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01200000002

第2章 服材用事

第一节 破除对材料的误解

近些年来。同学们的作文,单从材料方面看,可以说比以前丰富得多了。这从一些作文标题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比如《家乡的草每》。《我的小鸡》、《贴鼻子》、《钓鱼》……范围是相当大的。不像五六十年代的作文,全写些惊心动魄的大题材。什么抓特务、斗坏人、抬金不昧、雨中送伞之类。那时候。这类题材的文章被写成了老八股,除了语言的稚嫩,没一点情趣,令人很难看出是出自学生的手笔!

当时的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呢?主要是大家对材料存在着严重的误解。以为只有这样的材料,才是值得写的,才是典型的、真实的、新颖的、有意义的。这种误解,有时代的原因,不仅存在在那时的同学们身上。也存在在那时的老师、家长身上。那时候,哪个学生的作文如果不写类似的话容,比如说写种花种草呀。养鸡养猫呀,那就说明这个同学R受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是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严重问题!

现在,这种对题材的误解,应该说已基本上得到了解除但是不少同学作起文章来。仍感到缺乏材料。他们尽管不再以为只有那些“重大的”、“惊心动魄的”材料才是值得写的。住却觉得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太平凡,太一般,既不惊险,又不庄折。怀疑这样的材料。值不值得写进文章巾去?

据说,有个同学,每逢作文都苦于没有材料。于是枯坐半晌,不得不去瞎编。结果,故事似乎生动了,离奇了,但与自己生活太远,凑凑合合写下来,老师看后,仍不免摇头,甚至给批了“假、大、空”三个大字这位老师在作文评讲时说:“不要瞧不起身边的人和事。

平凡中有不平凡,普通中有不普通。我们要留心身边各种各样的事物,掌握观察的方法,提高分析的能力”这位老师的话是说得不错的。因为,文章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题材的重大、完整、曲折,而取决于作者对题材的分析、理解。生活中有很多事,看起来很平常,很普通,没有离奇曲折、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蕴藏着深刻的意义,作者只要将这种意义挖掘出来,表现出来,仍然会成为很好的文章。加之这种题材,作者熟悉、了解。自然也容易表现,甚至会写得生动深刻。

第二节 桑叶·尘土·粪便

关于材料的重要性,人们总喜欢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最普遍、最流行的说法。这比喻其实也很形象生动,只因太普遍、太流行了,人们便说厌了它,又变着法儿打比喻,目的仍是为了强调材料的重要性,希望从事写作的人,把积累材料的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蚕不吃桑叶吐不出丝,蜜蜂不采百花酿不出蜜”这是把材料比做桑叶和花粉,也很形象、恰切。因为桑叶之于丝,花粉之于蜜,和米之于炊,是完全相同的。

原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有一本很有名的书《金蔷薇》。在这本书的第一篇中,作者把材料比做“珍贵的牡土”。他讲了一个很动人的故事:一个老清洁工,为了给一个不幸的姑娘制作一朵金蔷薇,下决心不把首饰作坊的尘土倒掉,而用那里面的金粉熔出一小锭金于,打制了一朵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讲这个故事的用意很明显:作者积累材料,犹如在尘土中沉淀金粉备从尘土中沉淀金粉,是很艰苦的工作,必须热爱生活,有恒心,有毅力,不然,尘土中的金粉,就会被浪费,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就不可能被发现。

(顺便说一句:希望同学们将来不要忘了读这本书。的确,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把材料比做粪便的是《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他说:

“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个粪筐,见粪就拣,成为习惯。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只要是有用的,不管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拣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邓拓在担任北京市委书记期间,尽骨工作很忙,但无论读书、看报,都坚持积累材料,为写作镶燕山夜话》,准备了大量素材人们对材料所作的比喻,还可举出很多很多。但不管米也罢。桑叶也罢,花粉也罢,尘土也罢,粪便也罢,部说明了材料的重要性。我们要从这些比喻中,引起对材料的重视,把积累材料当做写文章的头等大事来做。

