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5100000036

第36章 提高对UFO的识别能力(2)

在我国四川珙县发现的“珙(棘)人悬棺”旁的岩画上,也有一幅像是穿了笨重宇航服的宇航员的岩画,在两肩上还竖着像天线一类的东西。

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岩画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众多的岩画之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贺兰山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的贺兰县金山乡,海拔1448米。岩画分布在面积约0.12平方千米的山岩沟畔上,有300余幅。贺兰山岩石主要成分为灰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次要成分为暗色矿物,有云母、绿泥石。岩石硬度约7度,适宜凿刻,且可以长久保存,为制作岩画的有利因素和条件。

贺兰山岩画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近3/5的岩画是人面像,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是形形色色人面像绘画馆。岩画中的人物面部奇异,许多人面像画面简单,多数人面像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少一对眼睛,这可能与作画民族的习俗和信仰有关。在这些变化多端、诡谲神秘的岩画中还发现了一幅装饰奇特的宇宙人形象。这个宇宙人形岩画在贺兰山北侧第六号地点,离地1.9米,面迎西南方向,高20厘米,宽16厘米,磨刻法制作。这是一幅惟妙惟肖形态逼真的身着宇航服的天外来客。这位客人的装饰与我们今天地球上身着宇航服的宇航员相比,几乎是如出一辙。他头戴一顶大且圆的密封式头盔,头盔中间有一个观察孔,头盔连着紧身的连衣裤,双臂自然下垂,双腿直立。依稀可以看到右手提着件东西,给人一种飘然而至之感。

此外,在贺兰山还可以看到一些与此有关的岩画,如在山口北侧第1号地点上部有一似乎头顶圆形天线的人画像,高41厘米,宽195厘米,其下部有一个似乎头顶枝状天线的人面像,高47厘米,宽19厘米。

20世纪60初期,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的一座古老的山洞里发现了一批古代岩画,其中绘制的月亮的形象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月图。由于其岩石的位置在新生代第四纪冲积层之下,因而可以断定几万年以前,正处于旧石器时期的作品。在这些岩画中,有一组月相“连环画”最为引人注目:一弯蛾眉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使人们惊异的是,“连环画”里的满月并不仅仅画了一个圆圈来代表月面,而是在圆面的南端靠月南极处的左下方画有7条以辐射状散开的细纹线。这就是说,这辐月图的作者极其鲜明、准确地表现了月球上大环形山中心辐射出的巨大辐射纹。这一成果在望远镜问世之后当然丝毫不足为奇,但是几万年前人类尚处于原始的社会,在“构木为巢”、“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的时代,能画出一组月相的“连环画”就令人瞠目结舌了。况且,考古科学的发现又是毋庸置疑的。因而,这也是发人深思的一件事。

类似这样的岩画,在世界各地还有许许多多。这种现象,恐怕仅用幻想和偶合是解释不通的。如果这都是原始人亲眼见到的外星人宇航员,把他们的形象刻在了岩石上的话,那么,这说明外星人的遗迹已经遍及了整个地球。可是这些外星人是什么时候到地球的?他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又走了呢?为什么后来没有再发现他们来过呢?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深思和研究的问题。欧帕兹之谜

所谓欧帕兹,就是outofplaceArtifacts的简称,也就是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出土的加工品之意。此名称是由一位专门研究奇怪现象的美国动物学家桑达逊(1911~1973年)在他1967年著的《一位未受邀请的访问者——幽浮》中提出的。它指的是,由古老地层中所掘出的,如动植物化石般的人造物品。1844年,以发现有关反射偏光“布鲁斯达法则”而闻名的布鲁斯达(1781-1868年),在英国的学术协会公报上发表了一篇报告,是有关在石头中发现铁钉的事件。

在发现此石块的金格地采石场中,其石块皆由坚硬的岩层形成,是一种被称为硬黏土的物质。此岩层分布在地下15.24厘米的地方,厚约180米。发现铁钉时间并不是在采石场采石时,而是在采石回来之后,正要削石时才发现的。

