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4900000005

第5章 聚焦卓越的投资企业(1)

1.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剖析

“股票”这个概念在巴菲特看来十分抽象,并非具有多么值得研究的价值,所以在别的投资人终日泡在股票市场,目不转睛的看着股票显示盘的时候,巴菲特却把注意力投向了他所看重的目标企业,通过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而详细的研究,最终做出是否投资的决定。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者应该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去盲目的相信企业分析师、市场分析师或是有价证券分析师的言论,要知道,对那个变幻莫测的市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他们看来合乎情理的数据,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倘若他们能够预测未来,大概任何投资者都不用担心自己有赔钱的那一天。巴菲特曾说过:“如果人们关注的不是企业的经营情况,而是被某些肤浅的了解吸引到一场投资中去的话,他们有可能在刚一看来某些不对的苗头时就吓跑了。”这表示,巴菲特在评估一项潜在交易或是买进股票的时候,首先他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企业经营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研究企业如何运营,企业的利润从何而来,企业是否具有强劲的竞争力等方面。

一家企业是否值得投资,关键要看它的“内功”是否深厚,具体来讲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从企业的业务层面进行分析。巴菲特认为只有对于企业的盈利方式、费用、现金流、价格和企业的资本需求、分配和运用、劳资关系等方面都了如指掌,才能确保投资成功。巴菲特拥有众多企业,如无线和有线电视公司、保险公司、广告公司、食品公司、加油站、银行、纺织厂、报社、铝业及水泥公司、油田和矿产开采公司、烟草公司、连锁的大型零售商等。他之所选择投资这些企业,就是因为他对这些企业的高度而全面的了解。“仅在你的竞争优势圈内选股,这不在于这个竞争优势圈有多大,而在于你如何定义形成优势圈的参数。”这是巴菲特对所有投资人的建议。

巴菲特认为当投资者无法去理解那些各方面都十分复杂的企业的时候,把目光投向那些业务流程简单明了的企业才是最好的选择。只有了解投资对象的投资才算是真正的投资,而对于那些只凭对企业表面的肤浅了解就去盲目投资的人来说,梦想获得长期投资的超额利润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1950年,当巴菲特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学生的时候,他从他的老师格雷厄姆那里知道了GEICO公司。出于好奇心的驱使,他利用周末跑到华盛顿,去向该公司营业处主管大卫森,了解这个公司的特点。于是他投资了2万美元购买了该公司的股票,同时他回到奥玛哈他父亲的经纪公司,去推荐公司顾客购买GEICO公司的股票,这让很多人对他的做法都产生了怀疑,甚至是抱怨。但一年后,当他卖掉手上的股票时,他却赚得了一半的利息。这也增加了他向他的委托人推荐保险业股票的信心。同时,他也开始了大量购买保险业保险的步伐。先是通过投资组合的形式,在伯克希尔哈萨威的有价证券里,拥有了马萨诸塞州损害赔偿暨人寿保险公司,然后又购买了堪城人寿的股票,随后又在1967年,购买了国家偿金公司的控股权。在多次购买保险业股票的过程中,巴菲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了解了保险公司如何赚钱,从而练就了他透过变幻莫测的表面深刻剖析大企业深层问题的能力,在GEICO公司的财务状况陷入重重危机的时候,他仍然信心十足地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其次,要注重对投资公司过去业务经营状况的分析。GEICO公司在上个世纪70年代遭遇了困境,公司经营陷入了低谷,这让很多有意购买该公司股票的人都望而却步,而巴菲特却不按常理出牌,继续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并坚信将来一定会大赚一笔,事实也的确如此。其实,在决定投资前,巴菲特已经对该公司的经营历史做了深入的分析。

