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528100000005

第5章 李世民篇

李世民是个明君,他深知得天下靠人,治天下,仍要靠人。如何用人,这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成败都在于用人之间,古代有作为的帝王。无不懂得人才是事业之根本,选拔和使用人才事关兴国安邦。李世民以仁慈感动天下人心,躬身示人,为我所用,其识人、用人之术深得人心。

治国之本唯在得人

李世民身为帝王,也有用错人的时候。但他用人能从全面考虑,并对有才之人委以重任,这表明他是善于发现人才并重用人才的。

李世民深知人才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颇有远见地指出:“治国之本唯在得人。”所以他经常感到求贤是迫不及待的事情。

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对右仆射封德彝说,要想使国家从根本上达到安定,唯有得到贤才。最近我命你举荐贤才,却没见你推荐一个。治理天下,政务繁重,你应当分担我的忧虑和辛劳,你不推荐人才,我将托付给谁呢?

封德彝回答说,臣虽然愚昧,但是怎敢不尽心尽力办这件皇上交给的事呢。只是至今所见,确实还没有发现有什么特殊才能的人。

李世民认为,前代圣明君王,使用人才就像使用器物一样,不惜才于异代,皆取才于当时。难道我们能等着去梦见傅说、吕尚这样的贤才,然后再去治理国家不成?况且,哪一个朝代没有贤才,恐怕只是我们遗漏而不知道罢了。

李世民在认识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发现当代人才,尤其是在现实生活、寻常人群中发现人才方面,有着非常独道的见解。相比之下,封德彝就难以认识到这一点。其实封德彝所有的缺陷是常人所有的,这就是不善于从身边、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只把人才与历史的名哲圣贤相比,因此犯了按图索骥的错误。

李世民的批评十分中肯,使封德彝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李世民时常责令宰辅大臣“广开耳目,求访贤哲”,不要只知道埋头于政事。这足以看出李世民当时对举贤荐能的心情是何等迫切。

李世民思贤求治心切,时时关心,处处留意,不遗余力地亲自选用适用于刺史等地方官员的人才,为发现那些出类拔萃的、可以为他所用的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贞观五年,李世民让官员议论朝政。他发现下臣常何上奏纳谏的二十多条国家应办的事情,很合自己的心意。他对常何的才能表示怀疑,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些提议并非出自我之手,是我家的客人马周建议的。”

李世民听后,当日召见马周。因马周一时末到,他竟一连四次派人去催。及至终于同马周交谈,他十分喜悦,下令把马周安置在门下省任监察御史,后提拔为中书舍人。

作为意外所得,李世民将马周视若至宝,马周也的确很有辩才,善于奏事,对事物洞察深刻,每次上奏都切中要害。李世民爱才心切,私下曾对人说:“我一日不见马周,就十分想念。”

贞观十八年,经多次提升后,马周受任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虽然兼任两宫官职,他处理事情十分公正,深得人们的赞誉。后来他又代理吏部尚书。

李世民多次对身边的大臣称赞说:“马周观察事物敏锐,做事果断,品性忠诚正直,品评他人,都能秉公而论。我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能合我意。他尽忠尽节,又亲近归附我,确实可以借助于他,使我更好地治理国家啊!”

马周没有辜负李世民对他的厚望,为唐代的兴旺出了不少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布衣宰相”。

为了避免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片面性,避免用错人才,李世民还亲自召见、面试英才。他刚即位时,听说当时已任景州录事参军的张玄素很有才能,便亲自召见,问之政道,张玄素对答女降流,李世民点头称赞,便决定改任,将其提拔为侍御史。

贞观十八年,听说洛州刺史程名振很会用兵,就亲自召见,加以称赞和慰问。但程名振并不磕头拜谢,李世民做出生气的样子,想以此来观察他的反应,不想程名振竟“举止自若,应对愈明辩”,李世民见状,知道程名振属于那种善用兵而不知附炎趋势的人,于是颇为欣赏,以为“奇士”,当天就提拔他当右骁卫将军。

不拘一格用贤才

李世民为了实现天下大治,不得不广开才路,“擢将于行伍之中,取士于凡庸之末”,不拘一格选用贤才。“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在选才上,李世民唯才是举,真正做到了新故同进,亲疏并举,官用同申,汉夷并用。他的內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以才用人的方针,颇受世人赞美。

李世民始终遵循德才兼备的标准去衡量人才、选拔人才。不管是至亲、勋旧,还是疏远、昔仇,只要“才德俱兼”,就及时予以任用。

魏征的启用在历史上就一直被传为美谈。魏征早年落魄,隋末风云变幻,曾数易其主,后为李建成收用。玄武门之变,魏征成为阶下之囚。李世民欣赏他的才华,不报私怨,出以公心,从治国的大局出发,反而日见亲重,初授谏议大夫,后擢侍中。不到七年时间,魏征由仇虏而位极人臣。如此落落大度,在封建帝王中是极为罕见的。李世民对魏征的信任不亚于房玄龄、杜如晦,不时召入寝宫卧室,请教治国方略。魏征亦不负李世民厚望,频加忠谏。劝以从善。不许为非,治国才华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李世民赞扬魏征“随时谏正,多中朕失,如有镜鉴形,美恶必见”。

贞观六年(632),李世民举行赏月夜宴,乘酒意酣畅,面对群臣得意洋洋地说:“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

又如薛万彻,原为李建成手下将领,玄武门之变发生后,薛万彻与数十骑逃亡于终南山。李世民多次诏谕才出。“李世民以其忠于所事,不罪之”,并加以任用。后官至行军大总管,在攻突厥、战回纥、征吐谷浑的战斗中立下卓著战功。李世民不计旧怨宿仇,大胆任用人才,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出于维护封建王朝的“公”心考虑,李世民在选才任贤方面基本上贯彻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用人原则。在对自己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的任用上,李世民就做到了“内举不避亲”。

长孙无忌先祖为北魏拓跋氏,其祖、父、舅父都是历代之官。长孙无忌自小聪明好学,年轻时就是李世民的好朋友。他的妹妹十三岁时即嫁与李世民,先称秦王妃,而后又称长孙皇后,这种亲属关系可谓是够近的了。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又是开国元勋,自晋阳起兵之日起,就一直为李渊父子出谋划策,此人深明大义而又极有才干,深为李世民所欣赏。

贞观元年,长孙无忌被委任为吏部尚书,以功排列第一位,此后又拜他为尚书右仆射,位及宰相。贞观七年(633)十月,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为了避嫌,长孙无忌执意推辞,李世民不许。长孙无忌又让其舅父高立廉奏明李世民说:“臣幸为外戚,恐天下有人说是陛下为私。”

李世民说:“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无才学,纵朕至亲,亦不虚授。如有才有学,虽怨仇而不弃,魏征就是例子。今日所举,非私亲。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人人皆知,故朕才委以重任。”

对长孙无忌的重用难免要引起别人的猜疑,李世民则自有主见。他说:“朕若以无忌后兄之爱,当多遗子女金帛,何须委以重官,这样只说明他有才干。”李世民最终坚持了对长孙无忌的任用,长孙无忌也不负重托,在废立太子等关键时刻,屡次挺身而出,为大唐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未辜负李世民对他的信任。

秦府旧属是李世民依靠的骨干力量,他们跟随他驰骋疆场,许多人都立有战功。玄武门之变中他们又支持李世民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夺得太子地位。李世民即位后,这些旧属中有不少人恃功伸手要官,但李世民并不任人唯亲,对其旧属也采取量才授职的原则。因此,未能获得高官者,颐有怨望之心。他们认为,自己长年以来一直在李世民身侧奉事,现在举官“反出前宫,齐府人之后”,备受冷落之意溢于言表。中书令房玄龄将此事禀奏李世民,对此,李世民解释说:“古代所说的至公,指的就是公平、仁爱、正直、无私。丹朱、商均,是帝王之子,而尧、舜废弃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王的兄弟,而周公杀掉了他们。由此可知,君子之人以天下为公,对于任何事物都不会偏私。过去诸葛孔明为小国的丞相,仍这样讲:‘我的心如秤一样公平,不能人为地偏轻偏重。’何况我今天冶理的是大国呢?我与你们的衣食均来自于百姓,这说明下人的力量已敬奉于上,而上面的恩惠并未润泽于下,今天之所以选择贤才,目的就是为安定百姓。

“使用人才只问其能否胜任,怎能以是新交还是故旧为标准呢?人只要有一面之交,再见时就会相互有亲近之感,何况是老熟人,怎么能一下子就忘了呢?但是,一个人如果不能用,又怎么能因为是熟人的原因就选用他呢?今天,倘若对他们的才能不予考察,而只一味说他们在诉苦、抱怨,这难道就是至公之道了吗?”

