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0400000009

第9章 身远游·在世界的彼岸(2)

这是一个父亲,对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女儿最诚挚的欢迎。后来,杨绛将这句话告诉阿圆,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隔着逝去的时间,依然感受到那份浓浓的爱,十分感动。

那时,他抱着软软的小婴儿,她眉眼细腻,看上去长得像杨绛,似乎又很有自己的神态。基因是那样奇妙的东西,糅合了两人特征融合成一个新生命。他的心中,柔软得像是塞满了棉花糖,庄严而感恩,感谢妻子,感谢小女儿,也感谢上苍对他们一家的温柔以待。时至此时,他此前不觉得,而现在却终于发现,自己的生命终于真正得以完整了。

写意时光

英国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国度:伦敦是喜欢落雨的城市,曼彻斯特是个钟情捣蛋的调皮鬼,而牛津小城,是静谧森林里的蜿蜒小河,洒满粼粼的月色柔光,宛如河流深处,沉淀着无数闪烁的各色宝石。在这座安静悠闲的小城里,钱钟书一家三口,惬意地享受着生活中的种种美妙。

一念为神,一念为佛。生活美妙与否,其实不过是心中的一念之差。心里阳光暖气四溢,苦涩的清炒苦瓜也觉得清甜可口;倘若心里暗色涌动,纵使熊掌、燕窝、鱼翅、满汉全席在侧,依旧食之无味。懂得生活的人,会去发掘寻常中的优雅:水泥钢筋里钻出的一朵小黄花,天角一片凑成心形的云彩,甚至只是衣角上粘来的一粒蒲公英,都会令人觉得生活无限美好。

钱钟书和杨绛,都是善于生活的人。

在女儿阿圆诞生之前,杨绛就包办了午餐,作为弥补,钱钟书则负责早餐。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在这个三口之家一直保留了下来。小两口搬入达蕾女士家二楼的第一天,习惯早起的钱钟书便起身,为爱妻炮制一餐英式早点。他刚刚从英国的同学那里学会了冲茶,英国人酷爱红茶,红茶没有绿茶清冽,却自有一种浓香甘甜,钟书将这手艺学得十分成功。他冲好了一壶红茶,又烤香了面包,热好了牛奶,还准备好果酱、黄油、蜂蜜等小食,亲自用托盘送到杨绛床头,宛如精心伺候公主的英俊骑士。

从此,早餐成了钱钟书在家中的专职工作。每当他将早餐送来,总是会得到娇妻表扬。两人亦是乐得如此,其中情趣如画,缱绻温柔,从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中就不言自明。

钱钟书时常忙于学业,作为自费生的杨绛却不必如他一样忙碌,小主妇在完成一天的学习和家务后,便开始翻着一本杨荫杭从国内寄过来的《元曲选》,自娱自乐。她素来喜欢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可身在国外,这种音乐自然不可求,于是爱女心切的杨荫杭便寄来了《元曲选》,以供女儿自己唱一唱,过一过瘾。在钱钟书后来的诗里有一些"欲调无筝,欲抚无琴"、"咏歌不足,丝竹胜肉"的句子,或许说的,就是此时的生活。

那时阳光正好,气流里有淡淡的青草味和芬芳花香,光线和芳香像是一股暖流,尽数流淌到那个象牙白的阳台上。温婉美丽的小妻子坐在碎花软椅上,指尖轻轻落在泛黄的书页上,口中咿呀婉转,轻轻的,柔软的。他悄悄地放下书,走到妻子身后,忽然抽出她手中的《元曲选》,大声读,一面读还一面手舞足蹈。妻子连忙来抢,却被他左右躲闪,终不能得逞。这嬉闹下来,两人都笑得肚子疼,几乎双双跌坐在椅子里。

素日里的钱钟书,在老师和同学面前都是一副沉稳模样,唯有到了杨绛面前,却时常淘气调皮,要来逗一逗小妻子。大概是所谓的亲疏有别,人们总习惯将最自我真实的一面暴露在最信任亲近的人面前,却将最客气成熟的样子行走于这个世界。又有一句话说至亲至疏夫妻,虽然夫妻可能是天底下应该最亲密的人,但是夫妻同样是最容易疏远的关系,心冷了,远了,终究回天无力。幸好,钱钟书和杨绛,一直以来,都是模范夫妻的典范。

