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57400000003

第3章 美术的发生

第一节 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中外学者曾经对美术的发生也就是美术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提出了美术及艺术起源的理论,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有“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表现说”、“性爱说”、“图腾说”等等。尽管这些理论各自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偏颇和缺憾之处,未能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但是,这些理论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照和依据。纵观以往对艺术起源的探索,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六种研究美术(艺术)发生的方法和途径。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古代比较经典的文字记载,推测艺术的发生,这是较早的一种途径。中国书画史论在论述美术起源时,经常引用《周易·系辞》中那段话:“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许慎《说文解字》中“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也被当作书法发生的文献依据。这些引文是主张“美术起源于模仿”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模仿说”在西方的艺术史中一直作为主导性的理论,这种理论也是来自于古希腊先行的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也多处提到“艺术源于模仿”的观点。在中外古代文献中有关艺术起源的说法,一些是古代先哲对艺术发生的天真而朴素的猜测,一些则是对更为久远时代传说的记载,也就是出于所谓的神话。神话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童年的人类以幻想的形式同自然抗争的情景,以及人类在童年时期感觉和思维的某些特点。神话对于研究上古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所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神话是文学发生的主要源头。但是,神话(如《山海经》)中有关艺术起源的描述都是一些感性而离奇的情节,而且缺乏逻辑关系,语焉不详。

因此,文献研究法不适合作为研究艺术发生学的基本方法,古代文献中有关艺术起源的记载适用于对相关判断的佐证。

二、考古研究法

利用考古发掘出的史前文化遗存探索美术的发生,是20世纪以来艺术发生学研究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之一。考古发掘的史前遗存有很大成分属于史前造型艺术。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比起文献中扑朔迷离的描述实在得多,因此更令人信服。在19世纪以前,中国美术史中只是把传世的殷商青铜器当作中国最古老的美术作品,而欧洲则是以古希腊的建筑、雕刻作为艺术开端的。考古学家从地下发掘出的石器时代的艺术令艺术史家瞠目结舌,于是,他们不得不改写艺术史的开篇。于是,人类的美术史因考古学的发现竟向前推进了几万年。而且,随着每一次更早些时候的史前艺术的出土,美术史就得再改写一次艺术发生的上限,美术起源的时间就跟着再向前推进一步。

但是,考古研究并不能单独地圆满地解决艺术发生学的问题。它所说明的只是史前某件“作品”产生于何时,以及大略地勾画出这件“作品”的相关背景,而不能说明任何一件作品本身就是人类所创作的第一件艺术品。我们的唯一能判断:它仅仅是艺术发生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开端。

三、人类文化研究法

人类文化研究法,即通过对不开化民族的考察,了解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信仰、禁忌、习俗等,借以推断远古人类的生存状况,间接地探索艺术发生的过程。美国学者摩尔根经过对澳洲、北美等地原始部落深入考察后,于1877年出版了《古代社会》,提出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曾经历了野蛮时代和蒙昧时代(一作开化时代),以及家庭的“五种形态”等等。

人类文化研究法对于探索艺术起源问题,的确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推崇这一方法的学者认为,在这些不开化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中,毕竟保存了很多原始生活的因素,而不像考古研究所昭示的那样——都是一些零碎的片断。因而是最有效的方法。相反的意见则认为,当代不开化民族距离史前时代已经很远,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从中提供的,只是一些类比或旁证而已。

四、认识论研究法

对于从初生儿到成人的智力、思维发生发展过程的考察结果,也可以用于艺术发生学的研究。在人从初生到6至8岁阶段,智力和思维处于快速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成人的智力、思维有很大的差距。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开化民族的思维特点相接近。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上半叶就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认识发生发展的理论。另外,美国的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通过“视觉悬崖”的试验,证明92%的3岁婴儿中,已经惧怕悬崖,有了深度感,思维依赖于表象和感觉。这些对于人类意识和思维产生的探讨都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儿童思维与原始人类思维的某些主要特点是完全相近的,所以,对儿童智力、思维的研究成果,也适于用作探索人类智能、思维发生的依据。

