物的人?但出现这样的人偏偏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从秦朝的赵高,到明朝的魏忠贤,再到清朝的李莲英,都曾是有资格“总管”皇帝家事和国政大事的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特色”之一。但中国何以有这样的“特色”?许多书籍往往只是介绍史料,而没有去追问更深层的原因。将人的生殖器割掉,从根本上将人不当人,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中国历史中的封建属性曾达到了登峰造极、万国莫比的地步。而被阉割、已经卑极贱极的人,又偏偏是皇帝最可信的依靠对象、重用对象,那样的人一借用“万岁爷”的权势,就有可能喝令群僚、欺压万民,成了“九千岁”式的第一贵人,连“万岁爷”也能被哄骗得团团转。这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封建式的“忠”十之八九是假的,非蠢即伪而已。或许,秦二世到临死前才会明白这个道理。

历史说明,统治者用权,一忌有宠宦,二忌有宠臣。宠宦坐大,左右皇帝;宠臣做大,挟制朝廷。到头来于已于国都是失败。秦二世宠信赵高,身死其手;天启帝宠阉宦魏忠贤,权力全到了魏忠贤的手中;乾隆帝宠首辅和珅,大清的财产又几乎让和珅贪光。结果呢?国家的元气大伤。赵高、魏忠贤与和珅也都死无葬身之地。看来,统治者和臣属保持一定的距离,甘心寂寞,即是国家之福,也是臣下之福。

古往今来,“亲则疏”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这大概也可算做一条交际规律。古人常说“亲善防谗”,意思是要想结交一个有修养的人,先不要急着跟他亲近。因为一旦与君子交往过分亲密,小人就可能由于受到冷落而心生忌恨,进而生出挑拨离间的念头,使彼此生疑。实践证明,越是亲近的人,一旦被挑拨离间,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历史上父子交兵、兄弟相残、亲信叛逆的例子足以给后人警醒。在处理上下级的关系时,领导者应珍视自己的尊严。有了尊严才有神秘感,才能吸引人。如果上下级之间过于亲密,领导者就会失去神秘感,吸引力也就荡然无存了。同时,亲近可能带来轻视,任何人在他的贴身侍从眼中都不是什么英雄。因此,朋友之间不可以过密,上下级之间不可以过亲,否则就会造成彼此的伤害。

保持一个怎样的距离,才能使得彼此心里都感到踏实?这是有一定之规的。《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醇。”《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交往中亲疏有度、把握分寸的道理。如果不掌握分寸、不在乎分寸,只想“急于求成”、“立竿见影”,除了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多栽几个跟头之外,不会有更好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把握好了人生的分寸,也就把握好了人生的命运。

陈胜吴广起义(《资治通鉴》卷七)

秦二世苛征重敛,暴政如虎,常常驱使大批贫苦壮丁经年累月为其服役。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闾左戍卒赴渔阳屯戍,七月,因雨滞留大泽乡,不能如期到达渔阳戍地。按秦朝法律,屯戍误期应当斩首。为了求生存,陈胜、吴广率领戍卒揭竿而起,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起义军得到农民的拥护,进至陈县(今河南淮阳)时,人数已达数万。陈胜自立为“张楚王”,分兵三路攻秦;吴广为“假王”,西击荥阳受阻;任命旧友陈地人武臣北向攻取赵地;派周市进攻魏地;派德才兼备的周文向西进攻秦王朝。

周文进军逼进咸阳时,秦二世释放修筑骊山陵墓的刑徒,发给兵器,让少府章邯率领应战,周文军战败。武臣占取了旧赵都城邯郸后,自立为赵王,不服从陈胜的指挥。周市在魏地立旧魏贵族魏咎为魏王,自己任丞相。章邯军连攻败周文,周文自杀,军队失去战斗力。章邯东逼荥阳,吴广被部将田藏杀死,田藏率兵西迎秦军,军破身亡。章邯军抵达陈县,陈胜被车夫庄贾杀死,陈县失守。

这样,仅存六个月的张楚政权因陈胜、吴广先后被害便迅速灭亡了。但这次起义点燃了推翻秦王朝的熊熊烈火,鼓舞了后来者的斗志。

事典评析:

对农民起义军的评价,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但不管如何评价,有一个事实谁也不能否认:农民不是因为好战才起义的。在中国,沉默、忍耐、认命的人特别多,农民尤其如此。试看历史上那些成事与未成事的起义者,无不是一忍再忍,实在忍无可忍了才扯起大旗。

统治者常犯的错误是把老百姓想象成特别愚笨的人,以为老百姓看不破他们的花招。其实,他们往往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老百姓。统治者的智力也在普通人之列,少有智力超群的。蒙古推翻了宋朝后,在中原为所欲为,视百姓为草芥,甚至任意宰割、任意驱使。结果呢?短短几十年就被放牛娃朱元璋推翻了统治。

