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9500000002

第2章 不按常理出牌(1)

巴菲特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特立独行的投资者。他对投资有着独特的认知,他不关心一般人所关心的问题,他总能够在整个华尔街都厌恶某个企业,或者完全不把它放在眼里的时候,看到它所具有的潜力,进而采取收购行动。而这种超出常人的行动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认定了就出手。

一、不预测市场走势,不相信股评家

分析市场的运作与试图预测市场是两码事,了解这点很重要。我们已经接近了解市场行为的边缘了,但我们还不具备任何预测市场的能力。复杂适应性系统带给我们的教训是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它顽固地拒绝被预测。

——沃伦·巴菲特

任何对沃伦·巴菲特略有所知的人都知道他对预测的立场是清楚明了的:不要浪费你的时间,不管是经济预测、市场预测,还是个股预测,巴菲特坚信预测在投资中根本不会占有一席Z之地。在他投资生涯的四十多年里,他获取了巨大的财富和无与伦比的业绩,他的方法就是投资于业绩优秀的公司,与此同时,避免因推测未来的市场走势而给投资者造成诚惶诚恐甚至是灭顶之灾。巴菲特说:“事实上,人的贪欲、恐惧和愚蠢是可以预测的,但其后果却是不堪设想的。”

格雷厄姆说:“离华尔街越远,你就越会怀疑那些所谓的股市预测或时机。”伯克希尔·哈萨威(Berkshire Hathaway)所在的奥玛哈离纽约那么远,巴菲特不相信所谓市场预测是很合理的事。巴菲特无法预知短期内股价的变动,也不相信有谁可以做到这一点。长久以来他对预测的感觉是:股市预测专家存在的唯一价值,是使算命先生更有面子而已。

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88年的股东大会上说:“对于未来一年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我们深信对股票或债券价格所做的短期预测根本是没有用的,预测本身只能够让你更了解预测者,但对于了解未来却毫无帮助。”

“我不知道股市明天、下周或者明年会如何波动。但是在未来的10年甚至20年里,你一定会经历两种情况:上涨或下跌。关键是你必须要利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利用,千万不要让市场误导你采取错误的行动。查理和我从来不关心股市的走势,因为这毫无必要。也许这还会妨碍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铺天盖地的股评中,股评家经常说股市或某只股票有上涨的动力、下跌的压力等,巴菲特建议投资人千万不要相信股评家:“投资人期望经纪人会告诉你在未来两个月内如何通过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来赚钱完全是一种不可能的幻想。如果能够实现的话,他们也根本不会告诉投资人,他们自己早就赚饱了。”

巴菲特认为,市场与预测是两码事,市场是在变化的,而预测是固定不变的,预测的固定不变只会给分析市场的人以错觉感。

许多投资者仅使用历史评估方法或模式来决定股票什么时候便宜,什么时候贵。但历史评估方法的缺陷是他们对周边一切的依赖性。这就是说对个股的衡量取决于某一特定经济环境:某股的资本回报,某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战略实施。换句话说,历史模式只有在公司和行业发展的环境与评估方法建立之初的环境相似的条件下才会奏效。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与以前相比不仅各个公司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投资者用来比较他们的指数也截然不同了。

股票市场里有成百万的投资者、商人和投机家,他们做出几十亿个决策,而股市就是对这些决策累计行为的反映。所有决策都是独立于他人做出的。每个人对市场的看法都是片面的,但都基于大致相同的信息。当所有这些能因彼此相互作用时,一个市场就形成了。但我们无法仅依照对个案调查而对市场的未来进行预测。在复杂适应性系统里,总体的力量比部分之和要大得多。有时,部分行为形成一种趋势。然而,由于每个单一能因仅有有限的知识,每个人都看到了趋势,但没有人能解释趋势是由什么引起的。由于市场上的所有能因都彼此呼应,一个价格趋势就形成了。正是这个趋势带领人们进行各种预测。

投资人能否依靠猜测市场走势而获利?基金经理人关注市场、分析个股,能否胜过股市整体表现?过去多年众多研究报告已经证明,每年都有超过一半的美国基金经理人输给了指数。换言之,投资人只要买入指数基金而不必去管它,每年还会胜过大半的全职基金经理人。这也难怪最近几年来“指数基金”在美国逐渐流行。毕竟,如果给钱请人来全职管理、分析之后,还输给简简单单的被动性指数投资法,为什么还要花费昂贵的基金管理费呢?

