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0100000008

第8章 鲁迅不与人言的内心世界(7)

后来葛琴的小说集《总推却》没有如期出版。据当事人赵家璧回忆,一九三六年春天的时候,良友图书公司准备为左联青年作家出小说集,赵提到了葛琴。“鲁迅听到这个名字时,像忽然记起一件早已淡忘了的往事般,冥思了一会儿,就抬头对我说:‘我记得葛琴有一部小说集,至今未得出版,你们是否可加以考虑?’”从赵家璧的回忆来看,鲁迅似乎对葛琴有些淡忘了。当然对自己曾借钱给她也就同样“淡忘”了,或者就全忘了。赵家璧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说,从鲁迅的日记来看,“葛琴和鲁迅分别后,一九三四年,她曾写过四封信,寄过一篇小说稿给鲁迅,鲁迅复她二次。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六年,没有通信往来,只在每年夏秋之交,葛琴曾两次从杭州寄赠土产茶叶给鲁迅,借此来表达她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最后一次,离他逝世不过两个多月。”因而在一九三六年的春天的时候,鲁迅在良友图书公司表现出对葛琴的“淡忘”,正是葛琴离开上海到杭州之后的第三年。他们不通书信已一年多。这里有一个问题,即按一般的情况来说,人们可能淡忘了一个长时间没有联系的人,但不太会淡忘一个曾经借了自己钱的人。但是,鲁迅就这样把葛琴给“淡忘”了。是不是葛已经还了鲁迅的钱呢?据赵家璧的文章看,文中没有提到还钱的事。赵家璧说他曾查了鲁迅的日记。而鲁迅的日记,一般来说是要记载银钱往还的。再从葛琴的情况来看,她当时在杭州,据葛琴自己的说法是“被掷回到农村”,经济情况也许比在上海要好,但还钱的能力恐怕还不行。这样来看,鲁迅的“淡忘”,只能是对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人的一种不言谢的心理表现了。

鲁迅刚刚到上海的时候,住在景云里,和茅盾先生是邻居。那时由于时局不好,两人不敢公开来往。茅公的家人甚至对外面说,他已经去了日本。而在当时,负责鲁迅和茅盾之间联系的就是茅盾的妻弟孔另境。他常常把茅盾写的信送到鲁迅家。一九三二年八月,孔另境在天津因“共产党嫌疑”被捕。关了大约百天后,被放了出来。他知道当时为营救自己出力最多的是李霁野和台静农。而李和台告诉他,是鲁迅写信请他们设法营救的。但是营救无效,孔也被押解到北平行营军法处。鲁迅得知消息后,即给当时的教育总长汤尔和写信,说明孔之被捕原因不确,并请他设法在当时的行营主任张学良面前说明情况。据孔另境回忆,“自然,这请托是产生了效力的,我在被关了百日以后就交保释放了。到了上海以后,才知道这次被释放出来是得力于先生的营救的。当时我马上赶到先生的寓所去,打算对他表示忠诚的感谢。先生打开门看见了我,惊讶地说;‘想不到你竟出来了!’我一再表示对他的谢意,他却无论如何不承认有他的力量在内,他幽默地说:‘没事,当然要放的,他们的口粮也紧得很呀!’”一而再地帮助别人,却绝不在被帮助的人面前承认自己所做的事,并且把自己所做的一切看得很淡,看得很平常,这的确是只有像鲁迅这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的。要知道,当时的白色恐怖是很严重的。在上海,常常有人被不明不白地抓走。而左翼作家受难被捕者也不在少数。鲁迅在这样的时候反复地出面营救一个远在北方的青年,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的。然而,他从不为自己给别人做了什么而踞恩自负,即使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他所做的就是他认为自己应该做的,能够做的。而帮助别人,则是他的一种天赋,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

16、鲁迅最后写了什么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鲁迅先生最后写的文章是《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这在《鲁迅全集》的注中有明确的说明,指出这篇文章“系作者逝世前二日所作(未完稿),是他最后的一篇文章”。不过,查鲁迅的日记,发现他在这一天并没有记这件事,而是记了给曹靖华写了一封信。这天,也就是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的日记写道:“得靖华信,午后复。”

