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77800000003

第3章 风华初露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又字和仲。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死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东坡死后25年,华北被金人攻占,北宋灭亡。苏东坡在北宋五位皇帝手下做过官,他的才气被每一位皇帝称赞,可每一位皇帝都没有好好地任用过他。苏东坡的故乡在四川省眉山镇。

苏东坡出生时,他父亲苏洵已经27岁了。苏洵20岁时有过一个儿子,后来夭折了,所以苏东坡成为家中的长男。苏洵,字曰,名允号,称老泉,此人才高志大,不乐读书,笑傲山林以自乐,流连诗酒以为欢,为人仗义轻财,好施乐善,夫人程氏,蜀郡儒家之女,常劝老泉读书以取科第,老泉不从。一日,因纵酒感疾,闲居在家,见程夫人亲笔写了几句题在书房壁间:童年读书,日在东方。少年好学,日在中央。壮夫立志,两山夕阳,老来读书,秉烛之光。人不知书,悠悠夜长,嗟尔士子,勿怠勿荒。

苏洵叹道:贤妻诲我深矣。果然,人不知书如长夜漫漫,一无所见。我今年未三十,须发将白,若不读书,悔之晚矣。因而立志攻书,连登上第,官至翰林侍讲兼大理寺丞。

几乎所有的名人都会有一些小时候的故事流传下来,苏东坡也是这样。在他8岁到10岁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榜后也不回家,而是去四处游历。于是,苏东坡的母亲程氏在家担负起教导他的责任。小东坡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总是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

一次,他母亲教他《后汉书》中的文章《范滂传》,范滂是后汉时的一位文人。后汉由于不当,政权落入手中,以致全国、贿赂、敛财和盛行,正直忠贞者们一再进谏,却因地方官都是宦官的门人和手下,招来一再的审讯。后来,许多文人被杀害,范滂就是其中之一。范滂临死前与母亲诀别,其母深明大义,范滂终于从容赴死。读完这篇书,小东坡说:“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允许吗?”他的母亲程氏回答说:“你能够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母亲吗?”简短的对话中,苏东坡的志向与苏东坡母亲的正直可见一斑。

苏东坡之所以能成为才华横溢、爱国忧民的大文学家,孩童时的启蒙老师对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他一直尊敬自己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直到60多岁后,他还写文章怀念他。苏东坡读书的第一个学校是一所道观——天庆观北极院。他的第一位老师即是道人张易简,这位道教信徒颇有学识,而且为人正直善良。因为他的教育方法较灵活,所以到此求学的儿童达百人之多。这位张老师从不强求和责骂学生,而是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再加以正确点拨,故教学的效果很好。苏东坡在此读了3年书,由于他的聪明好学,尊敬师长和善与同学们交流,所以长进很快。在一百多同学中,苏东坡和同学陈太初品学皆优,故很得张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二人也相当友好,常一起探讨课文与结伴而游,交情也越来越深。

有一天,一位同学正在背诵《老子》书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时,苏东坡感觉还不很明确这句的真正意思,便请教张老师:“奥妙只有一个,难道还有许多么?”张老师微笑着说:“只有一个奥妙是不全面的!你只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就会发现奥妙也很多的,因为每种事物都有它自已的奥妙。”苏东坡听后很快就有所领悟,他想,天地间的事物确众多,如果只有一个奥妙又怎么能解释众多的事物呢!于是小东坡牢记张老师“仔细观察”的教导,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一天,他看见两位工友在除草和清扫学堂操场,二人的手法既熟练又快捷,还配合的相当协调,没用太多时间就将操场清理得干干净净。小东坡很有感悟地对他俩称赞说:“两位师傅真是各有各的奥妙啊!”这件事看来很小,可却对苏东坡今后的学习有较大影响。从此他在学习和观察事物时都认真仔细,并为自己编写了“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座右铭。直至他成年后,他还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的诗中引用了自已小时的座右铭,可见苏东坡从小到大都懂得学习要“熟读深思”的道理。