第三节 对妈妈不能只作观察

观察是积累材料的重要方法,却不是惟的方法心理学家说,人对客观事物的了解,80%以上是通过眼睛获得的。通过眼睛看世界,对事物的外部形态和特征,如大小啦,颜色啦,高低啦,长短啦……最能得到详尽具体的了解。L匕如棵树,我们把它观察过了,便知道它有多高、多粗,枝杆是挺直的还是斜伸的,叶子是对生的还是互生的。但在文章里,我们写一棵树,并不是只写这些就行了。这裸树的气势怎样,风度怎样,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怎样,人们来到这棵树下,有什么感觉、什么想法,对一篇文章来说,也许这些才是最主要的、最应该写进文章的。但只凭眼睛去观察,对这些却不一定有收获、有体会。

所以,积累材料,除了观察以外,还要感受。感受是作者见到什么景物,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以后,心里感到激动、喜悦、悲伤等等感情的一种能力,也是作者对人、事、物本身情绪的把握有些老师认为,培养感受能力,只是作家的事,对于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来说,只需培养观察能力就行了;也就是说,只需了解事物的外貌形态就行了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比如有些老师给同学们出的作文题,就是只靠观察获得的材料写不好的。如《我的妈妈》这个作文题,你要写好,就不是只凭观察所得的材料就能写好的。只凭这样的材料,你只说妈妈个儿多高,眼睛大大的,有一头乌黑的发,笑起来多美,这并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不能令人感动,不能令人感到妈妈为什么可亲、可敬、可爱。而要写出这些来,你必须靠平时对妈妈有所感受,比如说妈妈怎样关心你的成长,怎样疼爱你,又怎样严格要求你。你必须在平时,把妈妈的一言一行,牢牢地记在心里当妈妈给你做了一件新衣时,你多么高兴,当妈妈为你留下好吃的东西时,你多么激动,当妈妈批评了你时,开始,你多么不满,后来,又多么懊悔。总之,你必须通过平时的感受,积累下这些方面的材料,才能将《我的妈妈》这篇文章写好。

据说有个同学在写《我的妈妈》这个题目时,回到家里,曾对母亲说:“妈妈,我要写一篇关上您的作文,请您站好,让我观察观察您吧!”他的妈妈笑了笑说:“傻孩子,难道您平时就没有观察妈妈吗?”这也许是一个笑话,但这笑话却很值得我们深思。它说明,人们写文章,为了积累材料,既要观察事物,也要感受事物,既要提高观察能力,也要培养感受能力。

第四节 贮备察情

没有材料写不出文章,这是必然的,肯定的。但是,有时候,有了材料,文章仍然写不好,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因当然很多,有时因构思、结构欠佳,有时因表达方法、技巧欠妥,有时因语言功力不够。除此之外,单从材料方面看,原因也很复杂。

初学写文章的人,把文章材料的范围看得太窄,以为掌握了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发展变化,就算掌握了材料;以为知道了一个人的事迹成就,他的长相如何,穿什么衣,戴什么帽,就算掌握了材料;以为弄清了那是一座什么山,那是一条什么河,山上有什么庙,河里有什么鱼,就算掌握了材料。当然,这些都是写文章的重要材料,但是除了这些之外,事件所包含的意义,人物的思想感情,山水的性格风貌,应该说同样是很重要的材料。文章中如果缺少了这些东西,自然不生动,不感人,不深刻。但是有些写作者,平时积累材料,偏偏只看重一些具体的事物,而忽视对思想感情的关注和积累,以为思想感情是绷缈的,空洞抽象的,在平日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偏偏不重视。结果,对事,只看见了它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人,只看见了他的外貌特征;对景。只看见了它的颇色形状,便得意了,满足了,把这些记在本子上,录以备忘,以为凭这些材料,就可以写出好文章了。

这样积累材料的人,只知道观察,不知道感受事物,只运用观察的方法,不运用感受的方法。观察和感受。前者是客观的,冷静的,多用眼而不用心,不动感情,只注意事物的外貌形态;后者是主观的,动情的,既用眼也用心,在注意事物外貌形态的同时,也投身于事物内部,在体验事物情感的同时,也体验自己的情感。比如我们而前有一棵树,冷静客观地观察它,我们只能看见它多高多粗,是乔木,灌木?叶子是对生的,还是互生的?观察完了,如实地将这棵树写出来,文章自然不生动,不感人。运用感受的方法,则要在了解到以上情况之后,还要体验别人和自己来到这棵树下,有什么想法?这棵树对别人和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影响?树的气势怎样?人的情绪怎样?树和人之间,有什么诗情画意?然后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将客观和主观两方而的材料都写进文章。这样写出的文章,效果自然好得多!

