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0500000015

第15章 悟梨园·结缘于剧坛(1)

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人说:距离产生美,大概意思是怕朝夕相处久了,两看两相厌。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所谓的"距离",当你的恋人和你的灵魂伴侣、朋友是一个人的时候,无论在一起多久,都两看两情深,只叹白驹过隙,百年一瞬。

一九四一年夏,钱钟书回到上海过暑假。之前对于离开清华大学转去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的事,他一直心中有愧,这段时间他获悉清华大学想要聘他再回去,他很高兴,所以这次回来他就辞去了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的工作,做好了回清华大学的准备。

之前钱钟书答应父亲去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之时,有过一年之约。他只去那边待半年,每天侍奉父亲,端茶倒水,说话聊天。在国外的时候他学会了熬鸡汤,所以也会经常给父亲炖些鸡汤补身子,不过钱父似乎不太"领情",他说:"口体之养,不是养志。"很明显,两个人对"养志"的界定是不一样的。

钱钟书曾经给清华大学的秘书长沈履写了封信,大致的意思就是:"不知一年后可还我自由否?"一年后,钱钟书怕父亲反悔之前的约定。钱钟书是了解父亲的,果然父亲不想回上海,钱钟书便借着放假的时候,辞职回来。

杨绛说,他像"痴汉等婆娘"一样等待清华大学的聘书,但是一直都没有消息,不知是石沉大海,还是本就空穴来风。他在焦灼中继续等待,他还是希望只是因为战事耽误了而已,一直等到年底依然没消息。此时战局发生了大变化,因为日方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上海在战争中沦陷,"孤岛"也被汪洋大海吞噬了。钱钟书只好留在上海和杨绛守在一起,面对越发动荡的现实,力求平静安全地生活。

因为钱钟书一直没有工作,杨荫杭将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钟点授课让给了他,让他可以赚钱维持生活,自己也可以休息下。

钱钟书刚从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归来的时候,因为旅途的颠沛辗转,样子十分狼狈,头发长了,也不整齐,一身长衫在旅途中也"蹂躏"得不成样子。阿圆见到了他,已经认不出是爸爸了,也不怪阿圆眼生,她已经近两年没有见过父亲了,她便站在那里警惕地盯着这个"陌生人"。这个"陌生人"还把他的行李箱放到了妈妈的房间,她就更不放心了,小小的她还想保护妈妈呢。

这种疑虑在晚饭时分爆发了,她大声对爸爸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一句话逗笑了在场所有的人,只有她表情依然严肃,皱着个小眉头,她要赶这个"陌生人"走。

钱钟书看着女儿可爱的小模样,笑着问她:"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这句话让杨绛记忆犹新,她不知道小小的人儿是怎么想到这些话的,钱钟书被女儿的话逗笑得前仰后合,他拉过阿圆,趴在她耳朵上说了句什么话,阿圆一下就改变了态度,跟爸爸亲昵起来,连妈妈都比不了。

当时钱钟书说的什么话,成了他跟女儿之间永远的秘密,女儿是爸爸前世的小情人,是这辈子的小棉袄,阿圆还是爸爸的"好哥们儿",到最后都是。阿圆最喜欢爸爸了,也最喜欢爸爸跟自己玩,用奶奶的话说,钱钟书和阿圆就是"老鼠哥哥同年伴儿",两个人一起疯一起闹,也一起讨打,之前的阿圆文静乖巧,爸爸回来之后就变成了"人来疯",闹得很。

这也难怪,阿圆小时候乖巧是因为一群长辈教导她读书、写字、讲故事,却没有一个跟她玩的伙伴儿,爸爸回来了,变成了她的"小伙伴",让她体会到了没有过的快乐,属于童年的欢笑。钱钟书疼女儿,从生出来就疼,为了给阿圆唯一的全部的爱,他跟杨绛决定只要阿圆一个,把阿圆放在心尖儿上,一起玩耍成了父女俩的相处方式。

钱钟书来到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顶替岳父的岗位,做钟点教学,一段时间后被学校正式聘为教授,而且一直工作到抗战结束。工作期间,钱钟书与同事陈麟瑞成为很好的朋友,两家住得很近,两家的太太也成了好朋友,经常来往,杨绛后期的剧本创作也是受了麟瑞的影响,当时他很鼓励杨绛进行戏剧创作,这也成为她走上这条道路的一个原因。

