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54700000002

第2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经济

一、区域概述

(一)区域的界定

“区域”是区域科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英文用“Region”一词来表示区域。“区域”是一个意蕴广泛而又相对的概念。如何界定和划分区域,这是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术界对区域一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其大小也完全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的性质。区域概念之所以难以界定,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根据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类型,区域的大小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动;二是区域的邻接性问题,即在把国家划分成区域时,不能出现飞地;三是由于许多学科都涉及区域问题,不同学者从本学科的研究目的出发,对区域的界定和划分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将区域看成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集聚区和聚落,承载着相应的功能。政治学家以及行政管理学者则将区域看作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从更一般的角度看,所谓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1]

(二)区域的特征

1.地域性

地域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局部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载体”——地域空间,这种经济活动的载体,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等诸因素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结合体。地域空间的概念还有水平延展变化的特性,这是我们从平面上划分经济区域的依据所在。每一项经济活动都必须落实在一定的区域上,从空间维来分析,考察经济活动就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根本出发点,这是理解与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

2.结构性

结构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层次性。如城镇体系就是一种区域的典型的层次结构,中心城市控制次级城市,次级城市控制小城镇,小城镇控制农村;层次性还体现在区域有大小之分,大的系统包含了次一级的小的系统。

(2)自组织性。主要表现为区域的竞争和集聚等方面,它往往反映了区域的系统性的一面。

(3)稳定性。是指区域的客观性及地域上的不变性,如果区域是不稳定的,那么区域的整体性难以体现。

3.可度量性

每一个区域都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具体单元,可以在地图上被画出来,它有一定的面积,有明确的范围和边界,可以度量。区域的边界可以用经、纬线和其他地物控制。例如,我国的国界有着明确的经纬度范围,国界线用界碑来控制。

与可度量性紧密联系的是区域和区域之间在位置上的排列关系、方位关系和距离关系。如我国位于亚洲东部,与俄罗斯、蒙古、印度等国相邻,甘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东临陕西,南与四川、青海接壤,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连接等。

4.系统性

区域是系统的,区域的系统性反映在区域类型和区域内部要素的系统性两个方面。

区域的性质取决于具体客体的性质。具体客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类型的多样性,地表上的几何自然客体、社会经济客体都要落脚到一定的区域。

每一个区域都是内部各要素按照一定秩序、一定方式和一定比例组合成的有机整体,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例如,每一个自然区域是自然要素的有机组合,每一个经济区域是经济要素的有机组合。

5.开放性

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一国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没有对外的开放性,就很难找准其生存的位置;失去总体目标的导向,就会走向无序、无度,陷于盲目、封闭、僵化、停滞之中。通常,各区域在发挥各自比较成本优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随之建立起一套各具特色、专业化突出的经济结构,塑造自身在整体中的地位与形象。

(三)区域的分类

在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时,应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分别从均质区域、极化区域、管理区域的角度去划分区域,把经济区域划分为三类:

1.均质区域

这是“指形态上内部性质相对一致,而外部差异性最大的地表连续的形态。”[2]一个区域内部绝对的一致性是不存在的。采用均质区域方法就是在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时,着眼于区域内部的共性及区域相对于广域而言的个性,重点把握每个地带的特点、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差别。

2.规划区域

所谓规划区,“亦称计划区,是指政府在经济决策时,按照政策的目标而界定的区域。”[3]规划区也就是政府“实施经济决策的地区,这实际上赋予该地区一种同一性”。

规划区一般是建立在均质区或结节区基础之上的。区内自然条件、社会和经济特点的相似性,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是政府确定规划区的两个重要依据。如果规划区的划分没有考虑到区内各地域单元的经济特点和功能联系,规划区域不加选择地界定,那么包括在规划区之内的某些地区可能会与区外的节点有着更高的相互依赖程度,这样将会影响规划决策的有效性。一般情况下,结节区就是理想的规划单元。从这一点来说,结节区与规划区是一致的。

由于任何一项区域政策的实施都需要执行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更多是由政府而不是私人机构掌握。所以,规划区的划分还必须考虑到行政区划因素。其边界的确定,一般以现有行政区域体系为基础,适当照顾到行政区域的相对完整性,以有利于基本数据的收集和政策的贯彻实施。正如胡佛在论述区域的性质时所指出的:“最有用的区域分类,也就是那些遵循行政管理范围的边界划分而成的区域了。

为了便于政策的实施,提高政策的效果,规划区一般要求有明确的界线,其地域规模也不宜太大。否则,如果地域界线不明,各项政策措施将难以具体落实到地区,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得到有效的实施。如果规模太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将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政府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