在他看来,GEICO公司提供的低价、无中间代理的保险商品在竞争激烈的保险业商场上有它独一无二的优势;而且,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小心谨慎的客户群,公司仍未他们提供保险需求并从中赚取利润;在价格基础上,GEICO公司一定会在竞争中获胜。而且,GEICO公司十年来不断为其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上注入资金,以此来巩固它的优势地位,从而为它的股东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这在巴菲特看来,则意味着公司仍然在保险业市场上拥有众多的客户,占据着绝对的优势,GEICO的股票仍然非常值钱,购买GEICO的股票仍有利可图。

可见,巴菲特在分析企业时多么的看重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在巴菲特的投资历程中,一直以来他都对正在解决某些难题的公司和由于过去经营上误入歧途而准备彻底改变经营方向的公司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他认为“重大的变革和丰厚的投资回报永远是不相交的平行线。”令人不解的是,许多投资者对即将重组或改变经营方向的公司怀有一线希望。面对这种情况,巴菲特总是无奈地说“基于一些不可理解的原因,投资者总是被一些企业将来可能带来的利润的假象所蒙蔽,而忽略了眼前的企业经营现状。”对于那些陷入困境的企业,若想通过对其主营业务进行调整,从而达到使企业摆脱困境的目的,常常是徒劳无功的,而对于投资者来说,企业如何解决所处的困境一无所知,但唯一应该清楚地是:如何绕开那些麻烦的企业,以免使自己成为牺牲品。

再次,要看企业是否具有长久发展的优势。在巴菲特所投资的众多企业中,也许不难发现,这些企业都是同行业的中的佼佼者,这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及其盈利能力都是其他企业所无法企及的。巴菲特在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时,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经营特许权”。而拥有“经营特许权”的企业,在巴菲特看来就是指那些具有旺盛的消费需求、产品无可替代,同时不受政府管制的企业。这些企业和普通的商业企业相比,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第一,在它们有规则的提高价格的时候,仍然会受到忠实消费者的信赖,这可以使它们不用担心会失去市场占有率;其次,它们拥有较高的经济商誉,从而使它们在面对通货膨胀时,能够有效地抵制通过膨胀的影响;第二,即使它们的经营者管理不善,也不会对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巴菲特曾经说过:“我所喜欢的企业,一定具有我所能了解,并且认定它能够持续长久的经济优势。”纵观巴菲特的投资历程,在他每一次投资成功的背后,都渗透着他对目标企业的全面而深入的剖析,这就他之所以能够在变幻莫测的股票交易的世界里,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

2.投资目标是企业而非股票

巴菲特曾经说过:“我们感兴趣的并非股票本身,而是公司的潜在价值及其发展前景。要根据一家公司的远景展望进行相应的投资,我们需要的是有才能的投资基金委托人,而非利用财务杠杆收购谋利的股市赌徒。”作为华尔街叱咤风云的投资家,巴菲特在常人眼里是深不可测的,似乎被上帝赋予了黄金的脑袋。

当人们无法了解这位“股神”神秘的大脑时,便转而研究他的投资理念。巴菲特对股票、企业以及股票市场的理解与大多数的投资者不同。他认为股票是股票持有人拥有和管理企业的凭证,代表的是企业的价值。所以他在本质上关心的不是股票本身,而是股票背后的企业。他似乎并不像大多数投资者一样,关注股市每天的波动行情,对于证券市场,他也总是持怀疑态度,而他每天所做的唯一的事就是阅读投资企业的相关资料,了解企业的经营范围、营运历史、盈利能力、管理层素质,直到他对这些情况都了如指掌以后,他才会做出是否投资的决定,而此时大多数的投资者却在华尔街股票市场疲于奔命。在他看来,只有企业的运行状况才是他做出决策的关键因素,而价格走势只是迷惑众人的表象罢了。

巴菲特认为,任何一个热衷投资股票并希望从中获利的人,都应该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的企业分析师。这对于所有投资者来说都会从中受益。但是似乎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此不屑一顾,他们唯一关心的是股价走势。而巴菲特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此,他会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部倾注于研究企业当中去,因为他知道,研究财务报告、分析行业动态、调查企业盈利能力、观察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这些都是最终做出投资决策的关键所在。而“股市”这个词在他的脑海里似乎毫无意义。