对于百姓而言,高层的决策和方针是重要的,因为这从政治、经济方面规定了他们的权利,关乎他们的存亡。如果连生存都成了问题,百姓们就会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叹,才会燃起“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抗争激情。求稳定求发展是任何政府的愿望,但欲使朝政稳固、社会安稳,当政者必须睁大两只眼睛:既要看清官员的所作所为,也要关注下层百姓的所思所想,历史和现实都在发出警告,不要忽视社会下层的困窘。在任何一个社会,决定其发展前途命运的,都是其最短板—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否则,国强民富的愿望不止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还可能引起惶恐和不安。

当前,中国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出现了某些权力精英和资本精英的勾结,形成了特殊利益集团,极大地侵犯了普通群众的利益。这就产生了市场竞争的焦虑。社会上弥漫着浮躁和不满情绪,应引起关注。

在2011年,被戏称为“最励志”的话是“少壮不努力,一生在内地”;“最无奈”的话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拼搏不如拼爹”。有人说现在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从职场到娱乐圈,“拼爹游戏”不断地升级,既低俗,又荒诞。

同样是在2011年,当校车事故频发后,网上出现了很多类似的评论:中国的校车很脆弱,因为许多人不把普通公众的孩子当回事;美国的校车很坚固,因为没人知道哪一辆校车中会出现未来的美国总统。大众习惯性把对富且贵的“代际遗传”的不满情绪,释放到突发事件中去,即使对政府采取的各种解决措施,社会上也充满了不信任的情绪。

在2012年,玛雅预言带来的末日情结在网民中一浪高过一浪。这表明民众无力改变社会的不公平现状,并由此产生了玉石俱焚的“集体焦虑”,仇官、仇富、仇警的情绪四处蔓延。与此同时,追求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消费主义却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金钱至上观念的泛滥、人文精神的丧失,导致一些人紧张、焦躁,甚至精神崩溃,整个中国似乎都处在一种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中。

上述种种表现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基层权力失控、社会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加。矛盾主要集中在城镇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争利不争权。

现在距离邓小平南巡讲话已有二十多年,在中国改革面临的态势上,领导干部要有一些总体判断:一是政治基本稳定;二是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三是社会矛盾突出;四是生态环境污染堪忧。

对于如何让社会和谐进步,让广大的普通群众安居乐业,和政府心连心、同舟共济,领导干部必须在宏观的社会管理上形成五点共识: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是发展经济的最佳选择;民主法治国家是长治久安的政治制度选择;公平社会是社会治理最有活力的社会选择;现代科学技术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主要选择;以人为本、思想自由、多元发展、和谐共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人文精神。

巨鹿之战(《资治通鉴》卷八)

公元前208年,章邯已打败了项梁,他认为楚军不必担忧,就渡过黄河向北攻打赵国,赵国大败;他带领军队到了邯郸,把邯郸所有的人迁移到河内郡,铲平邯郸的城郭。张耳和赵王歇逃进了巨鹿城,秦国大将王离包围了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陈馀向北去收集常山的兵卒,得到几万人,驻扎在巨鹿北面,章邯驻扎在巨鹿以南的棘原。赵国多次向楚国请求援助。

楚王召请宋义来谋划要事,他十分喜欢宋义,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援救赵国。其他别部将领都属宋义指挥,号称“卿子冠军”。

公元前207年,宋义率领军队到安阳,驻留四十六天而不进军。项羽不满,要求进攻秦军外围。宋义不允,言道:“现秦军攻打赵军,等秦军疲惫时,再攻击它,一定会胜。要说披坚执锐器,我比不上你项羽;但是坐在营帐内筹谋划策,你就不如我了。”他下令给军中:“逞强而不听从指挥的,处斩!”

宋义派他的儿子宋襄出任齐国相国,他亲自送儿子到无盐县(今山东东平东),举行盛大宴会饮酒。这时天气寒冷,下着大雨,士卒受冻受饥。项羽十分着急:“国家的安危存亡,就在这次击秦救赵的战争上,现在你不体恤士卒而徇父子私情,不是国家的忠臣!”

十一月的一天,项羽早晨进见上将军宋义,在营帐中砍了他的头,对全军下令说:“宋义与齐国合谋反叛楚国,楚王密令我杀了他!”将领们大受震慑,没有人敢抗拒,于是商议拥立项羽为临时上将军,派桓楚向楚王报告,楚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章邯修筑甬道连接黄河边,给王离送军粮。王离军队的粮食充足,即加紧攻打巨鹿。巨鹿城内粮食耗尽,士兵人数少,张耳多次派人请陈馀来救巨鹿。陈馀因兵员少,不能胜秦军,不敢去救巨鹿。张耳大怒,派了张黡、陈泽去责备陈馀不顾生死之交,不信守前言。陈馀称即使前往巨鹿也难救赵军,却白白送死。如同把肉块丢给饿虎,有什么好处呢!张黡、陈泽一再约请,陈馀只好派五千人先试攻秦军,结果全部战死。这时,齐国的军队、燕国的军队都来援救赵国;张耳的儿子张敖也到北面收集代地的士卒,收得一万多人,但来后在陈馀军的旁边安营扎寨,不敢攻打秦军。

