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5200000028

第28章 岭南文化——汇合古今,融贯中西(2)

有人说,香港文化是标准的现代文化,也有人认为它是后现代文化。确实,丰富的物质财富和代表现代文明的社会制度足以说明它进入了现代文化的行列。而香港人内心深处的迷信、肤浅等文化痕迹,却与现代意识格格不入。

香港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不同,它是在中国土壤上播下西方文化种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所以其文化个性上有中西方文化交相融合的特征。在这里,人们长着中国人的面孔,心里装着西方的观念,迷信与赛马共生共荣,中国的方块字和西方的字母文字相安无事。在这里,文化之间的冲突更多地体现出文化之间的互补。两种文化的结合诞下了一个营养丰富、白白胖胖的混血儿。

有人把香港比做文化沙漠,这实际上仅就高雅文化而言的,而香港文化的主流则是一种通俗文化。根本没有必要用大陆的标准去衡量香港。香港人把本来非常高雅的东西弄得人们爱看,把大陆人看做教育人的小说写成了轻松、消闲的武打、言情故事,把刻板的历史剧拍得比现代戏还要现代。

香港文化是一种消闲文化,在香港,人们在意识形态上没有太明显的政治倾向,人们没有必要在休息的时候,去受什么教育;香港人的生活节奏快,业余生活总要求娱乐性强一些,没必要板着脸孔。在香港多数人只能在上班前饮早茶的时候,才有时间看报纸;工厂的工人,只能利用上厕所的时候读杂志。快节奏当然需要快餐文化,这就是香港娱乐文化得以繁衍的土壤。

香港文化“个头不大”,但本事不小。

香港文化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是狭隘的地域文化,它是一种世界文化。其影响力,可以与京津文化、岭南文化齐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香港文化激活了广东文化,并通过广东文化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流行文化。

随着香港的回归和广州、深圳等地与香港差距的缩小,广东与香港的双向交流更为密切,一种广东与香港的相互影响格局正在缓慢地逐步显现。

香港文化通过对广东文化的渗透,也向中国新时期的文化输入流行文化和新的观念。从流行歌曲的“四大天王”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禁忌,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接受香港文化。当代大陆流行用语的更新变化,与香港文化密切相关。比如当代中国的很多流行译名,镭射、T恤、的士、迷你等都是从香港经广东传入的。有很多译名本来在汉语中有了更规范的译名,但香港的译名还是随着广东文化的强劲势头,全力北伐。

这为岭南文化审视自己以及审视自己与香港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思维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依然主要是香港影响着岭南文化。正因为如此,更深入、更全面、更理性地认识和评价香港文化已成为历史对岭南的新的要求。

与中国的其他地域文化相比,香港文化的形式和特点非常明朗,它是在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融合中国的岭南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随着香港的回归,香港的文化背景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换,即在文化氛围上从西方转向了中国内地文化。如何保持香港文化的独立性和特色,继续让其发挥在中西方文化交往中的纽带作用,已不仅仅是研究者们关心的问题,而成为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政治问题。

从中国政治的态度来看,香港的“一国两制”和“五十年不变”,将保持“整体性香港文化”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也就是说香港人现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会随着主权的回归而“大陆化”。也就是说,香港人“马照跑,舞照跳”,这样香港文化将会继续保持活力。

粤港经济文化的一体化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现实可能。在这种趋势和可能之中,以现代性的眼光去审视岭南文化,寻找并最终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性的新的兼容立场和视野,是岭南文化的一个新的历史任务,将使岭南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开埠造就澳门文化

港澳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中地理区域最小的一种亚文化,它包括现在的香港和澳门地区。港澳文化是以自由资本主义文化为主体,具有岭南文化和殖民地文化烙印的多元的、混合的文化。

澳门的地域人格和文化精神与香港极为相似。同香港一样,澳门过去也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后来被西方殖民主义者占领,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都市,所以就现存的文化形态来说,澳门文化也是一种东西合壁、多元并存的文化。

就文化寻根来说,在历史上澳门也是中国岭南文化的一部分,在它被葡萄牙人占领以前,它隶属于广东香山,其文化与香港一样,与珠江三角洲本同属一脉。

远古时代的澳门是一个孤悬海上的小岛,后来由于西江泥沙的冲积,日积月累,在大陆与小岛间形成一道沙堤,澳门于是成为与大陆一径相连的半岛。400多年的开埠沧桑,把这个状似莲花的半岛打磨成“东方钻石”,然而它的光芒一直因屈辱而黯淡。

明朝中期,澳门已是来中国贸易的外国商船湾泊的港口,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州市舶司迁到澳门,自此澳门“开埠”。

16世纪葡萄牙人第一次登上澳门半岛时,半岛上人口已达400人左右。海湾入口处,两座建筑物格外引人注目,一座是当地渔民奉祀海神天妃的天妃庙,即妈阁庙,据说葡萄牙人在此泊岸后就是误以为妈阁是当地的名字,而把澳门称做Macau;另一座则是当地政府向渔民征税的河舶所。