李世民坚持了自己的原则,真正做到了不私其亲,不避恩怨,不仅平定了一场深薄躁进的争功风波,也由此以至公而赢得了众人之心。

宋代进步思想家陈亮对李世民新故同进的成功经验,大加赞扬,他说:“其先后新故之不同,亦已甚矣。李世民并举而大用之,以究尽其才。而诸公亦展布四体以自效,不复知先后新故之为嫌也。”不以“先后新故”画线而禁锢人才,而是德才并举,新故同进,这的确是李世民广开才路的一条成功经验。李世民选贤还不囿于士族门第之见。魏晋以来,在选官上坚持门阀制度,许多荒淫无能的士族子弟,凭借门第,往往得以世袭高官。而庶族子弟则被排挤在外。李世民则力拯前代用人之失,采取士庶并举的方针,无论贵贱,只要是贤良之士,便都予以重用。

贞观时期,中央机构中就有不少出身贫寒的官员,如戴胄、杜正伦、魏征、张玄素、刘洎、张亮、马周等,其中马周就曾以“布衣宰相”闻名于史。

马周可谓是李世民从布衣中超擢的奇士,而李世民这样不拘门第之念网罗的寒庶之士更是举不胜举,像房玄龄、张亮、侯君集、魏征等人,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同时,李世民还扩大科举制,以科举取士的形式将众多有才能的人纳入仕途,取为己用。

在任用汉族人才的同时,李世民还以封建帝王少有的胸怀和气魄,一视同仁地提拔了一些少数民族中的贤哲良才。他根据夷将的功勋与智勇,使其分任朝廷高级将领与地方的都督之职,经常带兵出征或宿卫。如突厥族的阿史那社尔“以智勇闯”,深为李世民器重。贞观十四年,出征高昌,李世民以他为“交河道行军总管,战毕,美其廉”,授职左领军将军。

李世民推行这些特殊的措施,把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首领团结起来,使他们对唐朝忠心不二,不仅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也对保障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安宁起到了积极作用。李世民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少藩将立功杀敌、舍身报国,无论是抵御外侵,保卫边疆,还是平定内乱。扫乎割据,他们都建立过丰功伟绩。在高祖李世民时期他们还主要是活动在军事舞台上,到后来他们慢慢地介入政治领域,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在政治上同样也有不少上佳表现。他们与汉族官吏一起,为贞观盛世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历史上书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李世民广泛搜揽人才,贞观时期,朝廷可以说贤俊盈朝。对此,初唐诗人卢照邻评价说:“贞观年间,李世民皇帝不愿对外用兵,天下太平。留心政务,大兴文治。”

用人不求全责备

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身为帝王,如果用求全责备的眼光去看人,就会有眼不识人才。因此,在选人上,“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否则必将无才可用。李世民一再强调“舍短取长,然后为美”,并坚持认为“良匠无弃才,明主无弃士”。这是他用人的明智之举。

李世民认为人才很多,关键在于你的识人艺术,如果不去发掘,也就不能发现人才。

当时的大理寺卿戴胄,是李世民取长而用的一个典型。戴胄曾任隋朝门下事,他为人正直无私,通晓律令,但对往史却是一无所知。

李世民看得十分清楚,他认为,法律要得以维护和执行,必得有公正无私之人,而这样的人则首推戴胄。于是,他便任命戴胄为大理寺卿。上任之后,戴胄在执法上的确是一位公正严明,但在任职官吏时他却总是压制文人而屡屡俊扬明法的官员。李世民并没有因为这些小过而放弃对他的重用,他说:“戴胄与朕无骨肉之亲,但却忠直励行,情深体国”,对其长处大加远扬。

旧臣萧璃出身于帝王之家,深通封建法度,但其性情偏倔,不容人之短。因气量太小,他常与群臣发生争执,每每声色俱厉,不仅使得同僚失和,也经常惹得李世民很不高兴。但萧璃为臣极为忠直,李世民对此极为欣赏,他曾亲自对萧璃说:“卿之忠亢,与人不过。”并赐诗给他说:“疾风知劲草,动荡识忠臣”,也因而对其缺点一再予以耐心教育和容忍,一直没有放弃对他的启用。直至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忍痛将他贬为商州刺史。

“人之才能,不能兼备,朕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对进贤者有怀恨之心,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各得其所。”正是有了这一认识,李世民才有了以上的做法,而对他的众多股肱之臣,李世民虽然任之有加,但对其才干得失,优缺长短,他却也并非无所察觉。

贞观十八年(644)八月,李世民曾对其大臣作过品评:“长孙无忌善避嫌疑,思维敏捷,决断事理。高立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耳。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为官三十年,作风十分正派。杨师道性情温和,从不做过激之事。岑文本性质敦厚,又有文采;而持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坚贞,但他太重朋友义气。马周见事敏速,作风端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强,每写忠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

同年三月,他对当时的名将也作了评价:“当今名将,惟世勋、道宗、万彻三人而已,世勋、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即大败。”由此可见,李世民对自己的文臣武将,可谓是了如指掌。他并非看不到他们的缺点和劣势,不过是凭着自己的驭人之智。巧妙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其尽才而用而已。

正因为李世民能客观地对待人才,不求全责备,善于容纳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才使得各种具有不同性格、个性棱角的人能聚拢于一朝,各得其所,尽其所能,也使得一些有着较为严重缺点的偏才不致埋没,充分避己之短而扬己之长,利用自己的优势来为大唐江山服务。这样,就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并使得消极因素亦向积极因素转变,终于成就了“唐多能臣,前有汉,后有宋,都望尘莫及”的局面。

大兴举荐之风

让文武百官在全国举荐人才,可谓是李世民求才的一大创举。由于李世民对选贤的重视,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手下的群臣也纷纷竞相仿效,多方举荐治国贤才。这些大臣忠于职守,不妒奇才,颇有为国家荐贤的至公之心。

李世民思贤若渴,对求贤一事可谓是迫不及待。

他颇有远见地说:“治国之本,唯在得人”。为了广进贤才,他本人不遗余力,费尽心机,他深知只以一人之力来选拔贤才,不仅劳神费心,而且力量也有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往往不在。于是,在日常政务中,他便时常责令大臣们“广开耳目,求访贤哲”,不要只一味埋头于政事。

李世民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就把“求贤访哲”的重任委托给了仆射。唐初尚书省总领百官,是三省中权力最重的机构,而仆射在宰相中的地位最高,职权也最重。

贞观三年(629)二月,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二人共同执掌尚书省大权。但李世民听说,房、杜二人亲自“听受辞讼,目不暇给”,于是就告诫他们说:“公为仆射,应当广求贤人,随才接任,这才是宰相之职。”并批评他们,整日听讼,安能助朕求贤!