阿圆出世之后,初为人父的钱钟书忙得三点一线地跑。忙乱里,一向在生活里有点"迂腐"的他就更容易犯错了,要不是打翻了墨水瓶子,将房东家的桌布搞得一塌糊涂;要不就是弄坏了门,打碎了台灯。各种乱七八糟的小差错层出不穷,杨绛那时还在月子中,当钱钟书赧然地告诉她这些事情,她总是好脾气地安慰他:没事的,桌布她会来洗,门和台灯她都会去修好的。她像是丈夫身后最坚硬的后台,一直给予他十足的底气。所谓贤内助,正是如此。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杨绛用她的整颗心温柔以待,钱钟书同样深情回应。待到妻子出院回家时,他已经在家中熬好了鸡汤,汤里还加了她喜欢的嫩蚕豆,这玩意儿可并不好剥,鸡汤很浓,很鲜。而几天后,她果真将他的小差错一一修正回去。

光阴如歌,无声里渐次流淌。牙牙学语的小儿已学会上蹦下跳,地中海吹来的煦风也吹了一季又一季,很快,钟书在牛津大学的时光也即将接近尾声,在通过了所有科目的考试后,他立即着手准备毕业论文。论文是毕业前的一道坎,虽然最后基本上都会通过,但撰写过程却难免要蜕掉层皮。尤其是牛津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就更为严格了,首先得是别人没有研究过的题材,其次必须是在有限的材料中去发现新问题,学生们不得不去独立思考,自己挖掘真相。

一开始,钱钟书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定下的题目是《中国对英国文学的影响》,然而这个题目首先就被他的导师否决了──当时的英国还放不下它的"日不落帝国"的架子,自然不能允许这样的论文出现,其实若是这篇论文写成,无疑会对日后文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无奈之下,钱钟书只好将题目改成《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他颇下了些苦功,查阅了许多资料,苦心经营,终于写完了这篇论文。又经过好几次修改后,这篇论文终于定稿,获得通过,被装订成册,由牛津大学图书馆收藏在馆。后来,钱钟书回到中国,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期,曾将这篇论文的打印稿交给《中国图书季刊》的主编袁同礼先生,这片论文也得以发表在《中国图书季刊》上,同许多中国读者相见。

甚至,据说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在一九八六年访问中国之前,还特意派专人从牛津大学图书馆中调出这篇文章进行阅读。可见,这篇论文的影响力颇为不寻常。

在这片异国的天空下,钱钟书完成了人生中的许多重要步骤:丈夫、父亲,还有从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变成了一个眼界开阔的中西文化集大成者。身在中国,虽然许多知识可以从书本上获取,可是无论如何,许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亲自感知和了解。所以,他走出国境,越过碧海,伸出双手,去触摸和拥抱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真正感知了西方文明,像是一个孩子,如饥似渴地去挖掘、获取、融合。经受文明洗礼的,不只是他的头脑,还有他的灵魂。

白鸽展翅,跃过一个又一个童话般的塔尖,教堂的钟声掠过粉色的风信子和馥郁的玫瑰,雨点斑驳,轻轻敲击着透明的窗,留下淡淡的水痕。美得不似人间,可其间流淌的歌声和气息,分明又是世上。在这座宛如天堂的小城里,窗外下着雨,他心里燃着炙热的梦,仿若朝阳,坚定地向天空中心进发。

钟书君归来

隋朝时,有这样一首满是凄楚之意的民谣:"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思乡,如同思慕之情,是古诗里永恒的主题,李青莲也写过这样的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游子孑然的心,漂泊在外时,却只能借着同一轮明月清光,遥遥寄托思念。在英国度过的两年里,钱钟书顺利完成了学业,按理说学成理应归国,但是钱钟书却没有即刻搭上归国的轮船,而是踏上了前往巴黎的路途。他何曾不思念故国,故土的草木风情,无时不刻不在他心头萦绕,可是时机还不行,他还想要再看一看,走一走,再触碰这世界的脉搏,再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存在──那时归去,想必比如今更有意义。