为黄金而来的葡萄牙人用“铳声如雷”改写了这里的历史。1553年,葡人声称舟触风涛,水湿贡物,借濠镜晾晒,并贿赂海道副使汪柏才得以在澳门暂时居住。据说最初葡萄牙人住在澳门并不缴纳租金,1571年(明隆庆五年)葡萄牙人来澳门贸易时,广东海关官员在衙门外接受税金及贿银。因有其他官员在场,翻译就对海道副使说葡萄牙人带来500两银子缴纳澳门的“租金”。大庭广众之下,海道副使只好让把这笔钱锁进铁柜,上缴朝廷。每年地租白银500两的成例一直延至鸦片战争后的1849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此后极贫极弱的清政府终于无力挽救澳门一步步落入由葡人“永居管理”的命运。

随着葡萄牙人入居、租居澳门,基督教的天主教派、新教派等先后传入澳门,加上早已传入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及教派在总面积23.5平方公里的澳门“华洋杂处”,1576年澳门升为管辖几乎整个亚洲东部天主教活动的主教区,赢得“东方梵蒂冈”之称。

澳门的中国居民绝大多数信仰佛教。从16世纪50年代开始,澳门居民先后修建了妈祖阁、观音堂、莲峰庙等三大禅院。

现在叫妈阁庙的妈祖阁供奉的是护航海神天妃。相传天妃是福建莆田县林氏的女儿,自幼聪明伶俐,能预言未来之事,生前不嫁,每当兄长外出航海经商遇风暴,她测知后立即前往搭救。林氏女死后一直显灵,救助海上遇难者。

澳门的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1534年8月,天主教徒西班牙人依那爵·罗耀拉、方济各·沙勿略等7人成立了一个叫耶稣会的传教团体,准备沿着新航线建立新教区,到东方各国传播天主教。1552年4月,沙勿略代表耶稣会到中国传教病死途中,成为“远东开教之元勋”。

真正在中国内地打开局面的是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他终于使明神宗收下了他的贡物,礼部安排他在外国使节居住区,并帮助他在宣武门买下一个大宅院,称做“北京会院”,作为传教活动的场所。利玛窦除了在北京传教外,还要管理南京、南昌、韶州等教区的天主教传播事务,这期间国内教徒发展达2500人。

大批西方国家的传教士随着贸易商船而来,是想使中国人和他们一道信奉上帝,事实上,他们的目的没有完全实现,却产生了一个与耶稣会士传教本意相去甚远的客观社会效果作为传教士落脚点的澳门,在16世纪至18世纪成为中西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门户。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利玛窦、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一书六卷。此为阿基米德之专著,介绍了近代数学全部的、最基本的知识:几何学、三角学、对数表、代数学、割圆学等,后来修《四库全书》时,不仅将该书收入,而且做了具体介绍。

1583年利玛窦将从澳门带来的世界地图改绘成《万国舆图》,送肇庆知府王泮,并用中文在地图上做了重新标记,还加上了新的注释。利玛窦在绘制地图时,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抹去福岛附近的一条子午线,在地图两边各留下一道边,使中国的位置移至中央,而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分列两旁,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南北回归线的纬线、子午线和赤道的位置。这份地图于1584年由王泮在广东出版,这是近代传入中国的第一份世界地图。

澳门是我国最先接纳西方医药、医术之地方。早在1569年居澳葡人在澳门主教卡内罗的主持下,设立圣加扎医院,后又设立圣辣非医院(即白马行医院)及麻风院,这是西医传入中国之始。

种牛痘先是经澳门葡萄牙医生戈梅斯和地方长官阿利加的介绍,于1805年至1806年间有600多名中外居民在澳门接种。十三行商郑崇谦还翻译出版了《种痘奇书》。1810年行商伍敦元、潘有度、卢观恒集数千金于洋行商馆,请邱喜、谭国等人传种,开中国种牛痘之先声。

据记载,明末清初在澳门、广州常见的西方各种“奇器”有悬挂于三巴寺前定时台二十二辰盘、自鸣钟、日规、月影、刀剑、玻璃制品及各种放大镜、显微镜。现北京故宫保存大大小小自鸣钟数百件,除一些是外国人作为礼品赠送外,其余大部分是由广州工匠所制。

由耶稣会士邓玉函与中国人王征合译、汇编的《远西奇器图说》三卷,对力学基本原理、基本应用方法做了全面介绍,这是西方工程物理传入中国的开端之作。汤若望用中文著述的《望远镜》,详细介绍了望远镜的制作原理和工艺流程,是光学物理传入中国的第一部著作。熊三拔所著《泰西水法》六卷,阐述了西方水利科学的取水、蓄水等力学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物理学中水利学方面传入中国的开端之作。利玛窦的《几何原本》中有关军事学原理、西方武器之介绍,是机械物理学传入中国的开始。

耶稣会士在澳门建筑的圣保禄堂、圣母望德堂、圣老楞佐堂等十大教堂,开了西方建筑学、建筑术传入中国之先河。澳门西洋建筑风貌传入内地,广东、北京等内地多有仿造。尤以北京圆明园中长春园最为典型。圆明园长春园是意大利会士郎世宁设计,法国人巴德尼等协助建成,因此具有意大利和法国巴洛克建筑浑然弥合之美。