铁钉插入石块约1/3深度的地方,头部约有2.55厘米,沿着石块表面倾倒,另外1.275厘米则是埋在坚硬的石块中。此铁钉已完全生锈,但形状仍完整。

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报》,于1851年12月24日曾转载了美国一地方报所记载的事。

在美国东北部的某一村庄中,一位最近刚由加州搬来的居民,拥有一块如拳头般大小、而且含有金子的石英岩石。在感恩节的当天,他拿出来给朋友看,结果一不小心掉在地上裂了开来。

石英岩石裂开以后,在中央附近发现有一根已腐蚀了的铁钉,长约5厘米。

这根铁钉是笔直状,到底是谁装上铁钉的?又在何时把铁钉钉入已结晶化的石英中?

美国一科学杂志在1852年6月5日出版的那一期中,曾记载了有关从岩石中出现金属容器的事情。其记载如下:

数天前,在美国东北部某州的一礼拜堂南边数百米处,正进行着爆破岩石的工作。此工作是将巨大的岩石炸开,变成数吨的岩石碎片,其中发现了被损坏了的两个金属容器,若将此二部分合在一起,刚好成为吊钟型的容器。这个容器高约4厘米,底部宽约42厘米,头部约16厘米,厚度约3厘米。容器本身的颜色与金属中的锌类似。容器现侧面有6朵花的形状,是用纯银镶上去的。底部周围也是用银做成草及花圈。从这些浮雕来看,可明白制作此容器需要相当的技巧。

而此不知来历的容器,从地下约4厘米的坚硬岩石中被炸出来,现在落入一位叫詹森的人手中。

J·V·C·史密斯博士,最近到东方旅行,并对数百件稀有的家用品进行调查,但没有一样与上述的容器相同。博士为了向科学界提出报告,测出了该容器正确的尺寸。这件稀有的容器确实是从岩石中蹦出来的,此事虽然没有任何疑问,但由于许多科学家对此容器的出处都抱着怀疑的态度,所以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尚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的调查。

而根据另一种说法,蹦出此容器的岩石,是数百万年前的东西,而且容器原留有一张照片,但现在却不知落人谁的手中了。

英国的《苏格兰古物研究学报》第1号111页中,曾记载着在苏格兰某地挖掘出的煤矿中,发现类似煤炭钻孔器的铁器。此件令人产生兴趣的遗物,是在地面下2米的煤炭中发现的,由于此铁器类似挖煤的钻孔器,所以该报也指出有人认为此铁器是现代的东西,是工人不小心所留下的,但问题是,此煤块表面却没有留下任何类似钻孔器的遗迹。

而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此煤块是产生于2000年前石炭纪的岩层。

1891年6月9日,当美国伊利诺州中部的卡尔夫人和平常一样将煤块装入筒中时,发现了一把锁。同年的6月11日,该地的地方报,便刊登了以下的报道:

起初,卡尔夫人以为是谁不小心把锁掉入煤块中,但当她捡起锁时,发现并非最近才摔下去的,因为锁的两边紧贴着煤块,而将锁拿出来后,煤块也可吻合,此问题最后被地质学家发现,而成为研究的材料。

欧帕兹中最有名的是萨尔兹堡立方体。

据一般传说,此物是1885年在奥地利中北部的欧巴耶思塔州的一家名叫桑兹的铁工厂中发现的。当工人把由矿山运到的煤矿打破时,发现了这个物品。此立方体大小纵横约67厘米,高47厘米,准确地说应算是一个立方体。

此物体的边缘呈直线状,很尖锐,四面则很平坦,彼此相对,剩下的两面呈凸面状,且在立方体高度的中央部位,刻有很深的沟绕着立方体。此立方体重约785克,比重为7.75。