一天,一位京城来的人到学堂看张老师,并取出石介(时任朝庭国子监直讲)写的一组《庆历盛德诗》给张老师看。苏东坡也在场,他觉得诗写得很有意思,就记在了心中。好奇的他还大胆问老师:“张老师,请问诗中所提的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因这件事牵连着朝中的政治斗争,不便给学生讲,所以张老师回答说:“小孩子没必要知道他们的事!等你们长大了自会明白。”可小东坡却说:“如果他们是神我就不敢知道,既然他们也是人,知道又有什么不可呢?张老师见小东坡聪明、懂事、又有志气的神态,便温和地告诉他:“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很热爱国家,他们都在努力想办法振兴大宋,使国家能富强起来。支持他们的人也很多……”小东坡听得聚精会神,还一边听一边点头,小小的年龄己颇有些感受了!至此,在苏东坡幼小的心灵中开始有了“爱国”、“振兴国家”的初步概念。

苏东坡8岁初入学堂那年,正是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开始改革弊政之时。仁宗皇帝撤换了吕夷简、夏竦等思想守旧的一批大臣,而起用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革新派人物,使朝政有所改观。所以石介写之《庆历圣德诗》流传很广,小东坡不仅常诵之,而且很敬仰韩、范、富、欧四位有才德之人。幼小的他已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学习他们,做一个有才、有德的正人君子。由于小东坡有这样的愿望和追求,所以一直勤奋好学,十多年后便轻松地中了举。苏东坡中举跨入仕途后,不仅一直尊重这批老臣,还时常要求自已要做大宋的好官,多为百姓办些实事。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苏东坡在任杭州、徐州等地任太守时,他就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即使在他遭受残酷迫害的流放期间,无权的他也处处为百姓的疾苦作想。

苏东坡快10岁时,一天他父亲苏询在家问他:“你都快十岁了,也长这么高了,诗书读得怎样呢?”他自信而爽快地回答父亲:“听父母和老师的教诲,我一直努力用功!”苏洵见儿子很有自信心,深感欣喜。为认真检查儿子的学业,苏洵给儿子出了一道作文题《论夏侯太初》,结果小东坡很快就做好了。苏询看到文中有“人能碎千金之石,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缚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之句时,脸上露出了十分满意的笑容,并慈爱地说:“孩子写得很有气魄,但还需继续努力啊!”由此可见,小东坡通过张老师3年的教育增长了不少学识,所以他对张老师十分敬重。50多年后,晚年的苏东坡还常梦见张老师。并于公元1099年农历三月五日,他为怀念张易简老师,还专门写了一篇《众妙堂记》,文中记述了他梦见回到学堂,看见张老师还是当年的样子的情景等。可见张易简老师对他的影响之深,也体现了苏东坡有尊师的美德。

苏东坡快满10岁时,在北极院的学业已满,便拜谢了张易简老师回家自学。这时父亲又去荆州和京城、开封等地游学了,由母亲亲自辅导苏东坡学习,母亲经常讲些古今名人成败的故事给他听,这使小苏东坡又增加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有文才学识的程夫人同他的启蒙老师张老师一样,严格要求苏东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和“学有所得、所用”,进一步使小东坡养成了认真学习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就连大人们都不很注意的事,苏东坡也会细心观察与思考,并且有独到的见解。小东坡与其他同龄孩子一样虽然也贪玩,但不同的是他很有自制力,他每日的多数时间都自觉地安排来学习,然后才是玩耍。而在休息玩耍时,他见到的事或物,都能去认真观察思考,这是很难得的优势。世间的事物都各有其特殊性,即使是大人,只要不细心观察也不会了解事物真正的一面。可年幼的苏东坡,由于他养成了良好的求知习惯,却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太注意的一些东西,有其独到的见解。