而在这天给曹的信中一开头即说“十月十二日信收到,甚喜”。可见鲁迅是在收到曹的信后写的回信。在这封信中,他谈到了《海上述林》的编印情况,说下卷已准备付印。还说了一些当时文学、文化刊物的发行情况。

关于自己的病,鲁迅似乎还抱有比较乐观的心态,说“此病虽纠缠,但在我之年龄,已不危险,终当有痊可之一日,请勿念为要。”这封信,鲁迅先生说是在午后复的。那一天下午,给他看病的日本医生须藤又来到家里给鲁迅诊治,后鲁迅同谷非去拜访了正在翻译《鲁迅杂感选集》的鹿地亘。从那里出来,他又到了内山书店。那天的天气很不好,刮着大风。晚上鲁迅的三弟周建人来看他。这样说来,鲁迅在这天的下午还是很忙的,他只能在上午写那篇有关太炎先生的文章了。在许广平的回忆文章《最后的一天》中也谈到,鲁迅是在十七日的上午续写这篇文章的。从写作的时间来说,给曹靖华的信要晚于《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而且《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是一篇没有完成的作品。以此来分析,给曹靖华的信是鲁迅所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或者说,是他所写的最后一篇文字。这是鲁迅先生生命的倒数第二天。虽然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终点,但那种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却是表现得非常之生动的。

许广平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提到,那天夜里,鲁迅的病发作得很厉害。到了第二天,即十八日的早晨六点多钟的时候,她准备去内山书店找内山先生,给鲁迅请大夫看病。鲁迅这时虽然病情严重,还是坐在桌前给内山写了便条。许广平几次要求不要写了,但鲁迅坚持要写下去,用了好长时间才写好。这便条是:“老板: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了。

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拜托你,请你打个电话请须藤先生来。希望快点替我办!草草顿首拜十月十八日”。而鲁迅在当天即十月十八日的日记中写的是:“星期。”十八日那天,鲁迅病得很重。据许广平回忆,上午的时候,他还翻阅报纸。“这是他最后一次和文字接触,也是他最后一次和大众接触。”许广平没有说鲁迅在那一天的什么时候写的日记。也许她没有发觉。但鲁迅确实是写了这篇最短的仅仅只有两个字的日记。他是在什么样的心情和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写自己的日记的呢?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是以怎样的毅力来面对死亡的呢?在那死神即将来临的时候,他面对空空的两个字“星期”,不知有何感慨。而“星期”,这上帝造人的时候,让人休息的日子,是不是用来补偿我们这位一生都在工作,都在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而不停地奋斗的战士呢?

这样看来,鲁迅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写了这样一些东西。十月十七日上午,他续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虽然还没有写完,但这是他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当天中午,他又给曹靖华写了回信,这是他所写的最后一封信。十月十八日,是鲁迅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写了给内山完造先生的便条,这是他所写的最后一张便条。而当天,他竟然还记了日记。这日记我们现在还弄不清是那天的什么时候写的。但肯定是他最后一次记日记了。第二天,十月十九日晨六点左右,鲁迅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他还有太多的事没有做,而他事实上已经做了太多的事。他是我们这个民族中最能吃苦,最能奉献,最富有成效的人。他用最坚强的毅力,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最后历程。