对此物体提出报告的哥尔特博士认为,包着此物体的煤,是属于7000万年前的褐炭。当此物被工厂送给萨尔兹堡的奥格司铁姆博物馆收藏时,根据化学分析的结果,其成分是钢铁。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此物体的组成成分虽然类似碳钢,但却是天然的磺铁矿,只是硫磺的成分较少。而据哥尔特博士的说法,此物品是一种被称为“河罗西铁来特”的陨铁,物体表面的深沟,是陨石落下时,与大气摩擦所产生的。

对此事件,英国的科学杂志《奈查》于1886年11月号,以及法国科学杂志《拉斯特》1887年号都有详细的报道。

1960年,前苏联著名的记者欧斯托罗毛夫,曾拜访放置此物体的博物馆,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博物馆内根本无此物保存,也无有关此物的记载,因此,欧斯托罗毛夫就发表了萨尔兹堡立方体根本不存在的报告。

经过进二步的调查之后了解到,在1958年之前,此物体确实在博物馆内。而此物体曾制造过许多复制品,而其实际的物品,曾一度被送回原来发现的工厂老板手中,而于1958年又再度被转送到福克来堡地方的博物馆,由前贺伦高等教育委员之一的培伦汉特保管到1973年,其间允许科学家的检验分析及拍照。

再者,从1966年到1967年,在维也纳的自然史博物馆,利用最新式的电子光束,对此物进行微量分析,结果完全没有分析出镍。铬、钻等成分,因此确认此物体不是陨石。而且此物体含有微量的锰,因此自然史博物馆的博士们最后认为,此物体是铸铁,并且相信此铁器是古代采用的采矿机器的平衡器。

由此可知,此物体实际上既非钢铁也非陨石。

最先发现此物体的工厂主人布朗,并不否认此物不是包在煤炭中,而只是混在石炭堆里的可能性。

因此,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的马尔那博士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认为此物是铸铁工厂熔化的铁,在偶然情况下掉落的可能性很大,但其真相如何则不得而知。

最新的欧帕兹,是于1961年2月13日在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奥兰卡的科索山地发现的,发现者是雷因、迈克西尔、马克西等3人。这3人当时在奥兰卡共同经营一家工艺品店,专卖一些宝石及礼品,因此偶尔会上山采集石头。

有一天他们挖到一块石头,起初以为只是普通的晶洞石,也就是中间是空的结晶石头。

但第二天在店里的工作室中,迈克西尔把此石头放在与其同长的钻石锯台上,将其切成二半,发现内部并不是结晶,而是好像现代点火器般的机器零件。那零件有直径约2厘米的金属轴,此轴被包在已成化石的六角型筒中。此轴直径约19厘米,是一个非常坚固的筒状物,外则似乎是由小石头、泥土、贝壳及无磁化的金属物形成的。

金属轴虽不带磁性,但靠近磁石还是会起反应,而且经过5年之后,此金属轴仍未生锈。

而且据3位发现者所言,在筒与化石之间,似乎还有一个铜筒。有人认为此物体可能是l00年前掉人泥土中的机器,经过长时间的太阳照射而形成的,但根据某地质学家的调查,此物至少是50万年前的东西。

“科索加工品”于1963年在南加州博物馆展示了约3个月的时间,而后由INIFO会长威里斯及委员卡里斯等人进行调查,用X光拍摄,在该会会报第卫卷第4号(1969年春季号)中,提出了有关的报告。

但此物于1969年以25000美金卖出,现在持有者是怀俄明州的凯斯帕。当有人要研究此物时,他都会收取费用,因此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仍无著名的科学家进行调查。