与牛津大学结缘,是源于教育部给出的名额,这次,钱钟书和杨绛选择了巴黎大学,这其中也有杨绛对法国文学尤其感兴趣的原因。那是欧洲最古老的几所大学之一,前身原是十三世纪建立的索邦大学,巴黎大学原来就是索邦大学中的神学院,由于这层关系,几百年来,巴黎大学同教皇和国王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欧洲名望深远。早在牛津大学时,钱钟书夫妇就已经通过杨绛的同学向巴黎大学申请注册,但由于种种原因(大约是国际形势日益严峻,两人随时有可能被断绝资金流落异国的危险),他们最终没有注册成功,只是去巴黎大学上课,这不能不说是钱氏夫妇人生中的一大遗憾了。

那一年,钱钟书和杨绛带着还不满三个月的小女儿阿圆搭乘火车前往伦敦,然后上船来到巴黎。旅途颠簸劳顿,幸好阿圆乖巧可爱,一路上基本都在熟睡,加之杨绛慈母情怀,心细如尘,将女儿照顾得极好。周围旅客基本上都是金发碧眼的欧洲人,难得见到黑发黑瞳的一家三口,尤其是那个睡在襁褓之中的小小婴儿,柔软娇憨的。因此,这一路上还不解人事的阿圆便收获了许多赞美,年轻的母亲抱着女儿,听着旁人不断的溢美之词,心里自然无比愉悦自豪。

在这里,他们没有遭到周围旅客的冷遇。普通民众基本上都是善意的,愿意用善良来包容接纳每个人,不管他们是来自日本还是中国。若是能够始终和平相处,像朋友一样体谅、宽容、拥抱,那么世界上的硝烟和泪水,就会减少许多,许多。

巴黎的友人早早就为夫妻二人租赁了公寓,新家坐落在巴黎郊区,距离巴黎只有五分钟路程,房东是个典型的法国女士,优雅得有些将时间当儿戏。公寓是包伙食的,比起牛津的老金家,伙食好得几乎有云泥之别,唯一令钱氏夫妇头疼的是房东夫人法国情调太过浓厚,饭菜虽然色香味俱全,却是按照正式酒宴一般一道一道上菜,吃上一顿饭竟然要花费两个钟头,时间成本实在太大,对于两个热爱读书的知识分子,这实在是不堪忍受。因此,不久后他们就不再参加房东的集体伙食,继续如在英国一般自己解决伙食,一回生二回熟,对于做饭,两人早已是熟能生巧。

他们安顿好之后,很快完成了入学手续。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治学气氛大相径庭,这同两国人的性情也有很大关系。英国人向来严谨、细致,而法国人则偏向浪漫、松散,很是有一种潇洒不羁之气。能够体会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氛围,亦是钱钟书的幸运。

这座以法国首都命名的大学同法国人一样,参天挺拔的橡木林,连绵成绿海的草地,长长的林荫小道上开满了书店和咖啡馆。这里的学生比起上课来,更喜欢聚在一间小小的咖啡馆里自由讨论。而且巴黎大学也没有固定的餐厅和宿舍,不像牛津大学要求学生一周里一定要在学校食堂中用餐四五次,巴黎大学的学生需要自己解决食宿问题。纵使是上课,如果老师迟到或拖堂,学生完全可以直言要求下课或是自行离开。自由主义十分浓郁,个性色彩也就更加鲜明。巴黎对钱钟书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直到他写《围城》,直到他深有感触地说出"巴黎大而世界小"这句话,都可看出巴黎在他心中,是举足轻重的。

他来巴黎不是为了成为一名旅途上的游客,而是为了充盈梦想来的。因此,在经历最初的不适过后,钱钟书重新投入了书海之中。从十五世纪开始,他按照文学史,精心列出了书单,涵盖不论是有名的还是一带而过的作家。他真的按照书单一个一个地读了下去。巴黎大学的图书管理员都十分吃惊,这个中国小伙子每次都是带着一大摞书走,没过几天又将先前的书还回来,然后又带走了一堆书。在他借阅的书里,有英文、法文、中文,甚至是意大利文,但他读起来毫无阻碍。

他是语言的天才,在国内时就已经精通多门语言,而留洋生涯,更令他的语言能力焕发奇彩,到了巴黎,他的法语口语在有意识的学习下,没过几个月就变得像正宗法国人一样字正腔圆,柔滑温和。据说,这一口法式口音是钱钟书在菜市场学会的,他每天早晨去买菜,同小商贩们讨价还价,不久之后,在这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地方,就锻炼出了他一口流利的法语。