项羽杀死宋义后,挑选两万精兵,让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兵,渡过黄河去救赵国。交战稍有胜利,便截断了章邯修筑的甬道,使王离的军队缺乏粮食。几天后,项羽带领全军渡过黄河,把船全部沉没在水中,砸烂釜、甑等饮具,烧毁营舍,带上三天的粮食,以表示决一死战,不让士卒存侥幸之心。到了巨鹿城外包围了王离军,经过九次大战,大败秦军,杀死秦军将领苏角,俘虏了王离,秦军只有一个叫涉闲的人不肯投降自焚。楚军打败了秦军,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诸侯将领进入项羽的营门时,无一不屈膝前行,无人敢仰视。项羽从此成为诸侯的上将军,诸侯都归属他。

事典评析:

项羽率领士兵“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很好地运用了“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兵法原理,取得了重大胜利。

面对困境畏首畏尾,必将受制于困境。反之,拼死一搏也许能闯出一片天地。不搏“等死”只是消极地听天由命,那么“死”将是必然的结局。而“找死”是主动出击,虽可能“死”却非必然结局,“死”只是预料中最坏的状态。“置之死地而后生”语出《孙子·九地》,原是形容己方形势的一种说法。在这种形势下,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只能向前,不能撤后,如此才能下决心取得成功,否则就只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毙。

以“死”之法寻求生路,必会全力以赴,生的可能性就大增了,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还有退路,人就会有理由放弃,有借口不努力。有的人说留有退路才可以百密而无一失、无后顾之忧,可是谁又曾想到,存在退路也许正是失败的原因,给自己留太多的退路就等于把自己推上了绝路。

做一件事,难免想着为自己留条后路。但是,人一旦有了后路,往往就会患得患失、畏缩不前。当你退无可退了,才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不要每次到关键的时候便有退缩的念头,每次到无路可走的时候才想起破釜沉舟。当你面对瓶颈时,不如背水一战、放手一搏,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就问心无愧了。

在今天的中国,改革工程已有坚实的基础,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带来的压力,丝毫不亚于当年。改革越往前走,人们对它的期望越高,遇到的困难也越多,需要支付的成本也越大。过去建一个工厂带动就业、增加税收,大家无条件欢迎;现在则要面对种种质疑:会不会挤占耕地,会不会破坏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搞改革,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没有不计毁誉的心理素质,没有坚不可摧的创新意志,我们就会寸步难行。

更为复杂的挑战是,随着改革走向深入,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空间越来越小。社会多元化带来的利益分化,时常令改革者陷入两难的境地—“不是这部分人不如意,就是那部分人有意见”。当矛盾的化解很难再靠觉悟、动员时,当分歧的根本不在于“是非”而在于“取舍”时,改革就从“理当如此”的抉择变成你来我往的博弈。面对转型期社会的这些新问题,我们既要有大刀阔斧的果敢与决断,还要有烹小鲜一样的灵活与周密。

在继续深化改革时,存在着一个显著的不同:前辈们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现在,我们的财力增强了,对规律的认识加深了,但却出现了精神懈怠、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情况。在当下与未来,领导干部有没有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能不能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决定着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改革的困难重重,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是躲不开、绕不过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领导干部只有更加自觉地思创新、促改革,像改革先辈一样做闯关夺隘的开路先锋,才有可能跨过改革攻坚期的艰难险阻,才能将改革开放大业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继续创造辉煌。

约法三章(《资治通鉴》卷九)

公元前206年,冬季,沛公刘邦率军抵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素车、驾白马,颈上系着绳子,手捧封好的皇帝玉玺和符节,伏在轵道亭旁向刘邦投降。众将领中有人主张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之所以派我前来,本就因为我能宽容人。何况人家已经降服了,如此做是不吉利的。”于是将秦王子婴交由主管官员处置。

贾谊论道:“秦国凭借一点点地盘发展到掌握万乘大国的权势,控制冀、兖、青、徐、扬、荆、豫、梁八州,使与秦地位相等的六国诸侯前来朝拜,经过了一百多年,然后以天下为家,以崤山、函谷关为宫。但是,一有人发难便使宗庙被毁,自身也死于他人之手,令天下人讥笑,是由于不施仁义,打拼天下和守护业绩是不同的!”