微小的变化总是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市场。令投资者感到害怕的是,旧的趋势的崩落丝毫没有预兆。投资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被卷了进去,因为所有的信息投入都小到不足以引起投资者的重视。

投资者总是信心十足地认为某种股票或某种市场从整体上将回落到平均域(平均域是一数学概念)——它将跟随某种可预测的定数格局走。但平均域是不稳定的,它基于众多投资者的不同预测的决策之上,而这些投资者又根据其他决策不断调整自己的决策,所以平均域总是在不断移动变化。巴菲特说:“许多投资者认为市场只是一个简单的域性状态,但实际上市场是非域性的、复杂的、适应性的。只有当市场突然停止运作时,预测者的系统才有用武之地。”

投资者在一个缺乏格局认识的世界里该如何应对呢?巴菲特认为应该通过研究正确的部位和正确的层次。尽管经济和市场总体来说是复杂和庞大的,以至于我们无法预测,但是在公司这一层面的格局是可以被认识的。在每个公司的内部都存在着公司格局、管理格局以及金融格局,假如我们研究这些格局,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公司的未来可以做一个合理的预测。沃伦·巴菲特集中全力研究的正是这些格局而不是其他几百万投资者的不可预测的行为。他说:“我一直觉得受基本原理的支配来估算权重,要比受心理学的支配来估算投资容易得多。”

但巴菲特认为,忽略政治和经济预测,是许多投资者十分头疼的事情。30年前,他没有能够预测到越南战争的爆发、物价与工资的调控、两大石油危机等事件,但没有预先知道这些事情的发生并不能阻止巴菲特取得过人的投资业绩。巴菲特说:“所有这些巨磅炸弹级的事件都没有在本·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中留下任何痕迹,他们对我们低价购买良好企业也没有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假若我们让这些不可知的恐惧拖住手脚或改变资金的使用,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要付出的代价。”

如果投资者们想到某种格局,不管他们对格局的认识有多少错误,他们都会参照对格局的认识而行动。一旦你认识到市场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你会自愿地放弃预测的想法。你也会明白市场将逐步达到其繁荣与萧条的关键点。

巴菲特解释说:“在今后30年里,一系列不同的大事肯定会发生。我们既不要试图预测这些事件,也不要试图从中获利。只要我们找到同我们过去购买的公司相似的企业,外部的意外事件将会对我们的长期结果产生极小的影响。”

所以,下次当你被诱惑相信你已最终找到一种可实现利润而且可以被重复使用的格局时,当你被市场的不可预测性惊得目瞪口呆时,记住巴菲特说的话:“面对两种不愉快的事实吧:未来是永不明朗的;而且在股市上要达到令人愉快的共识,代价是巨大的。不确定性是长期价值购买者的朋友。”

二、不担心经济形势

不理会股票市场的每日涨跌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什么经济形势,去看每日股票的涨跌,你花的时间越多,你就越容易陷入思想的混乱并难以自拔。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正如人们无需徒劳无功地花费时间担心股票市场的价格,同样地,他们也无需担心经济形势。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讨论或思考经济是否稳定地成长,或正走向萧条,利率是否会上扬或下跌,或是否有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慢点!让你自己喘一口气。巴菲特原本就认为经济有通货膨胀的倾向,除此之外,他并不浪费时间或精神去分析经济情势。