所以有经验的作家,大多不满足于做一个职业观察家,反对“醉心于记录”,只靠观察笔记进行写作。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一个写作者在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记录材料,这虽是必要的,但却是不够的。因为一个人的材料仓库中,除了要贮存大量丰富的生活事件、人物状貌、环境场景之外,还必须有丰富、深刻、细致的感情记忆材料、情绪记忆材料。古人说:“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魂。”因此找寻文章枯燥、干瘪、不生动、不感人的根本原因,必须检查自己的材料仓库中,有无这些活生生的、带血带肉的东西长期以来,在中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视观察训练、忽视感受训练的偏向。有些老师认为,感受是作家的事,中小学生只需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就行。事实上,人在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感情丰富,想象活跃,并非对事物不能感受,写文章并不是不需要情绪记忆材料和感情记忆材料。因此错误的教学引导应该立即纠正,让同学们将对事物的感受,由不自觉变为自觉,在自己的材料仓库里,贮备更多的感情。

第五节 要有闲情逸致

老作家孙犁,有一篇题为《吴召儿》的短篇小说其中有一段这样写吴召儿在民校识字班里念书的情景: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我正要催她,她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率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a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鹅的叫唤。

《吴召儿》作于1949年,写的是作者抗日战争时期在阜平一个叫三将台的小村子的一段亲身经历。卜多年以后,作者在一篇《黄鹂—病期琐事》的文章中,说明他就是在阜平初次见到黄耐的,黄鹂的啼叫“一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飞起来“迅若流星”,“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接着还说: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对他的身心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老作家孙犁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著名评论家黄秋耘说:孙犁的作品。有点近于诗歌那样的艺术魅力,“他创造的,是诗歌的艺术境界,他的艺术气质,也有点近似于诗人的艺术气质。”

孙犁,为什么会具有诗人的艺术气质呢?孙犁的作品,为什么会具有诗歌那样的魅力呢,看来这都和他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有关。他说,职业决定他必须对美的事物作狂热的追求,必须有这种闲情逸致。道理很明显,抗日战争时期,孙犁如果对黄鹂的啼叫没有一定的观察和感受,他便不会在《昊召儿》中。用黄FA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叫唤,形容、衬托一个女孩子熟快动听的念书声音。而作品如果不作这样的形容、衬托,那又怎样会具有诗的艺术魅力呢?

由《吴召儿》的这个写作过程中,我建议同学们为了写好作文,在平时也应培养一定的闲情逸致,了解事物,观察感受事物,不要满足事件的始末过程,不要只看重事物的外在形态,更不要把全部的课余时间,只用来玩电子游戏,而应该对鸟兽、昆虫、花草、树木、山水、田野,都有一种观察、体味、感受的闲情逸致,这不仅对积累材料大有好处,而且对养成自己的气质,也大有好处。我国当代作家汪曾棋。前些年写过一组小文章,题目是《夏天的昆虫》。在这篇文章最后,作者曾语重心长地写了一段附记,大意是建议同学们在夏天,不妨玩玩昆虫,和小动物建立感情。作家的良苦用心很明显,那就是建议大家要培养一定的闲情逸致,积累情培记忆和感情材料。

第六节 重视无意注意

一群孩子被老师领着,在校园里观察树木、花草,在动物园观察熊猫、猴子,在田野观察农民犁田、锄地。孩子们要写文章了,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因而也观察得很认真,很仔细写作中把这种观察称作定向观察,或称有意注意。

平常,一个人无论在学校。在家庭,在城市,在郊外,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这时候,他并没有写文章的要求和目的,这些事物在无意中被接触到了,于是也会在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很受感动,心情难以平静,甚至终生不能忘记。一个人一生这样观察到的事物很多,有的被淡忘了,有的却长久地被头脑储存起来,并不腐烂发霉。写作把这种观察叫机遇观察,或称无意注意。