一天晚饭后,小东坡在书房学习完后,便准备回卧室休息。当他坐在床边脱鞋时,突然听到有鼠咬的声响,但声响时有时无,他便细心地观察起来。聪慧的他发现鼠的确很狡猾,并有了独特的感悟,于是即兴作了篇散文《黠鼠赋》。这篇出于十岁孩童之手的文章,不仅体现了苏东坡的聪明才智,也是一篇佳作。

《黠鼠赋》的原文是: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馀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齧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壁,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於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於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怍。

这篇散文的大意是:我一天晚上还未睡时,听见有鼠咬的声响,拍拍床,声响就立即停止,可一会儿又响起来。我便叫书童撑灯查看,这才发现声音是从口袋中传出来的。我还自信地认为,袋子很坚实,这只鼠在袋中是逃不脱了!然而走到袋子旁时,却又无一点响声了。于是童子用灯光照射袋中查看,却见袋中的鼠丝毫不动,书童又抖动几下袋子,也未见鼠有动静。使惊叫道:“原来袋中是一只死鼠啊!可刚才的鼠咬声又从何来呢?难道真有鬼么!”因此认为袋中是只死鼠,所以书童将袋中的死鼠倒出,哪知鼠一落地就飞速而逃,瞬间已无终影,即使很敏捷的人也抓之不及了。我也只有叹惜道:“真不可思议啊!这只鼠真太狡诈了。因为袋子很结实,鼠自知不能逃出,便有意弄出响声来让人听见,然后装死而求机会逃身!我只知道世上只有人最聪明,可人却中了小鼠的奸计。”我又闭上眼反复冷静地思考,看来自己还需很好学习才行!否则今后会中像鼠这类小人的奸计。人虽然能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一定不能小视和畏惧小人之奸计才行啊!故叫书童记下我的感叹。

对一个才10岁的孩童而言,苏东坡这篇短文不仅语法流畅,而且有较强的逻辑思维,的确令人赞赏!而更可贵的是,他能通过小鼠装死逃生的事而认真总结教训,所以才能认识到:“人们能够打碎价值千金的璧玉,就不应为打破一口锅而悲不成声;能与猛虎搏斗,就不能为被蜜蜂螫一下而变脸色。”小小年纪的苏东坡就如此有头脑,或许这就叫天赋吧?苏东坡有这样奇妙而成熟的见解,难怪他父亲苏洵游学归家看到他写的《黠鼠赋》后,甚感欣喜,不断称赞他写得好,很有远见与志气。正因为苏东坡从小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所以他成年后对朝政、社会都能有独到的见解,而写出了许多情感真实和精彩的诗文。

苏东坡12岁时的一天,他与几位小朋友在家后园空地上做游戏,看谁的小沟、小池挖得好。小胖力气大,很快就挖出较大的坑,可怎么也修整不成边齐底平的小沟和小池。有小伙伴笑他说:“牛的力气就大,可干不来细活,真蠢!”小胖气急了,用木棍将挖的坑毁掉,起身就要走。苏东坡忙拉着小胖说:“我记得你是位男子汉大丈夫,怎么会因小事而生气呢?何况力气大是长处,我就想有你那样的大力气。相信你只要细心,小沟、小池很可能你最先做好,是不是啊?”小胖听了忙说:“我、我、我是想另找一处做,我才没有生气!”小伙伴们又开心地笑了起来。刚才讽刺小胖的伙伴也说:“小胖对不起,我只是开开玩笑。”小东坡这时对大伙说:“我们都是好朋友对不对?”小伙伴们一致说:“对!”小东坡又说:“今后都要更团结友爱,永远做好朋友,现在继续做游戏好不好?”大伙又高兴地大声说:“好!听苏二哥的。”可见小伙伴们都喜欢和尊重小东坡,这同他从小就待人诚恳、友善是分不开的,所以后来苏东坡到处都有众多的好朋友。