五、动物研究法

借助对动物的研究来探索远古人类的情绪、智能、语言、习性等,一直被作为艺术发生学研究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取得巨大成果的是达尔文。他提出的“从猿到人”的理论成为以后对史前史、古人类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达尔文确定了动物和人类的各种不同情绪方面所特有的表情动作在发生学上具有共同的根源。俄国动物学家C·F ·格列尔斯坦又提出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类情绪的影响作为对达尔文理论的补充,人类“在劳动中展开了自己的体力和精力的一切财富和多样性。在人类的创造活动里,他的认识力、他的意志、他的情感就互相融合在一起”。巴甫洛夫认为,人类和动物都只有本能反应的第一信号系统,而人类还具有动物所不具备的第一信号的信号——第二信号系统。[6]

还有一些学者还研究了动物“心理”发展缓慢的现象。如爬行动物的头脑已有收容经验的能力,但随个体的死去,经验也随之灭亡了,它的大部分动机纯属本能。所有全部的心理生活都是遗传的结果。而一般的哺乳动物在本能之外,还有从模仿它母亲而得来的经验传统,而狗、猫或猿这些智力发达的动物还有从训练得来的经验传统。这里说明“传统”对生物进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动物的有关研究,其实是对人类在动物界的一段时间里进化过程中心理机能的探寻。总之,动物学研究成果,也为艺术发生学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和资料。

六、美学研究法

美学研究法,也是哲学方法。即思辨的方法。首先,艺术发生学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它发生的时代距离我们十分遥远,是一个不可确证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理论的课题,并非实证的问题。在这种意义上,便可以说它是一个美学问题,其实它已经纳入美学的研究范畴。其次,美术发生或起源并不是由某种现象或某种活动转变而成的,它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在长时期里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致使多种条件的逐渐形成。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上述的几种探索方法和途径,大多是提供探索的依据和材料,这些材料是比较零碎的、不系统的。从根本上说,这些材料本身不能确定艺术发生的起点即艺术史的终极上限,所以,艺术发生学的研究离不开历史和逻辑的方法,离不开美学的方法。再次,艺术发生学与艺术的本质根本上趋于同一的,探索美术的发生是从一个特定角度对美术本质的追问,所以,它本身即是一个美学问题。

第二节 美术发生的必要条件与形成要素

一、美术发生的必要条件

(一)创作主体的形成

创作主体的形成是美术发生的首要条件,即人类必须发展到具有一定的生理—心理基础的阶段,具有了一定的创造能力。不难想象,如果人类的双手尚未达到一定的灵巧程度;如果手、脑和身体各部分的配合不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并配合协调一致;如果不具备一定程度的全面发展的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根本谈不上美术创作的。

人猿相揖别,是伴随着劳动进行的。在这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中这些半人半猿的动物生理—心理机能及身体各部分器官不断得到发展。最先也是最显著的就是手的进化。劳动以及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手灵巧化的体现,而且,又促使人手更加灵活。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思维的工具。“在那时,手与脑是这样密切联系着,以至实际上构成了脑的一部分。文明的进步是由脑对于手以及反过来手对于脑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7]手的进化反映了思维的进化,促进了眼、耳、鼻、舌、身全部感觉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人和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有些动物也可能具有某种特殊的感觉能力,例如鹰的视力、狗的嗅觉等,但它们的感觉能力只是单一的、本能的,而不是像人一样具有全面的和社会性的感觉。正是主要由于手、语言器官及脑的进化和相互作用,促进了感觉的完善和“愈来愈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人类的情感、想象、信仰及意志等各种心理机能也随之有了相应的提高。只有当人类进化到这样一个阶段,才具有创造美术的能力,也就是说,才具备美术发生时创作主体应该具备的条件。

(二)社会组织形式

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美术发生的又一个先决条件。一方面,美术都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和升华,从而美术作品中总是包含着彼时代的社会生活内容,并折射着多种社会关系。另一方而,美术作品的价值也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而体现出来的。美术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必须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因此可以说,一个完全脱离社会而离群索居的人,不可能从事美术创造,即使他有了所谓的作品,也没有意义。这一原则,适于所有艺术,对于原始艺术,也不例外。

具备了创造能力的创造主体,还有由他们以及他们周围的氏族成员作为艺术的接受者所生活于其中的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最早的社会组织,提供美术产生、生存以及代代承传的环境和可能,这是美术发生所必需的两个基本条件。

二、美术形成要素

美术的形成要素,是指美术应该具备的特质、主要因素,它们决定其所以称之为美术的性质。因为我们要追溯的是从非美术到美术的临界点,因此,需要对什么是美术和什么尚不是美术做出判断。