陈麟瑞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留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回国后在多所知名的大学任教,包括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长期从事翻译和戏剧创作,笔名石华父,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曾出版过他的剧本选集,包括《职业妇女》、《晚宴》、《雁来红》等。他为人忠厚,待人谦和,杨绛对他印象很好,他的工作态度十分严谨,尤其是对剧本的要求更是严格。他对可笑事物的研究很深,还收藏了很多关于笑的心理学的书籍,杨绛常借来读。他还针对剧本的创作指导过杨绛,杨绛对此十分感激。

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钱钟书的另外一个朋友──李健吾也给予了杨绛很多帮助,他是钱钟书清华大学的校友,曾经留学巴黎,回国后创办上海实验戏剧学校,长期从事外国戏剧改编,并自己创作剧本、短篇小说和散文,还会自己做戏剧的导演。他对福楼拜及莫里哀都有很透彻的研究,曾经大量翻译福楼拜的小说。

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在那段时间出版,陈麟瑞、李健吾对此提供了很多意见和建议,钱钟书为了表示对朋友帮助的感谢,几个人聚在一起吃顿饭,杨绛也参加了。席间聊起戏剧创作,大家一致鼓励杨绛尝试戏剧的创作,并聊到了很多中国当时戏剧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杨绛心中有了戏剧创作的萌芽。

那段时间,战争依然在继续,之前辅导的富家小姐高中毕业后,她便不再教了。一段时间之后,傅东华带女儿去了内地,他女儿本在一个小学教书,这么一走,职位就空了下来,杨绛就接了这份工作。

杨绛做什么都是很用心的,虽然她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院校培训,但是她有一套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其他老师都不喜欢教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刚从家中出来上学的孩子根本没有规矩,课堂上闹哄哄的。杨绛只用了三节课,便记住了所有孩子的名字,一旦哪个调皮捣蛋了,便直接叫他的名字,喝止住他,她从不笼统模糊地称呼学生"小同学"、"小朋友",孩子们看到老师"洞悉一切"便也怕了,听话了。

当时小学被日本人管制,属于半日制的学校。虽然杨绛不愿意跟日本人有任何交集,但是生活所迫,她只能继续在这里工作。

当时上海处于水深火热中,日本人四处设卡,盘查来往行人,稍不留神就会有"杀身之祸",每个生活在上海的人都在胆战心惊中度过。杨绛当时从位于辣斐德路的钱家到学校上班有一段很远的距离,她需要乘车到法租界,然后再步行一段不短的路程,穿过不是法租界的区域,然后再乘车才能到学校。

那天,杨绛也经历了一次"胆战心惊",后一段车是有轨电车,需要通过黄浦江大桥,但是桥上有日本兵把守,只允许空车过,乘客必须下车走过去,过了桥再上电车。路过日本兵哨位的时候,要向那里的日本兵鞠躬,日本兵上车检查的时候,所有的人也需要站起来鞠躬。杨绛很讨厌这个举动,那次她比大家站起来稍微晚了一点,被日本兵发现了,大怒,面目狰狞地走到她面前,用食指在她下巴处用力一抬。杨绛也大怒,盯着那个日本兵的眼睛,狠狠地说:"岂有此理?!"

寂静的车上,被四个铿锵有力的字响彻,大家都屏住呼吸,想这个弱小女子何来的胆量跟日本人叫板,大家都替同胞捏了把汗。

日本人显然没料到这个女人是如此的反应,愣了一下,看着她的眼睛,就这样对峙了许久,杨绛丝毫没有退让或者示弱的意思,最后是那个日本人先"败下阵来",转身下车离开了。

车重新启动之后,车厢一下沸腾起来,大家都在议论这个女人是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敢这般抵抗!