这样就在制度上把仆射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为房、杜二人集中精力选拔贤才创造了条件。

李世民的丈叔高立廉对少年卢庄道的举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卢庄道十三岁那年,父亲带他到高士廉家中拜访。这时,刚好有人进献书籍给高士廉。偷偷地看了这些书后,卢庄道就告诉高士廉说其中的一篇文章是自己写的,高士廉惊奇之下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颇感怀疑,他说:“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如此轻浮!”

卢庄道于是便主动要求背诵那篇文章,十分流利地背完之后,他又请求倒着背诵,结果竟然是“倒背如流”。高士廉不由暗暗惊叹,打心眼里再也不敢小觑这个年轻书生了,于是便诚心诚意地与这个少年交谈起来,连卢庄道本人都颇为出乎意料,最后满怀感激地揭穿了自己的谎言,将实情对高士廉坦诚相告。高士廉于是又取出来一些文章,检查卢庄道,卢庄道仍旧是过目不忘。

高士廉叹为奇才,就把这些全都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自是惊喜万分,亲自召见卢庄道,让他参加策试,其后,将之任命为河地县尉,几年后,又任命他为长安尉。

就这样,从细微之处,卢庄道被高士廉挖掘了出来,而这些无疑也要归功于李世民广荐贤才的开明之举。

作为皇上身边的重臣。与李世民朝夕共处,李世民唯才是举、广征良臣的作风他们更是耳濡目染。他们以求才为己任,竭心尽力地为李世民广觅良才。

房玄龄,齐临淄县人,曾在隋朝为官,任隰城县县尉,因犯法而被除名,后迁移到上郡。李世民巡视渭水北岸一带,房玄龄持策在军门前等候。李世民一见如故,封他为渭北道行写记室参军。房玄龄遇到了知己的皇帝,便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劳。

那时,每次平定贼寇,众人都竞相求得金银财宝,唯独房玄龄首先收揽有才之士,把他们招致到幕府,并与他们中的一些谋臣猛将暗中真诚交往,使这些人能拼死为其效命。在荐贤举能上,他亦是量才为用,不存偏见,不以关系亲疏、出身贵贱论人,为李世民举荐了大量贤才。

唐高祖李渊时期,杜如晦任秦王府曾参军。后因李建成为和李世民争夺帝位,请求父皇李渊将秦府中的人才纷纷调走。杜如晦也因而被调到边塞之地任长史。这时,房玄龄对李世民说:“王府中的臣僚调出的虽多,都不值得可惜。杜如晦这个人聪明、干练、通达,是辅佐君王的良才。如果大王您只是守卫藩地,不准备有大的作为,则他对你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想要治理天下,那么非此人不可。”

李世民大吃一惊,于是上奏将杜如晦调回王府,把他视为心腹,常在帷帐之中参谋密划。当时国家多战争,杜如晦对每件事的分析判断都贴切中肯,因此周围的人士十分敬佩他。后又被提升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文学馆学士。后来,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杜如晦也深孚众望。他与房玄龄一起,竭尽所能,共同执掌朝政,像设计楼台馆阁的规模,制订文物典章制度,都是二人所定。他们在工作中密切配合,相辅相成,时称“房谋杜断”,获得人们的高度赞誉。

房立龄举荐贤才,还效仿李世民举长避短的策略,总是尽最大可能地让人才发挥出他应有的智能。

在这一方面,房玄龄对张亮的举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张亮乃一介寒士,以农业为生,但此人却很有风度,颇有谋略,十分机智,缺点是胆气不足,毫无将帅之才。

房玄龄舍其短取其长,大胆向李世民举荐。李世民让他为征辽东的平壤道大总管时,敌兵来袭,他却茫然失措,不知所为。然而,在其为官任职期间,他怜贫恤弱,明察善恶,抑止豪强,颇为百姓称道。

以才干用人

李世民在知人的基础上,舍短取长,各司其职,督察其功过,赏罚分明。

李世民即位之初,仰慕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贤名,亲自召见,求教治国之道。

张玄素建议“分任以事”。即在知人的基础上,舍短取长,各司其职,君主不必事事插手,对官员履行公务不要施加干预,只是督察其是否称职即可,以免官员无所适从,不能发挥其自主性和积极性。君主高居在上,只要能赏罚分明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了。李世民对这一建议极为赞赏,随即便对之实施。

李世民说:“朕挑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势,委以重,备尽其职,这才是用人之道。庶几于理也。”这种“委任责成”的理论,正是对张玄素四年前所讲的为政之道实施后的经验总结,事实上它也确实使得各级官员“各尽其用”,收到了轻轻松松使国家得以治理的功效。

有人曾评论说:“君以知人为明,臣以任职为良。君知人,则贤者得行其所学;臣任职,则不贤者不得苟容于朝,此庶事所以康也。若夫君行臣职,则丛脞矣;臣本任君之事,则此万事所以堕也。当舜之时,禹为一相,总百官,自稷以下,分职以听焉。君人者,如天运于上,而四时寒暑各司其序,则不劳而万物生矣。君不可以不速,所治者大,所司者要也:臣不可以不穷,所治者寡,所职者详也。不明之君。不能知人,故务察而$疑,欲以一人之身,代百官之所为,则虽圣智,亦日力不足矣,故其臣卜事无大小,皆归之君,政有得失,不任其忠,贤者不得行其志,再持禄之士得以保其位,此天下所以不治也。是以隋文帝勤而无功,李世民逸而有成,彼不得其道,而此得其道故也。”

“委任责成”,使群臣“各尽其用,方得逸而有成”。令持禄之士兢兢业业为己效劳,从而轻轻松松得治天下,又能免遭劳而无功之笑。对此,李世民何乐而不为?然而要做到委任责成,就必须使群臣各适其位,能自担其职,否则,如用人不当,亦难得安逸,更无谈天下之治。为此,李世民在为政过程中,时时留心,处处留意,量体裁衣,量才授职,竭力使用人司职一步到位,以免劳神苦心,不得安宁。

对戴冑的任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戴胄曾任隋朝门下事,他品性正,明律令,但却有“无学术”,不通经史的短处,李世民于是从不任之以学馆儒林之职,而是基于他忠直、秉公办事的长处,一度任为大理少卿。戴冑处事干练,案无滞留,敢于犯颜执法,能拯李世民量刑过失,使李世民发出了“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的赞语。

正是由于对戴胄性格的体察,才有了戴胄才能的尽情发挥。在对戴胄任命之前,李世民就曾对侍臣说,大理寺的官职关系到人的性命,应当精心选拔公正无私心的人,用心维护和执行法律,这样的人首推戴胄。这样,李世民终于通过委任责成,使得人尽其职,终得“朕何忧也”之叹,轻轻松松,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启用冯智戴就是一例。冯智戴是高州首领冯盎的儿子。贞观初年,有一次,冯盎带着他一同进朝拜见李世民。李世民早就耳闻这个年轻人很擅兵法,于是在跟冯盎一阵寒暄之后,他突然心生一智,决定采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考验一下冯智戴。他就试探着问冯智戴说:“白云下面有贼寇,今天可不可以进行攻打?”

这一问确实是别出心裁,换上一般人,也许肯定会顿时语塞,谁知冯智戴却镇定自若,他看了看白云,从容不迫而又颇有信心地答道:“可从攻打。”

李世民问:“为什么可以攻打?”