初写文章的人,容易注意有意注意而忽视无意注意,认为通过有意注意获得的材料。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值得写到文章中去。其实两相比较,人们通过无意注意积累的材料,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有意注意。无意注意虽然在无意中了解生活,积累材料,但这样收集到的材料却有了更强烈、更明显、更特殊、更典型、更真实、更感人的特点。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所以我们不能轻视无意注意,不能小看平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到的写作素材不过,凭借无意注意积康材料,也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它要求观察者热爱生活,对生活具有强烈的兴趣和敏锐的感受能力。一个人如果悲观厌世,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这也看不惯,那也没兴趣,整年整月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和什么人也不来往,对什么事也不关心,闭目塞听,孤陋寡闻,那就谈不到有所积累。

记忆是写作的财富,记忆是一种神秘的仓库。作家是水远以记忆为生的。俄国作家费特,小时候曾同一个姑娘荡过秋千,听到过她的连衫裙被风吹得呼呼响的声音。后来,时间过了40年,他把这件事还是写在了他的一首诗中。他原来以为自己已经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T,可是在写作需要的时候,记忆又把这件事给他送来了。这个故事说明无意注意对积累材料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无意注意积累的材料,有时终生也不能忘掉;生活时时都向我们敞开着人门,我们对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不能忽视。

第七节 珍惜童年的记忆

不少作家对自己的童年都做过热情洋溢的赞叹孙犁在《铁木前传》最后一章写道:“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只小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决活泼的。”

魏巍在散文《我的老师》中写道:“童年的记忆是多么珍奇!愿这些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我愿永远地感念他们。”

作家们珍惜自己的童年,是因为那里是鲜花盛开的文学园地,那里蕴藏着许许多多可供他们写作的题材。

记忆在人的大脑里,不会腐烂发霉多少年以前的事,只要震撼过自己的心灵,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激动不已。当然,记忆也是一张细密的大网,它可以啼选和择取,把一些毫无童义的人和事,一些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人和事,从头脑淘汰出去。但是那些在很早很早以前曾经使你喜悦过、兴奋过、悲伤过、苦恼过的人和事,你却终生不能忘记,而且会成为极其珍贵的财富,在一个极为偶然的时机,生动鲜活地再现出来,绘声绘色地涌现在你的笔底。

这里,我愿讲自己的一段感情经历:

40年代初,我读完了小学,进人了我们家乡惟一的一所初级中学。中学有一门地理课,课本是开明书店出版的,著者为黄国璋先生。那时候,我当然不知道黄国璋先生是怎样的人,但是我却十分敬佩他,仰慕他,觉得他热爱祖国,很有学问。因为在这本书中,他用明快而有感情的语言,介绍了我们祖国的山何大地,使我获得了许许多多知识。后来,我终于上了大学。谁也不会料到,这所大学地理系主住竟是黄国璋教授。这时他已是60多岁的人了,为人和蔼可亲,工作认真,精力充沛。很多次,我在校园里遇见他,很想告诉他,我在初中一年级时,用的地理课本就是他编著的。但是很多次,我由于内心激动,话到口边却没有说出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了,黄国璋教授被诬为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他和夫人一起自杀了。他们屋子的里外间墙壁上,有一个过烟筒的圆孔。他们把绳环从圆孔穿过去,一人挂在外间,一人挂在内间,在同一声哀叹,同一声“再见”中,一起离开了人世多少年来,我想写一篇悼念黄国璋教授的文章,想将这对老年夫妇的惨死,作一番如实的记述。但是一想起这件事,我就很自然地又想起自己在初中上地理课时的情景,想起自己那时对黄国璋先生的敬慕之情。我觉得,贮存在自己的记忆中的这段感情经历是很珍贵的,这些材料,可以帮助我把这篇文章写得内容丰满,感情浓郁。不然,也就是说,假若我不曾上过中学,不留那么早地就知道黄国璋教授的名字,不曾对他很早地就产生过敬甚之情,肯定地说,这篇文章便写不好,或内容单薄,或缺乏情趣。

我讲述这段感情经历的目的在于说明,童年的记忆是很值得珍惜的,因为人在生活中积累材料,并不是时时都有明确的目的,那些不知不觉、自自然然闯进生活的人和事,那些曾使自己感动过的人和事,常常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发生并留存在自己脑海的。这些人和事,有时经常在我们眼前闪现,有时似乎被我们忘记了,悄悄地沉淀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但是一旦受了某一事物的刺激,受了某种思想的启示,它就会再次发光,再次闪现,并且发挥巨大的作用。这种材料对别人来说是不具备的。根据这种材料写出的文章,便会有感情,有特点,能够显示自己独有的风采!

