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3400000010

第10章 离休生活和社会活动(1)

我是1994年离休的。离休后便开始了以家居为主的休闲生活。或许是性格使然,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我却很难真正闲下来,尤其是在刚离休的最初几年,为家乡建设寻求资金、帮助家乡父老脱贫致富成了我生活的主题。

一、情系桑梓发挥余热

作为从平山老区走出来的一名老共产党员,我对家乡和家乡人民的热爱是始终如一的,为家乡建设出力也是我的夙愿,但工作时报效桑梓的机会并不多。离休后,我有了时间和精力,也正好有几次机会,使我为家乡做了几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三汲乡修路我的家乡访驾庄村,位于滹沱河北、灵山脚下,距平山县城13公里勘察地形地貌路。我小时候就知道县城离家并不远,过了三汲乡就是滹沱河,过了河就离县城不远了。但在我的记忆中滹沱河北没有公路,到县城如果骑自行车的话,碰上雨天,土路泥泞,轱辘根本转不动,连村都出不去。同时,泥水包围了村庄,外面的人也进不来。等到天晴了,那泥疙瘩干了变得比石头还硬,还是没法走。这路不仅影响出行,就是当地的百姓下地赶大车都没法走。这是我小时候的样子,那情景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在外上班后,有了车,但回家时却开不进村,司机每次都要停在离村几里外的地方等着,我只能步行走回去看父母。还有,一到夏天,滹沱河的水大,从南至北都是水,摆渡只有一条小木船,污浊的水面漂浮着羊粪、杂草和垃圾,船在上面很不稳,非常危险。

印象深刻的是在冀县搞"四清"那年,我一年没回家,搞复查才放了几天假回家探亲。从冀县到衡水到石家庄到平山,再到滹沱河边天色就已经很晚了,路过的老百姓问我去哪儿,我说得过河回访驾庄村,他们让我沿河往上绕道走。后来又碰上几个乡亲,他们领我绕了很远的路才回了家,到家后媳妇已经抱着孩子睡了。这趟家回得很艰苦,这一天一夜,为赶路我也基本没吃什么饭。从那时起我就想平山滹沱河以北没路怎么行。

这以前没有路的痛苦一直在我心里积压着,感到乡亲们要摆脱贫穷落后,过上发家致富的好日子,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不行。离休之前,我的工作热情一直很高,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没有管过家里,更无暇顾及家乡的事情。但退下来了,我的工作热情依然没有减退,而且我的身体状况也还好。党培养教育多年,积攒的力量在机关还没用完,感觉一辈子的劲儿还没完全使出来,很想再为大家做点事情。正好趁这个时间和机会为家乡办点事情,也算了却一桩心愿。

终于有一天,在一次聚会上我碰上了石家庄市交通局的局长,我跟他说了我家乡的困难,看他能否帮忙。他欣然答应了。我就赶紧与县里联系,让他们打报告,但报告七八个月后才送来(我后来才知道迟在修路现场来的原因),事情有些耽误,但是我觉得耽误了也得想办法办,这事不能拖。于是连续不停地找省市有关部门,最后终于办成了,大家都很高兴。修路款拨到了县交通局,由局长指挥并负责修路。这些钱一定要用在刀刃上,虽然是我找来的,可我一分钱都不能占。每次回老家我都去亲戚家吃饭,从不去县里和乡里吃饭。修路期间,我回去过几次,主要是为了告诉他们,哪个路段容易积水,哪个地方土疙瘩硬,哪儿更方便群众走路,因为这些都是我多年的观察和亲身体验。我给修路的人一一说清,这样避免出现浪费和返工。围着三汲乡的一条环乡路终于修成了,这回从灵山到县城终于有了一条像样的公路。