太阳的运行对地球和生长在地球上的动植物会产生直接影响,这已是定论,无可非议。那么太阳系以外的天体运行会不会对地球和生长在地球上的动植物产生极其微妙的影响呢?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潜心研究这一问题。“天文蛋”及“慧星蛋”的屡屡出现,为这方面的研究,客观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88年3月18日午前发生日偏食,我国出现了两只奇特的鸡蛋,引起科学界的极大兴趣。一只是由江苏省泰州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程莉云饲养的一只黄母鸡所产。蛋的大小等特征与往常无异,但蛋壳上却布满了稍微突起的白色斑点,这些白色斑点有规则地构成了一些星辰天体图像,其中的一些白斑对应,牧夫星座与大角、女室星座与宿角一、狮子星座与轩辕十四、猎户星座与参宿四等星辰清晰可辨。另一只发现于四川省的自贡市川西矿区运输大队工会主席胡世骏的家中,其蛋的硬壳表面有7个突出的斑块,构成了相当规则的北斗七星图案。生蛋的母鸡在发生日偏食前3天,反常地停止了生蛋,显得烦躁,不安定。

除这种天文蛋外,还有一种叫“彗星蛋”。

之所以把其称为“彗星蛋”,因为这是在彗星回归时所生下的一种蛋。

1681年在罗马出版的一份杂志上,报道了一则消息。1680年12月的一天,一只母鸡生下一只奇特的蛋,在这只蛋上,清楚地显示出一彗星及彗星附近星座的图案。这颗彗星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亮的大彗星。不过有关“彗星蛋”的记载多与哈雷彗星有关。

1682年,哈雷彗星出现时,德国马尔堡的一只母鸡生下一只鸡蛋,蛋壳上布满星辰。1758年,哈雷彗星回归时,英国一个乡村的母鸡也生下一只名副其实的彗星蛋,上面有哈雷彗星的图像,而且十分清晰。

1834年,希腊科扎尼的一只母鸡生下一只彗星蛋,蛋壳上的围案很规则。母鸡的主人在高兴之余,并没有忘记名留青史。他把鸡蛋献给政府,后又转呈教皇。为此,一位画家为彗星蛋作了一幅木刻,以记此事。后来,法国人把它收藏在巴黎国立图书馆,并附有证词,说明此蛋并非讹传。

1910年,哈雷彗星又回归,这次它的彗尾要扫荡地球,人们认为此事不祥。当彗尾扫上地球的前一天,法国的一只母鸡生下一只彗星蛋,图案很好看,就是擦拭也不会破坏图案。

彗星蛋果然与彗星,而且只与哈雷彗星的回归有关吗?

有人认为这纯属偶然,也有人认为可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80年代中期那次哈雷彗星回归之前,有人就开始考虑搜寻彗星蛋了。前苏联、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相继成立了调查小组。

结果在1986年意大利的一居民家的一只母鸡生出了一只“彗星蛋”。

“彗星蛋”果真与彗星有关吗?它为什么那么少?有的母鸡也了解哈雷彗星或回归的前兆吗?何况天上的彗星那么多,为什么只与哈雷彗星有关呢?出现在地球轨道上的神秘卫星

1988年,美国和前苏联在地球轨道上同时发现了一颗来历不明的卫星。起初,前苏联以为这颗卫星是美国发射的,是美国“星球大战”的卫星。而美国则以为是前苏联发射的。后来,美苏双方经过外交途径进行接触和讨论,才明白这颗卫星来自第三者。那么这第三者是谁呢?美苏双方对地球上有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中国等进行了一番调查,这些国家都表示没有发射过这颗卫星。

同类推荐
  • 野人踪迹(走进科学)

    野人踪迹(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悬疑的未解之谜(青少年成长必读·科学真奇妙丛书)

    悬疑的未解之谜(青少年成长必读·科学真奇妙丛书)

    人类有多少好奇,世界就有多少奥秘。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有多少想象,世界就有多少精彩。来吧!让我们一起去解读大自然的神秘物语。翻开《悬疑的未解之谜》一书,它将带领我们去解开各地悬而未解的世界之谜。 《悬疑的未解之谜》由李剑桥主编。
  • 古怪女孩萨哈娜

