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3800000002

第2章 在心地中发现智慧(1)

《大学》中提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修心养性为人生第一要义。修心养性应遵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规律,清扫自己的心地,以便在静中观察事物的变化,从而开发真正的智慧。

修心养性旨在通过自我反省与体察,使本性不受损害,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智慧之人修心重在修养品行,要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每日三省吾身。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语意: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语出《论语·述而篇》。君子襟怀坦荡、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所以常心怀戚戚、忧虑不安。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孔子看来,这个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一个人如果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内省自身,而不是执著于人际是非。在省察的过程中,严格律己的人会发掘出人性中的不安与脆弱,对别人也就多了一分同情与谅解,待人也自会多一些宽容和体恤。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成人之美,容纳百事,不计个人利害得失,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虑与恐惧,自然就会减少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会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反之,一个整天只会怨天尤人的人,每每只能执著于一己之私怨,纠缠于此,无法多去体会他人的疾苦,就只能常陷于局促忧愁。

故曰:君子坦荡,得到内心的平静,是谓幸福;小人局促,为自己平添烦扰,是谓忧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语意:见到贤能、有德行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没有德行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自省,看自己是否有同样的毛病。

语出《论语·里仁篇》。“见贤思齐”是指好的榜样对自己有助益,会促使自己努力赶上。何谓圣贤?只有那些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才能被称为“圣”,而“贤”就是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若用现今的《公务员法》来解释,就是“德才兼备”(第七条: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那么“见贤思齐”,起而效法,就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理念,鼓励人们向身边有德行、有才干之人学习。

孟子小的时候,住在一个大坟场附近,经常有送葬的队伍经过,所以他玩耍的内容和方式大多与送葬有关,因此孟母搬家,来到一个集市附近。这次的邻居是个屠夫,孟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这样他又玩起了杀猪,这又逼迫孟母第二次搬家。这次来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听着学校里传出那琅琅的读书声,孟子从此走上了成为一名思想者的道路。由此可见,人有一种模仿的天性,如果身边有贤人则学贤,有不贤者则学不贤。

“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强调人不能一味模仿,被环境所改变,应该主动分辨是非,见到坏的例子并不跟着去学,而是当做自己的反面教材,从中吸取教训,而不要跟别人一样堕落下去。这种深刻的自我省察精神成为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这种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静心澄意、修正自身的不足,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正如朱熹所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身心才能逐渐完善,凡人方能成为善人、贤者。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语意:忧愁、困苦的环境能使人常存进取之心,安逸、享乐的氛围却容易使人沉沦。

语出《孟子·告子下》。长在岩石间的树,总是特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遇到一点儿水分就能快速萌发;极地的苔藓,可以经历长期的干燥寒冷依然存活。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顺利的境遇、优越的地位、富足的资财、舒适的生活,似乎应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历史的经验却表明:从来纨绔少伟男。名门望族往往不过五代便子孙贫弱、门庭颓废。相反,舜出身寒微,却成为一国之君;胶鬲以贩卖鱼盐为生,得到周武王的提拔,为周朝立功至伟;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让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绩。自古英雄多磨难,苦难的刺激,能使人振作。没有“忧患”生活的磨炼,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是很难培养出刚强意志、奋发精神与不凡的能力的。

苦难之后,收获也是巨大的。在克里米亚的一场战争中,有一枚炮弹毁灭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弹坑却流出泉水,成了一眼著名的喷泉。苦难的境地最能激发人潜在的力量,没有这种经历,人们难以显露出真正的力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语意:不担心人们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语出《论语·学而篇》。孔子这里说的是一个普遍现象,世上的人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就不去考虑了。而孔子就教导说:“人啊,你不用怕人家不了解你,重要的是自己是否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需要了解,更需要在了解的基础上给予充分的理解。一个人若肯真正站在别人的立场去分析问题、去感受心情,才可做到由衷地理解和同情,这也被看做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如果人人如此,那么世界必然非常和谐。只可惜人们都太急于表现自己,急于让别人认同自己,却看不到他人的痛苦甚至存在。

每个人都既有长处又有短处,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所以,知人就要谨记“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语意:我有三个法宝,要做到执守而且保全它:一是要慈悲,二是要俭朴,三是要知退让之理。

语出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提出,人们要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对待他人要以慈悲为怀,懂得宽恕之道,这样才能舍己为人,宽厚待人;生活方面不应豪奢挥霍,而要以俭朴为上,这样才能克制欲望,修养德行。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人品的修养,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高贵,凡事谦让,不与人争是非,不争名夺利。不要认为我的看法比别人的高明,不要处处与人争先。向所有的人挑战,就会被所有的人反对。

实际上,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会在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表现出谦虚。这种谦虚不是虚伪,也不是缺乏信心,相反,这正是对自己有信心的表现。只有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才会处处争强好胜,通过一点点“阿Q”式的胜利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时时要记得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戒奢以俭,谦虚为怀,这样才能修养身心,博得他人的爱戴与尊敬。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语意: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壮,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语出《论语·季氏篇》。孔子的教育特点在于能够针对不同年龄的人作出相应指导,他的“三戒”之说很符合养生的原则。对于青少年来说,过度贪恋情欲,会影响身心健康;对于中年人来说,好勇斗狠,必然纷争不断,于己不利;对于老年人来说,心境平和,勿贪勿嗔才能益寿延年。