路修好了,了却了我多年的一桩心愿。为家乡做了点事情,我也很高兴,只是没想到周围十几个村的百姓为我立了功德碑。我开始也不知道,后来老家来人说起来我才知道这件事。

平坦的灵平路附:灵平路王杰平功德碑碑文中山故地,山丘连亘,沟壑纵横,崎岖不平,道路羊肠,逢雨泥泞,遇风飞尘,车马人等行之难矣。开拓通途,世代宏愿。然民穷物乏,望之空谈。今七旬贤达,王公杰平,思籍爱乡,报父老养育之恩。为乡众致富小康,劳苦奔波于县市省,筹资三佰伍拾万元。历时一年,迁户七十,填沟五条,凿梁三道,动土石廿万方,工成三十余公里长、宽六米之环乡油路一条,取名"灵平路"。西起李家坡,北至灵山寺,路经十五村庄。祖辈夙愿,终得实现,通达贯畅,往来无阻。实乃惠及今人,造福子孙。为念杰平公之丰功厚德,并育今启后,特树此碑。

中共平山县三汲乡委员会平山县三汲乡人民政府暨访驾庄村中七汲村川坊村南七汲村寺沟村北白家岸村北七汲村党支部村委会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立释文王杰平,河北省平山县访驾庄村人。早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副行长、高级经济师。在五十年来的工作中,无日不在渴盼改变家乡面貌。昔日三汲乡山、岭、沟、谷,羊肠小道,祖祖辈辈受着交通阻塞之苦,整日在泥泞、坎坷中跋涉。欲致富,先修路。其自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八年,不分寒暑,不辞辛苦,无私奉献,到县、市、省主管领导部门屈尊求助,终争取资金三佰伍拾万元。三汲乡父老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在县、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大力组织发动群众,齐心协力,大干筑路工程,共搬迁七十余户,填平五条沟,凿开三道山梁,动土石二十万方,修成长三十余里、宽六米环乡柏油路,取名灵平路。路经访驾庄、川坊、寺沟、北七汲、中七汲、南七汲、北白家岸、上三汲、下三汲、穆家庄、刘扬、单扬、东庙头、张扬、胡村等十五村并与中山陵墓、灵山寺相接,一改交通闭塞之旧貌,改革开放、经济繁荣之新颜,惠及今人,造福子孙,特立碑记之。

碑阳碑阴共产党人情怀革命老区楷模(平山县川坊村百姓赠言,中国金融文联副主席、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主席张铜彦书)帮川坊村打井刚离休后的那些年,因为母亲还健在,我经常回平山老家去看望母亲。有一件拦路停车的事情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有一次回老家,在返回石家庄的路上,刚走到平山县城的大街上,就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人摆手示意停车。我当时很纳闷儿,我们的车正常行驶,没有违规违章;我很早就出去了,没在这里任过职,没得罪过任何人,和他们无怨无仇;如果是亲戚或者熟人找,他们会事前联系的。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我一边琢磨一边下了车,虽然急着天黑之前返回家中,但还是心平气和地问他们:"老乡,你们有什么事吗?"在川坊村机井旁"我们要你领着我们去找市长。""我不认识你们,再说,市长也不认识我,我怎么能找到他呢?""我们认识您,您是王行长。我们是驻川坊村扶贫工作队的队员,我们村里有困难,想找市长帮忙解决。""哦,那你们找县长吧,县里的事情先找县长看看能否解决。""找了,县里资金困难,不好解决。"之后他们把村里的具体困难给我做了大概的介绍。川坊村尽是沙土旱地,遇上干旱缺雨就颗粒无收。现在想兴修水利,却祸不单行,在挖储水井的工程中,塌方砸死过人。与此同时,村集体的羊群全部病死。工程刚进行到一半,不仅耗完了自筹的资金,还欠下了一大笔债……走投无路,又不甘心半途而废,这才硬着头皮想到找市长。要改变这个面貌,没有钱不行,钱少了不行。县里都找过了,解决不了。看能不能通过关系找市长要一笔扶贫款。

原来是这样!我听了很激动。虽然我知道那市长不是光给咱当的,不是我愿意找就能找的;虽然我在省市工作几十年,但现在毕竟退下来,有些人不是很熟悉了。但我还是一口应承下来,答应帮他们的忙。我是平山人,对这个灵山脚下的川坊村还是了解一些的。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是一片富庶的田地,因为修建黄壁庄水库,村民们不得不迁出来。当初滹沱河畔肥沃的良田没有了,川坊村变成了贫瘠的小山沟,一穷就是几十年。他们为修建水库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在他们有了困难,今天又专门拦路找了我,我不能不管。