(一)原创性

原创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也是决定美术在发生后所必须具有的特质。对此,不论任何时代、任何形态的美术,都无一例外。人类祖先最初的艺术活动无疑十分简单、稚拙,其作品是粗率、简陋的。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例如那些略有加工的石刀、石斧,或者挂在脖颈上和戴在腕上的兽牙、贝壳,在制作的时候,诚然无所依循,甚至无所参照。他们可能有意无意地受到自然界的某种启示,或者完全出于偶然的结果。被恩格斯称为“第一把石刀”的产生的确是原创性的。也许,在以后的“作品”有所参照和继承,然而在无数遍地重复制作之后,又有了新的改进,比如更加锋利,更加光滑,更加对称等等,于是,又出现了“原创”的成分。总之,原创性是艺术发展的生命。在悠悠岁月里,正是由美术原创性的水滴,才汇聚成美术史不息的长河。

(二)创造主体对象化

创造主体对象化是美术的另一个基本要素。美术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可视可触的实在之物。创造主体的对象化,就是使创造者的理念、情感、意愿与审美观念等物化。从而以物质的形式展示给受众。当原始先民具备了可能的生理—心理条件以后,他开始选取石、骨、陶、玉等作为材料,制造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并将他们的某些意愿、情绪、崇仰,及审美意识融入其中,这些工具或用品,也就包含了艺术的因素和性质。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称之为原始美术。当代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所以提出舞蹈“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乃是以她提出的“艺术本质上就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形式”为理论根据的。这当然是从一个角度对艺术的理论把握。如果按此说法,那么,半人半猿与人的低级情绪转化为人的高级情感,使某些动物性的本能的情欲的发泄以相应尚不完善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一过程,也便是最初艺术形成的过程。所以,原始歌舞的出现也好,原始造型艺术的产生也好,都是在人猿揖别的过程中,人的感觉和意识同时也包括最初的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外化,也就是创造主体对象化的结果。

第三节 美术发生的关键环节——自意识形成

一、自意识形成的含义

随着动物向人的进化,动物的脑过渡到人脑,这时,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自意识”。自意识,是人把自身作为主体同外部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并关联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当人类的原始祖先第一次拿起天然的树枝、石头开始加工的时候,是经过一番选择的。他们所以选取这根树枝、这一块石头而不选用其他。当是对它们的形状、硬度、重量等进行比较之后才决定的。这种选择需要他们进行粗略的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他们还要进一步考虑把石块敲打成怎样的形状,把木棍做多长,以及如何敲打和制作。这时候,人类开始按照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观念(需要)有目的改变自然物形态(现实)的创造性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实现了预想的目的,从而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此时,刚刚脱离动物界的人不再像一般动物那样,只靠本能去满足它们所属物种的标准和需要,而是进行自觉地适应所改造对象的规律。自意识的形成不仅是人类进化的关键一步,也是美术发生的关键环节。

二、“自意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意识”出现之前,活动主体只处在适应自然的被动地位,对自然界只能依赖、顺应,并与之保持若比较对立和比较疏远的关系;而“自意识”出现以后,前者则上升到对后者不仅适应而且亦有改造的能动地位,人和自然之间开始了比较密切、比较复杂的多重关系。在此以前,自然界和活动主体都只是一种存在而已。从此以后,它们开始被意识到了,尽管这种意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因而,“自意识”作为最初的起点,使相对于客观存在的“意识”逐渐地产生了相对独立性。一件物质性的器具可以毁坏和泯灭,但一种意识一旦形成以后,则成为历史存在,作为传统的萌芽而扎根于文化,在代代相传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由此而形成了意识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全新的历史。美术,从此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特殊方式才有可能并必然地出现。

三、“自意识”——美术发生的主要动力

“自意识”在美术发生中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美术活动发生的主要动力。黑格尔在《美学》中讲到了人具有创作的冲动:“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的。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以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人这样做,目的在于要以自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

“自意识”作为人类自觉的能动性是促使他进行一切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和活动过程中的主宰。它可以被看作狭义的美术创作的创作欲望。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自意识”正是人类祖先为了生存的功利目的而产生的改变自然物形态,以从中实现他们所意识到的目冲动。同样,只有在“自意识”出现以后,原始先民那种狂欢癫舞的抒情方式,即凭借他们愉悦的活动,才可能成为他们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能行为,才可以称之为原始歌舞艺术。在以“自意识”为关键环节的意义上歌舞艺术和造型艺术的发生应该是同步的。