冯智戴则成竹在胸,向李世民解释以阴阳五行之道说:“白云形状像树,日展在于金,金能克木,所以攻打敌人必定能够胜利。”

李世民见他对答如流,应变自若,且用兵之法颇有不同于常人之处,于是对他极为赞赏,立即将他任命为武卫将军。

刘洎在奏章中指出:贞观初年,陛下广施恩慈,大家自然都安分守己。各个官署都不懈怠,这是任人得当的缘故。近来朝纲废弛,都因功臣国戚居摄高位,才能不胜任其职,彼此又依仗功勋权势互相倾轧。由此,刘洎非常尖刻地指出,正是由于以上不良现象的存在,使得“朝中百官,不能一心为国,有的虽也想自强报国,可是首先就害怕谗毁讥谤”。所以六部郎中及诸司之长,自己职权内所应处理之事。仍然向上询问禀报:尚书办事也是左右为难,难以决断。有些关于纠察弹劾的奏闻,故意找事稽留拖延,案子虽已办理完毕,仍然要进一步盘问下属。拿走的不规定时间限制,送来的也不指责是否迟缓,一经出手,便要经年过载,旷日持久。有的为了迎合在上者的意旨隐瞒实情,有的为了避嫌而不惜歪曲事理。在下的官府以使案情成立而了事,不追究事情的是与非;在上的尚书把谄媚逢迎作为奉公,不论是否妥当。上下和同事之间互相姑息迁就,对任何事情只求苟且投合。揭露时弊,阐明缘由之后,刘洎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冷静地向李世民进言,说“选材授官,无疑应当非才莫举,天上的职官由人来代理,怎能随便授予没有才能的人呢?至于那些是亲国戚功臣元勋,只应当在礼遇和秩禄上给以优待,有的年事已高甚至古稀,有的疾病交加头脑昏聩,已经对时代、朝政无所裨益,应当使其退休安享晚年。长时间阻碍贤人进仕之途,终为不可。要想拯救这一弊政,应当精简尚书左右丞及左右郎中。如果各级官府都用人得当,自然会使治政纲领和法令完备伸张,这不但解决了文案堆积的弊端,同时也矫正了趋奉权势的风气!”

刘洎的奏章确实是切中时弊,一语中的,李世民阅毕很是欣赏叹服。

刘洎既能将问题分析得如此透彻,势必早已对这一问题观察良久,胸中也必已自有意见,这样,若让他去消除这一积弊,势必能尽快找到最合理有效的办法。因此,奏章上奏不久。他就任命刘洎为尚书左丞,全力支持他放手展开工作,以尽快清理上述弊病。

用敢于讲真话的人

李世民重用讲真话的人,能虚心吸取他们的意见。善于发现弊端的人就是消除弊端的医生,派这样的人去消除积弊,是能够找到最有效的办法的,因而将其作为责任人选一般来说也是最合适的。

李世民比较注意从官员的表现中考察官员,根据实际能力降职使用或提拔、任免,既不允许能力低下者长期占位子,也不容许大才小用,浪费人才的现象存在。

贞观八年(634),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犯颜,直谏李世民修建洛阳宫,李世民认为他忠直可嘉,加以优赐,特地拜他为监察御使。这可以说是从实践中发现下属的才德,根据才德将其提拔的一个实例。

贞观十四年十月,李世民要到同州去狩猎,县丞刘仁轨上书奏说:“今秋大稔,民收者十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工,实妨农事。愿留銮舆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李世民闻言甚以为是,于是“赐玺书嘉纳之”,并提拔他当新安县令。

贞观二十年二月,刑部侍郎空缺,李世民要执政大臣“妙择其人”,执政大臣们提了几个都不能使其满意,于是他想起李道裕是一个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人,在处死张亮的问题上,李道裕力排众议,仗义执言,说:“亮反形未具,罪不当死。”这种不惧嫌疑的作为,证明了李道裕为人的原则性,于是甚有感触,委任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贞观二十年六月,李世民欲赴灵州招抚敕诸部,要太子随行,少詹事张行成上疏说:“皇太子从幸灵州,不若使之监国,接对百僚,明习庶政,为京师重镇,且示四方盛德,宜割私爱,俯从公道。”李世民甚觉妥帖,感“以其忠”,提拔张行成担任了较高的职位。

贞观十一年,治书侍御史刘洎认为,尚书省左右丞两位人选应该特别注意精心选择,于是上疏李世民,发表意见说:

“尚书省是个日理万机的机构,它们是处理国家事务的关键部门,因此,寻求尚书省众官员的人选,授予官职,确实是件有难度的事情。作为文昌官的众星(文昌乃星宫名。这里把尚书省比作天上的文昌宫,把左右仆射、六部长官比作文昌官的众星)的左右仆射、六部长官,作为“管辖”的左、右二丞,乃至各曹郎(指尚书省所职官),都与天上的列宿相对应,比如说尚书省的官员任用得适合与否,关系重大。这些职位如果被不称职的人占据了,那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近来尚书省的诏敕总是拖延滞留,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公文也已经堆满在案桌上了。作为一个才资平庸的人,下臣还是请求陛下允许我叙述其根源。”

“贞观初年,国家还没有设尚书令、左右仆射等官职时,尚书省的事务非常繁杂,比现在多出一倍以上。当时任左右丞的戴胄、魏征二人都很通晓官吏事务,他们本身胸怀坦荡,品性刚直。大凡遇到应该弹劾检举之事,无所回避,陛下又施予他们恩慈,百官懂得自我约束,朝中弥漫着一种庄重严肃的气氛,这都是因为用人得当的原故。到杜正伦任右丞的时候,也比较能勉励下属。”

刘洎将话锋一转,切人时弊,又指出:“而到了近来,国家的一些重要法纪已不能正常执行了,这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功臣和国戚占据着要位,才不符职,而且彼此又依仗着功劳或权势相互倾轧。在职的官员,大都不遵循国家的法律准则,虽然有的也想奋发努力,但是一遇到谗毁讥谤就害怕得不行。

“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事情多由郎中(尚书省尚书、侍郎、丞之下的高级官员,分管各曹事务)定夺,只有遇到重要事件时才请求上级处置;而尚书又优柔寡断,不敢做出决定。有的弹劾一经上奏,故意给予拖延,案件的事理本来已经一目了然,但仍然向下级盘问。调查案件没有时限,即使迟延了也不受上级责备。公文一经出手,一般就得历经一年半載。有的办案官员把案子办完了,就不再去追究结论的是非。官员之间相互宽容,出了什么事相互庇护,如此等等。”

刘洎还认为,选拔众多的优秀人才并授予宫职,必须非才莫举,君王代天行事,怎可妄委庸才以任。

刘洎认为:“长期堵塞贤路,实在是不应该的。为消除积弊,就应该精心选任尚书省的左右丞及左右郎中,如果这些重要职务的官员选任真正做到了才职相称,国家的法纪就会得以完善地实施。同时,还应当矫正小人争权夺利的风气。如果都这样做的话,那就不只是改变诏敕拖延停留现状那样简单的问题了!”

从刘泊这一奏章来看,贞观的政治还是很清明的,以至于他的奏章显得单纯静洁,不像其他朝代奏章中那样有种大厦将倾的沉重感。然而在贞观年间,这已经是很深很重的话题了,也显示出了刘洎的耿介之气。

李世民闻过则喜,奏章上奏不久,他就任命刘洎为尚书省左丞,全力地支持他,让他在那里放手工作,清理积弊。

小人之言不可信

一国之君,要做到君臣之间以诚相待,信而不疑,必须防佞杜谗,方能开切直之路。因而,“斥远群小,不爱谗言”影响,便成为李世民收揽贤才的一项重要思想。李世民利用这一信条,施以一系列迂回曲折的手段。来保证他皇室的稳固。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清除奸佞之臣,李世民说:“我所任用的都是贤人,你知道谁是奸佞之臣呢?”

