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45900000003

第3章 自序:我当记者这些年

虽然干这行已经25年,但我似乎还没有厌倦,所以才有了这本书。

20世纪80年代末,我上大学时,记者是个很光鲜的职业,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心向往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这些年自媒体的崛起,这个职业看上去已经没有了门槛,每个公众号的经营者都是“记者”,每天都能把自己的观察体悟发送给读者,并与公众频繁互动。

这个新媒体时代还需要传统意义上的记者吗?我们该如何理解记者这个看似要消亡的职业?我没有答案,只有一些记忆的片段。

那题

20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一年多前,小平同志大冬天去了趟南方,吹来的却是春风,政经时局一下子变得热起来,媒体也重新振奋。对于报纸来说,或许比不上改革开放初期的巅峰状态,但肯定也算开启了一个新的黄金期。

那天,很偶然地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说是人民日报即将创办华东分社,定址上海,公开招聘编辑记者。于是便投了简历,没过几天,接到面试通知。记得当时小屋子里坐了四五个京味十足的面试官,其中一位问我:“对浦东改革开放有何建言献策?”

我是怎么回答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这有点像宋代科举取士策论的考题,现在想来真够大的,也算让我初步领教了人民日报的格局。

进了华东分社后,遇到一批特别的领导和同事。他们大多来自人民日报总社,也有来自上海媒体的,讨论布置选题时,总让我疑惑他们正坐在中南海的某间办公室里,思考这个泱泱大国当下遇到的问题,殚精竭虑地寻找破解之道。

十多年间,这批人陆续离开,或回到总社,或转任他媒。对我来说,华东分社就是我的“研究生院”,都说“什么媒体培养什么记者”,其中的关键或许就是思考问题的高度和角度。

那岛

2003年7月的一天,洋山深水港工程现场汇报会在上海芦潮港举行。上海方面租用两辆大巴,邀请中外记者同赴现场,这是这一重大工程的首次公开亮相。中途停车休息,前面那辆大巴上跑过来两个人,其中一位与我相识,她说:“这是我的实习生,她看了你写的洋山港报道,想见见作者。”

听起来,这位实习生是想见见“生蛋的母鸡”,而“鸡蛋”就在那天的《人民日报》“长三角专刊”上。报纸以“长三角‘最敏感工程’面纱轻褪”为主题,刊登了我采写的三篇调查报道:《坎坷九年洋山梦》《洋山港牵动长三角格局新变》和《嵊泗的心思》。这是我历时三年采访的首次公开报道。

这个“蛋”生得不容易。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长江口周边水深不足,上海港发展受限。这时,隶属浙江省嵊泗县的大小洋山岛进入视野,那里具备深水良港的各项条件,问题是要跨行政区划而动,这使工程一度变得有点敏感。

我受报社指派,开始了跟踪采访,数次登上大小洋山岛。2003年上半年,有消息说,洋山港工程即将举行公开仪式。这意味着,我准备已久的报道可以出炉了。

但我当时面临一个问题:虽然手头积累了大量采访资料,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精巧的切入角度。于是,我决定再去一趟洋山岛,专门找切口。那两天,洋山乡的宣传委员陪我采访了不少人,从政府官员到洋山渔民,但都收获不大。中午时分,宣传委员说:“饭总是要吃的,下午继续采访吧。”不容分说带我进了“洋山大酒店”,老板陈祥根很热情地陪我们吃饭。席间,我问他为何要建这三层楼的酒店,他略带神秘地说:“当年就是因为听说对面小洋山要造深水港,东拼西凑借钱造了这个酒店,差点让我倾家荡产。”

这时候,我已经放下碗筷,掏出了笔记本。以陈祥根的洋山大酒店的经营起伏切入,带出洋山建港坎坷历程的写法,在我心中确定。

这些年来,我的不少作品得过大大小小的奖。但时隔多年,当年的老领导、老同事见到我,最常提起的还是这篇稿子。而这,是一篇因篇幅超长从未参评任何奖项的稿子。

对于一个记者而言,作品被记住或许是最高的奖励。这也让我愈发相信一句话:“要像写故事那样写思想,像写思想那样写故事。”