3.极化区域

“这是中心地与周围地区在经济上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异质连续的经济地理范围。通常是指由中心城市作为增长极,其影响沿交通线向周围地区辐射、扩散而形成的区域。”[4]中心城市是极化区域经济的重心。周围地区得益于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而发展。在中心城市的引力作用下,中心以外的各个部分向它聚集,形成相互间紧密联系和一体化的经济区域,其中的核心也就是佩鲁增长极理论中的“发展极”。采用极化区域方法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是要突出区域的经济重心,通过区域中心地与周围的联系来认识区域。把握好区域经济重心的发展;同时,是在研究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相互关系时,把握好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着力点,即中心地。此时,可将极化区域看作一个点,故极化区域又可称为节点区域。

二、区域经济概述

(一)区域经济的界定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子系统,是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是在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它是以客观存在的经济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地域性经济。”[5]

(二)区域经济的特征

1.区域性

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主要从空间角度研究经济活动规律的。经济活动不管何种部门(产业)和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区域空间。把经济活动置于空间维来考察,这是理解区域经济的钥匙。正因为如此,“区域”和“空间”在区域经济学文献中往往成为可以相互换用的名词。因此,区域性是区域经济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与国民经济、产业经济最显著的区别。在区域经济看来,区域是能够在国民经济分工体系中承担一定功能的经济区。各个区域的不同特性,使区域经济烙上强烈的地域性特点。

2.综合性

区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内部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有机系统。区域经济的构成要素既有地域要素,又有产业要素;既有经济要素,又有非经济要素。区域经济既涉及生产领域的活动,又涉及非生产领域的活动。区域经济联系表现为产业间和地区间经济联系的综合与交叉。因此任何区域的经济活动,尽管各具特色,但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空间不平衡性。有自然资源的差异,包括地理位置与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地下矿藏、水力、森林等;有经济活动的差异,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差异。生产发展水平高低与规模大小,产业结构与成长演进,市场容量与发育程度,经济活动成本与效率的差异,等等;此外,还有人文环境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差异,包括人口的数量、素质、密度以及民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育程度、居民性格特征、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必然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区域间在经济实力、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上的不平衡。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概念、特征和要素

一、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发展是指“社会经济活动或国民经济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即随着一国或一地区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等在内的变化。经济发展是一定社会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理念的发展来实现社会经济主体共同的全面发展。”[6]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同,“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或者指一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7]可见,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二者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连续性

经济的发展既然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这种需求是一刻也不能停止的,因而经济的发展,也必须持续进行,不能中断。马克思曾经正确地指出:“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地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8]同时,从技术上说,许多产业也要求它不间断地运行,这也强化了经济发展的永续性。

(二)表现多样性

经济发展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持续的经济增长

表现为总产出和人均产出的不断增加。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经济的增长,总产出的增加,提供了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更多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状况、人的发展,只有在丰富的产品和劳务充足供应的条件下,才能得到较大的改进。

2.显著的技术进步

表现为生产工具的发明改良、生产技术发展、新产品的开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效益提高、成本降低、大批量生产技术的开发、应用、产品质量提高等。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

3.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侧面和共同性问题。无论哪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都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史。工业化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其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然后渐渐以工业为主要经济部门,最后以服务业发展为主。

(三)整体性

经济活动具有社会性,单个的人、孤立的生产组织、超微观的区域空间都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要保持经济发展不间断的运行,就必须保持经济有机体的整体发展。因为从横向经济联系来看,经济活动有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者循序运行缺一不可。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环节,消费反过来又启动和促进生产的发展。从纵向经济联系来看,社会经济划分为相互依存的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和采掘业,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民生的保障;第二产业是加工制造业,它是第一产业的延展和升华;第三产业是商业和服务业,它既为第一、二产业的生产服务,又直接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消费服务。三次产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三、经济发展的要素

(一)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已经为人类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的物质。具体说就是经过长时期积累起来的、蕴藏于自然界、有开采价值和可供人类开发使用的物质,主要包括土地、空气、淡水、生物、有用的矿物以及有利于交通的地形等。自然资源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相对稀缺性,二是不易再生性,三是不可移动性。

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越丰裕,就越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起步,并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而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步会遇到资源不足的困扰,必须想方设法对付因资源贫乏而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源丰裕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起步。第二,资源丰裕有利于资本积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一定的资本积累。第三,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第四,能源和其他矿物资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五,自然资源所提供的原料对工业发展具有双重意义。这些原材料一方面可供本国工业发展使用;另一方面用于出口换取外汇,可用来支持本国工业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本。