那人说:“为臣住在乡野民间,不能确切地知道究竟谁是奸佞之臣。请陛下假装发怒去试验群臣。如果不怕陛下雷霆之怒,仍能直言规谏的就是正人君子;如果顺从逢迎的就是奸佞小人。”

李世民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浊决定于源泉。国君如同朝政之源,人民如同水流。同材作假而想使臣下正直,这就像源泉混浊而希望水流清澈一样,从道理上是说不过去的。我时常因为魏武帝多疑好诈而非常讨厌他的为人,如果像魏武帝那样,怎么教化人民?”

李世民对上书的人说:“我想让信义推行全国,不想让伪诈之行来破坏社会风气,你说的办法虽然好,但是我不能采纳。”

李世民还曾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过自己对妒嫉良臣的小人的看法,他说:“朕看自古以来,那些能顺合天意以致天下太平的君主,莫不是因为有大臣们的得力辅佐。近来,朕广开言路听取各级官吏对治国的建议。然而,那些上书启奏密事的人,都是在诬告各个地方的官员,毫不足取。朕历数前王,若有君疑于臣,则下不能上述,这样,又怎么能求得尽忠之臣呢?而无识之人,专行进谗诋毁之能事,破坏君臣关系,确实有损国家利益。自今天起,如果还有谁上书密奏,攻击别的官员的小过失,就依诬陷罪处罚他。”

此时,有人控告秘书监魏征谋反,正好撞到了枪口上。李世民以自己对魏征的了解,根本就不相信,他说:“魏征过去是我的仇人,只是因为他忠于职守,尽心办事,我才提拔任用了他,现在这些人怎么能胡乱地对他加以诬告呢?”

对这一秘告,李世民根本未予查问审理,反而按诬告反坐之法,将诬告者处以死刑。

对进谗言、诬告他人的奸佞依法严惩不贷,同时对正直的臣属信任不疑,这不仅笼络了大臣之心,还杜绝了谗害忠良之风的出现,避免了窝里斗,使得国家的治理得以平稳地向前推行。

对于归附自己的降将,李世民同样是推心置腹,不妄加猜忌,从而使得他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出生人死,效犬马之劳。

大将何力原为突厥皇室子孙,后降唐,并在攻打吐谷浑时,立下战功。薛万钧曾歪曲事实,向李世民大进谗言,诬陷何力不忠,李世民则不予轻信,直至何力归来,问之详情,原来薛万钧所言纯属子虚乌有。由此,李世民对之更加信任。在与薛延陀交战时,因思念家乡,何力回家探亲。此时,他所属的部落生出归降薛延陀之意,他坚决不从,并割耳发誓要对李唐王室竭力尽忠。当时外界不知原由,因而发生谣传,乃至许多大臣都认为何力势必已经叛变,可李世民却始终坚守了对何力的信任,后来何力果真归来。在了解了李世民对他的态度之后,他对李氏家族亦是愈发忠心了,乃至李世民弥留之际,他请求杀身殉葬,经李世民严辞拒绝,方才作罢。由此也不难想象,当驰骋于疆场时,他又会怎样心怀赤诚之念,为大唐江山洒上一腔热血。以心换心,以诚换诚,李世民以其用人不疑,终使臣下心甘情愿为其所用。

李勣原是李世民的一员武将,他为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贞观十七年,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李世民调李勣担任太子詹事兼东宫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样李勣便列名宰相,参议朝政。

李世民告诉他说:“我儿子刚被立为太子,你是他原来的并州都督府长史,现在把辅助东宫的重任委托你,所以才有这个任命。虽然从品阶、资望上说委屈你了,你可不要计较这些。”

有一天,李世民与部分大臣一起喝酒,又向李勣说:“我准备将孤幼嘱托于你,想了想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以前你丝毫都不背弃李密,现今岂肯辜负我!”

李勣被李世民的如此信任感动得泪如泉涌,发誓不忘君臣大义,一定竭诚奉国,而且咬破自己的手指,以血明诚。一会儿李勣喝醉了,李世民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盖上。李世民知道李勣是重义气的人,因此以义结之,以加强他忠君奉国之念。然而,到了临终之时,他却又心生疑窦。总是担心太子驾驭不了李勣,反为其所持。于是为了令李勣对太子亦忠贞不贰,俯首听命,他便抛弃了以往“以至诚治天下”的做法,采取了“权滴”手段告诉太子李治说:“李勣重义气,是个感恩戴德的人。但你对他没有任何恩情。我现在要把他贬出朝廷。我死以后,你再把他调回朝廷,任命他为仆射,他既然蒙受你的恩德,一定会尽死力辅助你。”

于是,李勣被调任叠州都督。

高宗即位,当月,就召拜李勣为洛州刺史,不久又加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参掌机密。不出一年,又册封李勣为左仆射。

李勛却由此又开始为新主竭虑尽忠。李世民此招不能不说是既精明又阴险,以至历代史学家都为之不耻。宋史学家范祖禹对此就曾加以评论,他说:“李世民以李勣何如人哉!以为愚也,则不可以托孤幼,而寄天下矣;以为贤也,当任而勿疑,何乃忧后嗣之不能怀服。先黜之而后用之邪,足以人马畜之也。夫欲夺其心,而折之以威;欲得其力,而怀之以恩,此汉祖所以驭黥彭之徒,徂诈之术也!”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李世民的一系列用人之举,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为唐朝政权竭力尽忠的积极因素。同时又把那些不利于唐政权巩固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大乱之后人心思定,人心思治,休养生息。

在贞观年间,李世民在一定程度上顺应潮流,实行开明政治,打破了西汉刘邦的“家天下”政策,以及由此产生的亲疏贵贱、恩怨私利、门第高低、新旧和地域等方面的局限。在这方面,一个突出的政治表现是:他赞成四海之人同、天下为一家的主张,反对“白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的偏见,主张“胡越一家”的政策。

他不仅重用秦王府的旧臣,还重用了东宫原太子李建成的王硅、魏征、薛万彻等心腹股肱之臣,并且与他们有了深厚的君臣之谊。

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才是人中豪杰,智者中的智者。李世民正是这样去做的。李世民不仅重用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贤哲,还量才起用了李靖、虞世南、戴胄、封德彝等隋末遗臣。他曾赞赏虞世南有五项难得的优点:一是品行端正;二是忠诚正直;三是博学多才;四是文章秀美;五是书法出众。

虞世南死后,李世民极为悲伤,亲自写诏书给魏王李泰说:“虞世南对我来说,就好像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他为国事救漏补缺,一日不怠,实在是当今的名臣,为人的楷模。我有善举,他尽力助我完成;我有过失,他一定直言劝谏,不怕犯颜。现他已与世长辞,石渠、东观(西汉和东汉皇室收藏秘籍图书和著述之所)之中,再也见不到他了,我悲痛惋惜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为此,李世民赋诗一首,追思古代治国之道,进而叹息说:“春秋时代,钟子期死去,俞伯牙为此毁琴殉知音,而我作此诗,又能给谁看呢?”