投资人时常以一个经济上的假设作为起点,然后在这完美的设计里选择股票来巧妙地配合它。巴菲特认为这个想法是愚蠢的。首先,没有人具备预测经济形势的能力,同样,对股票市场也无预测能力。其次,如果你选择的股票会在某一特定的经济环境里获益,你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变动与投机。不管你是否能正确预知经济形势,你的投资组合将视下一波经济景气如何,而决定其报酬。巴菲特较喜欢购买在任何经济形势中都有机会获益的企业。当然,整个经济力量可以影响毛利率,但是整体看来,不管经济是否景气,巴菲特的企业都能够得到不错的收益。在选择并拥有有能力在任何经济环境中获利的企业,时间将被更聪明地运用;而不定期地短期持有股票,只能在正确预测经济景气时,才可以获利。

除了不必担心经济形势之外,巴菲特还对股票市场的每日涨跌无动于衷,这一点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

巴菲特解释说:“请记得股票市场是狂癫与抑郁症交替发作的场所。有的时候它对未来的期望感到兴奋,而在其他时候,又显出不合理的沮丧。当然,这样的行为创造出了投资机会,特别是杰出企业的股价跌到不合理的低价时。但是,正如你不会采信来自有情绪起伏不定倾向的顾问的建议,你也不应该允许股市操纵你的投资行动。股票市场并不是投资顾问,它的存在只是为了帮助你买进或卖出股票罢了。如果你相信股票市场比你更聪明,你可以照着股价指数的引导来投资你的金钱。但是如果你已经做好你的准备作业,并彻底了解你投资的企业,同时坚信自己比股票市场更了解企业,那就拒绝市场的诱惑吧!”

在巴菲特的办公室里并没有股票行情终端机,而且,没有它,巴菲特似乎也能轻易过关。巴菲特认为:如果一个人打算拥有一家杰出企业的股份并长期持有,但又去注意每一日股市的变动是不合逻辑的。最后他将会惊讶地发现,不去持续注意市场变化,他的投资组合反而变得更有价值。不妨做个测验,试着不要注意市价48小时,不要看着计算机、不要对照报纸、不要听股票市场的摘要报告、不要阅读市场日志。如果在两天之后持股公司的状况仍然不错,试着离开股票市场3天,接着离开一个星期。很快地,他将会相信自己的投资状况仍然健康,而他的公司仍然运作良好,虽然他并未注意它们的股票报价。

“在我们买了股票之后,即使市场休市一两年,我们也不会有任何困扰,”巴菲特说,“我们不需对拥有百分之百股权的喜诗或布朗鞋业,每天注意它们的股价,以确认我们的权益。既然如此,我们是否也需要注意可口可乐的报价呢,我们只拥有它7%的股权。”很显然,巴菲特告诉我们,他不需要市场的报价来确认伯克希尔的普通股投资。对于投资个人,道理是相同的。当我们的注意力转向股票市场,而且在心中的唯一疑问是“有没有人最近做了什么愚蠢的事,让我有机会用不错的价格购买一家好的企业”时,我们就已经接近巴菲特的水准了。

三、忽视所谓的多头和空头市场

如果某人相信了空头市场即将来临而卖出手中不错的投资,那么这人会发现,通常卖出股票后,所谓的空头市场立即转为多头市场,于是又再次错失良机。

——沃伦·巴菲特

很多投资人经常受到市场上谣传下一个空头市场即将来临的威胁,于是心生畏惧,进而成为受害者。通常这样的言论一出现,股票经纪人就会打电话告知投资者赶快卖股票以换现金,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可以趁你卖股票时赚取手续费。当然,下一回你将手中现金再次投入股市时,那些人就又有手续费的收入了。

有人认为投资者这样的作法很愚蠢,首先,空头市场不可能会如计划所排定的时间而发生。再说,那些股票预言家,预测错误的次数和他们猜对的次数一样多,如果某人相信了空头市场即将来临而卖出手中不错的投资,那么这人会发现,通常卖出股票后,所谓的空头市场立即转为多头市场,于是又再次错失良机。

但这些投资者可能又说,如果空头市场不会降临,他可以再回到股市,同时以比较低的价格再买进先前出清的股票。但实际上在他们卖股之后,必须缴交易所得税和付出手续费,所以他们拿到手的现金会比原先的要少。此外,就算是空头市场真的来临,而他们想趁机再买回原先的股票,也要等到股价跌到可以弥补你所付出的税负和手续费的价位。费雪也提到他所认识的朋友,很少会在空头市场时再度介入股市。

