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37800000002

第2章 君道之——善醒身 善御臣(1)

治国安邦是复杂的,既要选才止纷争,还要移风易俗统政令。为君者最有效的治国策略就是借鉴先王治理国家的利弊,运用到自己的统治中。

汉桓帝、汉灵帝作为后汉时期的两个君王,由于凶残的品质致使当时国政混乱,经济衰落,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国破君亡。

虞世南对桓、灵二帝的命运功过做了这样的评说:“汉桓帝怒其国舅梁冀把持朝纲,胡作非为,于是在盛怒之下,与宦官密谋将其诛灭。由此可见桓帝的气概很是刚毅果断,但他的这一行为却导致了宦官因受宠而专权,酿成‘党锢之祸’,所以朝政动乱。古人云:天下哀号,正是新君王开天辟地的良机。汉灵帝即位时,国衰民疲,正是施行善政的时机。当时的百姓关心国事,都希望能振兴朝纲。但是灵帝却重蹈了先王的覆辙,使危害更严重,国家已到了濒临毁灭的边缘,他最终没有死于非命,也算幸运了。由此可知,两个皇帝都不是能够经常省身修德的君王,最终都会被明君取代。

汉桓帝在执政期间曾经问他的侍从爰延:“我是什么样的皇帝?”爱延回答道:“中等。”桓帝问:“怎么讲?”爰延说:“如果让尚书令陈蕃主持国家政务,国家就可以治理好;如果让宦官们参与干预朝纲,国家肯定发生混乱。所以,陛下既可以行仁政让国家稳定,也可以作恶事使国家动乱。这就是中等的意思。”

所以,国家的生死存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王是否能实施仁政,仁治国民,日复一日,则民富国强;以恶治国,日复一日,则民反国灭。

虞世南感云:“在岷江的源头,水量只能漂起木头,到了下游,乘大船才能渡过。汉元帝的时候,任用佞臣弘恭、石显,到了后来桓帝、灵帝的时候,又有单超、张让干涉朝政,败坏了伦常道德,皇室、国家的灭亡当然会无可避免了。汉朝之所以到了这步田地,其祸根是自己一步步种下的。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凡事一露头就得慎重对待。”

为君者要谨记虞公之言,免于重复昏君之途,成为他人篡位谋反的“导火索”。

古话云:“寒者易为衣,饥者易为食。”晁错亦曰:“国家富强,邻国动乱,正是有帝王之志者的大好机会。”意思就是说昏君是在为未来的明主铺路的!为君者若想避免被人取代,惟有多省身,善御良臣。

一、善集六君之长,善正一国之风

为君者要分辨清楚六种类型的君王,以了解为君者应有的品德,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

六种类型的君王都各自具有何种特点呢?先哲荀悦是这样认为的:“天性仁慈,头脑清醒,志向坚定,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为自己,这是王主——可作帝王的君王;节制自己的私欲,性格宽厚,身体力行,勤学好问,办事遵循仁义的原则,不感情用事,这是治主——能带来天下大治的君王;勤政爱民,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荒淫懈怠,先公后私,大公无私,这是存主——能坐江山的君王;性情狂悖,叛逆伦常,争权夺利,公私并行,是非不明,这是衰主——走上穷途末路的君王;情欲压倒了礼义,私利重于公益,制度超越道德规范,政教失常,这是危主——危在旦夕的君王;亲信、重用邪恶小人,排挤、打击忠臣,放纵情欲,贪得无厌,不顾忌礼教法规,出入游幸放荡,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随意赏赐,乱加刑罚,文过饰非,有错不改,忠诫的意见听不到,敢于冒死直谏的大臣都要被杀掉,这是亡主——亡国的君王。”

由此可见,“王主”以使天下兴盛太平;“治主”可以改革政治;“存主”可以保家护国;而“衰主”只有当国家一切平安不发生灾难时还可以勉强保住国家,一旦有了危难国家就会有遭到灭亡的危险;“危主”没有国难就谢天谢地了,有难必是亡国;“亡主”,则必亡无疑。