因此,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童年,珍惜自己童年时的记忆,不要认为自己的童年是平凡的,幼稚的,没有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而应知道平凡中正包含着不平凡,一般中止蕴藏着不一般。

第八节 “下笔”和“下眼”

初学写文章的人,都有无从下笔的苦恼。他们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平常,不生动,不新鲜,没有多大写进文章的价值。和这些人相同,同学们写作文。也常发出这种无从下笔的慨叹总认为自己的生活太平常,这是对生活的误解,也是对作文题材的误解。生活的长河,不可能处处都是急流阶滩,处处都有惊涛骇浪。文章的题材,不一定全足“重大”的,惊天动地的。如果认为文章只能写完整的、曲折的、惊险的材料,因而看不起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人,把生活中大量的、看似平常然而却很重要的题材忽略掉、舍弃掉,这不仅是很可惜的事,也是写文章无从下笔的根本原因。

无从下笔,常常是由无从下眼造成的。“下笔”和“下眼”关系十分密切。“下眼”决定“下笔”,会“下眼”才会“下笔”。法国19世纪有个著名的雕塑家叫罗丹,他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他的意思是说,生活对任何人都不偏心眼,它并不把新鲜生动的、特别美好的部分,呈现给一部分人,而将平平淡淡、不生动、不新鲜的部分,呈现给另一部分人,问题在于会观察生活的人,即所谓大师,却能够在平常中看出不平常,“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这就说明了“下眼”的重要性。会不会“下眼”能不能在平凡中看出不平凡,这是观察能力、感受能力的问题。一个人会不会写文章,会不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住丰富多采的材料,和对生活有没有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初秋的夜晚,银河两边闪着无数颗星星,大人说其中有牛郎和织女,接着还讲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可是孩子却没看受到多大的感动,只有唐代诗人杜牧才写出过“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诗篇。再比如,深秋的旱晨,一片枫树林全变红了,那红色的叶子,犹如朵朵红花,但是我们看见了,也没有怎样感动,仍然只有诗人杜牧,才唱出了“停车坐爱枫林晚,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句。这是由于什么缘故呢?难道大自然只给诗人以描绘吟咏的权利,而把它的动人之处却向其他人隐藏着、遮掩着吗?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如我们在前边所说的,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一样,对任何人都不偏心眼,问题在于人对客观世界,客观生活的感受能力各有高下,很不相同,有的人有眼力,有的人没有眼力。

观察世界,认识生活,是我们获取作文材料的惟一途径。能不能清醒自觉地走上这条道路,是能不能“下笔”的关键。生活有时是绚烂壮丽的,有时是平平常常的。但从日常生活中获取丰富多采的写作材料,并不像从河边提一桶水那么容易,也不像从山下搬一块石头那么方便。因此我们必须有眼力,能够观察,能够感受,不然便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凭生活多么丰富多采,我们将仍然无从下笔。

所以说,无从下笔和不会下笔,是由无从下眼和不会下眼造成的。“下笔”是表现生活“下眼”是认识生活。“下眼”在“下笔”之前,只有知道从何“下眼”了,会“下眼了”才会“下笔”为了写好文章,让我们把自己的眼光炼得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敏锐吧!

第九节 下笔生马

我国古代画家,不少人都曾提出过“师造化”的口号。

“造化”就是客观事物,就是大自然。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把大自然当傲真正的老师,注a观察、写生,反对只临摹前人的作品,反对只凭想象,闭门造车。不少画家提出了这个口号,也认真地身体力行。终于成了著名的绘画大师。

这里我们只讲几个画马高手的故事。

宋代画家李公麟是一位画马名家。诗人黄庭坚曾用“李候画骨亦画肉,下笔生马如破竹”的诗句赞扬他的画技。诗中的这个“生”字极为恰当,意思是说,他笔下的马精神饱满,神采奕奕,教人看了。不相信那是画的,而以为是“生”出来的。