在巴黎的一年,是钱钟书埋头苦读的一年,亦是惬意的一年,却同样也是思乡的一年。这些因时间而淡去的痕迹,都可以在钟书的诗中窥见容貌:

万点灯光夺月光,一弓云畔挂昏黄。

不消露洗风磨皎,免我低头思故乡。

电光撩眼烂生寒,撒米攒星有是观。

但得灯浓任月淡,中天尽好付谁看。

漂泊在外的游子,无时不刻不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祖国。尤其是当游子听到祖国蒙难,心中忐忑忧惧,恨不能立刻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上。这时,在欧洲的钱氏夫妇又得到国内传来的消息,说杨绛的母亲在逃难中不幸去世,两人更是归心似箭。刚刚成为母亲的杨绛,悲痛万分。局势正在不断恶化,***战争已从亚洲渐渐转向欧洲,这片平静优雅的土地终究也逃脱不了战火的燎烧,巴黎街头,也出现了武装警备和大大小小的哨所,国难当头,已经无法容纳闭门专研的平静。钱钟书夫妇毅然决定回到故国,纵使战争全线爆发,作为祖国的儿女,他们也要回去守卫这位母亲。

船票并不好买,局势紧张,样样东西都相当紧俏。经过多方辗转,他们才终于拿到回国的船票。这时候,女儿阿圆已经学会了讲话,他们搭乘法国邮船阿多士二号,踏上了归国之路。出国的时候,钱钟书和杨绛还是新婚燕尔的小两口,归国时,怀中却多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其实升级的何止是人生角色,如果说在清华大学时期的钱钟书,是一口深井,清澈,但谁都不知道井底究竟在哪块溜滑的黑石下;如果说牛津大学中的钱钟书是一汪碧荷,千顷的潭水,渺渺,飘然,如世外仙人一样超脱不凡;那么此时的钱钟书,在多年的日积月累中,已将点点滴滴汇聚成海,浩瀚,广袤,有容乃大,荡荡无际。

这位知识如海的学者,正怀着深深的爱国眷恋破浪归来。离开才知珍惜,失去方知可贵,远在异国他乡的思念,令钱钟书深深明白祖国在自己的生命里,有多么密不可分,就算是为了它,付出一切,他想,也是心甘情愿的。

同类推荐
  • 中南海里的博大胸怀

    中南海里的博大胸怀

    本系列是反映我国老一代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人的工作和生活故事的系列图书。本系列共分为家世渊源、乡情悠悠、衣食住行、情趣爱好、博览群书、战友情深、博大胸怀、肝胆相照八部。通过对老一代革命家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小细节和有趣的故事的描述,揭示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和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的高尚革命品格。 本书通过在不同历史时期具体的革命故事,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大胸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 耿耿忠心效桑梓

    耿耿忠心效桑梓

    王竹溪,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被业界称为“百科学者”。我国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是王竹溪先生的学生之一。本书以时间为坐标,用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从从王竹溪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学术生涯两个方面,叙述他光辉灿烂的一生,使读者对王竹溪先生有全面的了解。回顾先贤所走过的历程,继承王竹溪先生作为优秀知识分子代表的爱国传统,发扬他坚强的信念和钻研的精神,继承他严谨求精的治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本书是一部优秀的励志类作品,百科学者王竹溪的人生轨迹更值得当代国人认真学习和研读。
  • 铁血宰相俾斯麦(上)

    铁血宰相俾斯麦(上)

    铁血宰相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19世纪欧洲政坛的传奇人物。他不但统一了德意志,更创造了日耳曼民族的特殊性格。他的铁血政策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德国的政治走向,甚至可以说是他改写了欧洲的历史。当时对于俾斯麦的功过得失,人们褒贬不一,因而作者认为要想真正了解他很有必要对他的精神历史作一些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本书里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彩的心理分析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书里作者不仅仅描绘了一个因得胜而神采奕奕的将军形象,而且通过分析俾斯麦身上所特有的三种性格元素——骄傲、勇敢和怨恨——揭示了支配他一生如猛狮般能量不竭的缘由。
  • 苦命皇帝:明思宗