在挖凿时,小东坡挖出一个粘满泥沙的大石,他双手抱起大石准备丢到坑外。突然他发现大石上有樱桃大小的地方有光泽,细心的他扯了把草擦掉石上的泥沙,他发现整个大石都有光泽。为了看清楚,他又用水洗净泥沙,原来是一块美丽的奇石。色彩似鱼鳞一般,在日光下闪烁着浅碧的色彩,而且石质细润光滑,还微显出道道脉络,敲之则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小伙伴们都说石头很好看,可放在桌上观赏。小东坡更是爱不择手,便小心地将石头带回自己的卧室,准备认真观察后再考虑做些什么。

苏东坡是个既细心又爱动脑子的孩子,他反复观察,并根据石头的形状、质地、色彩和大小,决定将石块雕磨成砚台最好。于是小心地雕刻打磨,经过几天的努力,一个色彩、形状独特的砚台做成了。这个砚台不仅可轻轻松松磨墨,而且通过多次实践,他还发觉此石还有保持水分的特点,可将磨好的墨水保持较长时间的润泽。家里人看后都说是个精美的砚台,他父亲苏洵试用后也认为这块砚台的石料很佳,于是高兴地赞美说:“乃天砚也!凡是有砚之德而无须取足于形状,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儿应该把它当成宝贝来保护与使用啊!”小东坡听了父亲对砚台的赞赏和对自己的教诲,从此不仅十分爱护这个砚台,还写了珍爱天砚的铭言:“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全于德,或全于形。均此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自得了这个天砚后,小东坡练习书法的时间也增多了。而且他在学习书法上也很有特点,从不去死板学习一家之长,而是集众家之长。所以他在练习书法时,都认真观察各家的长处,然后把各家之长融为一体。他将将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的碑帖手迹抄了一次又一次,从中领悟和吸取他们的优点,故形成了集各家之长的“苏体”。相传他每天写完字后,都习惯到书房旁边的一个小水塘将石砚清洗得干干净净,这样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地洗砚,小水塘的水成黑色了,后人便把这个小水塘称为“东坡洗砚池”来纪念他。

从此这个天砚也就成了苏东坡的传家宝,一直随身带着,到了宋庆历七年(1047年),他还为此专门写了篇散文《天石砚铭》云: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毂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笱,忽复见之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文中可见,苏东坡不仅很爱天砚,更体现了苏东坡尊重父亲苏洵的想法。

成人后,苏东坡又将砚台配上木匣,并写了《书砚》一文:

砚之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则退墨,二者难兼。非独砚也!大字难结密,小字常局促。真书患不放,草书若无法。茶苦患不美,酒美患不辣。万事无不然,可一大笑也。

他在文中将砚与书法联系起来,谈了自已的感受。后来年龄大了,他便将“天砚”亲手移交给儿子苏迨、苏过保存,可见他一生是多么爱书法,喜“天砚”了!

苏东坡自有了好砚台,在笔、墨上也开始考究优劣,他最喜欢用宣城诸葛丰所制的鸡毫,曾惊叹该笔很得心应手。在用墨上,他先是广购试用,以了解最好的品牌,为此他专门写了《书墨》一文云:

余蓄墨收百挺,暇日辄出品试之,终无墨者,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茶欲其白,墨欲其黑;方求黑时嫌添白,方求白时嫌雪黑,自是人不会事也!

苏东坡是13岁进入第二所学校读书,这是眉山城里着名的官办学堂,学校名——寿昌院,是一所专门为准备考功名的学子而开办的。学堂的老师叫刘巨,字微之,在眉山地区很有名望,是公认之学者。刘巨是苏东坡父亲的好朋友,所以苏洵准备将两个儿子送到寿昌院上学,也好请好朋友关照下两个孩子。因为寿昌院属中等学堂,学生成绩的好坏决定了今后前程的好坏,苏洵和程夫人相当重视。程夫人很细心,她对苏洵说:“微之是你的好友,又是有才德的学者,理应对他热情尊重。我想请微之来家吃顿家常便饭,以表朋友和家长的心意,二是让两兄弟拜见老师,你看好么?”苏洵听了觉得很是,立即答道:“要得,就依夫人之见,明日请微之来家。”刘巨得知苏洵相请的口信后,也欣然答应,他也想见见即将入学的苏家两兄弟,以便今后因材施教。