李公麟为什么能把马画得这么生动逼真呢?原因在于他不只临幕别人的作品,继承前人的技巧,而十分重视对真马的观察摹写。据说他常常到皇帝养马的“骐骥院”里去写生,在马圈里一呆就是一整天。他不仅观察马圈里的马,还时常到荒郊野外,观察山坡湖畔的野马,体会马的自然天性。据说他有一幅很有名的《马性图》,就是这样画出来的元代画家赵孟颊,也是画马能手,他除了平时对马写生外,为了准确把握体会马的动态,还在自已家里的床上,学马打滚的动作。一天,他的夫人穿过窗户看见了,只觉得丈夫就是一匹活灵活现的“滚尘马。”

当代画家徐悲鸿以画马闻名中外。他画的许多奔马之所以充满活力,栩栩如生,和他早年在巴黎、柏林留学时经常去动物园写生有密切关系。他为了对马的肌肉、骨骼作精细的研究,曾画了一千多幅速写。1940年徐悲鸿去印度讲学,在大吉岭和克什米尔见到高头、长腿、宽胸的骏马,便和马朝夕相处,以至达到着迷的程度。1978年,我国发行了一套由徐悲鸿的奔马制成的邮票,就是他从印度回国以后的作品。

画家“以造化为师”,对我们写文章有什么启示呢?

现实生活是绘画和写作的共同源泉。绘画和写作的这个相同之处,说明绘画“以造化为师”,写作也应“以造化为师”。

前人的作品是应该借鉴的,但最可靠的老师还是现实生活。

1947年,徐悲鸿在给南昌一个热爱美术的小学生写信说:“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画马必以马为师,画鸡即以鸡为师。不必学我,真马较我画之马,更可师法也。”徐悲鸿的这些话,对我们也是有用的,也就是说,学习写作固然要阅读、借鉴前人的作品,但重要的还是熟悉生活,了解生活,根据生活规律,体会写作规律,根据作品反映生活的需要,提高写作的技能和技巧。

第十节 一分钱的启示

“我在马路边拾到一分钱,送到警察叔叔手里边……”

上过幼儿园的同学,小时候都唱过这只歌子。歌颂祖国花朵的好品质、好行为,是这只歌的主题。这个主题是重大深刻的。歌词作者为了表达这个主题,选抒了一个小主人公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为了交还失主,而要千方百计交给警察叔叔的情节。这故事在生活中是可能发生的,也是很感人的,能够生动地说明祖国的少儿,的确从小就其有纯朴而高尚的思想品质。

值得我们思索的是,歌词作者为什么让我们的小主人公只拾到一分钱呢?也就是说,他为什么不让小主人公拾到一元钱、十元钱,或者更多钱呢?

歌词写作以小见大的原则,和一般写作以小见大的原则是相同的。对这只歌来说,“大”指它的L题,“小”指一分钱这个细节。我们的小主人公,正由于拾到的是一分钱,而不是一元钱、十元钱,或者更多的钱,因而才越能有效地表达这个大的主题。钱数越大,他理所当然地要交给警察叔叔,理所当然地要交给失主。因此,以小见大的原则,是各种写作的共同原则。

写文章为什么要遵循以小见大的原则呢?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因为作品反映生活,总要受到篇幅的限制,不能将所有的材料都写进去,这就要选择取舍,从众多的材料中选取最生动、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这种材料,虽小却大,虽少却多,有以一当十的作用,这就叫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古人称作以轻运重。

以轻运重是个形象的说法。同学们都见过称东西的秤吧,秤陀虽小,却可以挑得起比它大得多、重得多的东西,这是多么奇妙的力学作用!我们在写作选材中,要重视这种以轻运重的力学原理,不要贪大求全,不要以为几是重大的题材,儿是完整曲折的题材都是好的题材,不要以为只有占有了这样的题材。就能必然地写出好文章来。

第十一节 分章使用材料

一次外出访友,友人将其孙女的作文本让我看,我随便翻到一页,题目是《我的自画像》。读后觉得不错,现将全文抄录如下:

我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天真、好动、贪玩。

我叫王森,黄头发,大眼睛,塌鼻子,小嘴巴,黑皮肤。

有的同学说我是日本人,有的同学说我是非洲人。无论他们怎么说,反正就是两个字:—难看!