同样巴菲特与大多数投资者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他对市场的理解。20世纪70年代“有效市场理论”曾经风靡一时,该理论认为市场总是无所不知,因为关于股票的公开信息都已经完全反应在股票价格中,进行股票分析就变得的毫无意义。信奉这个理论的人除了那些学术界人士外,还有许多专业投资人和公司经理。然而巴菲特以他六十年来的套利经验对市场有效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市场有效理论根本没有为那些分析可得信息并由此占据竞争优势的投资者提供任何成功的假设,因为它本身存在着致命的弱点:首先,大量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投资者根本不具有理智的期望值。然而有效市场理论却认为投资者完全可以根据所有可得信息在市场上定出理智的价位。其次,投资者在对信息的分析时,通常不是运用最基本的体现公司内在价值的方法来给给股票定价,而总是依赖捷径来决定股价。而巴菲特却认为,市场是飘忽不定的,它的行为总是让人不可思议,如果投资者太过信赖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其结果反而是常常被市场玩弄于股掌之间。所以在巴菲特做出投资决策之前,总是倾注所有的精力去研究企业的价值,而不是过多的关注市场的波动,对于他来说,他比市场更加了解他所投资的企业。因此,他总是提醒所有投资者离市场远一点。再次,他认为大多数的投资者在衡量企业的业绩时,并不是从长远角度出发去进行分析,而是往往过分关注企业的短期效益,这样的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只能被市场击败。

所以巴菲特总是喜欢说:“我们买进的市企业,而不是股票,股票充其量只是投资获利的工具,企业才是投资获利的关键所在。”

3.重视企业升值潜力,锁定投资目标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经说过一句话:“选股就像选美一样。你必须第一时间发觉一个少女的潜质,然后教授她仪态、打扮和谈吐方面的知识,接下来你就可以和这位‘准美后’签订合同,由你承担她一切‘投资’,并在将来独占她当选后的奖品。”

巴菲特似乎更能体会这句话的真谛,他在选择投资目标时,总是率先把橄榄枝投向那些具有稳定的经营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在他看来具有巨大升值潜力,在这些企业的价值尚未显现的时候对其进行投资,结果一定不会让人失望。

1985年巴菲特购买了大众食品公司的股票,该公司的每股盈余从1979起持续上扬,就在公司收入上升相应带来了公司实质价值的上升,进而促使公司股票上涨的时候,市场却仍以和政府公债获利相当或低于实质价值的价格来对公司做出评估,这在巴菲特看来,显然是愚蠢的。正如菲利普·费雪所说的:“某些具有独特财务状况的公司拥有某种潜力价值,即使该公司持续以低于它实质的价值来出售股票,如果该公司的获利持续改善,到最后股票的价格仍会上升,反映出该公司改善后的素质。”

1979年,如果购买大众食品的股票,每股可以赚5.12美元,股票的市场价值在每股28~37美元之间。相当于有13%~18%的获利率,而当时的政府公债的获利率是10%,以此计算与政府公债相当的价格,大众食品每股应该是51.20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购买每年回报率10%,价值51.20美元的政府公债,一年只能赚得5.12美元。

巴菲特曾说过:“一个杰出企业的经济状况是完全不同于那些二流企业的,如果能买到某家杰出企业,相对于二流企业的静态价值,杰出企业会有扩张价值,其扩张价值最终会使股市带动股票价格。”所以即使大众食品公司的股票价格持续跌落时,巴菲特仍不会卖掉他所持有的股票,因为大众食品是具有扩张价值的企业,其市场价格终究会上扬,该公司的经济体制会让其经历长期增长,最终会由增加的每股盈余反映出来。巴菲特似乎感觉到了格雷厄姆理论的缺陷,因为他意识到,二流的企业完全不会有可预期的收入,对一家经济状况历来不好的企业更是不应抱有任何希望,虽然或许会有一段给人以希望的时期,但好景不会持续,终究商业的残酷竞争会排除任何会增加公司价值的长期收益。而格雷厄姆的买下所有廉价股票的方式,并不是正确的选择。