苏东坡当时的家在眉山城北郊,距城西的寿昌院不是很远,刘巨只用了不足半个时辰便望见了苏家的宅院。他见路旁一牧童骑在牛背上认真地读书,根本不理会自己的到来,觉得有些惊奇,便称赞牧童说:“如此专心读书,孺子可教也!”牧童高兴地回答道:“先生过奖了,都是和哥(苏东坡幼小时叫和仲,故有“和哥”之称)回家后教的我读书认字,书中自有黄金屋!”说后又开心地大笑起来。刘巨心想,小东坡从张易简学堂回家后还能帮助当地牧童读书认字,自然是好事。可常同不识字的孩童玩耍,难免会受到些影响而荒废学业,于是认为理应对苏洵与他的两个孩子负责,提醒两兄弟注意才行。刘巨和苏洵相见后都很高兴,谈笑一会,刘巨便把自己的担心如实告诉了苏洵,苏洵笑着说:“今后把孩子拜托给你,就凭微之兄之教了!”苏洵说后,便叫苏东坡两兄弟出来拜见了老师。

刘巨见两兄弟神态聪明,样子英俊,自然也喜欢,便有意想测试和开导他们一下。他想到《论语》中有孔子不赞同学生樊迟去学种庄稼一事,便问子瞻(苏东坡,字子瞻)道:“樊迟请学稼,夫子云何?”小东坡认真地回答道:“樊迟要弃学去种庄稼,是不太好,但孔子也有不是之处。因《论语》中的这段原文是: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迟也!’可见是樊迟离去后,孔子才背后说他,这也有些过分。而孔子批评想学种庄稼的樊迟是小人,这就更错了吧!”刘巨见小东坡不仅熟读了《论语》,而且能细心领悟,还能直爽地指出孔圣人的不足,真乃当仁不让于师矣,故甚为感叹!他认为这样的学生今后定有出息,于是诚挚地对两兄弟说:“若今后能少同牧童闲耍,定能大成也!”

然而小东坡却坦诚地说出了自己不同想法,对刘老师说:“读圣贤书乃是为治国安民,而远离平民百姓便不知他们耕作之苦难,既不知他们之苦难,又何谈能关心平民百姓而安民呢?故尔周公才作《无逸》之文教成王,使其知稼穑之艰辛。不知刘老师以为如何?”这可反将了老师一军。不过刘巨必竟是有才德修养之人,仔细想来小东坡也言之有理,便从容地开导说:“子瞻的确有独到之见,必竟你俩还年少,尚需以读书为本,否则会幼不学老何为,是么?”苏东坡和苏辙也深感这是刘老师的一片苦心,并认为刘老师更是位宽厚的长者,所以都恭敬地答道:“谨记刘老师教诲!”

该学堂规定学习“太学体”,要求熟读经典经书、牢记古理古义,且文章还要求写得正统等,目的是符合朝廷的考试要求。这种传统和较死板的学习方法,的确令思想活跃的苏东坡不很喜欢。但是小东坡的适应性很强,所以他也能依据要求熟读、熟诵,只不过他仍然牢记着道士张易简老师之教诲,而是认真去探索理解古理古义,并加以灵活运用。所以文章仍能结合实际,故而他撰写的文章依然显得形式活泼、内容充实,这在学堂里显得独具一格。他的文章读起来不仅有新意,而且文辞贴切、流畅,这使刘老师不能不刮目相看。