所谓“过犹不及”,古人的“适度之道”,在今天看来,仍有意义。西方思想家歌德说过:“谁不能克制自己,他就永远是个奴隶。”我们的生活在不断诠释这个道理—善于克制自己,才有可能走向成功,而克制不住欲望,被欲望所牵制,就难以成就事业,甚至走向自取灭亡的可悲境地。每个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闪现出本能的贪欲。只有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凡事有度,不该自己管的事不插手,不该自己拿的东西不伸手,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平民心、好人心,如此这般,才能心胸坦荡地走好人生之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语意: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眼,就能看得远。

语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俗话说:站得高,望得远。清代陈澹然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此话讲的是看事情要看得全、看得远。鼠目寸光者,不足谋;只顾局部者,不足谋。

一个人如果无法登高俯视世事的纷扰就不能很好地审视一切的因果。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要想看清或摆脱人间世事的纷扰就必须有一颗脱俗的心,让心灵蹲踞在高处。

家庭中,当同家人因琐事拌嘴时,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心境,把愤怒抛开,和睦的家庭就会常伴你我左右;朋友间,当出现见解上的不和甚至起争执时,我们也该让心灵位居高层,宽容和理解的对话才会让友谊加深;工作上,同事间因工作上的不协调而产生误会时,我们也该把自己的心灵放在高处,识大体、顾大局,接受他们的抱怨,以和解之道去对待他人,这样团队才能和谐。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每天会被各种琐碎的小事所累,始终怀有一颗站得高、望得远的心灵,才能一一化解身边的小事,从而才能总揽全局。

满招损,谦受益。

语意: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才会获得好处。

语出《尚书·大禹谟》。谦虚谨慎永远是人生的第一美德。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在待人接物时能温和有礼、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能虚心求教,取长补短。谦虚的人有自知之明,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缺点和错误面前不文过饰非,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改正。

孔子有一次带着几个弟子去鲁桓公庙,他看到在庙中的案上摆着一个黑色的尖底陶器,不知是做什么用的。孔子虽然以博学多才著称,但面对不知道的事物他还是谦虚地问守庙人。守庙人说:“这个叫欹器,是一个劝戒人不要自满的器具,空着的时候,站不住,水倒到一半就能站立起来,水满了又会倾倒。”孔子听到后,立即让他的弟子去盛水来试一下,果然,“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看了以后,非常感叹地说:“唉!哪有自满而不栽跟头的!”

那些具有内省精神、道德高尚、不骄不躁的智者心中都秘藏着一个这样的器物,他们在欹器空着的时候往里边注水,在欹器将要倾斜时就不再往里边注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他们察微知著,在某种苗头出现时就能预见到其后果,并及时遏止不良苗头的发展。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语意: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

语出《论语·颜渊篇》。孔子认为,君子是具有极高道德标准的人,是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典范。因此,作为君子要有成人之美的高尚情操,成人之美就是要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也就是要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不促成别人的坏事。作为君子,当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以及邻居等等,若有困难求助于自己,都要尽己所能地给予帮助。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乐坛故事,说的是钢琴家李斯特与肖邦的故事。肖邦还是个默默无闻的钢琴手时,李斯特已是声名远扬的钢琴家。李斯特非常欣赏肖邦的才华,想帮助肖邦名扬乐坛。在一次自己的钢琴演奏会上,李斯特坐在钢琴前,那时候,演奏钢琴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光熄灭,当灯光一熄灭,他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听众被出神入化的琴声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大家看到台上坐的不是李斯特,而是肖邦,大为惊愕。人们既为出现一颗灿烂的钢琴新星而兴奋,又为李斯特以宽阔的胸怀推荐新秀的行为所感动。

李斯特的行为就是君子成人之美的典范。小人却正好相反,就喜欢帮人家做坏事。因此,做人就要积善成德,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是为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语意:观察分析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观察分析今天,就可以知道古时。

语出《吕氏春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共性,所以可以察己知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规律可循,所以不妨以今知古,亦不妨借古鉴今。

科学巨匠牛顿有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成功的实践是自己的借鉴。生命有涯,事业无限,有限的生命不可能体验所有的事物。直接经验是宝贵的,但却是有限的,人的伟大就在于能借助思维从间接经验中获得智慧。借别人的成功实践经验,是让自己迅速获得智慧的有效路径之一。如果习惯于事必躬亲,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亲自做才能觉得放心,似乎别人都是靠不住的,其结果会使自己疲惫不堪,办事效率也欠佳。而真正的智者,善于从已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经典模式中学习,向对手学习,集众家之长;善于从现有的状况中寻找有益的补充,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就自己的高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语意:最正直的人表面委曲求全,真正灵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笨拙,真正有辩才的人,表面上说话不利索。