17、鲁迅的实际

说鲁迅是一位最为坚强的战士,这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就战士而言,鲁迅表现出了最为坚强的战斗性。在女师大风潮中,他本来是可以不管女师大的事的。那时,鲁迅是教育部的在册职员,充其量就是在女师大兼职教几点钟课,连个正式职员都不是。可鲁迅就是要管,一直管到被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撤职,也不回头。在上海的时候,国民党特务枪杀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干事长杨杏佛,并扬言还要继续暗杀鲁迅等人。于是鲁迅去参加杨的葬礼,连自家的钥匙也不带,以示赴死。一个人的勇敢、决绝,如果到了不怕丢饭碗,不怕死的份儿上,其战斗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鲁迅绝不是一个极端主义者,不是一个盲目蛮干、不讲策略的人。事实上,他还是一个脚踏实地,非常注重实际的人。从某种意义而言,鲁迅最懂得仅仅靠理想是难以生存,因而也就难以从生活的现实达到理想的彼岸的。比如鲁迅在他着名的《伤逝》中就描写了一对看起来勇敢,而一旦与强大的现实遭遇,就败下阵来的“新青年”的形象。所以,鲁迅说,人生的要义,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而在当时的中国,仅仅是“生活”二字也是非常困难的。杜力夫曾经回忆到鲁迅对他的一番教导。他说自己曾经在上海就读于当时的劳动大学。但是学校当局与国民党沆瀣一气,乱抓进步学生,把杜力夫等人开除学籍,驱逐出校。于是杜力夫决定参加共产党,投身革命。他对鲁迅说,自己今后定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打算学习创作。而鲁迅却“从实际出发”,对杜说,“大学失业,日子长了也不是个办法。总得先弄个立足的地方,生活下去,才能战斗下去,才能有条件去创作。”鲁迅没有要杜力夫不顾现实地去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而是实实在在地劝杜要先生活下去,再去战斗、创作。这表现了他非常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鲁迅是非常反对盲动瞒干的。他事实上和当时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是反对学生上街游行的。他在《空谈》一文中曾明确说道,“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在“三一八”当日,许广平曾于出发前到鲁迅的住处告假,而鲁迅却冷冷地说,“请愿请愿,又是请愿,我还有些东西等着要抄呢。”其不同意,甚或反对学生上街游行的心理袒露无疑。冯雪峰曾经谈到过鲁迅和李立三的一次会面。他说在一九三零年五月七日晚,李立三在上海的爵禄饭店与鲁迅会面,希望鲁迅能够发表宣言,支持他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

鲁迅没有同意。因为鲁迅认为,那样做对中国革命没有好处。发宣言虽然简单,但结果是自己在中国待不下去,只好到外国当寓公。而自己在国内,“还能打一两枪”。当然,这里的所谓“打枪”,指的是写文章,而不是真正的持枪作战。胡愈之也谈到鲁迅曾与他说起过同一件事。当时李立三介绍说,党要在上海搞一次大规模游行示威,搞武装斗争。李说鲁迅是有名的人,要请鲁迅带队,并且要发给他一支枪。鲁迅却说,“我没有打过枪,要我打枪打不倒敌人,肯定会打了自己人。”胡愈之把这理解为鲁迅对“左”倾机会主义的痛恨。而我却以为这正是鲁迅一贯的立场。他是从来不赞成类似的行动的。他坚守的只是文化的立场。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鲁迅也是非常讲究策略的。他在上海北四川路大陆新村九号住时,在附近的溧阳路曾经租了一间房子来存放自己的书。据周海婴先生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回忆,他的叔叔周建人先生曾陪鲁迅去过那里,说里面有许多马列主义方面的书籍,也有许多苏联的文艺理论着作等。这是鲁迅为了安全起见,所做的准备。鲁迅还告诫周建人,不可把马列主义的书放在家里,因为这是很危险的。着名画家李桦在回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热爱时,特别提到了鲁迅教导他们,开展新木刻运动要讲究策略问题。鲁迅说,“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要技术;更不好的是内容并不怎样有力,却只有一个可怕的外表,先将普通的读者吓退。例如这回无名木刻社的画集,封面上是一个马克思像,有些人就不敢买了。”鲁迅在《空谈》中说道:“改革自然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他并且用打仗来作比,认为战士的生命是极可宝贵的,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得买卖相当”。

鲁迅的实际,并不是对黑暗势力的妥协、退让,而是对战斗的坚守和自信,是战士的策略和战术。他不太赞成文人们冲上街去,而愿意在文化中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倾向。他是一个不怕战斗的人,是一个打过许多恶仗的人。但也是一个讲究策略,头脑清醒,不脱离实际的人。