巴菲特在1973年用973万美元购买了《华盛顿邮报》约两百万的股份,并且直到今天他还仍继续保持对该公司的投资。在持续对《华盛顿邮报》投资的二十多年里,他也得到了将近18%的年累计回报率。巴菲特之所以连续二十年对该公司进行投资,原因是他认为《华盛顿邮报》公司是一个杰出的企业,持续投资必定会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

费雪的杰出企业扩张价值理论让巴菲特受益匪浅,他对企业的分析开始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二流企业终究是二流企业,投资于二流企业的人只能站在二流的队列里。对于那些贪图于廉价购买二流企业所带来的那点微薄的好处的投资人来说,时间可以证明杰出企业是天使,而二流企业是恶魔。因为杰出企业的经济状况与二流企业大相径庭,杰出企业以它具有的扩张价值最终会使股市带动股票价格。如果该企业持续成长,无限期的持有投资会让你最终受益。

而在巴菲特的早期投资中,并没有对此有深刻的认识。那时的他坚持的是低价原则,他认为如果以相当低的价格买进一家企业的股票,按照正常的逻辑只要这家企业日后经营能有所改善,他就能从中获利。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大多数这样的企业的经营业绩都无法达到他的预期,这让他非常失望。于是他对自己的投资方法产生了质疑,在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之后,他终于意识到:这些陷入困境的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那个问题又接踵而来,似乎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所以即使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买入,但到头来还是一钱不值。而且买入时的低价优势最终也会被企业过低的投资回报抵消。

同类推荐
  •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信贷风控的制度与文化(中外经济比较研究)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信贷风控的制度与文化(中外经济比较研究)

    民营中小企业信贷是一个长期困扰银行业的老大难问题,对此,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历史回顾和文化比较的角度,对当代银行业风险控制的理论误区和现实困境进行了全面梳理。本书认为,当前所引入的美国量化风控技术在中国银行业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民营企业家做假账是一种(美国信贷风控)制度与(中国)文化错位的结果,一个现实的无奈;在中国发展美式征信业和大数据分析是死路一条。作者强调,立足传统钱庄的风控模式及其背后的中国文化传统,才是重构银企关系和银行风险管理的源头活水。本书还可以被看成一本比较文化学的著作,作者通过对美国银行和中国钱庄信贷风控模式的差异进行文化溯源,对西方的契约主义精神和中国的礼让忠恕之道做了具体而微的解读,并呈现二者是如何分别影响中西方经济制度的演化和建构的。对经济制度做文化的解读,在制度变革中坚持民族文化自觉,是作者多年来所坚持努力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是作者四年前出版的《从家族主义到经理主义:中国企业的困境与中国式突围》一书的姊妹篇。
  • 窃笑红楼

    窃笑红楼

    本书以《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故事为背景,窃笑大观园企业由盛转衰的过程,期间虽颇多嬉笑怒骂之言,但皆含讽古喻今之意。本书最主要的目的是借这个由头,使中国的家庭企业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企业领导者的心态上,都有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特别是能给一些私企老板以警戒:经营时是凌云壮志,有点成绩后是不可一世,最后还可能是惟我独尊,结果只能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如果你也是如上的其中一位,最好把本书放在案头,虽不能对你的人生和企业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或许也能给你以警示。
  • 人本管理模式

    人本管理模式

    这里阐述的道理,不是能够用来更加有效地控制人类精神的新型管理游戏,手段或者技巧,而是一套完整的正统的价值体系,它非常确切和科学,比那些宣称非常有效,非常真实的价值观新颖得多,实用得多。它利用了人性中一直被忽略的那些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成果,进而组成的一种管理价值观。
  • 市场营销部管理制度范本大全