不想当“王主”的君王不是好君王,所以,为君者应把“王主”的理念彻底贯彻到自己的统治中,做一个更好的“王主”。

王主之首当其冲的要务就是能正一国之风,风就是风气,从一个国家的风气上就能看出国家的兴衰成败。君王如果能正一国之风,也就能够使国家旺盛了,风气一般包括九种,即:理国之风、衰国之风、弱国之风、离国之风、荒国之风、叛国之风、乱国之风、危国之风、亡国之风。

理国之风:君臣之间亲近有礼,大臣之间虽有不同政见但只是针对国事,私下能和睦相处,互相谦让,不争名夺利,任劳任怨,不互相埋怨推诿,专心致志于本职工作。这象征着国家大治。

衰国之风:一国之中礼俗不统一,为官者不被敬重,下层官员抱怨国家政治的各种弊病,老百姓相互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是国家衰败的风气,预示着这个国家将走向衰落和破败。

弱国之风:君王讲究礼让,文武失调,贪图安逸,士人追求玩乐,老百姓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呈现出国家软弱的表象。

离国之风:君臣互争荣誉,朝中大臣争功夺利,士大夫争名好胜,老百姓互争私利。这是离国之风,是众叛亲离的表象。

乱国之风:上层官员私欲膨胀,谋私泛滥,下层官员无恶不作,法规朝令夕改,政策出自多家之门。这是乱国之风,是国家动乱的象征。

荒国之风:把奢侈当作繁荣,把骄纵当作高贵,以放任为开明,将遵守礼义的人称为顽固不化,奉公守法的人被认为固步自封。这是国家荒淫无度的表象。

叛国之风:认为苛刻是精明,把牟取私利当作公务,把宰割老百姓当作本事,把溜须拍马当作效忠。这是国家叛乱的表象。

危国之风:君、臣上下隔阂不断,朝廷内外相互猜疑,小官争先恐后讨上司的欢心,大官之间争夺权力。这是危国之风,是国家危亡的表象。

亡国之风:上级官员不深人民间体察民情民意,下面的群众也不向上反映意见,上面怎么说就怎么办,国家的法律形同荒废,概不执行。这是危国之风,是国家灭亡的表象。

这九种不同的风气,预示着国家九种不同的命运,为君者在治理国家时如果能营造出国家大治的风气,于君于民都是好事。

尹文子对国家风气的治理,曾有过如下描述:“国家贫困衰弱,国王的权力削弱,大臣的势力增强,这就是亡国的征兆;宫廷内没有专宠一人的现象,朝廷里没有宠幸的弄臣,家族人丁兴旺,长幼有序,这是国家昌盛繁荣的标志;农事活动适时,粮食储存厚实,军队精锐,疆土治理得很好,这是强国的特征。”

文子又说:“动乱的国家看上去很热闹;安定的国家看上很空虚;要灭亡的国家好像匮乏不足;图存的国家好像过剩有余。其实,空虚不是没有人,而是因为人人都有工作;热闹不是人多,而是都在追逐蝇头小利;有余不是财力富余,是因为寡欲少事;不足不是市场无货,而是因为人们收人不多,但各种税赋却很多。”

由此我们得知,看一个国家的表象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君王是否英明,贤能的君者,其国民也是高贵的,同理,一个无能的君王,绝不会把国家领导的生机盎然。

二、以仁德降服民心

为君者都期望成为一个万民称颂,流芳百世的英明君王,但纵观历代君王能盛名万世的寥寥无几,探察他们成败功过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很能做到礼贤下士。为君者常省身能仁义理智,征服人心;善于聚拢人才,明察秋毫,英明决断。

君王要想管理好臣民百姓,首先要利用仁德降服人的心志,广布自己的仁义于天下,臣子百姓自然归依,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三皇虽然没有传下惊天动地的伟大言论,但他们的仁德却遍布四海,所以天下老百姓不知把功劳记在谁的名下。君王的责任就是探索天地的规律,有言论,有法令,让天下太平。只有君臣谦让,互不贪功,德化四海,百姓才能悦服。古代的君王正是因为做到了降服民心,所以他们在使用群臣时虽没有那么多的礼仪法规、赏罚奖励,也能使四海和美而不互相伤害。