    古怪女孩萨哈娜

    来自少儿作者的少儿文学作品。该小说是作者在她四年级住宿生活的一个时空缩影。在小作者的成长过程中,有彷徨、有失落、有欢欣、有鼓舞。幸运的是小作者将这些成长的味道都记录成了美丽的汉字。她同步创作了《我是谁》《感谢母校》《糖》《朋友》等多篇代表成长的诗歌作品,从她的文字里,可以读懂娃娃的发呆,可以读到各种有趣的天马行空,当然也有伤感的《毕业》和《分别》。《古怪女孩萨哈娜》创作于2016年,正值小作者就读小学四年级(9岁)的时候,也是小作者的第一部小说处女作。读者朋友们都说小说里的萨哈娜有作者的影子。萨哈娜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呢?作者笔下的女孩又有哪些无厘头古怪的地方呢?恐怕只有作者的同龄人才能真正读懂她。将这部手稿作品整理出版,一来为了怀念我们每个人的年少、青春和成长,二来给成人一个崭新的视野,鼓励大人们读懂孩子,鼓励孩子们读懂自己。希望文学世界多一些孩子们自己的作品。愿世界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愿每一种成长中的“古怪”都可以被接纳和被成就。
  • 苦儿流浪记

    苦儿流浪记

    《苦儿流浪记》主要讲述了:使我们感到庆幸和欣慰的是,雷米在艰辛曲折的流浪生涯中,并不是孤独的。他有始终爱他如亲子的巴伯兰妈妈;有教会他做人、识 字、弹唱的维塔里斯老人;有与他息息相关的“心里美”和小狗;有无私收留他的花农老爹;有倾心爱他的丽丝姑娘,有与他同甘共苦的可爱的马西亚,还有偶然收 留过他的米利根夫人……这些人所具备的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同时衬托出加罗福里和米利根先生这类社会渣滓的丑陋。
  • 小鹿斑比

    小鹿斑比

    《小鹿斑比》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一只小鹿成长的故事,是一部充满爱与温馨的童话。童话从小鹿蹒跚学步讲起,讲述了它与森林里的小伙伴们经历季节迭换,在一点点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心灵和情感也在不断地受到洗礼和冲击,对动物自己、大自然和屠杀他们的人类进行着艰难的认识和思考。作者笔触极其细腻,字里行间流淌着充满伤感的观察,通过对朋友之爱,亲人之爱,动物与大自然之爱的描述,必将触动读者心中那一方最温柔的角落。
热门推荐
  • 穷人为什么穷

    穷人为什么穷

    脑筋死,鲁莾行事欠考虑,心眼少,不懂方圆累自己。本书共十一章,前十章主要谈穷人自身的缺点和问题,最后一章则给出了启发致富的方法,指点了富裕的前途。
  • 黄道·黑道

    黄道·黑道

    依照辈分,雨生是我侄子。1964年,我归田园居的时候,他还是个十几岁的毛孩子,初中毕业。冬天,大队办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因为我能编能导能弹能唱,把我也吸收进去监督使用。雨生在台上经常串演丑角,他很机灵滑稽,逗人发笑,女角们尤其喜欢和他配戏。我们的宣传队每到一村都很受欢迎,每晚散戏,东道主都要设席款待。冬闲,日子过得舒畅,那时,电视电影还在闹城里,乡下人吹吹打打扭扭捏捏就很开心,方圆几十里都派人来接“行头”。不过后来我想,与其说是我们的戏演得好,不如说是我们的姑娘长得好,那班看戏的后生都往台上挤,瞅空就占我们姑娘的便宜。当女角进门的时候在她们胸脯上摸一把,撒腿就跑。
  • 一百年的暗与光

    一百年的暗与光

    关于一种疾病的传说你知道麻风病吗?当我决定接手麻风村题材的写作时,遭遇到的困难和挣扎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前对于该病有限的了解,只是觉得它是一种传染病,恐怖,又有些遥远。似乎和人类文明史相等同,古老而神秘。“你知道麻风病吗?”带着这个问题,我随机采访过近百人,回答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麻风病会传染,很恐怖。“你见过麻风病吗?”对同时提出的这个问题,回答大致相似。“没有见过”“那你怎么认为麻风病很可怕呢?”我会追问。回答也基本相似。“听说。”
  • 邓友梅小说精选