(二)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或称人力资本,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这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或资本,对经济发展起着生产性的作用,能够使国民收入持续增长。愈来愈多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存量的迅速扩大,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愈来愈重要的源泉,是构成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和一般的被动性的生产要素——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是最活跃的、最积极的主动性生产要素,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量。

(三)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又叫物质技术装备,是用来从事生产和服务性经济活动的固定资产、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能源设施和基础设施。物质技术装备既是前期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标志,又是经济发展持续进行的物质基础。物质技术装备实际上是社会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要素。物质技术装备的数量上的扩大,质量和生产率的提高,是社会扩大再生产同经济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这些条件的创造,又要以资本或资金积累及相应的投资为前提,因而通常又被人们称为物质资本。

(四)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从国内来看,企业产权制度、市场制度以及宏观经济和政治管理体制等,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最为明显;从国际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平等的经济关系,是由一系列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制度的交织作用形成的。

在一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各种制度因素都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从微观层次来看,只有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反映某一技术关系的生产要素组合才能实现;从宏观层次来看,各种制度安排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技术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经济发展史来看,制度的调整和变动决定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长期走势。最易改变且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则是涉及经济运行各种操作规则的制度安排,例如市场制度、企业制度、信用制度等。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生产力布局理论

(一)生产力平衡分布论

平衡布局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模式。他们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与飞跃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都经历由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的空间形式,而社会主义应当有计划地均衡配置生产力,逐步消灭地区差异。”[9]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首先提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地区经济要搞统筹规划、平衡布局的思想。他指出:“从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也不是什么空想。”[10]

恩格斯提出的“平衡分布”,是指“通过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尽可能地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地域分工和区际联系,把各地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科学技术,吸引到全国国民经济发展上来。并通过生产力的平衡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逐步消灭各地区间在经济技术上的巨大差距,为最终消除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11]

恩格斯还认为,大工业的发展相对地摆脱了本身所需原料产地的地方局限性,也为社会主义工业的平衡布局,为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提供可能性。他说:“纺织工业所加工的原料大部分是进口的。西班牙的铁矿石在英国和德国加工;西班牙和南美的铜矿石在英国加工。每个煤矿区都把燃料远销本地区以外的逐年扩大的工业地区。在欧洲的全部沿海地方,蒸汽机都用英国的,有的地方用德国的和比利时的煤来发动。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的社会可以在这方面更大大地向前迈进。”[12]所以社会主义工业的平衡分布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生产力平衡原则论

1.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安排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生产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这时,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合理空间布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并剥夺资本家以后,应当‘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并‘按照总的计划’,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旧的社会经济关系进行改造,包括对自然界的改造和生产力的布局。”[13]

2.工业生产尽量接近原料产地原则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较为丰富的区位论思想。他在《资本论》中具体分析了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生产部门的不平衡发展,必然会引起对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不同需求;供求变化又会引起价格的波动,继而又影响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生产状况。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蕴涵了工业生产布局宜接近原料产地的空间布局思想。

3.有利于工农结合和城乡结合,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别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无知的状态……”[14]针对这种生产力在区域空间分布的资本主义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并剥夺资本家生产资料之后,应当“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5]

二、城市经济理论

(一)城市是经济中心论

1.城市是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集中的地方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城市的这种集中归结起来即是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揭示出了城市经济集中的特点,还深刻论述了城市经济集中的客观必然性。这种集中是分工协作的需要,它给开办企业以便利。恩格斯指出:“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愈来愈多;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的成长。”[16]恩格斯所说的,一般说来对于小城市也是适用的。

2.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当时英法等国的状况,深刻地揭示了中心城市、城市体系与全国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他们首先指出,城市的分工联系,冲破了地域限制。“城市彼此发生了联系,新的劳动工具从一个城市运往另一个城市,生产和商业间的分工随即引起了各城市间在生产上的新的分工,在每一个城市中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工业部门占着优势。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逐渐消失。”[17]只有依赖中心城市,才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二)城乡融合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分离是经济发展(工农业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也是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

(2)“城乡融合”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高的条件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需要”。

(3)实现“城乡融合”有利于“解决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有城市学研究工作者认为,恩格斯所提出的城乡融合实质上与城乡一体化完全是一个含义。”[18]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最初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佩鲁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认为增长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某些增长部门,主要是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布代维尔将增长极概念推广到了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增长极既指的是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也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增长极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区位经济。区域的集中,可使劳动力市场、原材料市场、产品供应市场形成共享,加强了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从而使经济活动活跃,形成良性循环。第二,规模经济。企业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外部经济。这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及结果。经济活动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免费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增长极形成与发展过程会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其中极化效应促使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扩散效应促使生产要素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在增长极的形成阶段,极化效应占主要地位,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增长极效应是一种多种效应的综合,如上下游效应、集聚效应和互利效应等,因此,增长的过程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过程。