君者该怎样做,才能降服人的心志呢?其方法是制定以防衰败的政策,为政清明,巩固兵甲,不发生战乱,天下太平,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国家稳定,人主安详,群臣进退有序,从而达到美好而无害的大治景象,人心自然归依。

人心齐,泰山移。臣民若齐心协力,就能转败为胜,变劣势为优势。

韩信在评价项羽时说:“项羽所过之处,残害生灵,百姓不顺从,就用暴力劫持压服。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丧失了天下人心。所以说:项羽的强大很容易衰弱。”后来,果然如此,项羽因失掉了民心,而失去了天下。

诸葛亮在给处于劣势地位的孙权出谋划策时说:“荆州的百姓归顺了曹操,实际上是迫于兵势,并非心悦诚服。现在将军(孙权)只要命令猛将与刘备同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操。”孙权采纳了诸葛亮的意见,最后以弱胜强。

由此而言,人心不服,优势很容易被打破。所以说“君者之道,降心服志也。”

殷、商、周的君王都被称为明王,他们开创大业,文采风貌虽然不同,但流芳百世的美名却是一样的,他们因不断调整竭力施行适合民众的礼仪德政而降服了民心,得到了天下。夏代推崇忠诚,人民都讲求信义,天下平和,但忠诚过头了就容易产生粗野的流弊,最好的补救办法是崇敬。所以殷商时代,君王对忠的流弊进行了改革修正,避免了粗野的流弊,得到了百姓的赞许。可是崇敬会产生迷信的流弊,最好的补救办法是文治。于是周代的君王大力提倡文治,减少了迷信的发生。然而文治也有弊端:人们会变得虚伪。于是又反回来提倡忠君爱国。夏商周三代就这样因循反复,就像以水救火一样,因时制宜,救弊补偏,制订出了符合民意的政策,三王的德政因此而得到了天下人的称赞。

三、德治、法治兼而施之

汉宣帝和光武帝都是有一定作为的君王,都善明察政事,所以有人认为二人的治国之道也是相差无几。

虞世南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汉宣帝生长于民间,深知百姓疾苦,所以其称帝后对政务非常留心,对贤良之士予以提拔和重用。但他却采用严刑重法的方式治理国事民风,有失民心。他之所以以严刑治国,根源在于法家申不害、韩非子那里。古人云:图王不成,用其有弊病的权谋足以称霸;图霸不成,霸术中有弊病的权谋只会身败名裂。汉宣帝重用刑罚,是成就霸业的皇帝。汉光武则不同,他是仁义之君,是成就君道的皇帝。这两个人不能类比。”

元帝做太子时,曾提醒宣帝,认为他执法太严,有损政权。但宣帝却严肃地说:“我汉家霸道、王道都用,怎么能只用德治来危害政权呢!”由此言可以看出,宣帝的谋略不够远大,但是他采用或宽容或强硬的法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原因的。从前汉高祖进入秦国,曾约法三章,秦人非常高兴,拥护汉高祖纪律严明。这是从和缓刑法的好处方面讲。曹操的军师郭嘉劝曹操适用严法时说:“汉末的政治失败在太宽松,袁绍却以宽松去救偏,所以不得要领。如果你用强硬的法规来纠正袁绍在这方面的偏颇,上下就知道遵章守纪了。”所以法制运用得当是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的。

那么,以法治国的“法”的尺度该如何把握呢?

《左传》认为:“政策宽松,国民就会散漫,这时就应当用严厉的法令来纠正;可是太严厉了,民众又会变得残忍,这时就应当再实施宽松的政策。用宽松来调剂严厉,用严厉来调剂宽松,政治才能平衡。”《尚书》认为:“刑罚的使用,要时轻时重,审时度势。”《周礼》则说;“治理新国家要用轻典,治理动乱的国家要用重典,治理安定的国家要用中典。”

由此可知,治国之法宽严的尺度应因时制宜,因事而异,严刑峻法和宽松的政策交替施行,偏轻偏重都可能危害政权。

霸主用权势来控制士人、以信誉结交士人、以赏罚来使用士人。讲信用,人才就会疏远;赏罚不明,人才就会离去。

英明的君王同样会采用霸主以德治人的方法,但还要辅之以法治,二者相办而行,从而赢得天下。此论有例可证:

例1:《左传》说:楚国军队包围了宋国的都城。宋派使者去晋国求助。晋文公立即召集群臣商量对策,讨论是否予以救助。晋名将先轸说:“报恩、救难、立威、称霸,就看这一次了。”晋文公的舅父狐偃分析楚国的形势后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最近又从卫国娶妻。现在如举兵进攻曹、卫,楚国一定会分兵援救,那么齐、宋就可以解围了。”

于是晋国组建三军,依狐偃之计,逼使楚国撤兵了。

例2:文公回国后开始致力于教育民众。次年就想打仗。子犯阻止说:“晋国战乱多年,人民还不知道什么是义,还没有安居乐业。因此,现在不是征战的时机。”于是护送周襄王回国复位,又积极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开始关心生产,安于生计,生活渐渐好了起来。见此,文公觉得可以用兵了,子犯又说:“民众还不知道什么是信,应该向他们宣传信的作用,要建立一支讲究信用的军队。”于是文公开始征伐原国,承诺三天内攻不下来就撒兵。三日后,原国未被攻破,晋文公真的信守诺言,退兵三十里,用事实向民众证明他的诚实和信用,民众深受感召。从此晋国的商人做生意都不再一味谋求暴利,而是明码标价,全国形成了讲信誉的好风气。

见到国家风气如此之好,晋文公说:“现在可以出兵了吧?”子犯又说;“人民还不知贵贱尊卑之礼,没有恭敬之心。”于是文公用阅兵来表示礼仪之威严,设置执法官来纠正官员的错误。渐渐的,人民开始习惯于服从命令,不再有顾虑重重,于是开始训练他们打仗。城濮一战,大获全胜,楚国被迫撤兵谷邑,宋国之围顺利解除,这一战使晋国称霸于诸侯国中。这都是晋文公善于用仁德、政令教化民众的结果。

所以说,君王治人的根本就是法治与德治,这同样也是为君者治国的根本。二者相伴而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天以阴阳二气构成四季,人以刑德二法构成治国之道。这是君者执政成功的唯一方法,不可偏用其一。

在历史上各个君王中运用仁德较多,刑法较少的是五帝;刑德并重的是三王,刑法较多、仁德较少的是五霸;只有秦用刑法暴力治国。

如果总结古代君王治理国家的政治,可分为王者之政、霸者之政、强权之政三类:王者之政,靠的是德育;霸者之政则依靠的是刑法的威力;而强权之政,则是靠暴力酷刑。在具体执行时,当德育不能发挥作用时就用刑法强迫,当刑法作用甚微时就用暴力镇压,当暴力镇压也不起作用时,则采用大肆的屠杀。这一步为君者都不愿看到,因为这很可能会危及到国家的存亡。

所以唐太宗的名臣虞世南说:“从前秦始皇弃仁义而用暴力,虽然可以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然而守成就不行了。”这就是片面运用刑法治国的弊端。

综上所述,君王在治理国家时,要经常警醒自己实施仁政,慎用法令,用德治教化民众,用法治规范民众的行为,二者兼而施之,使百姓能有所依从,各得其所。

四、悲剧君王悲在何处

历代君王,为什么有的能使国家兴盛,自己也万世流芳,而有的却使国破家王,自己臭名远扬呢?以南北朝时的宋齐两代为例,这一时期被废的国王共有五个。这五个废君都是因骄淫狂暴或被杀害或因国破而流亡。难道他们是生而本性就凶顽,才自取其祸,被上天抛弃,丧失大业吗?