那夜

以前一直觉得,记者是一个“年中无休”的职业,后来一个凌晨来电,我才最真切地感受到,“年中无休”说得轻描淡写了。

那是2014年12月31日晚上,12点多了,我正准备上床睡觉。当时,我负责解放日报社的新媒体“上海观察”(后更名为“上观新闻”),第二天一早要上线的稿子都已看过,放在待发稿库了。我看了一眼手机,犹豫了一下,想到第二天是元旦放假,今晚应该不会有什么事,于是就把手机留在了书房。

一觉睡到凌晨三点多,忽然觉得不太踏实,起身从卧室走到客厅,便听到手机在书房里响。走过去一看,是个陌生的固话号码,估计又是半夜骚扰电话,便按掉了。

但手机立刻再次响起,还是那个号码,心想骗子真是锲而不舍,那就接起来怼回去吧。一听才知,这是报社一位总编办的同事用家里电话打来的,说是外滩发生了踩踏事件,领导要求“上海观察”发布相关消息。当下心中一惊,立刻翻看来电记录,才发现已经有七八个未接来电,最早的一个在半个多小时前。接下来便是一通忙碌,叫醒能打通电话的每位编辑,准备上线稿子,安排第二天采访等。

那夜之后,晚上睡觉时,手机再也没有离开我超过半米。即便后来不再负责新媒体,这个习惯也没有改掉,或者说是改不掉了,因为手机若不在触手可及处,便无法入睡。

那人

2015年6月,我担任解放日报首位特聘首席记者,不再负责具体的部门,又像很多年前那样,重新做起了采访。

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从人物访谈着手。在《解放日报》和“上观新闻”上开设专栏,一开始叫“首席会客厅”,后来改为“高访”。之所以这么改,一是因为我的定位是高端人物访谈,对象是各界翘楚;二是因为我姓高,新媒体时代需要有点个性。对此,还有年轻同事夸我姓得好。

第一位采访的是原上海市市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那天采访前,他的秘书跟我说,领导出差刚回来,肠胃不适去看了病,希望采访控制在一小时左右。结果一聊就是两个半小时,结束后,徐匡迪邀我去他办公室参观。他的秘书送我出来时说,这次真是特别,以往只有老朋友来,他才会请到办公室。

这之后,我陆续做了30多篇“高访”,其中有居于庙堂之高的政界人士——陈锡文、高尚全、王新奎等,也有处江湖之远的海外学者——王赓武、郑永年、张五常等,还有居于象牙塔中的校长、教授——陈佳洱、吴启迪、方汉奇等,更有我的同行媒体人——白岩松、张力奋、胡锡进等。

同时,还穿插做了两个专题访谈。其一是“入世风云”系列。2016年正值中国入世15周年,在王新奎先生的推荐下,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孙振宇、陈鹏和王成安三位前辈大力促成,我采访了中国复关入世谈判的历任首席谈判代表,透露了中国30年复关入世谈判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其二是“东京归来”系列。1946年,“二战”落幕不久,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组成,中国法律团队随即奔赴日本。在这个团队中,有三位特别引人注目:检察官向哲濬、法官梅汝璈,以及中途驰援的首席顾问倪征,他们被称为“中国法律界三杰”。70年后,我分别采访了向哲濬的儿子向隆万、梅汝璈的儿子梅小璈、倪征的女儿倪乃先,听他们说说父辈们从东京归来后,或荣耀、或平淡、或悲凉的后半生。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重要的搜集史料的方法,通过访谈亲历历史的见证人,整理他们的口述作为历史资料,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古已有之。我们身处巨变的年代,撰写重要人物的口述史,能帮助我们记录不平凡的历史细节,留给后人理解他们未曾亲历的时代。