此时的杨绛像是经历了一场战争,长出了一口气,回想了这个过程自己都后怕,差一点就闹出大事,恐怕性命都难保了,她便放弃了电车,开始走路上班,后来也辞去了在小学教书的工作。

这份工作的待遇是不错的,除了工资之外,每个月还会有三斗的白米,战争年代食物是最珍贵的,虽然只是小颗的碎米,却远比市面上的好,当时日本人发给普通市民的白米里一半都是沙子,而且还是限量供应的。

杨绛没了工作,钱钟书独自承担起养家的重担,那时的钱钟书受到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领导的重视,还收了一个拜在门下的学生──家境不错的周节之,学生总让钱钟书代为买书,书买回来他自己都不怎么读,基本上都被钱钟书读了。那段时间,虽然其他条件艰苦,但是书却是十分富足的,他还给每本书上都写了"戒痴斋藏书",专门弄了个"戒痴斋"的印章。

杨绛很知足,钱钟书对于这种生活状态也坦然面对,因为在他心中家人平安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他曾对杨绛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剧里剧外的"称心如意"

战事继续如火如荼,沦陷的上海一切物资都吃紧,钱钟书一介教书先生靠本事吃饭,没有大收入,却也稳当。一次,有人送了一担西瓜到钱家,并没有指名说是给钱钟书的,杨绛以为肯定不是送给钱钟书的,谁会送个教书先生东西呢!

不一会儿,送西瓜的学生来电话了,询问西瓜到没到,杨绛这才确定是送给钱钟书的,之前以为是送给堂弟的已经搬到那边房间里,得知这个后又搬了回来,这让阿圆开了眼,那么多大西瓜,都是送给爸爸的,爸爸竟然如此"有本事",她说:"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这点西瓜让阿圆骄傲了好些天,她和西瓜都是爸爸的,爸爸自豪地哈哈大笑。苦中作乐的他们,注定会乐观地生活下去。

西瓜这类的东西,阿圆可以吃,但是爸爸却爱逗阿圆,看她生气着急的小模样。每次有吃的东西,他就说:"Baby,noeat。"她就懂了,这是不能吃的,但是逗的次数多了,她就懂得看爸妈的脸色来确定是不是真的不能吃。一次爸爸说"Baby,noeat",她看了旁边妈妈的表情,说:"Baby,yeseat!"情急之下,六岁的她居然会造成语了,爸爸妈妈被她逗得哈哈大笑。

战争给人们带来无止境的灾难,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戏剧变成了当时人们最喜欢的文艺方式之一,很多人通过话剧的形式把对生活的压力和对局势的看法都融入其中,很多话剧团应运而生,专业和非专业的都有。据统计,一九四二年的上海剧团有二十多个,演员两百余人,前后上演的剧目多达五十多个。

杨绛在这个时候,进入了黄佐临夫妇、柯灵夫妇的视野。当时黄佐临、柯灵、李健吾和陈麟瑞几个人也组建了"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等剧团,当时上海职业剧团苦于无好剧本正在四处寻找。

一九四二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陈麟瑞做东请钱钟书夫妇和李健吾吃烤羊肉,因为他改编的剧作《晚宴》上演了,几个好朋友在一起吃吃喝喝,十分开心。这家饭馆的烤羊肉很特别,众人中间围着一盆柴火,羊肉就在柴上烤,空手拿筷子是拿不出来的,火苗直蹿,只得拿两尺多长的大筷子去夹,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陈麟瑞说,这种吃法来自蒙古人的正宗吃法,很有民族特色。这话让杨绛想起来曾经看过的书里的内容,便说出来跟大家分享,就是《云彩霞》里的蒙古王子,《晚宴》里的蒙古王爷了。陈麟瑞听杨绛绘声绘色地讲着故事,像亲眼看到一样,就说:"何不也来一个剧本?"杨绛觉得自己缺乏经验,连看的次数都是有限的。不过朋友们的一再鼓励让她决定要试一试。

同类推荐
  •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蒙古族英雄史诗》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列宁

    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列宁

    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列宁出身于俄国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站在穷苦劳动人民一边,投身于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并成为苏维埃国家、苏联共产党、苏联军队的缔造者和伟大领袖。他曾数次坐牢、流放和流亡国外,多次遭敌人暗杀,历尽艰险,他领导发动了俄国十月革命,终于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
  • 才高八斗:曹植