我就这样当场答应了。过了两天,两个工作队队员领着村支书左四秋来了。我在机关要了辆车,拉着他们去了市政府。找到一位副市长,我就把村里的事情说了说,结果这位副市长不分管这个。后来我们又找了主管农业的副市长,甚至还找到人家家里。第三次终于见了面,领导很客气,让我们再等等,人家也好考虑考虑。我们就耐心地等了一段时间,但是没有任何消息。一边是村里的农忙开始了,老家人心里着急,没有钱办不了事,再说来一趟也不容易,而这一边却是杳无音信,这怎么不让人着急。

我又领着他们到机关找。这次在这位领导的办公室里,我非常不客气,我见了他就说:"就一个村子的这点事情,你们就不能想想办法吗?你们哪一个不是从农村出来的?你们不是为百姓办事的吗?你们对百姓就没有一点感情吗?"我又接着说:"如果是贷款,我能帮忙解决,不用找你们。关键他们不是贷款,一个穷村就是贷了也还不起呀。所以才向你们求救,你们还要我们等到什么时候?""好,老同志,您别着急,我们马上想办法,这次不会太久。"那位市长很客气地和我说话。我们出了办和川坊村老支书左四秋在一起公室,在楼道我听见他和秘书说话:"抓紧给人家解决。老同志也不容易呀,这事跟人家无关,人家还这么热心,咱们得马上解决呀!"没多久,村子里收到了10万元的扶贫款,还了债,打了井,亩产增加了许多,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

帮张家川村引水上山自青年时期走出平山,除了回家看望父母,我基本没在那里待过。离休后,我跟平山老乡的接触却比以往更多了些。有时候事情就是巧合,大约是1994年的夏天,平山上半县的深山老沟里的一个小村庄的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通过本村在外省任职的离休老干部介绍,几经辗转找到了我。我们彼此都从未见过面,两个老乡虽然是村干部,但从大山沟走到省城,显然很紧张,见了我也不多说话,也不坐,气氛很尴尬。我赶紧给他们倒水递烟,主动询问,这才缓和了些。

他们把村里的困难说给我。这个村叫张家川,在太行山深处,方圆百里都是大山。耕地很少,而且是靠天吃饭。书记和村长一直在寻找致富门路。他们想利用村边那个落差70米的山崖引水上山,既可浇地,又能发电。他们已请专家勘察并计算过,但需要有100万元的资金才能解与张家川村老支书赵六锁(右一)在一起决。

100万,对于一个深山小村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打听到我在银行,为了解决祖祖辈辈的贫穷,他们忐忑不安地找到了我。而且他们还担心,历史上平山上半县和下半县有派性,怕我这个下半县的人因此不管他们。我哈哈一笑:"什么上半县下半县,我们都是平山人,都是老乡。何况这是件造福子孙的好事。你们放心,我一定想办法帮忙!"我的一番话,顿时消除了他们的顾虑。两个人激动地拉着我说:"还是老乡亲啊!"还非得请我出去吃饭。我看了看时间,他们还能赶回去,就拿给他们一些路上吃的喝的,让他们抓紧时间赶回去,再和大家合计合计具体运作方案。

这以后,他们就隔三岔五地来一趟,我也想尽办法跑资金。说来容易做来难,我带着俩人开始对相关单位一一拜访,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不错过。跑得两个村干部都不落意了,我鼓励他们:"办事不能怕麻烦,好事多磨。"其实这也是在鼓励自己。

终于,按照预算,省农行分三批划拨给张家川村共105万元专款。村里人齐心协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的村民甚至把准备为儿女结婚的钱拿出来,投到工程建设上。每个人都成了工程的主人。一条近70米的拦河大坝,一条近4000米长的漕河,一座储水11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一座年发电量60万千瓦时的水电站,终于在多方努力下建成了。