柏纳德·巴洛克依他的经验给投资人一个建议:“别期望总是可以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这是不可能办到的——除非是骗子。”巴菲特的解决方法是全然忽视所谓的空头和多头市场。他可以做到是因为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股票,如果股价过高而无法提供足够的投资报酬,那么他也不会买进。每日市场的变动不会影响巴菲特,而巴菲特也不去考虑这些事,他所思考的是要投资哪些企业,并以合理的价格买进它们。

巴菲特观察到,纵使“多头市场”在反转时也可能涌进大量买盘;而在空头市场,仍有许多公司的股票被贱价抛售,通常巴菲特会利用这个大好时机来找寻投资机会。

例如1973年,美国股票处于低潮、市场人士大为恐慌之际,大家想尽办法抛售自己的股票,精明的巴菲特却全线杀入,到1975年股票大幅上扬,巴菲特赚得腰包鼓鼓。

最精典的战役是在1987年。

1987年10月18日清晨,美国财政部长在全国电视节目中一语惊人:如果联邦德国不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扩展,美国将考虑让美元继续下跌。

同类推荐
  • 奈飞文化手册

    奈飞文化手册

    一本对奈飞文化进行深入解读的力作。2009年,奈飞公开发布了一份介绍企业文化的PPT文件,在网上累计下载量超过1500万次,被Facebook的CFO谢丽尔·桑德伯格称为“硅谷重要文件”。本书是奈飞前CHO,PPT的主要创作者之一帕蒂·麦考德对这份PPT文件的深度解读。本书系统介绍奈飞文化准则,全面颠覆20世纪的管人理念。在这本书中,帕蒂·麦考德归纳出8条奈飞文化准则,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奈飞为什么要对传统的企业文化理念发起冲击,以及它在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究竟提出了哪些颠覆性的观点。各类企业打造自己的“奈飞文化”的行动指南。《奈飞文化手册》通过特别的章节设计,方便企业管理者将之运用到自己的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奈飞文化”。
  • 只有先当好秘书,才能后做好领导

    只有先当好秘书,才能后做好领导

    如何做一个好秘书,这里面的学问可谓博大精深,除了拥有足够的“硬件设施”以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预见能力、决策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这些,不仅是领导具备的能力,同时秘书也需要多年的学习和磨炼,在行动中感悟、体察。更重要的是,秘书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将从一名普通秘书成长为卓越领导的“野心”付诸实践。在平时的秘书工作中,要端正态度、找准位置、修炼内功,获得领导赏识,把握升职机会。
  • 创业,从一个简单的创意开始

    创业,从一个简单的创意开始

    本书讲述的不是空泛的长篇大论,而是实实在在的技巧、步骤。既有方法,又有实例。使用这些方法,作者成功授权的20多个创意为企业带来几十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自己也因此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他数以千计的学生也通过这一方法,成功地将创意转化为丰厚的收入。避免漫长、复杂而耗费资金的艰难过程,将简单的创意推入市场,并获得收益。创业,只需从一个简单的创意开始。
  • 每天读点销售学

    每天读点销售学

    销售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艰辛更蕴含着极大成功的职业,这是一个不靠任何背景、接近依靠个人智慧与才能公平竞争的职业;这是一个不需要金钱,只需要激情和毅力作资本的行业。正如美国亿万富翁鲍纳所说:“只要你拥有成功推销的能力,那你就有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的可能。”有资料显示,世界上80%的富豪都曾是销售业务员,而由销售员做起逐渐被擢升为企业领导的人物更是不可胜数。由此可见,在创造财富的道路上,销售员也许是最有实力的领跑者。其实每个销售人员都是怀着梦想加入销售大军的行列,希望能创造很好的销售业绩,来展示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获得巨大的财富回报。
  • 资本风口4.0