语出《老子》第四十五章。这些话里包含了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即所谓复初、归根、守静、复命,也就是强调了我们对待人生、社会要顺其自然,不要强作妄为,把握虚、静、屈、拙、讷的深刻含义,反而能使我们获得成功,达到最理想的“直”、“巧”、“辩”的境界。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他说:“聪明的人最愚笨,愚笨的人最聪明。”真正有大智慧者,你很难见到他有什么锐利之处,因为大智者从来不慷慨激昂地表现自己,也从来不刻意显示自己有多强大的力量,而多是在平凡中表现出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出积极,在无备中表现出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大智者虽然看似不强大,却能促成事物的发展,这是因为他的柔性中潜藏着足够的变通。一个懂得留有余地并充分利用余地的人,最有可能成为成功者;反之,一个倔强、单纯、爱钻牛角尖的人,往往最容易碰壁、失败。

三思而后行。

语意:遇事不应鲁莽行事,应当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采取行动。

语出《论语·公冶长篇》。“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做事情如果只凭第一感觉,凭一时冲动,结果就会有很多时候考虑问题不周全。决定做一件事,特别是重大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很有好处。

“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它与快速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前应考虑把握最佳时机,行动前也必须多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

同类推荐
  • 爱欲与文明(译文经典)

    爱欲与文明(译文经典)

    《爱欲与文明》讲述了:西方今天文明已发展到极点,然而文明进步的加速也伴随着不自由的加剧。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核武器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人对人最有效的统治和摧残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高度发达到仿佛能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可见,高度文明的昂贵代价是人的不自由和对生命本能、对自我升华了的性欲、爱欲的压抑。所以,反抗现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须消除对人的本性的压抑,解放爱欲。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由思考入题,讲述道德、信仰、思维等人生主题。解答了许多哲学回答不了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帕斯卡洞悉了宇宙的真相,窥见了人类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但因有思想而伟大。翻开本书,直抵人生的终极秘密。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上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上卷)

    本书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书中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热门推荐
  • 星战修真英雄

    星战修真英雄

    地球的遥远未来外星球殖民的扩张“念”能力的残废天才被家族废弃的财团贵公子……如果修真的话,会怎么样?这神奇的修真道路,是否仍然像几万年前那般艰险?地球……最后一个修真者的星战传奇!!
  • 不远万里的幸运

    不远万里的幸运

    我们的一生中,很多人都是过客。把自己过好,好爱情还会远吗?对的人早晚相逢。这是我在这本书里最想对你说的话。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等风来之期待爱

    等风来之期待爱

    梦还是该醒了,不是自己的终究还是不是自己的,只是为什么自己会这么冷呢,刺骨的冷,刺骨的痛,他终究还是选择了她,雪还在下,柳若馨爬在雪地上,身下的红色绝望的蔓延开来,就连最后一点他和她的关联也无情的被剥夺呢,苦笑,这也好,从此他们便再无瓜葛,她轻轻的抚摸了腹部,心里默默念道:孩子,对不起,你去找个好人家吧。若馨已经分不清是身体上的还是心里上的痛,意识开始模糊,过往一幕幕在脑海浮现,他的笑,他的怒,他的吻,从此再也不不属于她了,可是似乎这些也从未属于过她,还是苦笑,这个冬天真冷啊,真的好冷,好想回到过去,回到一年前,谁也不认识谁的时候
  • 牡丹亭

    牡丹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幸存录

    幸存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春日绯

    春日绯

    方茉姌被未婚夫退婚后大病一场,病重垂危之际脑子里多了段奇怪的记忆。病好方茉姌被爹娘送到了江南舅舅家修养,在舅舅家,她遇到了前世的两任丈夫。一个嘴里爱她如命,却在外面花天酒地作践她。一个待她冷漠无情,却好吃好喝的供养她。醒悟过后的方茉姌作了一个决定,这辈子她一定要换一个夫君,谁知却触犯了某人的逆鳞,被迫与他再续前缘。
  • 十亿网友闯大明

    十亿网友闯大明

    欲望这东西,有人说坏,也有人说好。说他坏,因为它是一切祸乱的根源;说他好,如果不是欲望……谁能以人臣之贱而代君王之贵?一次坠楼,命留住了,却摔出了精神分裂——魂魄一分为二,一部分残留在现代社会,另一部分却穿越到明朝一名教书先生身上。且看一名寻常教书先生,如何在十亿网友的帮助下一步步坐上龙椅。
  • 青楼梦

    青楼梦

    锦衣卫花宣冷遭人暗算,误食春药,强暴了本来皇上命他保护的来自瓦剌国的和熙公主,为了躲避和熙公主的报复,花宣冷诈死,隐姓埋名卧底在青楼中暗中帮助皇上打击来自瓦剌国的细作,每天在青楼中看着男欢女爱的场面,一向不好女色刚正不阿的花宣冷也有些把持不住了……
  • 佛说华积陀罗尼神咒经

    佛说华积陀罗尼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