张家川水电站建成后,改善了农村能源消耗结构,首先从源头上保护了生态环境。电站直接或过网向农民提供低价电,供农民做饭、烧水、取暖,替代木柴、煤炭等传统燃料,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保护了森林植被。张家川小水电不仅解决了本村用电,也给附近周边十几个村的村民用电提供了方便,同时还把当地村张家川水电站大坝民从砍柴烧柴的生活琐事中解放出来,他们或者走出家门外出务工,或者通过参加技术培训搞起了果树种植和养殖,生产结构也得到很好的改善。水库的建成,使周边十几个村的土地都由旱地变成了水田,现在没有一分旱地了。

充足的"电源"和"水源"相结合,水库下游耕地总面积由以前的1760亩增加到现在的1991亩,林地面积也增加了4600余亩;水库涝时滞洪蓄洪,旱时放水灌溉,保证了水库下游的生产生活、用水用电,达到了旱涝保丰收,粮食亩产由不到800斤增加到现在的1300斤,平均每亩增加收入500元;小水电的发展还促进了林果业的发展,山区农村现在都发展核桃、苹果和板栗,元坊苹果被评为省优质农产品,林果用水由原来人工抬水变为现在的用电抽水,产量大大增加,每亩增产3000斤,每亩增加收入3万元,果农收益大大提高。

张家川从此踏上了富裕之路。我衷心地为他们高兴。祝福张家川,祝福平山,祝福我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

获"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十佳卓越贡献奖"获奖证书说实在话,我当时帮家乡做事,只是出于对家乡的那份感情,不图利,也不图名。家乡百姓为我立功德碑已出乎我的意料,更没想到的是,我的事迹还惊动了一位著名作家--阎涛。阎涛也是平山人,就出生在西柏坡村,比我年长几岁。我不认识他,但知道他是作家,写过歌颂毛泽东等领袖形象的《东行漫记》、《日出东方》、《走进西柏坡》等著名作品,还用9年时间打赢了一场维护自己作品版权的文坛著名官司。和阎涛结识是在石家庄市委农工部工作的一个平山老乡史泽清牵的线。他听说了我的事迹就跟阎涛说:王行长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他的事迹应该宣传一下。就这样,阎涛找到我,并到我的家乡进行了深入的采访。然后,阎涛对我说:你的事迹太让我感动了,我一定要把这篇稿子写好。

不久,《河北日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阎涛写的报告文学《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许多人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了我的事迹。当年,这篇文章获得第二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优秀报告文学奖"一等奖,而我获得"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十佳卓越贡献奖"。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中国时代新闻人物"评奖是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等单位主办、以报告文学作品主人公的事迹为评选依据的大型评选活动,从2003年开始每年一届。我们这一届是第二届,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就是在本届被评为"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虽然我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但能和全国著名的英模一同获奖,也成为我此生颇为自豪的一件事。

同类推荐
  • 一代创富者的智慧与情怀:民国商魂

    一代创富者的智慧与情怀:民国商魂

    以中国近现代具有独特性情的20位著名实业家为记叙对象,每人一个章节,分别从传略,文华,为人,雅兴,风度,恩怨,情事,妙语,佳作,评誉等10个方面,以小传,故事,言论,评价等方式介绍,从而让读者了解这些实业家的传奇人生。
  • 张爱玲传

    张爱玲传

    本书从张爱玲的个人境遇落笔,用诗一般的文字,加入对张爱玲相关书信文学作品的解读,完美展现了张爱玲71年的人生经历。具体描述了张爱玲坎坷动荡的人生经历和深陷迷途、爱恨两难的感情经历。真实准确,又生动感人。
  • 皇权背后的女人

    皇权背后的女人

    她们的地位高高在上,她们的命运充满悲情,她们美丽倾国,红颜绝色。但皇权宠爱,总不能集于一身,于是,争权夺位,攻伐杀戮,贪欲享乐,淫乱宫闱……这些上苑桃花,帘后主宰,让自己的名字,与帝国的风云记入了青史。本书选取了中圈封建史上最为突出的十四名后妃人物,让她们重新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让大家重温那一段段历史、一桩桩往事……
  • 汉高祖刘邦(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汉高祖刘邦(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定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
  • 名人传记丛书:巴斯德

    名人传记丛书:巴斯德

    名人传记丛书——巴斯德——人类从这里走进微生物时代:“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热门推荐
  • 雄辩艺术