在实际应用增长极理论时,首先必须要认真挑选增长极所位于的产业与区域,产业必须具有明显规模经济效应,该地区内应当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还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比如良好的基础设施、高效率的政府、恰当的经济政策与人才引进机制等。其次针对现代市场充满垄断和不完善无法自行实现对推进型企业的理性选择和环境管理问题。因此政府应对某些推进型企业进行补贴和规划。再次,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应积极进行干预,加强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推动增长极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避免陷入循环因果累积。

二、“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一边缘”理论是弗里德曼(J.R.Friedmann)在其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该理论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该理论认为,核心与边缘是区域的基本构成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级系统,能够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而边缘区是另外一个次级系统,它与核心区之间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的发散效应的大小。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空间系统,而且核心区在该系统中居于支配地位。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有两种不同的联系,即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一方面是核心区与更高层次的核心区之间的联系,以及核心区从边缘区获取原料;另一方面是核心区向边缘区提供商品流、信息流和技术流。通过这两种联系,可以发展核心区,带动边缘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核心区对边缘区可以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效应。一是正效应,即核心区的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可以扩散到边缘区,使边缘区升级成为次级核心区,也就是核心区的扩散效应;另一种是负效应,即由于核心区本身的利益驱使和吸引,使得边缘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入核心区,逐渐削弱边缘区的发展机会,也就是核心区的极化效应。

三、循环累积因果论

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G.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第二轮变化又会反过来推动最初的那个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从消极意义上看,落后地区经济循环体系的运行若不摆脱恶性循环,就有可能不断积累导致落后的因素而不能自拔。从积极意义上讲,区域内有生命力的增长点的出现,会通过乘数效应而逐步扩展,并创造出新增长点或扩大增长中心。这个过程循环不已,一旦启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引致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首先是从一些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发展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时,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发达地区(城市或增长极)在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回流和扩散两种不同的效应,这两种效应对增长极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或推动作用。

回流效应也称极化效应,对增长极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会产生阻碍作用。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向增长极聚集的过程,即资金、物资、能量、信息、人才等向发达地区集中的过程。这种集聚过程既造成了周边地区原本就稀缺的资源因向发达地区集中而更加稀少,从而使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因生产要素的不足而降低了发展速度。区域经济差异因此而不断扩大。

扩散效应对增长极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扩散效应表现在当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聚集不经济”,从而促使产业向四周扩散,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从而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差距。

四、不平衡增长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著作中,从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认识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他认为,资本作为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主要稀缺资源,如果要实现全行业及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则无法突破资本的约束。所以,经济发展只能通过从不平衡达到新的不平衡的方式进行。他明确指出:“经济进步不会在所有的地方同时出现,而且它一旦出现,强有力的因素必然使经济增长集中于起始点附近地域。”经济进步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巨大的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在初始空间进行且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因外部效应等因素而使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并不平等。赫希曼在考察了各种不平衡发展的效率后,还提出了与缪尔达尔回流效应及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与涓流效应。由于它更直接地强调政府应采取措施干预不平衡增长过程,让区域上的涓流效应足以超过极化效应,缩小区域内差异,因而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由于这一理论不仅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制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基于实际经济增长和发展机制之上的可选择的道路。因此,受到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并在经济发展中被采用。

注释: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

[2]李兴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与协调发展理论、实证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9。

[3]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4。

[4]李兴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与协调发展理论、实证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9。

[5]孙敬:《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25。

[6]陶良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出版社,2011,19。

[7]罗毅:《电力企业年金市场化运营与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98。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625。

[9]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647。

[11]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8。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647。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293。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76。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94。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300。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5,60。

[18]傅祟兰:《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56。

同类推荐
  • 趣味博弈学

    趣味博弈学

    本书将营销同博弈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一些故事和典型案例进行阐述,内容包括:囚徒困境——非合作博弈、公用地的悲剧——自私的定律、纳什均衡与最优策略、打破囚徒困境等。
  • 东方启动点(下册)(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东方启动点(下册)(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我们必须想清楚中国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很多改革举措都是手段,最重要的是目的。浙江改革的最重要的一点,它不仅是路径选择,更主要的是让老百姓致富。
  • 历史的唯美诅咒(吴晓波细说商业史03)

    历史的唯美诅咒(吴晓波细说商业史03)