记者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从当记者第一天起,我的工作几乎就是天天采访不同的人。但真正将采访重点完全放在采访对象的个人经历上,是从做“高访”开始的,这也让我更加真切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媒体人的责任。

这些年,随着自媒体的崛起,记者不再是少数人从事的职业。然而,担负社会责任的深度分析与思考,依然需要职业记者来做。每一天都是历史,每一个维度、每一刻都值得被以客观真实专业的方式记录。

2019年2月14日于上海

同类推荐
  • 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纪伯伦经典散文诗选

    我曾悲伤地爱过这个世界:纪伯伦经典散文诗选

    20世纪全世界最杰出的诗人纪伯伦的诗集,由知名文学家冰心翻译,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和人生的智慧书。《沙与沫》由一篇篇韵味悠长的短章组成,好比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折射着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瑰奇想象,与泰戈尔的《飞鸟集》堪称双璧,二者都以简短而寓意隽永的诗句,点滴深入读者的心灵,而纪伯伦的《沙与沫》比起《飞鸟集》的灵动洒脱,则更显端庄大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先知》被誉为“东方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是一部指引人生路途的经书,字字珠玑,诗意盎然,宛如一道甘泉,潺潺滋润读者的心田。
  • 草叶集选

    草叶集选

    《草叶集选》是自《草叶集》全集中精选出最精华的篇目,记录了美国“自由诗之父”惠特曼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出整个时代和国家的面貌。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语言,《草叶集》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它摒弃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开创了新的诗风,大力讴歌了自然的壮美,洋溢着时代激情,富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神秘主义风格,是十九世纪美国的一部史诗。亨利·米勒、艾伦·金斯堡等后世艺术大师曾深受这部诗集的影响,电影《死亡诗社》也曾向其致敬。
  • 春底林野:许地山散文

    春底林野:许地山散文

    许地山散文以其特有的宗教情结,短小的形式,丰富诡奇的联想,深邃的人生哲理,精彩地表现了他散文创作的独创性。其选择题材和创作技巧别具一格,不仅开拓了新文学的描写领域,同时也丰富了新文学的创作方法。本书收录了许地山散文创作的精品,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位作家细腻的情感和浓郁的文人气息。
  • 我歌唱的理由

    我歌唱的理由

    27位国宝级诗人,冯至、北岛、卞之琳等27位灵魂译者,再现20世纪诗歌版图。六十多年,近四百期,日积月累,《世界文学》无疑已经绘制出一幅世界诗歌地图。依照车前子的说法,一个诗人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编选《我歌唱的理由》,就有点像是诗歌联合国召集了一场诗歌国际会议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编选过程中,我们既注重经典性,又看重代表性和丰富性,既注重诗人地位,同样也重视译诗水准。译者中大多是一流的诗歌翻译家,其中许多身兼诗人和译者双重身份。一流的诗人,一流的诗作,一流的译笔,成就一本别具魅力的诗选集。这起码是我们的艺术追求。
  • 狄金森全集:卷四·书信

    狄金森全集:卷四·书信

    本套狄金森全集乃是译者蒲隆先生倾注二十载心血的结晶,此前蒲教授在1994-95年间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在哈佛大学和狄金森故乡专门从事过为期一年的狄金森研究工作,归国后继续潜心钻研多个狄金森诗集版本与国外学术资料,许多诗歌译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本套全集完整编译了约翰逊主编与富兰克林主编的两个版本的狄金森诗全集,两版的差异之处都有注释说明,此外蒲先生还详尽考证了每一首诗的写作背景并附于对应的诗文之后。第四卷为约翰逊主编的狄金森书信选集译文,收录了女诗人整个创作生涯中最有价值的书信,此外蒲先生同样在每一篇译文后附有背景考证。不论是对于诗歌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于有意研究狄金森的学者来说,这套狄金森全集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热门推荐
  • 农女有田有点闲