这所官办学堂因是培养学生成名入仕之地,所以学生必须博览经史、诗词与选文,自然要每日要背诵、死记。背书对学生而言的确是件辛苦费力的事,而且古文没有标点、分段、分句,只有靠自已专心听讲和用心理解,才能按文章之意准确地分段、分句。这种老式的学习方法难住了许多“不用功”的学生,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能多遍背熟课文的学生,却也能自然加深理解和能熟记不忘。苏东坡虽然不喜欢这种死板的学习方法,但他很有毅力,也能理解到熟读的一些好处,所以能坚持日读、日背、日记。为此,苏东坡兄弟经常受到刘巨老师的表扬。

刘巨为了因材施教,不仅以较多的时间让两兄弟自学为主,还抽时间单独指导他们,并鼓励两兄弟在学习上要有自己的见解,再三提醒只有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含义才能运用自如等等。聪明的两兄弟自然明白刘老师安排自学为主的用心,所以二人特别刻苦,认真地独立思考。由于兄弟俩能充分发挥自已的独立思考的潜力,所以越努力思考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时还感觉似乎被众多的问题所包围,不知从何突破。刘巨知道后便笑着对他俩说:“无需疑虑,这已说明你们进入了独立思考的境界,不要担心问题多,发现了问题就认真研究,去解决,解决的问题越多,你们不也懂得越多么!”苏东坡、苏辙反复地琢磨,觉得刘老师所言极是,于是加倍去钻研、思索,两兄弟提高的都很快。两兄弟进一步感受到了刘老师的良苦之心,当然也越来越敬重刘老师了。刘巨很爱写诗,属于眉山地区的第一诗人,他一生写了不少诗,但他尤其满意自己近日所写的《鹭鸶诗》,而且他特别喜爱诗中的末尾两句:“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刘巨为启发学生的思路,也常把自已写的诗提供给学生们参考学习。一天他将该诗交给学生学习,同学们看后都很佩服老师的才学,也反复唱诵该诗。可唯独苏东坡读后没有露出赞誉的神情,只是在坐位上默默地思考着什么。刘巨必竟是位心胸开阔的志士仁人,并无责怪苏东坡之意,只是有些不解地问苏东坡:“子瞻,你看了这两句诗有何见解?”苏东坡很恭敬地回答说:“老师写的这首诗确为佳作,但学生也感觉末尾两句似乎有些断义,显得雪片有些无归宿之感,老师可否把‘雪片逐风斜’改为‘雪片落蒹葭’更好些?不知学生说得对不对,请老师指正!”刘老师听后顿感惊讶!改了三个字后,雪片就不是随风飘得无影无踪了,而是落在蒹葭之上,确也有了归宿之感!心想这孩子才智过人,长大后一定能出人头地,不禁激动地说:“子瞻真神童也!”这是刘巨的肺腑之言。的确,刘巨教书多年以来,即使是眉山城的成年读书人,都未有对这句诗的满意建议,所以小东坡的见解不能不令他兴奋。停了片刻,刘巨越加赞叹地对苏东坡说:“子瞻前程无量,我已当不了你的老师了啊!”这件事不久就广传于世,被世人誉为美谈佳话。但也充分说明,刘巨更是一位胸襟广阔的爱才的伯乐!人们常说,千里马多而伯乐少,可见刘巨老师是位难得之人才了!

后来,这位好老师不幸病逝,不仅眉山地区的文人学子都很怀念他,当时着名的学者范镇还为他写了悼念诗,并在诗中赞誉刘巨老师是“案头曾立两贤良”(指苏东坡和苏辙)。因为苏东坡两兄弟后来中举后,曾获得贤良正方头衔,故范镇以两兄弟“贤良”的头衔代之,意思是说刘老师教育出了两位大学者。

同类推荐
  • 陈果夫全传(下)

    陈果夫全传(下)

    陈果夫是国民党历史上主持组织与人事管理工作时间最长的人。在国民党党务和用人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是蒋介石的重要亲信。陈果夫和弟弟陈立夫先后交替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长多年,从蒋介石崛起开始,陈果夫与陈立夫兄弟就一直是他的心腹和左右手。二陈为蒋氏出谋划策,规划中统局清除反对势力,终致开创出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
  • 为蘑菇云升起而奋斗的钱三强