刘邦率军西进,入咸阳后众将领都争先恐后地瓜分秦皇宫及王公贵族的财宝,唯有萧何抢着把秦丞相府的地理图册、户籍簿等收藏起来,以便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人口的分布多少及强弱。

刘邦看到秦皇宫中数以千计的宫殿、名马、金银珠宝和美女,便想留下来。樊哙劝刘邦说:“您只想作一个富翁吗?秦宫中的美女和宝物是招致秦朝覆灭的东西,您要它有什么用?若是您希望坐拥天下,那您就要尽快返回霸上,不要留在宫里!”对于樊哙的话,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张良也劝刘邦:“秦朝不行仁政被大家推翻了,您才有机会来到这里。现在我们刚刚进入秦的都城,还有其他起义军正在赶来。如果您现在安享其乐,就是百姓所说的‘助桀为虐’。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您能听取樊哙的劝告!”刘邦细细思量一番,决定率军返回霸上。

十一月,刘邦召集各县的英雄豪杰之士,对他们说:“大家饱受秦国严刑峻法的苦楚,之前我与各路诸侯约定,先进入关中的称王,据此我应当称王。现在我与大家约法三章:杀人的处以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抵罪,其余的秦朝法律则统统废除,官吏和百姓只需像过去一样安居不动。我来到这里,只为推翻秦朝这个祸害,不是来欺凌你们的,你们不要害怕!我率军返回霸上驻军,是为了等诸侯们聚齐后商量一个约束大家行为的办法。”

随即刘邦派人与秦朝官吏一起到县、乡、邑,将他的话转述给当地百姓。老百姓听了都很高兴,争先送来牛、羊和酒食慰劳刘邦的军队。刘邦推拒不受:“军队的粮食还有很多,不能让你们再耗费了。”老百姓听了更加高兴,只怕沛公不做关中王。

事典评析:

刘邦采取“约法三章”的安民措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老百姓是水,为政者是船。如果水总是波澜大兴、风高浪急,恐怕覆舟只是早晚的事了。秦朝迅速灭亡,就是一个例证。所以,为政者施政不能违背老百姓的愿望,老百姓满意、高兴、答应,就为,还应多为;否则,就不为或者缓为。

聪明的为政者总是立足眼前,谋划长远。把眼前百姓最需要的事情办好,在办眼前事的同时,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不能为眼前的事而急功近利,为长远埋下隐患。这是衡量一个为政者执政水平和德行高低的标准。

为政者对百姓要有诚心、真心和热心。要带着诚恳的感情做事。不能应付,不能心不在焉,不能摆样子。要说百姓话,要问百家情,要纳百姓言,要解百家难。要和百姓真正心连心。

老百姓对执政者心里有杆秤,他能掂量出你干不干实事,他更能衡量出你对他的态度。态度好了,即使一时干不成,他也理解;你半心半意,他就对你吞吞吐吐;你不讲实在的,他决不给你说真的;你跟他“掏心窝子”,他就视你为朋友;你高高在上、弄虚作假、玩“花活儿”,他决不“尿你这一壶”。

老百姓的眼里揉不进沙子,这就是民心不可欺、民意不能违。

千古一宴(《资治通鉴》卷九)

当初楚怀王答应项羽、刘邦,谁先攻占关中,谁即在关中称王。公元前206年,项羽平定了黄河以北的地方之后,带领诸侯的军队向西进入关中。此时,刘邦已平定关中,自然想称王。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派兵守函谷关,以期抗拒诸侯军入关。不久,项羽率军来到函谷关,发现关门紧闭。他即派黥布等人攻破了函谷关,进驻鸿门。当听到刘邦军中的叛徒左司马曹无伤“沛公意在关中称王”的密报后,项羽怒不可遏,马上准备攻打刘邦。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劝项羽说:“沛公住在崤山以东时,贪财好色;如今入关,财物、美女都不要了,此人的志向不小啊!将军,如不趁其羽翼未丰时灭掉他,恐怕以后就难了。”

项羽觉得有理,更加坚定了攻打刘邦的决心。可他没想到自己的队伍中也出了叛徒,此人不是别人,而是亲叔项伯。项伯曾经杀过人,是张良救了他,为了报恩连夜赶去刘邦大营,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消息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同他一起离开。

张良听后,不仅没逃走,反把项伯引荐给了刘邦。刘邦听后,着实吓坏了,因项羽此时拥兵40万,而自己只有10万人,打起来,自己占不了便宜。于是千方百计讨好项伯,又是敬酒,又是和他约定结为亲家。项伯深受感动,自然答应帮刘邦渡过难关。回营后项伯千方百计为刘邦开脱,劝项羽不要轻信小人之言。按照与项伯的约定,第二天,刘邦在谋士张良的陪同下来到鸿门,向项羽解释、谢罪。项伯的进言、刘邦的态度,消除了项羽的怀疑,并设宴款待刘邦。范增、项伯等参加。