四、“自意识”与最早的美术的关系

“自意识”对艺术发生的意义,还表现为创作主体对自身对象化的“作品”所表现的肯定态度和需求的满足。这是人类活动和所有形成的结果在主体意识中的反映。“自意识”虽然作为一种以思维为主的理性活动,但又以一定的感受为基础,并伴随着相应情感和想象等其他心理活动。在人是用全面的方式感觉、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上,“自意识”中也包含着最原始的审美意识。这种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和艺术的发生是同步的,究竟是美感在先,还是艺术在先?对此曾经有过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试想假若没有相应的最初审美意识作为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及其对作品的主观肯定。艺术是不可能产生或者说是根本没有意义的。同样,如果没有艺术的出现,所谓的审美意识又以什么作为相应的主体对象化的反映和存在意义呢?所以,不难想象它们的发生应该是同步的。而“自意识”的形成则是它们共同发生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也许有人会以为美的意识可以与先于艺术的“自然美”相依存。岂知自然美只有在人类社会里为人类所欣赏才具有意义。在艺术产生亦即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是无美可言的。问题在于,作为刚刚发端的艺术和相应的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与今天的艺术和审美意识相距太远,今人难以详知。总之,在“自意识”中包含了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它与人类最早的艺术同步出现并相互依存。

五、“自意识”的混融性

在发生学的意义上,人类最初的“自意识”是后来所有的各种意识雏形的混沌体。这是人类在刚刚脱离动物界的特殊阶段,即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低级的但毕竟是属于人的意识和观念。它虽然包含着后来种种意识、观念的萌芽,但并不能将其归于某种单一的意识和观念。科林伍德关于宗教、科学、哲学等都发端于艺术的看法,就是把“自意识”当作单一的审美意识看待了。而另一些学者如雷纳克等人,则又把它当作单一的巫术观念,从而引出后来一切意识、观念脱胎于巫术的结论。即使如此,他们也不排除在巫术中包含着宗教、科学和艺术的萌芽。所以,还是称之为“自意识”较为准确,而且,我们知道,它是后来各种意识、观念萌芽状态的混合体。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其中包含的诸如科学、宗教、艺术、伦理等意识和观念渐渐地明确并分解开来,相应的,人和自然界以及社会的各种不同的关系也逐渐地明确起来。

在“自意识”的作用下,美术及其他艺术从无到有地发生了。但是,这不等于说艺术起源于“自意识”。“自意识”是生物神经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形态和标志,它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类意识的发端,它是在美术发生过程的创造心理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

第四节 人类第一件艺术品的诞生

一、艺术开端问题的探讨

在以往的美术史或理论中,对于艺术开端这个问题,或者虚化处理,一笔带过,避而不谈;或者完全按照考古学成果定夺,把发掘出年限最为古老的“史前艺术”作为艺术的开端。人类第一件艺术品的问题,应该说是回避不开的,如果没有第一件,何来第二件、第三件和第N件?人类美术史不应该是一部没有头绪、不完整的美术史。按考古发掘出的史前遗存而决定,固然是一种看似稳妥的办法,实际上,我们依然在回避,并没有解决艺术开端的问题。随着考古发掘每一次对更为古老的“史前艺术”的发现,美术史家便对美术史的上限做一次修改,艺术史完全被考古学牵着鼻子走。中国美术随着考古学的进展,从原来的汉代到殷商,再到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迄今所知,在辽宁海城仙人洞遗址发现了约4万年前的穿孔骨饰品,它被认为是中国美术的源头。我们当然可以将其作为史前艺术中的一件作品,但是,它未必是第一件。

西方艺术史也是这种情况。考古学曾经以新发现的洞穴岩画把欧洲美术史的开端从古希腊推向了3.5万年前,但是,还有更早的阿舍利手斧,这种两边对称的石器产生于二十多万年前。比洞穴岩画提早了十几万年。当在民主德国哈勒地区发现了35万年前刻有平行式交叉线条的兽骨以后,使人类的造型艺术又大大地提前了,那么,这件35万年前的骨刻是否就是人类第一件艺术品呢?当然,谁也不可能给出肯定的回答。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某件古代的艺术一旦被发掘出来,立刻否定了此前已知的较为晚近的作品为最早的艺术,同时并不能证明它自身就是人类的第一件艺术品,所以,它只有等待被更为古老的史前遗存所取代。不难理解,考古发掘的任何一件看似相当古老的史前艺术,其实都是嵌在艺术早期的链条上的一件,它不能被证明是艺术的开端。