与香港一样,澳门也在地理上与广东相邻,并且主要居民的祖籍也在广东,因而与岭南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多一些。历史上广东的居民多次把香港和澳门作为避难场所,比如,在抗战时期,澳门的人口就从14万迅速增加到40万,增加的主要来源就是广东人。改革开放以后,两地的联系就更多,很多澳门人到珠江三角洲投资办厂,澳门和广东的经济几乎是同时起飞的,这就是两地经济和文化联系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在血缘上,大多数澳门人就是广东人,至今还有很多的澳门居民分居两地。夫妻双方一方在澳门,一方在内地,只是周末才回家团聚。

同类推荐
  • 恕我直言

    恕我直言

    《恕我直言》汇集了李镇西老师近两年来关于教育、社会热点的思考评论,比如《我们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我为郎平叫好,也为傅园慧喝彩》《学生给老师撑伞,何错之有?》《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等,其中不少文章还引起过不小的反响乃至争议。思考必然会伴随着争议,甚至可以说,没有观点的碰撞就没有思想的诞生。他希望观点的碰撞能成为君子之交的常态。
  •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先秦卷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先秦卷

    本丛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以民族道德传统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弘扬为基本线索,按不同的历史时期深入考察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历史。
  • 素书(全集)

    素书(全集)

    《素书》分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虽然文字简略,但每句话的内蕴却含意精湛。本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于一体的智慧之作。它充分发挥诸家思想观点与方法,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并以此认识事物,对应物理,对纷繁复杂的事理予以厘清和指导。本书采用了《素书》的权威原著,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力求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原典,并在此基础上甄别、博采众家之长,为原典作了简易通俗的译文以及入情入理的精彩评析。
  • 知堂两梦抄(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知堂两梦抄(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这个选本和坊间流行的其他选本所选篇目,几乎无一篇同者。周作人在传统中找到了他所称的“中国思想界之三盏灯火”——汉代王充,明代李贽,清代俞正燮,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疾虚妄、爱真实”,并由此上溯到墨子、颜回、大禹,梳理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系统。本书清晰地呈现了这个思想体系。
  • 谜语实用集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谜语实用集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谜语文化:自然谜、植物谜、动物谜、常用物谜、工矿交通谜、军事武器谜、商业贸易谜、海外港台谜、文化体育谜、书报刊谜、字谜、词语谜、歇后语谜等。
热门推荐
  • 我想吃半价便当

    我想吃半价便当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只是想吃个半价便当。走啦燕语今天隔壁街有月桂冠卖的是限定的河豚刺身嗷
  • 华岩还初佛禅师语录

    华岩还初佛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喜欢的男人住我对门

    我喜欢的男人住我对门

    好友老盛说:“你看上人家了,”叶克平冷冷一笑,“我是心脏出了问题,不是脑子,”
  • 神州轶闻录系列:大戏台

    神州轶闻录系列:大戏台

    本书作者是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大戏台》是神州轶闻录的一本,结集成册的梨园故事。
  • 重生魔法帝国

    重生魔法帝国

    一个本该死去的魔法师,一个活了上千年在法师界仍然垫底的魔法师,一个跟不上时代落后的魔法师,一个孤身一人一无所有的魔法师,在一个谈不上风和日丽的日子,一只穿梭宇宙的时空龙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然后,我们的主角重生了。他能否打破命运的枷锁,引领一个时代,镇压无数天骄,建立无敌的魔法帝国?
  • 丹神

    丹神

    寒风潇潇落叶飘,一剑红尘恩怨了。云海绝世丹帝--黑发大帝风落叶,于神恩天境意外陨落,十八年后,他转生为红叶国神将之子陈方,更得一界至宝天衍魂心。自此更进一步,快意恩仇,纵横天下!苍穹主宰,众生之巅,只因丹武永恒。
  • 汽车巨子丰田英二

    汽车巨子丰田英二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句话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了,这是当年“丰田”汽车打入中国市场而做的一则广告,前半句巧妙利用了中国俗语,后半句却话锋一转,推出了所要宣传的品牌。由此可以石出“丰田”的野心,不仅仅是止于中国,而是全世界所有有路的地方。不过,事实上“丰田”离这个目标已经不远了,今关的“丰田”是日本汽车业的的巨子,也是世界著名的品牌之一。丝毫不逊于“宝马”、“奔驰”等国外品牌,它已经和通用、大众并列为汽车三大巨头。而创造了“丰田神话”的关键人物就是丰田英二,他不是“丰田”的创始人,但却是其中承前启后的那个人,是发场光大的那个人。
  • 红杏出墙记4:丈夫的新情人

    红杏出墙记4:丈夫的新情人

    讲的是一个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江南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语言流畅自如,灵动传神,体现了作家高超的技巧和天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礼拜六的快行列车

    礼拜六的快行列车

    本书收入邵丽的九个中短篇小说,《明惠的圣诞》《城外的小秋》《糖果》《木兰的城》《马兰花的等待》等。集中体现了邵丽走上文坛以来的大致创作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