    才高八斗:曹植

    本书介绍建安时代与建安文学,记录曹植的起伏人生与其文学创作生涯。
  • 她们:二十世纪西方先锋女性传奇

    她们:二十世纪西方先锋女性传奇

    《她们:二十世纪西方先锋女性传奇》所选取的这些女性,不仅自身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她们的身世、命运都具有传奇性,可以说她们身边的男人也都不是等闲之辈,每个人都具有很强的传奇性和故事性,所以能够激起女性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不单单只是停留于对优秀女性的欣赏、崇拜。作者默默以优美动人的笔触娓娓道来,讲述了这些传奇女性的生平,她们的成就,她们的悲喜,她们的感情生活,她们的事业波折。信息含量大,且作者在编写中对于细节的把握非常动人,从女性角度出发,体察幽微地描摹了这些众人眼中高高在上的女人,她们内心最温柔的细节和最伤痛的感触。"
  • 袁世凯的正面与侧面

    袁世凯的正面与侧面

    他被许多人认为是无耻、腹黑、阴鸷的小人然而他又是清末的治世能臣,民国的开国总统,中国现代军事的开创者。他是一个谜,一个今天史学家也很难盖棺定论的谜。通过对他不断的发挖可窥见大变局时代政客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以及官场的潜规则。
热门推荐
  •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相随

    爱相随

    神秘女林月如一直以来独自抚养着一个女儿,因上班迟到与总公司的总经理肖仁辉发生冲突,两人也因此阴差阳错地发生了一段爱恋,然而月如怎么会有一个女儿呢.?肖仁辉能否接受这个孩子。
  • 谋入相思

    谋入相思

    她是百里家温良贤淑的七姑娘,德才兼备,颇有心计。她披着清灵可爱的皮囊,搅起帝京风云。——谁在朱红门前设了黄泉,拖了彼此一同颠覆皇权?回廊一寸相思地,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他说:“百里卿梧,你是恩赐也是劫。”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时光深处不知你

    时光深处不知你

    在带着孩童般稚嫩的目光看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他、为我唱歌的那个男孩儿;在还拥有着青涩却急待绽放的年华中遇见了他、为我披上白色毛线围脖、陪我吃拉面、看雪的那个男孩儿;让我用尽青春去忘掉的那个男孩儿;到头来,一切都如梦幻般消逝,回头望去、站在那依然繁茂的白杨林下等待我的,始终只有你。
  • FM修真广播频道

    FM修真广播频道

    李二因为贫穷所以不得不把娱乐寄托到手机收音机上,有一天他收听卖药广播时忽然搜到了一个叫做修真广播电台的频道,据说很有背景,李二很怀疑,这是卖药的新套路?
  • 挖坑

    挖坑

    这个故事之所以叫挖坑,是因为它始于一次挖坑。当然,挖坑是农村人的说法,准确地说应该叫挖地基,盖房盖楼的前期工作。不管盖房还是盖楼,首先就得挖坑,这是起码的常识,谈不上多稀罕。包括这次挖坑,尽管算是村委会的官方行为,因为并非前所未有,也不算有多么稀罕。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这之前,村委会从没有透露过关于盖楼的信息,村里也没有一个人看出这方面的迹象,全村上下几乎全部被蒙在鼓里。人们只是看到民工们扛着镢头铁锹,在新老住宅之间的空地上破土动工,才从施工的规模上恍然大悟:啊?这里要盖办公大楼了?这对于一个拥有百十来户人口的城中村来说,无疑就成了爆炸性新闻,引起狂风暴雨般的轰动和热议。
  • 法家末徒

    法家末徒

    教化在前,法道在后,作为法家最后一个徒弟他要让法撑起这个天下的底线,建立这座天下的规矩,可以不做圣人,但必须做个盛世。一代文臣追武将,长生大道遇机缘。漫漫旅途今回首,不负圣名不负卿
  • 撩个鬼王当老公

    撩个鬼王当老公

    十二岁那年,我不小心打破家里的观音像,把封印在里面的厉鬼放出来了。我以为我会被死,可是厉鬼却对我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曾国藩大传

    曾国藩大传

    他是湖湘大儒,步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创造了清廷任官奇迹;他创办湘军,为挽救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府,克己勤政,鞠躬尽瘁;他是功成名立的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也是杀人如麻的“曾剃头”……曾国藩的真实面孔到底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