    “吴晓波细说商业史”系列图书为全数字系列产品,是对《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的补充。该系列整理了吴晓波近年来所写作的文章,了解中国百年商业的风雨历程,再现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商人,探寻中国商业百年变迁,深入中国商人企业家精神内核。《历史的唯美诅咒(吴晓波细说商业史03)》:历史上那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商业尝试,以及那些最终失败的商人。
  • 东方启动点(上册)(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东方启动点(上册)(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浙江的崛起:从贫困乡镇到集体经济转身,本书清晰还原和解读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40年变革历程,从浙江改革开放看中国,再现浙江样本的中国意义。
  • 绿色新政

    绿色新政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研发,依托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科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创新性地提出生态文明转型和生态文化重构这一重大课题,创新性地提出我国首个以城市命名的生态文明“贵阳指数”,创新性地构建了“生活观、生产力和生态美”的生态“金三角”理论模型,展现了一种生态文明的理论自信和生态文明历史责任的唤醒。本书认为,21世纪将是生态世纪。生态文明将替代工业文明,生态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文化。
热门推荐
  • 我们的联盟时代

    我们的联盟时代

    7,一个神奇的数字,简豪很喜欢玩LOL,只是却一直在青铜段位。那一天,打完游戏后,头晕目眩,医生告诉他,因为肥胖还熬夜的原因,一些病症出现。只能再活7天……
  • 把他送回家

    把他送回家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狄仁杰之恶麒麟

    狄仁杰之恶麒麟

    巍巍盛唐,武则天欲举办祭天大典,幽州城忽闻魔兽恶麒麟肆虐,州官遭弑,百姓染血,天降噩兆的流言暗生。狄仁杰赴幽州侦查,一路杀机四伏,夜阑人静,客栈邻窗分尸;王府夜宴,恶麒麟从天而降。北境外,朔风萧萧,突厥势力镇日虎视眈眈;朝堂上,激流暗涌,武氏与李唐势力斡旋。幽幽鬼洞,秘影幢幢,阴谋隐迹于黑暗;战马嘶鸣,铁戈铮铮,一场消弭于悲悯的旷世战争……在杀局和战火中,且观一场江山与人心的旷世对赌!
  • 情到刻骨,原来如此

    情到刻骨,原来如此

    他是江北司令,凶悍魁梧,狠毒霸道。她是江南闺秀,清丽温婉,貌美柔柔。他说,你到底想要什么?哪怕要这个天下,我也会为你去打!她望着眼前的男人。一字一顿,无比清晰地说,我只想要你去死!一次次的逃离,一次次的禁锢,他为她甘愿舍弃一切,却不曾换她看他一眼。而他,梨花树下那抹微笑,却是他此生心底最美的痛!
  • 毛公案

    毛公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笔札华梁

    笔札华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傲娇男神是医生

    傲娇男神是医生

    “我喜欢你!”医生面无表情:“我不喜欢你。”“为什么啊?”医生瞥了她一眼:“没兴趣”苏笑:“......”初遇医生,他是禁欲系少年,一颦一笑皆是勾人,一不小心就勾的苏笑失了心,丢了魂.....医生是一座冰山,常年冰封,寒气伤人!但无意中却引来一只跟屁虫,为此,医生很是苦恼!
  • 宋公子,别来无恙

    宋公子,别来无恙

    “小素素,送你花花。”某只妖孽一脸的天真无邪。素晓晓确实满脸写着抗拒,内心大喊,大哥,你不知道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吗?你送给一只花精你是咋想的啊?!这是一个关于两个孤独旅人(单身狗)互相关爱(嫌弃)的作品。
  • 宦官的忠犬宣言

    宦官的忠犬宣言

    一个刚刚进宫当上皇后就守活寡的年轻太后,执掌朝政十几年后,被羽翼丰满的小皇帝下令赐死。那时,只有她的太监总管为了她的一线生机慷慨赴死。重生一次,太后娘娘决定对他好一些。全才宫斗能手感情白痴年轻太后X暗恋主子一步步爬上高位阴冷变态偏执忠犬男。
  • 诡案迷情

    诡案迷情

    你相信人死能够复生吗?你知道被榨干血液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吗?你见过传说中的铁处女吗?你想过那些判了死刑的人最后都去了哪里吗?在这个世界中许多你看不到的地方很多荒诞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爱情和复仇究竟哪个更重要?若上天对你不公,又有何权利要求你善良。这世上最可怕的从来就不是鬼,而是……人。你好奇吗?来,进来,我告诉你,这个故事就是从一个被抽干了血液的女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