席间,范增屡次示意杀掉刘邦,免留后患,但项羽不予理会。范增只好离席,找到项羽的堂兄项庄,授意其去敬酒,以舞剑助兴为由,寻机杀掉刘邦。

项庄入内敬酒闭,提出舞剑助兴,项羽同意。项庄拔剑起舞,而此时的项伯已解项庄意图,便拔剑与项庄对舞,且有意以身掩护刘邦,项庄无从下手。

这一切张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离席到军营门口,找到大将樊哙,告之宴席上的危急状况。樊哙忠心保主,决计前去以命相拼。他强行进入营帐,怒视项羽,头发直竖,两边的眼角都睁裂开了。项羽赐酒,他大口喝,赐生猪腿,他大口吃。吃喝后,他大声指责项羽听信谗言,不但不奖励有功的刘邦,还要杀他。项羽无话可说,只好叫他坐下。过了一会儿,刘邦假装上厕所,趁机招呼樊哙出去,言明自己想逃,但无托词,樊哙道:“人为快刀案板,我为鱼肉,性命要紧,无需告辞。”刘邦听了,直接逃回霸上。

张良估计刘邦已回营中,便来到项羽面前,言明沛公因怕其责备,先走了。同时又将一双白璧献给了项羽,将大玉杯一双送给了范增。项羽没多想,接过了玉璧,而范增则一剑击碎了玉杯,言道:“项羽不是成事之人,将来天下一定是刘邦的。”

事典评析:

鸿门宴上,由于项羽的“妇人之仁”,莫名其妙地阻止了部下诛杀刘邦之举,从而放虎归山,造成后患。毛泽东对此总结教训,有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意在提醒人们不可学习项羽对诡计多端的敌人姑息宽容的缺点,要猛追穷寇,且不可姑息养奸。应当看到,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也为自己最后失败的命运埋下了祸根。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优柔寡断的表现,他们总是无法下定决心,使自己成了“病夫”。

举棋不定、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可以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也可以破坏一个人的判断力。如果一个人在做每一项决定时都优柔寡断,那么久而久之将养成一种习惯:逃避责任,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很多机会都是转瞬即逝的,优柔寡断者到最后往往是一无所获,成不了大事。因为这种习惯会让时机从身边溜走,让别人得到先机。

刘邦用陈平(《资治通鉴》卷九)

公元前205年,周勃、灌婴等人对刘邦说:“陈平虽外表俊美,但腹中不一定有真才实学。他品行不端,听说在家时曾与他的嫂子私通;为魏王做事因不被容纳而投奔楚国;在楚不得信用,才来降汉。现您这么赏识他,授给他高官,命他监督各部将领。此间,他接受将领们送的金钱,金钱给得多的人,就能得到好的待遇,金钱送得少的人,就会遭到极差的待遇。像这样反复无常的乱臣贼子,望大王您明察!”

刘邦对陈平有了猜疑,即招来引荐人魏无知前来责问。魏无知说:“我推荐陈平时是说他的才能。您责问的是他的品行。现在有人虽有好的品行,却无对决定胜负有所补益的才能。如今楚汉抗衡,我荐举人,只是考虑他的计策是否对国家有利。至于私通嫂子、收受贿赂,又有什么值得去怀疑的呢!”

刘邦又召陈平来见,责问说:“你事奉魏王意不相投,事奉楚王而又离开,如今又来与我共事,守信义的人不该三心二意呀?”陈平说:“我事奉魏王,魏王不采纳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他;事奉项王,项王不能使用人才,他所宠爱的人,不是项姓本家,就是他的亲属。我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才来归附您。我空手而来,不接受金钱就无法生活。倘若我的计策值得采纳,恳请大王用之;假如不堪使用,金钱还在这里,我会封好送还,并辞去官职。”

陈玉真切的言辞使刘邦疑惑全释,遂向陈平致歉,重赏了他,任其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所有的将领。

事典评析:

陈平有奇才,为何三易其主,很值得人们深思。陈平先去魏王那里谋事,魏王非常固执,不听忠言,只好又奔项羽;项羽志大才疏,任人唯亲,不讲原则,陈平只好投奔刘邦。但为此事又引起了不少谗言,遭到怀疑,诸如“品德不正”、“三心二意”、“反复无常的乱臣贼子”等,幸亏刘邦是个明白人,能把事情原委弄清楚,要不陈平又只得告辞另投他人了。刘邦重用了陈平,陈平也尽力辅佐刘邦灭掉了项羽。陈平三易其主的经历说明,一个领导者本身的素质与人才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做到合理使用人才,领导者不仅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他们本身的政治、业务素质也在起作用。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研究。

知人善任是一种领导艺术,刘邦知道用人不可求全责备、论大功不寻小过的道理。虽然他本人有缺点,他所用的人也都有不少缺点,但都有一技之长,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无往而不胜。刘邦用人只求独当一面而不要求文武齐备,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领导能够知人善任。在用人时,发挥他的特长,避免他的短处,做到人尽其长。如果一个人因为有缺点而不被任用,那么,这不仅是一种损失,有时还会带来威胁。尤其在人才竞争的时代,放走了一个英才,就等于为对手增加了一份力量。