我的颇头还有一个小红疤。关子这个小疤,我要给大家讲一段往事我上二年级时,一天下午和几个男孩去偷果园的苹果。我们来到一个很偏僻的地方,那里有一条通往果园的小路。我们从革丛中钻进去,就开始行动了。我人小,来到一株红香燕树下,第一个先爬上去。我摘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他们也和我一样,每人都爬上一裸树,急急忙忙地摘下一个苹果吃。他们有的把苹果只咬一口。觉得味不好,便扔了又摘另一个。

正当我们吃得高兴时,只听见几声构叫,一阵脚步声向我们传了过来。我们被吓得什么似的,一个个都从树上跳下来,慌慌忙忙向外地去。我是一个女孩子,跑不过他们,远远地落在后边。可恨的是这时恰恰有一堆吁木*1档住了我的去鉴,我急忙用手一推,手被刘破了,额头也就留下了这个小小的仿疤。这是一个不光彩的伤疤,从那时就一直留在我的顺头,使我每次看见,心里就难受,就悔恨这扰是我。一个天真、好动、贪玩的女孩今年12岁。

王森这篇作文,有很多优点,如有洋有略、能留能进,尤其是能分散使用材料。分散使用材料,就是不把材料集中地、一次性地全写出来,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散开来,恰当地分布在应该写的地方。对这篇小文章来说,主要材料就是小作者的长相:黄头发、大眼睛、塌鼻子、小嘴巴、黑皮肤,以及额头的那个小红疤。可小作者在替自己“画像”时,先只写到头发、眼睛、鼻子、嘴巴、皮肤,却将那个小红疤分散到下边的文章中去,使文章前略而后详。这种分散,也是一种留笔。写文章,能“留”才能“进”。“进”可以使文章加深文意,不停留在单纯的“画像”上而本文最后通过记述偷摘苹果的事件以后说:“这是一个不光彩的伤疤”,“使我每次看见,心里就难受,就悔恨”。小作者没有空喊口号,但却写出了一种真实的、符合一个小姑娘性格的心情,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相当深刻的。

由此可见分散使用材料对写好记叙文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关系着详略、留进以及文意的开掘和升华,很值得同学们重视。

同类推荐
  • 明智权变的故事

    明智权变的故事

    本套丛书图文并茂,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代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是中小学生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配套系列读物,非常适合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收藏,也是各级图书馆收藏的最佳版本。
  • 教你制作舰船模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丛书)

    教你制作舰船模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丛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丛书:教你制作舰船模型(最新版)》是一本自然科学类读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丛书:教你制作舰船模型(最新版)》有具体的操作过程和实践步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丛书:教你制作舰船模型(最新版)》不仅能丰富青少年朋友课余生活,提升其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其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从而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 汽车车身修复

    汽车车身修复

    《汽车车身修复》以汽车车身钣金修复的技能为主线,从基本技能到一般技能,再到车身严重损伤的修复技能,分别对应三个模块,即模块一——车身钣金基础,包含安全与防护、车身结构与常用材料、钣金展开放样、手工咸形、气体保护焊、电阻点焊等十个任务;模块二——车身轻微损伤的修复,包含前翼子板的修复、车门面板的修复、车身钢板的收缩、车身铝板的修复、车身塑料件的修复等七个任务,模块三——车身严重损伤的修复,包含车身损伤评估、车身测量技术、车身矫正技术、车身钣金件的更换等四个任务。
  • 古诗文阅读(阅卷教师谈高考语文丛书)

    古诗文阅读(阅卷教师谈高考语文丛书)

    本丛书作者参加了历年高考语文的阅卷工作,接触了大量语文试卷,从卷面中发现高中语文这一课程在教与学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本套书将从学生的卷面答题情况出发,深刻分析学生该如何学才能提高成绩,老师如何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通过我们共同思考,学生都能在答题这个环节游刃有余。如果达到我们所提的要求,答题只是从缸中舀一碗水。永远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的技巧、攻略。学习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 西欧现代名著导读