18、鲁迅的广告写作

鲁迅不是商人,当然更谈不上是什么广告商了。但鲁迅却有一些文字属于“广告写作”。这主要是他为了向社会介绍新出版的图书而作。《李霁野译〈往星中〉广告》、《〈唐宋传奇集〉广告》、《〈思想·山水·人物〉广告》等都是他的“广告”作品。当然也还有许多被题为“附言”、“出版预告”、“提要”等的文字,实际上也是属于广告一类的。

读鲁迅的广告文字,感到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鲁迅从不故弄玄虚,耸人听闻,而是以实实在在的文字来介绍有关的图书。比如给李霁野翻译的《往星中》写广告,他说,“这是安特列夫的反映一个时代的名剧,表现一九零五年革命失败后充满绝望与革命、坚信与怀疑的精神的俄国社会中矛盾和混乱的情绪,作者追寻人生的意义之深刻与对于人生的态度亦可于此书中见出。”这里,如果说要指出一些带有“煽动”性的字句的话,只能是“名剧”、“深刻”两词了。但我们难道能否认这些词汇的实事求是吗?这还是鲁迅给别人的书写广告。在他给自己的书写广告的时候,语言的平淡可以说真是无以复加。如在《莽原》登载的《坟》的出版预告:“这是鲁迅的论文集。自一九零七年留学日本的文言文《人的历史》起,按年代排列,经登在《新青年》的白话文而至一九二六年登在本刊的《论费尔泼赖应该缓行》,并演说二篇,共二十四篇。作者较成片段的文章,大概都收录在内。现已付印,不日出版。”在这里只是介绍了一下书收集了什么文章,却没有对书和文章的“评价”,更没有今天我们所看厌了的“商业性”吹嘘,反而有一些诸如“较成片段的文章”之类的话语,可以说与商业性的宣传是背道而驰的。

读鲁迅的广告文字,我以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平实,有什么说什么,是什么就是什么。他不做任何的判断,比如说这样的“商品”如何如何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与实惠。他是不说这些话的。鲁迅也不特别强调这些“商品”的炫人之处,他不会去利用商品的某些“特点”来煽动人们的消费欲。他只是客观地把这些东西告诉消费者。当然他也绝不会言过其实。读鲁迅的广告,你会觉得他在言语之间保持了一种低调,但同时也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使人从中感到一种源于作者内心深处的自信。“《呐喊》,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从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二年的作品都在内,计十五篇,前有自序一篇。”

这就是鲁迅的广告。

同类推荐
  • 老舍和他的作品

    老舍和他的作品

    老舍和胡金铨都是老北京人,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作为同乡,胡金铨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创作电影时也曾受其影响。1973年到1975年,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本书是胡金铨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从老舍的出生起笔,详述其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胡金铨认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点——“安于现状,不做过激的事情”,他称之为“北京(骨泉)人”。这种个性影响了老舍的为人处世,也在其笔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现。书中所引资料包括老舍的自述、友人的回忆和其他发表于世界各地报刊上的文章等等,由胡金铨走访英美大学图书馆调查整理而成。擅拍武侠电影的胡金铨,银幕内外都处于行走的旅途中,老舍在其笔下也有了漂泊者的形象。以故乡北京为连接点,“走”成为这两位大师人生轨迹的关键词,其间的艺术影响和气韵传承可以借本书一窥。
  • 往事俱在闲谈中

    往事俱在闲谈中

    近年来,关于戴笠,众说纷纭。此类叙述或研究,当应遵循科学历史观。一旦像某些网络文字、某些“抗日神剧”那样无原则地粉饰或演绎,那就失了分寸,不足为训。为此,本刊特推出两位江山籍作家所写的《往事俱在闲谈中——戴笠留在江山的碎片》,旨在既能让人客观地了解戴笠的某些侧面,也能让人永远不忘一个事实:无论戴笠在“抗日锄奸”中如何“有功”,但他终究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物。往事俱在闲谈中,盖棺还须看定论。1897年5月28日,戴笠生于江山县仙霞关下的保安村。原名春风,字子佩,号芳洲。成年后,因其“命中”缺水,故改名为“笠”,字雨农。
  • 中国古代高僧传