    苦命皇帝:明思宗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苦命皇帝明思宗》生动介绍了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凄惨一生。本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狡黠的张献忠

    狡黠的张献忠

    张献忠是明末著名的陕北民变领袖。他出身贫贱,因不满明末罪恶统治聚众而造反。足智多谋,善于攻战,在战争中创造了许多灵活机动的战术,建立了一支编制齐全、颇有规模、富有战斗力的军队。他一生奋战17年,横行17省市,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既创造了为人讴歌的辉煌,也留下了遭人痛骂的遗憾,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热门推荐
  • 赠我霜花可好

    赠我霜花可好

    曾经,我有一个小少年,明明受这世间苦难却温暖如光,可是,阿锦弄丢了他。
  • 三界修仙大乱斗

    三界修仙大乱斗

    沉睡五千年的蚩尤即将苏醒一场科技与修仙者的对碰即将开始
  • 无敌,原来如此简单

    无敌,原来如此简单

    【无限位面穿越,免费精品】主角获得万界援助系统,从此无敌变得如此简单。“叮-给汉高祖刘邦送手纸,分析难度为:1星;获得王者霸气天赋。”“叮-救下一只小奶狗,分析难度为:1星;获得百倍嗅觉。”
  • 血性草原(成吉思汗子孙秘传·第二季之二)

    血性草原(成吉思汗子孙秘传·第二季之二)

    本书写的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巴拉格特氏这支族人的故事。巴鲁等九百蒙古将士随族兄沙津追剿捻军,腐败的清朝官员宁可护送妓女也不派兵,致使这支蒙古军全军覆没。巴鲁心灰意冷,离家出走。沙津之子巴图尔与族弟誓杀麻政和为父报仇。巴图尔跌下悬崖,比利时传教士的女儿海伦救了他。捻军虽灭,但朝廷日益腐败,社会日益黑暗。人们认为腐败黑暗是因洋人进入中国。义和团运动兴起,愤怒的百姓打死了海伦,巴图尔痛苦不已。不久,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下令清剿义和团,当巴图尔被杀头之时,巴鲁和麻政和双双出现,二人联手救出了巴图尔。
  • 富人有什么

    富人有什么

    富人有什么?富人有的不仅是财富,更多的是创造财富的能力。财富给富人带来光环,让他们在常人的眼中显得那么高大、那么幸运。富人为什么会富?富人凭什么富?富人有什么?富人拥有的东西你一样可以拥有,你同样也可以成为富人。
  • 我有一家侦探社

    我有一家侦探社

    遗留的手机,所用的屏保是人和狗的自拍,飞扬的黑发后隐约露着另一个人的下巴。手机后面折了一张心形的百元钞票,钞票上所有G字母都被圈了起来。楼道里,婴儿的啼哭总在夜晚十二点准时响起。凌晨两点,桌上的电脑自动开启,自动播放着黑色星期天的恐怖音乐。……李烨蹲在在卫生间里,扯了几圈纸,口袋里的电话就响了。“什么……好吓人……价格公道……这单我接了……”
  • 命运大拯救

    命运大拯救

    钟言因为英雄救美而被命运大拯救系统选为宿主,从此开启不一样的人生...“钟言,我要为你生猴子...”看着躺在自己怀里的大男人向自己抛媚眼,钟言只觉得一阵反胃,菊花不由紧了紧...“系统,你再安排这样的任务给我,我就跟你绝交...”钟言满脸决绝……
  • 消摇墟经

    消摇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万古神帝

    万古神帝

    八百年前,明帝之子张若尘,被他的未婚妻池瑶公主杀死,一代天骄,就此陨落。八百年后,张若尘重新活了过来,却发现曾经杀死他的未婚妻,已经统一昆仑界,开辟出第一中央帝国,号称“池瑶女皇”。池瑶女皇——统御天下,威临八方;青春永驻,不死不灭。张若尘站在诸皇祠堂外,望着池瑶女皇的神像,心中燃烧起熊熊的仇恨烈焰,“待我重修十三年,敢叫女皇下黄泉”。…………
  • 风继续吹人还未归

    风继续吹人还未归

    得到是什么?失去是什么?得到了会想失去时会怎样吗?卓斯越亲手把颜倾的所有的爱毁掉,剩下的只是恨……又或许连恨都没了…………是的,她不爱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