    为蘑菇云升起而奋斗的钱三强

    本书介绍了钱三强的生平,内容包括:更名立志、投师居里夫人、目击地球村的核裂变、25个字的求爱信、启明星故乡的星、世上只有母亲好等。
  • 近距离接触陈佩斯

    近距离接触陈佩斯

    众所周知,陈佩斯是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却很少有人知道,陈佩斯自诩小学毕业,并没有上过任何专业艺术学校。可是,受上海戏剧学院邀请,他的喜剧实践经验和理论展示,居然走进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艺术圣殿,并由他指导大学生们实践和体验陈氏喜剧的风格。此举不但受到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师生们的认同和赞许,同时还得到戏剧界同仁们的认可和推崇。从喜剧小品到电影、电视,再到舞台喜剧的升华,用他自己的话说:演小品不过瘾、也太麻烦;演电影门坎儿高、太繁琐;演电视剧周期长、运作难。
  • 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

    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

    本书精选了近百位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传颂最广的名人,分为先贤圣哲、帝王风骚、治世名臣、传奇名将、科学巨匠、文学泰斗、艺术宗师、民族先驱、巾帼红颜九大类,以最精练的文字讲述了名人的生平事迹、思想见解、丰功伟绩等,同时配以“名人名言”栏目和精美的图片,点面结合,图文并茂,使读者朋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地了解名人成长经历和成功历程,更加清楚、细致地了解名人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进而达到了解名人、学习名人,用名人的事迹激励自己,用名人的智慧指导自己。实现成功人生的最终目的。
  • 悲壮刺客:荆轲

    悲壮刺客:荆轲

    《中国古代武将壮士:悲壮刺客荆轲》为丛书之一,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刺客荆轲的传奇故事。他为了信念和承诺,视生命为浮尘,在刀光剑影中挥洒游侠义气,所体现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牺牲精神。
热门推荐
  • 花果山上一大妖

    花果山上一大妖

    孙悟空棍指苍天对他说天地是盘大棋万物皆是棋子你若想超脱桎梏,跳出这棋局唯有掀翻这棋盘,捅破这个天
  • 逆天狂妃:草包三小姐

    逆天狂妃:草包三小姐

    【简介无能,正文绝对不会让大家失望哒】她是异世特工,也是心软如斯的天字第一号大笨蛋——!!一朝穿越,沦落成又胖又疯的太师家三小姐不说。魔兽、异能…样样都冲着她来!唾弃、鄙夷…没有任何人看得起她!除了……“太子爷,在你心里,我特么的到底算什么?!”某女抓狂,一脸狰狞。淡然而笑,复杂的面具,遮挡住他所有倾世容颜,“你,不就是个丑胖子么?”。某女一哽,差点当场被气岔了气…所有人都嫌弃她,所有人都看扁了她,唯独那个叫融融的家伙,从来都陪在她的身边。哪怕…太子大婚,隆重浪漫,新娘明明就是别人!那货却依然对她纠缠不休!!!!
  • 惊世皇妃

    惊世皇妃

    一朝穿越,昔日不受宠的六小姐,一鸣惊人。魔法白痴,靠一身强硬的古武。闯荡江湖。原以为自己魔法白痴,谁料身体里竟然隐藏着强大的精神力。苗条淑女。君子好逑。暗黑大帝、玄羽执法、两大国家君主,不爱江山爱美人。魔法算甚么,姐一身硬功夫照样闯天下。千年前,暗黑大地冲冲冠一怒为红颜。散进修为只为颠覆整个玄羽平复心中的怒气。千年前,上神月下仙子,用自己的灵魂修复了满目疮痍的玄羽大陆。第一次,上神跟魔界的人合作,每人耗尽百年修为,只求换他们一世轮回。沉睡千年的暗黑大地苏醒,纠缠千年的爱恨情仇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傲视天下,唯我独尊。她不再是千年前软弱的月下仙子,什么上神的规条,在她眼中算了屁。大闹天宫,搅混天地。宁可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
  • 我们的倾城时光致桉惗