    雄辩艺术

    孔夫子也有句千古不坏的名言:“慎于言而敏于行。”这是说话、做事的诀窍。言在前,行在后,可见“言”的重要性和首要性,在中国,首先要会说话,尤其在今天的社会。本书截取的是历代思想家通过雄辩化解危机,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小故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需要而阐述的说话的技巧和艺术。
  • 痞王逼婚:绝世小农女

    痞王逼婚:绝世小农女

    上一世被亲人逼婚而惨死,穿越而来她默默耕耘因刺绣闻名,才子佳人趋之如鹜,却被纨绔官宦子弟、甚至是皇亲国戚死缠不休来逼婚。遇到了中意的痞王,从此他宠她杀人放火,爱她挥刀斩破千百城,护她江山不换,直到生死白头。
  • 捡个男人回家做煮夫

    捡个男人回家做煮夫

    郁子期救了一个男人。这么帅气的小哥哥居然是个文盲,没办法,郁子期得从拼音开始教起了。后来,这男人为了报答她,决定要以身相许
  • 天鳞奇谭

    天鳞奇谭

    混沌初开,上古之神创造双生翔龙守卫天穹,以守护世间太平,而万年过去,世间发生了巨大变化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封神之伯邑考

    封神之伯邑考

    现代三无青年,在看了封神榜之后,不满伯邑考的遭遇,被雷劈之后,由混沌珠的带领下穿越封神,最后帮妲己改变命运,修身成圣,穿越三千个大千世界。
  • 重生之美女野兽

    重生之美女野兽

    万兽之王齐天,掌握百种神通,携带万种魔兽,重生为人。是男人就要做最强,征服绝世美女,碾压顶级强者,征服九天万界,成了他的终极信仰。“大王!您太胖了!”“不怕!我有神通《重塑形骸》,能够七十二变!”“大王!您没有帮手!”“不怕!我有神通《万兽通灵》,可以召唤万兽!”“大王!美女要跑了!”“不怕!待我召唤《魅惑之狐》,连女神都能征服!”“大王!对方是神族降世!”“不怕!待我召唤《末日神龙》,灭他全族!”【本书风格:无敌、装逼、美女、异兽、变身、探险】
  • 季少请正常一点

    季少请正常一点

    这个世界乱了。有妖化者,有妖兽,有异能者,有人,还有居于最顶端的制裁者——神。人们都传言祁家怎样怎样,什么见到祁家人绕道走。直到某天,他们最崇拜的某个少年弱弱的举起小手手:“我就是祁家人。”“。。。”溜了溜了,惹不起。人们都说季家二少不食人间烟火,这辈子怕是要孤独终老。直到某天,清冷二少骄傲的牵着一个女孩儿的手:“这是我媳妇儿。”“。。。”抱歉,打扰了。世有公子,温润如玉,这是她见他的第一眼,(虽然后来这人内里根本就不是这样婶的)一件钟情?那倒没有,直到后来嘛~戏精与戏精的巅峰对决。(这是一篇夹杂着一丝中二,一丝玛丽苏的不正常的异能文。)
  • 我的身体会变异

    我的身体会变异

    某一天,杨智发现自己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异。他的皮肤开始变异,变得坚韧无比,刀枪不入。他的肾发生变异,阳气滚滚,金枪不倒。他的双眼开始变异,火眼金睛,别真伪,窥未来!他的手脚开始变异,徒手撕星辰,一步跨千里。这是一个灵气复苏的世界,魑魅魍魉,世人苦难,身体变异是杨智在乱世唯一的依靠!
  • 亚洲的奥斯威辛:日军侵华集中营揭秘

    亚洲的奥斯威辛:日军侵华集中营揭秘

    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的中国、朝鲜、泰国、缅甸、菲律宾、马来亚等地及日本本土建立了大批战俘劳工集中营。每个集中营都能写一部长长的日军残害战俘劳工的罪恶史,每个战俘劳工都能写一本厚厚的战俘生涯的苦难史。作者历经二十多年的调查取证,以揭秘的形式,把日军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的集中营中全体战俘劳工的苦难生活及斗争经历介绍给读者。让世人知道,亚洲有“奥斯维辛”,中国有“奥斯维辛”,正视历史,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