    市场营销部管理制度范本大全

    本书是“企业规范化管理制度范本大全”丛书之一,由“时代光华管理培训研究中心”整体策划完成。由引爆营销理论创始人,品牌战略营销策划专家王广伟编著。本书立足中国企业实际,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将枯燥的理论简单化、流程化、制度化,对市场营销部门管理的相关制度、流程、管理表格、文案等进行了介绍。本书囊括了几乎所有与企业市场营销部门相关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以及相关管理表格。
  • 店长必备手册

    店长必备手册

    全书分为店长的素质、职责与形象,员工管理,团队管理,促销管理,顾客关系管理,店面日常运营管理,物品采购管理,店面卫生管理,店面安全与防损管理,设备管理与财务管理等几大部分,以管理实务、工作方法、工作标准、工作规范、管理制度与管理表格等实用工具的形式,全面而具体的呈现了店长日常操作与管理的要点。
热门推荐
  • 桐城往事

    桐城往事

    民国军阀混战时期。但在江南的烟雨夜色之中,一场又一场杀人不见血的权谋之战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握住权力便要担起家国重任,放下权力则注定让你颠沛流离,忠义自古难两全,又该如何抉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萌宠异闻录

    萌宠异闻录

    【此坑暂弃,勿入】十七年前,刚满二十的天才少女凌颖已是研究生毕业,还是京都大学建校以来的最美校花。没人能想到的是,人们口中善良可爱的她,竟是一家狗肉店的幕后老板。机缘巧合下,凌颖得到了四只不同品种的狗,智商各占排行榜前四。让她感到惊讶的是,它们居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还与自己是同一天生日。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她决定留下这四个毛孩子。凌颖为了它们,将狗肉店改成了川味火锅店,狗子们也帮她征服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后来周公告诉她,她只能陪其中一只走到老,她不信。几年后,其中三条狗因各种原因去世,她终于信了,但她不后悔。她说:“那是它们以这种方式,让我给它们赎罪来了……”
  • 最亲爱的Z先生

    最亲爱的Z先生

    本故事讲述了四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大学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从穿衣打扮,性格作风,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每个女孩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不容他人侵犯的秘密。在这短暂的七年学生生活中,她们从青春叛逆的高中生,长成会为别人设身处地着想的大学生,再到后来的走出社会,她们经历过背叛、受到过情伤,她们成为彼此的港湾,受伤时候相互依偎。
  • 武当异人传

    武当异人传

    湖南岳州西门外十余里,有一村落,地名林祠,寥寥二三十户人家。因在洞庭沿岸,本属鱼米之乡,居民生活大都还过得下去。只内中有一家姓林的,起初原是明初显宦之后,当初并非土著,上辈由闽宦游到此,喜欢巴陵山水风物之胜,政绩又好,罢官以后不愿离去,便在当地建业安居。林家虽是诗书世裔,无如人丁不繁,读书人又不善治生,两三代后,便逐渐衰落下来……
  • 最受感动的趣味哲理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趣味哲理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本书包括阿难取水、妈妈爱丑娃娃、克里斯和狮子、列宁认错等105篇趣味哲理故事。
  • 赢在方法

    赢在方法

    好的方法是通向职业成功的敲门砖,凡是优秀卓越的人必是善于找出方法、善于变化视角、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本书介绍了“方法为王”的先进理念,对增强团队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打造高效能组织、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重大价值。
  • 天倪阁词

    天倪阁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红颜欲祸

    红颜欲祸

    君临天下却纵孽红颜的劫枭,始乱终弃却为其所害的断浪,渴望幸福却命运多舛的幽若,天资聪慧却机关算尽的妗彗雪,半臂江山却临将废权的皇后,复出冷宫却人微言轻的依诺,趋炎附势却红颜薄命的雯儿,演绎了后宫中的各色悲情,争权夺势,勾心斗角,是身处后宫而身不由己,还是红颜本就福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