还有一种确定艺术开端的做法,即把看似已经具有相当明显审美特点的史前遗存作为艺术的开端,比如,纹饰精美的彩陶,史前较为写实的雕塑,欧洲洞穴岩画等,而认为那些更为古老的石器、骨刻等同现代人的艺术相差太远而算不上艺术——这种认识也有问题。首先,它没有区别史前艺术及更早的萌发期的艺术同现代人的艺术是完全不同的形态。一方面,那些虽然看上去似乎与今天的美术形式接近的图形、雕塑等所谓造型艺术,其实就其制作目的、内涵、功能来说与当今的美术大相径庭;另一方面,那些看上去“很不像艺术”的石制器具、骨刻等史前器物,确实是人类最早的创造,并具备了一定的形式感,因而具有后来艺术的基本要素,前者正是对它们的继承和发展。其次,我们不应该仅仅从艺术早期的链条上撷取一环当作开端,而应该直溯到这个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

二、人类第一件艺术品诞生的标志

人类第一件工具的出现即标志着人类第一件艺术品诞生。前面已经说道,当人类的双手和身体的各个器官,以及全部的感觉和思维能力进化到能够进行“创作”的时候,当半猿半人的动物从群居进化到“氏族社会”阶段,当“自意识”出现,人类的审美意识刚刚形成的时候,人类制造出了第一件工具。人类制造的第一件工具即人类创造的第一件艺术品。

工具或史前建筑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创造物。人类创造的第一件工具是以后所有创造物的起点和最初形态。它孕育着人类在以后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创作活动中所有最初的要素,蕴含着创作的思维和想象,体现并增进着创造实践的技能、技巧。在这种意义上说,最初工具的创造和最早艺术品的产生是同一的。广义的“创造”即作为区别于动物的“劳动”。马克思对此有过十分清楚的说明:“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性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人类的第一件艺术品同时也是第一件工具,如恩格斯所说人类创造的第一把石刀,系非实指,只具有理论的意义。凡以后所有美术作品都是跟随其后,在本质同样的创作或劳动过程中相继诞生的。

这是否混淆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区别呢?到什么时候两者的界限才明确起来的呢?原来人类早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的远古祖先除去为了生存或繁衍所从事的功利活动之外,几乎不再有其他所谓纯粹的精神活动了。同时,在精神活动中,所谓后来的哲学、科学、宗教与艺术的萌芽也都是融合在一起的。随着功利性的物质活动中某些精神活动的加强。后者才逐渐从中分离出来。直到有一天,当某些创造活动或产品与同它交织在一起的纯功利目的失去直接的联系,从而获得独立的意义,精神活动便从物质活动中分离出来,精神产品也与物质产品有了相对的区分。这些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过渡中逐渐发生的。

同类推荐
  • 普希金绘画

    普希金绘画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像雨果和歌德一样,普希金在绘画方面虽不是专业人士,却也是才华横溢。翻阅普希金的手稿和书信,会发现文字中间嵌入的线条轻盈、极度传神的速写。保存下来的普希金绘画作品有1500多幅。普希金绘画的内容包罗万象,有自画像,有朋友、沙皇、女友、官吏们的肖像,也有马、鹰、风景等。这些画寥寥几笔散布在文字旁,显然是作者心思的表露,爱恨情仇讥诮怨讽,跃然纸上。列夫·托尔斯泰说他“用诗歌思想”,同样,他也“用画思想”。本书是高莽先生在多年研究普希金文学、绘画创作的基础上,从普希金的1500多幅画作中精心编选而成,辅以详细的说明和生动的画作解读,是一本兼具欣赏和研究参考价值的佳作。
  •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本书更加强化应用主持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融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让广大读者在学会主持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在主持工作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迅速提高自身的主持能力和素质。还精炼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实践应用。
  • 论摄影(2018年版)

    论摄影(2018年版)