同类推荐
  • 20几岁学点博弈论(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0几岁学点博弈论(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0几岁学点博弈论》内容简介:正所谓世事如棋,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棋逢对手的时候,也有兵败滑铁卢的瞬间,要想料事如神、见招拆招,就要看清楚棋盘上布的每一个子,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在于这每一步走得是不是正确、精彩,无论是在商场、官场,还是在职场,人们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在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中,也都会遇到不同的冲突和竞争,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有策略地思考问题,以理性的角度分析和筹划,预测对方的反应并采取合理的行动,以取得优势,创造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这就是《20几岁学点博弈论》要展示给读者的生存本领。
  • 学会弯腰 懂得迂回

    学会弯腰 懂得迂回

    做人该弯腰时一定要弯腰,做事该迂回时一定要迂回,韩信没有胯下之辱,他能成为大将军吗?这本书从细节入手,精辟地讲述了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值得一读。
  • 你是淡雅的诗,生活是华丽的油彩

    你是淡雅的诗,生活是华丽的油彩

    再美丽的油彩,也不应过分浓烈;再华丽的生活,也需要淡然处之。这本书的心灵故事深入浅出,用每个精致细微的生活小事让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你看到别人在熠熠发光,当你因为生活而被迫滋生坚强,当你因为五光十色的世界而暂停前行,你都要学会淡然处之,让心中多一些柔软的力量,才能担当更华丽的生活。
  • 道歉的力量

    道歉的力量

    学会道歉重要么?答案是肯定的。学会道歉,是高手化解危机的第一堂必修课。善于说“Sorry”,不仅不会降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反而会因此被冠上大度、负责的美誉,并且获得谅解。这就是道歉的力量!人的一生,许多打不开的结在终点回望时才赫然发现,不过是个芝麻粒罢了。唯有懂得自省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道歉的力量,解开那些看似无解的结,化危机为转机,甚至商机!作者除了深入的剖析道歉的作用外,更从心理、文化等层面,精辟地分析人们抗拒道歉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正确态度,运用大量的实际案例,论理清晰,让你轻易的掌握道歉学细腻的学问,成为最有智慧的职场高手。
  • 说话说到点子上

    说话说到点子上

    说话似乎很简单,也确实很简单,张口便可以说。但却会带来巨大影响。说话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是社交本领,也是生存基础。《说话说到点子上》通过一系列丰富、真实、生动的故事,分析古今中外的幽默,教给你如何埋下伏笔、营造气氛、引爆笑点,成为一个交际能手。
热门推荐
  • 吾有大校场

    吾有大校场

    校(jiao)场,训练、演武之用。穿到明末,身无长物。好在还有不理人的校(jiao)场。而后努力前行。......PS:这不是玄学,是科学。
  • 从蛇化龙

    从蛇化龙

    本书轻松升级,张贤重生为蛇,看看一条现代蛇,究竟怎么成为一条神龙。怎么兴云布雨。本书纯虚构,请不要拘泥文中的细节。
  • 我在你的爱情之外

    我在你的爱情之外

    苏夏爱傅斯琛,可当她背着他生下他的孩子时,孩子却被鉴定出不是他的。傅斯琛爱苏夏,但却只能用伤害的方式爱她……
  • 2015司法考试分类法规随身查经济法

    2015司法考试分类法规随身查经济法

    本书全面收录了目前复习司法考试必读的刑事诉讼法科目的法律法规。编排上采取关键标注、考频提示、考点对照、关联索引、对比注释、真题演练、出题点自测的方式进行合理编排。同时,本书对司法考试中重要的涉及修订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也及时做了更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叶元纪

    叶元纪

    神,血,人,三族之间的战争。血,神两族的复兴史
  • 刁妃难驯:世子别心急

    刁妃难驯:世子别心急

    李君澈觉得卫静姝似足了只猫儿,尾巴翘上天,会卖萌,会撒娇,会护食,惹急了还会炸毛;脾气虽然大了点,可也挺好玩的;于是,为着这么只猫儿,他忍不住多看了几眼;看着看着也就成了猫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死神舞

    死神舞

    陈维本是凡间普通一网管,某天突遇神秘顾客在网吧闹事,随其离开网吧后遇到各种离奇之事,竟然意外入道,斗神界,闯冥界,战魔界,他能否安全归来?
  • 杀神成神

    杀神成神

    陈希不幸运的穿越了,成了一个纨绔弟子。此后他遭遇强逼婚、被绑架、遇邪道、受众讥、失爱人、入虎狼种种磨难。从衣食无忧到被人追杀,从修行天才到众叛亲离的辛苦坎坷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