于是,命令起居官褚遂良把诗拿到虞世南的灵桌前读后焚烧。

在用人上,李世民不仅任用帝王后裔和宗室子弟,而且还擢升提拔庶族、寒门和低级官吏出身的刘洎、孙伏伽、马周、张玄素、张亮等名臣:他选拔任用统治阶级和集团中的贤才,委以重任,同时还大胆任用农民起义军出身的李勣、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名将。

出于维护封建王朝的“公”心考虑,李世民在用人方面基本上贯彻了“内举不避嫌,外举不避仇”的用人原则。这是一种自古即为人称道的原则,然而真正做到者,却为数寥寥。

贞观初年,李世民对侍臣说:“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抽擢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放’,但公等至公,行事勿避此言,便为形迹。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有仇嫌,不得不举。”

他又说:“朕以至公治天下,今任玄龄、如晦,非为旧臣,以其有才行也。”

贞观年间这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任用贤能的政策,不仅调整了地主阶级、社会各阶层内部的种种关系,而且也调整了国内各阶级、各民族、各地区等诸方面的错综复杂关系。

以诚信对待大臣

笃信臣子,就能使其心甘情愿地为国效力,这是用人的法则。李世民以诚相待,不疑下属,又充分给下属以荣耀,使这些人为其意气所感动,对他忠心不移。这也是他赢得天下的原因。

英明的君王,广求贤臣,依重贤臣,自觉地保护贤臣,对一些小人嫉妒明君之举非常厌恶。李世民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了自己对妒嫉良臣的小人的看法,他说:“朕看自古以来,那些能顺合天意达到天下太平的君主,莫不是因为有大臣们的得力辅佐。近来,朕广开言路听取各级官吏对治国的建议。然而,那些上书启奏密事的人,都是在诬告各个地方的官员,没有一点可以采纳的。朕历数前王,若有君疑于臣,则下不能上述,欲求尽忠之臣,何可得哉?而无识之人,专行进谗诋毁之能事,破坏君臣关系,确实有损国家利益。自今天起,如果还有谁上书密奏,攻击别的官吏小的过失,就应该依谗言诬陷罪处罚他。”

此时,恰巧有人控告秘书监魏征谋反,被李世民抓了个典型。李世民说:“魏征过去是朕的仇人,只因为他忠于职守,朕才提拔任用他,怎么能胡乱地诬告他呢?”于是便马上杀掉了诬告魏征的那个人,并没有去追问魏征。

君臣信任不疑,才能共同执政,否则势必一团糟、窝里斗。前者正是贞观时期政治的最突出的特点。

李世民不止一次对臣子们说大唐的治理和开创,并不是他一人的功劳,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与臣子坦诚相待,不妄加猜忌。

贞观五年(631),他对侍臣说:“治国与养病道理相同。病人觉得病情有好转时,要更加小心护理。倘若再触发犯病,一定会有生命危险。治国也是这样。天下刚刚安定,尤须小心谨慎。如果因此骄奢淫逸,必然招致丧败。现在天下的安危,全维系在朕的身上。所以朕日慎一日,虽然有休息享乐的条件,也不敢这么做。朕的耳目股肱(喻为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都寄托在你们身上。既然君臣之义把我们联成一体,就应当协力同心。事有不妥当之处,要直言无忌,不可隐瞒。如果君臣相疑,不能肝胆相照,实为治国之大祸。”

李世民曾向来自隋廷的本朝大臣萧璃询问隋文帝是一位怎样的君主,萧璃回答说:“隋文帝能够克制自己,符合礼仪,勤勤恳恳地治理朝政,每次坐朝,甚至到太阳西斜时还不下朝。五品以上的官员,他都赐坐与他们一起谈论国事。由于坐朝时间很长,担任宿卫的武士,只好在岗位上站着吃饭。虽然文帝的品性算不上仁慈明智,却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了。”

李世民想了想,说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这个人,性格过于苛细而不明理。不明事理,就难免有疏漏;心眼过细,就容易过虑多疑。他因欺孤儿寡母而得天下,所以担忧群臣内心不服,不敢放心依靠文武百官。每遇事总是一个人决断,亲自处理,虽然劳累得精疲力尽,形容憔悴而无怨言,但也没能把事情办得合情合理。朝臣们既知其中原因,自然不敢直言。宰相以下的官员,只好顺承其旨,不敢稍有异议。”

李世民又说:“朕的看法与他截然相反,以天下之广。海内之众,事情千头万绪,必须变通处理,不能千篇一律。凡事应该全部交给各部门的官员商议,再由宰相统一筹划,直到稳当后,方可呈奏施行。一日万机的繁忙事务,怎能都让君主一人专虑独断呢!

“假如一日裁断十事,而有五件事处理不当,裁断正确的当然很好,但是裁断错了的事该怎么办呢?如此日积月累,以至数年,错误越积越多,国家焉能不亡!不如广泛选任贤良之士,分层负责。而国君高居上位,远虑深谋,法令严肃,谁还敢胡作非为呢?”

李世民接着说:“诏令各个官署,若朝廷诏令颁布下来,发现有不稳当的,必须据理上奏,不可阿顺旨意施行,一定要尽到做臣子的责任。”

李世民以自己的真诚表明他对臣下是完全信任的,从而也向大臣提出要求,要尽臣之义,以同样的诚信对待君主。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李世民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很好,但他的智慧体现在他非常注意调整君主关系,并以种种形式来激励臣子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李唐王朝竭尽忠心。

李世民看重人才,也能留住人才,对投靠自己的人以诚相待,使这些人为其意气感动,对而他忠心不移。

李世民既能“至诚”对待忠直之士,不仅信任不移,又能关怀僚属,奖励功臣,文臣武将各个效忠于国,这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做法正想反。朱元璋因怕部将征战在外叛敌,或自立为王,便把他们的妻儿全押在京师,反而促发了下臣的叛心。

为表彰功臣,李世民在长安大内北的三清殿东侧建有一座殿阁,名凌烟阁,阁内悬挂着二十四位大臣的画像,每张画像旁都有赞语数言,简要地概括了画中人物的阅历和功绩。画像为工笔写真,形象生动,皆出于本朝著名画师阎立本之手,赞语的文字下笔遒劲,妍逸多姿,X±)b@#:I:羲之神妙的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这一做法,对于贞观正直、进取的社会风气有重大影响,整个官场为之一清。

用人以德为先

用人以德为先,这是李世民的用人准则。由于在用人方面思路明确,李世民推行的许多政策和措施都取很了良好的效果。所任官员,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世民识人、用人的重要标准是才德兼备。贞观二年(628),李世民对身边的侍臣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六年,李世民又对魏征说:“古人说,作为一个国君。必须要在任用官员上选择人才,不能草率行事。朕现在每做一事,都被天下人所见。每说一词,都被天下人所听到。能任用一个正直的人做官,做好事的都能得到鼓励;错用了一个坏人,不怀好意的人就会争相钻营。进行奖赏要根据他的功劳,没有功劳的人就会知难而退;罚当其罪,行恶的人就会警戒畏惧。朕由此知道赏罚是不能轻易施行的。至于用人,那就更需要谨慎地进行选择了。”

魏征回答说:“要了解某一个人,这事自古以来都是很难的,所以必须要以考核大臣的业绩来决定贬斥与升迁,以考察他们的人品好坏来决定取舍。我们现在想求得人才,一定要审慎地考察其品性。若知其善,然后用之。即使这个人不能将所交的事情办好,那也只是能力上达不到,而不会造成大的祸害。如果错误地任用一个品性不正的坏人,即使他能力很强、很能干,以后他所造成的灾害一定也非常多。我们在乱世时代只有唯求其才,而不顾其德,而国家一旦处于太平,就一定要坚持选拔那些才能与德行都具备的人,只有这种人才可以任用。”

李世民对魏征的观点很赞同,实际上,他一向严格地坚持这个标准,并要求下臣不管是什么人,都不能违反这一标准。曾经有一次,他亲自考察诸州举荐的十一名人才,询以政道,考以才能,发现都十分低劣,于是无一录用,很生气地尽数放还,并严厉处置了举荐的官员。

贞观三年时,李世民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近来我看到吏部选择官员,只选那些能说会写的,而不注重考察他们的品德,如果这样,几年以后,他们恶劣的行迹便会显露出来,虽说可以加以惩罚杀戮,然而老百姓却已深受其害。有鉴于此,怎样才能得到品行端正的人呢?”