汉代政治家贾谊说:“大人物都不拘小节,从而成就大事业。”可以说,做大事的人一般不拘小节,太死板的人一般成不了大事。当然,有前科的人总让他人不放心,担心他旧病复发,或者怀疑他本性不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既然犯有前科,就有一些特别之处,如勇气和胆量等,如果积极引导这些人,他们也许会做出很多利国利民的优秀业绩。具体的办法是:先考察他们的本性,如果本性尚正,只是一时失足或糊涂犯下错误,他们就是可用的。此后,就应大胆地鼓励他们。当他们悔悟后,就会有知恩图报之心,能力自然会超常发挥。

屡次犯错不改的人,则应毫不犹豫地清理出去,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留隐患在身边。

识人才既不能一俊遮百丑,也不能只见不足、不见长处。对人才要全面识别,就是说,看人才要综合地看、立体地看,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瞎子摸象的寓言当引以为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有缺点有毛病,应该允许改正,也应该给予改正的时间,一棍子打死,多少人才会夭折在半途之中?

我们不要轻易看不起人,要独立思考不可盲从,我说好就跟着喊好,我说坏就一无是处,这种偏听偏信,没有个人主见的人,是很难产生大智慧的。

我们不能以个人好恶、不能以小圈子、不能带着情绪化来看人、待人,那样就不客观了,正如古人所言:“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你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的,被观察的对象也是发展变化的,今天的竞争对手可能就是明天最好的合作伙伴。变化是永恒的,看问题不能武断。再说,如此态度,也难免被人利用,长此以往,不仅失掉了人才,在群众的评价中也会失掉不少分。

陈平用计(《资治通鉴》卷十)

公元前204年,刘邦对陈平说:“天下战乱不断,到什么时候才能彻底安定下来?”陈平回答说:“项王身边有几个刚直不阿的臣子,如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人。您若能拿出几万金,便可以此施反间计离间楚国君臣的关系,使他们互相猜忌。项羽原性多疑,容易听信谗言,一旦实施反间计,他们内部就会自相残杀,我们若乘机发兵攻打楚军,必能取得胜利。”

刘邦认可了陈平的计策,给了陈平金四万斤,任凭他使用。陈平用黄金雇请间谍,让他们到楚军中散布谣言:钟离昧等将领功勋卓著,但却没分得一块土地,至今连个王都称不上,他们早已心生不满,想与汉军联合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称王。项羽听到谣言后,果然有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同年四月,楚军在荥阳围住汉王,形势危急,刘邦请求讲和,提出荥阳以西的地方归汉。范增劝项羽不要中刘邦的奸计,仍需急攻荥阳,刘邦犯了愁。几天后,项王派使臣到刘邦那里。陈平使人置办丰盛的宴席,命人端去款待楚国使者。一见到楚使,陈平故作吃惊地说:“我以为你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随即将宴席撤掉,换上粗劣的食物。这个使臣回去,把这事禀报项羽,项羽果然中计。范增想赶快攻下荥阳城,项羽却已不信任他了,更不听他的建议。范增见项羽疑忌他,十分生气地对项羽说:“天下的事大致已经定了,你好自为之,请允许我带着这把老骨头回去吧!”范增离开楚王,还没到彭城,他就背部的疮毒发作病死了。

事典评析:

项羽手下唯一的一个著名谋臣,竟被陈平略使小计除掉了。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兵以诈立”,可见成功不仅需要实力,还需要手段。

手段,指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人生的计划和行动,是需要靠章法来完成的,而不是靠一些怪招去谋划的。在某种程度上讲,做人为官要想成功,就要学会运用手段。为什么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性格,有的人如鱼得水,而另一些人却举步维艰?为什么有些人一次次地获得成功,而另一些人却四处碰壁?所谓“殊途同归”,只有承认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我们处理事情才能够灵活,不至于死搬教条。手段让事情由难变易,没有手段就等于缺少了最有力的武器。如果你不知道一件事情该怎么做才最正确、怎样做才最有效,那么,你将永远与成功无缘。但是,手段从何而来?成大事者的经验告诉人们:以大义为本,坚持自己的原则,经常总结自己,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从而避实就虚,找到自己人生的强项—自己究竟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并付诸实际的行动。这个过程就是成大事者走向成功的手段。

项羽之死(《资治通鉴》卷十一)

公元前202年,十月,汉王刘邦追击项羽到达固陵(今河南太康南)。齐王韩信、魏国相国彭越,本来约好日期与汉王会合,但却没有来。楚军攻打汉军,汉军大败。汉王只好坚固营垒自我防守。刘邦见诸侯不与己会合,便问计张良。张良道:“楚军即将被打败,而韩信、彭越二人还没有分到确定的领地,不来会合是理所当然的。您如果能与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立即把他们招来。现在,您可以把从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以北到穀城(今山东东阿)的地区都封给彭越,把陈县以东到沿海地区划给韩信。您将他们的故土作为封地给他们,他们会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楚国就很容易攻破了。”汉王听从了张良的建议,韩信、彭越都率军前来。