    西欧现代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主要根据语文新课标指定的中小学生阅读书目,在参考和借鉴许多译本优点的基础上,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内容概述和欣赏与评析等全面性指导阅读,可谓是高度浓缩,既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又便于我们全面而轻松地阅读把握。
热门推荐
  • 草的童年

    草的童年

    那一年,因为一个语文老师的非礼和诽谤,我不得已转学到了高平一中,因为单纯和年少,那时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迷茫。或者对人性开始有了深刻的思考,也或者对成长更加的迷惑。于是,开始排斥和语文有关的所有东西,包括自己曾经那么酷爱的文学。我开始旷语文课,开始停止写作,开始扔掉那些曾经喜欢的文学书籍,也开始憎恶所有的语文老师。所有这些只是和一段不那么开心的往事有关,而那段青春期发生的灰色的往事也曾经让我一度偏激,我的偏激,也在无意中伤害过一些人。
  • 家有贤妻,夫人请落座

    家有贤妻,夫人请落座

    一睁开眼,蓝雨晴就懵逼地发现自己赶上了穿越的潮流,然而不同的是,别人家的穿越的设定是名门闺秀,貌美如花,美男倾心,各路痴情男主男配为她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可是为什么设定道她这里就变成了,侯府毒妇,残害夫君,虐待孩儿,人人喊打。臭名远扬!蓝雨晴很崩溃,原主这是想让她死呢死呢还是死呢?然而事实证明,原身既然连自己都能搞死,搞死她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于是蓝雨晴只能挑起革命的大旗,与反派小叔斗智斗勇,为自己的苦逼夫君寻医问药,智斗各路突然跳出的牛鬼蛇神,调教自己的便宜娃子,誓要将自己的日子过得像朵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秋菊开会

    秋菊开会

    成为人大代表的“秋菊”再次成为故事的主角。“秋菊”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去北京开会了。当上了代表的“秋菊”这回不再为自己而是为村里讨说法,她提出并希望解决他们王桥村和林场一场历时十年的纠纷。然而,这桩看似简单的纠纷在官场各种微妙的关系中复杂起来。问题到了县里、省里甚至全国人代会,却依然不了了之,人家只拿她“开会”(不把她当回事)。可认死理的“秋菊”依然要讨说法,她不但一根筋非要找到姚省长,而且在她又一次到北京参加人代会时胆大包天告了“御状”———问题最终解决了吗?
  • 破军

    破军

    破军,一腿扫千骑,一拳破万军。男主人公身世之谜,世界蕴含的秘密,战争背后隐藏的阴谋,尽在下回分解
  • 洪武双侠

    洪武双侠

    明朝洪武初年,江湖势力纷争不绝,明教新旧派系斗争激烈,大明王朝内部暗潮汹涌,北元、倭国四处侵扰,明王叶苍穹之子叶凌云与大明丞相胡惟庸之子胡萧,背负忠诚与道义、国仇与家恨,从相识结义、同仇敌忾到各为其主、分道扬镳的人生道路。
  • 林徽因文集: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文集:你是人间四月天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最为经典的诗歌、散文、小说、书信以及建筑等方面的作品。这些文章,或写亲友交往、家庭琐事,或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或是发表真实的议论,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诗文玲珑剔透、感情细腻、风格婉丽,颇富美感;建筑相关作品深入浅出、审美独特,古典韵味十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 快穿女配系统说败家一个亿

    快穿女配系统说败家一个亿

    林默意外点入地狱杀手林沐歌的微博,从此步入人生颠覆,逆袭白富美,赢娶高富帅。穿骏在各个时空完成将女主拍在沙滩上艰巨而有挑战性的计划。帝国太子,霸道总裁,傲娇校草,全能游戏王,地狱冥王……原来他就是我们的男主大大
  • 戈帛全身实录

    戈帛全身实录

    总结人生的利弊得失,寻求闪光之处和真实下的悲凉与无奈!
  • 快穿:时空之翼

    快穿:时空之翼

    【末世满级大佬的快穿人生】一觉醒来,已是十万年后。自个儿成了化石不说,还变成了远古人。为了弄到身份芯片,王梦加入时空管理局,成为时空之翼的一员,开始穿梭次元世界攒积分。(强强1V1,有系统。如无意外,每个世界寿终正寝自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