    中国古代高僧传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在富饶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数千年来,曾经涌现出了一批批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英雄豪杰。他们如夜空中的群星,交相辉映,璀璨夺目。岁月的流逝,冲刷不掉他们的英名;朝代的兴废,也改变不了他们不朽的业绩。他们中间,有雄才大略、举贤任能的国君;有变法图强、励精图治的名相;有横刀立马、席卷千军的将帅;有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谋士;有忧国忧民、忠言直谏的贤臣……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英、祖国的脊梁。
  • 大智大勇的探险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大智大勇的探险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大智大勇的探险家(1)》本书分为玄奘、达·伽马、斯坦利等部分。
  • 名师风范:忆黄昆

    名师风范:忆黄昆

    《忆黄昆》生动具体地记录下了黄昆先生的点滴事件,以及作者亲身感受到的黄昆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并且附以大量珍贵的照片。娓娓道来,仿佛黄昆先生的音容笑貌又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而认识这一段历史,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黄昆院士以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为世人所知,他对固体物理做出了开拓性的重大贡献,在学术上堪称一代宗师,殊不知,黄昆先生也是一位满怀热情、身体力行、卓有成效的优秀教育家,作为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用他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26年(32~58岁)在高等教育战线上为中国培养了一代甚至几代半导体科学技术和研究方面的栋梁之材,使中国的半导体事业能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跟上国际迅猛前进的步伐,站在世界的前列。
热门推荐
  • 瓦赛克哈里发史

    瓦赛克哈里发史

    小说由真实的历史人物出发,以时序展现了伊斯兰世界政治领袖瓦赛克哈里发放弃伊斯兰信仰、与生母结合,希望通过一系列仪式获得超自然力量的神秘故事。不过,情节玄幻似乎尚未完全解释其独到之处。与众多哥特小说迥然不同:小说情节完全与惯常的鬼魂飘荡的幽暗古堡无干,而描绘了中东伊斯兰文明的鬼神和文化。在东方学盛行的十八世纪末,集欧洲传统哥特与东方伊斯兰神秘于一身的《瓦赛克哈里发史》也许不仅在哥特文学当中地位显耀,更在东方学发展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我等风雪又一年

    我等风雪又一年

    因高中陪读,王愢和闺蜜林佳楠同在外面合租,认识了性情冷傲的沈骆驰。沈骆驰和混世魔王王春晓,并列为王愢觉得最难相处的人。沈骆驰高傲冷漠,古怪;王春晓则调皮捣蛋,爱招惹她,也总维护她。因被来找沈骆驰麻烦的高三学长寻事追赶,王愢情急之下跳墙,遇见了她的偶像苏遇学长,苏遇帮她解围,并和她成为了朋友。不料,突降一场流言风波,打破了宁静。苏遇的妈妈自杀,苏遇遭受到了不良少女的伤害……而大大咧咧的王春晓也突然休学,沈骆驰与林佳楠关系岌岌可危。白月光似的少年苏遇,阳光温暖般的混世少年王春晓,在十七岁的尾巴,慢慢地走散了……徒留清冷如水的少年沈骆驰,陪她在十七岁的末梢,面对风雪……
  • BOSS大人,抱不够

    BOSS大人,抱不够

    他是唯一继承人,把商业联姻的富豪的千金小姐辞退了。本想追她,却屡遭被拒。他不服啊!觉得同居过的她到底有什么资本拒绝?后来相遇,他依次送了钻戒,跑车,豪宅等,并且问:”送给你的礼物,喜欢吗?“她委婉的拒绝:”谢谢!你送了我的那一夜,已经够贵重,哪里还敢再次收你的礼物?是不是该礼尚往来了……“他一脸的懵逼”什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伤寒贯珠集

    伤寒贯珠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在花季少女倩影下

    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在花季少女倩影下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划时代巨著,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尤利西斯》并称意识流小说的巅峰。这部小说以清新灵动的独特艺术风格,借助超越时空的潜在意识,使逝去的时光在他笔下重现,从中抒发对故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安德烈·莫洛亚曾说过:“普鲁斯特简单的、个别的和地区性的叙述引起全世界的热情,这既是人间最美的事情,也是最公平的现象。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 异部宗轮论

    异部宗轮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