十二月,项羽到了垓下,兵少粮尽,与汉军交战未能取胜,便退入营垒固守,被汉军重重包围。夜间,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大惊,认为汉军已攻占了楚国,便起身在帐中饮酒。他慷慨悲歌,泪下数行,侍从见状也都纷纷哭泣。项羽带领八百余骑,当夜突围往南奔驰。

天亮时,汉军才发觉,灌婴率五千名骑士追赶。项羽渡过淮河,相随的士兵仅百余人。到达阴陵后,项羽一行人迷了路,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骗他说:“往左。”结果陷入了大沼泽地中,被汉军追上。项羽领兵逃窜至东城时,仅有二十八个骑士相随,而汉军则有数千人紧追。

项羽料想难以逃脱,就对跟着他的兵士说:“我自起兵至今已八年,身经七十余战,从未败过。今天却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亡我,不是我用兵有错。我愿决一死战,一定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汉旗,夺取这三大胜利,让诸位知道亡我是天意,不是我用兵的过失!”说完把他的二十八个骑士分成四队,向四个方向突围。汉军把他们层层围住,项王对骑士们说:“看我为你们取汉军一将。”接着下令突围后越过山岭,到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项羽大呼一声飞马冲下,马上斩杀了汉军一将。这时郎中骑杨喜攻向项羽,项羽怒目圆睁大喝一声,杨喜连人带马倒退到数里之外才停下。

项羽与他的骑士分别集合在三处,汉军分不清项羽在哪一处,也只得分兵三处把他们围起来。项羽又飞马冲击,连杀汉军两个都尉官,杀掉了数十人至百人。

项羽再度集合他的骑士,仅仅丧失了两人。他对骑士们说:“我作战如何?”骑士们人人佩服,异口同声地说:“果然像大王说的那样!”

突围之后,项王飞马来到乌江打算渡江,这时乌江亭长正划船靠岸,过来接应项羽上船。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有土地上千里、民众几十万,足够用以称王的了,请大王赶快渡过江去。如今只我一只船,汉军是无法过江的。”项羽仰天大笑说:“上天亡我,我过江有什么用!想原先我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西进,如今无一人回来,纵然江东父老怜悯我,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即使他们什么也不说,我难道心里不惭愧!”项羽把他的骏马骓送给亭长,下令骑士全部下马步战。

项羽一个就杀了汉军数百人,身遭十余处伤。奋战之间,项羽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对他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不敢直视项羽,对中郎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说:“我听说汉王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取我的人头,我把这点好处送给你吧。”说罢自刎而死。

王翳砍下项王的头颅,其余的骑士蜂拥而上,争夺项王的尸体,他们互相残杀死了数十人。最后王翳与杨喜、吕胜、杨武和吕马童各得一段肢体。五人把肢体凑在一起,证明确系项羽。因此原来悬赏的封邑分成五份,每人分两千户,五人都被封侯。

事典评析:

霸王项羽能征善战、豪气盖世、叱咤风云,一生大战数十次,巨鹿之战、楚汉之争都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与项羽相比,刘邦有“六不如”:声望不如,势力不如,英勇不如,仁义不如,信义不如,对士卒的亲爱不如。刘邦虽然在上述六个方面远远比不上项羽,但刘邦却有项羽比不上的优点,就是善于使用人才,使得手下强将如云、谋士如林,而项羽则有一范增亦不能用,最后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后人在评论项羽时,对他做出了这样的结论:易暴易怒、有勇无谋、爱慕虚荣、目光短浅。他听不进范增的忠告,就注定了他悲剧英雄的下场。这充分表明了他自满自大、足勇少谋、缺乏从谏如流的领导性格,反而衬托出刘邦的圆滑亲切、包容并蓄的领导才能。就是因为项羽的这些性格缺陷,让他在与刘邦“争天下”时,一步步错失机遇,从主动变为被动。

李清照曾作诗慨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虽然项羽在乌江自刎,却不能抹杀他的英雄气质。他有尊严、有志气、不失男儿本色,即使大难临头,也不会委曲求全,而是选择最有尊严的死法。所以,古往今来,人们还是从内心崇拜这个震撼人心的英雄形象。

同类推荐
  • 简明希腊史

    简明希腊史

    希腊史是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源,人类智慧的摇篮。本书简练地讲述了希腊青铜时代早期至落入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的历史概况,包含了美塞尼亚战争、海外殖民活动、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和亚历山大的远征等诸多事件,对它们的起因和影响加以解说,并对古希腊城邦制度、哲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多有涉及,生动、轻快地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古希腊文明发展历程图景。
  • 大唐的盛世帝国