杜如晦说:“两汉的时候选择人才,都是先把那些德行著称于乡间的人推荐上来,然后再由州郡向朝廷输送,因此当时号称贤良众多。我们现在每年选择人才,候选的人都会集一处,总共几千人。这些人往往看起来挺忠厚,且又以言词伪装,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他们的品行,而选择人才的机构也只是负责配给他们一定的品阶和官位而已。量才授官的道理,实在没有弄得很精通,所以至今也没有得到人才。”

李世民对杜如晦的话深有同感,刚准备依照汉代选拔官吏的办法,命令各州、郡征召举荐人才,听了杜如晦的建议,李世民觉着是比较合理的,于是暂时将此事停办,准备过后再行举荐工作。

在注重选取那些才德兼备的人为官的同时,李世民还注意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贤臣才士的作用,以达到“任官唯贤才”。贞观元年,李世民要对朝廷各部门设定编制,也即确定中央各直属部门的岗位和人数。为此他对房玄龄等人说:“治国的基本道理,在于审慎地用人,量才授职,务求精简。所以《尚书》中说:‘任用官员,唯一的就要贤才。’又说:‘官职不一定要齐备,重要的是要用品德高尚的人。’如果我们能得到有才能且品德高尚的人才,数量虽少,也是足够了。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古人把占了官位而派不上用场的人比作在地上画饼一样,是不能吃的。《诗经》上说:‘庸人谋事,数量再多,事情还总是办不好的。’孔子也说:‘管,仲家里的人,每人一职,不兼任其他职务,怎么能谈得上节俭呢?’这些话全都记载在经典上了,不能一一全都讲出来。而眼下我们应当精简机构,减少官员,使有才能的人各得其所,这样我们就能做到无为而治了。你们应当思考其中的道理,然后决定官员人数。”

根据李世民的意见,房玄龄等大臣设置了朝中文武官员总共六百四十人。李世民同意这个方案,对房玄龄说:“从此以后,假如有乐工及从事其他杂务的人,即使他们的技艺超过同类人,也只能另给钱帛以奖赏他们的技能,不能破格授给他们官位,让他们与朝廷中的贤良君子并肩而立,同坐而食,那样会给朝廷贤良君子留下羞耻的痕迹,切记切记。”

李世民认为,任用官员,宁可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滥,因为重要的是要“得其才”,即官员的质量。同时,为广开贤路,纳入更多的新生力量,他明确规定:“风职事官,年七十以上应致仕”的措施,也就是要适时劝退,以增强官僚机构的运行效率和自身的活力。

重用真才实学之人

李世民知人善任,重情义,重才干,对大臣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他参与“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登上皇位,还曾随同他东征西讨,运筹决断,为统一天下做出了重要贡献。杜如晦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均为隋官,他自小参加吏部人才选拔,深得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认为他“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

有一次,在破窦建德乱军时,李世民召集诸将在帐中一边议论破敌之策,一边食瓜。杜如晦以瓜籽布局,演习战情,他说:“如若将窦建德诱人虎牢东北之牛口渚,正人我包围之中,可一举歼之。”

后来窦建德果然被困在牛口渚,杜如晦让士卒们大声喊叫:“窦人牛口,势不能久!”

窦建德军心涣散,大败而逃。关于瓜籽之奇流传深远,传说杜如晦逝后有一天李世民正在吃瓜之时,想到杜如晦而突然辍食,命内侍将盘中半个杜陵瓜送到杜如晦灵前祭奠。此时,杜如晦刚去世不久,李世民仍在心中怀念牵挂他,可见李世民手下臣子为何人才济济了。像这样在臣子死后,悲痛不已的君王,历史上又能有几个呢?

李世民爱才、惜才、重才,使杜如晦不断升职任官,还在文学馆中将杜如晦列为十八学士中的第一位。佐助李世民挫败太子李建成,以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最大,故杜如晦被加封为太子右庶子,后提升为兵部尚书,进而封为蔡国公,实际赐封食邑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628),李世民又将杜如晦委以本官兵部尚书检校侍中。

贞观三年,又使其官拜尚书右仆射,兼任吏部选事,同时仍与房玄龄共理朝政。至于中央机构的组织规模、法令制度、礼仪等事都由房、杜二人制订,当时舆论称颂二人,被合称为“房杜”。

李世民夸杜如晦“识量弘恢,神采凝映,德宣内外,声溢庙堂”,这种夸赞非其他人能所比。杜如晦这时已执掌选官任能的大权,他引荐贤才,罢除不良官吏,取士用人均注重其实际表现。

经隋末战乱后,纲纪凋弛,百废待兴,新建立的政权(暂时仍用隋朝国号,立恭帝杨侑为君)面临着积重难返的诸多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杜如晦协同房玄龄拨乱反正,理政治国,共同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从隋至唐,由武德年而至贞观,佐助李氏政权和社会秩序逐步走上正规,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新局面。

贞观之初,李世民因任用杜如晦、房玄龄等人,常惹起其他老臣的猜忌。为了树立杜如晦和房玄龄二人的威信,使他们能放手大胆地理政,李世民对给房、杜二人提意见的大臣都给予毫不留情地打击。

在贞观元年,监察史陈师会上书言事,说:“人之思虑有限,一人不可兼任数职。”李世民知道这话是有所指的,因为当时实际上是由房、杜二人包揽朝廷大权。为了确保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推行不受干扰,李世民当机立断,下令将陈师会流放到岭南去了。大理寺卿戴胄认为不妥,李世民却说:“朕以至公治天下,今重用玄龄、如晦,并非因为二人是秦府勋臣旧人,因为二人实有才能之故。此人妄事毁谤,上书想离间我君臣。”

这样处置陈师会,李世民也确实有失公允,但他对房、杜二人的偏袒也不无道理。封建时代是人治之政,重用贤才与否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如果皇帝用人得当,处事果断,是国家的幸事,朝中大臣若结党自居,互相攻讧,如何能把心思用在治国上呢?李世民自然是深明这一道理的。他不会因小失大,他看重的是全局,而不是局部。

Ⅵ如晦在朝中时,李世民每与房玄龄商讨大事,房玄龄必说:“非如晦不能决。”而杜如晦一到,则“卒用玄龄之策”。房、杜二人一个好谋,一个善断,又都公平而正直,坚守原则,俩人同辅朝政,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正可谓如鱼得水。而由此二人理政,也带动朝中大臣养成了宽厚待人,互相帮助,共为李唐大业效力的好风气。

在对待其他臣子方面,杜如晦可以说是做出了榜样,他极敬重朝中诤谏之臣,认为:“天下有诤臣,虽无道而不失其天下。”即将诤臣看作挽救国家危亡的栋梁之才。

贞观二年,李世民问身边大臣:“圣明的君主审视自己的短处而使自身臻于完善,昏庸的君主庇护自己的短处而永远愚昧。隋炀帝喜欢夸耀自己的长处,遮掩自己的短处,拒听谏言,臣下的确难以冒犯皇上。虞世基不敢直言劝谏,恐怕算不得什么大过错。商朝箕子装疯卖傻以求保全生命,孔子还称他仁明。后来隋炀帝被杀,虞世基也遭诛连,这应该吗?”