    资本风口4.0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表现,就是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确立中国制造新的优势。新常态下,无数的创投机会也被营造出来,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企业,要想谱写出下一个资本的童话故事,就要准确抓住未来产业的风口。互联网+农业、干细胞全产业布局、二孩潮带来的婴童经济、超级IP(知识产权)带来的影视投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风口的来临,给了众多资本玩家以新机遇。它们的发展前景和潜在机会究竟价值几何,读完此书,您就能找到答案。
热门推荐
  • 三国之旌旗战八方

    三国之旌旗战八方

    一位穿越了千年的灵魂来到了东汉末年,看他如何金戈铁马地平定天下、并剿灭胡虏,已现我大汉威武。
  • 洛克菲勒家族

    洛克菲勒家族

    威廉·曼彻斯特在《洛克菲勒家族》中描绘了一幅多彩的图画,展现了家族四代人的生活,从在北达科他州兜售药品的“草药医生”大个子比尔·洛克菲勒,内向冷酷、沉默寡言的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到扭转家族声誉的腼腆、热情、博爱的小洛克菲勒及活泼开朗、极具说服力的纳尔逊·洛克菲勒……他们已经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并将继续创造辉煌的历史。
  • 快穿之我有个伪系统

    快穿之我有个伪系统

    墨疏狂,一介魂界游魂,忍受痛苦千年,在意识消沉前得到重生的机会,与一只伪系统一起穿越三千世界,收集三魂七魄,找回失去的他。
  • 奥兰塔

    奥兰塔

    整部小说用的是独特的阐述方式,用类剧本的形式展开故事发展,具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画面感。小说的架空除了生存环境做了全新设定外连里面的职业和技能也做了全新的设定。全新的故事设定和跌宕起伏的剧情模式给读者带来全新的玄幻小说观感。
  • 未来修真之崛起之路

    未来修真之崛起之路

    【qq群:1015303803】现代修真的非典型套路哦。这里的人们修真的时候会获得幻化之力,而功法的传承则是来自于精灵的记忆。所有的一切和普通修真都那么相似,但是套路却完全不一样,因为这里没有体修、剑修、或者是魔修。只有修习幻化之力的修士。
  • 弃妇种田

    弃妇种田

    一朝穿越,穿成身世成谜的田园弃妇,种田养娃,发家致富,陈安安干劲儿十足。一旁的小娃娃忽然拽了拽她的裙子,“娘亲,你,是不是忘了给宁宝找个爹?”
  • 美漫里的变形金刚

    美漫里的变形金刚

    以塞博坦之名,征战多元宇宙。高举变种人之王的旗帜,摆脱桎梏走向超脱。背负塞博坦之神的名号,举世唯一,冲击神之领域。我是唐尼,世界树是任我征战的后花园,主宇宙是我随意玩弄的游乐园,多元宇宙是我随意畅游的狩猎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无可替代:美国历史上三位伟大总统的自传

    无可替代:美国历史上三位伟大总统的自传

    托马斯·杰斐逊,亚伯拉罕·林肯和弗兰克林·罗斯福是怀着坚定信仰的奋斗者;他们是美国历史的灵魂;他们改写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也改写了世界格局;他们当之无愧称得上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民众敬仰和学习的人。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神秘而又遥不可及。《无可替代:美国历史上三位伟大总统的自传(励志珍藏译本)》编者研究美国历史多年,力求将他们真实的一生清晰地呈现给每位读者。
  • Step by Step

    Step by Step

    A disturbingly prophetic account of the events leading up to World War II, this anthology is a collection of Churchill's reporting for the Daily Telegraph and the Evening Standard from 1936 to 1939—tracing Hitler's rise to power, the Nazi invasion of the Rhineland, and other events leading up to the declaration of war.In the first few years of Nazi ascendance, many European intellectuals and leaders advocated avoiding war and negotiating with Hitler. Churchill is one of the few who understood the scope of the Nazi threat and advocated armament against Germany early on—and his early prescience serves as a fine prediction of his determined stance against Hitler as a World War II leader and state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