    农女有田有点闲

    和谐全家,发家致富。十里八乡一朵俏金花!……
  • 海贼之武神破天

    海贼之武神破天

    当武侠中的武功与世界顶级体术碰撞会发生什么?当法术与果实能力对撞会产生什么?当降龙十八掌、龙象般若功、风神腿、御剑术、五行法术、炼器炼丹术出现这个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等,纯属以绝对实力为主,碾压一切的新手小白写作作品,不喜请您勿扰,请勿喷,谢谢!
  •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

    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我们往往过多地干预孩子的成长,将他们捧在手心,当做盆栽来浇灌养育,为他们浇水施肥、修枝剪叶、遮风挡雨,甚至早早地为他们规划好了未来。殊不知,教育者的每一次强势干预都是对孩子内在成长动力的一种破坏,盆栽的花草永远不可能像野花那样富有生命力!《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在自由与纪律之间)》作者林格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对中国教育内涵发展与突破之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究。
  • 良辰暗涌

    良辰暗涌

    大醉一场的林清浅,再醒来是在一个陌生的朝代,父母双全,有夫有子还有妾,身份尊崇且吃喝不愁。本以为是锦鲤转世,却不曾想中毒?失忆?和离?阴谋?竟然重生后再次与失忆前的自己相遇,且看她如何在高门大宅中,守护自己的幸福!
  • 狐仙本纪

    狐仙本纪

    赵陈重生成为妲己第N代后裔,老祖宗交给自己终极任务怼女娲娘娘,刚修炼的小妖怪面对不死不灭的圣人,请问我能不能跑路,在线等,急!算了,她来了,不用了,我觉得我们可以谈谈。
  • 雷动八荒之元武大陆

    雷动八荒之元武大陆

    元武大陆,以武为尊,又化武道等级,武者、武师、武君、武宗、武王、武皇、武尊、武圣、武帝,前有雷祖傲视元武,后有雷祖之后搅动乾坤。
  • 小魔法师传奇

    小魔法师传奇

    那是个炎炎夏日,天蓝得像水洗过一样鲜亮。太阳扬着粲然的笑脸,整个大地像被投进蒸笼一样闷热难耐,屋脊上的琉璃瓦反射着太阳的强光,明晃晃的。往日里那些飞来飞去、没玩没了地喧闹的鸟儿,已经踪迹全无,它们也许是受不了这样的气温,躲了起来吧。整个村子,也安静得听不到一点儿声音。
  • 如果时光有姓名

    如果时光有姓名

    某男:你喜欢回望从前,我接受;你喜欢逃避故人,我接受;可是你不喜欢我,我不接受。叶采薇(大脑缺氧ing):纳尼?某男(穷摇款咆哮):我不是木头,也不是石头!叶采薇(大惊失色状):那你是……馒头?某男(无力ing):对,我是馒头,你吃了我吧。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世人谓我爱长安,其实只爱长安某”。所以啊,她才不会告诉别人——其实真相是,叶采薇爱的不是年少的时光,而是时光里的那个少年。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逆光微白

    逆光微白

    幸福是什么?顾微白想起那年夏天琴房里那个温润的像晨光一样的男子,可是转眼间却是一片猩红。从那以后,她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她像行尸走肉一样的活着,或者说在赎罪,只因为她妄想了那温暖,所以上天早早的将它收回。她是个得不到幸福的人,从出生的那一刻便注定了。直到她遇到了严谨琛,他将她从泥沼中捞起,只是这一次,幸福真的来了吗?
  • 萌妃驾到

    萌妃驾到

    邹集城执导,汪东城、金晨领衔主演,继《太子妃升职记》后又一现象级欢萌力作。步萌觉得嫔妃这职业是世上最危险的职业,不仅要在不爱龙床爱胡闹的妖艳妃子面前以一战百,还被上届宫斗冠军太后单方面碾压,更因清新脱俗神经病皇帝牵连屡被刺杀!她只想做一个有颜有才有内涵的名侦探啊,求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