杜如晦听了,另有一番见解,回答说:“天下有了忠诚正直能诤谏的大臣,虽无道也不会丧失天下。仲尼说:‘春秋卫国大夫史鱼,多么忠诚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直言上谏;国家无道,仍直言上谏。’虞世基怎么能因为隋炀帝无道,不纳忠言就缄口不语了呢?苟且偷安占着重要的官位,也不主动辞职隐退,这同殷代子微谏而被拒即装疯逃走,情况和道理都大不相同啊!”

杜如晦说:“昔日晋惠帝的贾皇后废除愍怀太子时,身为司空的大臣张华不极力苦谏,只一味随顺,苟且偷生及至赵王伦发兵废掉了皇后,派人责问张华,张华说:‘废掉太子时,我不是没有进言,只是当时未被采纳。’使臣说:‘你身居三公(东汉以后,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要职,太子无罪而被废除,即使谏言不被采纳,又为何不引身告退呢?’张华无言以对。于是使臣斩了张华,灭了他的三族。”

杜如晦又说:“古人说:‘国家危急不去救扶,社稷急危不去匡正,怎能用这种人为相?’所以‘君子面临危难而不移气节。’张华逃避责任伋也不能保全其身,作为国家重臣的气节丧失殆尽。虞世基高居丞相,本来占有进言的有利位置,却无一言进谏,也实在该杀。”

这一番评论,使李世民心服口服。杜如晦英年病重,在贞观三年就不得不辞去宰相职务,归家养病。李世民实在不舍得杜如晦离去,亲自前往探望。杜如晦死后,李世民心情沉痛,废朝三日。

杜如晦去世后,李世民仍不忘他治国之功,每见到房玄龄就会想起杜如晦。

同类推荐
  • 怎么惩罚,员工才合作 怎么奖励,员工才积极

    怎么惩罚,员工才合作 怎么奖励,员工才积极

    有效奖惩是管理工作的核心要求,管理正是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褒奖或惩斥,促使员工形成正向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规范的职业行为。所以,脱离了有效奖惩也就谈不上有效管理。本书是一本系统阐释奖惩策略的实践指南。书中用鲜明的观点、大量的事实、案例以及全面的实践技巧,揭示了如何通过奖惩唤起员工积极的心理反应、如何通过奖惩强化员工的职业规则,如何平奖惩的当前意义和长远影响等共七个方面的内容。
  • 总经理留人之道

    总经理留人之道

    如今企业界面临的最严峻、最重大的挑战不是找不到人才,而是如何找到合适人才,并让其能够始终忠诚于公司,留住人才!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企业与员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员工的流动率将上升,稳定性也将越低。
  • 办公室战争

    办公室战争

    很多人抱着“青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心态看待办公室工作,以为只要能独善其身就可以远离是非,然而事实上,办公室里没有真正可以明哲保身的人,只要身在办公室,便是处在风暴圈,没有所谓的,“台风眼”可容藏身。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绝对不是鼓吹上班族在办公室里兴风作浪,但你必须保持头脑机警,消息灵通,随机应变。无论是职场老手还是新手,在上阵之前,你都要知道自己的办公室功夫练到了何种火候!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分清敌友,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稳固自己的地位,如何与上司建立和保持牢固的关系,如何防范办公室内的陷阱,如何找到办公室的同盟军……掌握了这些技巧,会使你在处理办公室人际关系时得心应手,攻防自如,游刃有余。
  • 华为内部讲话:你的奋斗终有回报

    华为内部讲话:你的奋斗终有回报

    抓住华为公司的文化和管理精髓,不仅引用了许多任正非的经典语录,还收录了许多华为人的真实故事。他们拓荒海外市场的勇气与信心,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的坚守和奉献,他们不为人知的笑和泪,他们的成长和收获。在此基础上,梳理华为多年来腾飞之道,寻找华为奋斗至上的文化理念。??
  • 左手责任右手执行

    左手责任右手执行

    本书是针对企业和公司对其员工职业精神与价值观念建设和实践的需求,深刻地剖析了在企业和公司中责任与执行的行为准则。责任能够让一位员工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执行能够让一位员工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并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你也是企业的一名员工,你做到了吗?有些事情并不是需要很费时才能完成的,做与不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责任与执行。
热门推荐
  • 他存在过吗

    他存在过吗

    痴汉女主&白月光男主有一天,你看见了一个人,就再也看不到其他人了!
  • 龙凤斗:皇后在上朕在下

    龙凤斗:皇后在上朕在下

    她叫帅悠贝,人生又衰又背!作为一名牌医科大学的高材生,她连续五次医科考试考试败北,在第六次参加考试时被一记响雷劈中,然后华丽丽地穿越了……世人都说穿越好,金山银山堆上天。世人都道穿越好,美男俊哥看不完。
  • 山里人家

    山里人家

    顾水秀穿越到一个贫穷的山旮沓里,阴差阳错嫁给了猎户董成虎,夫妻相濡以沫,把日子过成诗,从家徒四壁,到有房有田有山。从毫无权势的底层百姓到隐世世族。两人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 重生之嫡女毒妃

    重生之嫡女毒妃

    一夜大火,湮尽前生,得天怜悯,她重生归来,前世为棋,终被丢弃,今生她定一展芳华。斗嫡姐,撕庶妹,弃渣男,这是她今世活着的唯一目的,却不想何时竟引起了那总是一身红衣的妖孽皇子的注意……
  • 系统让我去做好事

    系统让我去做好事

    没有简介!没有简介!没有简介!没有简介!
  • 异能快递员

    异能快递员

    太上老君:“小子,来给我们打工吧。”净坛使者:“我老猪曾经也是天庭第一美男,奈何我遭人嫉妒,才被贬下凡间。”扫把星:“咦,今天轮到谁倒霉了??”林云拿着手机,望天长叹,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个快递员,还是给神仙送快递!!然后,他才了解到,那些庙堂之高的神仙们,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圣……“不过,那关我什么事?送好快递,逆袭高富帅,迎娶白富美,不在话下!!”就此,林云开始了他的巅峰人生。
  • 壹号卫

    壹号卫

    控卫,一个崇高而梦幻的字眼。基德的飞吻,纳什的舌头。斯托克顿的挡拆,法国跑车的加速。威少的暴扣,库里的三分。现在,来自中国的亦阳,即将在这群人当中,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控卫时代!新书《篮场执剑人》已发布,欢迎各位移步支持。
  • 浮生逢

    浮生逢

    她捧在手心的人推她入绝境,她置若罔闻的人偏生死相随。情之一字,道是有情却无情。重活一世,此生定不相负。(其实就想借一个重生的梗,谈个恋爱。)
  • 重生暖婚:全能娇妻宠如命

    重生暖婚:全能娇妻宠如命

    【坑勿入】他,高门权贵,疏离淡漠,腹黑薄情,却宠妻如命。“都说新晋影后是个神经病,不近男色,我偏不信!”她,暗夜女王,至尊千金,性子乖张,人美心狠。“我若喜欢一个人,得不到,我便毁了他!”*初见,她利用他。“没想到近距离的傅影帝,更加美的勾人魂摄人魄,啧啧,看看这双风流眼,要了多少小姑娘的命。”后来,她悔的肠子都青了。*重生前,她意外惨死。重生后,她只想肆意的活着,并护所有至亲周全。从此,她是学校女学霸,商界女精英,娱乐圈影后,异能界女王……*在颁奖晚会上。主持人提问影帝影后,“在《浮生微暖》戏里,你们是人人艳羡的恩爱夫妻,那么在戏外,你们是否会假戏真做呢?”某男宠溺的看了眼身边的女人,薄唇轻启,“我们一起虐过渣,一起数过星,一起喝过酒,一起杀过敌,一起旅过游,一起演过戏,你觉得呢?”*后来的后来……天堂地狱,她在哪儿,他便在哪儿!
  • 中华典故(上)

    中华典故(上)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