    邓友梅小说精选

    《邓友梅小说选》收入作者的中短篇小说11部,包括作者的成名作、代表作以及各个写作时期的所有重要作品。既有作者1956年的成名作《在悬崖上》,又有新时期的军事题材作品《我们的军长》,还有作者描写北京市井生活的“京味儿”小说《那五》《烟壶》《寻访“画儿韩”》《双猫图》等,基本反映了作者创作的全貌。
  • 重生之辣妻有点甜

    重生之辣妻有点甜

    【古穿今,1v1宠文】重生前,她因身怀空间秘宝,整日被几大家族追杀。流窜逃亡,活得连狗都不如,最终落得一个死无全尸的下场。却重生在一瞎子身上,爹不疼娘不爱,渣男蒙骗,还有一个白莲花妹妹。未婚夫想回头?反手就是一巴掌,不好意思,晚了!白纤翎冷笑,欠她的,她一个也不会放过。只是……这个男人,为什么像个牛皮糖一样,甩都甩不开?某人:“报仇这种小事,怎么能让小纤儿劳神?我来帮你。”“你想要什么?金银珠宝?”某女捂紧钱包,“分文没有!”某人渐渐迫近,“想要你。”
  • 每一种成长都曾与寒冷为邻

    每一种成长都曾与寒冷为邻

    有关时光、岁月、友谊、风景的感悟。作者从多变的视角写出自己对于人生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深入体会。文章以散文为主,夹杂议论与叙事,文字富于朝气与诗意。
  • 伤寒六书

    伤寒六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农女的锦鲤人生

    农女的锦鲤人生

    一朝降生,本是福禄双全旺全家的好命格,结果——被扔进深山老林?不怕,有大猫贴身保护!被捡回家却没奶吃?哎呀,有哺乳的野羊送上门!被扣上灾星之名?没事,爹娘出马一个顶俩!眼瞅着小小的婴孩一天天长大,被爹娘亲人视若掌中宝,成为整个青山村最幸福的崽儿,可是泡在蜜罐里的小姑娘也有自己的小苦恼:大堂哥:“妹妹,走,大哥哥上山给你摘果果吃。”三岁的秦笑笑可怜兮兮:“不,不要,我害怕!”大堂哥了然,拍着小胸脯保证:“不怕,大哥哥保护你!”结果——“妹妹,救命!!!”看看被一群大猫追到树上的大堂哥,再看看一步一步逼近的另一群大猫,秦笑笑抱紧瑟瑟发抖的自己,“哇”的一声吓哭,下一瞬就被扑上来的大猫们淹没了……事后,大堂哥左手拎兔,右手牵妹,两眼发光,喜气洋洋——赚了,赚大发了!顶着满身猫毛,生无可恋的秦笑笑默默发誓——再也不要上山了!整个青山村谁不知道,秦家大房的小闺女怕猫啊!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漂亮的大哥哥,秦笑笑意外的发现,猫猫们不扑自己了!殊不知,他才是最可怕的“猫猫”……【食用提醒】1、女主真·锦鲤,非穿越非重生2、家长里短种田风,会换地图,不涉及朝堂宫斗3、有狗血出没,如女主身世
  • 一百零一次分手

    一百零一次分手

    在腾讯QQ刚刚进入大众的视野,在痞子蔡与轻舞飞扬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在流星花园风靡全国之际,钟雪在QQ上认识了张邵扬,年龄相仿的两个高中生,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之旅。原来青春只有一次,原来爱一个人的滋味百转千回,不懂爱的时候遇见爱,第一百零一次分手,你是相信爱,还是放弃爱,或许这个故事有你想要的答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