    大唐的盛世帝国

    大唐帝国最后的盛世。在噩梦开始之前,一个男人来到了这里。长安城里太平人。看他如何指点朝堂。醉卧沙场君莫笑。看他如何与阿拉伯帝国决战中亚。梦入江南烟雨路。看他如何开创海上丝绸之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看他如何誓除国贼,扶大厦于将倾。有了他,大唐盛世最终会走向哪里?
  • 徐福大帝

    徐福大帝

    秦朝末年,方士徐福自鱼卵出,获冥王异能,为始皇东渡求仙,开创海上霸业。
  • 八百载

    八百载

    天地是炉鼎,苍生并煎与其中,八百载的乱世春秋,将由谁来终结?他是英雄?还是罪人?他是战神?还是人屠?曾经的善良与脆弱远去,深藏在灵魂深处,化作了坚硬的外壳,只剩下冷血,只剩下屠戮。
  • 明史

    明史

    “蔡东藩中华史”系列是蔡东藩所著历史演义的白话版,全书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8万字。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热门推荐
  • 青青之琬

    青青之琬

    深受丈夫亵渎和摧残的徐青琬,本想一丈白绫撒手了结此生,偏巧身边的侍女一个个也惨遭丈夫的毒手,枉死,不到半年的功夫,徐青琬在李府成了孤家寡人。李杰良的狠毒与绝情,激发徐青琬骨子里的血性,复仇的种子填埋于心,是执念,也是怨望,等了四年,也谋了四年。一切仿佛已经结束,可她突然睁眼,重回至九岁,惊喜吗?可为何依旧像前世般传来父亲离逝的噩耗,但又与前世不同,这次父亲并非像前世般救人溺亡,而是被人谋害!阴谋,阳谋,一切都在徐青琬的重新审视中一一明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墨瑶先生生长于滦河岸边,自幼对滦水孕育的皮影艺术情有独钟。他长期从事皮影艺术研究,对唐山皮影的历史有着深入了解,在理论上有独到的见地。虽年逾花甲,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本书是墨瑶先生怀着对皮影艺术的挚爱,积几十年心血精心雕琢而成。该书全面介绍了唐山皮影艺术的演变、形成及发展,从文化史学、民俗学等诸方面,对唐山皮影艺术的历史传说、沿革演变、相关民俗、演出形式、剧本唱腔、操纵表演、皮影造型和雕刻工艺,以及唐山皮影艺术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 重生之影帝大叔的小娇妻

    重生之影帝大叔的小娇妻

    国际女星和神秘男子情人节游玩的消息刚刚报道出来,立马女星安琪就和影帝古乐宸官宣二人的恋情。恋情一出之后,所有人都很震惊,要知道俩个人从来没有交集的人,竟然秘密恋爱了,这个事情真的是晴天霹雳。,,,,,,“大叔,谢谢你包容我的一切。”“你是不是傻啊!是我应该谢谢你,能够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要不是因为有你的存在,我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会有个家。”全文纯属虚构,请勿当真,
  • 快穿之要钱!还是要我!

    快穿之要钱!还是要我!

    新书,快穿:拯救天道系统。又名宇宙大主宰。看一个弱小的低阶位面灵魂,怎么在浩瀚的宇宙中走上巅峰?群号:690281036,来呀造作呀~本文不正经简介:女主是个神经病,精神病,人格分裂症,神经病怎么快穿?我也不知道,你自己看吧。emmm
  • 染光

    染光

    众所周知,林北笙=富婆、才女、人肉印钞机、娱乐圈最会撕的女人。“哪个女人不想活成林北笙?”七位前男友,个个都是神仙颜值,结果都是不出五个月就把别人给踹了。“爱情是最不靠谱的东西。”听听这是人说的话吗?有钱我也这么玩儿。不相信爱情的林北笙,终于还是栽在了爱情手里。嘿嘿,真香!从二十三岁到三十岁,七年的时间足够证明苏南望有多爱林北笙。
  • 战略家邓小平

    战略家邓小平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经典注经典,以经典解经典,力求准确鲜明地把握和体现实践与理论的实质和精髓,以对党和国家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天下聘

    天下聘

    天下为聘,谱一曲凤歌倾城!北漠孤女,身世坎坷,却从不自怨自艾,顽强成长,精通医术!千里迢迢,自北漠而来,与皇子瑞艰难相守,深情不渝,最终辅佐皇子瑞登基,天下一统,颂歌传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永夜四骑士

    永夜四骑士

    破晓之战后,永夜不再独霸人间,昼夜开始交替,侍奉均衡的人类成为尘世的主宰。无数的岁月在欢声笑语中慢慢流逝破损的封印在悲欢离合中风雨飘摇他们不堪失败,他们不甘凌辱他们必将卷土重来本文剧毒,慎入前期看得头疼的可以从233章开始读,讲的是主角昏迷十年后QQ群857299585,和朋友打赌完本前能不能凑够10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