    《论摄影》初版于1977年,是苏珊·桑塔格最重要、最著名的论文集之一,主要包括《在柏拉图的洞穴里》、《透过照片看美国,昏暗地》、《忧伤的物件》、《视域的英雄主义》、《摄影信条》、《影像世界》等论文和随笔,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西方电影理论”概念。过去人们以为,所谓“当代电影理论”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在符号学、结构主义、意识形态批评、女权主义、文化研究等等影响下的电影研究。而作者在对历史的追溯中令人信服地指出,事实上,西方电影理论有两个传统。我们所熟知的只是欧陆传统下的电影理论,而在欧洲大陆之外的英美电影学术圈中,影响更深远、且在目前更具有生命力的,是另一个传统——分析哲学的传统。
  •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艺术教学有很强的互动性。一个角色的塑造、一首歌曲的演绎、一幅作品的构图、一个画面的捕捉等,往往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有过踌躇,有过烦恼。更有过欢乐,有过向往。学院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本书所收文章便是教师们朴实无华的肺腑之言,是建院十年教学工作最生动的佐证。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黄河之水天上来:经典散文中的山川名胜

    黄河之水天上来:经典散文中的山川名胜

    大明湖、白马湖、富春江、镜泊湖、松堂游记、古刹、沈园、重庆、成都、北平、南京、昆明、桐庐……老舍、林语堂、朱自清、沈从文、郭沫若……《黄河之水天上来》中,众多文学大师带你游览中国的山川名胜。《黄河之水天上来》分为山川、古迹、城记三辑内容。
  • 人生自有真义在(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人生自有真义在(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青春期的孩子都会面临人生问题与困惑: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伦理道德等。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人生经验,向青少年讲述了自己对这些话题的看法与认识,以及点滴体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隋唐战争史

    隋唐战争史

    本书主要内容为:隋杨之先世及其统一,突厥与东罗马之发生,疆域之开拓,隋代各族人民起义。
  • 希望每次遇见都有你

    希望每次遇见都有你

    我是不相信的,但是我看到他时,我才相信着,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美丽的遇见。他看到我时,我刚刚装婚纱,碰巧看到了。原来世界如此的美丽,他也一样,一见钟请。《白樊》我从初中初一认识你,我们接触三年,知道高三下学期再次相遇着,我知道现在,我认识你已经十二年,你一直在我身边,我才知道你心意和我一样,默默喜欢着你,你默默在我身边是十二,人生有多少个十二年,我希望我永久在你身边。《凡汐》童年的时光总是那样短暂性,一咋眼就是童年过去了。路望瑶在国外读书了,而村庄中的人也一个个离开了,只剩下老人和还不懂事的小孩子。路望瑶一走就是十年时光,在这时光中,知秋常常跑到了路望瑶家下,看着没有认的楼,一站就是十年。知秋也想着这位好朋友就简单的离去,真的就这样离开了嘛《望秋》你是我哥哥,但是我总觉得你就是魔鬼,但是又是天使在我身边,你在妈妈去世时你在我身边,我才知道你才是爸爸的亲儿子,我只是爸爸的朋友的儿子,是我占用了你童年,是我让你饱受别人的白眼,你保护我,我要保护你了,哥哥《星语》第一次写请勿喷,谢谢
  • 你像阳光照在我心上

    你像阳光照在我心上

    八年后再相逢,他是高高在上的总裁,她在人生低谷。他一眼便认出她,她却早已将他忘记。
  • 这些事不必找心理医生

    这些事不必找心理医生

    我们每个人既相同又不同,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我们的内心每天都在上演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怎样才能消除那些有损健康的消极心理,使自己时刻都生活在快乐幸福之中呢?《这些事不必找心理医生》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众多角度阐述了现代人常见的各种不良心理,介绍了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并附有较为专业的心理测试题,以期能给各位读者带来切实的帮助。
  • 夏日的黑白线

    夏日的黑白线

    黑线与白线缠绕,能够变成一条绳。在这个夏日中白线与黑线的存在使得一个小镇蒙上了一层阴霾……
  • 父母不方便说的话

    父母不方便说的话

    中国的父母是保守的,他们有很多话都不好意思和孩子讲,比如身体的发育、感情的问题、啃老的问题,等等。本书就是要教会那些内心纠结的父母们,应如何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心声。本书以最贴心的语言、最深情的文字,带给孩子最温暖的心里话。这不是对孩子的说教,而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向孩子娓娓道来。本书抛开平常的尴尬,说出那些平常说不出口的心里话。这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最自由、最有效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