    我们的倾城时光致桉惗

    民政局门口捡了个老婆?还是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铁花瓶?苏惗,曾经在娱乐圈中掀起了一阵暴风,在事业达到最高点时,却突然隐退做起了作曲家。 江桉,国内最大娱乐集团华乐的总裁,帅的人神共愤。 男女主身心健康,欢迎入坑
  • 穿越之娇妃难宠

    穿越之娇妃难宠

    穿越至高配女主,成为陆国公之嫡女,生的花容月貌,带着前世记忆经商做的可谓是风生水起。身边围绕的不是王爷,就是皇子。这可不就是最高标配啊!陆子衿贼贼笑道:可不是她爱财,这女子多些财务伴身总没坏处吧!她来这一遭可要活的比谁都出色些。不过这一个个的爱她如痴如醉倒是让她头疼的很,正所谓你不是我心中的那捧土,开不出本姑娘想要的花呀!秦天傲身为带着金手指的穿越者对这陆子衿可是头疼的很,怎么会有女子如此没有大家闺秀风范。可是怎么他会觉得她越来越可爱,可爱的想要独占。
  • 制霸赛场

    制霸赛场

    五个“坏"小孩的篮球制霸之路,正在加载中……
  • 杠上绝色腹黑王

    杠上绝色腹黑王

    某王爷:请问姑娘芳名?某豆儿:唐——豆儿。某王爷:这名字很甜啊,某豆儿:嘿嘿,那是自然,本小姐长得也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甜美可人,人如其名!某王爷戏谑:确实人如其名啊,吃货一头!果然是个祸害,难怪自从你进了王府以后,就鸡飞狗跳,祸事连连!来人哪,把这个神棍拖出去喂猪!一个最怂的特种兵,一粒最傻的豆子,却偏偏杠上了以狡猾闻名天下的腹黑王爷。斗智斗勇,机关算尽,推来推去,到底是谁吃了谁?精彩纷呈,不容错过!
  • 琅嬛谷

    琅嬛谷

    为家仇热血归来,掀起江湖一片风浪,朝堂尔虞我诈,一举扳倒权势
  • 元灵大陆之神裔现世

    元灵大陆之神裔现世

    诸神之战万年之后,元灵大陆势力分割不定,以人、兽、魔、龙...一些强大的种族时有争纷。一个被世人唾弃的“元灵废材”的少年,在一次绝望的困境时,找到了一块神奇的灵纹符石,与之融为一体,并被万年之前创造元灵大陆的创世神的使者选中,作为新一届神使,让大陆恢复和平。脱胎换骨的少年接受使命,开始踏入强者的世界,创立了“神裔冒险团”,与一群来自不同种族的伙伴踏上奇幻之旅……
  • 粉样华年

    粉样华年

    24岁的姚夏是一家实业集团篮球部的签约球员,打一手漂亮的篮球,尤其擅长三分球。性格有点温吞的姚夏想在事业上有所突破,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实现,在恋爱上也是一样,虽然已经有了漂亮的担任拉拉队队长的女友罗珊,但是仍然感觉生活中缺了什么。罗珊虽然很爱姚夏,但是她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表面上是温柔可人的女孩,但是背地里却背叛着姚夏。姚夏无论是在篮球上还是恋爱上,总是一到关键时刻就无法发挥实力。偶然间,姚夏认识了邻居如漪,如漪是个小提琴手,他们经常在一个篮球场上遇见,渐渐熟悉,并成为可以交谈的好友。但此时如漪的追求者竟然是姚夏所效力篮球队的教练:成熟稳重的男人岚沙。如漪虽然被姚夏所吸引,但又为了岚沙的告白而怦然心动。性格优柔的姚夏、双面娇娃罗珊、性格直率的如漪以及稳重优雅的岚沙,他们的事业之路究竟通向何方?而他们又该情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